第十四章 祛湿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年来,历医数人,屡用中西药治疗皆罔效。用硝、黄 类泻下,可暂得一解,但停药旋即如故。用黑芝麻、蜂蜜、猪 板油类润下,则便秘有增无减。 诊见:舌上满布腻苔色微黄,脉濡。证属湿阻气滞,治宜 宣通气机,化湿清热。
拟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12g,白蔻 仁10g,薏苡仁30g,厚朴、半夏、通草各 12g,白术10g,茯苓12g,枳实12g,滑石 12g。 二诊:服上药6剂后,胸脘闷满大减, 饮食略增,大便1~2日1次,但仍觉不爽 。继服原方6剂后,大便畅利,每日1次, 遂停药。随访半年,大便一直正常。
〖组成〗藿香、大腹皮、紫苏、甘 草、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厚 朴、半夏曲、白芷 半夏曲——半夏、生姜汁加面粉 发酵而成(止呕之力更强) 〖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 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 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 定。
〖功用〗化湿解表、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病机)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 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 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 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 要点。 2.加减: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 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 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3.使用注意: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 不宜使用。
湿温
某男,47岁。旬日前自感不适,恶寒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 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二、适应范围和分类
(一)适应范围:水湿病证。依据病 邪致病分为外湿、内湿。 1、外湿 ——肌表、经络、关节。(病位) ——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 痛,或面目浮肿。(表现)
2、内湿 ——多伤及脏腑。 (病位) ——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Biblioteka Baidu 浊、黄疽。 (表现) 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故外湿、 内湿又常内外相引而相兼为病。
暑湿感冒 某女。发热,头痛如裹,恶心欲吐,胃脘不适,肢节 酸痛沉重,已月余。曾先后服西药及其他中成药未愈。 针对其舌苔白腻、脉浮缓而用藿香正气散,3剂得汗较 多,发热头痛随汗而解。又据其时有咳嗽吐痰,而加砂 仁、杏仁、川贝,再进3剂而病愈。[韩玲娣. 1984. 藿 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 河南中医,(6):41]
(二)分类
湿阻脾胃(中)—燥湿和胃—平胃散 湿从热化(湿热)—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湿从寒化(寒湿)—湿化寒湿—苓桂术甘汤
水湿内停(下)—利水渗湿—五苓散 风湿侵袭(外)—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密切联系脏腑,以治生湿之本。肾为主水之脏, 脾能运化水湿,肺能通调水道,故水湿为病,与肺脾 肾三脏密切相关。——健脾、温肾、宣肺。 其它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通利三焦、 助膀胱气化。 2、注意湿与气的关系,多配理气药。 3、易于耗伤阴津。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 成,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治泄方比较
痛泻要方------扶土抑木------肝旺脾虚痛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补脾渗湿------气虚挟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涩肠温补------久泻伤脾标重 藿香正气------化湿调气------外寒里湿之泻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三 仁 汤
《温病条辨》 〖命名〗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种 种仁作为方中主药,故命名为三仁汤。
〖组成〗杏仁、半夏各15g,飞 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 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 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 热证。 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 不渴,脉弦细而濡。
3.使用注意: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 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 本方所宜。
外感腹泻 某男,24岁。自诉受凉后7小时,恶寒、发热、头痛, 继而出现腹泻。于7小时内,大便4次,呈水样便,伴有 腹胀、微痛、欲吐,查舌苔薄白稍腻,脉浮,遂投藿香 正气散2剂,水煎服。复诊:述上方服1剂后,在汗出身 凉的同时,腹泻完全停止,但有腹胀,服第二剂后,腹 胀消失,纳食正常。(李飞. 2002.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方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八 正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之 药等量共为散剂,故名。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桅 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 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 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克,灯心 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 病情酌定)。
〖方解〗 滑石――清热利湿并解暑 茵陈蒿――清热利湿,消退黄疸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石菖蒲、白蔻仁、藿香――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连翘、贝母、射干、薄荷——清热解毒,消肿利 咽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之证,
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 时疫之主方”。临床应用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 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第一节
燥湿和胃
适应症:适用于湿邪阻滞脾胃,脾胃失和。 药物组成: 1 、苦温燥湿或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 白豆蔻等。 2、行气药:如陈皮、厚朴等。 3 、健脾药:如人参、甘草、白术、大枣等。 4 、解表药:如藿香、苏叶、白芷、香薷等。
平 胃 散
《简要济众方》 〖命名〗“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 说明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为平治胃气 之剂。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职。
〖方解〗 苍术:燥湿健脾。——君 厚朴:行气除满。——臣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佐 甘草:调和诸药,且能培土制水。—使
生姜、大枣:同甘草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 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 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 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 脾胃自和。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 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 厚腻为辨证要点。
注意:重用茵陈,现量30~60g
茵陈
栀子
大黄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头汗出或无汗, 口渴欲饮,腹满,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不爽 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热—外感时疫之邪,入里化热(里热) 湿热内蕴(脾胃) 熏灼肝胆,胆汁
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
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剂,水 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 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 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
厚朴6g,茯苓、淡竹叶各9g, 薏苡仁12g, 六一散(包)15g,
黄芩6g。共服7剂后病愈。
泄泻
某男,56岁。患慢性结肠炎10多年,
此次因天热食甜瓜发病,腹痛泄泻,每
日稀便6~7次,无里急后重。胃脘满闷
,恶心,尿黄少,灼热不畅,脉濡,苔
白腻。检查:糊状便,沉渣中有少许白 细胞。证属胃肠湿热,湿重于热,升降 失司,清浊不分。
第二节
清热祛湿
适应症: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所致暑湿、湿温、 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 药物组成:
1、清热利湿药:如茵陈蒿,薏苡仁,滑石,栀 子等。 2、行气药:如陈皮、厚朴等。
3、补养气血药:如当归、人参、白术、甘草。
茵陈蒿汤
《伤寒论》
〖命名〗 以茵陈为主药,用于湿 热黄疽,故名。
〖组成〗 茵陈18g、大黄6g、栀子12g
大黄:荡涤邪热。
灯心草:利湿导热下行。 ——佐
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 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 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 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 术后或产后尿潞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 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 湿滞脾胃者。
3.使用注意: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 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以藿香为主药,“正气”就具 有驱邪之意。此方中大量芳香之品,可 辟秽去浊,以正“不正”之气,故名藿 香正气散。
发热,头痛身疼,食欲不振,发热逐日升 高,午后更甚,面色淡黄,肌肤灼热,微 汗,体温波动在38.2~39℃之间, 手足心 热,头晕重如裹, 胸脘痞闷, 口中粘腻, 胃纳呆, 喜热饮, 腹部不适, 便溏,舌苔 黄腻,脉濡数。
状类阴虚潮热,乃湿阻热伏之象。病虽迁延多日,邪仍 留恋卫气。以三仁汤加减:苦杏仁、白蔻仁(后下)、半夏、
〖组成〗苍术120g,厚朴90g, 陈橘皮60g,炙甘草30g。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 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 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 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病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
方解:
1、作用特点:三焦同治,宣上、畅中、 渗下、重在中下。 2、配伍。 3、三禁—汗、下、润。

杏仁:甘温,降气调肺以宣上
蔻仁:辛苦温、化湿行气以畅中 苡仁:甘淡、利尿渗湿以渗下
半夏 辛苦温、燥湿理气以助畅中 厚朴 滑石 通草 渗利湿热以助渗下 竹叶
三焦同治
治以芳香化浊,利湿止泻。杏仁 6g, 白豆蔻10g, 薏苡仁18g, 厚朴6g, 法夏 10g,滑石12g,葛根15g, 黄连10g, 黄 柏10g,甘草6g。 3剂后大便次数减少,脘闷纳呆,再
加焦三仙、苍白术,调理10剂而康复。
便秘
王某,女,26岁,打字员。自诉从10 年前起,时觉胸脘闷满不舒,嗜睡,食少 ,继则大便难解,当时未曾注意,亦未服 药,近1年来上述症状加重,胸脘终日闷 满不舒,大便5~6日1次,艰涩难下,每 次临厕需30分钟以上,仍总觉未尽,但便 虽难下,而无羊屎样燥粪,且见口苦而粘 腻,不渴,不饥,饮食乏味,身困重乏力 。
甘露消毒丹
《医效秘传》 〖命名〗 《古方选注》谓:“消暑在 于消湿去热,故用五苓散去湿,三石 解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 暑气潜消。”故方名“甘露”命名。 且本方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原以丸散 为用,故名甘露消毒丹。 。
〖组成〗飞滑石450g,淡黄芩300g,绵茵陈 33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150g,藿 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 〖用法〗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热淋) 症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 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 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本方所治淋证,是由于湿热蕴于下 焦膀胱所致。
〖方解〗 滑石、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 瞿麦、萹蓄: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栀子:清泄三焦之火。 ——君 ——臣
〖方解〗 桔梗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紫苏.白芷
白术.茯苓 厚朴.大腹皮
半夏曲. 陈皮 姜. 枣. 草
由此可见,三部分共同作用达到了解表、化湿、理气 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 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外泄,侵入肌肤
〖方解〗
茵陈:清利脾胃湿热而退黄。—君 栀子:清热燥湿,通利三焦。—臣
大黄:泻热逐淤,通利大便。—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 用方,其证以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 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 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传 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 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