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合集下载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后人称道。

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同时又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从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来探讨他的创作特点。

苏轼的词作以情感流露为特点。

他以自己真实的感受为出发点,将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到词中。

他的词作多以爱情、离别、怀念等情感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苏轼的词作富有音乐性。

他注重词的韵律和节奏,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具有优美的音韵效果。

他的词作常常能够唱起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例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通过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使词作更加动听。

苏轼的词作注重意境的营造。

他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通过独特的描绘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他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通过对雪景和船影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冷艳而悲凉的意境。

苏轼的词作也有强烈的现实关注。

他关心社会民生,对时事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词作中常常能够看到对官场腐败、民生困苦等社会问题的批判。

例如《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同时也隐含对时局不满的情绪。

苏轼的词作以情感流露、音乐性、意境营造和社会关怀为特点。

他的词作既抒发了个人情感,又关注了社会现实,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

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推崇。

苏轼的创作风格和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作者:栗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5期摘要:苏轼是我国词坛大家,豪放派的创始人,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

他用超旷清远的风格创作了许多的词作。

本文主要从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写作手法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苏轼的社会政治因素、文化思潮因素和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去探究苏轼的人生经历,继而深入挖掘苏轼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总结。

关键词:苏轼;词;创作风格;多样化作者简介:栗星(1994-),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自晚唐以来词并不被重视,尽管有许多像柳永一样的词人,穷极一生地想要去改变词体的发展,可惜也没有能让文学的地位有所提升。

苏轼可能是第一个打破了诗尊词卑的看法,认为诗词是一体的,词“为诗之苗裔” [1],诗与词虽然呈现给大家的是有差别的,但它们的所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苏轼为了让词的地位优于诗,從而提出了词的“自是一家”[2]的创作主张,这是专门针对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他把词提升到和诗相等的地位,如此诗风和词风的味道就有所相近、相互融合渗透,才能真正地实现或者达到像(《答张文潜县丞书》)文中所说的“其文如其为人”[3]的高度,也就形成了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的想法。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特征苏轼的豪放派词,不喜欢用剪裁而是讲究音律,题材丰富,写作手法多样化,意欲丰富,意境开阔,以诗为词,开创了属于苏轼的豪放派的词风。

(一)丰富的写作手法苏轼的词善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思想,用高超的手笔和温婉的情思使人心醉,来感受诗词的美妙。

(1)托物言志苏轼在词中也常用托物言志来表达出自身的品格,通过对事物的特性描写来书写自己在生活中或是被贬谪后的困难处境和复杂的心情。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与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欢迎阅读!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栗星 宝鸡文理学院摘 要:苏轼是我国词坛大家,豪放派的创始人,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

他用超旷清远的风格创作了许多的词作。

本文主要从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写作手法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特征。

第二部分通过苏轼的社会政治因素、文化思潮因素和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去探究苏轼的人生经历,继而深入挖掘苏轼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总结。

关键词:苏轼;词;创作风格;多样化作者简介:栗星(1994-),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00-02自晚唐以来词并不被重视,尽管有许多像柳永一样的词人,穷极一生地想要去改变词体的发展,可惜也没有能让文学的地位有所提升。

苏轼可能是第一个打破了诗尊词卑的看法,认为诗词是一体的,词“为诗之苗裔”[1],诗与词虽然呈现给大家的是有差别的,但它们的所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苏轼为了让词的地位优于诗,从而提出了词的“自是一家”[2]的创作主张,这是专门针对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他把词提升到和诗相等的地位,如此诗风和词风的味道就有所相近、相互融合渗透,才能真正地实现或者达到像(《答张文潜县丞书》)文中所说的“其文如其为人”[3]的高度,也就形成了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的想法。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特征苏轼的豪放派词,不喜欢用剪裁而是讲究音律,题材丰富,写作手法多样化,意欲丰富,意境开阔,以诗为词,开创了属于苏轼的豪放派的词风。

(一)丰富的写作手法苏轼的词善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思想,用高超的手笔和温婉的情思使人心醉,来感受诗词的美妙。

(1)托物言志苏轼在词中也常用托物言志来表达出自身的品格,通过对事物的特性描写来书写自己在生活中或是被贬谪后的困难处境和复杂的心情。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一生中涉猎广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词人。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在创新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创新。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自由格律和随心所欲的构思,为词赋予了多样的韵律和表现形式。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了咏史叙事的手法,展现了激荡的壮丽场面,使词作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使得词作更富有意境和艺术性。

其次,苏轼的词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苏轼通观天下、洞察社会,他坚持诗情与人情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词中。

他以深情厚意、真挚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久别家园的思念之情。

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以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虚幻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也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苏轼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以平和的心态和独立的思考,对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他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表达,表明了他自由不羁的个性和崇尚英雄气概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改革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例,也启发了后世词人们对自由表达的思考。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

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

其实,对像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

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

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

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

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

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詩,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苏轼词作中那些描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的词作也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有个共同点,都是作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经历了生命危险、遭受极大不幸的时期。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注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

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

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

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具有独特的主体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苏轼不同文体的主体艺术风格的概括:1.文章:苏轼的文章以豪放洒脱、真实率直和情感丰富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自我表达、借物抒情、议论社会和书写史事等手法,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展示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的文章语言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充满了他个人独立思考的热情和自由精神。

2.诗歌:苏轼的诗歌以豪放洒脱、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以鲜明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题材广泛,涉及田园山水、人情世事、政治抒怀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同时也充满了比兴和寓意手法,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3.词作:苏轼的词作在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风独特、情感真挚而深沉,以自然的写景、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考而著称。

他的词作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实,尤其擅长写离别、怀旧、爱情和社会隐忧等主题。

他的词作语言简练、形象鲜明,节奏流畅,富有音乐感。

他通过对细腻而具体的描写,以及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魅力。

综上所述,苏轼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体现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

而文章以豪放、真实和情感丰富为主,诗歌具备豪放、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而词作则以独特的情感表达、深远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和音乐感为主要特征。

这些风格特点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在北宋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诗词,风格,特点,简析]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苏轼,诗词,风格,特点,简析]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

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

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论文: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论文: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文/任学明文海苍茫,浑浩流转。

在中国三千余年的文化历程中,“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诞生,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词最早流行于隋唐时期的民间。

但是,从隋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的内容一直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

词人填词被看成是“谑浪游戏”的“诗余薄枝”,“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种无形的戒律,词风溢香软媚,充满脂香粉气。

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使词坛面貌为之一新,南宋词论家胡寅指出:“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1 金人元好问指出:“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和称为“三苏”。

苏轼幼年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学习又刻苦,青年时期就显露出他超群的才华。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朝廷招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并预言:“更三十年,无人道我也。

”果然,苏轼不负厚望,终成一代文坛盟主。

苏轼的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失却对生活的汩汩热忱。

一路激流勇进,卓然傲立。

人生的磨难和宦海的沉浮反而使他成为集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

南宋王灼认为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自振。

”而苏轼在词坛上,的确有着他特殊的地位。

是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依赖传统的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打破诗与词的畛域,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形成了它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多样化词风。

一、天风海雨,气势恢宏,豪雄纵放。

提到苏轼的词,绝大部分人会用豪放、大气等词语来概括他的词风,读者也常常会被他那豁达的气魄所感染。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苏轼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小编整理了苏轼词风风格,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词风风格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苏轼虽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苏词的婉约词风前人虽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结合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婉约题材内容特征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婉约词的又一特点是“以美取胜”。

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如柳永,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举例论述苏轼词体创作的特征及贡献。

举例论述苏轼词体创作的特征及贡献。

举例论述苏轼词体创作的特征及贡献。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学识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体创作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贡献,以下是对其特征和贡献的具体论述: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苏轼的词作以其广泛的题材选择而著称,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社会风俗等。

他的词作不拘一格,既有婉约细腻的爱情词,又有豪放奔放的山水词,展示了他对生活的多面理解和感悟。

2. 独特的写景手法:苏轼的词作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常常采用独特的写景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来描绘江城的夜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城的美妙之处。

3. 借景抒怀的手法:苏轼在词作中常常运用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借江城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思考。

4. 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他的意境。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以赤壁的景色来比喻自己的心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5. 抒发真情实感的风格:苏轼的词作以其真情实感的风格而著称,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慨,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他的词作不拘一格,既有豪放奔放的情感表达,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描绘,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苏轼的词体创作以其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独特的写景手法、借景抒怀的手法、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以及抒发真情实感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之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宋词之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宋词之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宋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苏轼。

苏轼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被誉为
是宋代最优秀的词之一。

苏轼的词歌富有韵律美和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当时艺术特色的代表。

因此,本文将探讨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一、自然质朴的写作风格
苏轼的作品自然质朴,情感真挚,多照射平凡的生活。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词中都有乡村风貌和牧歌情怀,这些描写艺术的体现,质朴自然,以真写实之美,铸就了他的写作风格。

二、音乐性韵律优美
苏轼的词歌以其优美的音乐性闻名。

他非常注重音乐与诗歌的联合,运用音乐之美来
表达文字之美。

在文化和语言方面,他的词汇被认为是丰富而优美的,如著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惊回首,白发鱼阳”等。

三、自由的创作风格
苏轼的创作风格非常自由,他无论是写戏剧、小说还是诗歌、词歌,都有自己独特的
创作方式。

他作诗常常顺流而下,文辞脱俗,自由舒展,如“赤壁怀古”、“柿子燕儿娇·寒湖独钓寄余滋和”等。

四、浓郁的文化内涵
苏轼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拥有着高的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的意境想象
力很强,词歌中常常融合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水调歌头·游湖西楼”,在此词中唐代有
名的女词人孟郊“向来病酒想君”,成为苏轼词歌里的承袭流转,表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
觉性。

综上所述,苏轼的词歌在艺术特色上具有自然质朴的写作风格、音乐性韵律优美、自
由的创作风格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对于现今文学的发展仍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
借鉴作用。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

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

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

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如下: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诗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诗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扩展资料:
风格不仅是作家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有怎样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经历、心情、年龄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都说明,风格不是单一的,风格具有多样性。

同样,风格也不是唯一和排他的,而是相互包容、吸收的,甚至出现熔铸多样风格于
一身一体的情况和现象。

苏轼虽未对诗歌风格及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作过集中的专门的论证和阐述,但时常见之于他的诸多作品和评论中。

苏轼在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且创作臻至炉火纯青的晚年,为自己一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与努力而颇感得意、欣慰、骄傲和自豪。

显然,这种“一家之言”并非轻而易举所能形成的,没有诗人对前人的广泛学习、继承借鉴、变化生新及创造发展,没有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是无法在创作上取得“著成一家之言”的杰出创作成就的。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巨擘,他的词作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豪放、豪迈、豪情和豪放的气质,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导。

他的词作常常以豪放的笔调和豪情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比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开头就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豪放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在他的词中,常常能感受到他那种不拘一格、不受世俗束缚的豪放气质。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抒发情感为主线。

他的词作常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

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友情的珍惜,苏轼都能用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表达出来。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苏轼的词作总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还以婉约为特色。

虽然他的词作中有豪放的气质,但也不乏婉约的情感。

他的词中常常运用婉约的笔法和细腻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柔情和细腻的情感。

例如他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词,通过对庭院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

苏轼的词作中婉约的情感常常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他那种温柔细腻的情感。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还以意境丰富为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物,还是表达内心情感,苏轼都能运用丰富的意象来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赤壁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苏轼的词作中的意境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满足。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以豪放、抒发情感、婉约和意境丰富为主要特点。

他的词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思考和抒发。

苏轼的词作永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永远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

苏轼的词作风格

苏轼的词作风格

苏轼的词作风格苏轼的词向来被人们尊崇,人们尊崇苏轼的词,向来又特别尊崇豪放词。

苏轼词决不止豪放一种,实在是兼备众体。

苏轼除豪放词外,还有婉约词、谑浪词、农事词等多种风格,是以旷达超脱为特色的多样性的统一。

苏轼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辛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结构莫测,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如《江城子》、《念奴娇》、《阳关曲》、《满江红》、《水调歌头》、《水龙吟》词内容的旷达超脱黄州时所写的《定风波》。

出行遇雨,而且未带雨具,一般人不是抱怨就是狼狈,但苏轼却能够达观超旷到如此境界: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另外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借歌妓之口道出“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一生面对人生起伏所奉行的生存原则,更是对他旷达精神的最好诠释。

除此之外,像《临江仙》一词描述了作者在喝醉后回到家里却无人应门的场面。

深夜归来,敲门不应,一般人不是开口大骂就是无休无止地敲下去,而东坡却能处之泰然,甚至“倚杖听江声”。

词作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多么具有达观人生态度和超旷精神的人物形象词形式的气象恢弘《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首词即公认的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

用“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这些词来形容苏轼的这首词很是适宜。

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闺,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

上阙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

起句陡兀,“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纵论苏轼的诗词创作之道

纵论苏轼的诗词创作之道

纵论苏轼的诗词创作之道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纵论苏轼的诗词创作之道,探讨他的创作风格、主题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创作风格苏轼的诗词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闻名,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准确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色彩和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几个苏轼常用的创作技巧:1. 抒情与抒怀苏轼的诗词作品常常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心情,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表达来唤起读者的共鸣。

他能够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2. 描写自然与人物苏轼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的作家。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特征,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的描写。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和人物等元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3. 唐宋继承与创新苏轼既能够继承唐代诗词的传统,又能够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他对于唐代的诗歌传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够巧妙地运用唐代的诗词修辞手法,同时又不失自己的创新和个性。

苏轼的主题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涉及的主题内容很广泛,包括自然、人生、友情、爱情、历史事件等方面。

他的作品既有感怀时代变迁之感,也有抒发个人情感之作。

下面将介绍几个苏轼作品中常见的主题:1. 自然景观苏轼善于描绘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恢弘,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的壮丽和生机,使读者能够联想到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2. 人生哲理苏轼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体验,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他的作品既有对人生美好的歌颂,也有对于人生苦难和无常的反思。

3. 社会现实苏轼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苏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

苏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苏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

苏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故而,一言以蔽之,苏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故而形成了苏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

苏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在苏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苏轼四十岁,“老夫”是苏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苏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张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孙权射虎那样。

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张”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

此时的苏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苏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

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雄情结。

然而苏轼又不仅仅是将一副豪迈的英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是携带深沉的历史悲剧意识面对长江发出的苍凉的慨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气势以及对赤壁之战和周瑜的具体描绘无一不透露着作者的慷慨壮志和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

2、展现人生际遇、表达旷达的情怀从苏词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方面来看,我们很容易将他归为豪放派,但在苏轼一生创作的众多词作当中,豪放词并不占多数,反而是清雄旷达之作占据了大部分,苏词的旷达情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超然自适、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情怀。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

这是一首物我同化的忘情之歌,由上片的雨中情景过度到下片的雨中所感,由景到情表现的自然贴切,遗世独立之意和羽化成仙之情溢于字间。

作者因沐浴微凉的春雨,而变得宁静澄澈,无声情愫巧遇有形之雨,灵魂的芬芳馨香,由内向外,沁人心脾。

由“一蓑烟雨任平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这种豁然开悟的过程和之后的心理状态。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从表面上来看,是指不在乎眼前的烟雨,而实际上是说人的一生唯有自己的心灵是依靠,并不因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志趣。

词的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同样具有双重含义,表意是说风雨过后天空阴晴不定,实则是说回首自己坎坷的仕途,因不以世俗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所以心中一片宁静。

另一方面是善于思考、寻求自我超脱的情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则最具代表性。

高低浮沉,天上人间,终归何处?这一切使作者心生茫然,在辗转踌躇之后,受到当时特定历史背景条件和政治生活的限制又不得不回到现实当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发饮酒化泪之言,但写超脱自适之语,寄人情以景语,托外物显己志,乐观之情,细语暗传,放达之意,娓娓道来。

中秋月圆之时,登楼放目,触景而生怀念亲友之情,作词以寄兄弟手足之义。

袒露荣辱穷通之困,又借酒力而问语青天,望月兴叹,瞬息万变般的人生面对无限的宇宙,渺小的个人置身包罗万象的自然,七尺之躯的终极意义,是非论断,任凭造化。

由此看来,整首词充满了传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旷达的人生情怀,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永恒闪耀的魅力。

3、表现男女恋情的爱情题材苏轼打破传统婉约词的轻薄靡艳,变俗为雅,淀浊澄清,以爱恋替情欲,变缠绵为旖旎,语浅情深,景美意真,情韵悠长,情深意笃。

苏轼的言情名篇《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初春的自然风光,由近及远渐渐展开,富有层次感,从深层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精神归宿的追寻。

词的下片由自然景象转写男女恋情,墙里佳人的笑声牵动着墙外行人的情思,转瞬即逝的怅惘恋情也使得整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悠远缠绵,寓意深刻。

纵观全词,作者将男女之间懵懂的微妙恋情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可谓是一篇情韵幽婉的佳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3]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

词的上片看似写“实”,但完全是出于想象,之所以“记梦”,是因为苏轼对亡妻永远难以忘怀的思念之情。

其中虽无一字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但细细读来,其透露出的深切的孤独悲凉之意令人为之震撼。

词的下片记梦,作者通过回忆亡妻日常生活的情态来怀念王弗,虽是记梦,但苏轼突破了生死和时空的界限,在梦中与王弗相会,同时整首词也融进了作者十年宦海沉浮的坎坷遭遇,融合了对亡妻无比思念的精神折磨,想象与现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可谓是千古第一悼亡词!(二)独特的创作手法苏轼词多样化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独特的创作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苏轼从理论层面出发,破除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诗与词虽然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表现功能和文学本质应当是一致的;其次,苏轼还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他“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以及实现诗与词的相互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体说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苏词语言上的“以诗为词”,为词的表现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了词的表现题材,加强了词的表现能力。

苏词的章法句法、炼字炼意等语言表现方式,因内容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大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跳出花间旧格,驰骋纵横,无意不入,取得新颖变化的效果。

如在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处化用的便是唐代诗人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二句,同样是这首词,“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也是化用的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已悟化成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二句;这样,苏轼将诗语、文语、口语都巧妙地熔铸到词的内容和体式当中,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2、常用典故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精炼性的叙事方式,又是一种深婉含蓄的抒情方法。

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词的上阕和下阕各运用到一个典故来写,写出猎打虎的过程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叙述清楚的,苏轼便巧妙地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出猎打虎的飒爽英姿,言简意赅而形象传神,通过读者对孙权的想象达到再现自我的目的。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来抚今追昔,通过人我对比,虚写历史事实,实喻内心抱负,虚实相生,寓意深刻。

苏词中寓意深广的典故,使词的语言表现力得以扩展延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总揽万物,跨越古今,起到了深化语言内涵的作用,这也是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创造性的探索。

3、常用题序苏轼之前,词被视为小道,只是音乐的附属品和衍生物,音乐性占首位,注重合乐可歌,意不惊人但以歌取胜,只谈调名唱法而不言缘由寄托,可有可无的意蕴内涵若隐若现于字句的抑扬顿挫之中。

词至苏轼,声色渐隐,性情大开,打破了原有形式和格律的束缚,标题小序正文,三位一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言情写景,无所不能,说理叙事,无所不包,词声被词意替代,作词开始重言外之意而轻韵内之声,这也是苏轼对词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创新性的发展。

张先作词也善用题序,但苏轼和他的不同点在于,张先词作中的题序仅仅是交代了词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并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苏轼则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用,使其构成与词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全词的表情达意,隐含了创作原因,委婉地旨归词意,情感逻辑和叙事条理,渗透其中,微妙地传达出必要的写作背景和词作的发生动机。

比如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题序,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表明了词的末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弟子由。

另外还有一些词的题序与原文在内容上有互补的作用,比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两首词,题序都是用来纪事的,词的原文则着重抒发由所述之事所引发的情感。

题序本身就文才斐然,具有独立审美意义,联属正文,相映成趣,便具有双重的艺术魅力,故而,苏词常用题序,无形之中就达到了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的积极作用。

二、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欧阳修、柳永等人创作传统的影响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文才和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苏轼词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欧阳修作词很喜欢作小词来吟唱,这样一来,欧阳修的词肯定给苏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在他的词作当中也会时而提到,例如在《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4]中,“平山堂”为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词的上片叹惋时光易逝,物是人非,在伤悼欧阳修时也寄寓了自伤之情,下片即景凭吊欧阳修,寄寓了人生如梦的慨叹;其次,遭受贬谪后旷达的人生态度,欧阳修的词大体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深婉含蓄,一是清新疏隽,他除了写适于歌者演唱的艳词之外,还把坎坷仕途的人生感受寄寓到词中,虽然遭受贬谪,但不愿因忧郁苦闷而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故而还要保持一种豁达开朗的胸怀,表现在作品中,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疏隽”的气势,苏轼把欧阳修的这些种种作为他遭受贬谪之后自我疏导、排解的一种力量,所以说苏词创作风格的形成受欧阳修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