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战役与遣唐使

合集下载

历史趣闻大唐外交 唐朝皇帝为何能让猖狂的日本俯首称臣

历史趣闻大唐外交 唐朝皇帝为何能让猖狂的日本俯首称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唐外交唐朝皇帝为何能让猖狂的日本俯首称臣导语:白江,是高丽半岛上的熊津江,即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的一条支流。

公元7世纪,这里发生了中日第一次战争。

这一场战争,改变了东方的政治格局白江,是高丽半岛上的熊津江,即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的一条支流。

公元7世纪,这里发生了中日第一次战争。

这一场战争,改变了东方的政治格局。

这就是“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入侵朝鲜半岛,继而侵略中国的野心。

自公元664年开始,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早在公元1世纪,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

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丽因与中国隋唐王朝的作战,高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以抗衡中国。

而中国隋唐王朝则与受到高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以牵制高丽、日本等国结成的反华同盟。

唐高宗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3月,百济在高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

唐高宗李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领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

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第二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

翌年春天,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丰璋回国。

丰璋归国后,被扶上百济王的大位。

随后,他就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

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生活常识分享。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背景:660年之前,朝鲜半岛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史称朝鲜三国。

三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时为友时为敌。

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与倭国。

随着高句丽的南下,新罗开始与百济结盟对付高句丽。

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土抵达黄海开始与中国唐朝结盟对付百济和高句丽。

643年,新罗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唐朝援助。

645年,唐太宗乘高句丽国内政变之机,亲率十万大军进击,但没能攻下高句丽。

百济在唐军进军高句丽期间,并没有停止进攻新罗,相反又连夺十数城。

这时,唐太宗病故。

唐遂从高句丽撤兵。

唐高宗即位后,接到新罗的急报,并未出兵,而是循唐太宗旧例,赠百济国王玺书,令其退还所夺新罗城池。

百济见唐太宗出兵高句丽也不曾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因而置唐高宗玺书于不顾,进而再次联合高句丽出兵新罗,655年,再夺新罗三十余城,新罗告急。

在金仁问的协调下,唐朝与新罗最终达成协议共同攻打百济。

这样唐朝就可以联合新罗从南北两面共同攻打高句丽。

于是唐高宗决意于显庆五年(660年),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统水陆军共十三万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

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成)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船帆千里,随流东下。

新罗武烈王闻讯即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显庆五年(660年)七月,百济为唐、新联军所灭。

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押俘虏回国。

经过:百济既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屠道深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

同时,鬼室福信为迎回以前赴日本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即位,遣使去日本,同时向日本乞师求援,并献上战争中俘虏的唐军百余人,天皇将此百余人安置在美浓国不破郡、片县郡二地,这里也就是今天位于本州中部的岐阜地区。

百济的覆灭,对日本来说是极大损失。

如果听任百济亡国,则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将被全灭。

日本齐明天皇七年(661年)正月,以天皇亲征的形式,向百济发兵数万。

齐明天皇随军西征到九州,突然病逝于朝仓宫,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称制,是谓天智天皇。

中国古代白江口之战谁赢了

中国古代白江口之战谁赢了

中国古代白江口之战谁赢了
中国古代白江口之战谁赢了,白江口之战胜利的意义,白江口之战。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中国古代白江口之战谁赢了中文名称:白江口之战参战部队:唐朝、新罗、倭国、百济战争结果:唐朝、新罗联军胜利时间: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地点: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人物:刘仁轨刘仁愿扶余隆文武王二、白江口之战胜利的意义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

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

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

第 1 页共 1 页。

白江口之战背景是什么

白江口之战背景是什么

白江口之战背景是什么白江口之战,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白江口之战背景,希望你喜欢。

白江口之战爆发的背景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

隋炀帝亡国,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句丽,致使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大耗。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对高句丽“遗使称臣并不感兴趣,对臣下说:“高句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

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

”裴矩、温彦博谏劝:“辽东本箕子封国,魏晋时故封内,不可不臣。

中国与夷狄,犹太阳于列星,不可以降。

”当时的高句丽国王,是隋炀帝时一直和帝国叫板的国王高元异母弟高建武。

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国虚实,遣使臣献上封域图,表示臣服。

唐高祖命人去辽东旧战场,收埋战没隋朝将士尸骨,平毁高句丽人夸功耀武的京观。

高建武害怕,下令国人“建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

后来,高句丽内部政变,东部大人盖苏文杀大臣一百多人,并入宫把高句丽王高建武也宰掉,“残其尸投诸沟”,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傀儡王,自为莫离支(主兵元师)。

这位高句丽种群,“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

”盖苏文每次上下马,国内贵人大臣都争抢伏地,蹶屁股趴在那里给他当“脚垫”。

高句丽内变,臣下劝太宗讨伐其弑主之罪,“因丧伐人,朕不取也”。

太宗挺厚道,下诏拜高藏为辽东郡王。

不久,高句丽、百济二国联合,大举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乞援。

众臣商议,最后李绩力劝征辽。

此次征伐高句丽,唐太宗总共攻克高句丽的玄菟、横山、盖牟、磨米、白岩、辽东、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加入唐朝户籍共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骅三次较大的战役,杀死高句丽兵四万多人,唐朝将士死近二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七八。

百战风云--白江口海战(唐朝)

百战风云--白江口海战(唐朝)

百战风云--白江口海战(唐朝)白江口海战(唐朝)战争概述:公元663年9月,中日历史上的第一场的大规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上演,唐帝国的两百余艘战船大败日本(倭国)千余战舰,焚毁倭军战舰四百余艘,通过此战得以再次平定百济,高丽也随之被征服,唐帝国扶植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将星指数:★★★ 苏定方刘仁轨黑齿常之精彩指数:★★★政治影响指数:★★★★2008年,一批批黑肤色的“梁山好汉”——索马里海盗哥们活跃在遥远的亚丁湾,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该帮哥们被评选为2009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当然也损害了世界各国海上贸易安全。

当各个国家都纷纷派出舰队,保护自己国家的商船海员安全和利益时,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也出发了。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近五百年后,中国的海军力量第一次出现了异国海域。

在亚丁湾,中国海军会遇上他们的老对手,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但这次双方不会大打出手。

擦身而过的刹那,不知双方是否会想起一千年多年前白江口的硝烟。

公元七世纪的朝鲜半岛,是三国鼎立的格局。

除了让杨广连续三次碰壁的高句丽,朝鲜半岛的另外两股势力分别是百济和新罗。

百济国是扶余族的一个支系,建国于公元前18年,任首国君是温祚王,占据了朝鲜半岛西南部。

从4世纪到6世纪,百济一直与高句丽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渐处下风,后来百济改变战略,与高句丽联合蚕食新罗。

新罗国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于公元前57年创建,占据了朝鲜半岛东南部,三国之中新罗最弱,在面对高句丽和百济国的联合攻击下,新罗国只有向唐帝国寻求援助,以对抗高句丽和百济势力。

当唐太宗李世民灭突厥、平薛延陀、吐谷浑,取得一系统的外事胜利,一时四夷来服后,当年表叔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而归的旧事却总也挥之不去。

李世民的潜意识中,总想去完成杨广所不能完成的事。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派人到辽东收葬死于隋末三征高句丽的士兵骰骨,李世民特意让部下做了一件事,让人把高句丽人在当地建立的用以炫耀武功的“京观”给砸喽。

1860年的历史背景简短

1860年的历史背景简短

1860年的历史背景简短1.遣唐使的历史背景简短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遣使入唐。

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

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

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

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

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

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

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

不耳熟的英雄故事

不耳熟的英雄故事

不耳熟的英雄故事
刘仁轨:一战打得日本900年不敢招惹中国
在中日历史上,一共发生过5次战争,其中第一次发生在唐朝,即白江口之战。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一战,但对于这一战的唐军统帅,就鲜有人知了。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存在三个国家,即百济、新罗、高句丽。

其中,新罗是唐朝盟友,百济和高句丽是盟友,形成两个阵营对抗。

663年,日本加入了这一场游戏。

663年,日本安昙比罗夫和阿倍比罗夫,率领4.2万人、1000艘战舰和联合5000百济军,准备进攻新罗。

于是,唐朝派遣刘仁轨、刘仁愿统帅1.3万人、170艘战舰和5000新罗军应战。

最终结果众所周知,刘仁轨指挥的唐军,以少战多,在白江口一战中大败日军。

经过这一战之后,日本老实了下来,开始派出遣唐使,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学习中国。

直到16世纪末,日本才敢再度入侵朝鲜,妄想占领大陆。

不过,万历皇帝下令应战,最终再度大败日寇,随后颁布《平倭诏》“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犹如当年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人读之热血沸腾。

白村江战役与日本对唐政策

白村江战役与日本对唐政策

白村江战役与日本对唐政策历史上,日本对唐的文化贸易交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对遣唐使的派遣。

而日本对遣唐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对唐政策的变化。

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

自舒明天皇二年(630)到宽平六年(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遣唐使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四级官衔。

这些人都是从通晓经史,长于文墨,精通唐朝情况或有一技之长的人中选出并任命的,同时还有不少留学生随行,所以人员很多,初期约500人,最多时达600人。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庞大的友好学习使团,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使团成员利用在唐一年左右的时间,积极学习唐代科学文化知识。

当时长安不仅是唐代文化的中心,又是波斯、印度、拜占庭、中亚、南海等与东西文化的荟萃之地,这就更加丰富了使团成员的学习内容。

遣唐使还起到贸易使团的作用。

他们到唐后,向唐朝进呈日本政府赠送的礼物,主要有银、丝、绵、布等;归国后带去唐朝会赠的礼物,主要有彩帛、香药、工艺品等。

这可以看作两国互赠礼物的形式进行的贸易。

另外遣唐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送留学生和留学僧侣入唐学习,学成后接他们回国。

所以说遣唐使对日唐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初派遣唐使,加入华夷体制618年,唐朝建立。

由于唐朝介入了朝鲜三国争霸,使得东亚地区动乱更趋激烈。

最初观望的日本,在630年初次派出遣唐使。

日本国内方面,由于圣德太子的改革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矛盾日渐激化。

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

随着部民制的衰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贵族们为了争夺土地,不断战争。

部民的反抗斗争也日益高涨,打击了氏姓贵族,动摇了奴隶制基础。

正当社会危机严重的时期,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的留学生陆续回国,朝廷也召回继续在唐学习的留学生。

僧旻于632年,南渊请安和高向玄理于640年回到日本。

他们在中国留学二三十年,经历了隋唐两代,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统治经验,归国后积极进行传授,在部分贵族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白江口之战——中日史上第一战,唐朝全歼日本,奠定东亚千年格局

白江口之战——中日史上第一战,唐朝全歼日本,奠定东亚千年格局

白江口之战——中日史上第一战,唐朝全歼日本,奠定东亚千年格局序言白江口之战是公元663年,唐朝与倭国(668年改名为日本)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水战。

在这场战争中,唐朝以1.3万兵力,战舰170余艘迎战是己四倍的倭国四万军队,1000余艘战舰。

然而唐朝凭借优秀的战术指挥和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少胜多,全歼倭国军队,以强大国力碾压对手。

此战是中日两国的第一次交战,对双方,尤其是日本形成深远影响。

从此日本改变对外扩张的战略方针,转而向唐朝称臣,派遣大量遣唐使学习中土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化,大唐国威辐射到整个东北亚地区,此后日本近千年不敢来犯。

朝鲜半岛,东亚地区自古以来的火药桶如果从现在,时间向前追溯,从明朝抗倭援朝到中日甲午战争,中日之间的较量始终围绕朝鲜半岛展开。

日本企图将朝鲜半岛作为跳板进攻中国,而中国一直将朝鲜看做自己的附属国,不允许其他域外势力染指朝鲜半岛。

中日地缘战略利益的矛盾注定两国冲突不会停止,唐朝与日本的白江口之战作为两国第一次战略博弈,也是以朝鲜半岛为爆发点。

当时的朝鲜半岛共有三个国家,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

其中高句丽位于半岛中北部,是三国中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新罗和百济分别位于半岛东南和西南,实力上半斤八两。

朝鲜的三国时代从公元前57年,也就是中国的西汉一直持续到唐高宗李治时期,在这六百多年中,三国之间战争不断,经常出现两国结盟攻打另一国的局面。

隋末唐初,高句丽实力壮大,不断侵袭中国东北边境,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均调遣大军攻打高句丽。

从李世民到李治,唐朝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不断拉拢半岛上与其为敌的新罗,新罗也乐于傍上唐朝这个强大的靠山。

而百济这边也没闲着,公元645年,倭国(日本)国内实行大化革新,开始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国力的增长使日本有了向外拓展的意图。

百济在地理上与倭国较近,经过几次眉来眼去,百济成为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代表。

由于高句丽与唐朝作对,于是联合百济对付新罗。

白江口之战的简介

白江口之战的简介

白江口之战的简介白江口之战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白江口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白江口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白江口之战参战部队:唐朝、新罗、倭国、百济战争结果:唐朝、新罗联军胜利时间: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地点: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人物:刘仁轨刘仁愿扶余隆文武王白江口之战的详情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率陆军六万,水军四万,又发新罗、契丹、奚等国、部兵,进击高句丽。

唐军初进克捷,攻克盖牟城(今辽宁盖平)、沙卑城(今辽宁复县),并克陷辽东(今辽宁辽阳)坚城。

不久,唐军又陷白崖城(今辽阳东),进向安市(今辽宁盖平东北)进发。

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等人率高句丽及靺鞨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唐太宗君臣设计大破。

高延寿势屈,悉众投降,膝行匍匐入辕门求请饶命。

太宗怒喝:“以后还敢和天子交虞吗!”高延寿“惶汗不能对”。

高句丽举国震恐,坚壁清野,向后方紧缩战线。

黄城(今辽宁辽阳)、银城(辽宁铁岭)一带顿时空无一人。

唐军进至安市,此城“地险众悍”,城上高句丽兵将见太宗旌旗仪征,竟敢乘城鼓噪示威。

太宗大怒。

李绩一旁也气愤,劝太宗说,城下之日,尽屠受战男丁。

安市城内守兵闻知此讯,“故死战”。

胶着数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气,太宗惜爱将士性命,只得下令班师。

其实,安市城是高句丽国内一方诸侯,盖苏文执政后也曾派兵攻打,“击之不能下,因与之”。

地险,人死战,又遇酷寒,唐军人再多兵再强也无可施展。

临行,安市城“屏息偃旗”,城主登城再拜。

虽然没有被攻屠,高句丽守军也知晓了唐军的勇武。

“太宗嘉其守,赐绢百匹”。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本准备集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一举击灭高句丽。

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句丽又逃过一劫。

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

一千三百年前的中日白江口海上火攻战

一千三百年前的中日白江口海上火攻战

胜 。 但 庸 将 刺 仁 轨 早 已 成 竹 在
封 县 ) 自幼 好 学上 进 . 读兵 书 , 喜
为 在 海 上 进 行 火 攻 战 , 仁 轨 对 刘
胸 . 他 不 以 方 阵 队 形进 行撞 击 战
和接 舷 战 . 而 是 用 J攻 战 。他 将 ^
中国古代许 多止攻战 . 别是三 特
国 时 的 赤 壁 大 战 进 行 r学 习 研
舰 队组 成 纵 队 , 从 上 风 占领 发 射 火 箭 J 炮 的 阵 位 ,然 后 对 敌舰 实 A
施 集火 攻 击 。
究, 掌握 了 J 攻 战 顺 风 攻 击 的 特 ^ 点 . 制 定 了 相 应 的 战 术 技 术 措 并 施。 因此 , 这 次 海 战 中 . 敢 于 在 他 突 破 传 统 的 海 战 思 想 , 一 次 使 第 用 J 药 武器 对 敌 方 舰 船 进 行 J攻 ^ ^ 战 功 地 焚 毁 了 日本舰 队 成 其三 , 兵训练有素 :为 了 水 进 行 海 上 J攻 战 刘 仁 轨 在 战 前 ^ 就 在 山东 招 募 7 0 0 0名 水 兵 . 对 他 们进 行 了 良好 的航 海 训 练 和 使 用 J 药 武 器 的 训练 因 而保 证 ^ 丁 海 上 J 攻 战 的 成功 一 ^ 中 日白 江 口海 上 J攻 战 ,虽 ^ 然 鲜 为 人 知 .但 是它 在 世 界 海 战 发 展 史 上有 重要 的意 义 。 首 先 . 它 最 早 地 (3 0多 年 前 ) J 药 10 将^ 武 器 用 于 海 战 ,从 而开 了在 海 上 使 用 搀 兵 器 的 先河 ;其 次 是 唐 将 刘 仁 轨 突 破 桨 船时 代 冷 兵 器 作 战 的 传 统 思 想 , 大胆 采 取 火 力 与 机

白江口之战伤亡情况

白江口之战伤亡情况

白江口之战伤亡情况白江口之战唐军、新罗军、百济军伤亡人数不明,倭军伤亡大约1,0000人左右。

白江口之战中唐军大将的名字是刘仁轨。

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唐朝名将。

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

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

因救援新罗,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

朔三年663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

又闻唐兵骤至,急遣使者到倭国高句丽求援。

倭国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新罗,朝廷诏令右威卫孙仁师率领军队渡过渤海到来了,士气振奋。

于是孙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发,刘仁轨和杜爽、扶余隆沿着熊津、白江进军去和陆军会合。

刘仁轨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国的军队,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海水都映红了。

扶余丰脱身逃走,其宝剑被缴获。

百济的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和倭国的军队投降,只有主帅迟受信占据的任存城还没有攻克。

当初,苏定方打败百济国,主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纠集逃散的兵卒,凭借险要地势接应福信,到这时投降了唐军。

刘仁轨对他们表示了诚意,让他们攻取任存城来证明自己的真诚,就给了他们充足的武器干粮。

孙仁师说“:外族属国心性放纵不可信任,如果给予武器粮食,就是为他们反叛提供条件。

”刘仁轨说:“我观察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真诚并有谋略,乘机立功,还怀疑什么?”他们两人到底攻克了任存城。

迟受信丢下老婆孩子逃往高丽,百济国的残余势力全部消灭。

孙仁师等人整顿部队班师回朝,朝廷诏令刘仁轨留下率领军队镇守百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

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

题目: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专业与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摘要: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最终以日本的全军覆没告终。

中日白江口之战爆发,是为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这一战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战略态势,更对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秩序得以建立,日本也认识到与唐的差距。

唐日之间关系逐步走出战后初期的低谷,从而形成了中日交流史上第一次高潮。

关键词:白江口之战;东亚;中日关系。

引言公元663年,唐朝在多次外交干涉无效情况下,出动十余万陆海军渡海攻灭百济,以武力阻止百济联合高丽对唐朝藩属新罗的进攻。

随后,为保持对百济故地的控制而与支持百济复国运动的倭国军队在白江(今朝鲜半岛西南部锦江)发生了大规模海战,倭军,唐军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

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面。

战争对当时的东北亚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战后唐日关系也超越了之前的水平。

本文将对历史上的白江口之战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白江口之战公元前1世纪起,朝鲜半岛上陆续兴起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呈三国鼎立之势,史称“朝鲜三国”。

三国自建立以来相互攻伐,混战不断。

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和倭国(即今天的日本)。

然而到了7世纪中期,新罗已经全面倒向唐朝,百济则北连高句丽、南结日本,两大阵营的决战一触即发。

1. 战前的半岛局势公元643年,新罗传书唐朝廷,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援助。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乘高句丽国内政变之机。

亲率10万大军进击,但没能攻下高句丽。

此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

最终却未能取胜。

时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唐太宗病故。

白江口海战:记录中国作为海洋国家最后的辉煌

白江口海战:记录中国作为海洋国家最后的辉煌

[键入文字]白江口海战:记录中国作为海洋国家最后的辉煌中国史书中,对这场发生于7 世纪的海战记载不多,但这场海战对东洋格局及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不亚于20 世纪的太平洋战争。

古代东洋跟现代东亚的格局差不多,拥有“大三国”——中、朝、日。

而大三国中,又有“小三国”。

中日两国第一次战争,就缘起朝鲜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东亚开战7 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虽然这三国都与大唐建立了册封关系,但是远近亲疏不同。

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

而新罗则向中国示好,意在投靠大唐一统朝鲜半岛。

东洋“大三国”的座次怎么排?7 世纪中叶的这场较量给出了明确答案。

7 世纪中叶,日本已拉开“大化改新”的帷幕,羽翼稍丰,自我感觉不错,欲一现锋芒,于是应邀参战。

663 年8 月17 日,唐将刘仁轨、杜爽带领战船170 艘列阵白江口。

白江口又称白村江,就是现在韩国锦江入海口,地处中国和日本中间地段,既是东洋战略要地,又颇具“执东洋牛耳”的象征意义。

直面白江口,“初生牛犊”般的日本势在必得。

8 月27 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在这里与“虎师”唐朝水军不期而遇。

大唐战船,虎踞东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大唐水军7000 余人,战船170 艘;日军水兵万余,战船1000 多艘。

日军在人、船数量上多于唐军,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日军。

如此各具优势的两支水军交战,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对于这次战斗,中日朝的史书都有记录。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对这场关键战役进行了细致描述:“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

倭船千艘,停在白沙。

百济精骑,岸上守船。

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1。

世官制的优劣势

世官制的优劣势

世官制的优劣势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中日千年历史上的首次战争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打响:在这场战争中唐军面对兵力几乎四倍于己的日军四战皆捷,焚烧战船四百艘。

此时的日军还没后世的所谓武士道精神,战败后的日军兵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

这应该是中日历次战争中日军最大规模的投降,也是历次中日战争中赢得最为干净利落的一仗——之后无论是万历援朝战争、甲午战争,还是战争,无论最终谁赢了,对双方而言都是打得异常艰苦,而在白江口之战中刘仁轨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位将领彻底完胜日军,之后800余年日本再不敢窥视中华。

白江口之战的确是把日本方面打服了、打怕了——其中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白江口之战后日本遣唐使的频率、规模和影响力甚至更胜战前:公元630年日本向大唐帝国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前他们已派出三次遣隋使。

白江口之战后的第七至第十次遣唐使(669~733年)的规模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这一数据大约是战前的两三倍。

在两国的使者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唐日“混血儿”:在两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和唐人在日本结婚生子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公元734年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护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升女后来都留居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一直热衷传播大唐文化。

公元717年(开元五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入唐,日后成为李白好友的晁衡(当时还叫日语名字阿倍仲麻吕)就在这批遣唐使中。

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鉴真大师在经历五次东渡失败的经历后率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此时鉴真大师已然双目失明,可还是经过不懈努力开创了日本的南山律宗。

第九批遣唐使归国后的718年(日本养年)大和朝廷进一步完善旧律令,形成《养老律令》。

中日交战描写

中日交战描写

中日交战描写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爆发海战。

双方的兵力为:倭军兵力4.2万,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兵力1.3万,战船170艘,指挥官是刘仁轨。

最终,唐军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

随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反思,派出“遣唐使”,开始向大唐全面学习。

元日战争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要求日本向蒙古朝贡。

镰仓幕府八代执权北条时宗坚决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拒绝这一要求公元1274年,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七月征日本。

冬十月,入其国,元军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

以后则屡战屡败。

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十万降军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

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

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

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元朝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事实上看,在与元朝军队对阵过程中,日军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其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登陆进攻。

元日战争万历朝鲜战争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

公元1592年4月日本16万大军入侵朝鲜,明朝派遣的李如松部4万入朝作战,相继收复失地。

公元1595年,日军遭遇平壤大败而议和。

1597年,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7万明军参战,接连击败日军。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

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军入朝,日军也进入朝鲜。

公元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白江口战役与遣唐使

白江口战役与遣唐使

白江口战役与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果实是甜的,但认识的道路却是曲折的。

日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海上王国,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心悦诚服地愿意归附于异域的外族文明。

打个最简单的比喻,两个陌生人或者说是相知不深的人打交道,又会有哪一方会突然主动地对对方说:我非常佩服你。

这就太突兀了。

只有经过长期的接触、磨合、甚至是冲突,这样才能凸显出各自的优劣,最终导致一方依附于另一方或者是两者实现互补。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训永远是必要的,也是深刻的。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兴衰嬗变,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白江口战役确实是日本战败了,但这次战役却为当时的日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和透视邻国的契机,成为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的日本外交政治第一次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也成为日本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繁荣的先声。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失去了一次战役,却赢得了一次新生。

下面,我们就以当时日本白江口战役前后派遣的遣唐使目的的变化为依托来看白江口战役对日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白江口战役以前,见于文献记载的倭国遣使大多都与请求或接受册封有关,表现出明显的对地区政治积极介入的态势。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在其论文《由遣唐使看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中日文化交流论坛·遣唐使研讨会)中将这种进取态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1、从一开始到邪马台国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表现出积极进入地区社会的愿望,满足于“汉委奴国王”、“亲魏倭王”一类的藩属关系和名号。

2、统一以后的倭五王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倭王继续求取中国王朝的册封,借此提高自己的国内权威和国际地位。

例如刘宋时期倭王遣使奉表曾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幕韩六国诸军事”等,据研究就和其狐假虎威、推行对韩半岛的扩张政策有关。

白江口大捷、诗传军情、平定高丽--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五十六

白江口大捷、诗传军情、平定高丽--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五十六

白江口大捷、诗传军情、平定高丽--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五十六白江口大捷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后,唐高宗命令孙仁师领兵渡海援助他们。

百济王扶余丰联合倭国人,以抗拒唐兵。

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联合,声势大振。

部下诸将想进攻水陆交通要冲的加林城,刘仁轨考虑到加林城险要坚固,急攻会伤亡士卒,慢攻又旷日持久,不如先进攻敌人的巢穴周留城。

如果攻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会不攻自下。

孙仁师、刘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前进,刘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入白江,和陆军会合,一起向周留城推进。

唐兵和倭国兵于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四战四捷。

焚烧了敌船四百艘,烟火冲天,连海水都变成红色。

百济王扶余丰脱身逃往高丽,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领部下投降,百济全部平定。

诗传军情唐高宗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并准备进取高丽。

郭待封带领水军从另外一条路向平壤进发,李勣(jì)派别将冯师本给他运粮食和武器。

由于船坏,冯师本没有按期到达,郭待封军中缺粮,情况十分危急。

他想写信给李勣求援,又怕信被敌人截获,泄露缺粮的机密,就写了一首离合诗送给李勣。

李勣见诗大怒,说:“军情紧急,还写诗做什么?一定要处死他!”行军管记通事舍人元万顷为李勣解释出离合诗中的含意,李勣再次运粮食和武器给郭待封。

离合诗是一种特别的拆字诗,以上每句中的后一句首字都是分拆前一句的句首字,如下面这首诗中的溪和奚。

也有取前一句末字的一部分为下一句的字首,整诗的最后一个字的一部分为该诗的首字,形成回环状态。

离合诗·佃渔始化朝代:魏晋作者:潘安佃渔始化,人民穴处。

意守醇朴,音应律吕。

乘梓被源,卉木在野。

锡鸾未设,金石拂举。

害咎蠲消,吉德流普。

溪谷可安,奚作栎宇。

嫣然以意,焉惧外侮。

熙神委命,已求多祜。

叹彼季末,口出择语。

谁能墨识,言丧厥所。

垄亩之谚,龙潜严阻。

鲜义崇乱,少长失叙。

平定高丽侍御史洛阳人贾言忠奉命出使从辽东返回,对高宗列举了必能平定高丽的原因:1,高丽内乱现在高藏微弱,掌握朝政的大臣专权。

白江口之战的过程怎么样

白江口之战的过程怎么样

白江口之战的过程怎么样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白江口之战的过程怎么样,希望大家喜欢!白江口之战,是发生在唐朝和百济联军、高句丽之间的一场海战,白江口之战的过程是非常险恶和激烈的,应着新罗国王向唐朝发出的请求,李世民御驾亲征,一场轰轰烈烈的海战开始了。

白江口之战,李世民一共率领陆军六万余人,水军四万多人,进军高句丽,在进入辽东半岛以后,唐朝的军队把矛头指向了克介,并且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攻陷了高句丽的多座城池,在唐朝的军队攻下了高句丽的城池白崖城以后,遇上了高句丽的大将高廷寿,面对来势汹汹的十五万大军,李世民布下了一个圈套,高廷寿投降,屈服了唐朝。

高廷寿的失败让高句丽全国都陷入了恐慌之中,高宗皇帝在高句丽人民的心中马上变得神圣起来,随后,借助着高宗皇帝的威风,唐军进入了黄城,但是这时候高句丽已经采取了退让政策,这已经成为了一座空城。

但是辽东半岛的冬天来临时,因为士兵不适应这里寒冷的冬天,于是唐朝士兵班师回朝。

公元655年左右,因为百济和高句丽屡次联合侵犯新罗,引得新罗不满,唐朝再次出兵,这次出兵,唐军依旧势如破竹,先后攻下了百济的多座城池,百济军主力元气大伤,百济国王携带皇室众人仓促逃跑,而唐朝于是在这里设立了都督府,这就标志着百济正式灭亡,随后在白江口,唐朝大败高句丽主力,高句丽也臣服在了唐朝之下。

白江口之战的背景白江口之战是发生在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之间的一场海战。

这场海战震惊了当时的国内外,而白江口之战的背景又是如何的呢?白江口之战与高句丽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唐朝刚刚建立起来,朝鲜半岛上存在着三个国家,高句丽就是其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国家。

唐朝成立,为了一探虚实,高句丽派来了使者臣服,但是当时的李渊却并不是很感兴趣,并没有给与很多的重视,因此高句丽也在自己的领土内修养,建立起了严密的防护网络,双方并无瓜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江口战役与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贸,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果实是甜的,但认识的道路却是曲折的。

日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海上王国,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心悦诚服地愿意归附于异域的外族文明。

打个最简单的比喻,两个陌生人或者说是相知不深的人打交道,又会有哪一方会突然主动地对对方说:我非常佩服你。

这就太突兀了。

只有经过长期的接触、磨合、甚至是冲突,这样才能凸显出各自的优劣,最终导致一方依附于另一方或者是两者实现互补。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训永远是必要的,也是深刻的。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兴衰嬗变,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白江口战役确实是日本战败了,但这次战役却为当时的日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和透视邻国的契机,成为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的日本外交政治第一次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也成为日本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繁荣的先声。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失去了一次战役,却赢得了一次新生。

下面,我们就以当时日本白江口战役前后派遣的遣唐使目的的变化为依托来看白江口战役对日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白江口战役以前,见于文献记载的倭国遣使大多都与请求或接受册封有关,表现出明显的对地区政治积极介入的态势。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在其论文《由遣唐使看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中日文化交流论坛·遣唐使研讨会)中将这种进取态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1、从一开始到邪马台国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表现出积极进入地区社会的愿望,满足于“汉委奴国王”、“亲魏倭王”一类的藩属关系和名号。

2、统一以后的倭五王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倭王继续求取中国王朝的册封,借此提高自己的国内权威和国际地位。

例如刘宋时期倭王遣使奉表曾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幕韩六国诸军事”等,据研究就和其狐假虎威、推行对韩半岛的扩张政策有关。

3、遣隋使。

如前所述,尽管隋朝中国统一,但倭国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

不仅如此,随着其国际地位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反而愈加妄自尊大,欲与中国分庭抗礼。

第二次遣隋使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就是这种态度的明白表示。

直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的这种政治色彩和傲慢态度都没有改变。

舒明二年(630)秋八月倭国任命了以大仁犬上君三田耜(一作犬上御田锹)、大仁药师惠日为首的第一次遣唐使出使唐朝。

次年“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
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

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

”据研究,所谓争礼,很可能就是要“天皇下御座,面北接受唐使国书”的礼仪之争。

唐使因倭人“不平,不肯宣天子命而还”,倭唐邦交遂告断绝。

后来发生了大化改新(645),又由于韩半岛上新罗的斡旋,倭国才在绝交二十年之后,于653年派出了第二次遣唐使。

从随行人员的情况来看,第二次遣唐使携来许多学问僧和留学生,一般认为这是“承担着为大化新政权所构想的国家建设而向唐学习佛教、制度等的输入文化的任务”,而且史书记载其“奉对唐国天子,多得文书、宝物”也使得此次出使带有文化色彩。

但是,此时倭国内部对唐朝文化的认识程度仍然存在很大差别。

例如,就在此前两年即公元651年,新罗使者赴日时“着唐国服,泊于筑紫。

(日本)朝廷恶恣移俗,诃责追还”,这种心态同当年遣隋使所携国书自称“日出处天子”,以及“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其实是一致的。

可见这时倭国虽然有高向汉人玄理等归国留学生的积极活动,沉溺于本国自尊的王权保守派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就在第二次遣唐使派出的第二年即654年,在前次遣使尚未归国的情况下,倭国又急忙派出了第三次遣唐使。

这一次遣唐使节和随从人员的官位比其他时期的遣唐使者明显偏高,而且没有携带留学生和学问僧,派遣又紧急,显然是纯粹为了某种政治使命;出任大使的高向玄理和副使药师惠日都是留学归国人员,因而有学者认为此行是应唐朝的邀请临时派出的。

这次遣唐使抵达长安时,有唐朝官员详细询问日本国地理等情报,归国之际“高宗降书慰抚之,仍云:‘王国与新罗近,新罗素为高丽、百济所侵,若有危急,王宜遣兵救之。

’”这些都证明了这次遣唐使的政治性质。

此后于659年派遣的第四次遣唐使更将当时倭国欲令智昏、狂妄自大的态度暴露无遗。

《日本书纪》齐明五年(659)秋七月丙子朔戊寅条:“遣小锦下坂合部连石布、大仙下津守连吉祥,使于唐国。

仍以道奥虾夷男女二人,示唐天子。

”有人认为,倭国居然在唐罗灭百济(660)的前夕遣使唐朝,而且向唐朝皇帝宣告虾夷国“每岁入贡本国之朝”,要显示自己是和中国一样使夷狄臣服的大国,“这一遣唐活动充分暴露出倭国外交的未熟练性及对国际形势的迟钝反应”。

还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从中国输入华夷观念的大国沙文主义而建构起权威的缘故。

”从到此为止的整个倭华关系史来看,我认为更重要原因还是倭人盲目自尊,因而对中国国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认识不足。

否则,他们就不会在唐罗灭百济以后还悍然出兵帮助百济复国,从而在白江口之战(663)遭遇惨重彻底的失败。

白江口战役的始末: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日本与朝鲜半岛,特别是半岛南部地区,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

因此,朝鲜半岛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必然会影响到日本的外交政策。

日本的外交政策就是根据半岛南部加揶地区的形势变化而变换的。

600年2月,新罗进攻加揶地区任那时,推古女皇和圣德太子一面派兵进击新罗,迫使其停止进军,同时派使者赴高句丽、百济,要他们派兵急救任那。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外交策略概而言之是:拉拢高句丽、百济,孤立和打击新罗。

大化新政府继承了上述外交策略。

大化新政府
成立时,高句丽、百济、新罗均遣使朝贺。

新政府派专使会见了高句丽、百济大使,惟独不见新罗使节。

当时,正是唐朝发兵征发高句丽的时候,新罗与唐结盟。

因此,大化新政府对新罗使节的冷落,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他与唐朝的对抗。

依次,当时围绕着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日本的一方,新罗和唐为另一方的对立阵营。

最后导致了唐、新罗与日本、百济的白江口海战。

据《中国历朝事典》(曹余章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载,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求援与唐。

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

唐军由城山渡海至百济西部德物岛,新罗派精兵五万接应,面对唐、新罗联军的进击,百济采取了敞开白江口,引唐、新罗军入境,然后伺机予以歼灭的错误战术,最后导致了惨败,百济王义慈及王室、大臣、将士遂成为俘虏。

义慈王被俘之后,其从子福信收集残军,企图复国。

660年,福信派使赴日本,乞求支援,并要求放回在日本做人质的丰璋王子。

当时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了上述要求,送回了丰璋王子。

661年1月,齐明女皇赴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军的战斗,但因旅途劳累而病故。

出征朝鲜的计划,只得延期执行。

662年1月,日本决定以矢10万、丝500斤、棉1000斤、布1000端、韦1000张、稻种3000斛支援百济的复国运动。

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船师170余艘抵百济。

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万余援军,渡海前往白江口。

与此同时,唐、新罗军决定进攻丰璋王子所在的周留城。

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由陆路直趋周留城;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拟从水路配合陆军,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子为迎日本援军,亲自率水军迎候于白江口。

17日,唐、新罗水军航至白江口,正适日本船师抵达,于是两军交战。

当时,日本有战船400余艘,唐、新罗有战船170艘,兵力上日本多于唐、新罗联军。

战斗经过三个回合,日本、百济水军失败。

18日,双方进行第四次战斗。

由于日本军将领和百济王错误地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打,结果惨遭失败,400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水而亡,残军皆投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战败以后产生的这种冲击余波,如同明治维新和二次大战以后一样,可以说是一个举国奔走引进‘敌国’国家体制和文化的时期。

同时,国策由过去的地区政治进取转向了内敛、和平、发展。

白江口海战的惨败,大出天智天皇为首的贵族集团的意料之外。

精神上由信心百倍与唐抗衡的亢奋状态,一下子堕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据《白江口战役及其影响》(梁安和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反映,在这非常的时候,唐朝的一举一动,都会使贵族集团感到惊恐,生怕大军压境,危及日本列岛的安全。

664年5月,唐朝的朝散大夫郭务出使日本。

12月,郭离开日本后,天智天皇便下令再对马岛、壹歧岛、筑紫国设置防人和烽火台,并在筑紫国造水城。

第二年八月,又在筑紫国造大野、基肆二座山城,以防唐军侵袭。

667年11月,唐使司马法聪抵日。

不久,朝廷在倭国、赞歧国、对马国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