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时间:2010-06-2811:54点击:923次
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着力完善基础条件,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水平,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农为本,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发展阶段,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自然生态,体现乡土气息,培植现代文明,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注重做好农村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盲目发展、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第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总体目标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格局,基本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需求。到2010年,培育100个优势明显、管理规范、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1000个重点乡(镇)、10000个重点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接待客人超过5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新增直接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从业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
第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基本原则:农村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富裕
五个基本方针:
坚持以农为本
坚持农地农用,不以占用土地为开发代价
坚持以“20字方针”为指导,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指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收效明显
一、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和受益主体,以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乡村风貌与生活环境提升为手段的旅游发展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败的一把标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是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通过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国家和地方在资金和政策上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都是空前的。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味地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农村发展,并没有真正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同时,过去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根本还没有达到自愿的程度,也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支持的。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乡村旅游在
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一些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等。
因此,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
发展乡村旅游,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能推进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乡村旅游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发展乡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乡村旅游中的旅游休闲环境的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
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最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唯一性等等,都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超越工业化路径、直接进入第一、二、三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已成为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乡村旅游延伸开的产业链包括: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甚至包括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
据贵州省最新统计调查,在30个典型村寨中,主要从事餐饮463户,占旅游经营户总数的19.1%;旅游运输166户,占旅游经营户总数的6.83%;旅游商品生产723户,占旅游经营户总数的29.8%;旅游商品经营665户,占旅游经营户总数的27.4%;娱乐业969户(包括歌舞表演),占旅游经营户总数的40%;乡村旅馆259户,占旅游经营户总数的10.7%,经营户中以一业为主,交叉经营的现象突出。贵阳乌当区新堡乡陇脚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原因所致,光合作用不明显,对当地农作物产量影响很大,自古以来该地区的农作物产值低,当地农民除种植以外,还以制纸出售来贴补家用,农户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元左右。1996年该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以来,村民逐渐转入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积极开展农家乐、手工艺品的制作销售、马匹游览等经营活动,极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目前,该村的典型农家乐经营户一年毛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每匹马匹的年收入在8000~1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