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怀古》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有效课堂
——《春之怀古》说课稿
平阳职业中专林立峰
一、说教材
《春之怀古》出自温州市中职地方实验教材语文职业模块(文化艺术类)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美的感悟”。对于我们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美”将构成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得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一种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春之怀古》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出自散文家张晓风之手,她的风格清丽洒脱,笔调委婉典雅。本文意境清雅,构思精巧,语言新奇,立意高远,是学生学习散文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本课特点,结合学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张晓风散文的风格。
能力目标: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欣赏名家的散文。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让学生懂得礼赞自然,礼赞生命。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法和学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味散文的语言美,理解散文的内容,体会作家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轮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都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流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为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设计分四个部分,教学时间为1课时,教学时使用多媒体。
(一)导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语: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最温柔、最美丽、最多情的季节。古诗中有很多写春的名句,同学们回忆回忆,说出来,让我们感受一下春天的浪漫气息。(生举例,如杜甫《春夜喜雨》、高鼎《村居》、贺之章《咏柳》等)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上面这些名句写春水、春风、春草、春花,纯粹写春的却很少,为什么?
(出示幻灯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礁石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2、师: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同样描写春天的文章,题目是----《春之怀古》。这位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会如何展现春天的美丽呢?而标题中“怀古”的意思是什么?(解题)她又为何要追念古代的春天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如诗如画的春天吧!
(二)导读----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三位同学们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文中圈点勾画,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美丽的。
2、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
师小结:春天是万物苏醒的时候,自然界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来表现一个活泼可爱的春天。作者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山水、花木、鸟兽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导析----含英咀华,学会欣赏。
1、引入:丰富的意象是作者把春天写活的一大特点,下面我们来体味文章的局部是如何写春景的?
(出示幻灯片)一般来说,写景抒情的散文,分析时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写了什么也就是选择了哪些意象来写,第二个是怎么写的也就是从哪些角度,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些生动传神的词语来写的,第三个是勾勒了出了怎样的画面或意境。
2、齐读第一段,师生共同赏析。
(出示幻灯片)这一小节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的中心句作为开头,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了春雪、春水、春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图。“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分明是冰雪覆盖转为消融而至溪流欢唱,泥土酥软。着一“撑”字、一“笑”字、一“唱”字,拟人的手法使无形的“春”变得活灵活现、娇俏可爱。三个“唱入”又构成排比,自上而下,写出了春水潺潺、滋润万物的多情。“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将春泥喻为新翻的棉被,于是春天泥土的柔软、芬芳便可感可知了。(请一位学生朗读)
3、模仿这样的方法来分别赏析2到6节中你最欣赏的一节、一句或一词,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赏析最精彩!
学生展示赏析。
4、了解作者
师:作者大量采用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栩栩如生,形象可感。美不胜收,以此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期盼。大家一定对张晓风这位作家充满好奇了,想认识她吗?
(出示幻灯片)张晓风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字字若璎珞敲冰”中的“璎珞”是什么东西?根据偏旁来猜测一下。
师结:张晓风有一枝生花妙笔,在她的笔下,万物都有了人的灵性,自然就能很好地表现春天来临的话题。它们舒展自己的姿态,忘情地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而我们读者也随之而行。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新、明媚的春天。
(四)导悟----读懂文本,拓展延伸。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写此文的目的是否只为歌颂大好春光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去揣摩作家的心灵吧!回到开头的问题,作者又为何要追念古代的春天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文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可以读到作家是在怀古?
(2)作者又为何要追念古代的春天呢?
2、作家在文中始终怀念寻找着已经逝去的春天,如果要还春天以本来面目,
我们该做些什么?
五、结束语:
师:感谢张晓风用那双黑色的眼睛,在给我们寻找春天,我看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美丽春天。希望同学们用我们的热情去留往春天,让蓝天如洗,青山永绿、碧水长流,鲜花常开。有一首写春天的诗,我特别喜欢,现在送给大家,期望它和美好的春天一道留在同学们的身边。
(出示幻灯片)向着太阳唱一首情歌 /把笑容献给春天 /清冷的夜空下 /掩埋着一支火把/ 照亮零落满地的 /无家可归的梦眼中藏着一片嫩绿的柳叶 /耐不住东风的抚摸 /碎成了一滴温暖的泪花笛声吹入江南的春水中 /在细细的雨丝里 /还有一段没有讲完的童话百花刚刚在微风中欢笑 /只一片乌云 /就挡住了它们盛开的痕迹 /惟在月光深处 /留一层层花香的回忆
五、说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几多收获,些许遗憾,反思如下:
一、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导语中诗歌的分析到导读中意象的寻找,从导析中语言的欣赏到导悟中主旨的领悟,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二)导语设计匠心独运,平中见奇。
1、本文是写春天的美文,从让学生回忆春天的诗歌导入很平常,不寻常处在于我让学生注意归纳诗中的意象,并适时地打出文艺理论中一句精妙的话,自然引入了第一教学板块----初读文本,寻找意象,可谓是匠心独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2、解题时我又紧扣关键词“怀古”,让学生作出解释并理解题意后,适时抛出问题----作家为什么要怀念古代的春天,又并不急着解决,给课堂留一个悬念,也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资源的适时引入,提升了资源的价值。
关于作家的散文评论我是在学生交流完他们的赏析后才展示的,一反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开头便介绍的做法,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本以欣赏不已,再有这些名家的评价,更相信了自己的眼光,也更增添一份对作家的敬佩及对其作品的神往,相信最不爱读散文的学生也会增添一份阅读的兴趣。
(四)注重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在赏析文本这一块,我注意了教给学生方法,理论先行,告诉学生读写景抒情散文的三步,对怎样写和写得怎么样这一块又以第一小节为例进行引导,并将其整理为一段完整的话,让学生再次明确该如何去赏析,于是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无章可循,对以后的阅读也有了指导意义。
二、本节课的若干遗憾
(一)探究性学习有脱离文本,“抢别人饭碗”的之嫌。在设计时担心对文本的挖掘不到位,于是有此“蛇足”。正如专家所说,此文值得朗读,但课堂书声太少,不如在悟主旨结束来一段时间的美读,学生对文本的美会有更好的领悟。
(二)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欠缺。如果在赏析文本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互作补充和修正,然后推出最佳鉴赏进行全班交流,定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分享的喜悦、合作的乐趣。
有人说,语文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又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话,就把它们作为这此反思的结束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