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与用量

合集下载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老鹳草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泄泻,痢疾,疮疡。

内服: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

2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内服:煎服,6-1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用。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3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

主要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口舌生疮、心烦尿赤、经闭乳少、喉痹咽痛、湿热痹痛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饮食禁忌:1、忌食油腻生湿之物。

2、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原醋辣椒、酸味水果李、杏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4荠菜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的功效。

主治水肿证、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血热出血、淋证、崩漏等。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点眼。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5臭梧桐味辛、苦、甘,性凉;归肝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

内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6荷叶味苦,性平。

归肝、脾、胃经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3~10g。

荷叶炭3~6g。

注意事项:《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7生铁味辛,性凉;归肝、心经具有平肝镇惊的功效。

主治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所致癫狂,热病痰内服:煎服,30-60g。

或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肝虚及中焦虚寒者慎用。

落壅发狂,头痛;易惊善怒,失眠,疮疡肿毒,关节酸痛或扭伤疼痛等。

400种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400种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4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的功效大全-资料类

中药的功效大全-资料类

中药的功效大全-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中药名称2、主要功效3、适用病症4、用法用量5、注意事项1、引言本协议旨在对各类中药的功效进行全面且详细的阐述,为使用者提供准确和有用的信息。

11 目的明确介绍中药功效的目的在于促进对中药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

12 范围涵盖常见的各类中药,包括但不限于根茎类、花果类、动物类等。

2、中药分类及功效21 根茎类中药211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

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等病症。

用法多为煎汤内服,常用量为 3 9 克。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212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煎服,常用量为 9 30 克。

注意: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22 花果类中药221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

主治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

煎服,常用量为 6 15 克。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222 菊花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煎服,常用量为 5 9 克。

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忌用。

23 动物类中药231 鹿茸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

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

研末冲服,常用量为1 2 克。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

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232 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中药药名功效配伍用量速记口决

中药药名功效配伍用量速记口决

一、常用歌诀1、中药七情歌相须为用互增效,相使一药助一药;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约;相恶配伍疗效减,相反曾毒要记牢;单行无需它药配,七情配伍真奥妙。

(注: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杀、相畏、相恶表示拮抗)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诸参:沙僧挑担子,给唐玄奘偷吃人参果,很苦)3、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弥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便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4、妊娠禁忌歌芫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及天雄,野葛水银既巴豆,牛膝薏仁并蜈蚣,棱莪赭石芫花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砒石硝黄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通兼通草,瞿麦干姜桃木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妊娠禁忌(二):雄黄轻草莪巴川,草子玄明京芒丁,土鳖商路扮南星,天仙遂附蛭蚣麝,雪莲皂霜魏牵牛,三芫千金马钱闹.慎用:桃花红、芦荟绿,姜黄枳壳牡丹皮,肉桂蝉蜕冬葵叶,附子急芒射牛膝。

5、28种毒性中药披金戴银一天仙,半升半降黄白钱,川南狼,闹粉娘,遂草炒豆熬酥糖.二、中药学1、辛温解表药荆防麻桂紫苏姜,香白羌细辛夷苍。

麻黄发汗治伤寒,利水痹痛与咳喘。

桂枝温胃善助阳,温经通络化水强。

紫苏散寒兼中宽,气胀解毒胎能安.荆芥祛风解肌表,痒疹出血及感冒。

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痛痉。

羌活祛风寒湿气,太阳头疼上肢痹。

白芷通窍阳明疼,燥湿止带消痈脓。

细辛祛风通鼻窍,诸班寒痛肺饮消.2、辛凉解表药蔓荆牛蒡二子凉,薄荷蜕豆饮菊桑,葛根生柴兼升阳.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

牛蒡散热利二便,解毒透疹消肿疮,宣肺利咽痄腮强。

蝉蜕疏风透痒疹,明目息风痉开音。

桑叶清肺兼平肝,止血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

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

葛根解肌治颈项,透疹生津升泄阳。

升麻发表又透疹,清热解毒升陷阳。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常用于内服,主治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寒痹痉挛、痈疽疮疡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10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丁香辛、温,脾、胃、肾经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2~5克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1、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无3刀豆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1、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效。

2、主治虚寒呃逆,肾虚腰痛。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无4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1、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无5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无6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甘遂。

与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等碱性药物合用降低药效。

2、中西药配伍禁忌:(1)慎与维生素C及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2)慎与降糖药同用。

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中药元胡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中药元胡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中药元胡的功效与作用用量中药元胡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药元胡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适宜的用量。

一、功效与作用1.消炎抗菌:中药元胡具有一定的消炎抗菌作用,能够对抗、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因此,它常被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2.舒肝理气:元胡还具有舒肝理气的功效,能够缓解肝气郁结引发的胸闷、烦躁、头痛等症状。

它可以促进气机畅通,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

3.活血化瘀:元胡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破坏血液中的凝血物质,防止血液淤积和瘀血形成。

这对于治疗瘀血疾病、疼痛和肿块有一定的帮助。

4.祛风除湿:中药元胡还能够祛风除湿,对风湿性疼痛和湿疹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它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湿之邪,改善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皮肤病变。

二、用量中药元胡的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嘱进行调整,以下是一般的用量参考:1.煎汤用量: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元胡约为10-15克,可根据需要酌情增减。

将元胡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煎煮时间约20-30分钟,然后过滤出药液。

2.浸泡用量:也可将元胡用适量的水浸泡,浸泡时间约1小时左右,然后饮用。

浸泡的用量一般为5-10克。

需要注意的是,用量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随意增减用量。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元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使用中药元胡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并按照医嘱合理使用,避免过量或错误用药。

2.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元胡,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药物相互作用:若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咨询医生,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过敏反应:使用元胡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请在用药过程中留意身体变化,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保存方法:将元胡存放在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免影响药效。

结论中药元胡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消炎抗菌、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18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8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8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补脾止泻,消暑化湿,和中解毒的功效。

主治脾虚泄泻,湿浊带下,暑湿吐泻,酒毒伤胃或鱼蟹中毒等。

内服:煎汤,10-15g;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阴寒内盛者忌用。

2白扁豆花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消暑化湿和胃:夏伤暑湿,发热泄泻或下痢,以及赤白带下等症内服:煎汤,4.5~12g;或研末。

外用:捣敷。

3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惊悸怔忡,失眠健忘。

内服: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

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4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功效。

主治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内服:煎汤,6-15g,大量可用至30g;或研末;或泡茶饮。

外用:研末调敷。

脾胃虚寒及便溏者慎服。

5百合味甘,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阴虚燥咳,劳嗽咳血,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

内服:煎服,6-12g。

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

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6肉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久泻久痢,胃寒胀痛,食少呕吐等。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镇静药、麻醉药配伍应用。

1、湿热泻痢及胃热疼痛者忌用。

2、生品含大量油质,性烈易滑肠,故入药一般煨制后用,可增强温中止泻功能。

7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

用于肾阳不足,阳痿宫冷,眩晕目赤,心腹冷痛,寒痹腰痛,寒疝奔豚,寒凝血瘀,经闭痛经,阴疽流注等。

内服:煎汤,2-5g,不宜久煎;研末,0.5-1.5g;或入丸剂。

天冬和麦冬的功效与作用和主治与用量

天冬和麦冬的功效与作用和主治与用量

天冬和麦冬的功效与作用和主治与用量天冬和麦冬,这两种中药材在中医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功效,还在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天冬和麦冬的功效、作用、主治以及用量。

一、天冬天冬,又称为天门冬,是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1、功效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

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

养阴润燥:天冬能够滋养阴液,缓解体内阴液不足导致的干燥症状,如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

清肺生津:对于肺热咳嗽、咳痰不爽、口渴等症状,天冬有很好的清肺热、生津液的作用。

2、作用(1)抗氧化天冬中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抗肿瘤一些研究表明,天冬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对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3)降血糖它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增强免疫力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主治(1)肺燥干咳对于因肺热或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少痰、咯血等症状,天冬有润燥止咳的效果。

(2)肾阴亏虚可用于治疗肾阴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等症。

(3)内热消渴能改善阴虚内热引起的口渴多饮、烦热多汗等消渴症状。

(4)肠燥便秘天冬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肠道津液不足导致的便秘。

4、用量一般来说,天冬的煎服用量为 6 12 克。

但具体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的轻重,由医生进行调整。

二、麦冬麦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

1、功效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

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

养阴生津:能补充体内的阴液,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

润肺清心:可滋养肺阴,清除心肺的虚热,缓解心烦失眠等症状。

2、作用(1)保护心血管麦冬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抗炎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中药学数据表

中药学数据表

中药学数据表
该数据表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属性、主要功效以及用法
与用量。

中药在中国传统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被广泛用来
治疗各种疾病,并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些中药拥有丰富的活
性成分,被认为具有药理学上的治疗效果。

为了达到最佳疗效,使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并且按照正确的用法与用量使用。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与适
应症,所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并且遵循
专业人士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药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万
能的,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在使用中药时,应该了解中药的适
应症与禁忌症,并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该数据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关于中药的基本信息以及使用的参考。

对于更详细的中药知识和疾病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的医生或
中医师。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用量天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许多功效和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天麻的药效主要包括镇静安神、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止痛等方面的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天麻的功效、作用及适宜使用的剂量。

首先,天麻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天麻被归类为镇静安神类药物,主要用来治疗因神经衰弱、失眠、焦虑等引起的症状。

天麻通过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增强睡眠质量。

此外,天麻还被研究发现对抗抑郁和焦虑的药效。

其次,天麻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天麻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血液黏稠度。

这对于治疗中风、脑卒中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天麻还可以帮助调节血压和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天麻还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

天麻可以通过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不适症状,如关节疼痛、浮肿等。

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时,天麻也常被用作辅助治疗。

最后,天麻还具有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天麻被认为具有镇痛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减轻炎症、抑制痛觉传导等机制,缓解疼痛。

因此,天麻常被用来治疗头痛、神经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适宜使用天麻的剂量有一定的区别,根据具体情况和症状来确定。

一般来说,天麻常以干药使用,常见的剂型有片剂、颗粒剂、水煎剂等。

剂量的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和症状特点等综合考虑。

对于镇静安神的功效,一般剂量在每日6-12克之间,可以分2-3次口服。

对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可适当提高至每日15-20克,并根据个体反应和需求进行调整。

此外,天麻还可以与其他镇静类药物合用,但剂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对于活血化瘀的作用,天麻的剂量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常用剂量为每日6-12克,可分2-3次口服。

治疗中风、脑卒中等疾病时,可适当提高剂量至每日15-20克,并根据疗效和个体反应进行调整。

对于祛风除湿的作用,天麻的剂量一般为每日6-12克,可分2-3次口服。

党参的功效与作用与用量

党参的功效与作用与用量

党参的功效与作用与用量党参,这味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的领域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功效,在作用和用量上也有着一定的讲究。

党参是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的根。

其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先来说说党参的功效。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对于那些平日里身体虚弱、容易感到疲劳、气短乏力的人来说,党参就像是一位“能量补充剂”。

它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让人更有精神和活力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党参还能健脾益肺。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肺主气。

如果脾和肺的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气喘等问题。

而党参可以调理脾肺,促进脾的运化功能,增强肺的呼吸功能,改善这些不适症状。

在养血生津方面,党参也表现出色。

对于那些因为血虚而导致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或者因为津亏而出现口干舌燥的人,党参能够发挥其养血和生津的作用,使身体的气血和津液得到补充和调节,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状态。

党参的作用在临床上也有诸多体现。

比如,在治疗脾胃虚弱方面,常常与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配伍,以增强健脾和胃的效果。

对于肺气亏虚所致的咳嗽气喘,可与黄芪、五味子等搭配,起到补肺平喘的作用。

在气血两虚的病症中,常与熟地、当归等药材同用,以养血补气。

再谈到党参的用量,这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体质以及用药的配方来决定。

一般来说,党参的常用量为 9 30 克。

但是,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或者体质特殊,用量可能会有所增加;而在一些轻症或者作为日常保健时,用量则相对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党参虽然有诸多好处,但也并非人人适用。

比如,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使用党参。

在使用党参之前,最好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

此外,党参的质量也会影响其功效。

在选购党参时,要选择质地坚实、根条粗壮、气味浓郁的品种。

总之,党参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功效显著,作用广泛。

但在使用时,我们要遵循合理的用量和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药效,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连,又称黄连石、天连、石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黄连味苦、性寒,归肝、胆、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下面将深入探讨黄连的功效、作用及用量。

一、黄连的主要功效
1. 清热燥湿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淋液、湿疹等症状。

2. 泻火解毒
黄连能够泻火解毒,适用于治疗火热病症,如口腔溃疡、疮疖等。

3. 抗菌消炎
黄连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肠胃炎、急性咽炎等疾病。

4. 调节胃肠功能
黄连对胃肠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消化、改善胃肠道不适症状。

二、黄连的用量
黄连的用量需要根据疾病情况和个体体质来确定,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剂量使用:
1.黄连粉剂:每次服用0.30.6克,一日23次。

2.黄连素片:每次口服0.30.6克,一日23次。

3.黄连口服液:每次口服1020毫升,一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黄连性寒,不宜长期服用,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慎用。

同时,在服用过程中,应遵医嘱,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综上所述,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等
多种功效,但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用量合理搭配,注意个体差异和禁忌症状,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续断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与用量

续断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与用量

续断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与用量续断,又称鸦胆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续断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

其主治范围涵盖感冒发热、咳嗽喉痛、风湿关节痛、疮疡肿毒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续断的功效与作用、功能、主治及用量。

功效与作用1.清热解毒:续断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发热等症状。

2.消肿止痛:续断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肿痛、疮疡等问题。

3.祛风散寒:续断还可以祛风散寒,对风湿关节痛、感冒风寒等有一定疗效。

功能1.清热降火:续断有清热作用,可以降低体温,减轻发热症状。

2.消肿散结:续断能够消肿散结,对淤血、肿瘤等有一定作用。

3.止痛除痒:续断具有止痛和止痒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疼痛和痒痒问题。

主治1.感冒发热:续断可清热解毒,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2.咳嗽喉痛:续断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对于咳嗽、喉痛、声音嘶哑等有一定疗效。

3.风湿关节痛:续断能够祛风散寒,适用于风湿关节痛、四肢酸痛等问题。

4.疮疡肿毒:续断可以消肿散结,适用于疮疡、肿毒等外感问题。

用量一般情况下,续断可作为药材煎汤,也可以制成颗粒、丸剂等剂型供服用。

用量需根据个体病情和医嘱而定,一般建议成人每次5-10克,儿童酌情减量。

煎煮时可根据需要适量搭配其他药材,常见配伍有黄芩、黄柏等。

续断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适用范围广泛。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医嘱用药,注意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续断的功效与作用、功能、主治及用量。

2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昆布味咸,性寒,归肝、肾经具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的功效。

主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内服:煎服,6-12g。

1、中药配伍禁忌:不宜与甘草配伍。

2、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异烟肼配伍。

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以免引起血钾过高,降低强心苷类药物的疗效。

3、饮食禁忌:茶叶和酸涩的水果中所含的植酸可以妨碍昆布中铁的吸收,因此吃海带后不要马上喝茶,也不要立刻吃酸涩的水果。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治脾虚证,脏躁,失眠证。

内服:劈破煎服,6-15g。

凡湿盛、痰凝、食滞、虫积及齿病者,慎服或禁服。

3罗汉果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

主治咳喘,咽痛,便秘。

内服: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

脾胃虚寒者忌服。

4郁李仁味辛、苦、甘,性平;归脾、大、小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下气利尿消肿的功效。

主治肠燥便秘,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安定类镇静催眠药及麻醉药配伍,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进而损害肝,影响肝功能。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

5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主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内服:煎服,6-15g。

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金银花与蒲公英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

6青果味甘、酸,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的功效。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鱼蟹中毒。

内服:煎服,4.5-9g;鲜品尤佳,可用至30-50g。

7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痈,湿热淋证,湿热泻痢。

内服:煎服,15-25g。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寒水石清热泻火。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3.清热解毒药①治湿热病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②治热毒疮疡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功效与用量
【关键词】中药功效用量配伍炮制
煎煮
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剂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3~6g则燥湿、泻火、解毒;大剂量应用则败胃,引起胃肠道反应而恶心呕吐。

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则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用量大于其他药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遥散中,用量与各药相等,用在疏肝;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对利尿和血压的作用,剂量不同,功效相反。

黄芪的利尿作用,用量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趋于抑制。

另外,对血压的改变,用量在15g以内可以升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人参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黄芪类似,一般剂量有兴奋和升压作用,较大剂量则起抑制和降压作用。

川芎小剂量能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心脏抑制。

配伍不同,功效不同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而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升麻在升麻葛根汤中与葛根配伍,表现为发表透疹作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在清胃散中与黄连、生地等配伍,清热散火解毒,用于治疗胃有积热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及举元煎中与人参、黄芪配伍则表现出升阳举陷的作用,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诸证。

麻黄汤中桂枝与麻黄配伍起发汗解表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温经汤、桂枝茯苓丸中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温经活血、逐瘀消症,治疗月经后错或闭经不潮以及经行腹痛、腹部症块等证;与羌独活、威灵仙配伍,则表现为祛风寒通络作用,治疗风寒阻络引起的痹症;与茯苓、泽泻、白术配伍表现为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效,治疗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证。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和黄芩、半夏配伍,能使侵入于半表半里的外感之邪出表而解,起和解少阳的作用;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和白芍、枳壳、香附配伍,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中和黄芪、党参、白术等配伍,能引清气上行而治疗清阳下陷所致诸症,起升举阳气的作用。

薏米仁配伍车前子、泽泻、茯苓利水祛湿;参苓白术散中配伍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燥湿;苇茎汤中配伍冬瓜子、桃仁,清热排脓;配伍威灵仙、防己、羌独活,舒筋利关节,缓解痹痛。

蛇床子配伍仙灵脾、肉桂、山萸肉温肾阳,暖子宫,治疗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证;配伍苦参、黄柏,燥湿、杀虫、止痒,治疗顽癣、湿疮及女阴痒。

天花粉配伍生地、麦冬、石斛,清热生津,治疗热病伤津;配伍瓜蒌、白芷、贝母,清热解毒,排毒消肿,治疗痈疮。

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许多药物在炮制前后或用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本身的成分和性味发生变化,其功效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姜具有发散风寒、和中止呕的作用;姜汁则辛温而润,治疗噎膈反胃;生姜皮则和脾行水;干姜则性辛热,温中回阳,散寒化饮;炮姜则性苦温,长于温经止血,适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腹痛泻痢;煨姜则主要长于和中止呕,但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

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减其辛散之性而增止血功能,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止血药。

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

薏米仁生用偏于清热利水除湿,炒用则偏于健脾止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下力缓,适于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酒制则泻下力弱而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炒炭则偏于止血,而泻下力很小,多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

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煅后熟用则敛疮生肌止痒。

黄柏生用主泻实火、燥湿,用于治疗足膝痿软无力,小便赤黄等症;而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治疗口舌生疮及头面部病患;盐炙后主降相火滋肾水,治疗阴虚盗汗、梦遗滑精等症;蜜炙则主泄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用来治疗五心烦热等症;炒炭后苦寒之性大减,增加了收涩之性,则偏于止血,用于治疗痔漏、崩漏不止等症。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止痛,炒炭后性涩偏于止血。

葛根生用发表解肌透疹,煨用则升阳止泻。

煎煮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因煎煮方法如火候和时间不同而临床功用亦有很大的差别。

生大黄入汤剂,后下或用开水泡服,泻下力宏,而久煎泻下之力大减。

利用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治疗夏季感冒暑湿的表证不宜久煎,而利用其利水消肿治疗
水肿、小便不利,则要浓煎。

白附子入汤剂煎服取其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作用,治疗风痰壅盛的抽搐或口眼歪斜;熬膏则取其解毒散结作用,外用治疗毒蛇咬伤及瘰疬痰核。

大多发散药和芳香药的煎煮,要求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若久煎则致香气挥散,功效大减;而补益滋腻药物则要求煎煮较久,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否则药力不完全,达不到补益作用;而贝壳、甲壳、化石及矿物药入汤剂则要先煎久煮,否则药中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功效也大打折扣。

附子、乌头的煎煮应先煎30~60分钟,否则不但起不到药物应有的功效反而有中毒之虞。

根据以上所举,可知中药的功用主治,作用强弱,甚或毒副反应,均受剂量大小、配伍不同、炮制方法变化、煎煮时间、火候的影响。

临床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准确把握,获得预期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