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与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功效与用量
【关键词】中药功效用量配伍炮制
煎煮
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剂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3~6g则燥湿、泻火、解毒;大剂量应用则败胃,引起胃肠道反应而恶心呕吐。
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则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用量大于其他药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遥散中,用量与各药相等,用在疏肝;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对利尿和血压的作用,剂量不同,功效相反。黄芪的利尿作用,用量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趋于抑制。另外,对血压的改变,用量在15g以内可以升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人参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黄芪类似,一般剂量有兴奋和升压作用,较大剂量则起抑制和降压作用。
川芎小剂量能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心脏抑制。
配伍不同,功效不同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而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升麻在升麻葛根汤中与葛根配伍,表现为发表透疹作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在清胃散中与黄连、生地等配伍,清热散火解毒,用于治疗胃有积热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及举元煎中与人参、黄芪配伍则表现出升阳举陷的作用,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诸证。
麻黄汤中桂枝与麻黄配伍起发汗解表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温经汤、桂枝茯苓丸中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温经活血、逐瘀消症,治疗月经后错或闭经不潮以及经行腹痛、腹部症块等证;与羌独活、威灵仙配伍,则表现为祛风寒通络作用,治疗风寒阻络引起的痹症;与茯苓、泽泻、白术配伍表现为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效,治疗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证。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和黄芩、半夏配伍,能使侵入于半表半里的外感之邪出表而解,起和解少阳的作用;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和白芍、枳壳、香附配伍,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中和黄芪、党参、白术等配伍,能引清气上行而治疗清阳下陷所致诸症,起升举阳气的作用。
薏米仁配伍车前子、泽泻、茯苓利水祛湿;参苓白术散中配伍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燥湿;苇茎汤中配伍冬瓜子、桃仁,清热排脓;配伍威灵仙、防己、羌独活,舒筋利关节,缓解痹痛。
蛇床子配伍仙灵脾、肉桂、山萸肉温肾阳,暖子宫,治疗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证;配伍苦参、黄柏,燥湿、杀虫、止痒,治疗顽癣、湿疮及女阴痒。
天花粉配伍生地、麦冬、石斛,清热生津,治疗热病伤津;配伍瓜蒌、白芷、贝母,清热解毒,排毒消肿,治疗痈疮。
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许多药物在炮制前后或用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本身的成分和性味发生变化,其功效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姜具有发散风寒、和中止呕的作用;姜汁则辛温而润,治疗噎膈反胃;生姜皮则和脾行水;干姜则性辛热,温中回阳,散寒化饮;炮姜则性苦温,长于温经止血,适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腹痛泻痢;煨姜则主要长于和中止呕,但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
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减其辛散之性而增止血功能,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止血药。
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
薏米仁生用偏于清热利水除湿,炒用则偏于健脾止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下力缓,适于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酒制则泻下力弱而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炒炭则偏于止血,而泻下力很小,多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
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煅后熟用则敛疮生肌止痒。
黄柏生用主泻实火、燥湿,用于治疗足膝痿软无力,小便赤黄等症;而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治疗口舌生疮及头面部病患;盐炙后主降相火滋肾水,治疗阴虚盗汗、梦遗滑精等症;蜜炙则主泄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用来治疗五心烦热等症;炒炭后苦寒之性大减,增加了收涩之性,则偏于止血,用于治疗痔漏、崩漏不止等症。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止痛,炒炭后性涩偏于止血。
葛根生用发表解肌透疹,煨用则升阳止泻。
煎煮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因煎煮方法如火候和时间不同而临床功用亦有很大的差别。
生大黄入汤剂,后下或用开水泡服,泻下力宏,而久煎泻下之力大减。
利用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治疗夏季感冒暑湿的表证不宜久煎,而利用其利水消肿治疗
水肿、小便不利,则要浓煎。
白附子入汤剂煎服取其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作用,治疗风痰壅盛的抽搐或口眼歪斜;熬膏则取其解毒散结作用,外用治疗毒蛇咬伤及瘰疬痰核。
大多发散药和芳香药的煎煮,要求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若久煎则致香气挥散,功效大减;而补益滋腻药物则要求煎煮较久,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否则药力不完全,达不到补益作用;而贝壳、甲壳、化石及矿物药入汤剂则要先煎久煮,否则药中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功效也大打折扣。
附子、乌头的煎煮应先煎30~60分钟,否则不但起不到药物应有的功效反而有中毒之虞。
根据以上所举,可知中药的功用主治,作用强弱,甚或毒副反应,均受剂量大小、配伍不同、炮制方法变化、煎煮时间、火候的影响。临床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准确把握,获得预期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