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5.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总体上看,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技术则是 一种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也有紧密的联系。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知识,这一知识对人类 能动的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提供了潜在的基础,是一种知 识形态的生产力。但随着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过渡,工 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科学和技术一体化加快,科 学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逐步让位于现实生产力,第一 生产力特征越发明显。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科学成长为一种 重要的社会事业,一种社会建制。它向社会的其它子系 统一样,有一个独立的社会体系结构,同时与社会其它 子系统形成密切联系;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是科学演化 发展的结果,大科学必然导致科学社会建制化。
▲技术科学化
技术活动的复杂性日益需要科学理论、科学方法 的指导,才能完成。如经验技术通过科学分析上升为 技术科学,科学原理转为技术原理形成技术成果。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220. 12.12Sa turday, December 12,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0:4 3:5610: 43:5610 :4312/ 12/2020 10:43:56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0:43: 5610:4 3Dec-20 12-Dec-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0:43:5 610:43: 5610:4 3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5科学的社会建制ppt课件

欧 阳 自 远
5
物质支撑
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 性物质保证。前者如科技研究中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后者如物理学家波尔把太极图作为自己思想的表征。
电子实验室
阴阳鱼
6
2.科技建制化的概念
科学社会的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 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门,成为一个国家或 团体内的特定的编制和系统的历史过程,是科学成为一种重要 的,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相类似的社会力量的过程,是科学 活动高度职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科技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 会构成中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如科研院所、学会、实验室、 课题组)和职业角色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22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
(1) 科学研究社会组织的雏形
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协会” 和“猞猁学院 ”的出现
23
猞猁学院
17世纪初,由于科学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 的迅速扩大,使得学者之间的及时交流成为迫切的需 要.这种交流只靠少数人之间的通信、互访已经不够了, 科学交往开始向人员相对不变、时间相对固定的有组织的 方向发展.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在获得经费资助的情况下, 出现了某些在实验研究或技术应用方面的合作.1603年, 在意大利罗马成立的“猞猁学院”,就是近代最早出现的 科学社团。伽利略曾于1611年参加过该学院的活动,但随 着赞助人凯西公爵的去世,学院的活动也就停止了.
第四讲 科学的社会建制
1
本讲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2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3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卡文迪什实验室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体研究机构。 橡木大门上的题词:“主之作为,极其广大; 凡乐为者,皆应考察。” 历任主任有:麦克斯韦、瑞利男爵、约瑟 夫·汤姆森、卢瑟福、小布拉格,等。 汤姆森时代:他本人发现电子,阿斯顿质谱 仪,威尔逊云雾室,理查森金属电
科学界的互动 主要形式有: 学习(包括知识的传授、模仿、暗示) 交流 竞争与合作 冲突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 (1)以共同的学术观点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派。典 型:历史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法国的大百科全 书学派,现代的哥本哈根学派、布鲁塞尔学派、 维也纳学派,数学上的布尔巴基学派;学派由具 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之间保持密切 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 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传 统性,(4 统性,(4)排它性; 形成:师承关系,访问学者;
美国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朱克曼)
诺尔得 1 贝奖主 美 国 科 院 士1 国家学院 3
有 士 位 科 家2,400 博学的学 有 格 选 美 男 科 家 的 学 2,6 资 入 《 国 女 学 》 科 家 00 载 《 国 技 员 记 》 科 家4,3 入 全 科 人 登 册 的 学 00 自为学作的 称 科 工 者 人6,800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话电报公司)的研究机构。 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布拉顿和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0页PPT文档

一、是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所决定; 二、是现代科学研究高度技术化 ; 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明显的表现出它 的成果对工农业生产与国防的巨大价 值
LOGO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来源2、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艺术 家和工匠,不仅仅是达·芬奇,文艺 复兴时期许多学者,如波堤切利、 杜里、弗朗西卡等,都是集手工艺 者、工程师、艺术家和科学家于一 身的人。
LOGO
Page 9
▶英国迈出了第一步 ☞
▶法国迈出了第二步 ☞
▶德国形成科学职业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1644年开始,一批哲学家每周在伦敦聚会 讨论科学问题,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无形 学院” ,这一活动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有 影响的科学家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在1662 年成立。
为科学技术活动提 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如科学研究所需要 的资金投入、仪器 设备等。
LOGO
Page 3
个体探索
协作研究
体制化 集体研究
大科学
LOGO
Page 4
最初的科学技术活动表现为个人性的、零散的认知和 实践活动。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两条途径:
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现象的 哲学式研究。 比如泰勒斯(他提出了水的本 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 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 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 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 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 学史上第一人”。)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形式

29
4.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科 学
发现
论文、著作
公开
注重社会性 公益
技 术
发明
专利、产品
保密
注重经济性 追逐利润
30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 科学与技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自身 的性质和特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整个活动的两个阶段和环节。
• 通常使用科学语言如数据、公式或图形来表 示,其误差限制一定范围之内。数学给了我 们判断真伪、多少、概率大小的量化方法。 一个科学理论灵不灵,要用数据来说话。
• 科学不接受模棱两可的、有歧义的陈述。因 此,良好的符号系统有助于科学的进步。
14
• (4)可检验性。正因为科学具有精确性, 能够提供个别的、具体的命题,因此在可控 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 自然科学的渐进发展形式就是科学 进化的形式,它是指在原有科学规 范的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 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 正和深化等。
• 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 它反对把科学视为万能准则和最高准则, 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
18
(二)技术的本质和特点
• 1.技术的含义 •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
知识,在改造、利用和保护、建设自然的 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 能体系的总和。
19
2.技术的本质
• 但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 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转 化、相互促进,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 (2)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 (3)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

• (3)分支结构
• 随着现代科学认识的深化和技术应用的专门化,出现 了大批的分支学科,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三级
结构,即分支结构。
25
各分支 ↑ 各学科 ↑
各分支 ↑ 各学科 ↑
各分支 → 边缘学科 ↑ 各学科 → 综合学科 ↑
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 工程技术 → 横断学科
26
2.横向网状结构
•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横向上看,包含着一个由边缘学科、 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组成的网络状交叉结构。现代科学技
利用,着重回答实践过程中的“做什么” “怎么做”的问
题。 • (2)从社会功能来看,科学往往具有认识的、文化的、哲 学的价值,它的经济价值则是间接的、远期的;技术则追 求实用性,能带来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
17
• (3)从科研选题来看,科学的选题主要来自科学自身发 展中的矛盾,来自人们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认识需要,
验结果要在科学上确立,必须是可检验的、可重复的。
科学的见解应当原则上是“可证伪的”,即可错的。 伪科学常声称其实验结果独一无二,原则上不可重复。
伪科学是“常有理”,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你给出多
少反例,它总能找到理由固执己见。 • 4.要看它与神灵世界的关系。伪科学主张“心诚则 灵”,这是它的万能法宝。科学不相信神灵,科学上 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与个人是否相信它无关。(科学 真理的普遍性)
基本趋势,在整体上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
30
•
• •
1.渐进与飞跃
科学通过渐进与飞跃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
化而不断向前发展。
自然科学的渐进发展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它是指在 原有科学规范的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 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 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形式就是科学革命的形式,主要是指
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含义与思想理念⏹含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
⏹思想理念: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社会集团科学技术系统是社会的子系统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J.D.贝尔纳•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的社会功能》,p.37)•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地力量,现在却再也不是了。
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直接间接依赖国家或企业的半独立机构地拿薪金的雇员(《科学的社会功能》,p.516)。
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爱因斯坦•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气候中,而这种气候是受他工作所在地那个国土所制约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80)•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
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73)。
⏹只有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社会建制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只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3.主要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95.⏹普赖斯.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K.M e r t o n.T h e S o c i o l o g y o f S c i e n c e.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73.⏹B e n-D a v i d.T h e S c i e n t i s t’s R o l e i n S o c i e t y.P r e n i c e-H a l l,1971.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印书馆,1979.⏹李正风.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载:科学学研究2000(2)⏹赵红州.政治科学现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科学出版社1999⏹克林顿.科学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三联书店.1989⏹O E C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 E c o n o m y.1996.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S.J a s a n o f f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和英国、法国不同,德国经济落后,没有一个 富有的中产阶级来支持科学,也无力为专职的 科学人员提供丰厚的薪金。但德国在发展科学 研究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发展大学中的与教 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制度。德国大学教师资格 制度。(学位→研究成果考核→私人讲师→多 年独立研究→一系列正规考核→正教授)大学 一般不设系,只设专业。正教授席位很少,一 般一个大学科只有一名。而且教授的聘任是由 教育部决定的。这种严格的制度使得在大学的 教学人员都具有长期独立的科学研究经历。
3.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组织结构:错综复杂,类别:政府、大学、 企业、专门的
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功能分类:管理组织和研究 组织
管理组织功能:①宏观:制定科学技术政策、 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目标和规划、进行重大科学 技术研究项目的决策、分配科研资金、协调重 大科研项目、组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科 研人员的管理等;②微观:指科学技术研究组 织内部管理。人员的安排、资金的调配、设备 的使用与维护、科研项目选择、科研资金的获 取、科研成果的管理。
皇家学会规定了科学活动的规范,在组 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结合在一起。 会员要定期交纳会费,每周参加集会, 交流各自的实验情况及相关信息。1664 年,皇家学会还成立了各种专门委员会 (如机械问题委员会有69人、手工业史 委员会有35人、农业委员会有32人、天 文学委员会15人。)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B.科学体制化的发展――法国科学院的建立 法国皇家科学院建于1666年。在些之前曾出现由个人组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有实体性的,如科学技术的社团组 织、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现代社会 的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等。除实体性组织,科学技术还有非实 体性组织,这就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从内涵讲,科 学技术共同体的概念,与各类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有许多重叠 之处,但两者也有区别。
二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 革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 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 其内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 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 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了解 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于理解我国的 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的社会规范(CUDOS)
⑴公有主义规范 ⑵普遍主义规范 ⑶无私利性规范 ⑷独创性规范 ⑸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
2)技术的社会规范
⑴公有主义规范
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科学发现在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属于整体科学共 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 行公开原则。)
技术共同体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 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 模式。技术专家群体是技术共同体,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 导下从技术的解题活动。
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形式是“创新者网络”。它提供 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创 新者网络概念原于技术创新经济学,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 织形态——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相 互渗透的产物。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爱 因斯坦把其分为三类:①爱好科学,科学是他们的娱乐。② 具有纯粹功利目的。③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动机(消极—— 摆脱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束缚;积极——以适当的方式描绘 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的 知识本身)。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LOGO
Page 9
▶英国迈出了第一步 ☞
▶法国迈出了第二步
☞ ▶德国形成科学职业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1644年开始,一批哲学家每周在伦敦聚会 讨论科学问题,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无形 学院” ,这一活动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有 影响的科学家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在1662 年成立。
Page 13
科研组织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
视。 ▶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
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存在的同 时,产业科学出现了。三者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 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 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 ▶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 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移动, 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 或e—科学的概念。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人造生命 2010年5月20日,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在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指导 下诞生,被科学家命名为“人造儿”。
是人造而非克隆,那么我们如何定义?
研究小组计划,先合成出可供生 命存在的最小数量的基因,然后通过 向其中弥补其他基因,制造一系列新 的微生物,比如可生产生物燃料的细 菌、有用的药品、可以从空气中吸收 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细菌或是制 造合成疫苗所需的蛋白质。
5科学的社会建制汇总资料

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向 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使其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 础上全力依从规范。
行为规范
是制度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类 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 制,具有其社会成员直接面对的特殊规范系统,反映出对其 成员行为的制约性。
局限性
其次,科学家还要不断地为科学的生存而斗. 第三,由于科学传媒还不发达,学会的聚会就成了传播科
大科学
所谓大科学,就是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 加以管理与科学。
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 星、载人航天,以及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决策 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科学技术不仅成为重要的社会 活动、社会化事业,甚至成为重要战略产业、带头产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 物质保证。前者如科技研究中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后 者如物理学家波尔把太极图作为自己思想的表征。
电子实验室
阴阳鱼
2.科技建制化的概念
科学社会的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 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门,成为一个国家或 团体内的特定的编制和系统的历史过程,是科学成为一种重要 的,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相类似的社会力量的过程,是科学 活动高度职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科技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 会构成中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如科研院所、学会、实验室、 课题组)和职业角色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2)科学研究社团的体制化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是1662年经英王特许,翌年查理二世赐该 学会以纹章,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的 诞生,表明科学活动的初步体制化。但学会并末得到政府 经济赞助,它起到了凝聚科学爱好者的作用。学会还于 1665年首次出版了《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开创了科学团 体出版学术刊物的先河.一方面说明科学活动得到了社会 的承认,另一方面也表明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不再是一些孤 立的个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 学共同体.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形式
交流 正式交流 非正式交流
合作与竞争
构成了相反相成的科 学技术互动形式
冲突
学术性 非学术性
➢团队合作成为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有效途径
竞争
学习
科学家通过
进行互动
合作
交流
冲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 学会,技术学会,科研 院所,研究中心.
各种科学技术出版物
➢ 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 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 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
李政道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物理学家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 ▪ 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主任
➢ 1943年至1944 年曾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学。 1956年与杨振宁教授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 称不守恒理论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1、社会建制
▪ 社会建制(社会制度)指为满足某些基本社会需要而形成 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价值观
念
行
为规范
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
组
织系统
物质支撑
▪①价值观念:
▪ 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 主要作用: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再 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制度规范。
▪②行为规范:
➢ 研究的课题,除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外,还广泛 涉及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 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660 英国皇家学会
科技社 团组织 的出现
17、18世纪科学 社团
19世纪科学社团
1700德柏林科学会 1724俄圣彼德堡学会 1743北美科学社团
科学的社会建制

https://
REPORTING
• 科学的社会角色与定位 • 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历程 • 科学的社会建制结构与功能 • 科学的社会建制中的伦理问题 • 科学的社会建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目录
PART 01
科学的社会角色与定位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实践科研诚信制度的措施
加强科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科研诚信档 案,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等。
科技伦理原则的制定与遵守
科技伦理原则的意义
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保障科技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安全性,促进科技事业的可持续 发展。
科技伦理原则的内容
包括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积极向上、引人向善。
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对科学社会建制的要求与机遇
科学普及和教育的加强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要求科学社会建制加强 科学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 理解水平。
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增加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使得公众更加具备参与科学决 策的能力,要求科学社会建制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 民主决策。
科学与社会互动的增强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促进了科学与社会之间 的互动,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01
02
03
推动技术进步
科学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 现,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推动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 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开 发新产品等,进而促进经 济的增长。
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在医疗、教育、交通、 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极大 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和便利程度。
第五讲 科学技术社会论

• 【案例】 • 1、英国皇家学会——长寿之星 • 它的成立对科学的社会体制化发展有何 影响? • 2、法国的巴黎科学院——科学家的摇篮 • 3、人类基因组研究——国际合作计划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 • • • 1、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社会化; 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技术 生产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3、科学技术体制及其内容 •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 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 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 和利用的的社会组织制度。 • 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 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 制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 • • • 4、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社团组织; 学术阵地; 教育机构; 研究组织。
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 • • • • • • 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中国发展道路;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进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战 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 创新型国家: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 驱动力的国家。 • 其有四个基本特征: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 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 • 如何做?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是大幅度提高科技与教 育的投入; • 关键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高效 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 • 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科技素养,形成有利于 创新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5、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 科学共同体: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 形成的科学家群体。 • 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 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形学院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 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 家非正式团体。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
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 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 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 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 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 它、传播它。
技术规范 ③ 纯功利性
④ 不推崇批判怀疑,有垄断性
观看视频《大国崛起》
完
学会:
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 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 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 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 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 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学派:
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 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 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
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
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
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
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 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 发展.
科学共同体中的社会分层
由于马太效应以及科学家本身才能的差异,从 事知识生产的人在科学系统中处于各种不同的 社会地位,隶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分层”是从地理学借用的一个概念。比喻垂 直分布的阶层。人在社会中的分层表示着所受 教育、从事职业和所获得收入的程度的高低。 科学里的社会分层模式则与荣誉奖励、同行承 认以及物质报酬有关。
科学系统分层的社会过程
声望与 社会承认
声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权力
财产
社会分层
一般社会系统的社会分层
财产
社会分层
权力
声望
权力社会的社会分层
权力
社会分层
声望
财产
科研组织系统:
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组织形式。
• 组织形式: • 集中型科研组织系统。 • 分散性科研组织系统。
• 组织分工: • 国家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应用研究, • 地方、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开放研究, • 大学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 组织类型: • 科研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数据中 心等等。
科学共同体内不是平等的。例如,不是所有的 科学界成员都能够得到教授的职位职称,在科 学界享有的威信,主要是根据科学家被认为在 发展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知识上做出贡献的大小 来划分等级的,例如被遴选为科学院院士的科 学家与一般的科学家相比,前者一般总的说来 意味获得了较高的科学成就,因而享有较高的 荣誉,在科学界也处于较高等级上。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社会建制与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 社会建制:社会体制、社会制度,是一种规范系统。
2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建制化的标准
① 科学被社会所接受、科学的价值观被社会所认同
之一
② 科学形成了社会组织 ③ 科学家的职业化
之二
① 科学技术的自主性 ② 科学技术的适应性 ③ 科学技术的广泛性
较高阶层的成员并不一定比较低阶层的成员拥 有更多的组织权力,但是较高阶层成员的非正 式影响则较大。
例如,科学分层的顶级人物,他们所产生的真 正的影响是:
• 智力作用上的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
• 给予项目与奖励的家长式的人物;
• 掌握各种有关科学发表和承认的权力的专断的寡头;
• 在独立的专业里的有产的贵族。
二、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1 社会角色:
2 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历史演变
① 古代科技活动的主体
② 近代科技活动的主体
③ 近代科学组织的形成
④ 近代科学家的职业化
⑤ 现代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
科学社团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
意大利:1560年创立“自然秘密研究会”,很快被 取缔;罗马1603年建立“山猫学院”,1630年解散; 佛罗伦萨1657年创立齐曼托学院。
1 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
2 科学的社会组织
抽象形式:科学共同体
内在组织:学派、无形学院
具体形式
外在组织:学会、国家的和民间的科研组织和机构等形态
四、科学家的规范结构
1 默顿规范
① 普遍主义 ② 公有主义 ③ 无私利性 ④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 科学规范与技术规范的区别
① 非普遍主义
② 独占性、专利性
英 国:1660年成立皇家学会;1665年出版《皇家 学会哲学学报》。
法 国:1666年成立巴黎科学院
德 国:1700年建立柏林科学院,著名数学家和哲学 家莱布尼兹担任第一任院长。
聚集一大批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的学者、智者;形成合 力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系统;形成正式的科学机 构、组织。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