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新儒家思潮
![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新儒家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f138963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6.png)
外国国籍,丢弃祖国,对中国人遭遇的苦难视若无睹,乃是忘本负恩,未能觉察个人生命之所依所根。
唐君毅赞成民主自由。
他说孔子的“为仁由己”的自由定义,可以涵盖中西各种自由观念。
他指出,由于儒家思想的民主精神只局限于道德领域,未能进展到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而永远之革命,亦不能立万世之太平。
儒家所言之革命,遂化为后来之群雄并起,以打天下之局。
”“君主之家天下,毕竟仍是天下为私。
同时人民在政治上之地位,不能与君主平等,所谓‘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则在人格道德上,以不能与君主平等。
反之,如君主与人民在道德人格上真正平等,则人民在政治上,应亦可言‘人民圣明,君罪当诛’。
若欲使此事成为可能,则君主制度必然化为民主制度。
”海外新儒家上述言说,遭到大陆新儒家蒋庆猛烈指责。
只有反抗压迫的消极意义而无更高的价值目的。
”蒋庆在这里强调了等级制度,明确表示不赞成自由、平等、民主。
其实,这正是儒家社会学说的精要。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另一位大儒梁漱溟有关“严尊卑”的精辟论述了。
梁先生在1922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几千年来,维持中国社会安宁的就是尊卑大小四字。
没有尊卑大小的社会,是他(笔者按:指中国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原来照前所说,中国的拿办法的蒋庆All Rights Reserved.大陆还有一位新儒家康晓光,多次演讲并发表文章,主张儒化,呼吁在中国实行儒家仁政,建立儒教。
不过,康晓光提倡的儒教,要比蒋庆、张祥龙的儒教开放一些。
2005年,他的演讲和文章合集为《仁政》一书在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版。
康晓光对现实中国持强烈批判态度。
他说,今天的中国为政不仁,为富不仁。
“为什么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个同胞杀?为什么每十五秒钟就有一个同胞自杀未遂?难道答案还不清楚吗?这个世界没有温情没有道德,没有正义,有的只是康晓光All Rights Reserved.All Rights Reserved.陈明在《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一书中说,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原教旨主义;李泽厚提出的西体中用,是全盘西化。
新儒家思潮
![新儒家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09bfec2f453610661ed9f49a.png)
新儒家思潮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新儒家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
有关新儒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等问题,目前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从八十年代开始,有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
从理论发展阶段来看,新儒家的学说大致又可分为四个理论阶段新儒家的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缺点是:一、把多元的、多民族、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归结为儒家文化,这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事实的。
二、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巨大负面影响,不是低估就是视而不见,即使有一点批判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的。
三、过分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没有找出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可行性途径,他们的理论大多带有一厢情愿的、纯理论的色彩。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https://img.taocdn.com/s3/m/3a244c2aeefdc8d376ee3225.png)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一、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人民观察)郭齐勇新儒学思潮是当前我国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的社会思潮。
深入把握这一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理性辨析这一思潮的功过得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脉络与思想贡献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时期的道学或理学,最初是冯友兰为方便西方汉学界认知中国哲学而使用的名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与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又用新儒家(学)指称新文化运动后旨在复兴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学的思潮、流派与学者。
为区别于宋明理学,后来人们一般以当代新儒学(家)指代后者。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期间,这也可以视为这一思潮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思潮发生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大陆。
第三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第四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开放后又由一些华人学者引入中国大陆。
第一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五四”前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海外新儒学。
其代表人物,第一阶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等,第二阶段有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等,第三阶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四阶段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有人持“思想文化决定论”,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思想文化落后尤其是儒学落后。
这种观点在甲午战争后愈演愈烈,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到一个高峰,形成了诸如“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极端思想。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清末的衰败一概归咎于传统文化,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那时,儒学面对的困境是空前的。
儒学从对社会无所不在的渗透,变成了西方汉学家所谓的博物馆文化、图书馆文化或古玩文化。
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
![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https://img.taocdn.com/s3/m/8d5bd8a669dc5022aaea00b2.png)
本文拟在后现代视域中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评析。
这样做的意图主要有二。
其一,以往对新儒学的论析主要是以现代化或现代性为参照系的,在后现代视域中对新儒学予以评析,应当有利于更为完整地把握新儒学这一中国当代思潮的基本理论特质。
其二,当中国文化还处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时,西方文化已经步入了后现代时代。
在西方后现代转向的比照下,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这是一个已经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后现代视域中对作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的新儒学予以分析,有利于具体地透视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一论题关涉面相当宏阔,限于学力和篇幅,本文所做的只是从新儒家对于现代性的基本态度与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两个方面对“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问题试作评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如所周知,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统一的“世界历史”的转进是在西方主导下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之结晶的“现代性”首先在西方文化文化中生长发育并随之产生了世界性的示范作用。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成熟形态与主要代表,现代新儒家在强调向西方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方面,与其直接的理论对立面——西化派之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
但是,由于新儒家鲜明地突显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本位性,因而,在新儒学与产生并成熟于西方的“现代性”之间就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况。
明确主张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这是新儒家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
面对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直到理念层面节节败退的历史事实,新儒家明确认肯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这一点在其开山鼻祖梁漱溟那里就已经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在此之后,如何吸纳西方文化之优长,如何为作为现代文化之标志性成果的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成为了新儒学的时代课题。
新儒学思潮与美国汉学界的现代文学研究路向——兼论“被压抑的现代性”命题的提出
![新儒学思潮与美国汉学界的现代文学研究路向——兼论“被压抑的现代性”命题的提出](https://img.taocdn.com/s3/m/ac35d246cf84b9d528ea7a3f.png)
各种各样的文学试验和文学风格最终被归束、 化约为写实 、 现实主义的金科玉律 。晚清遮蔽并压抑了本来应该作为现
代文学 的历 史向度 , 新 文学压 抑了晚 清的 多维 向度 , 凸显 了 晚清 文学与 “ 五四” 文学 之 间的 内 在矛盾 和 冲 突 。因此 , 否 认文学 从低级 到高级 、 由落后 到先进 的逐 渐进 化 的观 点 , 所 以, “ 五四” 在中 国现代 文学 坐 标上 的位置 也截 然 不 同 。前
彼岸 ’ 、 ‘ 多维比较 ’ ; 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 在某种意义 上改变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 , 且 目前已从某
种边缘 状 态 向 大 陆 2 0世 纪 中 国 文 学 研 究 的 中心 地 带 滑
动。 ”  ̄1 9 9 7 年, 王德威“ 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论题颇受学界
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背景之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
体来 把握 , 从晚 清到 “ 五四” , 从 古典 向现 代 的转 型 , 旧体 文 学衰 退 、 没落转 而 由新 文学 顺天应时 取而 代之 , 勾勒 了一 条
引发国人瞩 目, 尤其是“ 自9 0年代末以来的短短四五年时
间, 海外学 人的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论菩 像 集束 炸弹 , 在 大
的起 点提 前到 1 8 9 8年 , 实 际上 已经涉 及 到 了晚清 小说 的现
代 性问题 。从 表面 上 看 , “ 二 十 世 纪 中 国文 学 ” 和“ 被 压抑
术界所忽略的中国文学是一个 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 , 具有 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强有力的内在方 向感。因此, 虽然两种
的现代性 ” 两个命题都将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纳入了“ 现 代性” 的框架之下 , 但“ 晚清现代性” 论题与“ 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 文学观是不同价值判断下的两种逻辑理路 。在“ 二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2b4e146af45b307e9719741.png)
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理论颇为丰富,就其根本观念而言,不外乎“儒学复兴”、“返本开新”、“儒家资本主义”三个命题。
(一)复兴儒学所谓“复兴儒学”,其宗旨就是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因而通过弘扬、复兴儒学,不仅可以解救中国,甚至可以解救世界。
新儒学第一代开山祖师的梁漱溟先生首先提出“儒学复兴”的命题。
梁先生指出:“世界上只有两个先觉: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以后局面不能不走以理智调理本能的路,已经是铁案如山,那就不得不请教这先觉的孔子。
”因此,他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实指儒家文化)的复兴”。
“复兴儒学”的主张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总基调和总方向。
大陆新儒家蒋庆也提倡复兴儒学,曾概括儒学在当今中国问题上的七大功用:通过儒学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建中国人的希望,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奠定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等。
(二)返本开新所谓“返本开新”,即是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
换句话说,也就是由所谓“内圣”之学(儒家心性论)——开出“外王”之功(现代民主和科学)。
用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儒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使命就在于:“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
”牟先生又将这种“三统并建”说归结为“内圣开出新外王”。
所谓“内圣”,即传统儒家的心性之学,用牟先生的话说就是“道德良知”,相当于“道统之肯定”。
所谓“新外王”,就是科学和民主,分别相当于“学统之开出”和“政统之继续”。
至于“内圣”何以开出“新外王”,牟先生又创“道德良知自我坎陷”之说,谓道德良知经过自我限制、自我否定,自觉地从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即从道德良知(内圣)开出科学和民主(新外王)。
新儒家第二代“返本开新”命题的提出是以对传统儒学内在价值与精神生命的认同为其前提的。
新儒家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儒家心性之学的研究,发现在儒家的思想信仰中有一“宗教性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进而肯认儒家的心性之学亦谓之人文教与现代民主和科学并不矛盾,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实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自觉的要求,出自儒家生命智慧之自然展现。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05454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3.png)
新儒学的核心思想_现代新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国人的影响摘要:现代新儒学是创新的,以重构现代人思想为己任的儒学思潮,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下,对国人产生了促进儒学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并吸收西方思想解决现代化中的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中国人影响现代新儒学是不同于历史的,是创新的儒学研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对当今国人的生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均产生影响。
它的创新性,在于其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研究积淀之上,作为儒学重建的一部分,在对历史和现实作独到阐述基础上,对传统儒学进行某种创造性的转化。
由现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主导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具有以知识作为先决条件的批判姿态的理性、客体性,以知识评判事物价值,吸取传统精华并加以改进,试图理性地探究儒学传统的天人合一、忠孝价值观,展现对个体心灵人本主义的关怀。
现代新儒学面对在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冲击下难以发展并显得凋敝的传统儒学,试图重构其儒学思想,谋求适应现代的新发展。
现当代新儒学正因其这些特征,它对于当今国人乃至世界的影响,就不局限于于丹或李零、傅佩荣等的儒学阐发,不局限于传统经典的现代再解读,而是以现代甚或后现代的眼光理解、改造、重塑儒学形象及内涵,使之适应当下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解决普遍存在的虚无感,焦虑感。
“现代新儒学是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延续宋明理学研究问题,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融汇西学”,以求中国现代思想建设道路的文化思潮。
尊崇宋明理学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精神取向。
他们本质上所理解的儒学的基本精神,其实就是宋明理学的精神,即以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之本源,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它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一种保守回应。
现代新儒学并非与孔教派、国粹派以至康梁哲学并列的文化保守主义,我认为,它还是更加开放的文化开放主义,是保守主义的现代变体,因为它已经面向现代改进其学说。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和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和中国现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b0eb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9.png)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和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和中国现代文学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从对西方文化的钦慕、模仿到自信自强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儒学文化思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近年来,在国内一系列“复兴儒学”、“弘扬儒家文化”的政策和活动的引领下,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兴起,并且渐渐与中国的现代文学相互关联。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发展源于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道德观、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儒学思想被认为是过时和落后的,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批判和反思。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开始重视儒学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例如中庸、礼制,这些思想对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发展,便是这种批判和继承的过程。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的重要特点是强调“人本主义”和“和谐社会”。
在这种思想体系下,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极大的强调,同时,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合作和协调。
这种思想核心,既贴近人民需求,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文学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呈现颠扑不破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余华的《活着》就呈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探讨,通过“吃”的零散细节,传递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不放弃的执着精神。
茅盾的《子夜》则探讨了信仰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谴责了被压迫的人民。
这些作品中,儒家思想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承继和传播,也促进了现代儒学文化思潮的发展。
此外,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还促进了一系列“儒学主义”的文学流派的兴起。
这些流派以传统儒学思想为基础,关注人性、情感、家国等重要话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儒家文学”和“传统文化复兴文学”两个流派。
新儒家文学以重视人性和共同体的关系为特点,旨在通过文学去反映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状态。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63dede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9.png)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4当代中国文化思潮
![4当代中国文化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54adb7a7fd5360cba1adbf2.png)
文化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所致。是 现代化变迁的结果。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 化争论,事实上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洋务运动。 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 变奏下发生了语境的转变。如“全球化”与 “本土化”、“民族化”与“全球性”、“国 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等.
3例:北京文化峰会及甲申文化宣言。 (2004年9月3日至5日,以许嘉璐、季羡林、 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的名义发起,由中 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共有72位名流参加的 “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 4例:民间悄然兴起的读“经”之风,截 止2003年底,中国已经有五百万个家庭、六十 多个城市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的行列; 等。 2010年春晚小孩背 《百家姓》
(三)、 80年代文化讨论的得与失: 1、80年代“文化热”的积极意义: (1)立足于中国现实,对10年浩劫和1957 年以来的“左”倾错根源进行探究,对总结历 史教训,迅速结束“左”倾错误产生了积极影 响。
(2)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文化角度加以研究。论证了改革开放 的合理性,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上的 依据。 (3)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思路。
2、 80年代“文化热”存在着明显的偏激 和错误倾向。 (1)突出的表现是文化讨论中带有强烈的 目的指向性。有的观点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 如“全盘西化”。 (2)研究者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 缺陷:即表现为非历史的思维和方法,提出 “告别革命”;否定传统;否定历史;重破轻 立等。
第二个阶段:90年代的“文化热”——文化 保守主义思潮。 (一)文化保守主义出现的标志:
(4)、在反思中国近代思想史时,一方 面批判激进主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近现代 文化保守主义给予充分肯定,以至于过分偏袒。 表现:一是为“中体西用”正名;二是在 学术上,从多角度论证文化保守主义的进步性 合理性。三是在高扬文化保守主义精神的氛围 下,陈独秀、鲁迅、胡适遭冷落,而王国维、 陈寅恪、吴宓等被推向前台。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cc432e7aeaad1f346933f25.png)
如 当时有人提 出“ 对所有的 中国图书都不要读, 线装书应该丢到茅
厕里去”o哒 科在我们今天看来f 乎有些偏激的对传统文化的尖 ^ 以 锐批 否定却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思想主流 :另一种倾向则是 峤口
匕r 冢 刀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 当代 的价值
辛 玉彤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 北京 10 2 ) 0 0 6
●
摘要 :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 , 以儒 家学说为 本位来吸纳、 会通西学的学术流派 自 五四” ” 时期产生至今 , 家 新儒 经过几代海 内外儒 者的孜孜追求.发展为一个颇具影响的文化学
的肯定 . 对于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探 索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对于 今天防止科 学主义. 实现科学与道德并重、 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 具有 重要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 代 新儒 家 ; 现 背景 ; 价 值 ; 响 当代 影
中图分类号 : O G
文献标识码 : A
从发生学上看来, 儒家与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 、 以家长为标准
家却似乎敏锐地观察到那种为了抵御西方而学习西方,为了挽救 民族而抛弃传统文化 的做法 自身存在着矛盾性 ,所以 尉 当时
国约一个世: 纪的捞夺 和征服 。 随着“ 西方文明” 的不断输 A, 了 粉碡!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们 自视为“ 天朝 大国” 的文化 自
大心态。跨越重洋的洋舰洋炮 , 由于其所依托的生产力的优势, 不 仅显示出绝对的军事优势 , 也昭示着不同以往的文化力量。 绵延几 千年和一直 有着对 外来文化 的消融力和统合力的传统华夏文化 , 第一次在外来文化面前丧失了一贯 的优越地位而“ 落于下风” 或在 某些方面相形见绌。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c0c489b5f242336c1fb95eb6.png)
新儒家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思想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现代新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的主要思潮之一,采取了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以融会中西文化、接续传统与现实为途径,力图创造一种民族本位的、融纳现代化精神的中西合璧的新哲学、新文化的态度。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架构,而且其学术传统已传承三代,正逐步趋于成熟。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转换;新儒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是一个“老而弥新”的问题。
言其“老”,是因为这一问题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就成为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围绕这一议题,前辈和时贤进行了激烈的学术论辩和思想交锋,并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东方文化”论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诸多或对立、或兼容的学说与主张;言其“新”,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和困惑。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始终处在激烈争辩和探讨之中。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文化论争又再度兴起,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东亚工业文明的崛起成为引发论争的现实背景,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则是其中最活跃、也是最主要的思想派别。
今天,这一文化论争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学术界,而是走出国门,成为海内外学人所共同关注的学术话题。
文化是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又反过来以各种形式作用于实践,从而对社会的整体性变化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换言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意识的导引,任何社会组织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和法律原则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上的。
因此,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实现以传统观念为内核的文化形态的现代转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实际的社会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所转变的不只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也不只是法律制度、环境、教育、艺术等社会文化,更是人的生存的整体性转变。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16743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c.png)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现代文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阶段。
从早期的思潮启蒙到现代主义的崛起,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发起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和解构。
背离传统文学形式的约束,他们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胆地探讨个人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新思想。
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崛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探索存在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著名作家徐志摩、郭沫若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他们运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追求。
三、文革与文学的复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复兴。
一大批新锐作家如余华、莫言等在80年代末期的小说创作中崭露头角。
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随着90年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开始引起重要的关注与讨论。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时间线性进行了颠覆与解构,突出了语言游戏和叙事实验。
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幽默、讽刺和自由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创作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网络作家骆宾基、六六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现代新儒学的历史命运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新儒学的历史命运与中国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c980db84254b35eefd34d7.png)
图探 索一条 不 同于 苏联模 式 的现代 化道 路 。但 是 他 在 探索 这条 道路 的 过程 中 , 不仅 未 能 从 根 本 上 克 服
一
提起 “ 现代 化 ” 人 们 就 以 为 这 是 近年 才从 西 ,
苏 联模 式 的弊端 , 是 强 调 阶级 斗 争 是 推 动历 史 前 而 进 的唯 一动 力 , 视 了经济规 律 的客 观存 在 , 忽 用群 众 性 运动 的手 段来 推 动经 济 的发 展 , 果 导致 了 十年 结
潮 传入 中 国之时 , 代新 儒 学 思 潮 在 中国 大地 再 一 现 次 兴起 。现代 新儒 学 思潮 的复兴 与 现代西方 文 化பைடு நூலகம் 学 思潮 的兴 盛表 明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重新 审视 和 对 对 现代西 方 文化 的再 认 识 , 际 上 是 中国现 代 化 进 实 程所 提 出的 内在要 求 。 在儒 学 发 展 的历 史 上 , 所谓 新 儒 学 是指 宋 明理
收 稿 日期 : 0 6 3— O 2 0 —0 3
学, 它是相 对 于先秦 原始儒 学 而言 的 ; 现代 新儒 学 则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8b12fc1e14791711cc79170d.png)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答: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
它产生于“五四”时期,之后即以文化保守主义而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学者谓之“激进主义”)和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呈三足鼎立之势。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它的中心便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和海外。
几十年来,经过新儒家学者们的苦心经营,现代新儒家在海外又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世纪以来儒学的命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19——1949年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之中,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却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的逆流之中。
帝制复辟的事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影响仍然浸透于中国社会的机体之中。
这使得一批年轻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感到,民主共和国制度未能在中国真正确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以孔教为核心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基于这种需要,他们进行了一场精神解放运动,对孔子、儒学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形成了“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时代潮流。
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儒家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丧失殆尽。
“五四”批孔风暴之后,中国学界坚持唯真唯实的一批学者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孔子评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他们对孔子、对儒家政治思想开始重新研究。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
2.1949——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伦理思想偏重于批判,并且随着思想文化领域里“左”倾思潮的日趋严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民批孔、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虽然有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但实际上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家独尊,儒家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只能作为批判对象而存在。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90c67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7.png)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并对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文学思潮。
通常被归纳为“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它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重要思潮。
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场对传统文化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改革的激进运动。
它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主张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与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颠覆和挑战,推动了白话文的兴起,提倡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等。
2. 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中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这一思潮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探索个人内心、意识流和非线性叙事等新的艺术手法。
它对真实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倾向于表现痛苦、迷茫和异化的现代人。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徐志摩等。
3. 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对前两者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文学思潮。
现代派文学强调个体和内心体验的独特性,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实验,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它既追求现实表达,又注重文学的内在美和独立价值。
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分类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
此外,每个思潮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个别作家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认知还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新论:1.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937年-1945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了抗战的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2. 格局派文学:格局派文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涌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604ac22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4.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科普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涌现的各种文学思潮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第一个思潮是“文学革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文学家开始反对旧文学形式,提倡以现实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二个思潮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文化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宗法主义和迷信。
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的基础上,注重个性表现和艺术创新,开辟了新的文学领域。
第三个思潮是“鲁迅主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思想和创作成就影响了几代人。
鲁迅主义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和艺术探索,强调文学的反映现实和批判现实的作用。
第四个思潮是“抗战文学”。
这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抗战文学以纪实性和史诗性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塑造。
第五个思潮是“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强烈的政治干扰,文学界出现了一些政治性、革命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题,强调个人的革命性和忠诚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的趋势。
每个思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91cf43f5f0e7cd184253630.png)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于丽芬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现代新儒家倡导渊博的学养、专静的功夫,提倡循序渐进,沉潜证悟,走向学术境界的纵深。
他们追求返本开新、守先待后的学术理念。
新儒家的治学理念、治学方法和丰富的学术成果,为现代学界提供了一种深稳厚重的学术范式。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学术理念;返本开新;二十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熊十力等为代表的新儒家,面对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倾向,以继承儒家思想,并融合中西文化而推进儒家思想为己任,以使儒学适应现代化的潮流,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掀起了颇有影响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现代新儒家(简称“新儒家”)在现代新儒家学者看来,儒家文化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活传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和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据。
一、五四时期的现代新儒家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它与道家、佛家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并铸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及骨肉血脉。
儒家自孔孟创立以来,经两汉特别是宋明程朱、陆王等构造成“新儒学”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以伦理为本位,在哲学上崇尚“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政治上追求“内圣外王之道”。
经历代统治者的采纳和发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都开始纳入道德人伦之中纲纪伦常和礼仪规范铸成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心。
在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涵盖下,近代中国既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也没能产生出近代民主。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船坚炮利”和文化思潮的侵袭,古老的中国被迫开启了国门,而维系这个古老文明的精神文化——儒学命运便开始告急。
儒家所面临的是二千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围绕儒学现代命运的论战,出现了以下几派即“现代新儒学”、“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西调和论”等等。
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世纪主潮,在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方面,着力于濡学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最深刻的则要数“五四”时期的思想领袖与现代新儒家。
众所周知,清末张之洞等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儒学,其功能也宣告终结。
正确估价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冲击”
![正确估价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冲击”](https://img.taocdn.com/s3/m/6cda7a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1.png)
正确估价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冲击”
夏德勇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卷),期】1997(0)3
【总页数】5页(P23-27)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儒家;“五四”新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与民主;文化保守主义;民主与科学;中西文化;合理性
【作者】夏德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当异质性冲击成为历史——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认识 [J], 马睿
2.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半-90年代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新特征及其缺陷 [J], 万莲子
3.文化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廓新 [J], 刘丽霞
4.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命运的新思考—评《接续“道统”——国民党实权派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与利用(1927-1949)》 [J], 吴修申;
5.现代新儒学思潮及其研究的基本估价——现代新儒学与当代中国学术讨论会侧记[J], 严书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新儒学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在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无疑是冒险的,因为我们的现代文学学科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化的价值原点之上,[1]马克思主义文化派渐居主流是现代文学史的核心叙事话语,用一种曾经与它相冲突的文化视野来观照现代文学现象,在一些学者看来会有颠覆现代文学学科的危险。
虽然王富仁先生在《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承认:“中国现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即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而中国现代文化却并不等同于‘五四’新文化。
”但他对新儒学文化表现出了高度戒备的姿态,以至于产生了“本学科即将被颠覆的担忧”,认为“如果用新儒家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会导致该学科的自杀,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化的基础上。
”他甚至提议现代文学界要有捍卫本学科的忧患意识。
[2]张永泉先生在《回应新儒学的挑战》一文中,也指出新儒学在大陆掀起的思潮,“对五四也是对现代文学最为致命的威胁”[3]。
但本文认为不应该让“敌我”对立的思维方式局限了我们的视野,而应该如一些学者所看到的那样,新儒家为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与话题”,我们必须突破对立冲突的“思维定势”,不能让新儒学始终作为一个陌生的概念,也不能让它成为“羞于出口的字眼”[4]。
其实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前后,新文化阵营对维护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各种思潮亟高度警惕,每有闻“孔”色变之势。
与之相比,那些主张重新阐释和发扬儒学的人士,对于新文化则表现出了相对积极的态度。
民国时期,陈之原先生的《发展新儒家思想》一文非常客观地指出:
外来文化的输入,表面上好像代替了儒家思想,推翻了儒家思想,使它趋于没落消灭的运动,其实正是促使儒家思想新发展的大动力。
……“五四运动”以后所输入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儒家思想汇合,在历史上曾展开了一个新儒家思想运动,造成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由这看来,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不是建筑在排斥外来文化上面,而是建筑在输入吸收外来文化上面。
[5]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良骏先生的观点可资我们借鉴,他在《“五四”·新儒学·道德重建》一文中指出:
“五四”的局限正是当代新儒学的光点,当代新儒学的局限恰恰也正是“五四”的光点。
因此两个局限的排除和两个光点的融汇,正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大发扬。
[6] 而台湾旅美学者张灏也在《新儒家与中国文化危机》中提倡:
应该沟通新儒家和‘五四’的思想,才是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应有基础。
[7]
事实上,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文化场域中,文化现代化主要分成了三种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文化派、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派。
现代新儒家之一贺麟先生在发表于1940年代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中,认为“广义的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就是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流。
我确切看到,无论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各方面的努力,大家都在那里争取建设新儒家思想,争取发挥新儒家思想。
”并将“发挥新儒家思想,蔚成新儒学运动”视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8]他指出:
儒家思想包含有三个方面:有理学,以格物穷理,寻求智慧。
有礼教,以磨练意志,规范行为。
有诗教,以陶养性灵,美化生活。
”“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是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和谐体。
因此新儒家思想之开展,大约将循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之途径迈进。
[9]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的研究者仅仅在哲学史学意义上研究“新儒家”和“新儒学”,但“新儒学”、“新儒家”、“新儒学运动”在现代新儒家们眼中,是一场广义上的文化思潮、文化运动。
它们的内涵并不仅局限于哲学、史学。
也就是说以广义的艺术为内涵的诗教是现代新儒学运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80年代末,方克立先生针对把现代新儒家仅视为哲学思潮的现象提出:虽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是有哲学的”,但是“现代新儒家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是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潮”[10]。
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牟宗三、熊十力、钱穆等等被称为现代新儒家们的学者们,虽然以哲学或史学的建树彪炳史哲学界,但他们的著述是在文化意义上展开,文学艺术一直就是他们著作中不可分割的一维,只是与哲学史学建树相比成绩比较薄弱,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QQ:2926870355/ 2012730281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这里派生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那些学者们在文学艺术问题上有过探讨,那么对现代新儒学运动中的“诗教”也就是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是否应该仍然仅仅在现代新儒家们的著述中开展。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对于现代学科分化之后的学科规范壁垒现象,现代新儒家们都有过充分关注,他们大都意识到自己的学术专攻方向是哲学或史学,对文学艺术缺少发言权。
梁漱溟就坦言自己:“才非艺术型,平素于文学艺术方面甚少用心。
”[11]唐君毅则指出:
中国古代之文学艺术,恒为人格精神之自然流露,其用亦恒在润泽吾人之日常生活,实未显为一独立之文化领域。
……然中国近数十年来,则盖以受西方之影响,文学艺术,皆逐渐被公认为一独立文化领域。
……当转而学西方文学家、艺术家献身于一专门之文学艺术,而务求表现其心灵于作品。
使志气充塞于声音,性情周运于形象,精神充沛乎文字,以昭宇宙之神奇,人生之哀乐,历史文化世界之壮采,人格世界之庄严与神圣。
然后中国文学艺术之世界之文章,乃皆为性与天道之流行。
……安得千百天才焕发,而有高明之智能、敦厚之德量,与人文陶养之士,愿献身于文学艺术,为中国创辟一新音乐、绘画、建筑、文学、戏剧之世界。
既博大以雍容、亦刚健笃实以光辉,岂非中国文化之盛德大业哉。
[12]
在唐君毅看来,体现儒家“性与天道”的独立的文学艺术,是有待于“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专业人士来完成的。
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到现代新儒学运动的本原意义上,看到现代新儒学运动并不是一个哲学、史学范畴,而是一个广义的文化范畴,它本身包括了新儒学思想在哲学、史学、文学领域的开展。
但为什么我们后来的研究者们仅在哲学和史学的领域内展开新儒学研究呢,这主要
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学科分化导致了不同学科间的学术壁垒,现在从事现代新儒学和新儒家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哲学、史学专业学者,专业知识结构局限定了他们的研究视野,使他们疏于发现现代新儒学运动的文学艺术内涵;而现代文学领域的学者又因为现代新儒家们的哲学、史学建树,而视现代新儒学为非本专业领域,遂造成了现代新儒学运动的诗教一维遗落于两个学科的视野边界线上,形成了研究上的“双盲”现象。
但这一现象在21世纪以来有了新的突破,侯敏先生的《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柴文华先生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张毅先生的《儒家文艺美学》是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三部著作,都对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家们的文艺观念作了研究。
尤其是前两部著作,都是在文化视野而不仅是哲学、史学视野中,研究了现代新儒家们的诗教观念。
[13]但这两部著作仅是对现代新儒家们的“诗教”进行了研究,没有在现代新儒学运动的背景下,关注新儒学思想在文学专业领域内的开展。
事实上,即使撇开这些论据,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脉,一向是以文史哲一体的形式传承和发展的,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学科分化,它也势必会在文、史、哲三个学科中,以符合各个学科规范的形式得到新的开展。
综上所述,旨在论证以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观照现代文学现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