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度

合集下载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范本模板】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范本模板】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一)切口分类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2. 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 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切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wei)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者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一)切口分类1. 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 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 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 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切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是在医学领域中对手术切口分类及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它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

下面将对手术切口分类和伤口愈合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切口分类手术切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的性质和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切口的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根据国际切口分级系统,手术切口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皮肤和黏膜的切口,没有感染风险。

例如常见的阑尾切口。

2. I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非感染性脏器(如肺、肝、胆囊等)的切口,有一定感染风险。

例如胆囊切口。

3. III类切口:感染性部位的手术切口,有较大感染风险。

例如胃肠道手术切口。

4. IV类切口:有明显感染、脏污或败血症等情况的手术切口,感染风险最高。

例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创伤切口。

二、伤口愈合分级伤口愈合分级是对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愈合不良的情况。

根据伤口愈合情况,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I级愈合:伤口组织完全愈合,无感染、红肿等症状,没有渗液或分泌物。

创口愈合线整齐,没有过度张力或瘢痕形成。

2. II级愈合:伤口表面有较小的切口裂缝,创口边缘有轻度红肿,伤口底部有轻度渗出。

创伤面愈合时间较长,但无感染迹象。

3. III级愈合:伤口存在明显切口裂缝,创口边缘红肿明显,伤口底部有渗出液。

有轻度感染迹象,但未导致严重并发症。

4. IV级愈合:伤口未愈合或愈合不良,创口裂缝严重,有感染迹象,严重红肿、疼痛,并有渗液或分泌物。

可能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化脓性感染或死亡组织形成等。

伤口愈合分级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在医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准确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和判断伤口愈合情况至关重要。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增加伤口感染 ❖ 健康成人走动时,每分钟脱落约5000个带菌皮屑。
❖ 伤口换药
术后
无菌不接触原则
一期愈合伤口在术后48小时更换敷料,清洁伤口
二期愈合伤口TIME原则
处理组织(tissue,T)
控制感染或炎症反应(infection/inflammation, I)
维持湿度平衡(moisture,M)
促进伤口边缘收缩和上皮形成(edge,E)
手卫生
❖ 贯穿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 ❖ 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SSI的手段 ❖ 术前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 ❖ 术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重新洗手 ❖ 并更换手套 ❖ 术后伤口护理牢记手卫生指征,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干预组合——多模式干预措施
❖ 美国的“拯救10万生命运动” 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
乳腺
眼科 骨科 非心脏胸科 血管 阑尾 胆道
外科手术部位常见病原菌
常见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链球菌,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肺链,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CoNS 阴性杆菌,厌氧菌 阴性杆菌,厌氧菌
手术切口与SSI 的相关性
切口种类
SSI发生的危险度
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1.5%~4.2% <10%
污染切口
10%~20%
污染-感染切口
20%~40%
手术部位感染 的重要预防和控制建议
❖ 核心策略
正确的抗生素使用 正确备皮方式 患者保温 控制血糖 皮肤消毒 非手术部位感染灶的治疗 外科手消毒 人员管理 伤口护理

手术部位感染有哪些分类注意事项?

手术部位感染有哪些分类注意事项?

手术部位感染有哪些分类注意事项?手术感染很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而且手术感染的风险很大,那么手术感染到底会有哪些情况呢?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就和一起来看看吧。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意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深部器官及腔隙感染,现在外科手术切口一般分为4类:一类为清洁切口,如甲状腺腺瘤切除,感染率为1%;二类为可能污染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6h 内伤口经清创缝合后,感染率为7%;三类为污染切口,如肠梗阻坏死手术,感染率为20%;四类为污秽感染切口,如肛脓肿切开引流术,感染率为40%。

在实际应用中,还要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如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过度肥胖、恶病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持续6个月以上等。

病人手术期处理1 术前检测对病人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如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态、慢性病、糖尿病、既往手术史、放化疗、抗凝治疗等,以及与本次发病菌有关的检查发现,评判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进行相应处理,改善病人的身体状况,增强应激能力。

2 术中处理严格无菌操作,无菌术应贯彻全过程。

包括皮肤准备、切口选择、病灶切除、腔壁关闭缝合等步骤。

皮肤准备应于术前2h准备,防止剃刀刮皮致伤;切口选择应根据病灶部位而选择直切口、斜切口或横切口。

有报道指出腹部直切口感染率和裂开率较其他切口高出1倍,且术后疼痛重,止痛药用量多,因而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随之增多。

手术中要认真止血,不做不必要的剥离解剖,以减少血肿和术后积液,消除腔隙感染。

电刀切割脂肪层或胃肠壁是造成术后皮下积液感染或吻合口漏的常见原因,因此,应尽量不用电刀切割脂肪层与胃肠壁。

关腹前应用灭滴灵冲洗或擦洗腹腔,尤其膈下盆腔肠间等勿存积液,切口要冲洗干净。

腹壁缝合要保持缝线张力一致,线结不仅要打方结,而且要打三重结,以防滑脱。

对于年龄超过60岁、体弱、胸腹压高的病人,应常规加缝腹壁减张缝合,这对保证切口愈合,预防切口感染、裂开有着绝对好的作用。

当消化道穿孔或严重污染、广泛渗血、吻合或肠残端缝合不可靠时,要常规放置引流。

外科切口等级分类

外科切口等级分类

外科切口等级分类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切口。

切口是一种外科操作,通过切开皮肤和其他组织,使医生可以访问需要治疗的部位。

切口的等级分类是外科医生在开展手术之前确定的重要一步,不同等级的切口需要不同的感染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外科切口等级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1. 切口等级分类的基本要素外科切口等级分类分为I、II、III和IV四个等级。

这些等级标志了这些切口对患者的风险和预防感染的措施。

外科医生在选取手术切口时,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的状态来确定切口的等级,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2. I级切口I级切口是最简单的切口类型,指的是手术中无感染风险的切口。

手术过程中,神经血管组织和皮肤组织通常完好,没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这种类型的切口不需要特殊的预防感染措施和手术后的治疗,这种切口的样本包括常见的皮肤手术、小的软组织修复和按摩等。

3. II级切口II级切口是中等切口类型,指的是手术过程中有一定的感染风险的切口,但预防感染措施容易控制。

手术过程中,这种类型的切口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但手术部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皮肤组织可以帮助预防感染。

治疗期间,外科医生需要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治疗预防感染。

例如,一些中型软组织修复、胆囊切除(腹式、腹腔镜下)和皮肤植入等都属于II级切口。

4. III级切口III级切口是高风险切口类型之一,意味着手术过程中具有感染风险。

手术时,这种切口经常会涉及到劈开器官,例如开胸、切腹、开颅等等,其中存在着器官感染的风险。

因此,患者需要严格的预防感染措施,例如正确使用抗生素、消毒和清洗操作。

此外,外科医生需要规定外科手术切口的清洁和修剪规范,同时加强对感染的预防措施。

5. IV级切口IV级切口是极高风险切口类型之一,指的是发生感染风险最高的切口类型。

这种类型的切口通常包括器官移植、、肠道重建和大型骨骼修复。

这种类型的切口涉及到人体内部组织的切割和组合,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感染和血管破裂。

手术切口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手术切口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手术切口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一、概念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切口是对身体组织的切开,以暴露下面的组织、骨骼或器官,以便进行外科手术。

伤口感染为微生物的数量或毒力足以引起宿主在局部或系统上的反应。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二、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一)患者因素: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类风湿性疾病与结缔组织疾病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血友病、患肢血管疾病、银屑病、放射性损伤、坏疽、糖皮质激素药物服用史、局部激素或中成药物注射史、器官移植、艾滋病、既往感染史、并存感染(泌尿系、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肥胖等。

(二)手术因素:软组织损伤、浅部感染蔓延、深部血肿、伤口裂开、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时间过长等。

(三)手术室环境因素:人员数量过多、人员流动过大,以及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层流手术室、手术服装等未达要求。

三、临床中常用手术切口的分类临床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划分外科手术切口分为4类:Ⅰ类(清洁切口)、Ⅰ类(清洁-污染切口)、Ⅰ类(污染切口)、Ⅰ类(感染切口)。

(一)Ⅰ类切口(清洁伤口)1.手术在无菌状态下进行;2.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3.手术部位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非胃肠道手术,不切开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不受微生物污染,感染的概率很小(自发断裂的跟腱手术即属于这一大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二)Ⅰ类切口(清洁-污染伤口)1.通俗叫法是“可能污染切口”。

2.手术的入路或者手术部位涉及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无相关炎症或感染)。

3.手术中切开消化道、阴道等有正常菌群存在的腔道,少量内容物可能进人原本清洁的伤口,伤口可能会被少量致病菌污染,发生感染的机会仍然较低。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统计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统计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统计分析
由于外科病人手术后感染增加住院时间,在住院率和病死率,并且增加住院费用,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有必要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风险分类,了解切口感染情况。

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手术部位感染分类
年手术量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
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手术培养阴性,
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伤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
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分析原因:次2例手术后切口感染均为感染手术,1例为胃穿孔术后、另1例为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裂开,虽为感染手术,要求手术人员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标准洗手;彻底冲洗手术部位,术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尽早康复。

感染管理科
2012年7月16日。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切口等级分类标准是指对手术切口进行分类的一种标准,它是根据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和感染风险来划分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切口等级分为I、II、III、IV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切口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感染措施,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一、I级切口。

I级切口是指未感染的切口,通常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在正常皮肤上进行,没有炎症和感染迹象。

例如择期换药、择期手术等。

对于I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保持手术部位的无菌状态,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严格控制手术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二、II级切口。

II级切口是指干净-污染切口,通常是在有一定程度的污染风险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是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正常有菌区域进行,但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感染迹象。

例如拆线术、内窥镜检查等。

对于II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手术部位的消毒和无菌覆盖,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术中感染。

三、III级切口。

III级切口是指污染切口,通常是在明显污染的情况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是在急诊手术、外伤手术等情况下进行,手术部位有明显的炎症和感染迹象。

对于III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手术部位的清洁和消毒,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术中和术后感染。

四、IV级切口。

IV级切口是指已感染的切口,通常是在明显感染的情况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是在脓肿、化脓性疾病等情况下进行,手术部位有明显的化脓和感染迹象。

对于IV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手术部位的引流和清创,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总结,切口等级分类标准是对手术切口进行分类的一种标准,它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对不同等级的切口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切口等级分类标准进行手术操作,并加强术中和术后的感染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对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与反馈

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对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与反馈

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对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与反馈
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手术风险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率的统计分析可以提供相关参考和反馈。

以下是一般的统计分析和反馈方法:
1. 手术风险分类:手术风险通常可以按照手术创伤程度、部位、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分类。

这有助于评估手术的风险水平,并为手术团队提供参考和预防措施。

2. 切口感染率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率指的是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比例。

可以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记录,根据标准定义和分类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

统计中需注意维持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隐私保护。

3. 反馈与改进措施:根据切口感染率统计结果,手术团队可以针对高感染率的部位或风险较高的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这可能包括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消毒操作、手术器械管理等,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统计分析和改进措施需由医疗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并遵循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和规范。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部位的分类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部位的分类

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部位的分类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引入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切口并引起感染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切口可以根据手术部位的清洁程度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

以下是手术部位的分类以及相关的感染级别:1. 无菌切口(Clean Wound)这类手术切口通常位于无菌部位,如内脏器官(胸腔、腹腔)或没有感染源的结构(血管、关节)。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切口的感染率较低。

2. 无菌切口中的微小破损(Clean-Contaminated Wound)这类手术切口通常位于无菌区域,但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微小的破损,例如胃肠道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与较少数量的细菌接触,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3. 易感染切口(Contaminated Wound)这类手术切口位于外部或污染的部位,如创伤性切口、开放性创伤或存在感染的结构。

在手术过程中,这些切口与较多数量的细菌接触,因此感染风险较高。

4. 感染切口(Dirty Wound)这类手术切口通常发生在严重污染、坏死组织存在或感染已经明显的部位。

在这些情况下,切口本身已经感染或感染风险极高。

通过对手术切口的分类,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例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等。

这有助于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率。

请注意,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医院的指南和专业意见进行具体决策。

本文档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医生或健康专家的建议和指导。

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Glob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手术切口分类及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切口分类及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技术 手术时间过长、手术粗
暴引起组织创伤、止血不彻底、留 有血肿、异物、死腔,未能合理放 置引流管、无菌操作不严,污染创 口术中清创冲洗不彻底等,均增加 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3. 其他因素
体温 由于手术过程中,麻醉会损 伤体温调节中枢,可能使体温降低;麻醉 也会扩张血管,降低体温,体温降低使 心肌缺血,使出血量增加,这些因素都 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 及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9.03.28
主要内容
1.手术切口的分类 2.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 3.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切口分类:共分为4类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 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 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 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 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 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等手术。
吸烟 吸烟对手术部位感染存在着间接
或直接的作用,虽然发生率比较少,然而 吸烟对伤口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应引起注意, 应改掉手术前吸烟的不良习惯。最好让病 人手术前30天开始戒烟,可有效降低病人 术后感染。
术前住院天数 通常住院时间超过3 天以上,感染的几率就会明显的加大, 术前住院天数越长,病人的手术部位 感染率越高。在美国所有手术平均住 院天数为5天,我们应从缩短术前住院 天数着手来进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3)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品种不合理: 清洁手术也有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的, 而且预防性用药使用三联、四联抗生素 的比例过高。(4)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 素的时间过长:长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 素可能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以及出 现抗生素的副反应。

手术室切口分类及管理制度

手术室切口分类及管理制度

手术室切口分类及管理制度一、引言手术室是医院内特殊的工作场所,对于手术室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手术过程中,切口的管理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手术室切口的分类及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二、手术室切口分类根据切口引起的感染风险,手术室切口可以分为无菌切口、清洁-无菌切口、清洁切口、污染-感染切口等。

1. 无菌切口:指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手术部位未经损伤的切口。

如择期剖宫产的子宫切口、择期阑尾切除术的腹壁切口等。

这类切口的感染风险很低,因此要求手术环境要保持最高的无菌度。

2.清洁-无菌切口:指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手术部位已经干燥,无出血、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的切口。

这类切口的感染风险较低,但仍需保持无菌操作环境。

3.清洁切口:指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手术部位有出血、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的切口。

这类切口的感染风险较高,需加强对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操作。

4.污染-感染切口:指在手术室外进行的手术,手术部位受到严重污染的切口。

这类切口的感染风险非常高,需要采取更严格的防护措施。

以上是根据切口的感染风险分为的分类,通过对切口的分类,可以更好地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手术室切口管理制度1.手术室切口管理的目的手术室切口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减少手术切口引起感染的风险,保障手术的成功进行。

制定切口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手术室工作流程,保证手术室内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度,提升医护人员的意识和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

2.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定手术室切口管理制度,医院管理人员应对手术室环境进行全面管理。

医院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监督和指导,要求手术室内所有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手术室切口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

此外,还要负责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检查和监测,确保手术室内的环境达到无菌的标准。

3.手术室切口管理的具体要求为了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需要制定手术室切口管理的具体要求。

主要包括:对医护人员进行切口管理方面的培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手术室切口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对手术室内的环境执行无菌操作标准,保持手术室内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度;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无菌状态。

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及手术切口分类

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及手术切口分类

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及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感染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高低和手术切口分类有很大关系。

手术切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与病灶的距离和深度、切口情况等指标来划分的。

根据手术切口与病灶的距离和深度,手术切口可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无菌切口、污染切口、感染性切口四类。

其中,清洁切口的感染率最低,感染性切口的感染率最高,感染性切口感染率可达30%以上。

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率也与手术切口分类有关。

例如在普外科手术中,手术部位为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手术切口属于污染切口或感染性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切口或清洁-无菌切口。

对于这种污染切口或感染性切口,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消毒措施和手术流程,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各种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与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并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综上,了解不同手术位置的感染率及手术切口分类对于预防手术切口感染至关重要。

了解手术切口分类的各项指标,针对不同手术部位和不同手术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参照一类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v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v给药时间(用多久药):一般不超过24 小 不 该 用 药 ) : 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
脏手术、关节手术等 3.异物植入类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
节置换、人工晶体植入等 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参照一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10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v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v不属于切口感染: 1.缝线反应和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及少许分泌物 2.切口脂肪液化、积液清亮 3.伤口处皮下积液、积血
参照一类
手术切口感染易感因素
v患者因素: 高龄、糖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 者)、营养不良、其他部位有感染灶等
v术前准备阶段: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术前备皮过早、有指证未预防性使 用抗生素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v深部切口感染: 术后30天内 (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外科手术切口分级及感染防控(10.25)

外科手术切口分级及感染防控(10.25)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切口与病案 首页切口如何分类?有什么异
同点?
本章内容:
第一章: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切口分类办法
第二章:病案首页切口分类办法
第一章: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切口分类办法
2010年11月29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 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手术切口分类被分为四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
第四部分 SSI的预防要点
1.手术前
• ①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 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 ②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 ③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 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 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及感染防控
院感办 李明霞 2018年10月
预防SSI的意义
• 大约40%的SSIs是可以预防的 • 大约25--50%的手术,存在抗生素滥用、未充
分利用、使用时机错误、选药不当以及不合理 的联合应用 • 减少病人及家属的担忧 • 节约卫生资源 • 法律问题
第一部分 切口分类办法
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 Ⅱ类切口是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 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 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沾染 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 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及阴 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 口。
Ⅲ类污染切口
• Ⅲ类切口是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 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肠内 容物明显溢出污染等
2.深部切口感染
•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 的累及切口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及肌层)的感染, 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眼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眼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 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一年以内发生的 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 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 出致病菌。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 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 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 口浅层组织。
下面情况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 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口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肝门 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 创面。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d以内、有植 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 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SSI的病原菌
骨科手术:葡萄球菌属、产气英膜杆菌等; 头颈部手术:金葡菌、消化链球菌等; 耳鼻喉科手术: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厌氧菌。 妇产科手术: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消化球菌、
肠球菌属等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因此,进行SSI的经验性治疗时,应根据感染部位
考虑可能的病原体。
2.手柄接头保持干燥。 3.禁止超声清洗,避免坠地与碰撞,否
则会导致手柄发生不可逆损坏。
白内障手术的问题
1、白内障手术应该在清洁手术间进行 2、手术器械应该根据患者人数来准备(器械数/患者数
=1/1 ) 3、做一个白内障只要10多分钟,那么两个手术间隔需
30分钟时间,才能满足手术间的消毒.连续手术要备 两间手术间交换进行,两套人马。 4、可以用卡式快速消毒器进行眼科器械消毒吗?不能 5、手术器械暂时还没有集中消毒灭菌的医院,是不是可 以由手术室代消?不能,集中送供应室处理。 6、术者是不是需要每台手术进行洗手、换手术衣?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分类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度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手术切口分类
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度
一.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分四类: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明显污染。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

4.感染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手术部位感染(SSIS)发生的危险度
切口分类是预测发生切口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切口,其切口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

切口种类(SSIS)发生的危险度
清洁切口 1.5%~4.2%
清洁--污染切口 < 10%
污染切口 10%~20%
感染切口 20%~40%
表C.1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自己评)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分值
手术时间(h)≤75百分位数 0
>75百分位数 1
切口清洁度清洁、清洁—污染 0
污染 1
ASA评分Ⅰ、Ⅱ 0
Ⅲ、Ⅳ、Ⅴ 1
是否急诊非急诊 0
急诊 1
麻醉非全麻 0
全麻 1
75%是指比如100个病人,按顺序排好时间(从短到长)第75个病人的时间为标准,超过的加1分。

表C.2 ASA评分表(麻醉医生评)
分级分值标准
I 级 1 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性疾病。

如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II级 2 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

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III级 3 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如重症糖尿病。

IV级 4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V级 5 病情危急,属紧急抢救手术。

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