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歌”的音乐表达与乐器配合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音乐思想探究

史记中的音乐思想探究

内蒙古电大学刊JOURNAL OF INNER MONGOLI;^ RADIO & TV UNIVERSITY No.l,2018(S u m No.167) 2〇l8年第1期(总第l67期)史记中的音乐思想探究仝智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市472000)[摘要]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就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

西汉时期是礼乐发展 蓬勃的时期。

太史公在《史记》中把音乐与政治,社会与自然紧密的 一起。

自己的音乐情感,说明了自然界中万物发展和繁衍生息的表现就是音乐。

并在大量的史料中,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的音乐形 式和特点留下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史记音乐思想[中图分类号]X204.2 [文献标识码]4 [文章编号]1672 -3473(2〇18)01 -0057 -03DOI:10.16162/j.issn.1672 -3473.2018.01.01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就是《史记》。

《史 书》记录 3000多年的历史,从 面记录从 帝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涉及了地理、历史、天文、科技等很多的方面,在音乐方面,《史记》中有《乐书》这一,它建立 国古代音乐的体制。

对于现代的音乐有着 的参考价值。

也体 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所以,立《史记》中的音乐史料,就成为了一个新的 :课题。

一、自然与音乐的关系《史记》中的《自序》曾经说过一容,描写了 自然与音乐的关系。

《史记》中,对于音乐与自然的 描写,主要集 《律书》一书中。

《律书》主 了自然与音律 的关系,对于十二律名进 。

决定万物生长的 。

风,十干,二十,十二支与十二律相配。

里八风指的是来风,作者为 十二律与十干,十二支,风和二十 相联 ?为此,得出以下结论,《律书》认为音乐能与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相 通。

能使万物变得成熟,能和自然界中的 相通,不 与自然界中的万物相通,更能体现音乐的律动。

体 万物 相关的规律和 的和谐, 动的规律。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一、史记音乐元素的史料特点在史记中,音乐元素的史料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多元素性:史记对音乐的描述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身,还涉及到音乐周边的文化现象,如礼仪、宗教、祭祀、道德等,并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挖掘、丰富展示,使得音乐成为了一个复合的文化现象。

2.多视角性:史记对音乐的描述不仅来自于史家、乐师、官员等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还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

这些不同视角的人,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音乐风貌和文化内涵。

3.多样技艺性:史记对音乐的描述不仅包含了乐器、乐曲、歌词、唱腔等硬性的音乐知识,还包含了乐器制作、乐器演奏技巧、歌唱技巧、乐队结构等软性的音乐知识,且这些知识的描述是相当详尽的。

4.多层次性:史记对音乐的描述不只是在个别篇目中,而是贯穿于整个史记中,是一种横贯于战争、社会、政治、文化等之间的纽带。

因此,《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且有机的知识体系。

1.音乐的审美意义在《史记》中,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对象。

史记中多次描述了音乐所带来的感官美和情感美。

比如:“笙簫、琴瑟之声,慰人之心也”(《诸侯年表》),“昭明圣主设计乐舞,以迎蘧秦之士,千钟鸣之,索高庸《怒客》之声,世所未有也”(《项羽本纪》)。

这些叙述表明,音乐不仅可以慰人心灵、调心静神,还可以尽情地释放情感,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

在史记中,音乐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方式。

史记对音乐的描述,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身,还涉及到礼仪、宗教、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文化现象。

例如,《封禅曲》是古代皇帝庆祝封禅大典所用的音乐,表达了古代朝廷的政治用意和宗教信仰;《霸志》和《鸡鸣》是古代将领出征前奏乐曲,注重士气鼓舞和军纪教育。

这些音乐元素所体现的文化风貌,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作者:毕又文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6期【摘要】司马迁史记中的音乐观点融合了儒、道思想。

音乐从远古至今都对人类的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借鉴、传承传统文化是文艺工作者的新课题。

【关键词】史记;儒家;道家;秩序;自信【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253-02【本文著录格式】毕又文.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J].北方音乐,2020,03(06):253-254.基金项目:河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10475149)。

一、《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从史记所载埙的产生到后来30件乐器的华丽呈现,一点点还原了人类在各种生存状态中的精神和物质追求。

在当时作为一件件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创新品,竟不经意地还原了历史、惊艳了时光。

音乐作为一个大自然中固有的载体,使人类的情感和智慧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得以传承。

《史记》中涉及音乐的内容零见于多个篇目,但主要集中于《律书》《乐书》两章。

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而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材质不同的八种乐器。

听音可以调养人的正义之心、圣法之心、礼让之心、仁爱之心、还有明智之心。

宫可以让人心温和宽广;商可以让人刚正好义;角让人生恻隐仁爱;徵可以让乐善好施;羽可以让人端庄好礼[1]。

由此可见,音乐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的全面修养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史記》中记载的黄帝命伶伦测十二律,《续汉书》记载的吹灰候气,把乐、律、历都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乐中的律动、历中的十二月、十二地支和宇宙中的天体都以一定的数理关系和谐地运作。

《青阳》等四季歌正是反映人类顺应自然规律且用音乐表达记录的有力佐证。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2]。

”上古时期的乐中,黄帝著《咸池》、颛顼有《六茎》、尧的《大章》、舜的《箫韶》、禹的《大夏》都涉及天地的和与序,被后人编排成歌舞附上现代人的理解得以呈现。

《史记》对音乐画画的描写

《史记》对音乐画画的描写

《史记》对音乐画画的描写
读《史记》乐书篇,司马迁关于音乐的产生、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类型、音乐的作用等论述,堪称经典,充满着治国之道和人生智慧。

今天读来,依然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音乐是人看到外物之后感情的一种变化,不同类型的音乐能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想法。

夫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忧;咩缓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经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司马迁认为,和静平和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一个人应该怎样做到和静平和?《史记》说: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废礼不接于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这让人想到了五色之眩、欲利所诱。

有人奉行“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所以过的得过且过,情欲放纵,周身被邪辟之气说沾,却浑然不知。

共产党强调自我革命,古人也有刮骨疗毒、猛药去疴。

人生要想活的通透,过的干净,总要有些自控力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音乐最能彰显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所以高尚的音乐能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平心,然后乐气从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史记中的音乐思想解读

史记中的音乐思想解读
此 书 全 面 记 载 了 从 黄 帝 至 西 汉 时 期 中华 民族 约 3 0 0 0 年 的 历 史 。涉 及地 理 、天 文 、音 乐 、医 学 、
山川 鬼 神 , 天人之际” , 涉 及 音 乐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史 记 这 方 面 的 思 想 集 中 反 映 于 律 书 。 ( ( 律 书 对 黄钟 、大 吕等 十二 律 名进 行 释 义 , 强调
风气 , 以律 历成 熟 万物 , 便是 “ 天 ”的 意 志 ,“ 天”
二 、音乐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史 记 认 为 音 乐 的 音 律 既 是 万 物 的 根 本 ,
的 目的 。这便使原 本十分朴素的 阴阳五行思想蒙
上 了浓 重 的神 秘 色彩 , 显示 了董 仲 舒 以后 汉 代思 潮 神 学 目的 论 的 特 征 。 根 据 “ 天人合一 ”的原 则 , 律 书 认 为 律 吕 不 仅 是 万 物 的 根 本 , 而 且 也 是 万事 的根本 , 此即所谓 王者制事立法 , 物 度执 则 , 壹禀于六律 , 六律为万事本 禹。 律 书 还 认 为 ,
音律 与 自然 阴阳之气相通 , 能决定万物 生 、长 、
敛 、藏的意义 , 其 突 出表 现 是 将 十 二 律 与 八 风 及 十 干 、十 二 支 、二 十 八 星 宿 相 配 。八 风 l  ̄ 1 ] / k 方 之 风, 来 自四 时 十 二 月 。年 、 月 、 日、 时 分 别 用 十 干 、十 二 支 、二 十 八 宿 表 示 ,依 次 运 行 , 周 而 复 始。 律 书 》 以 十 二 律 与 八 风 、 十干 、 十二 支 、 二 十八 宿 牵 强 比附 , 旨在得 出如 下结 论 : 律历 , 天所

体 ,音乐是 自然界 万 物 繁衍 生息 、和 谐 发展 的反 映 ,是 人有 感 于外 物 的 内心表 现 ,对 人 的全 面发 展起 到 积极 与 重要 的作 用 ,且

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

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

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在史记中,音乐与舞蹈传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发展演变、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史记中对音乐与舞蹈的记载丰富而详细,其中《乐书》、《舞书》等篇章是我们了解古代音乐与舞蹈的重要资料。

首先,史记中对音乐的记载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等方面。

宫廷音乐在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君主统治下的象征与表达方式。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宫廷音乐的内容,如乐舞之礼仪、乐器的种类与演奏方式等。

同时,史记还记载了宗教音乐的存在,宗教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祭祀与宗教仪式的角色。

此外,史记还记载了民间音乐的一些情况,揭示了古代人民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其次,史记中对舞蹈的记载也是十分丰富的。

古代舞蹈在史记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宗教仪式以及民间娱乐活动中。

史记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舞蹈的内容,如各种舞蹈的名称、形态、演出方式以及舞蹈的社会功能等。

通过对史记中舞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舞蹈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不仅仅是对古代艺术形式的描述,更是对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反映。

首先,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可以反映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统治秩序。

宫廷音乐与舞蹈作为君主统治下的象征,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统治秩序。

其次,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还可以反映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

宗教音乐与舞蹈作为古代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

此外,史记中的音乐与舞蹈传统还可以反映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不同类型的音乐与舞蹈反映了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通过对史记中音乐与舞蹈传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发展演变、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内涵。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料猛料最为丰富、内容最为广泛的一部史书。

司马迁在《史记》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仅是曲调、乐器等具体的音乐要素,更体现了古代人对音乐的审美意义和追求。

下面就来探究一下《史记》中的音乐元素的美学意义。

音乐元素在《史记》中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史记》中,音乐常常出现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场景中,它可以通过温和的旋律和悠扬的乐音来调节读者的情绪。

比如在记述君王死亡的章节中,司马迁常常使用悼乐来描绘国家的哀伤之情,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君王去世所带来的痛苦与哀伤之情。

在描写战争的章节中,司马迁也常常用到战鼓激昂的乐曲来衬托战场上的紧张气氛,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紧迫,增强叙事的震撼力。

音乐元素在《史记》中还起到了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在《史记》中,司马迁用音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比如在记述礼乐制度的章节中,司马迁用音乐的善良、美妙来体现君王的德行和仁爱之情;在记述古代战争的章节中,司马迁通过音乐的豪迈和激昂来表现英勇和威武的将领。

这些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使人物形象立体化,更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其性格特点的独特魅力。

音乐元素在《史记》中还具有审美情感的引发作用。

《史记》中曲调优美的音乐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当我们读到《史记》中用动人音乐来夸奖圣贤的章节时,无论是从音乐的艺术上还是从文化的层面上,我们都会被音乐的美妙所打动。

在描绘古代宴会、游乐场所等虚幻世界的章节中,司马迁也用音乐的轻松愉快、欢乐无边来勾画出人们欢乐的场景,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快乐和享受。

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丰富了《史记》的艺术性,还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和欢乐体验。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叙事体裁,更能够为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它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在《史记》中,存在着丰富的音乐元素,这些音乐元素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赋予《史记》美学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涵盖了宫廷音乐、军中乐舞、民间音乐等方面。

例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广陵人张协所创作的《广陵散》,该曲以高亢豪放的音乐形式表现了汉武帝的威严和英勇,展现了当时宫廷音乐的繁荣。

再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了孟子率领弟子们走过齐国的山岳时,他们唱起了山歌,歌声回荡在群山之间,表达了孟子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还具有情感的表达功能。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也顺应了这一特点。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和嬴政(后来的汉高祖)之间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描述项羽和虞姬在赵王芷阳宫的别离。

在这一段文字中,描写了虞姬演唱了一首《别离歌》,歌曲表达了她对项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即将来临的别离的悲伤和无奈之情。

通过音乐元素的运用,《史记》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感同身受。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还具有装饰与烘托的作用。

音乐可以丰富书中的画面,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史记·孟子广雅》中记载了闾丘儿为《诗经》配乐的故事,闾丘儿在创作乐曲时充分考虑到了《诗经》中的节奏和情感,使音乐与诗歌相得益彰,为《诗经》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通过音乐元素的加入,使读者更加容易体验到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以其丰富多样、情感表达和装饰烘托的功能,赋予了《史记》以美学意义。

音乐元素使得《史记》更加立体生动,读者通过阅读文字,仿佛能够听到历史人物的呼吸声和情感的共鸣。

浅谈《史记》中歌诗乐曲的作用

浅谈《史记》中歌诗乐曲的作用

浅谈《史记》中歌诗乐曲的作用作者:谢悦夏丽华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6期《史记》是一部划时代的鸿篇巨著,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司马迁用酣畅淋漓的笔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叙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物的鲜明性格。

细读《史记》,笔者注意到司马迁在众多篇目中记述了歌诗乐曲,这些歌诗乐曲在表现环境、描写人物、推动故事发展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情色彩。

一、歌诗乐曲在表现环境中的作用1.渲染环境气氛。

《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前往刺秦,太子等人送至易水河畔,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秋风萧瑟,易水寒凉,壮士此去,不再还乡!荆轲慷慨高亢的歌声久久地回响在寒冽的易水之畔,以至于“士皆垂泪涕泣”,悲壮苍凉的送别场景跃然纸上。

易水送别时,荆轲的歌曲,初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一个声调悲凉,一个声调激愤,歌诗乐曲渲染了壮士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赴死的壮烈,送别时心知不复生还的悲痛,千载之下的读者依然能体会到燕国勇士同仇敌忾的气势,誓死卫国的忠诚。

2.揭示社会环境。

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困厄,备尝艰难险阻,“累累若丧家之狗”。

辗转到楚国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史记·孔子世家》)接舆是楚国一位出世的狂者,他深深了解春秋时期污浊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凤凰德衰”来暗喻当时的社会现实,以“从政者殆”来表现自己对执政者的深切不满;见圣人落魄至此,接舆内心感伤,以“来者可追”劝告孔子,既然社会污浊,执政者不能接受“仁爱”主张而热衷于互相征战,不如停止周游列国隐居吧,离开这不可救药的社会。

二、歌诗乐曲在描写人物中的作用1.表现人物情感。

漢高祖平定淮南王黥布叛乱后,回归故里,自为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西汉初期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文史学的奠基之作。

在《史记》中,除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外,还有一些关于音乐的记载,这些音乐元素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文化以及古代社会生活的美学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中了解古代音乐的类型和形式。

在《史记》中,记载了古代音乐的种类繁多,从宫廷雅乐到民间曲艺,无一不在其中。

在《史记》中记载了嬴任奏《霸凌乐》,这是一种宫廷雅乐,具有庄严雄浑的特点,被用来表达嬴任的霸气与豪情。

还有一些关于民间曲艺的记载,如《楚兴之乐》、《秦飞鸢之舞》等,这些都是展现了古代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这些音乐元素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的形式和类型,以及不同的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这对我们深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美学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还涵盖了古代音乐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和娱乐形式,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史记》中对于音乐的记载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记载,更多的是对于古代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的体现。

在《史记》中,记载了韩宣子扬声鼓的故事,这是一种古代常见的音乐活动,韩宣子通过鼓声来调动士气,激励士兵奋勇作战,体现了古代音乐的鼓舞人心、激励情绪的功用和审美意义。

还有一些记载了古代音乐家的故事,如《魏之士酊》,记载了魏国的音乐家士酊擅长演奏琴瑟,被齐桓公邀请到国内演奏,这些记载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音乐家的推崇和尊重,以及古代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这些音乐元素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念,以及古代社会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美学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还涉及到古代音乐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的关系。

史记中的古代音乐与乐器分析

史记中的古代音乐与乐器分析

史记中的古代音乐与乐器分析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中的古代音乐与乐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

史记中对古代音乐的记载非常丰富,涉及到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奏方法以及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

其中,史记中的《乐书》是对古代音乐最为详细的记载之一。

《乐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代音乐的曲谱、乐器的制作方法以及音乐的演奏技巧等内容,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史记中,古代音乐被分为雅乐和俗乐两大类。

雅乐主要是指宫廷音乐,是贵族阶层的乐曲,它以庄重、典雅的风格为主,常常在宴会、祭祀等场合演奏。

俗乐则是指民间音乐,它更加通俗易懂,常常在民间娱乐活动中演奏。

史记中对这两类音乐都有详细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除了音乐本身,史记还对古代乐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古代乐器分为弦乐、管乐、鼓乐和击乐四大类。

其中,弦乐器包括琴、筝、瑟等,管乐器包括笙、箫、管等,鼓乐器包括鼓、钟、钲等,击乐器包括铙、钹、镲等。

史记中对这些乐器的制作方法、演奏技巧以及音色特点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通过研究史记中的乐器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乐器的种类、演奏方式以及在古代音乐中的作用。

史记中还记载了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史记中记载了古代音乐在宴会、祭祀、军事行列等场合的应用,以及音乐在社会教育、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音乐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史记中的古代音乐与乐器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过研究史记中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史记中的乐器记载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乐器的种类、制作方法以及演奏技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记乐书列传观后感音乐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

史记乐书列传观后感音乐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

史记乐书列传观后感音乐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史记乐书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记录了古代乐书家的事迹和对音乐文化的贡献。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以及它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直接触动人心的能力。

在史记乐书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优秀的乐书家们如何通过音乐创作与演出来塑造他们的时代。

他们以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向人们传达情感,表达思想。

乐书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传递。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乐书家们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使得人们更加投入其中,产生共鸣和联结。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和人们的情感记忆。

史记乐书列传中提到的乐书家们,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流传,而且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音乐作品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氛围,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一部分。

他们的乐曲,既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又传递了一种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这些音乐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自己乃至整个社会历史的认同感。

第三,音乐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史记乐书列传中提到的乐书家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更代表着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

他们汲取了古代乐书的基础,融合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音乐得以不断创新和进步。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后世开创了美妙的音乐传统。

最后,史记乐书列传让我深思音乐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

它能够将人们连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艺术体验。

通过音乐,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

正如乐书家们的音乐在古代传承与发展一样,现代音乐也具有极大的传承与发展潜力,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力与文化魅力。

总之,史记乐书列传让我深切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能直接触动人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情感;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媒介,使得音乐在不断创新中传承了几千年来的文化价值。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经典,被誉为“史家之宗”,其中涵盖了丰富的音乐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记录古代音乐的历史,更展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和美学意义。

首先,古代音乐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乐曲节奏和旋律上。

在《史记》中,对于乐曲的描述通常包括节奏、旋律、乐器、歌词等方面。

比如,《史记》中记载了东周时期大夫郑昭的《楚辞》乐舞,其中的《九辩》以其特殊的旋律节奏吸引着听众,其美学追求在于乐曲节奏的变化和旋律的流畅性能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古代音乐无声部分的记录,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骊姬七号铜磬的音色清脆悦耳,让人心情舒畅,这说明在古代音乐美学中,音乐的无声部分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通过它来营造气氛和情感。

其次,乐器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乐器不仅仅作为演奏的工具,更是艺术家们创作和演绎乐曲的载体。

在《史记》中,对古代乐器的描述详细而生动,从乐器的形状、声音到使用方法都有所体现。

如《史记》中记录了楚国人陆贾所创的“瑟、钮、箜、竽、笙、筝、钟、鼓”,这些丰富多彩的乐器,不仅在古代音乐中广泛使用,而且对于今天的现代音乐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歌词在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

在《史记》中,不仅有关于乐曲节奏和旋律的描述,还有大量的歌词记录,如《长歌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这些歌词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既有写景、咏史的叙述性歌词,也有强调情感、表达人文关怀的抒情歌词,此类歌词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是人文美学的体现。

综上所述,古代音乐在《史记》中的呈现展现了古代音乐美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不仅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乐器和歌词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美学意义,还体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

如今,这些古代音乐元素虽已经过百年的沉淀,但对于今天的现代音乐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纪元前109年完成。

它总共分为十二本,内容涉及从黄帝到秦始皇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史记》中,除了历史记录之外,还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比如琴谱、歌谣等,这些音乐元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反映了当时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音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仅仅是娱乐方式,也是一种传达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

《史记》中记录了许多歌谣和乐曲,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重视。

例如《史记》中有关楚国君王屈原的《离骚》一文,这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作品,也是一首有着浓厚音乐色彩的长诗。

它所表现的音乐元素包括韵律、旋律、节奏等,这些都显示了古代音乐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同时也使得《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反映了当时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

在《史记》中,司马迁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古代音乐的种种细节,如《功臣世家》中记载了汉武帝封赏乐舞、舆游器械之丰盛;《白起王翦本纪》中叙述了秦始皇封丘之礼乐等。

这些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审美的认可和追求。

古代音乐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表现美等方面。

古代音乐工艺的精美和音乐形式的多样性都使得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在审美意义上的重要性。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在审美意义上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史书中对音乐的描摹,我们可以了解古代音乐在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种音乐元素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窗口,为我们深入探究古代音乐的美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从《史记》中寻找音乐的作用

从《史记》中寻找音乐的作用

从《史记》中寻找音乐的作用摘要:《史记》中有无数地方通过某种音乐及其形式,以音乐的体制、抒情性和净化作用,帮助作者塑造了或高大伟岸、或英明睿智的人物形象。

今人看到了这些人物时,能够按图索骥,寻找音乐在那个年代起着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史记;音乐鲁迅曾经说过,《史记》可以称得上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那朴实无华的写作手法,造诣高深的文学功底,使得《史记》本身就像一首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的歌谣。

在这首古老的歌谣中,我们依稀看得见古人是怎样理解音乐的,依稀辨别得出那些音乐带给古人的独特风骨。

一、体现人的等级古人常常把“四书五经”挂在嘴边,那么究竟什么是“四书五经”呢?“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其实,这种说法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提出来的,在遥远的先秦时代是有“六经”的,被遗忘的那一“经”就是《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音乐的社会意义的重视远超过了对音乐本身的关注。

在西方音乐史中,我们并不难听到几百年前的音乐音响,甚至在一些画作中也会看到以“写实”而著称的西方画家如实记录的音乐曲谱。

然而在这片“写意”的东方土地上,只有《礼记》中有关于音乐规格规定的书籍保留了下来,因此我们不难推测,遗失了的《乐》,大概就是描述或记录音乐本身的典籍了。

音乐可以体现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阶级。

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就记载了一段季札出使鲁国,根据不同的音乐、舞蹈,不但能体味其中的曲折婉转、宏伟辽阔,更进一步分析出了当时的天下周王朝与诸侯国的盛衰大势;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一个故事令人记忆犹新,秦王依仗强势令赵王为他鼓瑟,在这里鼓瑟,并不是秦王一时兴起要赵王来一下“才艺展示”,而明显是有预谋、有准备地羞辱赵王,另一边的蔺相如不甘受辱,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缶”在那时是一种酒器而已,“击缶”比起“鼓瑟”来要卑微许多,不同的乐器间,人与人的高低立现;另外一则经典事例发生在孔子身上,《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录着在齐鲁两国的夹谷之会上,孔子先后喝却了齐国为鲁国准备的“四方之乐”和“宫中之乐”,并以此体现鲁国知礼、守礼并且伸张道义的正义形象。

论《史记》中的音乐文化

论《史记》中的音乐文化

论《史记》中的音乐文化作者:杨冬菊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其中记载音乐方面的史料异常丰富,因此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音乐文化意义的史书。

《史记》中除了两个音乐专篇《乐书》《律书》之外,有70余篇涉及音乐,计220余处。

内容涉及乐器,音乐人物及其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礼乐制度修订,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思想等方面。

研究《史记》音乐文化,领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音乐的旨意,厘清《史记》音乐文化的内容概况与特征,剖析《史记》音乐史料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全面认知《史记》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史记》;音乐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 K204;J60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123—05Abstract: Historical Records is the historical works of all subjects, in which abundant music was recorded. There are seventy copies, more than two hundred and twenty parts concerning music instruments, music figures and compositions, performances, revision of rites and music, music education, review and ideas. That is why Historical Recor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f music cultur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musical culture in Historical Records are characteristic with presenting patterns because of the unique limit of history version. Historical Records possess a high sense of summary and synthesis, with much academic value as well as references in Chinese history science of music and its research field.Key words:Historical Records; mus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主要源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P2735)的史学巨著《史记》的精髓思想及其伟大成就。

论《史记》中的音乐文化

论《史记》中的音乐文化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史记,音乐史料研究'!%!($"B"%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 项 目$&+史 记,对 中 国 音 乐 史 的 贡 献 '!%&(@%$T&"%渭 南 师 范 学 院 特 色 学 科 建 设 项 目 $&秦 东 音 乐 舞 蹈 传 承 与 创 作 '!%TP8[@"%$" #作者简介$杨冬菊!%'?!)"#女#陕西华阴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 术 学 院 副 教 授;研 究 方 向$音 乐 文 化 *音 乐 教 育 *钢 琴 教 学 ;
#关 键 词 $*史 记 ,'音 乐 文 化 '特 征 #中 图 分 类 号 $@$"T-(&"';$! ! !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 #文 章 编 号 $%""B%%?&!!$"%&""#%"%$!%"#
3%3%/06+$+()<.+$2/0*.0-.1#$%=/4&'2/.0(3#.'2>4
第 !" 卷 ! 第 # 期 $"%& 年 ' 月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0*,-, 1,234+5267!8)92-.8924,945"
Hale Waihona Puke :).;!"#<);# 84=;$"%&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

探究《史记》音乐元素中的美学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集大成者、史学奠基者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史记》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还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这些音乐元素在《史记》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又蕴含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本文将深入探究《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并阐述其美学意义。

一、《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在《史记》中,音乐元素几乎无处不在,它通过对乐器、音律、音调等的描述,为史书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

在《史记·乐书》中,司马迁详细记载了古代音乐的发展和特点,对殷商、周、齐、楚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均有详尽描述。

比如在“三辨”之中,记载了乐府音乐中的三种乐府,《史记》对于这些乐府歌曲的描述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的音乐风貌,而且从中也可以窥见古代音乐对当时社会、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影响。

《史记》中的音乐元素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的描绘,而且在史实记载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了汉武帝驾临乐府的场景:“上九奏诸侯之乐月六月朝日廒,舞月著,其德有加,乐以安其劳”。

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汉武帝的乐爱之情和对音乐的重视,也给我们展现了当时的音乐景观,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音乐的重要依据。

二、音乐元素的美学意义音乐元素呈现了史书的文学艺术价值。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在《史记》中,音乐元素的描绘不仅仅增加了史书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史书增添了文学的光彩。

在《史记》中,音乐元素的描绘往往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比如对音乐场景的描绘、对音乐气氛的描写等,这些描绘为史书增添了一抹抹绚丽的色彩,使得史书读起来更加有趣和生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记》中的音乐元素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音乐元素为史书增添了美的情感,为史书增添了审美价值,为史书增添了文学艺术价值。

通过对《史记》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音乐的魅力和美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史记》这部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歌”的音乐表达与乐器配合《史记》有所“歌”者共23篇,本文侧重于“歌”在叙事性传记中的具体应用,因而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为统计对象,分类如表1(2):一、《史记》中“歌”的音乐表达(一)情至而“歌”,所述即所感,强化抒情色彩喜怒哀乐的情绪由事生发,而事件本身具有特定的产生空间。

“歌”在简单文字表达的同时,借音乐的互补加强了场景与心境的配合。

《吕太后本纪》中,赵王不愿娶吕氏之女,因而被诬告幽禁,断其膳食供给,饥饿所迫下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

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讬天报仇。

”赵王以“歌”痛诉吕后乱朝,刘氏天下危殆的政治现实,虽有藩王之尊、忠臣在侧,亦难逃受迫害的悲剧命运,强压之下只好寄托于上天可以明辨曲直。

这首“歌”在情绪上充满了愤慨忧惧,一方面他自知死期将近,后悔没有早入黄泉,免受无谓的侮辱,另一方面对家国正统加以维护,且歌且叹,且悲且吟,幽闭空间与亡命悲音相映相和,而他难以消解的愤懑也成为了被“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的导火索。

“歌”中的情绪表达,常着力于表现人物在时势更迭中的悲悼,《宋微子世家》中,箕子以上天安民之理获得了不为周臣的身份,在途经殷墟故地时,已是满目破败,禾苗丛生,心头的积郁无法通过哭泣宣泄,便付之以“歌”,借《国风·郑风·狡童》,用狡僮比纣王,以所见触所感,悼念故国不再的同时,难以对纣王不纳谏,不明德,稚童般任性妄为的亡国之举释怀,表现出前朝遗民在物是人非中难以挣脱的精神枷锁;《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叔齐,不满于武王父丧未毕便急于征伐的失仁失孝,以不食周粟的抗争表露对政治局势的不满。

贤臣良主尽失,无有托身之所的悲哀将他们推入绝境,“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作歌明志落脚于对命途衰颓的认知,由个人命数推及国家大运,隐晦阐发暴主统治下难以长久的必然结果。

除负面情绪外,《高祖本纪》中的“歌”是少有的意气风发之作,但也最终滑入对家国未来的深切忧虑。

刘邦戎马半生,从沛县亭长到一国之君,暮年终回归故里,一首大风歌,既有慷慨雄壮的英雄豪气,亦有因战乱频发、守业艰难而生的慨叹,此时的他垂垂老矣,“歌”中的豪迈与“歌”后的“泣数行下”,将一个功业已成、胸怀天下的帝王形象跃然于纸上。

《史记》中的“歌”,直抒胸臆,因事即情,叙事笔法说明缘由的同时,用“于”“兮”等助词加长音节,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

作歌叙情、借歌表志的举动与实地实景相配合,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渲染出特定的情绪氛围。

(二)以民间歌谣反映社会背景,展现舆论导向《史记》在叙写人物故事的同时,以民间歌谣为窗口,引入下层百姓对其人其事的看法,提供观照历史真实的新视角。

《外戚世家》中,因卫子夫为后,兄弟亲族乃至襁褓小儿皆被封侯,天下因而歌之:“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除了从侧面展现卫子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奇外,一个“霸”字也可见其外戚权重、过度恩眷下的危机四伏。

《曹相国世家》一篇中,通过百姓“民以宁一”的评价,佐证曹参继承萧何法度后民众的安居乐业,以此说明曹参并非无所作为的闲相,而是全盘把握政局后,有策略的清静无为。

与此同时,民间歌谣也承担着讽刺时弊的社会功用。

《田敬仲完世家》中齐王建听信奸臣之策,放弃合纵,不战而降,直接导致齐国的覆灭,齐人怨而歌之:“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共城处于偏远之地,少有人烟,遍布松柏,齐王建被迁居至此,齐人所“歌”意为不是松柏促其远迁,而是被宾客所误,痛恨君主在谋臣选用时不加审察,以致亡国之殃。

除了反映历史真实外,民间歌谣受其视野所限,在内容上也会偏颇失误。

如《淮南横山列传》中,百姓为淮南厉王的遭际作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认为孝文帝出于自身利益,迫害兄弟,致其绝食而死,他们忽略淮南厉王谋反犯上之举,将臣子罪责厉王的谏言变更为孝文帝的自我态度,体现出百姓对皇家骨肉亲情的不信任以及只能看到现象,难以触及本质的局限性。

《史记》“歌”中的民间歌谣,用词粗浅,朗朗上口,是故事脉络的见证者和说明人,反映出司马迁关注底层社会、多角度摹画史实的写作态度。

(三)注重“歌”的内容,辅助叙事抒情之外,《史记》中的“歌”通过平铺直叙,进行观点的阐述,以歌功颂德、劝谏说理。

颂德者尤以《夏本纪》夔行乐一节为代表,起首由舜帝作歌,“陟天之命,维时维几”,直接点明自己奉行天命施行德政、臣可尽忠官可发达的政治作为,之后皋陶以“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和“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为对比,表达对帝王尽职履责、谨慎执法的期许,祈愿天下兴旺。

舜帝与皋陶在一唱一和间,以叙事性语言明示治国思想、君主德行,为天下宗禹的民心所向打下了良好基礎。

而在《孔子世家》中,楚国狂人接舆路遇孔子,先扬后抑,初以凤鸟比孔子,赞其德行高洁,之后又话锋急转,说其品德衰败,去者难更,但来者可改,劝谏孔子不要再以从政为念。

接舆在前后矛盾的陈词中既有对孔子结交南子的不齿与怀疑,又表露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借“歌”的内容发表自己隐逸遁世的宣言。

《史记》中叙事说理型“歌”少有助词,大多是将文辞直接断句,并不以吟唱为主要目的,缺少乐器的配合,“歌”在其时其地的出现更多是为了场景语言的丰富性,并以形式的曲折冲淡观点的冲击,更易于被接受。

(四)《诗经》直接引用,体现历史传统《史记》“歌”中对《诗经》的直接引用集中出现于《匈奴列传》一篇,用以佐证匈奴与中原的历史关系,其中的“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分取自《鲁颂·閟宫》、《小雅·出车》、《小雅·六月》三篇,均是对周朝与猃狁,即匈奴间交战情形的描述,突出展现中原将士的英勇善战。

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同时,不免带有对少数民族地域的偏见,如以反犬旁为部首、在部族名中直接以“奴”唤之、言败不言胜等,具有历史局限性。

除了对《诗经》句子的直接使用,亦有以标题指代全篇的做法,如《秦本纪》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黄鸟之诗即《秦风·黄鸟》,全篇以其鸣声之哀起兴,讲述秦穆公以生人陪葬的暴行,集中表达对其中三位贤者之死的惋惜悲痛,“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呼告是底层民众的愤慨哀辞。

《史记》以此诗为底本,对内容加以阐发,认为秦穆公未留下典章制度却带走贤臣良民,德行的缺失使他纵然称霸天下,亦不被承认为诸侯盟主,将秦国东征艰难归结于统治者的残暴不仁。

对《诗经》的直接引用体现出《史记》的历史传承性,所“歌”者本身即带有情感取向,并富于音乐美。

一方面使《史记》所述有了实时史实为例证,另一方面将诗乐传统于文字间应用,着意拓展了选材的丰富性。

二、《史记》中“歌”的乐器配合《史记》中的“歌”,有乐器配合者6篇,根据乐器的种类和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多种乐器齐发,为大型庆典所用,即《夏本纪》舜为大禹功成而庆一节,其中“《箫韶》九成”,即是中国古代传统乐舞《大韶》,由樂师夔所作,盛行于舜帝统治时期,《尚书·益稷》(3)有载:“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其中的鼗为有柄小鼓,柷为方匣子状打击乐器,镛为大钟,众乐器齐声而作,极尽富贵雍容,是盛世之音,亦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

其次是单种乐器的独立演奏,与“歌”的内容密切呼应,便于氛围的营造。

如《刺客列传》中击筑而歌,筑是弦乐器,演奏时以竹尺击弦发出音节,起源于楚地,声音悲亢激越。

此处荆轲即将远赴秦国,抱定必死之心,初为变徵之声,凄婉哀伤,蕴藏着终无归期的悲恸,“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陈词之后,音高陡然升为羽调,将决心已定、不问归程的坚定心性借乐器表达。

苍茫水天间,寥寥乐声,几抹孤影,极具画面感和音乐美,使舍身成仁的志士风骨跃然纸上;《张释之冯唐列传》中,汉文帝倚瑟而歌,瑟同样是弦乐器,多由女性演奏,声音悲怨,其弦粗于琴,因而其音在弹奏中更为浑厚深沉。

汉文帝行至霸陵,遥指慎夫人之乡,触及内心的故地忧思,瑟之哀音进一步渲染出凄惨悲凉的氛围,与人物心境相互照应。

最后是特殊乐器的配合,如“弹剑而歌”,出自《孟尝君列传》,冯驩初时以下等门客之身寄居于孟尝君门下,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于是拨动剑身,使其发出铮铮之声,且弹且吟,表达内心的不满,孟尝君对其所求一一满足,冯驩深受触动自此尽心辅佐。

冯驩通过“弹剑而歌”的举止,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对孟尝君的待士态度加以考量,并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三、《史记》“歌”的后世影响——以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为例《史记》中的“歌”不仅在文本中起到了内容补充、气氛渲染的功用,其中的音乐内涵更是在后世的乐器演绎中被不断深化,并在场景塑造中铭刻了史家特色。

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同时对垓下之围进行音乐表达,前者以战胜方刘邦为切入点,音乐雄浑壮阔,分为战前、交战、战后三个部分。

《高祖本纪》载,刘邦与诸侯共击楚军,人员构成繁复,因而在乐曲战前部分,忽快忽慢,节奏灵活变化,并以长音模仿号角,构建出人影纷乱,各自列阵,却又志气昂扬、势如破竹的精神面貌;而交战之时,拨弦速度不断加快,乐曲的紧迫感不断加重,大量的扫弦对战场的风雷四起加以描画,由埋伏时屏息以待的紧张变为各方出击的战鼓擂擂,迫人心弦;项羽乌江败走,乐曲进入战后,乐调突降,弾拨速度突慢,在短暂惋惜英雄末路后,再度提速,重回刘邦视角,表现胜利归来的喜悦。

整体上气势恢宏,情绪表达酣畅淋漓。

《霸王卸甲》虽然在结构上与《十面埋伏》相重合,却由项羽所经所感为出发点,对《项羽本纪》中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进行了音乐性重现。

战前节奏趋于平稳,虽然此时项羽兵少食尽,但依旧从容以对,表现出西楚霸王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大敌当前而面不改,志气盖世不受外物所侵;交战部分乐曲未多加赘述,直引入“楚歌”“别姬”一节,揉弦的长音与弾拨的短音相互应和,短音壮阔,长音哀婉,形成了对话式结构,模拟霸王别姬的叙说经过,两种音色此消彼长,也映射着项羽内心的挣扎反复,国已失、战已败,何去何从的悲凉层层加深;最终战后的“鼓角甲声”已无战前的井然有序,节奏零乱、急缓不定,刻画出兵士的四散奔逃,暗示项羽已自刎于乌江,前后比照下,既有霸王的刚中带柔,亦有沉痛的历史悲剧感。

后世在对《史记》“歌”的音乐创作中,常对其中的情节加以发展,使其叙事内容更加完整,但在情感取向上始终与原作保持一致。

音乐成为了将文字具象化的载体,使闻着得其意、绘其景、和其歌,二者相辅相成,使《史记》焕发出勃然的生命力。

四、总结《史记》中的“歌”,从音乐表达上看,兼具叙事性和抒情性,并以民间歌谣和《诗经》的加入凸显其社会背景和历史传承;在乐器配合中,既有雅乐的恢弘,亦有独奏的哀婉,兼具性情表达的功用,恰到好处地与所“歌”内容交汇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