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用“空间大数据”推动防灾减灾

合集下载

怀进鹏: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重塑未来经济格局

怀进鹏: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重塑未来经济格局

尚层视点I郭华东: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2016年11月20日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带来主题为“科学大数据驱动学科的发展”的报告,就怎样认识大数据和大数据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精妙的阐述。

“中国的数据在全球占有量目前可能上升至16%或17% 了。

”郭华东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产生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数据蓬勃发展。

大数据1997年第一次提出,《自然》杂志、《科学》杂志相继推出专刊,很多国家把大数据当做促进经济发展方法之一。

中国对大数据的重视比其他国家更甚,特别是近几年大数据的国家战略和一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列项目,足以说明国家对大数据的重视。

郭华东 “我国在大数据领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加快大数据建设步伐,把大数据做大做强,引领世界。

”郭华东表示,大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大数据是国家新型 战略资源,正在改变人类生活及对世界的深层理解。

科学大数据正在成为科学发展的新引擎,驱动学科创新发展。

怀进鹏: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重塑未来经济格局2016年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决定于2017年4月9 - 11日共同举办第五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等人出席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未来经济格局。

怀进鹏对于第五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组织工作提出了 3点要求。

一是要重点展示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在突破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包括新一代感知、海量存储、高性能计算、核心芯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在新产品发布以及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新产品评选中也将重点凸显核心技术突破这一主旨。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智能信息产业 ^进®的重大趋势,围绕人工智能、智能硬件、虚拟现实等领域设置重点展区,展示智能产业发展趋势,突出行业智能化发展 成果,希望能够引领我国智能信息产业的发展潮流,体现展会主旨和标志性内容,开启智能时代。

大数据时代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研究_1

大数据时代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研究_1

大数据时代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11-26T06:18:57.048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8期(下)作者:王少华张鹏欧阳松[导读] 当前,在国家政策方针改革中信息发展以及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主要内容,城市空间规划转型是至关重要的。

王少华张鹏欧阳松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摘要:当前,在国家政策方针改革中信息发展以及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主要内容,城市空间规划转型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普及,我国社会发展正式进入智慧时代,信息共享与信息开放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促使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基于此,笔者通过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感受,同时在查阅大量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其中的科学规划思路,总结相关治理框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引言慧城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质基础网络;②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化数字网络;③基于智能电网的能量化网络。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对现有传感器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整合。

利用先进的数字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城市是未来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已经进入以人为本、协同发展、高效节能的全新阶段。

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

1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治理理念①智慧高效治理理念。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是倡导地方政府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理念,对国有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传统的空间条块分割变成线上跨地区、跨时空、跨层次的业务协同工作,保障地区人民土地登记权益的更新,利用数字影像、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技术成立数字化交流平台,让线上数据与线下内容实时同步,并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开展、及时反馈与信息公开。

“数字丝绸之路”相关概念与发展脉络

“数字丝绸之路”相关概念与发展脉络

“数字丝绸之路”相关概念与发展脉络作者:刘玉书刘玉文来源:《决策与信息》2018年第11期[摘要] 数字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論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DBAR计划、“数字丝路”经济带等科学规划与研究推动了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与决策服务,为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网络化、数字化的“一带一路”发展思路被广泛探讨,地方政府与企业积极响应,并开展了有效的实践,但中央层面的数字丝绸之路国家战略计划还需审慎思考。

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各国间的数字贸易飞速发展,尤其是民间商贸往来日益繁密,形成了文化传播、商品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的良好态势,为共同繁荣提供了交流支点。

[关键词] 数字丝绸之路;“一带一路”;DBAR计划;“数字丝路”经济带[中图分类号] F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11-0078-07数字丝绸之路(简称“数字丝路”)是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时提出的。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1]。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正式提出相关概念,并在2018年对相关建设工作如何开展做出了进一步指示。

2018年4月22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8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进一步强调,要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助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遥感大数据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大数据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筑物和其他重要信息,为救援队伍提供导航和路线规划服务。同时还 能提供火场周围的环境和气象信息,为灭火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06
总结与展望
遥感大数据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价值
01 02
监测预警
遥感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分析遥感 影像和相关数据,可以预测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 息,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数据传输与共享
数据格式标准化
01
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以便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相互兼
容和共享。
数据压缩与存储
02
采用高效的数据压缩和存储技术,以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提高
存储效率。
数据安全保障
03
加强数据加密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遥感数据在传输和共享过
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数据应用与推广
灾害预警与监测
大数据分析助力决策
遥感大数据技术可以结合其他数据,如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进行综合分 析,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其制定更加科学的决策。
高精度性
高精度遥感影像
遥感大数据技术可以获取高精度的遥感影像,如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灾害的发 生和影响。
高精度分析结果
遥感大数据技术可以对遥感影像进行高精度的分析,如地形分析、地貌分析等,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灾害 的分布和影响范围。
数据存储与管理
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 或云端,方便后续查询和使用 。
结果可视化与应用
将处理和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 呈现,为科学研究、政策制定 、灾害防治等提供支持。
02
遥感大数据在防灾减灾中 的应用
灾害预警
气象灾害预警
利用遥感大数据技术,可以实 时监测气象要素,如风速、风 向、气压、气温等,以及气象 变化趋势,为气象灾害预警提

强化科技引领 举全社会之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

强化科技引领 举全社会之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

举全社会之力推进可持续发展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UIDANC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HELP OF THE WHOLE SOCIETY一方面政府决策者要建立高层共商协同推动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要主动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与SDGs 有效对接,这是影响2030全球愿景实现进程的重要契机。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人物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

现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及其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国际环境遥感委员会主席、“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曾任国科联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

|本刊记者 王秋蓉ACADEMICIANS TALK院士论道进入2020年,全球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完成只剩下10年了。

要实现这一目标,亟待各国共寻良策,加速行动。

而科技正是落实SDGs 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和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早在2015年联合国就启动了技术促进机制(TFM)以凝聚科技界、企业界和利益攸关方的集体智慧,支持和促进实现 SDGs,使全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是这一机制的践行者和贡献者。

近年来,中国积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9年9月,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对国际发布首份《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这份报告所呈现的技术方法和分析成果可为其他国家落实SDGs 带来有益借鉴,为解决更多全球性与地区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地理流空间分析》随笔

《地理流空间分析》随笔

《地理流空间分析》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3)1.1 地理流空间分析的重要性 (4)1.2 本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5)二、基础知识 (6)2.1 地理流空间概念 (7)2.1.1 流空间的定义 (9)2.1.2 流空间与地理学的关系 (10)2.2 流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 (11)2.2.1 空间分析理论 (12)2.2.2 流空间分析的理论框架 (13)三、流空间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14)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5)3.1.1 数据来源 (17)3.2 量化分析方法 (20)3.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3.2.2 空间聚类分析 (23)3.3 可视化技术 (24)3.3.1 地图可视化 (25)3.3.2 动态可视化技术 (26)四、流空间分析的应用实践 (27)4.1 城市规划与应用 (29)4.1.1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30)4.1.2 城市交通流分析 (31)4.2 物流与运输应用 (32)4.2.1 物流网络优化 (34)4.2.2 运输路径规划 (35)4.3 生态环境保护应用 (36)4.3.2 环境影响评估 (39)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0)5.1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2)5.1.1 数据获取与处理难度 (43)5.1.2 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44)5.2 发展趋势与展望 (45)5.2.1 多元数据融合分析 (46)5.2.2 智能算法的应用 (48)六、总结与心得体会 (49)6.1 本书内容总结 (51)6.2 阅读本书的收获与启示 (52)一、内容综述《地理流空间分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篇阅读记录中,我将概述书中的主要内容,并重点关注那些对于理解和应用地理流空间分析至关重要的概念。

作者详细介绍了地理流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包括空间动力学、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类等方面。

这些概念是理解地理流空间分析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揭示了空间现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发布 填补数据空白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发布 填补数据空白

·2·第30期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发布填补数据空白2021年9月28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在2021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这是继2019年和2020年后,该报告第三次由中方正式发布。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是三年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实践的一次集成创新。

报告聚焦SDG2零饥饿、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3气候行动、SDG14水下生物和SDG15陆地生物等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表示,“2019年至今的系列报告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空间评估体系,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对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了数据和方法论空白。

”报告根据三年相关成果,首次开展了基于地球大数据的中国尺度6个SDGs进展评估。

结果显示,中国在6个SDGs方面正向着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尤其是2015年之后,改善幅度较大。

同时,报告探索研究了多个SDGs之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示范性展示了SDGs相互作用下的监测与预测方法,为未来开展不同情景下的多目标协同发展策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华东介绍说,在评估的2010—2020年的20个指标中,中国有4个指标已经接近或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是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2002—2017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18.8%下降至4.8%,提前达到SDG2.2.1对应目标5.9%。

二是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2020年中国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整体比例90.15%。

整体指标与2018年相比上升9.59%,基本实现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目标。

三是已退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较2015年,2018年净恢复土地面积同比增长60.30%,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最大,位居首位。

郭华东: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

郭华东: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

龙源期刊网
郭华东: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
作者:
来源:《河南科技》2016年第23期
2016年11月20日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带来主题为“科学大数据驱动学科的发展”的报告,就怎样认识大数据和大数据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精妙的阐述。

“中国的数据在全球占有量目前可能上升至16%或17%了。

”郭华东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产生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数据蓬勃发展。

大数据1997年第一次提出,《自然》杂志、《科学》杂志相继推出专刊,很多国家把大数据当做促进经济发展方法之一。

中国对大数据的重视比其他国家更甚,特别是近几年大数据的国家战略和一系列项目,足以说明国家对大数据的重视。

“我国在大数据领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加快大数据建设步伐,把大数据做大做强,引领世界。

”郭华东表示,大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大数据是国家新型战略资源,正在改变人类生活及对世界的深层理解。

科学大数据正在成为科学发展的新引擎,驱动学科创新发展。

关于新一代数字地球的思考

关于新一代数字地球的思考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地球观测组织(GEO)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地球观测组织(GEO)
2009年11月17日 2009年11月17日,在美 国华盛顿召开的第六届地球 观测组织全会上, 观测组织全会上,国际数字 地球学会被吸纳为地球观测 组织的58 58个参加国际组织之 组织的58个参加国际组织之 一。
会议开幕式
二、第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
学会创始主席路甬祥教授发表贺辞 , John Richards教授颁发了学会 创始主席特别贡献奖。 John Richards教授对创始主席的贡 献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表示会 继续努力带领学会不断推动数字地球 的发展。
二、第七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
24日澳大利亚Nearmap公司拍摄了由参会代表摆成ISDE7形状的1厘米 分辨率航拍影像;当日晚,举行了隆重的会议欢迎晚宴,学报主编郭 华东在晚宴上发言并颁发了2010年度学报最佳文章奖。晚宴中新西兰 inDpipeline公司介绍了其在三维模拟、动画创意等方面的成果。该公司 将设计制作阐释数字地球理念的产品。
1.453
Scopus
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ERA) 2010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收录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是空间数据基 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 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组织。 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组织。
创始主席 路甬祥教授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主席
John Richards教授 教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副主席
Mike Goodchild 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 Milan Konecny 教授 (捷克 捷克Masaryk 大学 大学) 捷克

国际大科学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国际大科学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科技与社会S&T and Society引用格式:郭华东, 陈方, 韩群力, 等. 国际大科学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10): 1510-1520,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625001.Guo H D, Chen F, Han Q L, et al. Ten-year review and outlook for international science program—Integrated Research on Disaster Risk (IRDR).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10): 1510-1520,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625001. (in Chinese)国际大科学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郭华东1,2*陈方1,2韩群力3刘洁1,21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北京1000942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1000943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北京100094摘要灾害风险综合研究(IRDR)计划是由原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原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发起的为期10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2009年,IRDR国际项目办公室(IRDR IPO)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功申办并落地中国,成为ICSU在亚洲设立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

IRDR计划通过10年实施,成为全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旗舰计划,建成广泛的全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网络,形成有效的国际科学计划管理机制,取得四大成果:(1)我国首次成功落地ICSU国际大科学计划;(2)成功运行IRDR计划10年,确保了计划圆满实施;(3)提升了全球灾害与风险科技治理水平;(4)促成“新十年”IRDR二期计划的设立。

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

去年此时,美国副总统戈尔率先在公开场合喊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数字地球”。

随后,“数字地球”就像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震撼了全球;同样也激起了我国科学家的万分感慨:要建立“数字地球”的中国发展战略。

近期,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邀请12位院士和有关专家,专门讨论了《关于我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建议》明确表明:我们应该积极慎重地制订针对“数字地球”的中国战略。

“数字地球”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引起我国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这得从它的“出笼”说起。

戈尔“数字地球”的基本点现年55岁,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政治专业的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1月3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一篇《数字地球:21世纪理解人类星球的方式》演讲,掷地有声。

他开宗明义地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使我们获取、存储、处理和显示信息的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使得我们对有关我们所处的星球以及周围环境、文化现象等史无前例的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可能,而它们中的大量信息是有关地球的———即与地表位置有关的信息。

”戈尔的讲话,是在美国结束了星球大战计划,积极推动着全球对地观测计划(ceos)和推出新一代因特网(internet-Ⅱ)之后的国家发展战略。

1998年3月13日,戈尔还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讲演中,建议发射一颗能在电视和因特网上实时反映台风、森林火灾、云图以及其他地球现象的卫星。

而这项建议被认为是对“数字地球”创意的补充。

专家们分析认为,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数字地球”是对三维地球的多分辨率数字表达,在其上可以集成与地球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成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的重要信息源。

二、构建“数字地球”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既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数字化地理空间数据,也要发展新一代高分辨率遥感数字地图、高速图形图像宽带网络、海量空间数据存储能力、基于因特网的空间数据互操作和虚拟现实模拟技术等。

遗产规划专家简介

遗产规划专家简介

遗产保护规划专家简介1、韩锋,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系主任。

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士、硕士,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联合国教科文(UNESCO)世界遗产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COMOS-IFLA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ulturalLandscapes,ISCCL)副主席(负责亚太地区)。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专家(WCPA)。

国际学术期刊Landscape Research(英国)审稿人,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英国)顾问编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

《中国园林》编委。

教学课程:《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风景区规划原理》(校级精品双语课程);《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生课程(上海市来华英语品牌课程);《环境伦理》研究生课程;《遗产景观》博士生课程。

研究方向:1)环境哲学与文化景观理论;2)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3)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评价、保护与发展;4)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 5)城市历史景观。

2、宋峰,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师从我国著名风景及遗产保护学家谢凝高教授,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与城市形态学界权威Jeremy Whitehand(世界城市形态学会Isuf主席)合作研究。

住建部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城市形态、遗产保护与规划。

主要从事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世界自然及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城市遗产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并参与国内世界遗产申报及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主持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筑设计、古建保护设计、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城市规划等各类项目及科研课题数十项,具有丰富的实践及研究经验。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践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2)1.2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重要性 (3)1.3 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结合点 (4)二、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6)2.1 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6)2.2 海绵城市的四大核心策略 (8)2.3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要点 (9)三、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 (10)3.1 海绵城市导向下的公共空间布局优化 (11)3.2 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的规划 (12)3.3 生态景观设计 (14)3.4 公共空间的雨水渗透与调蓄功能 (15)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16)4.1 设计原则与方法 (18)4.2 案例分析 (19)4.3 设计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 (20)五、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施工与管理 (21)5.1 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2)5.2 管理维护策略 (23)5.3 案例分析 (24)六、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挑战与对策 (26)6.1 技术挑战与创新 (27)6.2 经济成本与政策支持 (28)6.3 社会认知与参与 (29)6.4 案例分析 (30)七、结语 (32)7.1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意义与展望 (33)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4)一、内容概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强调通过自然途径实现城市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本文档旨在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实施方法,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1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

GIS 与大数据结合的地震救援信息管理

GIS 与大数据结合的地震救援信息管理

GIS 与大数据结合的地震救援信息管理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准确地获取和管理救援信息对于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为地震救援信息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救援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和精准。

一、GIS 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GIS 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在地震救援中,GIS 可以发挥以下重要作用:1、地震风险评估与预测通过整合地质、地形、土壤、建筑物分布等地理数据,GIS 可以建立地震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和强度,为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2、灾情快速评估地震发生后,利用遥感影像、卫星定位等技术获取灾区的地理信息,结合建筑物、人口分布等数据,GIS 能够快速评估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为救援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3、救援资源调配GIS 可以将救援队伍、物资储备点、医疗设施等救援资源的位置信息与灾区的需求进行匹配,规划最佳的救援路线和资源调配方案,提高救援效率。

4、灾民安置规划根据灾区的地形、土地利用等情况,GIS 能够协助规划灾民安置点,确保安置点的选址安全、交通便利,并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大数据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大数据是指规模巨大、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数据集合。

在地震救援中,大数据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多源数据整合地震救援涉及到众多的数据源,如地震局的监测数据、社交媒体的信息、物联网设备的感知数据等。

大数据技术能够将这些分散、异构的数据整合起来,形成全面、准确的救援信息。

2、实时数据分析通过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大数据可以及时发现灾情的变化趋势,如余震的发生、次生灾害的威胁等,为救援工作的调整提供依据。

3、预测需求趋势基于历史地震救援数据和当前的灾情信息,大数据能够预测灾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救援物资、医疗服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趋势,提前做好资源准备和调配。

空间信息技术用于汶川地震救灾

空间信息技术用于汶川地震救灾

研究背景
自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国内外媒体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这些报道 不仅传达了灾区的受灾情况,还呈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援建过程和抗震救灾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逐渐形成,并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本研究将对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在讨论中,我们对比了已有研究的数据,发现本研究确认的滑坡数量和规模 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补充了一些遗漏的滑坡点。此外,通过遥感和 GIS分析,我们还发现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 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断层带和崩塌堆积物的存在为滑坡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高差较大的山地地形使得山体失稳的可能性增加;而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则使得水 土保持能力减弱,加剧了滑坡的风险。
空间信息技术用于汶川地震救灾
基本内容
空间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GPS导航到气象预测, 从城市规划到资源管理,空间信息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灾难来临 时,这种技术的价值就更加凸显。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空间信息技术在救灾 工作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灾难发生后的紧急救援阶段,空间信息技 术提供了关键的决策支持。
最后,我们需要将空间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灾害应对 策略。例如,将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物联网等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全面 的灾害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提供全方位的服 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
总结来说,空间信息技术在汶川地震救灾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应对自然灾害 中的巨大潜力。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和进步,使空间信息技术成为 我们抗击灾害的有力武器。

山东区域地质钻孔结构化数据采集进展与思考

山东区域地质钻孔结构化数据采集进展与思考

054齲總A N山东区域地质钻孔结构化数据采集进展与思考董涛(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山东济南250013)摘要:大数据研究为地质科学的认识发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地质科学应该转换传统思 维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提升认知能力,为社会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帮助。

地质钻孔数据是地质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取成本高,应该受到重视。

山东地质钻孔结构化数据采集可以把地质钻孔有效信息提取到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及模拟运算,促进数据交流与共享,推动山东省地质大数据发展。

关键词:地质钻孔;结构化数据;大数据;山东省中图分类号:P5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519 (2021) 01-54-31引言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信息爆发 式增长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12]。

2017年,中国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 享”,大数据正式成为国家战略[3_5]。

地质大数据是地质科 学与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1],其运用是当今 地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质钻孔资料作为一种对地球进行直接观测的数据在地 质大数据中极其珍贵,其数据获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且具 有不可重复性,不应该被忽略[6]。

2009年,山东省自然资源 资料档案馆顺应国家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 思路,建立六万余孔山东省重要地质钻孔图表数据库,在 我国首个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上分享 地质钻孔28091个。

2019年,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接受 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委托,着手建立山东省重要地质 钻孔结构化数据库,继续推进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

2概念及框架2.1结构化数据概念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是一个综合性地质数据库,可实现 地质钻孔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一体化采集、管理与服 务。

地质钻孔的结构化数据包含:地质分层数据、样品分 析数据、测井曲线数据、岩心图像数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