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合集下载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渗透文明史观于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于不同文明的尊重和包容心态,以及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文明史观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世界各个文明的历史,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他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兴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历史事件对于今天世界的影响等。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渗透文明史观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明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当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不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时,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民族观,培养国际友谊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最终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渗透文明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当学生学习世界各个文明的历史时,他们可以将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形成全球视野。

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认识到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各个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他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文明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

文明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

文明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作者:刘波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9年第05期近年来,伴随着历史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对高考试题命制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文明史观由于内涵丰富,尤其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以文明史观为试题的价值取向来命制高考历史试题成为一大流行趋势。

面对高考命题这一动向,我们应确立以文明史观来指导高考历史复习的新思路。

一、了解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文明史观点的内涵大致如下: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生产工具、技术发展史,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发展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衣食住行变化史,乡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国家权力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政治组织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艺术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二、运用文明史观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历史复习内容多,时间紧,提高复习效率至关重要,用文明史观来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确定复习重点不失为一良策。

如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从经济、政治、文化(亦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角度进行构建。

1经济方面:春秋铁器、牛耕开始使用,战国推广;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战国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过渡。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历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去,学习历史事件对现今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

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是否应将文明史观融入一直是备受争议的。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的必要性。

渗透文明史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的发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常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战争等为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局限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之中,而忽视了历史的整体发展和背后的文明进程。

而将文明史观融入历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渗透文明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并不仅仅是背诵一些事件和日期,更重要的是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渗透文明史观可以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渗透文明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发展,学生可以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观。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渗透文明史观可以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渗透文明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

历史教育不仅是为了了解事实,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通过了解不同文明的历史发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避免出现偏见和歧视。

这也与当今社会强调包容、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可以看出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渗透文明史观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渗透文明史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

为了更好地实施文明史观教学,中学历史教学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内容的调整。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摘要】文明史观作为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观点日益在中学历史考试评价中凸显,作为中学历史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将文明史观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帮助学生转变历史观念,辩证解读历史,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关键词】文明史观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效果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这种史观也逐步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学历史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及时的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把中国史学界提出的各种新史观,特别是文明史观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这样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问题,阐述几点本人的看法。

一、树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观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由分散走向整体, 吴于廑先生指出,研究历史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整体为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是世界历史。

这种观点也可以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

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当时出现的五大文明区域,即形成,五大区域文明各个文明区域相互封闭,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征相当明显,之后,出现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中国的丝绸之路等,东西方开始有所交往。

然而真正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是欧洲人于15世纪末20世纪初开辟的新航路拉开的世界右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人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们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亚非拉一些国家,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范围进一步拓展。

浅论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

浅论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

浅论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运用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给历史教师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在现行颁布的高中历史课标中,文明史观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等内容中都多次体现。

如课标中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都反映了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正确运用文明史观并与课标、教科书相统一,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文明史观内涵及其运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明史观简析(一)文明史观溯源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在国际上早已出现。

一般认为文明史研究肇始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此书重新阐释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并用作者的认识重新阐述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成为西方文化形态史学上一部里程碑意义上的著作。

随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斯氏的文化形态史观,揭示了历史上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一般规律,并最终确立了文明形态史观的历史哲学体系。

此后,西方的文明史巨著层出不穷。

而“文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则需追溯到甲午战争以后,主要特征为诸多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说的译介的传入。

如严复译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马君武译的《自由原理》等书,都开始介绍到西方近代文明观。

此后,文明史学才渐渐受到国人的关注,至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文明史观的研究掀起了一轮热潮,文明史观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

(二)文明史观的内涵所谓文明,《辞海》的解释是(1)犹言文化;(2)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3)光明,有文采。

[1]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乃是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

论文: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

论文: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

文明史观贯穿高中历史教学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认识文明史观在新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明”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周易》、《尚书》等典籍中已有“文明”一词,诸如有“天下文明”、“浚哲文明”等说法,其本义是指文才、光明或文德、文教,与现在的“文明”含义相差甚远。

当今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通常的世界史,它是以各种文明作为自己的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和磨合的过程。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

文明史观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来构建学科体系,对其把握应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电力,18世纪下半期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此前,还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酝酿阶段。

我们应以此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从而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研究的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紧贴文明史观已成为一种重要话题。

文明
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对不同文化
之间缜密联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有助于增强中学生正确社会观念的形成。

文明
史观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强调的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以及具体的思
想观念,以及多元文化之间精密的联系。

保护多元文化的传承是文明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例如尊重文化、宽容世界,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等等。

其次,文明史观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文明史观认为,发展都
是具有某种文明历史背景的,它们受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它们又是
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上一时期的总结。

因此,当学生加深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以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就能够进一步理解当前社会的复杂性,从而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同时,文明史观渗透后,中学历史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文明史观
看来,文明不仅仅是要遵循现有的规则,还要求人们积极创新。

文明史观教学有助于使学
生意识到文明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要继承现有的文化传统、创造新的文化、倡导进步的精神,从而推动文明的进步。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宽容、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学
生充分利用历史经验,发挥主观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指导【摘要】本文从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构建文明史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明史观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事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等方面。

通过对文明史观的讲解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后的文明演变过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明史观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文明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意义非常重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文明史观、高中历史教学、教学内容、学生意识培养、历史事件解读、自主学习、实践、实践意义1. 引言1.1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文明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历史的本质。

通过学习文明史观,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明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文明史观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文明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2. 正文2.1 构建文明史观的教学内容构建文明史观的教学内容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各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多元性,帮助他们建立全面和客观的历史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比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人物的立场出发,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解读和影响。

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初探

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文明史观”的运用初探
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学历史 新课程 的编 写以“ 明史观” 文 为指导思想, 来代 替 以前


首先掌握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
二、 对文明史观的特点及运用的理解 ’ 1 明史观把人类 文明演变划分为农 业文 . 文


函 数思 想 与 “ 圈” 解
: 的标 准解题格式 。

生讲清楚 。
我们应 用函数思想的几种 常见题 型是 : t 遇 到变量 , 构造函数关系解题 ; 含有 多个变量的数 :
三、解图” “ 求函数 的极值
数学中的 知识, 有的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数与
函数 中求解最大值或者最小值问题 ,归根 形的结合, 解图就是解题。如 : 锐角三角函 数的定
几何直观 , 使数量关系精确与空间直观形象巧 : 题 解 ・ 数形结合的思想 ,其实质是将抽象 的数学 妙、 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 分利用这种结合 , : 充 寻 函数教学中的“ 解图” 既要包括分析图像与 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 ,关键是代数问题 找解题 思路 ,找到思维 突破 日,使 问题化难为 : 轴 、 轴 的交点 , y 又要分析 图像段在 轴上( 或 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解 图” “ 既其关键 , 它使
言——点或点的坐标 ,建立数学模型和函数关 : 容易找到 了函数 的极值 。 系式 , 函数性质或者 函数图像等知识解答 ; 应用 : 数形结合思想中的“ 图” 解题 ” 解 与“ 。
如果说“ 题设” “ 是 材料”作图是“ , 设计”解 “
题” 施 工 ” 结论” 是“ “ 是产 品, 那么 “ 图” 解 既是
⑩广元市元坝 区太公初级 中学 薛春青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 问题的条 件和结论 : 数学函数 的桥梁 , 就是图形 的完美结合 。 之 间的内在联系 , 既分析其代数意义 , 又揭示其 一

谈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理解和运用

谈历史教学中文明史观的理解和运用

时 期阶 段特 征 的理解 上 , 教材 摒弃 了“ 建社 会 由胜转 衰” 新 封 业 文 明 的前 夜 ; 日本 明治 维新 、 国 16 年 改 革置 于工 业 将 俄 81
文 明的范 畴 中来认 识 ; 于英 、 、 资产 阶级 革命 , 关 法 美 也多 从
基 本线 索 、 本史 实 , 基 了解 中外文 明史 的重 要人 物 、 事件和 重 题 多解 、 多题一 解 , 换题 目的条件 和 结论 , 变 开展对 探索 性 问题 的分析 与研 究 , 在求 异 、 求佳 、 新上 下 功夫 。 师应 尽 求 教 可 能设 计扩 散 性 问题 。扩 散性 问题教 师 所 期望 的 目标 是 学 生产 生 尽可 能 多 、 尽可 能 新 、 可 能是 独创 以及尽 可 能是 没 尽 有遗 漏 的设 想 ,教 师 也 许会 估 计 不到 学 生将 作 出怎样 的回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比如要理解 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
中所 具有 的重 大意 义 , 究 历史 上古 希腊 、 研 古罗 马 时代形 成 的 民主 的运 作 方式 和法 律 的现 实意 义等 , 而感 悟历 史 的时 从 代特 征 , 用 各种 方法 , 运 比较 、 括主 要文 明的重 要特 征和 现 概
者 。 阐释 了文 明史观 的内涵 : 明 是一个 相 当 宽泛 的概念 , 他 文
是人类 所创 造 的全 部物 质 和精 神成 果 , 这个 意 义上 说 , 从 文 明史 也是世 界通 史 , 另 一方 面 , 明史 又不 同于 世界 史 , 但 文 它 是 以各 种文 明作 为 自己的研 究 单位 以及 反 映各 种 文 明在 历 史 的长河 中不 断 发展 、 迁和 磨 合过 程 的 。一部 人类 发展 的 变 历史 , 本质 上讲 就 是一 部人 类文 明演进 的历 史 , 学研 究 从 史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

也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之必要性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渗透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文明史观是指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成就和发展轨迹,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念,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明情怀。

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明素养。

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四是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的必要性。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明情怀。

历史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文明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念和历史情怀。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伟大和辉煌,激发对历史文明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从而增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起对历史文明的热爱和感情,形成对历史的浓厚情怀。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可能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要想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需要把历史教学与文明史观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历史教学了解到古代文明的伟大和辉煌,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埃及古文明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古埃及的金字塔、斑斓的壁画、神秘的王子和妃子的爱情故事,从而产生对古埃及的浓厚的兴趣。

通过学习古罗马帝国的兴衰时期,学生能了解到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辉煌以及其后的衰落和灭亡,从而产生对古罗马帝国的兴趣。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历史教学了解到古代文明的伟大和辉煌,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文明史观的必要性在于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的重要途径,而渗透文明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最新-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精品

最新-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精品

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1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文明史观于18世纪在法国产生。

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的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而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所写的《历史研究》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观的著作。

我国对于文明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北京大学的马克垚教授是我国文明史观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他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被学术界视为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新突破和一个新的里程碑。

学者们也相继翻译出大量的文明史专著,各地各大高校也纷纷成立专门的文明史研究机构,至此,我国对于文明史的研究已达到高峰。

随着初、高中新课改的进行,文明史观逐渐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行的新课标、新教材中都有体现。

对此,不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史学研究人员展开研究,中学一线的历史老师文明史观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学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了文明史观,也由于近年来的历史科高考加大了对文明史观的考察。

中学历史教师关注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整合,特别是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包括考试评价方面的运用。

究竟该如何结合文明史观进行历史教学,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这需要中学历史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与解读新课标与新教材,结合文明史观进行教学。

要做到这一点,加强中学历史教师的文明史观的认识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著名学者刘宗绪说过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文明史观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文明史观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辩证地看待历史上的战争和杀戮,认为这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同时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联系起来,将历史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注重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人类文明可以分成多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观逐渐兴起,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

笔者仅就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史学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出现过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至今发挥着重大影响。

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

它在我国大约兴起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何把握文明史?文明史观与以往的史观有哪些不同?学者们就这些问题作过一些论述。

笔者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

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显然,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二、新课程改革与文明史观
近年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和其他学科一起,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深度和广度
超过了以往历次改革。

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明史观已经开始进入到课程改革之中。

例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历史部分明确使用了“文明”这一概念,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突出“文明”的概念,但是认真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课标已经渗透了文明史观的理念。

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更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包括“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与基本理念相对应,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是一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第二个方面是“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第三个方面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精髓,也是在以往的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因此课程标准在教学的内容标准部分中对历史事物进行了筛选,重新编排了教学体系,以符合课程目标的需要。

以必修课为例,内容标准选择的专题比较侧重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成果。

在政治部分主要设置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近代的政治制度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专题,在经济部分主要设置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等专题。

专题的具体内容也向文明史倾斜,例如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中,内容标准也只选择了与现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关的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法,舍去了以前教学中极为重视的奴隶制和奴隶起义等内容。

在文化部分,内容标准主要选择了人类思想文化方面影响
巨大的优秀成果。

显然,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文明史的角度解读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主题和主线知识。

三、文明史观如何进入中学历史教育
虽然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但要真正进入中学历史教育,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提高对文明史观的认识。

文明史观的兴起反映了时代对历史学的要求。

众所周知,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是人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学也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时代任务,都需要我们突破以往的局限和束缚,从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识历史,去挖掘历史的真实,去根据历史的真实重构历史。

换言之,时代呼唤新的历史观。

在这个意义上,文明史观能够较好地回应时代的要求。

中学的课程改革同样是时代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也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的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的发展促成文明史观进入改革中的中学历史教育.
当然,我们说文明史观比较适合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但它只是一种历史观,并不排斥其他能够正确认识历史、能够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历史观。

例如,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比较强调阶级斗争,因此有些人对文明史观很不适应,以至于觉得文明史观没有强调阶级斗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文明史观并没有排斥阶级斗争,只是在历史认识中把阶级斗争置于恰当的位置,由此得以大大扩展了历史学涵盖的范围。

再如,文明史观没有把五种社会形态演变作为普世性的规律,但是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在确实存在奴隶制或者封建制的地区仍然使用这些概念。

其次,文明史观进入中学历史教育,还需要t构中学历史教育的文明史体系。

文明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对于中学历史教育尤其如此。

在包罗万象的历史现象中,哪些能够最有代表性地反映人类文明的演进?哪些最适合纳入到中学历史教育中?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

当前,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对历史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但是这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继续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