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复习资料 makun绪论: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学是“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他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教学艺术。

(p1)2、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3)1)教育文献法2)教育观察法3)教育实验法4)比较法 5)教育统计法6)个案研究法7)教育调查法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P11)(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论语》(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2、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P17)(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第一章1、教育的构成要素(P23)(一)受教育者:是指受教育影响的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受教育者是指一切受教育影响的人;狭义的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二)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施教的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者指所有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如家长、朋友等;狭义的教育者则指的是学校中的老师(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中的中介主要是教育资料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33)(一)教育的民主化趋势(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三)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四)教育的信心化趋势(五)教育的未来化趋势(六)教育的终身化趋势第二章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P45)(一)遗传因素: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形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二)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身心发生作用的外部世界的一切因素(三)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主题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换的活动(五)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2、个体个性化具体指的是什么?(P49)个体的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1.《学记》是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思孟学派的著作, 它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2.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中,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3. 1623年,德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列出“教育学”学科门类。

4.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独立标志。

首先总结论证班级授课制。

5.1693年,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念。

6.卢梭:1762《爱弥儿》,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 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主体地位。

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朔造了葛笃德一个优秀母亲的形象,怎样做母亲?子女教育问题。

8.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开“教育学”讲座。

9. 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科学教育学著作。

他创立了五段教学法:教学过程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主张分科教学—“传统教育派”。

10.1901年,德国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一词,1903年德国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纲要》,首倡采用实验、统计、比较方法研究教育问题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首开系统全面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批判,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12.凯洛夫《教育学》。

1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为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学专著。

14.美国布鲁姆: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课程理念和“发现学习”的教学理论。

创立教育目标分类学。

15.美国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16.法国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

17.皮亚杰:代表作《发生认识论》。

18.赞科夫:提出“教学必须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理论。

第一章:教育概述1.狭义的教育概念:即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导论重点

教育学导论重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材料2.现代教师职业的发展的三个阶段先是着重于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质量,然后致力于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4.教师职业的特点:(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5.教师的专业素养:(1)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2)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3)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4)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8.现代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国家化;(2)教育的法制化;(3)初等教育义务化;(4)学校类型多样化。

9.当代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整合化。

11.教育的功能有哪些?(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

12.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三因素说认为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

1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那些有独特作用?(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2)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3)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应该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14.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1)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2)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3)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4)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6.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说明:该题如果是经济对教育的作用则答(1);如果是教育对经济的作用答(2);如果问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或相互作用则全答。

《教育学导论》第一章教育

《教育学导论》第一章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出现,人 类社会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教育也就出现了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情况。 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手中 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专人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 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同时他们毫不容情地 剥夺平民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 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 现了。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它把一个自然人 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 狭义的教育:是指在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 实施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 有更明确的目的和效果,效率高、规范性强, 对人的发展起了主导性作用。 •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 的促使个体的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要素
•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 育影响。 • 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方面是对 “教育”概念的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个 方面也是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思想基 础。
• (一)教育者 • 1.广义的教育者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狭义 • (1)教育=学校教育,则教育者=教师 • (2)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教育者=有 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人都是教育者 • (3)教育=引起学习的过程,则任何能 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由原始社会自发自在的形式过渡 到学校教育的出现,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就成为教育最基本 的属性。育人首先要研究人,根据人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 进行教育,教育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和解放。
阅读材料: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具有规定者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学制类型变革:双轨制(英国)向分支(前苏联、中国)和单轨制(美国)方向发展。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职业素养:1.教师的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尊重同事。

2、教师的知识素质: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内涵: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品质的养成;专业自我的形成四.学生的基本属性即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五.师生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六.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1.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蔼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七章:课程1.狭义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2.课程类别:(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

)主导价值学科课程: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文化遗产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得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分科课程: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通过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3.课程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4.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最全面的教育学导论 复习

最全面的教育学导论 复习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现代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

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一是专业理想的建立;二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三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四是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理念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特点主要有: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属于特殊劳动范畴,它的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2分)教师劳动的特点有:(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5)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每个特点1.5分)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一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二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新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复合性的特点。

其基本层面是,具有比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第二层面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层面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一、教师(名解)从广义上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现代教师职业历程:满足数量需求——提高质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教育理念(名解):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二、新时期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其中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2008年九月份《中小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正式公布,在原来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还新增了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终身学习等。

四、教师的专门素养是从事专门职业的教师所必须经常修习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教师风貌的集中体现。

主要包括:1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2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3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4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指挥。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六、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校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叶,1685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师资训练学校。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一 绪论》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一 绪论》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一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什么是专业性职业?需要经过专门教育或培训,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专业标准从事工作,从而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基本特征:•1、从业前经过较长时间、比较严格的、相对成本较高的专业教育;•2、具有较高的从业标准,入业须经专门的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专业资格证书•3、在本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发言权和行动权;•4、成立了专业性的学会、协会等自治性组织;•5、具有较高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一、教师是专业人员•从教师的从业组织来看,既包括学校机构,也包括校外教育机构;•就从业内容来看,教师是指直接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就从业性质来看,教师是指以教育教学作为职业的专业人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专业化•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教师尚未成为专业性职业的原因•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便与其他职业严格区别;•教师的工作绩效具有模糊性,比较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年限较其他专业性职业要短;•教师资格的获得比医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等相对容易得多;三、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形象的准公众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教师的职业倦怠1、生理耗竭2、心智枯竭3、情绪衰竭4、行为症状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社会变迁和革新使一部分教师适应不良;社会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使教师产生内在迷惘;多重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所适从等等四、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1、职业道德•2、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专业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相应的专业能力•必要的专业智慧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1.教师(名词解释):2.教师专业化(名词解释):教师专业化的3个发展阶段、、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3.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劳动特点(简答题)教师劳动示范性的表现:4.教师的职业道德(名词解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5.教师的专业素养(名词解释):教师的专业素养内容(简答题)6.教师的职业素质/素养(论述题)7.教育机智(名词解释):8.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简答题)9.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概况10.教师教育(名词解释):表现:(简答题)第一章教育1.教育最早见于2.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含义:(名词解释)4.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简答题)5.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简答题)6.当代形态教育的特点:简答题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含义与意义7.教育的本质(名词解释):8.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主要的4种代表观点:、、、、9.教育的功能(名词解释+简答题)10.教育的职能:(填空题)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名词解释)2.人的发展规律及对教育者的要求(简答题)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简答题+论述题)4.学生观(名词解释)5.两种不同的学生观及主要代表人物(填空题)6.学生(名词解释)本质7.为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简答题)8.师生关系(名词解释)类型(填空题)9.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简答题)10.理想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论述题)11.年龄特征(名词解释)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经济(生产力、政治、文化)的关系(简答题)2.人力资本理论(名词解释)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简答题)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教育目的的含义(名词解释)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3.教育目的的分类、功能4.确立教育目的的因素(简答题)5.人的全面发展(名词解释)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7.我国基础教育的内容及含义(名词解释)、关系(简答)8.美育的任务(简答)9.德育的培养目标(简答)10.教育方针(名词解释)11.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12.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解及贯彻实施?(简答题)13.素质教育(名词解释),内容(填空题)14.学制(名词解释)15.学制确立的依据(简答题)16.学制的三个类型、、17.现代学制变革的表现(简答题)18.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问题(简答题)19.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填空题)20.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特点(简答题)21.义务教育(名词解释)22.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简答题)第五章课程1.课程(名词解释)课程的3个类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2.学校课程的3种表现形式(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3.课程目标(名词解释)4.新课程标准(名词解释),它的三维目标是指、、5.教科书(名词解释)6.教材的组织方法、、,编排方式、、、7.教科书的编写(简答题)8.新课程改革目标(简答题)9.校本课程(名词解释)10.新课程的基本结构(简答题)第六章教学1.教学(名词解释)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简答题)3.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简答题)4.教学目标(名词解释)功能、、、5.教学目标具体化(名词解释)6.教学目标的分类意义(简答题)布鲁姆教学目标的3个分类:、、7.确立教学目标的因素(简答题)8.明确的行为目标包含4个因素、、、9.当代教学观的变革表现(简答题)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教学过程(名词解释)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5.课程: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6.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的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7.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8.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使其成为一门关于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9.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0.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等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11.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1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直观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13.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五章 课程》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五章 课程》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五章课程知识点汇总一、课程概述1课程概念:其一,课程即学科。

其二,课程即经验。

其三,课程即活动。

从狭义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讲,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2隐性课程(名解):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二、当代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型。

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分科教学的是孔子,在欧洲首推亚里士多德。

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格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提倡发现法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综合课程可以分为:1相关课程2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3广域课程4核心课程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而对于学校课程编制思想,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是核心课程。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与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

1.课程计划(名解):是知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教育学导论 知识重点

教育学导论 知识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简答2个识字教学(随便写五个)或者拼音教学方法课文1写导入语(运用所讲方法),注明所用方法;2设计问题(运用所用水平)要达到的效果;3板书(设计理由)作文:修改,按所列的作文培养能力进行修改,指出问题进行评价古诗教学分析----运用课堂所讲;与对于语文的理解;课文阅读教学作文能力构成及如何培养---修改方面课堂导入的类型㈠直接导入式;㈡知识导入式;㈢悬念导入式;㈣直观导入式;㈠直接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释题拟题导入法解释题目重拟题目②直陈目标导入法③练习检测导入法㈡知识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复习旧知识导入法;②介绍作者、背景导入法;③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㈢悬念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叙述故事导入法②游戏导入法;③深度设疑导入法㈣直观导入式的常用方法①言语激励法②音乐渲染法;③图画展现法;④实物演示法;⑤多媒体综合运用法导入语设计的基本要求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提问的技能㈠良好提问的基本要求⑴目的清晰明确;⑵问题设计有启发性;⑶提问要面向全体;⑷理答应灵活应变㈡提问的作用能力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分类。

⑴激发性提问: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进行的提问。

⑵探索性提问:在分析品读教材各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形成对课文的构思、情感、结构等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分析水平的提问。

⑶发散性提问:在分析品读课文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而进行的。

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综合或评价水平的提问。

⑷疏导性提问:在学生思路受阻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为了进行点拨、引导或调整而进行的提问;⑸巩固性提问,在一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对所讲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提高时所进行的提问。

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⑴紧扣教学目的,重点突出;⑵有针对性,因文制宜;记叙文要求表现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人物品质。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自考07824语文教育学导论串讲重点汇总

自考07824语文教育学导论串讲重点汇总

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难点考试分析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001501.2.2B3.0.54.卷面的安排30130分)10220分)5630分)8分)12分)每章常考知识点1.2.1. 2.1. 2.每章常考知识点考题举例(2013,0130130分)5)ABCD【正确答案】B考题举例(2020,0110220分。

34.)A. B.C. D.E.【正确答案】ACD考题举例(2013,015630分)45.【参考答案】(1(2(3考题举例(2020,018分)46.【参考答案】(12分)(22分)(32分)考题举例(2013,0112分。

47(1(2考题举例【参考答案】47(1(2(31(2谢谢第一章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本章知识框架绪论知识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重建21考点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重建例题(2013.01 1.)A.B.C.D.【正确答案】C考点2.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转变例题(2013.011)ABCDE【正确答案】ABCE第二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本章知识框架知识点归纳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1.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例题(2020.0136)A B C D E【正确答案】ACD考点2.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例题(2020.019.)A.B.C.D.【正确答案】B考点3.语文素养的心理学解释1.:(1(2(32.3.4.5.例题(2020.01 4.)A.B.C.D.【正确答案】B考点4.加强言语实践例题(2013.0119)ABCD【正确答案】A考点5.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题(2013.0129)ABCD【正确答案】A考点6.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考点6.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语文教学的三大准则。

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材形态与语文教学形态。

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导论-重点分析

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导论-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语文学科的性质2.熟悉语文学科的功能3.明确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语文的涵义1、“语文”名称的演变国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1878)(1903)(1920)(1949)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拟订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语文》、《高中语文》,以“语文”取代以往“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自此“语文”学科名称的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

语文学科的性质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1959年~1962年:文道之争——文道统一1963年:语文性质的工具观1978年:语文的性质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997年~2000年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这期间,提出的有关语文性质的观点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基础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言语性、实践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的模糊性等,还有素质论、语感论、二性说、三性说、四性说、六性说等等,有人统计共有二三十种之多。

这场讨论至今余波未息。

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吸取了这场讨论的成果,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科的人文性人文性又叫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人文性虽并不为语文科所专有,它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并非决定语文成其为语文并把语文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的属性,但从它的价值功能看,人文性恰恰是语文科十分重要的性质。

二、语文科的工具性语言与言语对比列表:语言学术语日常用语口语书面语语言话语言言语言语行为说话语言、言语(语、言)言语(言语作品)话语、言语文是工具,这种工具不是纯物质的工具,是有思想感情的内涵的,语文教学中不能把他们认为的割裂开来。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汇总

教育学导论重点知识汇总

1908,第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成立了国际数学联盟IMU的一个新的下属组织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克莱因(德)当选为该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克莱因的教学思想:1,数学老师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简单2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所以空间的直观,数学上的应用函数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3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深钻那种特殊的解法4应该把算术代数和几何学方面的内容,用几何的形式以函数为中心概念综合起来法国一个心理实验室的主任Alfred Binet曾提出教育研究有三种主要方法,问卷,观察,实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曹子方曾运用皮亚杰的方法,对幼儿计数的认知发展做过具体研究,发现3~7岁幼儿对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2000年三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大会主席藤田宏教授提到数学发展史的四个高峰:1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公理化数学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数学观的发展变化1公理化方法,形似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1954年发表的中学数学大纲修订草案指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指出三大能力,计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弗赖登塔尔(荷兰)曾是荷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和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1967-1970,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主席,在他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F,在法国里昂。

他在著作中体现理论,它的主要观点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以及《数学教育再探》,他所认为数学教育有5个特征,1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平台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著作《怎样解题》1944,《数学的发现》1954,《数学猜想》1961.他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习过程的三个原则,主动学习,最佳动机,循序渐进。

自考07284语文教育学导论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自考07284语文教育学导论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重点内容提要于1999年5本章知识框架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90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19982001年5182001年6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200120个学科7134938本次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非常明确的课程理念,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魂。

21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普遍价值观和平文化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起点。

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例题1.21)。

A.B.C.D.E.【正确答案】:ABCDE例题2.A.B.C.D.人格【正确答案】:ABC谢谢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4.5.6.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今后国家将实行三级课程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在20世纪80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言语实践言语实践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60教材的组织违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育学导论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导论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导论重要知识点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的科学,它研
究如何培养人们的智力、精神、道德、身体、社会性、审美力和职业技能,以及教育活动如何影响人们的发展和行为。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社会
功能、教育的心理功能、教育的组织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技术功能等。

3、教育学的主要分支:教育学的主要分支有基础教育学、教
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技术学等。

4、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情感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5、教育学的重要方法:教育学的重要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回顾法、案例研究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现代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

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一是专业理想的建立;二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三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四是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理念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特点主要有: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一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二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新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复合性的特点。

其基本层面是,具有比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第二层面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层面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其三是教育研究能力。

四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即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与教育机智。

新型师生关系的属性: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教育法》、《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①教育教学权。

②科学研究权。

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待遇权。

⑤民主管理权。

⑥进修培训权。

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和开放型。

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

定向型又称封闭型,就是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培养师资,其代表是苏联。

开放型又称非定向型,就是不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体系,师资培养的任务由综合院校来承担,其代表是美国。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理念。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校是:1685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

第一章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教育发展阶段:社会和个体需要的变化,促使教育经历了原始形态-古代形态-现代形态-当代形态的演变。

现代形态的教育特征: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法制化;义务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当代形态的教育:(二次大战后)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整合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当代两大教育思潮。

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

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是:扫盲、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教育机会平等、生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其中扫盲、普及初等教育、男女教育机会平等三项已列入联合国全民教育的“千年发展目标”。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是一体化、多样性、全面性、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

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成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

保罗·朗格朗是最初的倡导者。

终身教育的意义: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终生教育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纵:须贯穿一生;横:须同时满足人各层面的需要。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民主,即政治民主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民主外延的扩大;二是指民主的教育,即把专制、不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条件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全民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多元化⑤教育整合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⑥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功能: 即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通俗地讲,就是“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双维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最首要的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最基础的功能是经济发展功能(影响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功能是政治发展功能(影响政治发展),最深远的功能是文化发展功能(影响文化发展)。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①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②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

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为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促进个体体个性化功能为: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二层次三因素说:从人的本质特点出发,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论的思维方式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以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现实性因素”)两大类,即“二层次”;在二层次中共有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活动。

先天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个体自身条件可能性因素后天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环境现实性因素活动二层次三因素结构示意图人的活动:生理水平—心力水平—社会实践水平人的发展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过程。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引导个体发展方向;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

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

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活动效率、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属性: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与教育的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③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④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经济的作用: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③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教育经费:通常是指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包括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两大来源,而以政府投入为主。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舒尔茨基本观点: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

政治与教育:现代社会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相互促进: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和影响作用:⑴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⑵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政治影响教育制度及教育内容与手段等内部问题。

教育的政治效用:维护、巩固、强化政治体系,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强政治权威渗透力:制造政治舆论与社会思潮;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

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②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

③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2)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保存和继承文化。

②传播和交流文化。

③选择和融会文化。

④发展和创新文化人口与教育:环境教育:广义的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狭义上讲,环境教育就是指环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