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

合集下载

肠杆菌科概述范文

肠杆菌科概述范文
肠杆菌科概述范文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变形菌目,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50个属,600多种不同的肠杆菌。肠杆菌科菌株主要分布于土壤、水体、动物和人体的肠道中。
肠杆菌科菌株的形态特征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或椭圆形,有时可形成短链或链状结构。菌株的大小一般在1-5微米之间。这些菌株在革兰染色中染色负性,说明其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唾液酰胺和蛋白多糖组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致病菌。它通常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可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可以引发腹泻、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不同的疾病。
志贺菌(Shigella)是另一种肠杆菌科致病菌,可以引起志贺菌痢疾。这种感染通常通过口服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症状包括腹泻、发热、腹痛等。
肠杆菌科菌株是一类厌氧和兼性厌氧菌株,能够利用多种碳源进行代谢。它们通常具有发酵代谢过程,可以产生乳酸、醋酸、乙醇和气体等代谢产物。此外,一些肠杆菌也具有厌氧呼吸代谢能力,可以利用硝酸盐等作为电子受体。
肠杆菌科菌株在病原性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有些菌株是正常人体肠道中的共生菌,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危害,并且还可以发挥一定的生理功能。但是也有一些肠杆菌科菌株可以成为人和动物的致病菌,引发各种感染和疾病。常见的肠杆菌科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志贺菌、克雷伯菌等。
克雷伯菌(Klebsiella)也是一种常见的肠杆菌科致病菌,可以引起泌尿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克雷伯菌感染通常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进食受污染的食物引起。
肠杆菌科致病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细菌通过感染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疾病。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肠杆菌科致病菌的感染风险更高。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

肠杆菌科细菌归纳总结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包括了许多与人类和动物相关的致病菌,同时也包括了许多与环境和食品卫生相关的菌株。

肠杆菌科细菌的特点是在普通培养基上能够产生气体,并且在革兰染色中呈现棒状。

1.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粪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黄色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等。

这些菌株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以及人及动物的肠道中,有些种类具备耐药性,并且可能引发医院感染。

2. 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它一般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此外,某些大肠杆菌菌株还产生毒素,如致命的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

3. 鲍曼不动杆菌属(Klebsiella)鲍曼不动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另一个重要属,常见的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

这类菌株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可以引起肺炎、尿路感染以及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而产超强粘多糖的黏质性肺炎克雷伯菌更是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医疗环境中的重要威胁之一。

4.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类重要致病菌,它包括众多血清型,其中一些血清型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沙门氏菌感染。

这些菌株主要存在于动物及其产品中,比如家禽、牛奶和蛋等。

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卫生状况,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引起胃肠炎等症状。

5. 艰难梭菌属(Clostridium)虽然肠杆菌科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菌属,但在其中也包括一些与人体肠道无关或者少数与肠道关联不紧密的菌株。

艰难梭菌属是其中之一,该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肠杆菌科专业知识讲解

肠杆菌科专业知识讲解

(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5)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AEC)
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肠毒素(enterotoxin)--腹泻
1.不耐热: 肠粘膜细胞内cAMP
发烧、呕吐、腹痛、水样泄
肠热症后,能取得牢固免 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极少 发生再感染。
因沙门菌为胞内寄生菌
(一)标本 1.败血症: 取血 2.胃肠炎: 取粪便、呕吐物或 可疑食物 3.肠热症: 因病程不同采用 不同标本
3.肠热症取材时间:
第1周取外周血 第2周后来取粪便、尿液 第1~3周取骨髓液
由个别沙门菌产生 作用类似ETEC
1.肠热症:伤寒 副伤寒
2.胃肠炎(食物中毒) 3.败血症:肠道症状常缺乏 4. 无症状带菌者:肠热症
带菌率1%~5% 部位:胆囊

细菌
小肠
肠壁淋巴组织
潜伏期1-2W
吞噬细胞 中繁殖
肠系膜 淋巴结
第1次菌血症
第2次菌血症
患者全身疼痛 不适、发烧
临床症状明 血
显,经典
(二) 分离培养和鉴定: 直接接种于选择培养基,
取可疑菌落进一步做生化反应 和血清学鉴定。
(三)血清学诊疗—肥达试验 (Widal test)
1.含义 2.成果判断 (1)正常值; (2)动态观察 (3)O与H抗体旳诊疗意义 (4)其他 (四)伤寒带菌者旳检出----检测
Vi抗体进行筛选(≥1:10)
(1)急性细菌性菌痢 急性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
免疫性(immunity)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概述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

这一科菌是许多病原菌的重要成员,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鲍曼不动杆菌等。

肠杆菌科菌还可以在医院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肠杆菌科中分离出的细菌通常具有类似的表型和基因组学,其中包括特殊的粘附因子和毒素。

肠杆菌科菌是通常生活在动物和人体内肠道内的一类细菌。

一个人的肠内生态系统通常由自身宿主免疫系统和居住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

肠内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大约400种细菌群落的总称。

大肠杆菌和其他肠道菌株是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分,它们可以分解食物并生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物质,同时还可以抑制潜在的病原体。

分类肠杆菌科菌包括24个属和近200种细菌,其中大多数为人和动物病原体。

这些属包括:Escherichia、Salmonella、Klebsiella、Citrobacter、Erwinia、Enterobacter、Hafnia、Morganella、Proteus、Providencia、Serratia、Shigella、Yersinia等。

这些菌株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各种菌株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许多肠杆菌属菌株都是优良的益生菌,可以帮助人体对抗潜在的病原菌,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有些菌株也可能是病原体,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特征肠杆菌科菌通常是革兰氏阴性的、非芽孢形成的杆状菌,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胞内和胞外的纤毛;•有专门的表面粘附结构,如菌毛和赖氨酸胶囊;•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酶的活性,包括糖、酒精、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途径;•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包括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不同的生理条件;•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肠毒素、细胞外蛋白酶和溶血素等。

病原性与疾病许多肠杆菌科菌株都是潜在的病原体,其中一些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

各个菌属所引起的病症、感染路径和病原生物学特征都不一样,但都具有类似的生理和生化特征。

医学微生物肠杆菌科课件

医学微生物肠杆菌科课件

基因检测:通过 检测细菌的基因 序列,来确定细 菌的种类和特性
免疫荧光法:通 过荧光标记的抗 体,来检测细菌 的存在和数量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通过 扩增细菌的DNA, 来检测细菌的存 在和数量
肠杆菌科的预防措施
2019
避免食用未煮熟 的肉类、蛋类、
奶类等食品
2021
加强锻炼,提 高免疫力,降
药物进行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严 重感染患者,可能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切除感染组织等
3
肠杆菌科的检测 与预防
肠杆菌科的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将样 本接种到培养基 上,观察细菌生 长情况
生化反应:通过 检测细菌的生化 反应,如氧化酶、 过氧化氢酶等, 来鉴定细菌种类
血清学检测:通 过检测血清中的 抗体,来判断是 否感染肠杆菌科 细菌
4
肠杆菌科的研究 进展
肠杆菌科的最新研究
01
肠杆菌科的分 类和命名:根 据基因序列和 生理特征进行 分类和命名
02
肠杆菌科的致 病性:研究肠 杆菌科的致病 机制和致病性
03
肠杆菌科的耐 药性:研究肠 杆菌科的耐药 机制和耐药性
04
肠杆菌科的治 疗:研究肠杆 菌科的治疗方 法和治疗效果
肠杆菌科的发展趋势
肠杆菌科是细菌的一科, 属于肠杆菌目
肠杆菌科的分类
01 肠杆菌科分为两大类:肠杆菌属和沙门氏菌 属
02 肠杆菌属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 氏菌等
03 沙门氏菌属包括: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 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
04 肠杆菌科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和致病性各 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和鉴别。
食品工业 领域:用 于食品添 加剂、发 酵食品等

兽医微生物学-肠杆菌科(埃希菌属+沙门氏菌属)

兽医微生物学-肠杆菌科(埃希菌属+沙门氏菌属)
❖根据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核酸杂交 和序列分析,目前至少有30个菌属, 120个以上的菌种。
根据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DNA同源性研究 本科至少包括28个菌属,110个以上的菌种
1 .布德维斯菌 Budvicia (1)
2 .布特奥克斯菌 Buttiauxella (1)
3 .西地西菌属 Cedeccea (5)
对大肠杆菌的正确认识
1.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成员之一,
人和动物出生后数小时即可经口就进入消化道后段,大量 繁殖而定居,并终生伴随。并经粪便不断散播于周围环境
2.某些血清型可引起畜禽疾病 3.大肠杆菌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 用作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的检测指标。 4.本菌还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实 验材料和研究对象
素大肠杆
E.coli菌多,(种1血0清0
EHEC),

4)侵袭型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 ,EIEC),
5)肠聚集型大肠杆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 ,
EAEC)
• 此外,较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还有
– 败血性大肠杆菌 (Septicaemic E.coli ,
➢1.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 均为菌体表面抗原。
➢是本菌血清型鉴定的物质基础。 ➢已确定的O抗原有173种,K抗原有80
种,H抗原有56种 ➢因此,自然界中存在高达数万种大肠
杆菌血清型可,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 血清型数量是有限的。
(1)菌体抗原(O抗原)
➢化学本质——脂多糖(LPS)的多糖 侧链。 ➢耐热——121 ℃加热2h不破坏其抗原 性。 ➢173种,1个菌株仅含1种。其种类以 阿拉伯数字表示,可用抗O单因子血 清做玻板或试管凝集试验鉴定之。

肠杆菌科PPT课件

肠杆菌科PPT课件
• 治疗
• 以氯霉素效果较好
2024-06-28
49
小结
• 伤寒杆菌的致病物质(菌毛,Vi抗 原,内毒素,肠毒素)
• 肠热症(发病机理、病程与标本采 集的关系、带菌者)
• 肥达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判断。
2024-06-28
50
6
5.抵抗力 • 不强 • 60℃ 30min 即可灭活
6.变异性 • 易出现各种变异
2024-06-28
7
肠杆菌科
• 埃希菌属——大肠杆菌
• 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 沙门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2024-06-28
8
埃希菌属
1.生物学性状
• 形态染色 G-,有鞭毛、菌毛 • 培养特性 普通培养基 • 生化反应 IMViC(+ + - -) • 抵抗力 对热的抵抗力较其它肠道杆菌强
• 炎症 • 肠毒素
•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
2024-06-28
30
所致疾病
• 肠热症:伤寒、副伤寒
人是唯一宿主 经消化道感染 发病与否取决于感染菌量和机体的免疫状况
• 胃肠炎(食物中毒)
潜伏期短,感染后18h出现发热、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 败血症
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
2024-06-28
• 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 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
2024-06-28
41
• 据说玛丽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 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多 得多。但无论如何,公众对玛丽的同情 心这次却消失了。
• 玛丽自觉理亏,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小岛 上。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 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仍一 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

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
其中有许多为人畜共患性疾病
生物学特点 周身鞭毛 生化反应有鉴别意义
乳糖发酵 葡萄糖发酵+、
H2S试验+
抗原构造
O抗原:分组依据,58种;IgM抗体
H抗原:分型依据;IgG抗体 –第Ⅰ相、第Ⅱ相 Vi抗原: • 一种表面抗原,与毒力有关; • 抗原性弱,测定Vi抗体有助于诊断 伤寒、副伤寒带菌者。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 EPEC)
婴幼儿腹泻 致病机理 粘附和破坏小肠粘膜微绒毛 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功能受损,导致 严重水样泻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
5岁以下儿童易感染,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主要血清型为 O157:H7 致病机理 表达Stx-1和/或Stx-2,引起肠粘膜上 皮微绒毛破坏 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导致HUS
生物学特点
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乳糖发酵-、葡萄糖发酵+、H2S试验抵抗力弱,对酸敏感 多重耐药性日趋严重
志贺菌属(Shigella)
生物学特点
根据O抗原不同,可分为 A群:痢疾志贺菌 B群:福氏志贺菌 C群:鲍氏志贺菌
D群:宋内志贺菌
致病物质
侵袭力
细菌 侵入 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
第10章 肠杆菌科
Company
LOGO
肠杆菌科:一大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 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
30多个属,120多个种 多数---正常菌群 少数---致病菌 与医学有关的: 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 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 菌属等10个菌属。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1.肠杆菌科:①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40种), 常随人与动物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中。

②大多为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部分强致病菌。

2 分类:(1)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耶尔森菌属:胃肠道感染、增殖、引起症状(2)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欧文菌属、哈夫尼菌属、爱德华菌属(3)其它:肥杆菌属、致病杆菌属、克吕沃尔菌属、拉恩菌属、西地西菌属、塔特姆菌属3.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1)形态与结构:G-杆菌,多数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无芽胞。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常用肠道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生化反应与致病性成反比。

(4)Ag构造:菌体(O)Ag、鞭毛(H)Ag、表面(K、Vi)Ag、粘附因子(F)Ag (5)变异现象:S-R、H-O、Ag、耐药性、毒素产生、生化反应等(6)传播方式: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7)致病性:菌毛、表面Ag、内毒素、肠毒素等,以肠道症状为主。

(8)抵抗力:不强,加热60℃经30分钟即死亡。

4. 肠道杆菌分离鉴定程序5.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2)其他选择鉴别培养基A. EMB(伊红美兰): 含乳糖,伊红和美蓝是抑菌剂和pH指示剂,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沉淀,形成紫黑色菌落或具黑色中心的外围无色透明的菌落。

B. HE培养基:含乳糖、蔗糖和水杨素,胆盐、去氧胆酸钠、溴麝香草酚兰和酸性复红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硫代硫酸钠和柠檬酸铁铵用于检测硫化氢的产生,使菌落中心呈黑色;溴麝香草酚兰和酸性复红为pH指示剂,发酵糖产酸的菌落呈红色,不发酵糖的菌落为蓝色。

选择鉴别培养基C. 麦康凯琼脂MacConkey:含乳糖,牛胆盐可抑制G+菌,中性红是pH指示剂,细菌发酵乳糖产酸时菌落呈粉红色,并在菌落周围出现胆盐沉淀的浑浊圈。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不同种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 的敏感性不同,部分细菌易产生耐药 性。
03 肠杆菌科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物质
毒素
肠杆菌科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 如志贺毒素、霍乱毒素等,这些 毒素对肠道细胞具有破坏作用,
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侵袭因子
一些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侵袭肠道黏 膜的能力,通过黏附和侵入细胞内 繁殖,引发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介绍
目 录
• 肠杆菌科细菌概述 • 肠杆菌科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致病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鉴定 • 肠杆菌科细菌的防治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肠杆菌科细菌概述
肠杆菌科细菌的定义
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 杆菌,属于变形菌门,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 布,在水、土壤、食品以及动物
避免接触感染源
加强环境卫生
避免与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人接触,特别 是那些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人。
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定期清理和 消毒可能被污染的表面。
治疗原则
及时诊断
早期诊断是关键,因为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可能因延迟治疗 而加重。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针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 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以免产生抗药性。
基因检测
通过对肠杆菌科细菌的基因进行 检测,了解其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预测其对特定药物的耐药性。
05 肠杆菌科细菌的防治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
饮食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上厕所和准备食物之 后。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表面,尤其是 医院和卫生条件差的环境。
确保食物煮熟并避免食用过期或未经适当 冷藏的食物。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鉴 定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G-杆菌,周鞭毛,致病菌有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活泼 可分解多种糖,I M Vi C + + - 4、抗原结构:有O、H、K三种抗原,血清型以 O: K:H表示 5、抵抗力 :胆盐、煌绿对其有抑菌作用;易产生 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 鞭毛和菌毛 (透射电镜 ×4250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标本
分离培养(S-S培养基)
涂片染色镜检 初步鉴定(生化反应) 药敏实验
可疑菌落
血清学鉴定
2、快速诊断法
(1)荧光菌球检查法 (2)协同凝集试验
四、防治原则
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链霉素依赖株活疫苗(Sd) 治疗:易引起耐药性,联合用药
沙门菌属(Salmonella)
在鉴别培养基上发酵乳糖,出现有色菌落。普通培养基上 形成的菌落较大,呈灰白色粘液状。菌落在平板上互相融合, 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状。此特点有助于鉴别此菌。 该菌易形成耐药性,尤其易形成多重耐药性。临床分离株 多数菌株对羧苄青霉素高度耐药,其MIC>200μg/ml,而对头 孢噻肟酯、丁胺卡那霉素,尤其环丙沙星敏感。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G-杆菌,有菌毛,有周鞭毛 2、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不发酵乳糖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 (伤寒沙门菌外)
伤寒沙门菌 鞭毛 (鞭毛染色 ×1824)
3、抗原构造:
o抗原 :即LPS,耐热 --每个沙门菌带有1种至数种o抗原; 不同种的细菌可有共同的o抗原。 将具有共同抗原的沙门菌归为一组(group),现有 42个组。引起人类沙门菌病的细菌多属A—E组 --刺激机体产生IgM H抗原 :鞭毛蛋白 --分第1相(特异相)和第2相(非特异相) --刺激机体产生IgG

肠杆菌科细菌鉴定

肠杆菌科细菌鉴定

肠杆菌科细菌鉴定1. 引言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水体、动物和人体内。

肠杆菌科细菌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因此,准确鉴定肠杆菌科细菌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方法、常见的鉴定技术以及其在临床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2. 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方法2.1 形态学特征肠杆菌科细菌通常为革兰氏阴性,呈杆状或梭形,并且具有运动性。

它们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至粉红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菌落。

2.2 生理生化特性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可以通过对其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检测来进行鉴定。

常见的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包括氧需求、产气、发酵糖类、蛋白质分解等。

2.3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和DNA测序等方法在肠杆菌科细菌鉴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特定基因序列的扩增和比对,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亚种。

3. 肠杆菌科细菌鉴定技术3.1 常规培养法常规培养法是最常用的肠杆菌科细菌鉴定技术之一。

它包括对细菌进行纯培养、观察形态学特征和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

这些试验可以通过使用不同培养基和指示剂来检测氧需求、发酵糖类、产气等特征。

3.2 快速鉴定方法为了提高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速度和准确性,快速鉴定方法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包括基于生化反应的API系统、基于荧光的VITEK 2系统和基于质谱的MALDI-TOF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样品进行鉴定,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肠杆菌科细菌鉴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PCR扩增特定基因序列,如16S rRNA基因,可以快速确定菌株的种属和亚种。

此外,DNA测序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遗传信息,帮助进一步确定细菌的亲缘关系和种类。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62
第十章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 e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2/62
▪ 肠杆菌科细菌:借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一大群 生物学相同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 借居人和动物肠道内,土壤,水和腐物中。 ▪ 44个属,170多个种。引发人类95%以上感染
➢尿道感染,逆行膀胱,输尿管,肾脏,女性 多见。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血尿,脓尿。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物质菌毛,溶 血素。其它:腹膜炎,阑尾炎,手术创口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19/62
▪ 2.胃肠炎 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外源性感染 。 ▪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
➢旅游者,5岁内婴幼儿腹泻,人与人不传输; ➢发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轻度或霍乱样。 ➢肠毒素LT-1质粒编码,65℃30’灭活,1个A和
37/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肠道内感染 痢疾志贺菌重;宋内轻;福氏慢性病程长。 我国流行宋内和福氏志贺菌,B群和D群。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粪口路径,普遍易感。 潜伏期1-3天,突然发病,发烧,腹痛,腹泻, 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失水酸中毒,死亡 率20%。病程连续3-5天,有10%-20%病人转 为慢性,细菌在结肠无症状定值,传染源。
▪ ①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主要正常菌群;
▪ ②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组织器官 后即可成为机会致病菌,引发肠道外感染;
▪ ③一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含有致病性,造成 人类胃肠炎;
▪ ④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 污染卫生学检测指标。
医学微生物学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

肠杆菌科细菌
云 南 大 学 旅 游 文 化 学 院 护 理 学 系 王 玉 版 权 所 有 翻 印 必 究
图-6 大肠杆菌SS琼脂培养基
图-7 痢疾杆菌SS琼脂培养基
二、大肠埃希菌
(一)生物学性状
培养
① 麦康凯(MAC):粉色或红色菌落 ②伊红-亚甲兰(EMB):紫黑色、金属光泽
生化反应
I:吲哚试验

MR:甲基红试验


大 学 旅
初步确定为大肠杆菌



















阴性对照 图-16 克氏双糖铁培养基培养结果
一、大肠埃希菌
4. 革兰染色镜检
挑取纯培养后的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确定其是否为革兰阴性菌。










护 理 学
短杆状,分散排列











阴性对照 图-17 革兰染色镜检结果
图-19 志贺菌IMViC试验结果
二、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4. 抗原构造及分类
O抗原与K抗原
A群——痢疾志贺菌→致病性最强
B群——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
云 南 大 学
C群——鲍氏志贺菌





院 护 理
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致病最弱







《肠杆菌科细菌》PPT课件

《肠杆菌科细菌》PPT课件
轻度感染
发热、咳嗽、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
中度感染
肺炎、心脏疾病等,需要住院治疗。
严重感染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 播。
间接接触
动物传人
某些肠杆菌科细菌能在动物间传播, 再传给人。
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物品等传播。
03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肠杆菌科细菌》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 肠杆菌科细菌简介 • 肠杆菌科细菌的致病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 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药性 • 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与预防
01
肠杆菌科细菌简介
肠杆菌科细菌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 杆菌,属于变形菌门,肠杆菌目 ,肠杆菌科。
05
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与预防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菌类型和感染程度,选择 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
菌素、氨基糖苷类等。
支持性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以维
持生命体征稳定。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或并发症,如脓肿 形成、器官功能衰竭等,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发热、腹泻、腹 痛等症状,可能伴随有恶 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粪便、血液等标本中分离 出肠杆菌科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且药敏 试验显示对该细菌敏感。
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近期有与肠杆菌科细 菌感染者接触史或旅行史 等。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PPT课件【82页】

肠杆菌科PPT课件【82页】
约肌痉挛→里急后重
3. 外毒素 A群(Ⅰ、Ⅱ型)产生志贺毒素
5个B亚单位:与糖脂受体结合 1个A亚单位:裂解宿主细胞60S核糖体亚单位的28S rRNA→蛋白质合成中断。
志贺毒素的毒性作用:
(1)上皮细胞损伤 (2)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3)肠毒素 (4)神经毒素
2021/4/8
• 俗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 •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 高度传染性 • 危害严重
一、生物学性状 • 无鞭毛
• 生化反应: •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 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
其他均不发酵乳糖。 • H2S(-)、尿素(-)、动力(-)
2021/4/8
包括
——埃希菌属 ——志贺菌属 ——沙门菌属 ——变形杆菌属 ——克雷伯菌属 ——摩根菌属 ——枸橼酸菌属 ——肠杆菌属 ——沙雷菌属等
2021/4/8
致病菌
肠道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
4
共同特性
1. 形态结构 G-, 杆状或球杆状 无芽孢 从形态、染色性上无法鉴别不同菌。
多数有周鞭毛,志贺菌无鞭毛 致病菌大多有菌毛 少数有荚膜

• 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 多用于水细菌学检查。
• 大肠埃希菌: “++--”, • 产气肠杆菌: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 菌毛、其他黏附素 能使细菌紧密黏附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
2. 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
a型致病 低分子量多肽 弱 无共同抗原
激活小肠上皮细 胞内鸟苷酸环化 酶→细胞内cGMP 升高→小肠粘膜 细胞过度分泌→ 腹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检验
(一)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三)检验方法 (四)耐药性 (五)结果分析与报告
志贺菌检验程序

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新鲜粪便中脓、血、 黏液部分,床边接种或立即送检,不能及 时接种者可用卡-布运送培养基送检,昏迷 不能排便病人可用肛拭取样。
返回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
一、分类 二、鼠疫耶尔森菌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四、其他耶尔森菌


甲类烈性传染病——鼠疫
常见临床类型: 腺鼠疫 败血型鼠疫 肺鼠疫
微生物学检验
(一)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三)检验方法 (四)结果分析与报告
一旦疑为本菌,应立即向本地区疾病控 制中心等部门报告,并将菌种送检验 中心或专业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诊 断确立后除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外, 对疫区及有关人员须采取有效的预防 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大肠埃希菌检验程序
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 3.鉴定 ETEC EPEC EIEC EHEC EaggEC
O157:H7菌落特征(MAC)
O157:H7菌落特征(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
返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细菌特性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染色
肺炎克雷伯菌电镜图
肺炎克雷伯菌荚膜染色
肺炎克雷伯菌的菌落特征(血琼脂平板)
肺炎克雷伯菌的菌落特征(MAC)
肺炎克雷伯菌粘丝试验
肺炎克雷伯菌KIA(A A++ )、MIU(--+)
肺炎克雷伯菌IMViC试验(--++)
临床意义
返回
泛菌属与哈夫尼亚菌属
一、泛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二、哈夫尼亚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返回
聚团泛菌(P.agglomerans) 弥散泛菌(P.dispersa)
聚团泛菌包括以前的典型聚团肠杆菌、草生 欧文氏菌和鸡血藤欧文氏菌。
返回
细菌特性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大肠埃希菌革兰染色
大肠埃希菌电镜图
大肠埃希菌菌落特征(血平板)
大肠埃希菌菌落特征(MAC)
大肠埃希菌KIA(AA+-)MIU(++-)
大肠埃希菌IMViC试验(++--)
右侧为对照(--++)
大肠埃希菌抗原结构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内毒素


肠毒素
所致疾病

伤寒和副伤寒
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菌血症(或败血症)
微生物学检验
(一)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三)检验方法 (四)耐药性 (五)结果分析与报告

沙门菌检验程序
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 3.鉴定 4.血清学诊断
沙门菌血清学鉴定
O凝集 (1:20~1:1280,效价1:80)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落特征(CIN琼脂平板)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侵袭力 肠毒素 所致疾病 小肠炎、结肠炎、胆囊炎 腹膜炎、菌血症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验程序

KIA:AA--或KA-枸橼酸盐(-) 脲酶(+) 吲哚(-/+) 鸟氨酸脱羧酶(+) 动力、V-P反应结果与孵育温度有关(22℃~ 25℃阳性,35℃~37℃阴性) 根据菌落特征,菌体形态染色特点、嗜冷性及 典型生化结果即可初步诊断本菌。
致病物质

侵袭力 菌毛、K抗原 内毒素 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ST) 不耐热肠毒素(LT)
所致疾病

肠道外感染 泌尿道感染(最常见)
胆道感染、腹膜炎、肺炎 菌血症、新生儿脑膜炎

肠道感染
ETEC、EPEC、EIEC、 EHEC、EaggEC
微生物学检验
(一)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三)检验方法 (四)耐药性 (五)结果分析与报告
聚团泛菌菌落特征(普通琼脂)
蜂房哈夫尼亚菌菌落特征(MAC)
返回
第九节 沙雷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返回
粘质沙雷菌(S.marcescens) 沙雷菌液化群(S.lique faciens group) 臭味沙雷菌(S.odorifera) 普城沙雷菌(S.plymuthica) 深红沙雷菌(S.rubidaea) 无花果沙雷菌(S.ficaria) 嗜虫沙雷菌(S.entomophila) 居泉沙雷菌(S.fonticola)
返回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1. 形态染色相似 革兰阴性杆菌
2. 培养特性相同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 生化反应活泼 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阴性, 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O/F试 验为发酵型。 4. 抗原构造复杂 5. 抵抗力弱 6. 易变异
返回
发酵型
氧化型
产碱型
O-F试验
氧化酶试验 阳性:紫红色 阴性:无色
硝酸盐还原试验 阳性:红色 阴性:淡黄色
K 抗原或 Vi 抗原等 菌体抗原 (O 抗原) 鞭毛抗原 (H 抗原)
肠杆菌科细菌抗原模式图
返回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返回
致病物质

菌毛或菌毛样毒素
所致疾病

肠道感染
腹泻、食物中毒、肠热症

肠道外感染
枸橼酸杆菌IMViC (+-++)
返回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返回
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
产酸(催娩)克雷伯菌(K.axytoca) 解鸟氨酸克雷伯菌(K.ornithinolytica) 植生克雷伯菌(K.planticola) 土生克雷伯菌(K.terrigena) 肺炎克雷伯菌又可分为3个亚种: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肺 炎 亚 种 ( subsp. pneumoniae )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subsp. ozaenae) 肺 炎克雷伯菌鼻硬结亚种( subsp. rhinoscleromatis )
返回
其他尚有: 假结核耶尔森菌(Y.pseudotuberculosis) 奥氏耶尔森菌(Y.aldouae) 伯氏耶尔森菌(Y.bercovieri) 弗氏耶尔森菌(Y.frederiksenii) 中间耶尔森菌(Y.intermedia)等9种耶尔森菌。 均可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其相互之间的生 化性状相似,均能在4℃以及在CIN上生长,可 在冷冻食品中增殖,并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一)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三)检验方法 (四)耐药性 (五)结果分析与报告
IMViC试验 大肠埃希菌为++-肠杆菌属细菌大多为--++ 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 肺炎克雷伯菌为阴性 肠杆菌属多数为阳性
肠杆菌科细菌常产生 AmpC酶,尤以阴 沟肠杆菌最为突出。它是导致革兰阴性菌 尤其是阴沟肠杆菌对 1~3代头孢菌素、单 环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及含酶抑制剂的 复合制剂耐药的重要原因。 产 AmpC 酶细菌的治疗,首选 4 代头孢 (头孢吡肟)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近年 来 已 有 质 粒 介 导 的 AmpC 酶 出 现 。
细菌特性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阴沟肠杆菌革兰染色
阴沟肠杆菌菌落特征(MAC)
产气肠杆菌IMViC试验(--++)
临床意义
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中最常见的环
境菌群,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临
床微生物室检出率最高的是阴沟肠杆菌
和产气肠杆菌,可引起泌尿道感染、呼 吸道感染、伤口感染以及败血症。
返回
细菌特性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
伤寒沙门菌革兰染色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MAC)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SS)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血平板)
伤寒沙门菌KIA(K A-+)MIU(+--)
沙门菌IMViC试验(-+--)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侵袭力 Vi-Ag
克雷伯菌属的细菌多感染免疫力低 下的人群,是医院感染中最重要的条件 致病菌。
所致疾病:肺炎、脑膜炎、腹膜炎、 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
微生物学检验
(一)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三)检验方法 (四)耐药性 (五)结果分析与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易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近年来文献报道我国产酶率已 达30%左右,产酶株对青霉素类、第1、2、 3代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产 生耐药,而仅对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及 酶抑制剂敏感。ESBL检测现已作为医院细 菌室常规检测项目。
粘质沙雷菌菌落特征(普通琼脂平板)

粘质沙雷菌、液化沙雷菌和深红沙雷菌都 是已证实的条件致病菌,其中粘质沙雷菌 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是引 起肠道外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导致肺部 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泌尿道感染、 败血症、输血和外科手术后感染等。
鼠疫(烈性传染病)、泌尿道感染、
肺炎、脑膜炎、伤口化脓、菌血症
返回
鉴定原则
1. 科间鉴别 2. 将肠杆菌科分为三大类 3. 属、种、群、型的区分 4. 肠杆菌科细菌综合鉴定流程
返回
肠杆菌科与其它革兰阴性杆菌区别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阳性:绿色 阴性:黄色
第二节 大肠埃希菌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鼠疫耶尔森菌
(一)细菌特性 (二)临床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