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策建议(二)
高速工业化地区要统一协调发展; 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 加大对潜在经济发展地区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开发; 保护和发展好农牧业基地; 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有效利用。
LOGO
www.themegallery.com
对策建议(一)
加强东、中、西部区域企业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针对特殊地区给予特殊政策;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
我国城镇化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目前,我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突出地表现为城 镇“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缺乏中间环节”。中 国不乏500万人乃至上千万人口的超大规模城市, 但这些大城市都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城市病” 困扰;而众多的建制镇和集镇规模太小,显示出 破败的态势;中间规模的城镇数量严重缺乏;人 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缺乏必要的选 择和过渡环节。
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 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 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 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 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 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 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 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 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 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 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LOGO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分析
www.themegallery.com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增 长、总量和发展水平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继续 呈“中西部快、东部慢”态势,远西部、长江中 上游和天津增长速度最快;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 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变化依然是东 部比重略降,中西部略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 局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V字形态势, 新东部与中西部继续呈现相对差缩小、绝对差扩 大状态。今后几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速可能继续 趋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 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
ຫໍສະໝຸດ Baidu
宏观原因--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自然环境,二为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布。 第二,自然条件的不平衡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布 局。 第三,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自然条件是区 域经济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物质前提,造就了区 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 第四,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的社会文化 发展产生影响力,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 “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 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 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 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 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 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 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 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 加深。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 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 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 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 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 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 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 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 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 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 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
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 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 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 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 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 件,而可持续发展更好推进环保工作的进 行,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宏观原因--历史因素
东南沿海一带凭借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较早接触西方文 明世界,吸收西方文明较早,思想较为先进。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东南沿海地区由此 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东南沿海地带成为了全国的 工业集中区,区域经济由此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受东南沿海地带的影响,加上先 天的交通地理优势,以青岛、天津为主的东部重工业开始 发展,形成了东部重工业基地。至此,形成了整个东部沿 海带。 另外,又由于中西部基础设施不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工业基础薄弱,加之政府财政有限,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依 然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国家 战略层面区域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区域发 展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也仍然存在着一 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 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 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 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 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 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 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 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 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 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 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微观原因--资本与技术因素
资本因素对于社会生产来说不可或缺,没有资本 因素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资本因素是 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资本因素包括原有资 本(即固定资产)和新增投资两部分,资本因素主 要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资本投入,以及 提高资本产出比率等方式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 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 改善了生产工具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 生产者的素质。而且,技术因素的大幅改善可以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东西部地区市场空间二元结构明显
东部地区市场发达,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发展 靠内在的动力来拉动;西部地区市场发展欠发达, 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的发展靠外在的力量推动, 因此一旦外力削弱,则必然会给西部地区的发展 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东部地区的高效率,高 技术吸引着西部地区的资源和人才即所谓的生产 要素的流入,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的 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而西部却越来越低迷。
宏观原因--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因素, 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作用主要 体现在几个方面:加大劳动力投入力度,包括增加劳动者 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从而提高区域经 济的产出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包括提高劳动者的身体 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等,从而达到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通过劳动力在一定地区和部门间的合理流动来实现其 充分、有效的利用。 劳动力在区际之间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劳动力资源分布存 在区域差异,这成为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微观原因--区位因素
东部地区靠近海洋的地缘优势为其进行对外开放、 交流、合作提供便利条件。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海洋是主要的交通 渠道。海运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即便 是空运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海运还是占据着非 常重要的地位。东部沿海地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 了对外经济交流的前沿阵地。在吸引外资,引进 技术,经济交流,国际分工协作方面,东部沿海 地区的区位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观原因--体制政策因素
中西部地区在经济体制和政策上与东部沿海地区 有所差别,中央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在上有所倾 斜。在体制方面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间不同; 二是由于优惠政策,东部沿海很多地区具有了相 对独立的地位,国家赋予其很多项目审批权限, 在外贸出口、吸引外资等方面给予便利条件。通 过制定特殊政策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体制上的照顾; 三是地方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方面。由于接受西 方发达国家文明成果比较方便,东部沿海的很多 地方政府大胆吸取先进国家的执政理念,弱化政 府的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政府职能 的转变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不断 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 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威胁到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基础薄弱, 技术落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诱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区域经 济差距扩大化的主要原因;而市场化进程 中各地区利益的趋使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详细的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宏观原因--市场因素
市场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中存在的,但是市场 的作用却远远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市场作用 的这一特征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由 于各区域条件千差万别,供求作用不尽相同,这 势必导致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市场的多元结构在沟通区域间生产要素流通渠道、 适应区域经济多层次发展要求、多方位牵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由于区域差异的 客观存在,而对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影响。 另外,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 变化节奏的加快,使市场活动呈现多变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