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教材分析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6节《校园里的植物》,主要内容是介绍校园里的植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校园里的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培养对植物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并记忆校园里的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校园里的植物,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校园里的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较为有限,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校园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还不够发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植物?”2. 学生回答后,老师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名称。
例子: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植物,比如草、树木等。
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请你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植物?(展示图片,学生回答)学生1:这是一棵梧桐树。
学生2:这是一株玫瑰花。
第二环节:呈现新课1. 老师出示校园里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学校里见过这些植物吗?”2. 学生回答后,老师依次介绍每种植物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植物的名称。
例子:老师:在我们学校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呢。
比如这棵大树,它叫做银杏树。
它的叶子很大,形状像扇子,秋天的时候会变成黄色。
银杏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做药,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好处。
请大家一起说一下“银杏树”。
第三环节:植物观察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进行植物观察活动。
2.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叶子、花朵等特点,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xx》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科书中12、13 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
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二)体验探究:一、分一分,摆一摆:出示问题:1、数一数有几片xx?生活动:数一数,摆一摆,汇报数量。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共6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共6课时)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1课,也是科学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
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开始走进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先是通过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将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记录下来,以便后期整理。
再是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
辨识“蝴蝶是植物吗?”,学生再说判断理由,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寻找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提升对植物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
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
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
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植物教材分析
植物教材分析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食物、药物还是建筑材料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植物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植物教材作为植物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和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植物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学习。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植物教材存在的优点。
植物教材在内容上往往包括了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过程、植物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植物的整体认知。
植物教材通常配有丰富的图片和插图,直观地展示了各种植物的形态和生物过程,这有助于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现代植物教材在编辑方式和出版形式上也与时俱进,采用了多媒体、互动等技术手段,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植物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内容上,大部分植物教材过于注重对植物的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忽视了植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
很少有教材会深入探讨植物与环境、食物、药材等方面的关系,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了解植物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形式上,一些植物教材叙述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植物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
一些地区的教材还存在地域性差异过大,无法全面覆盖各地区的植物资源,这给跨区域学习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针对植物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在教材内容上,应当更加注重植物与生活的联系,多从植物对环境、食物、药物和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讲解,加强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实际认识。
在形式上,可以在教材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内容,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提高教材的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地域性教材的问题,可以推动编写《全国植物教材》,旨在全面覆盖全国各地区的植物资源,从而促进跨区域学习和交流。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观察水生植物》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一、教材分析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
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
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针对一年级学生设计的,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本单元内容包括:植物的名称、植物的种子、植物的生长、植物的叶子和植物的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标本、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观察植物标本,让学生描述植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植物的叶》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树叶的兴趣。
教学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
重难 命的科学概念。
点 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 一 些 落 叶 一 提醒学生在课
生长的树枝
条枝条
前收集一些落
叶
教学流程
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观察比较树叶→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关于叶脉学生竟然把它归入到叶的结构中去了,在课堂教学 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用 手掌比喻树叶,把小臂当作叶柄,手掌就可以是叶片,手掌上的 纹路就是叶子的叶脉。)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纹路并 不是一个单独的部位,而是属于手掌皮肤的一个部分。
让学生判断一根枝条上不同位置的叶子的生长状态时,如果 我能引导学生从大小和颜色上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得出左边的 就是叶芽、小叶片、嫩叶等,对于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 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叶的组成和叶 的生长变化过程.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
第五课《植物的叶》
一、教材分析 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
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研究叶子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 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 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 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 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 征。
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评估
2、 学生能判断是否是同一种叶子。
四、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中,虽然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 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教学效果还是很不理想。课后我在不断反思,
小学科学1《植物》单元整理(教案)
小学科学1《植物》单元整理(教案)植物是地球上最美丽的生命之一,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氧气和食物,并提供了令人惊叹的风景。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植物》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生命周期。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深入理解植物的奥秘。
第一课: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通过观察植物的不同部分,理解其功能和作用;3. 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步骤:1. 开始课堂时,讲师可以利用图片或真实的植物样本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植物(如树木、花卉、蔬菜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外观特征。
2. 与学生一起探讨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
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
学生需要记录其植物的外观特征,并描述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学生还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相应的图表或示意图。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植物,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讲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植物的共性和差异,并协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评估学生的记录和描述是否准确,是否能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检查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课: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目标:1. 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2. 利用观察和实践,学习植物的繁殖过程。
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繁殖方式,讲解花的结构和作用。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授粉和授粉后的花部分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花朵的生命过程。
3. 进行实践活动:每个学生种植自己的植物种子。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并绘制出每个阶段的示意图。
4. 通过观察成长过程,学生将能够亲眼见证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幼苗、成熟植物和果实等不同阶段的变化。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学设计
四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但对种子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较为有限。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种子多种多样,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新的植物是由胚发育来的。
4.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它们外面都有“皮”包裹着;“皮”上都有一块像伤疤一样的斑痕;浸泡过的蚕豆膨胀了;……)
5.讲解:大家观察到的种子外层的皮叫作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疤痕样的部分叫作种脐。
6.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7.交流: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
4.揭题: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成全新的植物?这和它的形态与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的奥秘。
(板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认识种子之前,首先让学生知道种子属于植物体的器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新植物体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特征的欲望。
5
分钟
探索一: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会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能用画图、文字、拍照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
·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种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产生通过播种观察植物生命周期的欲望。
2.活动:引导学生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将自己的猜测以简图形式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3.提问: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那种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单元备课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备课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教科书呈现了整株的风仙花,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整株的风仙花,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
第二部分,教科书呈现了苹果树、向日葵、蕨、葫芦藓等不同的植物图片。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有的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知道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身体”的结构表现出探究兴趣。
4.懂得珍爱生命,爱护植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知道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四、教学策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学生对有些植物可能比较熟悉,就是在区别上还有待老师进一步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植物还缺乏认知。
本节课,针对孩子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需要采用灵活的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
五、教学准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六、教学课时信息窗1································2课时信息窗2································2课时信息窗3································2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5节《植物是“活”的吗》,主要围绕植物是否是“活”的这一问题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植物能够制造氧气、提供食物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植物的基本特征。
例如,问学生植物有哪些特点,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活”的吗?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例如,展示一颗小树苗的图片,问学生这颗树苗是怎样变大的,有哪些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土壤和水杯等实验材料。
2.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水杯中的土壤中,并给予适量的水。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天数的变化。
例如,第一天种子发芽,第三天出现幼苗,第七天长出叶子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例如,植物需要水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并产生新的部分。
第四环节:植物的繁殖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的?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的图片,如种子繁殖、根繁殖、茎繁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分析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单元设计意图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000个物种。
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植物是熟悉的,他们知道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也是陌生的,学生们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
小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的基本需求。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础上,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
本单元精选了凤仙花这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种子、根、茎、叶、果实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单元设计思路单元主体活动:种植绿色开花植物,观察研究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材内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2.种植凤仙花3.种子长出了根4.茎和叶5.凤仙花开花了6.果实和种子7.种子的传播8.凤仙花的一生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种子内容组织建立: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内容选择基于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1.科学知识总目标:要求: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2.科学知识学段目标(生命科学3-4级):要求:初步了解动植物体的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课程内容——生命科学领域要求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4个):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可能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种子发芽、长叶子、开花等。
但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中的各种变化。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法: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使他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3.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培养的核心技能是观察能力。
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
本课将引领学生去概括前面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先前种养植物时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
本课教材让学生紧紧围绕“植物的变化”来观察无生物应激性的植物,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找寻证据-分析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符合课标要求。
所以,找到明显又合理的证据对证明“静态”的植物是“活”的就尤为重要。
整个观察实验由短期和长期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与分析组成。
短期的时间范围为数天或者数周,植物会经历发芽,生长,叶茂等阶段。
长期的时间范围为一年四季,植物会经历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到叶片凋零下落的阶段。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植物变化都较为明显,便于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总结。
在观察分析后,一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活的植物所具备的特征,通过完成班级记录表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也是对前4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
【学情分析与教法】在先前4课的学习中,尤其是第1课,一年级学生已经有过种植与观察植物的任务,并且活的植物的特征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当他们真正区分真假植物时,他们仍然会有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引导。
在教材的基础上,可选择以时间线为轴,以真假植物的及时对比开展教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并且大都结合自身进行对比、表述。
板书的清晰和直接对引导学习尤其重要,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板书。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很容易接受“动”的动物是活的。
本课使得他们学会找寻静态的植物活着的依据。
实际上有些植物存在应激性,是动态的,可适当增加“动”的植物知识。
采用动静结合的观察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植物有生命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特征,比较出真假植物的差异。
《2. 观察植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2. 观察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察植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从而发现植物更多的特征。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植物,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生长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的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和阳光等条件。
2. 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能使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能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存的条件。
3. 科学态度目标对观察植物表现出兴趣和好奇心。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植物,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爱护植物。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存的条件。
2. 教学难点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细致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知道了植物是有生命的。
那么,大家想不想更仔细地观察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观察植物。
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一棵植物教师拿出一盆植物(如绿萝),让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呢?学生回答:叶子、茎、根等。
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等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叶子是绿色的、长长的、薄薄的;茎是绿色的、细细的;根是白色的、细细的等。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 使用工具观察教师拿出放大镜,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起始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了解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
(一)、教材概述《我们知道的植物》是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课。
本课旨在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了解身边的植物,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与结构本课内容围绕“植物是活的”以及“怎么活下去”的主题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记录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
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在图片中辨认植物,认识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并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提升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并学会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等。
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如看、闻、摸)观察植物,并记录其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珍爱生命、爱护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常见植物,并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教学分析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
因此,观察植物的变化,也就是体会生命体变化的特征。
主要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
有些植物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例如,狗尾草枯死了,一些大树落叶了,只要对这些植物观察后就能明白;有些植物的变化不明显,或者是有些植物的某个部分变化很不明显,这就需要测量和记录了,从前后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变化。
二、教学背景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叙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变化。
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呢?一年生的植株会枯萎死亡;落叶树的叶子渐渐变黄、变红并掉落下来;常绿树几乎不变;一些植物在秋季又开始生长、开花;一些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
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除此之外呢?植物的其他变化必须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做好记录,才能看出来。
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科学词汇:植物变化、(不)明显、变化表现、生命体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科学方法:实际测量、数据记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核心价值观: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重点:用正确的方法观察植物的变化。
难点:知道学生坚持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点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教学流程观察方法指导→校园观察→交流观察内容→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师:植物在春天有些什么变化?到了秋天又有些什么变化?(学生汇报)师: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的《植物学》一课。
这是一本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科学教材,旨在通过学习植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观察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引导他们对植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授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植物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特点,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植物观察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
4. 讨论与总结: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植物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5.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园或家庭中进行更多的植物观察和实验,鼓励他们记录自己的发现。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学》课本2. 植物的图片和实物样本3. 观察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六、教学评估1. 观察实验记录: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完成观察记录表。
2. 学生表现: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对植物结构和生长特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特征和变化。
七、板书设计黑板上可以设计植物的基本结构图和生长过程图,以及相关的关键词和句子。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特点。
但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
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教科版修改后教材的特点 • 二、教材分析(重点) • 三、观看一些课例录象
教材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策略(是什么?为什么?)
每一课的分析
隐含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科学概念和教学目标是什么
一、教科版科学教材基本特点
一
• 1、尊重事实, 强调数据.
2、注重活动什 么 ? )
:
回 忆 ( 讨 论
两个活动的结构之间蕴含着 : 去看实际的事物要比看图片获得对一个事物的 些
• 第三个活动:观察指导
• (1)“再去看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为什么?有目的,仔细地)
3、强调理性:
• 探究过程 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一定是理性的过程, 理性的科学 的方法,符合逻辑的探究过程,合 乎逻辑的从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提升概念.
4、指导更严格仔细充分
• 观察、:指导更严格仔细充分 • 对比实验:如何控制条件,掌握科学方法 • 重复性:不是一个事例就可以下结论;一
种结论是可以得到不断的重复验证
《植物》单元的课题
和原来单元的变化
1、我看到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
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 原来的教材: • 1、我看到了什么 • 2、观察大树 • 3、各种各样的叶 • 4、一片完整的叶
单元目标
1、建立核心概念: • 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自然界里的植 • 物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有目 • 的观察去了解和区别它们。 2、学习观察活动,扩展学生的观察的内容
6、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螺旋式上升。
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能力+态度、情感 与价值观=和谐发展
概念的形成通过探究变成一个过程, 在过程中探究能力和态度情感与价值 观得到提升,探究的指向是形成概念。 教材的框架:
教参上每节课在“背景与目标” 有概念+能力+态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 征的1、2、4、6四条,3、5两条很少涉及,这跟学 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植物》单元的设计
•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 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 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着重点 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 的理解之上。
• 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 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 述,用韦恩图帮助进行整理概念之间的 关系。
观察、比较、描述不同现象; 从多个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 假设性解释; 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乐意与他人合作; 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7、注重学生的记录与交流
• 观察实验中的多种记录要求 • 设计多种的交流活动
• 1、从口头表达方式向图表表达方式发展
• 2、从单一表达方式向多种表达方式发展 • • 3、从个体交流方式向合作交流方式发展 • • 4、从接受型交流向质疑型交流发展
• 1、从无序的记录向有序的记录整理发展
• 2、从用文字作记录整理到用数字作记录整理发展
• 3、从用文字作记录整理到用表格作记录整理发展
• 4、从用文字作记录整理到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作记 录整理发展
水平有高低。 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
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教材分析
为什么要把植物单元作为起始单元?
•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三年级学生的科 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对于三年 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开始应该是相对静 止,比较便于观察,同时又应是生活中常见, 经过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教材从植物单元 开始让学生体验科学观察,
和方法,并促进他们能动的观察 3、喜欢上科学课,乐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我看到了什么
• 共有三个内容:看图片\回忆\真正观察大 树 可设计成五个活动
• 第一个活动:看图片上的一棵大树“我看 到了什么”
第二个活动:回忆“在一棵真实的大
树前看到过什么” (讨论哪个看到
多?为什么?)
哪第
个二
看个
5、强调科学概念:
将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不仅仅 是掌握基于事实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 是形成对这个事物的科学的看法、观念 和思想。
例如:
将“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 官的作用”
改为“植物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因为学生了解这个概念比认识植物的组成 部分更为重要。
8、积极质疑:
• 包含着公开讨论, 质疑和合理的怀疑精神
三上教材的修订原则
1、体现发展的方向: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 协调发展。
2、保留原来的精华:如以活动为基础的设 计。
3、吸收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一些好课例。 4、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科学概
念不明显、容量过大等。
三上年级教材的整体设计
• 三个核心概念 1、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2、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 3、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
• 1.植物相对静止,易于观察;
• 2.植物本身蕴涵丰富的可观察因素,学生易 获得观察的成就感。
《植物》单元的设计
•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设 计的 。(现行课标中的生命世界内容)
• 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基本需求); 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 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 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 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 科学的主要途径。
• 十分重视对科学学习的典型活动的设计。 • 教材是由一系列典型的科学探究、认识
活动组成的,活动是有结构的,要求学 生参与经历的是有结构的一系列的活动 过程。
有结构的观察研究活动
• 指导学生理解“科学观察”的活动 • 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比较的活动 • 指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的活动 • 指导学生开掘更多观察内容的活动 • 指导学生改进观察方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