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知识点

青蒿素知识点
青蒿素知识点

青蒿素知识点汇集

●青蒿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功效:性寒,味苦、

辛。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要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

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由此知提取过程需要避免高温,采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个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分子

式C15H22O5。

●青蒿素,又名黄花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

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为无色针状晶体。

●1969年-1972年间,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

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该品为一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

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其在

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

●其他抗疟药:奎宁,氯喹,伯氨喹,乙胺嘧啶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恶

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

●为了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制

定了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青蒿素属于抗寄生虫病药。在2015年中

国药典中位于第二部化学药物及其制剂中,属于化学药。

●青蒿素的剂型主要为普通的片剂、栓剂、注射剂,主要给药方式

为口服和注射

青蒿素的性质及合成

青蒿素性质及合成方法 院系: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6/1/12 摘要: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对自青蒿素发现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内容包括:青蒿素的特性,青蒿素的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青蒿素衍生物。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青蒿素衍生物 Abstract: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artemisinin, the most effective weapons against malarial parasites have been reviewed. An overview is given on artemisinin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sources of artemisinin,synthesisof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analogs of artemisinin and artemisinin production from plant tissue cultures。 Key words:artemisinin,synthesis,artemisinin derivatives 目录 1、前言……………………………………………………………… 2、青蒿素的基本性质………………………………………………

(1)分子结构………………………………………………………… (2)理化性质………………………………………………………… (3)药动力…………………………………………………………… (4)提取工艺………………………………………………………… 3、合成方法………………………………………………………… (1)全合成………………………………………………………… (2)半合成………………………………………………………… (3)生物合成……………………………………………………… 4、衍生物………………………………………………………… 5、抗癌功能………………………………………………………… 6.结论……………………………………………………………… 1前言: 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等。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

20 青蒿素发现始末

青蒿素发现始末(图) 青蒿素青蒿素化学结构 新华社纽约电: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青蒿素发现于1972年,时过四十年才被授以国际大奖,原因何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统计:全球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生命。 青蒿素出自一种名叫青蒿的小草。此草在中国南、北方通见,真正的贱如草芥,它怎么成了千古疟魔的克星?早在2002年3月8日,记者就曾经采访过这位默默奉献的女科学家。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里,屠呦呦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她苦斗疟魔的艰难历程。 战场告急 全国搜寻抗疟新药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药学系后,进入直属卫生部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生药、炮制入化学等中药研究。1959年,她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两年半后,她成为中、西医药学兼通的医药化学工作者,为她日后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打下了基础。 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美、越两军苦战在亚洲热带雨林,疟疾像是第三方,疯狂袭击交战的双方,万千官兵逃过枪林弹雨,却被疟疾击倒,即使活命者,也丧失了战斗力。 疟疾病原疟原虫是一种真核生物。它潜于雌蚊体内,雌蚊叮人时,它将长梭形孢子随雌蚊口液注入人体。孢子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前进,首先侵入肝细胞,以肝细胞质为营养,在肝细胞内发育和裂体生殖,然后逸出坏死的肝细胞,钻入红血细胞,再在红细胞内继续生长、裂殖。人体大量红细胞破裂,加之裂殖子代谢物释放到血液里,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反应,高热,寒战,贫血,脾肿大,直至死亡。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蚊虫肆虐处,总有它的魔影,

青蒿素的提取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比较 班级:制药工程111班 姓名:黎健玲 【摘要】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疾的有效成分,本文从青蒿中提取 青蒿素的一些提取工艺,通过比较的方法,对青蒿中青蒿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综述,讨论了青蒿素提取工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青蒿素;工艺提取;方法比较 青蒿素( artemisinin) 又名黄蒿素,是从一年生菊科( As-teraceae) 艾属草本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 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化合物,于20 世纪70 年代初首次由中国学者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且青蒿素联合治疗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推荐的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法。药理研究证实,青蒿素除具有抗疟作用外,还具有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肿瘤细胞毒性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抗单纯疱疹病毒等作用,在现代临床上用于对恶性疟疾、发热、血吸虫病、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红斑狼疮、心律失常的治疗,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有显著疗效,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新型抗疟药,具有高效、快速、低毒、安全等特点。 1 青蒿素理化性质及来源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溶点为156 ~157 ℃,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所以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2.33,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噁烷结构单元,其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目前青蒿素的获得主要是直接从青蒿植株的地上部分提取,因为青蒿的花、叶片、茎中均含有青蒿素。研究表明,叶片和花表面的腺毛是青蒿素的主要合成和储存部位[1]。唐其等研究发现青蒿植株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青蒿素含量不同,同时植株中青蒿素含量也与生长环境、产地等条件切相关[2]。我国是青蒿索的主产国,世界上约70%的青蒿资源分布在我国。在我国的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青蒿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目前,青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 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

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总结

青蒿素的合成与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之一,存在活性好、毒副作用小、市场需求大、来源窄等特点。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本综述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发展特点及合成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1;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2;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3;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4;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等。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6。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

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1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33。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烷结构单元,它的分子中还包括7个手性中心,合成难度很大。中国科学院有机所经过研究,解决了架设过氧桥难题,在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也有一些缺点, 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 不能制成针剂使用等。 2 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等特点。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其他萃取法等。2.1有机溶剂萃取青蒿素 水蒸气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法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对油质造成影响等特点,是有效提取中药挥发油的重要方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青蒿中许多有效成分的提取目前仍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溶剂有醇类(甲醇、乙醇

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及一系列发展应用教案

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及一系列发展应用 1.时代背景:时代背景.mp4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 什么是青蒿素时代背景.mp4 ◆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33,组分含量:C 63.81%,H 7.85%,O 28.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蒿素,是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34,具有过氧键和δ-内酯环,有一个包括氧化物在内的1,2,4-三恶烷结构单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

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3.为什么要选用青蒿治疗疟疾? 疟疾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我们的先人对它还是有一定办法的。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疟疾的治疗方药,原文如下: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意思是,用一把青蒿,以二升的水浸渍以后,绞扭青蒿,取得药汁,然后一次服尽。可别小看这几句话,它说明,我们的古人对于青蒿截疟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4.验证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实验: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不同?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接下来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屠呦呦和青蒿素英语介绍

Tu Youyou& Artemisinin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青蒿素), a drug therapy for malaria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2011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honors a scientist who discovered artemisinin and its utility for treating malaria. Tu Youyou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developed a therapy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 artemisinin-based drug combination is now the standard regimen for malaria,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sts artemisinin and related agents in its catalog of "Essential Medicines." Each year, several hundred million people contract malaria. Tu led a team that transformed an ancient Chinese healing method into the most powerful antimalarial medicine currently available. Malaria has devastated humans for millennia, and it continues to ravage civilizations across the planet. In 2008, the mosquito-borne parasites that cause the illness, Plasmodia, infected 247 million people and caused almost one million deaths. The ailment strikes children particularly hard, especially those in sub-Saharan Africa. It affects more than 100 countries—including those in Asia, Latin America, the Middle East, parts of Europe—and travelers from everywhere. Symptoms include fever, headache, and vomiting; malaria can quickly become life-threatening by disrupting the blood supply to vital organs.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duces disease incidence, prevents deaths, and cuts transmission. In the late 1950s, the WHO embarked on an ambitious project to eradicate malaria. After limited success, the disease rebounded in many places, due in part to the emergence of parasites that resisted drugs such as chloroquine that had previously held the malady at b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cret military project that aimed to devise a remedy for the deadly scourge. The covert operation, named Project 523 for the day it was announced—May 23, 1967—set out to battle chloroquine-resistant malaria. The clandestine natur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olitical climate created a situation in which few scientific papers concerning the project were published for many years, the earliest ones were not access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many details about the endeavor are still shrouded in mystery. Almost every new antimalarial drug has initially slashed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en the parasites stop succumbing to it. At that point, sickness and death rates climb again. Small pockets of resistance to artemisinin-based compounds have already cropped up in Western Cambodia. To avoid resistance, patients typically take two drugs that attack the parasite in different ways, and since 2006, the WHO has discouraged use of artemisinin compounds as solo therapies. The organization now recommends several combination treatments, each of which contain an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 抗药性最低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广西青蒿(黄花蒿)产业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 二○○年五月

目录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应用前景最好的抗疟药物,而且青蒿素在深度开发方面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广西是全国2个青蒿素产品主要产地之一,随着全球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青蒿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的意义非常重大。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把广西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指示,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和特色,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培植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中草药现代化产业开发新途径,制订本规划。 一、青蒿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WHO改变用药配方,青蒿素需求强劲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急性疟疾患者达3亿人,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约200-300万,90%的死亡病人发生在非洲,其中5岁以下儿童超过90%。曾是抗疟疾特效药的奎宁,长期使用后会产生广泛抗药性。而青蒿素类药物经多方试验,证明其在抗氯喹原虫耐药株恶性疟等方面有特殊疗效,1990年在越南疟疾患区使用,治愈率达97%,受到患区当地政府和患者的普遍欢迎。 2001年12月中旬, WHO的一份公报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肯定青蒿类药物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2004年2月,WHO确定将青蒿琥酯、蒿

甲醚等青蒿素类药物作为全球新一代抗疟药,同时针对青蒿类药物半衰期短,治疗期较长(7天),价格较高的问题,推荐治疗期较短(3天)、相对便宜的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简称ACTs疗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治疗疟疾方案。目前全球已有40个国家选择了ACT作为官方治疗疟疾用药,其中有36个国家用其作为一线治疗药物,4个国家作为二线药物,其它还有14个以上国家最近正考虑改换成ACT药物。据WHO统计,2003年全球抗疟药销售额约15亿美元,青蒿类药物销售额约为其1%,青蒿类药物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2004年11月16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全球基金在哥本哈根召开了“全球抗疟药供应商预认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公布了联合用药的推荐处方及会议主持者的采购量,WHO对2004年的联合用药(ACTs)政策做了调整:确定了4个处方作为替代奎宁类的抗疟推荐用药,进入公共采购目录的药物主要包括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等,以青蒿琥酯为主的联合用药2005年国际组织、机构的部分采购金额(不包括疟疾区各国政府的采购)共计4000万美元,2006年为4800万美元。估计各国政府采购金额、商业公司采购金额不会低于国际组织、机构的采购金额。目前青蒿素用药缺口为每年总需求的40~60%,估计填补全球青蒿(黄花蒿)种植的空缺需要15~20年。

青蒿素综述

青蒿素综述 刘兵情 (井冈山大学11级药本(1)班学号:111116023) 摘要: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1], 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简要介绍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药源、生物合成、应用前景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活性,重点在于介绍青蒿素生物合成过程。 关键词:青蒿素发现过程药源生物合成药理活性前景 引言:青蒿素是在科研计划组织下,全国多部门、多学科专家尽心协作、相互 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2]。青蒿素主要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吸血虫等药理作用[3]。青蒿素生物合成三个阶段分为从乙酰辅酶A 到法呢基焦磷酸的“上游”途径、从法呢基焦磷酸到双氢青蒿酸的“中游”途径和从双氢青蒿酸到青蒿素的“下游”途径,其中上游途径青蒿及其他高等植物与酵母等真核微生物完全相同,因而只需在酵母中额外增加一个青蒿素合成代谢支路, 就能让酵母全合成青蒿素。而中游的酶促反应在酵母中已经完全建立,下游途径的反应条件在酵母中则未建立[4]。而且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和葡萄膜炎免疫治疗上也具有应用前景 。 一.青蒿素药物来源 1967 年北京《5·23 抗疟计划》付诸实施, 1969 年1 月北京中医研究院加入 5·23 计划,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 在全国多个研究单位协作下, 组织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等专业200 多人参加, 并与中医药工作者密切合作[5].从追索我国历代抗疟方剂入手, 科研组调查了 2 000 种中草药制剂, 从中选出可能具抗疟活性的达640 种. 余亚纲梳理开列了有808 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6]共用约200种国产草药制成380 多种抽提物, 再筛查它们对小鼠疟疾模型的疗效,但实验不易获得明显结果[7]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的抑制率虽达60%~80%, 而效力不够稳定[6]继后, 研究组经余亚纲和顾国明复筛, 肯定了青蒿的抗疟作用[8]他们也研究了中药常山,其抗疟作用虽强, 但呕吐的副作用亦强而妨碍推广应用. 转折点出现在黄花蒿的抽提物. 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 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抽提物能对小鼠疟原虫的生长显示良好的抑制作用;而学名青蒿(Artemisia apiaceaHance)则无任何抗疟作用[7][9],继后的实验中, 上述结果未能重复, 这同中医文献的记载相矛盾. 为解开此疑惑, 再深入查阅古代医学文献, 最后在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找到“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的抗疟记录. 惯常煎熬中药的高温抽提法已破坏了抗疟的活性组分;温度高于60 ℃将使青蒿素完全分解. 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青蒿抽提后, 获得了很满意的效果[7][9][10]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亦有效。 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风云突起,东西方冷战进而发生一系列“热战”。美国为寻求与苏联的均势介入越南战争。当时交战双方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枪林弹雨而是传染病:倒在枪林弹雨中的士兵远没有因为疟疾而失去战斗力的人数多。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所谓“瘴气”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唐朝时期李宓攻打南诏、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元史列传第四十三有云“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经过如此多的战争,这里的疟原虫似乎也比其他地区的同类更为强壮,当时疗效最好的药物氯喹已经无效。寻找更好的治疗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为支援越南,提供了大量物资上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了抗疟疾药物的开发。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单位组成了攻关协作组,协作组的常设机构也因此称为523办公室。500多名科研人员在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从生药、中药提取物、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等六个大方向寻求突破口。但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科研工作开展极端困难:工作组1967年~1969年间共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都没有取得进展。 有趣的是,美国当时也在积极开展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他们当时的理论是抗疟疾药物必含杂环,据此测试了20万种化合物,结果都不太理想。

当时中国本身的疟疾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越南战争结束后,523项目继续开展。1969年1月21日,北京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参加523项目,屠呦呦教授任科研组长。她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中医研究院的研究者用低温萃取的方法得到了可贵的青蒿素晶体。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也注意到了青蒿的抗疟功效,1970年他选取山东本土生长的黄花蒿作原料,试图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1971年研究人员采用醋酸乙酯等作介质提取到了白色结晶物,但仍不是纯的单体,熔点不固定。直到1973年11月,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提取工艺才成熟,研究人员通过重结晶,得到了纯度达99.9%的结晶体,测得熔点为156度。 第三家从事青蒿素提取工作的单位是云南省药物研究所。1972年底,云南523办公室主任傅良书从北京带回消息,说中医研究院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中含有一种可能会对疟疾有效的成分。1973年新年,罗泽渊在云南大学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同属的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采了一大把回来,制备了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并顺利地获得了数种结晶体。从事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惊讶地发现编号为结晶体3的化合物能彻底杀灭小鼠血片中的疟原虫。经过进一步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3月底,研究组证实了3号结晶体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苦蒿的植物标本经分类专家吴征镒鉴定,定名为菊科蒿属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蒿素。这是523项目中首次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虽然起步最晚,但进展最快,在三家单位中最早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并发现了优质青蒿产地、发明了后来广泛应用的溶剂汽油提纯法,为进行药效、毒理、药理及临床试验提供了充足的青蒿素,极大地加速了整个项目的进展。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

青蒿(黄花蒿)产业发展规划 壮族自治区农业厅 二○○年五月

目录 一、青蒿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 (一)WHO改变用药配方,青蒿素需求强劲 (3) (二)青蒿素类药物深度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 4 (三)青蒿资源丰富,规化开发初具规模 (5) (四)青蒿产业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 .. 6 (五)WHO导向重要,青蒿国际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7) (六)周边省区发展迅速,国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8)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三、产业布局与重点任务 (11) (一)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现代化青蒿产业基地 11 (二)建立以为中心的青蒿原料研发中心 (11) (三)建立以为中心的现代青蒿开发与研究中心 (13) (四)建立以等适宜地为主的青蒿规化种植基地 (14) (五)建立青蒿国际化信息平台 (15) 四、政策保障措施 (15) (一)加强政府领导,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15)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6)

(三)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激发企业主体意识 (16) (四)加强青蒿种质资源管理和新药研发力度,激发创新意识,保障青蒿产业可持续发展 (17) (五)加强青蒿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假力度,树立品牌保护意识 (18) (六)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使用 (18) (七)加强与WHO的合作交流,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19)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应用前景最好的抗疟药物,而且青蒿素在深度开发方面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是全国2个青蒿素产品主要产地之一,随着全球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青蒿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把壮族自治区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的意义非常重大。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把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指示,充分发挥壮族自治区优势和特色,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培植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中草药现代化产业开发新途径,制订本规划。 一、青蒿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WHO改变用药配方,青蒿素需求强劲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急性疟疾患者达3亿人,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约200-300万,90%的死亡病人发生在非洲,其中5岁以下儿童超过90%。曾是抗疟疾特效药的奎宁,长期使用后会产生广泛抗药性。而青蒿素类药物经多方试验,证明其在抗氯喹原虫耐药株恶性疟等方面有特殊疗效,1990年在越南疟疾患区使用,治愈率达97%,受到患区当地政府和患者的普遍欢迎。 2001年12月中旬,WHO的一份公报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肯定青蒿类药物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2004年2月,WHO确定将青蒿琥酯、蒿甲醚等青蒿素类药物作为全球新一代抗疟药,同时针对青蒿类药物

青蒿素发明人获诺奖的背后争议综述

青蒿素发明人获诺奖的背后争议 资料来源:新浪新闻中心和腾迅网 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2015年10月7日 -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 这也是青蒿素成就归属有争论的原因之一。为了平等而取消... 屠呦呦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实验191次才成功以身试毒弄坏肝脏 一面是热情和盛赞,另一面就是争议和不解。 1、据说中国领导人是应越南请求才举全国之力攻坚疟疾的,该项目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一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工程,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即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战备项目”,志在帮助北越“打击美帝”。 2、从草药中寻找抗疟成分并不是新鲜主意,194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张昌绍就曾尝试利用中药治疗疟疾,1946年

和1948年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然而张昌绍在文革中被逼自杀,另一些原本致力于此的科学家也被关牛棚、靠边站。所以项目里都是中青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加入进去的时候是38岁。 3、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粗提取的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据说是受其他研究小组用甲醚提取成功后得到的启发。不过用水、甲醇、汽油、乙醚等各种溶剂去萃取本就是制药的规范步骤,因为当时懂得科研规范的人都靠边站了,所以只能靠屠呦呦拍脑门灵光乍现。 4、青蒿(又名香蒿)中不含青蒿素,含青蒿素的是黄花蒿(又名臭蒿)。作为中药市售的青蒿或多或少混杂黄花蒿,数量不等,导致当时各组临床试验结果不稳定。云南和山东药物研究所提取的青蒿素效果很好,反而屠呦呦组提取的青蒿素不仅无效,还有较明显心脏毒副作用。 5、课题小组在重庆买到假冒伪劣青蒿,全是黄花蒿,于是抑菌率100%。 6、青蒿素主要产自黄花蒿和大头黄花蒿,云南和山东省药物研究所一开始命名为“黄蒿素”和“黄花蒿素”。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原植物只保留黄花蒿一种,而其抗疟成分随传统中药定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学名还是援引了黄花蒿的拉丁名。 7、卫生部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

青蒿素的发现及青蒿素衍生物的作用

青蒿素的发现及青蒿素衍生物的作用 摘要:青蒿素是在菊科植物黄花蒿和青蒿中发现的一种抗疟药,为白色针状结晶,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素及衍生物(包括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蒿甲醚等)已有效地用于抗疟药物,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除抗疟作用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菌、解热、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关键词:青蒿素;衍生物;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炎 Abstract: artemisinin is found in compositae plant artemisia annua and ACTS an antimalarial drug, as the white needle crystal, had bee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lled \"the only effective malaria drugs in the world\". 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including artesunate, dihydrogen artesunate and artemether, etc.) has been effectively used for antimalarial drugs, and has good clinic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further research is also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ntimalarial effect, also has immunomodulatory, antibacterial, antipyretic, antitumor,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Key words: artemisinin; Derivatives; Anti-tumor; Parasitic resistance; The anti-inflammatory 1 .青蒿素的发现及来源 1964 年, 越南战争爆发后,恶性疟疾肆虐,越南政府寻求帮助,由于恶性疟疾对奎宁及奎诺酮类抗疟药物普遍出现了耐药性, 寻找抗疟新药迫在眉睫,1967 年5 月23 日, 5?23 抗疟计划办公室正式成立, 统一领导《5?23 抗疟计划》的实施, 开始搜寻抗疟新药。 1969 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军代表的建议下,全国“523 办公室”邀请北京中药所加入“523 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北京中药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组员是余亚纲。屠呦呦, 女,1930 年出生,浙江宁波人, 1955 年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 1969 年加入5?23 计划后,为科研组组长,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 1969 年,起初,屠呦呦和余亚纲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胡椒上,采用民间验方:生药—酒溶性物—用有机(或其他)溶剂分离药用部位,并进行了相应的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1970 年他们再进一步分离出胡椒酮 晶体。同年6 月,余亚纲总结了一份《中医治疟方、药文献》,筛选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并对筛选的药物进行了相应的归类与总结。在余亚纲当时总结的多张表格中,青蒿都是在各单方中列在第一位的。 1971年7 月份以后,他们初步筛选了中草药单、复方一百多种,青蒿也在其中。先是发现青蒿的水煎剂无效,95% 乙醇提取物的效价只有30%~40%,复筛时屠呦呦通过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记录,“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想到青蒿素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等有关的思路,考虑到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于是改用乙醚提取,并将该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部分,经反复实验,才于1971 年10 月4 日分离获得的191 号的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 抑制率,动物效价才有了显著的提高,由30%~40% 提高到95% 以上。经过比较,也使用了乙醇提取,虽然乙醇提取物也含有乙醚提取的物质,但是杂质多了2/3,这就大大影响了有效成分充分显示应有的效价。后来进一步提取,去除其中无效又比较集中的酸性部分,得到有效的中性部分。在1971 年12 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进行了猴疟实验,结果与鼠疟相同。当时时间很紧迫,北京中药所的科研人员为提取青蒿抗疟有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

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 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 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⑤我国从1967 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 年,39 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 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 多种中药的380 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