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亲子依恋行为课稿
孩子与父母的亲子依恋关系
孩子与父母的亲子依恋关系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亲子依恋关系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建立健康亲子依恋的方法。
亲子依恋关系是指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起的情感纽带,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依赖和安全感。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孩子所需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
相反,不良的亲子依恋关系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父母的情感表达和亲子交流对亲子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这种有效的亲子交流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其次,父母的情感稳定性对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情绪稳定与孩子的情感安全感密切相关。
父母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避免情绪的不稳定对孩子的影响。
再次,父母的养育方式对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温暖、关怀和支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
此外,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亲子依恋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父母之间的和睦与支持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首先,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情,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怀。
其次,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护。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关心。
然而,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注,这对于他们的亲子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工作压力,合理安排时间,与孩子共度时光。
此外,父母还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
解读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
解读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亲子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这个关系中,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情感依恋。
这种依恋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解读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议。
一、情感依恋的形成原因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与父母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1. 生物学因素:婴儿出生后,他们需要依赖父母来满足生理需求,如食物、安全感和温暖等。
这种依赖形成了婴儿对父母的情感依恋。
2. 情感交流: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情感依恋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亲子互动、面部表情和声音等,父母与婴儿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情感的纽带。
3. 心理需求:婴儿在情感上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呵护和爱。
这种需求促使他们与父母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依恋。
二、情感依恋的类型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这些类型反映了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和信任感。
1. 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的儿童相信父母会提供安全、支持和关爱,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感到安心和满足。
2. 回避依恋:回避依恋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依恋类型。
回避依恋的儿童不太信任父母,他们可能会避免与父母互动,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回避和冷漠。
3. 焦虑依恋:焦虑依恋是一种不稳定的情感依恋类型。
焦虑依恋的儿童对父母的关注和爱有强烈的需求,但同时又担心失去他们的关爱,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依赖性。
三、情感依恋的影响因素儿童对亲子关系的情感依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感依恋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暖、支持和尊重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安全依恋,而冷漠、苛刻和暴力的教养方式则容易导致回避依恋或焦虑依恋。
2. 父母的情感表达:父母对儿童的情感表达也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依恋。
浅谈亲子依恋与孩子的心身健康
浅谈亲子依恋与孩子的心身健康一、什么叫亲子依恋?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
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
只要母亲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
这种早期依恋形成的能力和需要根深蒂固地附着在我们的生命中。
早期这种强烈的依恋正是婴儿日后建立各种其他关系的基础。
二、亲子依恋缺失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安全的亲子依恋缺损,是一种爱的缺损,而在爱的缺损中长大的孩子,不是滋生关爱的病态需求,就是滋生出敌意、对抗等防御与攻击行为。
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感受爱的存在,但他又强烈地需求爱,甚至会发展为“获得安全,避免焦虑”的神经症性倾向。
这种神经症倾向往往以对内苛求自己,对外苛求别人,自责自恨,妒忌敌对,或是以攻击性语言、攻击性行为去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
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在他的亲人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各种现实的人际关系之中。
在12年的心理咨询中,我接待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举案例来阐述。
案例:梅梅,女,15岁,正在读初三,因为早恋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而自己又不能自拔,和父母一起前来做心理咨询调整。
在心理咨询中梅梅自述:“我也希望和那个男孩分手,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分不了,每当看到妈妈为我伤心,我都心痛不已。
很多时候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也并不是很喜欢那个男孩,和那个男孩在一起,也有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有时候他试图做出进一步的亲密行为,我不想这样,我们还小,但却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拒绝。
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专心学习,但是分开后总是莫名的烦躁,内心很不安全,很希望有一个人能陪自己说说话,所以不久我们又在一起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多次,最后总是分不了。
”在咨询中了解到妈妈在生梅梅之前,因为丈夫的反对和当时客观条件的艰难,不得已曾经堕胎三次,对此梅梅妈妈一直内疚自责,对其丈夫也一直耿耿于怀,夫妻感情很淡漠。
亲子依恋养育必修课
亲子依恋养育必修课嘿,亲爱的,咱们聊聊亲子关系吧!说实话,作为父母,咱们最想给孩子的是什么?肯定是爱对吧?可很多时候,我们就算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吃饭、玩耍、讲故事,还是觉得“我爱他,他知道吗?”这不单单是每天的陪伴就能解决的事,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可大有学问,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这个“依恋”是咋回事。
首先啊,你得知道,亲子依恋不仅仅是“我给你吃的,你给我笑一个”这么简单。
孩子从出生起,他就像一张白纸,脑袋里充满了各种“要点”和“疑问”,他会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来慢慢学会信任和依赖。
比如当孩子哭的时候,他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在第一时间过来抱抱他,这种安心感一点点在他心里积累,就像我们大人有时候看到家里人,心里就能放下所有的不安,这就是“依恋”在起作用。
你看,亲子依恋不光是情感上的需求,实际上还跟孩子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就拿情绪管理来说吧,如果孩子从小就能依赖父母的支持和安慰,他长大后也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再说了,孩子是个小小探险家,他敢去探索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你在背后做后盾。
你想想,哪一个小孩敢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放心地去接触新事物?依恋关系可真是为孩子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些父母会问,那我每天都陪他,抱着他,怎么还是觉得他有点“不亲近”呢?嘿,这就是“依恋的培养”可不是“做做作业”那么简单的事。
你看啊,亲子依恋讲的是“情感联结”,可这个联结就像你跟好朋友的关系一样,不是通过“做了好多事”就能立马建立的。
你需要用心去陪伴,去理解孩子的小情绪,和他一起度过一些让人又气又笑的时刻。
比如你的小宝贝在你眼前做了个“超级无敌丑”的鬼脸,笑得根本停不下来。
你看着他傻笑,其实那个瞬间,依恋感已经在悄悄建立了。
你要知道,孩子会通过一些非常“细腻”的方式来测试父母是否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到支持。
如果你今天忙着工作,没能第一时间去回应他的需要,他可能并不会立马哭闹,而是用一种“看我的魔法眼”来探测你。
这时候,如果你能从他的眼神里读到那种“我需要你”的信号,并温柔地回应,那种感觉可不比咱们表面上的亲亲抱抱来得更重要。
探讨亲子关系的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
探讨亲子关系的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标题:探讨亲子关系的心理健康教案及反思引言: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出自信、独立、积极的个性,同时也为父母创造了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和维护,并对心理健康教案进行详细呈现和反思。
一、建立积极的沟通方式1. 倾听:父母应当时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展示对话和沟通的意愿。
2. 表达: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父母也应积极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建立共同的交流平台。
3. 避免批评和指责: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尽量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来引导。
二、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1. 亲密时间:父母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相处,进行亲密互动,例如一起玩游戏、阅读故事或者户外活动。
2. 物质表达:父母可以适当地通过礼物或者其他形式的物质表达来增加亲子关系的情感联系。
3. 情感支持: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三、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1. 氛围塑造:父母应该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创造积极、温暖和快乐的家庭氛围。
2. 家庭活动: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可以增强亲子关系,例如一起做家务、做饭、观看电影等。
3. 规矩引导:父母应建立明确的规矩和界限,以规范亲子关系中的行为,但同时也要兼顾孩子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
四、培养亲子间的信任和尊重1. 信任建立:父母要言行一致,履行他们的承诺,并展示对孩子的信任,逐渐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基础。
2. 尊重个体差异:父母应学会尊重和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共同讨论决策: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讨论家庭事务和决策,促进亲子间的合作和共同成长。
反思:通过本文的探讨,我意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注意到以下几点我可以在实践中改进:1. 提升倾听能力:我应更加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意见,多与他们进行互动和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倾听空间。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教育对策研究》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教育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变迁和教育模式的转型,青少年问题行为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亲子依恋作为个体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行为模式以及未来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亲子依恋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1. 亲子依恋的内涵与形成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
这种联结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儿童建立稳定的情感基础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定义及分类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在特定环境下,青少年出现的一系列偏离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这些问题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成瘾、学习困难、行为偏差、反社会倾向等。
3.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和情感安慰,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反,缺乏亲子依恋或亲子关系不良的青少年,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行为。
因此,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作用机制分析1. 情感支持与安全感缺失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需要不断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如果缺乏这些支持,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从而倾向于通过问题行为来寻求关注和安慰。
良好的亲子依恋可以提供这些支持,帮助青少年建立稳定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2. 社会认知与行为模仿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暴力、忽视等不良行为,青少年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而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可以塑造积极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模式,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教育对策研究1. 增强亲子沟通与互动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
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儿童发展中的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分析
儿童发展中的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分析亲子依恋是指父母与儿童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情绪调节能力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本文将就儿童发展中的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 亲子依恋的概述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早期亲子依恋理论主要集中在父母之间及其对婴儿的影响,而后来的研究将焦点转移到了儿童个体的亲子依恋关系上。
亲子依恋主要由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方式组成。
安全依恋意味着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回避依恋则表现为儿童对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回避的态度,焦虑依恋则是儿童对父母关系不稳定存在担忧和焦虑的情绪。
2. 情绪调节能力的定义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进行感知、管理和调整的能力。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涉及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等过程。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
3. 亲子依恋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亲子依恋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全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呈正向关系。
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绪识别和理解能力,提升其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其次,回避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呈负向关系。
儿童在与父母之间缺乏亲密接触和情感沟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最后,焦虑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呈负向关系。
焦虑依恋的儿童因为对父母关系的不稳定感到担忧和焦虑,这种情绪会干扰其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互动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情感基础,从而促进其情绪调节的发展。
另一方面,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对亲子依恋产生影响。
情绪调节能力较高的儿童在与父母互动中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进而提升亲子依恋的质量。
父母与子女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与子女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依恋关系则对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依靠和引导者,他们的陪伴和关怀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感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父母与子女的依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依恋关系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一、父母的陪伴和关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和体贴,在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安全感。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与孩子共度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游戏、聊天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父母重视和关心的。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更需要与父母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父母应该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二、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建立,这种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接纳上。
父母应该主动表达对孩子的爱、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给予他们适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沟通是维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纽带,而良好的沟通方式则是建立在倾听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
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父母应该注重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尤其是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时。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以及有效的沟通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增加安全感。
同时,父母也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关心。
五、注重积极肯定和鼓励父母的积极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
关键词依恋形成及类型质量影响因素依恋的界定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着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亲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在本质上都根植于依恋这种情感。
在婴儿延续生命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
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乐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连绵不断。
所以,依恋对于婴儿来说就是在他们和母亲(主要照看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哈洛将一只刚出生的婴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脱离母亲的抚养。
笼子里有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但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不能提供食物。
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婴猴做一种选择,它们宁愿同一个温暖的、柔软的、毛巾布质料的“母亲”接触,尽管这个“母亲”不能提供食物;而不喜欢同另一个冰冷的、硬的、金属质料的“母亲”接触,虽然这个“母亲”能提供食物,但它不可以拥抱。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依恋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依恋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子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对儿童的心理、情感和社交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也对其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亲子关系与依恋,并讨论其对儿童的发展和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定义及重要性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方式。
亲子关系的特点包括父母的情感支持、沟通和互动的频率以及双方之间的信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提供孩子的情感安全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 情感安全感:亲子关系是孩子建立情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父母的爱与关怀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起到关键作用。
2. 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自尊心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赞扬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信。
3. 社交技能的培养:亲子关系的质量与稳定性会影响孩子的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发展。
良好的父母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模式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他们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4. 情绪调节与应对能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的识别和调节,以及积极的应对问题的方法。
孩子在情绪困扰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从而学会处理复杂的情绪问题。
三、亲子依恋关系的定义及类型亲子依恋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和寻求安慰与支持的需求。
根据依恋理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依恋可分为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和避开依恋三种类型。
1. 安全依恋:在安全依恋中,孩子与父母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并且相信父母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安慰。
这种依恋类型通常与儿童的正常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相关联。
2. 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分为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
焦虑依恋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寻求和依赖父母的需求,同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对父母的担心。
亲子依恋课件.pptx
小结
依恋 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的类型 安全依恋关系建立
THANKS
2019.10
约翰.鲍尔比 Bowlby
依恋理论之父
0.6-2岁
这个阶段幼儿和 抚养人容易形成 依恋
错过这个阶段则 较难形成依恋关 系
三、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 M.Ainsworth 依恋理论之母
场景 在场人物
1
母亲、婴儿、实
验者
2
母亲、婴儿
3
母亲、婴儿、陌
生人4ຫໍສະໝຸດ 婴儿、陌生人5母亲、婴儿
6
婴儿
持续时间 30秒
分离焦虑 母婴重聚反应 分离焦虑
7
婴儿、陌生人
3分钟以下 陌生人进入房间安慰
接受陌生人抚慰的 反应
8
母亲、婴儿
3分钟以上 陌生人离开,母亲回来,和孩子打招呼,安 母婴重聚反应 慰他,并再次激起孩子玩玩具的兴趣
三、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65%-70%)
母亲
在场
离开
回来
感到足够安全 紧张和不安 容易平静
亲子依恋
学院
依恋
亲子关系 社会关系
一、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 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 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儿童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二、依恋的发展阶段
(一)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二)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三)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四)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后)
三、依恋的类型 2.回避型依恋(10%-15%)
母亲
在场
离开
回来
无所谓
三、依恋的类型 3.反抗型依恋(20%)
母亲
幼儿园亲子情深:中班亲子关系教育教案
标题:幼儿园亲子情深:中班亲子关系教育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中,亲子关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心智发展,还能够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建立美好的亲子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班幼儿园亲子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份中班亲子关系教育教案供家长们参考。
二、幼儿园亲子关系教育的重要性1. 亲子关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依恋,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幼儿园亲子关系教育的价值通过幼儿园的亲子关系教育,家长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情况,同时也能够和孩子共同成长,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
三、中班亲子关系教育教案1. 活动一:家长参观日安排每月一次的家长参观日,邀请家长们亲临教室,观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通过参观日,家长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与孩子进行亲密交流。
2. 活动二:家庭作业设计制定家庭作业任务,要求孩子在家与父母亲戚共同完成一些作业或活动。
这样既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 活动三:家长沟通会开设固定的家长沟通会,邀请家长们前来学校与班级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沟通会上,老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情况,并对家长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四、对中班亲子关系教育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班阶段正是孩子认知和社交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亲子关系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认为,通过以上提到的活动和教案,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在共同成长中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
总结:亲子关系教育在中班阶段至关重要,通过家长参观日、家庭作业设计和家长沟通会等活动,家长和孩子可以更好地互相了解和沟通。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支持,其心智发展和社交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促进。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够关注并参与到孩子的亲子关系教育中来,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住手,小朋友的依恋(亲子讲谭)
住手,小朋友的依恋(亲子讲谭)小朋友喜欢与家长在一起,这是亲情的一种表示。
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加,这种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
但有的小朋友表示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分依恋行为。
如:小朋友都五六岁了,还形影不离地跟着家长,极不情愿到幼儿园去,回家后就缠着家长和他玩,甚至还让家长抱,否则就闷闷不乐或者大哭大闹……有的家长为此很着急,但又没有方法;有的家长认为小朋友对自身亲热是好事,虽有些烦,但也只好听之任之。
小朋友这种过分的依恋行为是不正常的,需要分析原因,和时加以矫正。
一种情况是小朋友喜欢和家长有身体接触。
如:小朋友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或来拉爸爸妈妈的手,抱住家长的腿。
这可能是和家长以前对小朋友过分亲昵,且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对小朋友的关爱有关。
要改变这种情况,家长要有意识地多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美好的感情,并让小朋友接受这种方式。
当小朋友也逐渐学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家长的爱时,那种对家长的粘缠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另一种情况是小朋友对周围的环境发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觉,从而对家长表示出反常的依恋行为,以求得一种平安感和心理上的抚慰。
这种依恋行为不是经常的,偶尔因素较多。
只要家长留心观察,并采取措施消除使小朋友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就可达到目的了。
最多的一种情况则是过度维护导致小朋友过分的依恋行为。
家长对小朋友的过度维护是多方面的:在生活方面,家长惟恐小朋友营养缺乏,一味地给小朋友增加营养,买补品。
稍稍刮风或下点雨就不让出门,还怕太阳晒坏了身体。
教养方面,小朋友受到全家人的溺爱,成了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
在行为方面,因为家长怕小朋友出危险,使小朋友爱动的天性受到压抑,想跑、想跳等愿望不能得到满足。
小朋友什么事都不用做,全由家长代替代替了。
在心理方面,家长怕小朋友生气,从不在小朋友面前流露自身的不满、不快与忧愁。
时间长了,小朋友得不到充沛的精神意志锻炼,使小朋友出现心理偏差……以上这些因素使小朋友的独立性没有发展起来,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差,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就导致小朋友依恋行为的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教案及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教案及反思一、引言- 亲子关系在儿童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健全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二、亲子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作用- 健全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给儿童带来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三、亲子关系教育的目标- 培养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关爱- 提供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培养积极的亲子互动- 培养健康的家庭环境四、亲子关系教育的具体步骤1. 情感表达- 引导父母与子女真诚表达情感- 鼓励父母在适当场合下夸奖和赞美孩子- 教育父母明确表达爱与关心2. 沟通交流- 提供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如倾听、提问和反馈等- 教育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鼓励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对话和讨论环境3. 灵活教养方式- 培养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支持、指导和激励等- 避免过度控制和严厉惩罚行为- 引导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4. 健康的家庭环境- 提供家庭和谐、稳定和安全的环境- 预防家庭暴力和亲子冲突- 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意识五、实施亲子关系教育的条件和途径1. 培训和教育- 提供亲子关系教育的培训课程和资料- 开展家长学校和亲子教育活动2. 社区支持- 创建亲子关系教育的支持网络和资源中心- 鼓励社区组织和学校合作,提供亲子教育服务3. 学校教育- 将亲子关系教育纳入课程内容- 开展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活动六、亲子关系教育的效果评估和反思1. 效果评估- 以儿童心理健康指标为评估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进行评估2. 教育反思- 分析亲子关系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 总结经验和改进措施七、结论亲子关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可以培养健全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然而,亲子关系教育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探索,以满足不同家庭和个体的需求。
引导父母主动参与和关心子女情感健康,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教育对策研究》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教育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亲子依恋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
接着提出,如何通过教育对策来改善亲子关系,进而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
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引言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问题行为的高发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青少年问题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亲子依恋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亲子依恋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1. 亲子依恋的概念及重要性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
这种依恋关系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未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2.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亲子依恋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当亲子依恋关系不良时,青少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导致攻击性行为、逃学、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
而良好的亲子依恋则能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情感调节能力,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教育对策研究1. 增强亲子沟通与互动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互动,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变化,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家长应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特点,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应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正面管教、情感教育等。
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责任感。
3.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应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管教。
亲子依恋
授课题目:亲子依恋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亲子依恋的概念,掌握亲子依恋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的方法。
3.重视亲子依恋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亲子依恋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体验感悟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入:学生听《成长故事》,回答故事中的“他们”是谁?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父母”。
科捷尔丘克在197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母亲平均每天9小时与婴儿接触,而父亲只有3小时。
可见母亲不仅与婴儿的相处时间最长,并且与婴儿的接触空间最广,这种时空关系决定了母亲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母亲的角色——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喂养孩子(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第一次抚摸孩子➢第一次逗乐孩子(与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讲故事,逗孩子高兴)➢第一次倾听孩子……母亲是儿童心理发展需要的直接满足者,从而使得幼小的孩子更多愿意与母亲建立并保持一种情感联系。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第三章第一节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中的第一个内容——亲子依恋。
(P46)一、什么是亲子依恋亲子依恋是指孩子在两岁前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性。
依恋的对象一般为母亲。
主要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
二、亲子依恋的作用(P47)学生分组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寻找案例中描述儿童的表现的关键词语,讨论这些关键词涉及个体的哪些能力。
实例:孤儿院的儿童2005年9月29日,《我国孤儿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8周岁以下父母双亡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57.3万人,在孤儿院中只有不足16%的孤儿有机会被爱心家庭领养。
其他孤儿则由孤儿院代为照顾,教给他们一些自主生活的本事。
据调查,由于长期缺乏亲人的关爱,绝大多数孤儿性格孤僻,自卑感强,特别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照顾。
亲子关系教育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亲子关系教育这一重要话题。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亲子关系教育。
今天,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亲子关系教育的经验和思考。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1. 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关爱、陪伴和指导。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 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学业。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更优秀。
这是因为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 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亲子关系好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善于与人沟通,更容易适应社会。
而亲子关系紧张的孩子,可能会在社交中遇到困难。
二、亲子关系教育的方法1. 沟通是关键。
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惑。
同时,也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
在沟通中,家长要避免批评、指责,而是以鼓励、引导为主。
2.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参与他们的生活。
在陪伴过程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学业成绩。
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4.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5.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关爱和和谐。
同时,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亲子关系教育的误区1. 过度溺爱。
有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
这种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赖问题
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赖问题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和特殊的一种,亲子依赖问题在其中显得尤为关键。
亲子依赖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过高,缺乏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亲子依赖问题不仅会限制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此,将探讨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赖问题。
一、鼓励孩子独立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鼓励孩子独立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父母不能替代孩子做一切决策和行动,不能事事代劳,而是要让孩子有机会主动参与并负责自己的事务。
例如,家庭中的日常事务,如自己整理床铺、收拾个人物品等,都是孩子培养独立能力的良好示范。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亲子依赖问题,往往与孩子缺乏自信心有关。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鼓励并支持他们追求自己的才能和梦想。
其次,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赞美和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清晰的界限在处理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赖问题时,建立清晰的界限是很重要的。
家长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什么是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父母自己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避免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通过建立清晰的界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需要独立思考和行动。
四、鼓励孩子迈出舒适区对于过于依赖父母的孩子,鼓励他们迈出舒适区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度的挑战和压力,让他们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面对困难。
例如,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独立完成课程作业等。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倾听和沟通在处理亲子依赖问题时,倾听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
通过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共同寻找解决亲子依赖问题的方法。
同时,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8.1学前儿童的亲子依恋——学习材料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早期的发展,尤其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为个体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开辟了一条健康的道路,维系着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依恋则成为亲子关系的最初情感纽带。
(一) 依恋的含义依恋主要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由于婴儿的抚养者多为其父母,故又称为亲子依恋。
(二) 依恋的特点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依恋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
婴儿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引起特定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反应、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并非依恋所有的人。
2.在行为上,依恋具有亲近性。
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
3.在关系上,依恋具有相互性。
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他们能保持行为与情感的呼应与协调。
4.在结果上,依恋具有支持性。
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可以从依恋关系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以及心理支持,当婴儿遇到压力、困难和挫折时,母亲的保护、抚慰能有效地使他平静下来。
5.在影响上,依恋具有长期性。
在依恋双方的交往中,婴儿建立了一个内部工作模型,该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双方及两者关系的内在心理表征,具有稳定的倾向,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视频:抚爱与婴儿成长(一) 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识别记忆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有一个从未分化到分化的过程。
当儿童能把作为依恋对象的特定个体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时,就有可能形成对特定个体的集中依恋。
这种使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化出来的认知技能,就是儿童的识别记忆。
2.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是一个重大成就。
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是儿童依恋形成的认知前提。
婴儿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并非彼此孤立,两者具有发展上的相继性以及功能上的相辅相成性。
(二) 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以下三条原则: 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
关键词依恋形成及类型质量影响因素一、依恋的界定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着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亲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在本质上都根植于依恋这种情感。
在婴儿延续生命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
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乐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连绵不断。
所以,依恋对于婴儿来说就是在他们和母亲(主要照看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哈洛将一只刚出生的婴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脱离母亲的抚养。
笼子里有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但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不能提供食物。
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婴猴做一种选择,它们宁愿同一个温暖的、柔软的、毛巾布质料的“母亲”接触,尽管这个“母亲”不能提供食物;而不喜欢同另一个冰冷的、硬的、金属质料的“母亲”接触,虽然这个“母亲”能提供食物,但它不可以拥抱。
哈洛也发现,被剥夺了肉体接触的婴猴,虽然其他方面受到很好的照看,但它们极端胆小和畏缩,无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二、依恋的特征儿童在与母亲(主要照看者)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征,这就使得依恋具有了一系列重要的特征。
第一,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儿童并非依恋所有的人,而是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
例如,婴儿更容易对父母形成依恋,而学前儿童则可能对同伴产生依恋。
第二,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
依恋母亲的婴儿在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对身体的亲近,如依偎在母亲身边或在母亲周围活动。
而且,婴儿的积极社会信号和社会互动也经常指向依恋对象,如婴儿对依恋对象更多地表现出微笑、咿呀声、呱呱声、注视和抓握等最初的积极社会行为。
第三,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个体在未来的各种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日后对问题、对环境的最初控制感和效能感的产生以及探索世界的基础。
第四,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对个体意义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衡量依恋关系是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标志之一。
第五,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
这种协调性一方面是由婴儿遗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依恋双方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协调的行为模式,而最终会加强看护者对婴儿的依恋。
有一对父母,年轻而且家境又好,他们不想把时间都耗在家里,就想着到国外去看看,认为孩子大了就没有时间出去了。
于是,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亲戚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
等到孩子三岁,这对夫妇回来时,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无比惊讶,自己的亲生孩子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绝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经常对父母的问话不理不睬,更不服从父母的管教。
这对夫妇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错误的做法,后悔不已。
所以,每一位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不要轻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别人照看,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
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
总之,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
依恋的进化与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近父母的需要,其生物学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安全感等生存的“必需品”,依恋的社会意义是极为复杂而深刻的,它是个体探索外部环境、谋取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本”。
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㈠依恋的类型安思沃斯观察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发现儿童有三种不同的依恋模式。
A型为焦虑—回避型。
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再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
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
B型为安全型。
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婴儿很愉快的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恼不安表现。
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为焦虑—反抗型。
这个类型的婴儿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1990年,安思沃斯的学生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紊乱型,又称D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
他们在与父母重逢时,会有一系列混乱、矛盾的行为。
有的在父母抱起他时,他还看着别的地方;有的对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或者很沮丧;还有一些在平静后突然又哭起来或表情非常古怪,动作冷冰冰的。
有这样一个测试,就是妈妈把孩子带到一个新的摆满玩具的屋子里。
然后妈妈离开,观察孩子在妈妈在场时和离开后及回来后的反应。
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妈妈在场时很主动的探索周围,妈妈离开时哭闹一下,但很快就投入的玩了。
妈妈回来后拥抱亲吻他以后,他能很快平静下来接着玩。
这样的母子依恋就是安全依恋是健康的。
有一部分孩子是妈妈离开时没有反应,回来时也不拥抱他,他也对妈妈回避,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很弱。
这是回避性依恋。
最后一种是反抗型性依恋,孩子在妈妈在场时也不能放心的去玩,妈妈离开时孩子大哭很不安,妈妈回来后,孩子会紧紧的抱着妈妈,同时也对妈妈表现出愤怒和抗拒。
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非常强烈,又没有安全感。
这类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东东10个月被送到奶奶家,一年后回到父母身边,现在2岁,东东回到父母身边之后有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特别想亲近父母,总是念叨“爸爸呢,妈妈呢”,但就是不找他们,不让他们抱,特别是晚上哭闹的厉害,总说“妈妈走,我走”,凡事很胆小,很明显东东没有安全感,属于反抗型依恋。
㈡影响依恋的因素1.教养方式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儿童被养育的过程中,教养方式是影响他们与母亲形成情感联结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4000对母子的66项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的信号始终能做出合适的、积极的回应的,对孩子照顾温柔而细致的,孩子的依恋安全就比较强。
因为在此过程中,儿童发展了一个运转的信仰体系,即将父母合并成一个在保护、培养、安慰和安全的方面可以依靠的这样一个人,同时儿童形成了一个信仰,即自己是有能力的,并能从别人处获得积极的反应。
所以,从教养方式来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
而其母亲在情感上往往能够给予孩子恰当的、合适的关注;在态度上给予肯定、接纳与鼓励;在行为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淡漠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
因为他们的母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因此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经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也变得冷漠了。
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
这类儿童的母亲对孩子的需要和亲近的要求反应往往缺乏一贯性,她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有时对孩子很亲近,有时又很冷漠,使孩子无所适从,对母亲缺乏信赖感,也缺乏在新环境中探索的安全感。
当然,家庭中由母亲或亲属单个照看,还是把婴儿送到托儿所集体照看,这两种不同的教养环境对儿童依恋的形成也是可以产生影响的。
厦门有个孩子小军离家“成瘾”。
小军在2岁之前,父母因工作关系,把孩子被送回四川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6岁才带回到身边。
因为亲子依恋关系的缺失,才让小军总想着要逃避。
正是这种亲密关系的变化,对小军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伤害,也造成小军的离家“成瘾”。
2.儿童的气质特点依恋关系是父母和婴儿双方共同构筑的,因此,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与母亲的养育、教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有研究者根据儿童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情绪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和缓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婴儿早期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
难以教养的儿童往往被归结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易教养型儿童被归结为安全型依恋,行动缓慢型儿童被归结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此外,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多数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在与母亲交往中往往消极被动,交往的主动权在于母亲,不像正常儿童那样能够把握主动权。
而聋童对父母的依恋通常发展缓慢,而且衰减的速度也快,其主要原因在于聋童与父母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信号反应系统,使他们的交流受阻。
如果父母与聋童之间建立其相互理解的符号系统,情况就有所改善。
3.家庭的因素第一,儿童的生存条件。
在家庭的构成要素中,诸如失业、婚姻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料的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第二,孩子受重视的程度。
孩子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是否被精心抚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依恋安全。
有一项研究表明,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会因第二个出生的孩子而降低依恋安全性。
第三,家庭的氛围。
正常家庭,尤其是婚姻美满、成人之间充满温馨、较少有摩擦的家庭,会使儿童的依恋的安全感增强。
相反,成人之间充满愤怒的交往,对孩子不适宜的照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依恋。
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都证明,婴儿早期的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乃至成人期的行为。
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