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重点复
本文档旨在为生态监测课程的考试提供重点复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主题和概念,供大家参考和复。
1. 生态监测基础知识
- 生态监测的定义和目的;
- 生态监测的分类和方法;
- 生态监测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生态监测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
2. 生物多样性监测
-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 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水质监测
- 水质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水质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水质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 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4. 大气环境监测
-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大气环境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5. 土壤监测
- 土壤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土壤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 土壤监测数据的解读和应用。
6.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监管和执法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中的应用。
请根据以上的主题和概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应用进行加深理解。
希望本文档对您的考试复习有所帮助!。
生态监测复习资料
生态监测复习资料()1.生态监测方法:生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毒理学与遗传毒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
2、消失种数=(新见种数+复建种数+上次总种数)—本次总种数3、只适于在清洁水中和活的称为清水生物或寡污生物。
4、多样性指数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数和个体数的数值,以评价环境价质。
5、细菌总数测定方法,测定水中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密度的方法。
6、从监测手段来看,生态监测包括:生物材料监测、指示生物的研究和生物监测器的应用、群落结构调查、生物污染源检测和生物测试。
7、利用水生生物来监测研究水体污染状况的方法较多,如生物群落法、残毒测定法、急性毒性试验、细菌学检验法等。
8、适于生活在污水中的生物称污水生物。
9、细菌总数是检验饮用水、水源水、地表水等污程度的标志。
10、土壤生化指标包括:土壤呼吸作用、土壤氨化作用、土壤硝化作用、土壤反硝化作用。
11、多管发酵法:是根据大肠菌群细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以及具备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茎杆状等有关特性,通过3个步骤进行检验,以求得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
12、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度培养24小时后,所生长细菌菌落的总数。
13、土壤反硝化作用:是还原硝酸和亚硝酸的释放出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气的还原过程。
14、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研究和测定环境质量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对外界空气、水、土壤、食物等材料进行测定分析、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
15、着生生物(periphyton)也称周丛生物,指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水中的石头、棒桩、船身、大型水生植物等)表面上的微型生物群落。
16、黑瓶测氧法:水的白瓶和黑瓶悬挂在采水深度处,曝光24小时,黑瓶中的悬浮植物由于得不到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黑瓶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而白瓶完全曝露在光下,瓶中的悬游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白瓶中的溶解氧量一般会上升,所以通过黑白瓶间溶解氧量的变化,就可估算出水体的生产力。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 (p1)环境监测的过程⼀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填空)2 (P2)环境监测的⽬的:⽬的: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3 (P2)按监测⽬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的监测研究性监测4 (P5)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选择)①单独作⽤,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某⼀组分发⽣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
②相加作⽤,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器官的毒害作⽤彼此相似,且偏向同⼀⽅向,当这种作⽤等于各污染物毒害作⽤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的相加作⽤。
如⼤⽓中的⼆氧化硫和硫酸⽓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当它们在低浓度时,其联合毒害作⽤即为相加作⽤,⽽在⾼浓度时则不具备相加作⽤。
③相乘作⽤,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超过个别毒害作⽤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
如⼆氧化硫和颗粒物之间、氮氧化物和⼀氧化碳之间,就存在相乘作⽤。
④拮抗作⽤,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彼此抵消⼀部分或⼤部分时,称为拮抗作⽤。
如动物试验表明,当⾷物中含有30ppm甲基汞,同时⼜存在12.5ppm硒时,就可能抑制甲基汞的毒性。
5 (P8)优先污染物:(选择)定义: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的污染物作为检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特点:1、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定残留⽔平;2、出现频率较⾼,具有⽣物积累性;3、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质,毒性较⼤。
环境监测总复习
环境监测总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3.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按筛选原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国家环保部对监测方法分类?P38分为三个层次:A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B统一方法;C等效方法。
2、.简述地面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哪些内容?P42〔1)根底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确实定(4)采样及检测技术的选择(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方案3、具体说明地表水检测中河流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及采样点布设的内容。
P42—44 (1〕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①背景断面:设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的水系污染程度。
②对照断面:设在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③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废水与江、河水根本混匀处。
④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根据水面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3)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缺乏0.5m时在二分之一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大于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及二分之一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双重含义:质量现状和质量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4.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5.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6.等速采样法:测定烟气、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法,即烟气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应与采样点烟气流速相等,否则,过大、过小均会造成测定误差。
7.危险废物: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所列的废物或者根据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8.生物监测: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称为生物监测9.等效连续声级: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填空:1.环境监测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质量优先原则、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
2.各国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种数:(1)美国: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2)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3)中国: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3.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
4.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述:⑵数字修约规则:常采用“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例如:14.3426→14.3;14.2631→14.3;14.2501→14.3;14.2500→14.2。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环境标准是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答案:对2.地方可以制定环境方法标准。
答案:错3.地方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错4.国家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对5.国家可以制定环境基础标准。
答案:对6.地方可以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对7.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错8.地方可以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9.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错10.废水中COD值通常高于BOD值。
答案:对11.对于着色很深的工业废水,真色和表色相近。
答案:错12.水质监测时,统一分析方法比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更加成熟准确。
答案:错13.消减断面通常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km以上的河段上。
答案:错14.共沉淀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的现象。
15.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体酸度时不受水样有色、浑浊的限制。
答案:对S、HS-和S2-,酸溶性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不溶性的硫化16.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物和有机硫化物。
答案:对17.COD是一个能反映废水中可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数量的指标。
答案:错/COD>0.3,废水适宜采用生化处理方法。
18.一般认为,BOD5答案:对19.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的方法,称为网格布点法。
答案:对20.地方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21.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矛盾进行的环境监测,属于研究性监测的范畴。
答案:错22.地方标准中可以制定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
答案:对23.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监测的对象相同。
答案:错24.控制断面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km-10km处。
答案:错25.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共沉淀法。
答案:错26.膜电极法可以测定水中的溶解氧。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第一章 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1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编报各种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生态环境监测期末复习.docx
生态环境检测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法的优点。
•■t £i2.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 ! i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8 生态监测。
I 3.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岀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一般为具有较强毒害性的物质。
4. BOD5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5. 指示植物: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落。
6. 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其主要污染物弄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7. 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8. 土壤本底值:指土壤没有进样时检测器的信号值,与检测器的类型有关,是无论如何也去不掉的值。
9. 细菌总数:水质参数之一,单位体积水中的细菌总量。
10. 土壤污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环境自净能力:指的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12.生物放大: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rN M [13.污染性生态监测:对农药以及一些重金属污染物等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传I ■■9 ■! «i递及富集的检测!A ■■・■ _ _ _ _ _ _ _ _ _ _ _14. 敏感生物:对环境变化有明显反应的生物。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大全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引言环境监测是保障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环境监测考试,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重点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环境监测是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识别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环境监测的意义在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要素环境监测包括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主要涉及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方面的监测。
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了解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监测对象和指标:熟悉各种环境监测对象和指标,如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水中的氨氮含量等。
3. 监测标准与规范:了解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质监测规范》等。
三、环境监测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考试中也常涉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 数据处理与分析:了解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如常用的统计方法和专业软件的使用。
2. 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掌握常见的污染源识别和评估方法,如污染物溯源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3. 环境监测规划与管理:了解环境监测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监测站点的选择和布局等。
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技术进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基础上,同时也要关注最新的技术进展。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熟悉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的技术进展,如《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新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等。
结语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对保障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复习和准备,结合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重点整合版)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重点整合版)本文介绍了环境监测的过程、目的和分类,以及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内容。
第二章重点介绍了水和废水监测的相关内容。
环境监测过程包括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和研究性监测。
环境优先污染物是指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难以降解等特点。
优先监测是针对这些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我国环境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
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评价水质、监测水体治理效果等。
水和废水监测的重点章节包括水质监测、废水排放标准、水和废水监测技术和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等。
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渠、海水)和地下水,而水污染源则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二、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根据监测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以及其他方法。
而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则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以及其他方法。
三、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对于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为了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而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具体而言,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的P2准确、及时、全⾯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监测的对象P1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然因素;对⼈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3.环境监测的分类P2按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的监测):A.监视性监测(⼜称例⾏监测或常规监测);B.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C.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可分为⽔质监测、空⽓监测、⼟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病原体、病毒、寄⽣⾍等)监测等。
4.环境污染的特点P41. 时间分布性;2. 空间分布性;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阙值);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5.环境监测的特点P5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段:化学、物理、⽣物、物理化学、⽣物化学及⽣物物理等监测对象:空⽓、⽔体(江、河、湖、海及地下⽔)、⼟壤、固体废物、⽣物等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然和社会各个⽅⾯情况2.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量的数据中揭⽰其变化规律。
3.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定的准确性、可⽐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6.优先污染物及优先监测P8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7.标准与标准化P9所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为了所有有关⽅⾯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的协作下,进⾏有秩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②对各个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③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展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的监测数据和资料;④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①三高(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高)②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③多学科、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3、环境监测有何特点?①环境监测的技术特点:生产性,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②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依法强制性,行为公正性,社会服务性③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4、是分析环境监测的地位与作用环境检测是科学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目的与类型?目的:①评价环境质量②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服务③预测预报环境质量④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类型:安环境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政府授权的公益型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按监测区域分为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按专业部门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6、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7、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原则:①以人为本②科学性、政策性③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④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⑥与有关标准、制度协调配套原则⑦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⑧便于实施与监督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实际情况,并非越严越好8、环境优先检测有何原则?①对污染物做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能让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做日常监测,具有生物累积性,三只物质、毒性大的、数量大的作优先监测②需要检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并保证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③监测结果具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正确的解释和判断,否则具有盲目性第二章1、什么叫滴定分析?有几种类型?滴定分析:将被测定的溶液置于锥形瓶内,同时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指示剂,然后用一种已知准确浓度滴定,并摇动锥形瓶促其进行化学反应,直到指示剂变色停止滴定,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在如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境监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评估环境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环境监测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和目的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测定、观测、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第二,评估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的对象和内容,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生物环境监测等。
其中,大气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素;水环境监测主要关注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指标;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和土壤质地;生物环境监测主要关注生物体中的污染物积累和生物多样性。
三、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
现场监测是指在环境中直接进行观测和测量,如使用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器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实验室分析是指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分析,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气象监测技术、光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
其中,气象监测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大气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质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生物传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生物体中的污染物积累情况。
四、环境监测的挑战和应对环境监测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监测设备的高成本、数据采集的复杂性、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促进环境监测数据的交流和利用;3.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环境监测的实施和管理;4. 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将水样中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表面,再用适宜溶剂加热或吹气等方法将欲测组分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3、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4、酸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5、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
6、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7、污泥沉降比(污泥沉降体积):沉降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
8、污泥浓度:1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
9、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
10、硫酸盐化速率:含硫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过程11、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12、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13、原生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分没有改变。
14、次生矿物质:是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分和晶体结构均发生改变。
15、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的。
16、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17、生物检测法:利用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
生态监测复习题
生态监测复习题
生态监测复习题
生态监测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调查和监测,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一些关于生态监测的复习题,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1. 什么是生态监测?为什么生态监测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2. 生态监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请简要介绍每个层次的内容和方法。
3. 生态监测的常用指标有哪些?请举例说明每个指标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4. 生态监测中常见的方法包括哪些?请简要介绍每个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5.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并说明生态监测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6. 生态监测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请列举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并说明生态监测在这些领域中的重要性。
7. 请简要介绍生态监测的国际标准和规范,以及国内生态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8. 生态监测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有哪些?请简要介绍每个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9. 生态监测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请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10. 生态监测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态监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以上复习题的回答,可以加深对生态监测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思考和回答,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取
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4)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2)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由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编报各种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②污染监督监测。
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3)还可按污染物存在的空间分类,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等。
7.环境监测的三项任务:(1)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系统掌握和提供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
①在全国各个地区科学地分布环境监测站点和网络,按照统一规定的方法和规范,对各个环境要素进行连续地或者定期地监测;②结合污染源监测,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全国、地区和特殊环境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和防治污染措施的建议。
(2)污染监督监测方面: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①对污染源进行宏观调查,建立污染源档案;②对污染源进行现场监测;或者核对排污单位测试的数据;③对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污染治理装置进行验收和监测,为执行各种环境法规、标准,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④对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进行监测,为追究污染者的法律责任以及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3)环境科研和服务监测方面①开展以科研为主要目的的监测,为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开展研究工作;②为社会服务而进行的监测工作等。
第二章1.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站监测的指标:(1)气象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及其分布、蒸发量、土壤温度梯度,日照和辐射收支。
②选择指标:大气干湿沉降物及其化学组成,林冠径流量及化学组成,林间CO2气体浓度及其动态。
(2)水文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地表径流量及其化学组成(N、P、K、Ca、Mg、Na、S、有机质),地下水位。
②选择指标:泥沙流失量及其颗粒组成和化学成分(N、P、K、Ca、Mg、Na、S、有机质),附近河水化学成分(同上)。
(3)土壤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态含量(N、P、K、S)pH值,交换性酸及其组成,交换性盐基及其组成,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团粒结构组成,容重、孔隙度、透水率、饱和水量及凋萎水量。
②选择指标: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矿质全量,土壤CO2释放量及季节动态。
(4)植物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植物种类及组成,指示植物、指示群落、种群密度、覆盖度、生物量、生长量、凋落物量、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及分解率以及热量、光能和水分的收支。
②选择指标:珍稀植物及其物候特征,森林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和化学组成。
(5)动物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动物种类,种群密度,生物量及时空变化,能量和物质的收支,热值。
②选择指标: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及动态,动物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必需元素。
(6)微生物要素指标①常规指标:种类、分布及其密度和季节动态变化,生物量、热值。
②选择指标:土壤酶类型与活性,呼吸强度,元素含量与总量,固氮菌生物量及其固氮量。
2.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监测内容(15项)(1)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通过对该指标的观测,可以从区域尺度了解植被分布的变化,并借以了解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由于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该指标对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尤其重要。
(2)生境要素用以了解生物生长环境的必要信息,如土壤状况、水分状况、群落类型等,为解释植物生长状况提供必要信息。
(3)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分层特征(包括生物量)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其种类组成与生物量是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关键指标。
(4)凋落物的季节动态与现存量可用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分配状况。
(5)叶面积指数(LAI)用以了解植物生长状况,并估计初级生产力。
(见后)(6)各层优势植物和凋落物的元素含量与热值用于了解生态系统的元素与能量储存状况。
(7)群落动态与树种更新用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
(8)荒漠植物种子产量与土壤有效种子库是了解荒漠生态系统动态与演替趋势的重要指标。
(9)短命植物生活周期短命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植物类群之一,可以反映荒漠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
(10)物候用于了解植物生长发育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反映环境的变化。
(11)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即生态系统内部的植物空间分布信息。
由于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该指标对荒漠和沼泽生态系统尤其重要。
(12)动物种类与数量(包括昆虫、啮齿动物、鸟类、大型野生动物、沼泽底栖动物、家畜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其种类组成也是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关键指标。
对沼泽生态系统而言,迁徙鸟类常常作为沼泽生态系统保护状况的参照。
因此,沼泽生态系统重点观测迁徙鸟类。
家畜主要在草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观测(宁夏盐池沙漠出现狐狸等)。
(13)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可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状况。
(14)大型真菌种类与数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可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状况。
(15)土壤微生物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关键指标。
3.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在田间试验中,叶面积指数(LAI)是反映植物群体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与最终产量高低密切相关。
4.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监测内容(1)农田环境要素。
用以了解作物生长环境,为解释作物生长状况提供必要信息。
(2)农田耕作制度。
包括作物种类组成、复种指数与作物轮作体系、肥料与农药投入情况、灌溉制度等。
是解释作物生长状况和农田长期动态的必要信息。
(3)主要作物生育动态。
作物生育动态可解释作物生长发育与气候、耕作管理的关系,也是气候变化的反映参数。
(4)主要作物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动态。
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关键参数,与地下部分联合,有助于解释作物的物质分配、营养吸收、产量形成机制等。
(5)主要作物根生物量与根系分布。
反映作物生长状况的关键参数,与地上二部分联合,有助于解释作物的物质分配、营养吸收、产量形成机制等。
(6)主要作物收获期植株性状。
性状调查可以用于解释作物的物质分配、产量形成机制等。
(7)作物产量与产值。
作物产量与产值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关键信息之一。
(8)主要作物元素含量与热值。
用于了解作物品质和生态系统的元素与能量储存状况。
(9) 土壤微生物。
反映农田肥力和农田状况。
(10)病虫害记录。
5.生物要素(生物因子):生物有机体不是孤立生存的,在其生存环境中甚至其体内都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这些生物便构成了生物因子。
主要因子生长指标——生长量、生物量(乔灌草)植被结构——郁闭度、树冠结构、盖度、透风系数、叶面积指数生产力——地上各层生物量根系6.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这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
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7.生产量和生产力的区分生产量通常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的能量值[J/(m2·a)]表示。
所以初级生产量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它们的计算单位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强调率的概念时,应当使用生产力。
生产力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生物量是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单位是干重 g/m2或 J/m2。
8.生物量的测定方法(1)乔木层生物量测定①收获量测定法可用于陆地生态系统。
定期收割植被,干燥到重量不变,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表示。
取样测定干物质的热当量,并将生物量换算为J/(m2·a)。
为了使结果更精确,要在整个生长季中多次取样,并测定各个物种所占的比重。
森林生产量的测定主要用测树学的方法:皆伐实测法、标准木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样法、相关曲线法。
②间接收获法:维度分析法(即通过测定植物的高度(或高度和胸径),利用事先建立的植物各部位(地上部分:树干、枝条、叶片、花果、皮;地下部分:细根、粗根)干重与植物高度(或高度和胸径)之间的相关模型,计算每一个植株各部位的干重。
将各部位的干重相加得到整株植物的干重,把所有植株的干重相加,便得到整个样地乔木层植物的干重)林木根系观测:作物根量测定:①取样法:作物采用根钻法分层取样,清洗土壤杂质,挑选死根和活根,分别测定干重。
②交叉法,求活根根长或用直尺测定根长,再除以土样体积,可得根长密度。
(2)灌木层生物量:普遍采用维度分析法,而较少采用收获法。
(3)草本层生物量:采用收割法。
(4)凋落物观测:按样方取回样品,分器官烘干称重即可。
凋落物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凋落于地面的叶片、枝条、果实等。
森林凋落物的收集与测定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