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2018)

合集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中外交往的不断增强,中文翻译已成为最为重
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之一。

然而,在中文翻译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
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语料库翻译成为一种新的翻译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实用和高效的
翻译实践经验。

语料库翻译是指利用大规模的平行语料库来进行翻译学习,通过分析
语料库中的句子构造、单词搭配、语法结构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之间
的差异和奥秘,从而提高其翻译技能。

与传统的翻译方法相比,语料库翻
译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实用性强。

语料库翻译能够迅速提供学生所需的大量平行语料库,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翻译的实际应用情况,提高其翻译水平和适应能力。

2.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
握词语的搭配和使用规则,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翻译的精度和流畅度。

3.提高效率。

语料库翻译可以快速地进行批量翻译,并且能够自动检
测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能提供更详细的反馈和纠错建议,以帮
助学生快速修正错误。

由此可见,语料库翻译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还可
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翻
译任务。

因此,未来中文翻译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合语料库翻译的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潜力的翻译人才。

国内关于英语词汇中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近二十年的综述

国内关于英语词汇中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近二十年的综述

国内关于英语词汇中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近二十年的综述摘要:通过统计近20年来有关英语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总结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发现我国学者详细研究了母语负迁移产生原因;系统归纳了母语负迁移的错误类型;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母语负迁移。

但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研究对象多样性不够,研究方法单一。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英语词汇;文献综述引言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一直以来困扰着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及语言研究学者们。

近年来,关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也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母语负迁移的文章和著作也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阅读近二十年国内有关英语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相关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

1、文献检索情况笔者在万方数据上以“英语词汇中的母语负迁移”为关键词在学位论文库中进行搜索,发现1999年至2018年有79篇关于英语词汇中母语负迁移的论文,其中有54篇期刊论文,33篇学位论文和1篇会议论文。

以此为研究英语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有效资源。

统计了近20年国内有关英语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变化趋势(见图1)。

如图示,2011-2018年文章数量达45篇,多于1999-2010年的34篇。

2012年之前,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以后,研究热度整体下降。

同时,关于英语词汇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44篇,占56%),实证性研究有35篇;实证研究多以发放测试题为研究手段。

总体看来,国内关于英语词汇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

2、国内关于英语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研究现状2.1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产生原因研究关于英语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文章很多。

不少学者对英语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语言知识、学习方法和英汉思维差异这几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高丽艳(2012)将学生写作中出现词汇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第一,受汉语使用习惯的影响;第二,词汇学习片面孤立;第三,音形分离记忆词汇;第四,受母语负迁移影响。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综述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综述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综述一、绪论正如Sinclair所言:语料库所提供的海量语料使研究者系统地对大量文本语料进行审视,使我们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未发现的语言事实。

语料库在语言研究中能提供空前广泛的语言资料,使得对语言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成为可能。

本文以2000年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研究的文献为依托,深入分析文献中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并从借助的语料库类型进行具体综述,据此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借助的语料库类型语料库为语言描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在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中,语言学家利用机储数据库去描写语言的词汇和语法。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方便研究者统计数据,并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深化对某一类词群的研究。

然而,语料库种类众多,现代汉语研究方向也是多方面的,选择与研究内容相适应的语料库类型才能更好地提高研究效率,取得更佳的研究成果。

笔者通过归纳2000年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研究的文献,总结以下几种常用的语料库类型。

(一)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研究标注就是使语料的某些单位(词、句、段等)和表示对这些单位的某种层次的理解的知识信息(标记符)相关联。

标记语料库即含有这些加工者添加其对语料的理解信息的语料库。

这样的语料库可以作为句法规律研究的重要参考。

孙建功等,基于标记语料库对单句句型句模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现代汉语单句句型和句模对应关系的主要特点。

杜婷借助《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的标注语料库(在线提供免费检索的语料约2000万字),对现代汉语中小类词口部动词的频度进行了统计,进而发现其语法语用规律。

对语料库的标注工作,既是语料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丰富了语料库的利用价值,使其在句型、词汇等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基于静态语料库的研究静态语料库是收集某一固定时期的共时语言使用样本构成的语料库,属于共时语料库的一种。

现有的许多类型的词典,被众多语言研究者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形成基于静态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研究范式。

国内语料库研究综述

国内语料库研究综述

国内语料库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回顾国内语料库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文章总结了国内语料库研究的主要成果、不足之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旨在为语料库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以推动国内语料库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语料库、国内研究、发展历程、现状、未来研究方向引言语料库是指为语言研究而收集的、有一定规模的、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集合。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语料库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内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语料库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内语料库研究的现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现状1.国内语料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开始出现一些小型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如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词库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开始大力推进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涉及的领域也日益广泛。

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语料库,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语言语料库、上海交通大学的中文文本分类语料库等。

2.基于不同领域语料库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语料库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语言教学、词典编纂、语言政策研究等。

在语言教学领域,语料库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语境,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词典编纂领域,语料库可以提供大量的实例和用法,有助于提高词典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在语言政策研究领域,语料库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和发展规划。

然而,国内基于不同领域语料库的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且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研究空白。

例如,针对特定领域的语料库建设和研究尚不够深入,部分领域的语料库仍存在着规模较小、代表性不足等问题。

此外,针对语料库在二语习得、语言演化等领域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3.国内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语料库应用于国内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语料库应用于国内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说 怎样使师生和研究 者有效地使用这些语料库 和 语料检索工具辅助翻译教学成 了目 前研究的难题 。
( 三)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 l 生 翻译 教学 ,不 然而喻是 教与学互 动 的过程 。 国内有关基于语 料库 的翻译教学 的众多核心期 刊
Hale Waihona Puke 双语对应语料库 ,但对 于学 习者对应语料库的构 建及其在 翻译教 学 中的作用 ,则鲜有文章论及 。 目前国内除文秋芳在 20 年发表的 《 08 中国大学生 英汉汉英 口笔译语料库 》一文外 ,尚无其他公开
教育教学研究
■ 叠■■■
语料库应用子国内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程璐璐 潘基 鑫
110 ) 06 1 沈阳师范大学 ( 阳 103)华北科技学院 ( 沈 10 4 燕郊
【 要】 通过回顾和总结近几年来语料库应用于国内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从定量 摘
和定性两 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 ,以期实现语料库与翻译教学 的完美结合 。
Q 堡蔓垒 ! 塑 璺差 至 塑2
E mal n d b 2 . m — i :Id x @1 6c o
自建 的小 型语料库 因其弥补语料 的有限性 以 及 功 能单一 性 ,成 为课 堂翻译 教学 中实用 的工 具 。有 了平行语料这个 学习的平 台 ,师生或研究 者可 以对原文和相应的译文进行观摩 ,提高了双
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文章直到 2 0 年才开始 出 03
现。到 2 1 年止 ,语 料库应用 于翻译研究无论是 制作 精确 的翻译词汇教学大纲和词表 ,为教师提 00 理论 还是实践研究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 供例句来源 。总之 ,语料库不仅 帮助学生决定翻 留下 了许多问题待我们去思考 。 译 中的选词还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 研 究现 状分 析 ( )提高译本的鉴赏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 -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典籍翻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一时期的成果和经验,本文将对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进行综述。

一、研究背景二十年来,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和翻译大家,他们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典籍翻译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以此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成果典籍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理论方面,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

2. 翻译实践成果:在翻译实践方面,许多著名的典籍被翻译成了多种外语,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这些翻译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3. 研究成果的应用:典籍翻译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国际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出版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三、存在问题在典籍翻译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典籍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与原著思想相背的情况,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2. 缺乏跨学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而缺乏与哲学、历史、宗教等跨学科的研究,不能真正挖掘典籍背后的丰富内涵。

3. 缺乏新的研究方法:典籍翻译研究缺乏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四、展望未来在典籍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向:1. 加强翻译技术研究:在典籍翻译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翻译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和语种的翻译方面,需要开发出更多先进的翻译工具和软件。

2. 加强跨学科研究: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比如哲学、历史、宗教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典籍内涵,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2024年语料库研究》范文

《2024年语料库研究》范文

《语料库研究》篇一一、引言语料库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语言数据集合,已成为语言学、语言学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

它能够为语言分析、语言教学、翻译、词典编纂等多个领域提供支持。

本文将介绍语料库研究的重要性,并就当前语料库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进而分析其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语料库研究的现状1. 语料库类型及建设随着技术的进步,语料库建设日趋成熟。

根据不同领域和用途,语料库可大致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

其中,通用型语料库如COCA、BNC等,涵盖了广泛的语言使用场景;专用型语料库则针对特定领域或主题进行收集,如法律、医学等。

此外,还有多媒体语料库和口语语料库等类型。

在建设过程中,研究者需考虑语料库的规模、代表性、时效性等因素。

2. 语料库应用领域语料库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语言学领域,语料库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在翻译领域,语料库可帮助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在词典编纂方面,语料库为词汇的收集和释义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在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语料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当前挑战与问题尽管语料库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在语料库建设方面,如何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语料库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利用也是一大挑战。

其次,在应用方面,如何将语料库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应用效果也是一个难题。

此外,不同领域和行业对语料库的需求存在差异,如何满足这些不同需求也是一项挑战。

四、未来展望面对未来的发展,语料库研究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多样化与个性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未来的语料库将更加关注用户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差异。

研究者需要设计更多类型的语料库来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

2. 智能化与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促进语料库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

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语料进行自动标注、分类和分析等操作,提高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基于语料库资源提高大学生翻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为例

基于语料库资源提高大学生翻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为例
2•培训 研究选择一个班进行培训,另一个对照班不 进行培训,以期对比检査实际效果。培训主要介 绍一般语料库及其检索工具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功 能。语料库检也不同。为了便于学 生迅速了解语料库工具,研究选择比较适合学生 日常学习的柯林词库在线英语语料库,其最大优
三、利用语料库资源的学生培训项目 研究
基于上述语料库的应用价值,也受开放式教 学优点的启发,研究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 专业三年级本科班翻译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其 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语料库资源提高语言意识, 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增强翻译学习自主性。研究 认为,大学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 其翻译水平尤其重要,因为高水平的翻译能力在 很大程度上依靠译者长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
第31卷第3期 2021年6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
Vol.31 No.3 Jun. 2021
基于语料库资源提高大学生翻译学习能力的研究
——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专业为例
胡兰西1,王美玲2
(1•国家开放大学外语教学部,北京100039; 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北京100024)
多数情况下男的会被接受。”英译为“If a man and a woman applies for the same job, it is no doubt that in many cases the man will be accepted."译文中"it is no doubt that"是否合适呢?学生在查朗曼词典 中"not doubt",发现其词条解释为"used when you are saying that you think something is probably true” 提供的例句为“No doubt you' 11 have your own

语料库在国内英语词汇教学应用的二十年

语料库在国内英语词汇教学应用的二十年

语料库在国内英语词汇教学应用的二十年作者:彭娅丽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30期摘要: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1996—2015年核心期刊中有关语料库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的47篇论文为基础,从基于语料库的教学资源、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对论文进行梳理、研究和分析,从研究内容,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总结出语料库应用于外语教学情况和问题,以启示未来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教学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语料库;英语词汇教学;国内研究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98-02一、引言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Harmer提出:“ 如果说语法结构是语言的骨骼的话,词汇则是语言的器官和血肉。

” 然而目前中国的英语课堂,采用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词汇教学法,先朗读,再介绍单词的意义和用法,简单列举几个例句,最后由学生造句进行练习。

这种方法只单纯追求词汇量增长,而忽视了词汇的质量和深度,轻视语义的运用。

学生记忆了很多单词,但在写作或说话时仍只能运用有限的词汇,并造成词汇误用、超用或少用。

词汇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Nation提出并扩展了多维词汇知识框架。

他从接受性和产出性两个维度指出词汇知识包括九方面:发音、拼写、词性、形意关联、概念指向、语义联想、语法形式、搭配、使用语境的制约等。

吴霞和王蔷也把词汇量的大小和对词义的了解深度看作衡量学生词汇能力的两个重要尺度。

词汇广度是指学习者所掌握的词的数量。

词汇深度指学习者对于词汇深层次知识的掌握,包括对一词多义语义网络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词汇搭配能力的了解和对词义之间细微差异的敏感性。

20世纪60年代后,语料库建设突飞猛进,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Tim Johns首次提出数据驱动学习(DDL)的观点,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真实语言,掌握词汇意义和语法规则。

Renouf和Sinclair提倡以短语结构为纲的英语教学,专门利用大型语料库来研究英语词汇的搭配结构。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2)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2)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2012—2022)作者:张芳芳李娜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4期摘要:基于中國知网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数据分析技术,对近十年(2012—2022)的国内有关语料库译者风格学术论文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系统掌握当前国内有关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国内的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呈现稳定型发展趋势;研究热点涵盖了翻译策略、语料库译者研究比较模式和多译本对比研究等内容。

建议应进一步扩大研究文本体裁、形成紧密的科研团队和积极探寻新的研究热点和内容。

关键词:语料库译者风格;可视化分析;CiteSpace;Vosviewer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4-0046-04A Study of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s in China (2012-2022)Zhang FangfangLi Na(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Abstract: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this paper conducts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academic papers on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in the past ten years (2012-2022) by using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visual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aiming at systematically grasping the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cov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mparative modes of corpus-based translator research and multiple translation version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so on.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on text genres, form a close research team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research topics and contents.Keywords: corpus-based translator style;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Vosviewer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的语料库语言学开始被应用于译者风格研究,贝克贝克(Mona Baker),一位备受推崇的翻译理论家。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发展(1999-2010)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发展(1999-2010)
a mi n e e ta n n es h lr . Asar s l,l re a u so o rbui n m eg d i hi ed. Th st e p — de c it r s mo g Chies c oa s e ut ag mo nt fc nti to se r e n t sf l i u h a
Vo . 123 No. 2 1 3 2 01 .
嘉 兴 学 院学 报 Jun lfJaigU i rt ora i n n e i o x v sy
・5 9・
1 3 6 /i is 1 08 —6 0. 9 9 . s n. 0 781 2 1 0 01 . 01 . 2. 8
p rit n st a e ag n r lrv e o e c re tsu i sw t h o e a e o e e s e t : h y a et e su yo h e n e d o h v e e a e iw f h u r n t d e i t e c v r g f v n a p c s t e r h td n te t h s
大学者的兴趣 , 涌现 出了大量的成果。文章通过 对 国 内 1 并 0余年在 此方 向研 究成 果的 归类分析 ,从语料 库
的创 建 、 基 于语 料 库 的 翻 译 过 程 的研 究 、翻 译 对 象 的研 究 、 翻 译 内容 的研 究 、 翻 译 风 格 的 研 究 、 对 语 料 库 的 评 价 及 文 献 回顾 7个 角 度 综 合 概 述 此 领 域 的研 究特 点和 进 展 ,同 时指 出该 领 域 的研 究 亦 可 与 文 体 学 等 其 他 学 科 相 结合 ,并在 自建语 料 库 ,尤 其 是 口译 语 料 库 等 方 面还 有 较 大 的研 究 和 发展 空 间。 关 键 词 :语 料 库 ;翻译 ;语 料 库 翻 译 学 ;综 述 中图 分 类 号 : 0 9 H 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6 8 ( 0 1 0 0 9 A. 10 7 12 1 ) 2— 0 5—0 5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摘要】语料库辅助(corpus-assisted)翻译研究始于英国学者mona baker,近些年我国相关学者应用这一新范式对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基于近十年《中国翻译》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共16篇有关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六个方面:翻译普遍性、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翻译语料库创建与应用、译者风格、书评、综合概述。

启发当代语料库翻译的实体建设及理论深化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中国翻译》;研究综述1.引言1993年,英国学者mona baker 发表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将语料库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此文标志着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开端。

国内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始于杨惠中教授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一文,几乎与国外同时起步。

如今,国内的研究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就《中国翻译》这一cssci核心期刊进行人工检索,获得近十年全部有关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共16篇,文献表明:近些年国内相关学者应用这一新范式对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翻译普遍性、翻译实践与教学研究、翻译语料库创建与应用、译者风格、书评、综合概述等。

2.语料库辅助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可否认,语料库就像一个显微镜,它能使我们更客观,更具体地去探究翻译这一复杂人类交际活动。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语料库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大量真实翻译文本的客观描述,但方法本身并不提供对翻译现象的解释。

对语料库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需要在更广泛、更细致的基础上不断地加深。

2.1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翻译普遍性,是指翻译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变体,相对于原语语言或目标语原创语言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语言特征。

”(baker,1993:243) baker和oolhan等人先后揭示的翻译共性主要是:简化、显化、范化。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1993—2014)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1993—2014)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1993—2014)作者:张静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1993-2014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关于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为样本,对论文主题进行归类和分析,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20多年的发展做一个梳理,总结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求对语料库翻译学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翻译共性译者风格从1993年Mona Baker 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到2014年,语料库翻译学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几乎和国外同时起步,始于1993年杨惠中教授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

近些年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倾斜,除此之外,大量的学术会议也以此为主题召开。

鉴于语料库翻译学如此快速的发展,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统计了22年来(1993-2014)中国知网收录的外语核心期刊中以“语料库+翻译学”为主题的共143篇论文,并对论文主题进行了归类整理。

一、翻译共性研究翻译共性,又称翻译普遍性或翻译普遍性特征,是指翻译语言,相对于原创语言而言,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语言特征。

近些年来,对翻译共性的讨论主要有简化、显化、隐化、范化、集中化、整齐化、非典型搭配等。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共性的实证研究上,尤其是显化研究。

胡开宝、朱一凡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毫译本中的显化进行了定量分析。

王克非和胡显耀对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和汉语原创文学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语翻译文学作品在人称代词使用方面是否存在显化优势。

二、翻译语言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词汇应用的总体特征可以通过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和高频词的相关数据来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

102020年48期总第540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文/贾 敏【摘要】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将语料库手段应用于翻译领域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渐兴起。

本文结合《商务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独有的商务行业特征,讨论了将语料库语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翻译教改实践中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双语语料库中大量真实的对译语料,归纳总结其所呈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能够提高商务语篇特定词汇及长句的翻译能力,并有利于形成课后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 语料库;对译语料;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策略【作者简介】贾敏(1978-),女,四川仁寿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翻译、话语分析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计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汉翻译》课改研究(HEX2018031)。

面的背景知识与行业术语,了解商务领域的语言特征与语篇特点,这对《商务英汉翻译》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如基础的翻译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词义的选择、词类的转换、增词翻译法、减词翻译法、重复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法等词汇的翻译技巧;以及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语序的调整、从句的翻译、分句与合句翻译法等方面的基础训练。

而商务翻译实际操作部分则包括不同主题的商务类文本如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信用证、公示语、产品说明书、企业网站、企业简介、商务广告、等方面的篇章段落翻译。

通过课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再学期的针对性教学之后,能过掌握商务翻译的主要特征,并通过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手段,完成商务类垂直领域的译后校对翻译工作。

在面对不同类型商务文本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词汇的特殊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

如以商务合同为例,因其涉及法律法规,需要措辞严密准确以避免模棱两可,故多使用同义并列词语,如“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works or after their completion”“before or after the repudiation or other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arise any dispute in connection with, or arising out of”等,以及使用约定俗成的hereinafter,hereby,hereof,herewith,thereinafter等古体词。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变化和发展也日新月异。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作为汉语语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新动态、新趋势。

这些新词新语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交流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来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进行概述,然后介绍翻译研究的主要方法、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最后对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和总结,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新词新语概述近二十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汉语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新语。

这些新词新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新词新语的出现,使得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新词新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旧词新义,即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另一类是新词新造,即创造出全新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概念或事物。

这些新词新语在政治领域尤为突出,如“反腐倡廉”、“一带一路”、“全面深化改革”等,这些词汇不仅成为了政治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语。

新词新语的出现,对于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这些词汇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背后的语境和含义,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语言知识,以适应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出现是社会变革和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这些新词新语,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从特色词看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_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_严苡丹

从特色词看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_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_严苡丹

the the BC they they BC w as w as BC we we BC w ith w ith BC
279 134 11 1 3 11 24 10 15 21
10. 764 6. 644 6. 8872 0. 424 0. 050 0. 3562 0. 116 0. 545 0. 9661 0. 926 0. 496 0. 2611 0. 579 1. 041 0. 7176
晰, 我们将李白诗歌的源语文本和三个目的语文本中出现的 所有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代词( 包括相关的物主代词) 全部 统计其使用频数比, 并参照 BC ( 表 4 ) : 找出, 表 4 李白诗歌源语文本和三个目的语文本人称代词词频统计
人称代词 I me my we 合计 he him his they it 合计 代词累计 宾译% 1. 983 0. 892 1. 686 0. 496 5. 057 0. 149 0. 149 0. 496 0. 050 0. 545 1. 389 6. 446 洛译% 1. 890 0. 309 1. 389 0. 926 4. 514 0. 463 0 0. 386 0. 424 0. 887 2. 16 6. 674 许译% 1. 580 0. 381 1. 743 0. 654 4. 358 0 0 0. 381 0. 109 0. 272 0. 762 5. 120 Brow n Corpus% 李白原诗 0. 5099 0. 1164 0. 1298 0. 2611 1. 0172 0. 9392 0. 2578 0. 6886 0. 3562 0. 8623 3. 1044 4. 1213 0 0. 612 0. 612

表 1 显示, 洛译和宾译中, 词汇使用频数差别大于 0. 3% 的词共 16 个 ⑩ , 其中频数差异在 10 次 11 以上的词 12 个; 100 is。 次以上的词 1 个: the; 30 次以上的词 2 个: a、 at、 is、 it、 not、 of 、 road、 the、 they 、 w e; 洛译特色词: are、 all、 and、 me、 w as、 w ith。 宾译特色词: a、 将上述特色词对照 BC , 宾译的词频比更接近 BC 。 洛译 it、 they 、 w as、 w ith。 分别为: and、 只有 5 个词较之宾译接近 BC , 同法比较洛译和许译如下:

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总结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语料库的建设、语料库语言学理论、语料库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全景和参考框架。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系统回顾,本文旨在推动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的深入发展,为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语料库建设与研究近十年,我国语料库语言学在语料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语料库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其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和机构积极投入语料库的建设工作,不仅扩充了语料库的种类和数量,还提高了语料的质量和标注精度。

在语料库种类方面,除了传统的通用语料库外,还出现了专门针对某一领域或语体的语料库,如法律语料库、医学语料库、社交媒体语料库等。

这些专业语料库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在语料库规模方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语料库的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语料库如“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库”等,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海量的语料资源。

在语料质量方面,我国语料库建设注重语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通过严格的语料采集和筛选流程,确保语料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采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方法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和标注,提高了语料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在语料库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进行各种语言学研究。

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还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对比研究、语言演变研究、语言教学研究等,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近十年我国语料库语言学在语料库建设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语料库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料库 , 因此 研 究 者 们 得 出 结 论 : 译 文 本 的独 特 性 低 于 非 翻 译 文 本 , 翻 它 们 在 语 言 特 征 上 倾 向 于 彼 此 相似 , 种 现 象 就 是 B kr 说 的 整 齐化 。 这 ae 所 在 国内 , 合 语 料 库 与翻 译 进 行 研 究 成 就 显 著 的有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结 学 中 国 外 语 教 学与 研 究中 心 。该 中 心 已 经 建 立 起 国 际 上 容 量 最 大 的 通
他们没有对翻译研究产 生多大的兴 趣。直到二十 世纪九十 年代 , 翻译 研究呈现出了三种趋势 : 一是从注重翻译本身的研究兴趣扩展 到注重 “ 译员及其决定研 究的 兴趣上 。二是从 规定性 的方 法转 向描述 性 的方 法。三是从哲学的概念分析转向验证 式的研究 ” l 这三种趋势都将翻 。3

文中增添原文所 没有 的语法功 能词和实词 , 译文 更明确。具体 化指 使 对原文的语 法功 能词进行扩展和替代 , 使译文更具有 可读性 。 规范化指的是使译文符合译 入语规 范, 从而 消除或 降低 原文文 本 的独 特性。V n eaw r adru ea利用语料库发现 , 有大量证据表 明, 从德语 翻
二 、 料 库 翻 译 研 究产 生 的背 景 语 殊标点符号使其更符合英语标准 , 补充原文 中不完 整的句子 , 用结构简 八十年代以来 , 语料库发展迅速 , 大批语料库陆 续建成。但语料库 洁的句子代替原文中繁琐或奇异 的句子 , 子、 句 段落 、 陈述顺序 和篇章 与翻 译 研 究 真 正 结合 和 与 其 他 领 域 结 合 的 时 间相 对 比较 晚 。 翻 译 研 究 的组织更符合逻辑等。 在早期发展历程中处于语 言学的从属 地位 ; 再加上 传统 的语料库 语言 B kr ae 将向连续体 中心聚集 的倾向称为整齐化 , 即翻译文本在语言 学家认为翻译的语言 即使是用母语 翻译 , 也与 “ 标准语言 差别 , 有 因此 特征上倾向于彼此相似 。在对英语可比语料库( C 中翻译 与非翻译 E C)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

重视标准化和共享
建议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促进语 料库的标准化和共享,提高语料库的 质量和利用效率。
探索新的翻译理论和方 法
建议加强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探索新 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导语 料库翻译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结论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出翻译的规律、技 巧、策略等结论,并对翻译实践和教学提出建议和启示
03
语料库的构建与使用
语料库的构建原则
01
02
代表性
平衡性
选用的语料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 够反映目标语言的不同方面,包括语 法、词汇、修辞等。
在选取语料时,应考虑到语料的来源 和领域,确保各领域、各类型的文本 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
03
标注性
对语料进行标注,如词性标注、句法 结构标注等,以方便后续分析和研究 。
语料库的构建方法
网络抓取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各大网站、论坛、博客等获取原始 语料。
公开资源
利用已有的公开语料库,如联合国文档、新闻报道等。
合作收集
与相关机构合作,获取特定领域的语料资源。
自建语料库
根据特定研究需求,自行收集和整理语料,建立个性化的 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语料库翻译研究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加客观、精确的数据 支持,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体系。
应用价值
语料库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翻译 参考,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在翻译教学领域,语料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翻译技能,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更加充分地说明语料库与翻译结合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期刊类别选择CSSCI期刊,检索条件是“主题”或“关键词”或“篇名”都是“语料库翻译”,采用“精确”匹配方法,时间以“1999—2018”为界,共检索出相关论文284篇。通过阅读文章,笔者排除与语料库翻译研究不相关的文章,最后得到274篇文章,然后借助CiteSpace软件,并联合使用VOS软件,统计了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如图1~3所示。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译者风格;翻译共性;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1010506
一、引言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20世纪60年代初,N. Francis和H. Kucera开始设计并建成第一代大型电子语料库,即后来著名的布朗语料库(BROWN),开启了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之路,到现在,已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国内的语料库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大学黄人杰、杨惠中等教授建成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到了90年代初,语料库语言学开始用于翻译研究,1993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 Baker教授发表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一文[1]223-250,指出语料库可以用于描写和分析客观存在的翻译语料,能够揭示翻译本质,该文开启了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先河,并阐明了其应用领域及应用价值。同年,我国杨惠中教授发表《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一文,标志着国内语料库与翻译学结合的发端。Tymoczko[2]652曾预言,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是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经过20年的发展,语料库应用于翻译研究是否实现了Tymoczko的预言,成为翻译研究的主流?现在的研究发展程度如何?着重于哪些领域的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上1999—2018年这20年来CSSCI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语料库在翻译方面的研究论文为基础,分析并梳理其目前的研究现状、已有的成果以及前景预测。
(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
图3是CiteSpace统计出来的有关语料库研究的关键词,综合这些关键词,笔者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五类,主要包括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及评介,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语料库在口译与教学中的应用等。
三、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现状
从1993年Baker首次提出“语料库翻译学”至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胡开宝[7]7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研究范式奠定时期(1993—1998)与迅速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他的这一说法,刚好印证了Tymoczko的预言,从1999年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和兴趣。20年来,在我国,以王克非教授、胡开宝教授等为代表的学者致力于翻译平行语料库的开发建设,并基于这些语料库的应用展开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共性研究、翻译对比研究、翻译规范研究、翻译教学研究、译者翻译研究、机器翻译及口译研究等方面,在我国翻译界掀起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热潮。
(一)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代表人物及机构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语料库翻译研究以王克非、黄立波、胡开宝、胡显耀、李德超等教授为代表,主要研究机构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并不断向国内其他学校和学者辐射。这说明在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语料库统计出来的数据,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准确地说明翻译中的种种问题,因此呈现出越来越迅猛的发展势头。
二、语料库翻译学概况
“Corpus Translation”(语料库翻译学)最早由Mona Baker在1993年的论文中提出,后Tymoczko用“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2]653专指语料库翻译学研究;2011年,胡开宝在其著作《语料库翻译学概论》中给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定义,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系统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等内容的研究。語料库翻译学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研究,不仅涉及翻译理论,也涉及翻译实践的研究,注重通过实证的方式对翻译过程进行描写。这一点,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注重学者定性分析相区别,这也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即通过对海量的翻译语料或双语语料等的定量数据统计,对翻译现象或翻译本质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二十年综述(1999学版》2020年第01期
摘要:语料库语言学自1993年与翻译学相结合,从1999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到现在已经走过20年。通过分析、统计中国知网(CNKI)1999-2018年CSSCI期刊上发表与“语料库翻译学”相关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主要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及评介,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语料库在口译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助于为将来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总之,语料库翻译学作为描述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3]474,以翻译本体为研究对象,从大规模翻译文本或翻译语言整体入手,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4]9-14,在研究翻译过程、翻译方法与策略、翻译规范及教学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翻译研究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不仅涵盖传统翻译学研究内容,如翻译本质、译者风格、翻译语言特征、翻译规范、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以及口译研究等,也包括建设翻译平行语料库或翻译语料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使研究内容能够不断深入,比如王克非[5][6]、胡开宝[7][8]、黄立波[9][10]等学者相继著书立说,致力于语料库的开发建设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