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6.1 电流做功一、教学内容1. 电流做功的定义:电流做功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对导体做的功。

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其中W表示电流做的功,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

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4. 电流做功的类型:电流做功可以分为有功和无功两种类型。

有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无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又恢复为电能,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公式,掌握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流做功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电灯发光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公式、实质和类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做功的定义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4. 电流做功的类型:有功和无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电流通过一个电阻器时所做的功。

解答:已知电流I = 2A,电阻R = 10Ω,时间t = 5s。

根据公式W = UIt,代入数值得到W = 2A 10Ω 5s = 100J。

A. 电灯发光B. 电风扇转动C. 电阻器发热解答:A、B、C都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1《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一起看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三、教学策略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初中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沪科版

初中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沪科版

初中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沪科版课题温度和温度计(第二课时)课时1备课人审核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构造,知道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温度计。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教法三疑三探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具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

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估测水的温度后由教师得出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整理如下: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2、温度有哪些种类?3、如何使用温度计测物体温度?4、体温计有什么特殊构造?它的作用是什么?5、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在使用上有何不同?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或交流自探心得2、教师出示展示和评价分工问题123456展示评价(二)全班合探1、各小组按分工进行展示和评价2、教师针对学生展示与评价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或精讲1、其它温度计:(1)、数字式温度计:根据物质导电性与温度关系制成的。

(2)、用双金属片制成的温度计。

(3)、彩色温度表:它是根据高温物体发光的颜色测温度。

彩色温度表上一种颜色代表一种温度,将赤热高温的物体的颜色与彩色温度表的颜色对照,就可估测出物体的温度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细弯管作用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细弯管升到毛细管内,不能自动退回液泡中。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安排
1. 导入与情境营造
通过展示物体的运动轨迹,营造一个意想不到的气氛,促进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2.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知识基础。
3. 实验探究
(1)实验一: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2.在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难点
13.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4.能够进行准确的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
教学方法及过程安排
教学方法
15.实验探究法:利用多个实验,观察不同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16.讨论导学法:带领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独立探究。
17.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合理分工,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加深了对力的认识,学会了用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实验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能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学生能够从事实与理论的结合感受到物理的神奇与实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思考、配合默契、积极交流,发扬探究精神,全部实验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同时,在课堂管理上也有一定收获,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专注度,注意课堂纪律等。但是,在一些关键词和概念的讲解上,我没有提供更详细和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在下次课学习中能够更加拿出自己的水平去解释理解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6.能够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测量数据。
情感目标
7.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勇于发问的精神。
8.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实验的实际应用兴趣及思考的能力。
9.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范、安全措施的习惯。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4 光的色散 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4  光的色散 教案

第二章 2.4 光的色散一、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探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白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装有水的烧杯、玻璃砖、三棱镜、白纸、手电筒、三色陀螺、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光的三原色合成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为基础,通过学生的探究小实验、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教师点拨等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色散的原因。

再通过“探究光的三原色混合”等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光的三原色”概念的过程。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

方法是:结合实验现象和多媒体课件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利用彩虹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光带,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

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

通过实验和播放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教学时播放相关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整理)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整理)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Chap1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1节走进神奇一、教学要求展示大自然及生活中的各种神奇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欲望及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模块一:自我介绍介绍"陈"这个字的三种汉字输入法:①拼音输入法:chen;②五笔输入法:ba;③二笔输入法:cma讲解:为了更好地学好物理这门课程,希望同学们能学会使用电脑这个工具。

模块二:走进神奇--前言一滴水与大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地球在整个宇宙中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颗星球,一个人在地球上无非也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宇宙中充满神奇;人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人却有思想,人总是试图用他的思想去探索这些神奇。

模块三:自然界中的神奇1、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一:浩瀚宇宙(展示图片)讲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是银河系的一颗恒星,而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滴水而已。

关于宇宙的形成,科学上有这样一种假说,宇宙最初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才有了今天这个世界。

提出问题:①地球存在生命,其它星球存在生命吗?如果其它星球存在生命,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和他们面对面坐下来喝咖啡吗?(当然啰,我们还不知道外星人喝不喝咖啡)②"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是真的吗?③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20秒,意思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阳其实是8分20秒之前的太阳。

织女星的光到达地球需要26年,假设我们的视力足够好,我们看到织女星上的传说中的织女,其实这个织女已经是26年前的织女了。

2、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二:夕阳西下(展示图片)讲解:大自然总在不经意中表现它的睿智,就如夕阳西下般的美丽及伤感。

提出问题: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3、自然界中的神奇之三:电闪雷鸣(展示图片)讲解:据《泉州晚报》报导,今年4月21日下午4时左右,惠安县螺阳镇工农村苏先生一家亲历了这样一幕:一球形的闪电从他家窗户穿过,"精准"地击碎了家里的日光灯。

6.1 力及其描述 教案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6.1 力及其描述 教案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力及其描述1.物理观念:(1)知道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知道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2.科学思维:(1)通过对现象观察与分析,正确理解力并解释与力相关的现象。

(2)会用作图法正确表示力。

3.科学探究:(1)通过认识生活中各种现象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学会交流分享,最终清晰完整地表述力的作用效果。

(3)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乐趣,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重点:(1)力的初步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画力的示意图。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铁、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字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概念。

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渔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沪科版)教案第十五章复习课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沪科版)教案第十五章复习课

复习课教学反思要点回顾一、电阻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________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_______。

2.国际单位:_________,符号:_________;常用单位:_______、_______。

换算关系:1 MΩ=_________kΩ,1 kΩ=_________Ω。

3.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滑动变阻器(1)构造:瓷筒、线圈、_________、金属棒、接线柱。

(2)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_________来改变电阻。

(3)使用方法:①应_________联在电路中使用;②接线要_________;③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_________的地方。

(4)铭牌:如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 Ω 1.5 A”字样,“ 50 Ω ”表示___________;“ 1.5 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用:①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_________和部分电路两端的_________;②_________电路。

二、欧姆定律1.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___,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_________。

2.表达式:_________,变形式:_________、_________。

3.适用条件:_________电路(即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

4.I、U、R 对应_________导体或___________段电路,三者单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三、伏安法测电阻1.原理:_________。

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

3.电路图:4.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值电阻、电源、导线和开关。

5.步骤:(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2)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 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示数,填入表格;(3)算出三次 R x的值,求出_________值。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第一章:认识物理1.1 物理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了解物理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1.2 物理学的分支与应用了解物理学的主要分支认识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测量与单位2.1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学习使用刻度尺、面积尺和量筒等工具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单位及换算2.2 时间和质量的测量学习使用停表和电子秤等工具掌握时间和质量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章:力学基础3.1 力与物体运动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牛顿运动定律3.2 重力与摩擦力学习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探究重力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章:压强与浮力4.1 压强的概念与计算了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4.2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学习浮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排开体积的关系第五章:机械能与能量守恒5.1 机械能的概念与计算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计算方法5.2 能量守恒定律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探究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现象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第六章:声现象6.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6.2 声音的特性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第七章:光现象7.1 光的传播与反射学习光的传播原理和反射定律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和应用7.2 光的折射与透镜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透镜的分类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第八章:温度与热量8.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理解温度的定义和单位学习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8.2 热量与热传递学习热量的概念和计算探究热传递的规律和方式第九章:电现象9.1 静电现象与电荷学习静电的产生和电荷的性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9.2 电路与电流理解电路的概念和组成掌握电流的产生和测量方法第十章:现代物理与科技10.1 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了解电子器件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探究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10.2 能源与环境保护学习能源的分类和利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力与运动(续)11.1 斜面与滑轮学习斜面和滑轮的工作原理探究它们对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影响11.2 圆周运动与向心力理解圆周运动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和作用第十二章:能量与转换12.1 动能与势能的转换学习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12.2 机械能与内能的转换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关系探究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第十三章:电与磁13.1 电流的磁效应学习奥斯特实验和电流的磁效应探究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13.2 电磁感应与发电机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的贡献掌握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第十四章:电磁波与通信14.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和传播特性探究电磁波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14.2 光的电磁理论了解光的波动性和电磁理论探究光的折射、衍射和干涉现象第十五章:实验与探究15.1 实验方法与技巧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15.2 物理实验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物理实验的原理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认识物理重点:物理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沪科九年级物理教案(7篇)

沪科九年级物理教案(7篇)

沪科九年级物理教案(7篇)沪科九年级物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现代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沪科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学科。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反思,不能只做“教书先生”,照本宣科,而是应该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不断寻找最好的最适合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方式。

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他的教案写得有多好,而是这位老师是否懂得自我反思,是否善于把握课堂。

物理可以说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有一系列理论基础,对于初中物理而言,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难免会让学生们有一些乏味,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仅供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借鉴、参考。

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创新教学新模式;二是物理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手段,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创新教学新模式初中物理学习效果和兴趣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务必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将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充分备课,然后讲述给学生。

一味的讲授不是学习物理的最佳方法,要学会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放下戒备,大胆发言,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尤其是对于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更要为其创造机会。

初中八年级教案物理教案沪科版精美教案

初中八年级教案物理教案沪科版精美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课设计第一章略第章运动的世界一、考点知识:能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实例解说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及参照物看法;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依据平常经验或自然现象大概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合的工具丈量时间。

能经过平常经验或物件大概估测长度。

会采纳适合的工具丈量长度;二、要点难点:.要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速度计算题三、易错点:参照物的采纳及刻度尺读数里正确值和估读值的判读四、本章注意事项:参照物的采纳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均匀速度的定义及均匀速率的关系教课过程:一、解说新课一、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设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平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类状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一样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一样。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可以选择所研究的对象自己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老是静止的。

例题、诗句“满眼风光多闪耀,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此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执行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退后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退后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状况。

分三种状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说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余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好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地点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色: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出发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纳:时间相同行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纳:行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纳:比较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行程。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节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节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节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及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讨论教学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讨论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特点?(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了力,却费距离;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却省距离。

)2. 讨论2: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当动滑轮的重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时,拉力F与物重有什么关系?拉力上升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n有什么关系?(拉力F与物重的关系为F1/2G,拉力上升的距离S与重物上升高度n的关系为S2h。

)二、新课讲解1. 机械功的概念:物体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在空间中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我们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4. 功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表示1N的力使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

三、实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人走路、提水、推车等,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强调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书沪科版重力教案

初中物理书沪科版重力教案

初中物理书沪科版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掌握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会用公式计算重力;(3)了解重心概念,能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3)分析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3. 重心概念及重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媒体和资源1.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3. 教学课件:沪科版初中物理《重力》相关课件。

四、教学方法1.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2. 引导发现: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重力知识;3.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重力概念及公式;4. 练习相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重力知识。

五、学法指导1.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组讨论,总结规律;2. 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解答;3. 引导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学生回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即大小、方向、作用点。

2. 自主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重物悬挂在重垂线上的现象;(2)学生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3)教师提问: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3. 引导发现:(1)教师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原理;(2)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3)学生总结: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重力大小可以用公式G=mg计算。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5.1质量教案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5.1质量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5.1质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质量》。

本节课主要介绍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计量单位:质量的计量单位是千克(kg),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

3. 质量的测量方法: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杆秤、台秤、磅秤等。

实验室中一般使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2.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

3. 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质量的测量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砝码、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重、运动会上运动员称体重等,让学生了解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巩固质量的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的知识进行计算,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实验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的测量过程。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质量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质量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1. 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计量单位:千克(kg)3. 换算关系:1t=1000kg,1g=0.001kg4.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砝码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1)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200g,请问500g是多少个苹果的质量?答案:500g÷200g=2.5,约为2个苹果的质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多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多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多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案沪科版

初中物理教案沪科版

初中物理教案沪科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日食、月食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如光具座、蜡烛、凸透镜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教学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影子、日食、月食等,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学生分享对光传播的了解和疑问。

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光具座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讲解光的传播原理(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评价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光的传播特点(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光的传播特点。

2.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光的传播特点。

二、探究光的传播应用(15分钟)1. 教师讲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其他光现象的成因,如影子、小孔成像等。

三、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出示作业,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一、新课引入: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

红底代表过去。

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

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

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

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

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电子计算机、互联、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质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3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

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1)活动: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篇二: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

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

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2、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

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

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

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

(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

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斜面小车实验中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小车在水平面上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行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在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问题时,一定要认清所提供现象的条件变化,及物体的初始状态。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说明】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除牛顿第一定律使用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研究也是利用此法。

六、课堂小结,构建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1、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2、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设计、方法、结论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条件七、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题12、预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内容八、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二、牛顿第一定律目的:内容:器材:说明:(1)(2)(3)(4)过程:数据收集:分析与结论:推理:九、教学反思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2)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惯性,并了解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