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法治原则课件
人文关怀原则
总结词
人文关怀原则强调在细菌感染防治中,必须 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 和权利,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关怀。
详细描述
人文关怀原则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细 菌感染防治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 会背景,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同 时,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关怀,提高患者 的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在防治过程中,要 注重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医患沟通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法治原 则课件
• 细菌感染概述 •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 细菌感染的法治原则 • 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01
细菌感染概述
细菌感染的定义与分类
细菌感染的定义
细菌感染是指由各种致病性细菌侵入 人体内,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过程。
细菌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细菌感 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常见 的病原体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 阴性菌、厌氧菌等。
伤口分泌物培养是诊断伤口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采集患者伤口分泌物样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细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伤口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方法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检查方法外,还有多种其他检查方法可用于诊断细菌感染,如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学检查、 核酸检测等。
血液培养样本,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血液培养对于诊断菌血症、败血症 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痰液培养
痰液培养是通过采集患者痰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的一种方法, 用于检测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
痰液培养是常见的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之一,通过采集患者痰 液样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呼吸 道感染。痰液培养对于诊断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具有重要 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之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护理课件
控制疫情传播
准确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控制细菌感染的传 播,降低疫情的扩散。
提高护理质量的建议
1 2
加强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细菌感染 的检测与防治能力。
严格消毒制度
加强医院和病房的消毒工作,减少交叉感染的风 险。
3
规范抗生素使用
制定抗生素使用规范,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免疫学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过酶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是
否存在细菌抗原。
免疫荧光技术
02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样本中的细菌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
镜观察是否存在荧光信号。
免疫印迹技术
03
将样本中的蛋白质分离,再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显色反应
检测是否存在目标蛋白质。
沟通与告知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 护理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以取 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护理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无 菌观念,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 状、体征等变化情况,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总结经验
对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成功 和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提高
护理质量。
CHAPTER 05
总结
细菌感染的检测与防治的重要性
降低抗生素滥用
准确检测与鉴别细菌感染,有助于避免抗生素滥 用,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提高治愈率
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 治疗,提高治愈率。
准确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控制细菌感染的传 播,降低疫情的扩散。
提高护理质量的建议
1 2
加强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细菌感染 的检测与防治能力。
严格消毒制度
加强医院和病房的消毒工作,减少交叉感染的风 险。
3
规范抗生素使用
制定抗生素使用规范,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免疫学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过酶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是
否存在细菌抗原。
免疫荧光技术
02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样本中的细菌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
镜观察是否存在荧光信号。
免疫印迹技术
03
将样本中的蛋白质分离,再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显色反应
检测是否存在目标蛋白质。
沟通与告知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 护理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以取 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护理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无 菌观念,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 状、体征等变化情况,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总结经验
对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成功 和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提高
护理质量。
CHAPTER 05
总结
细菌感染的检测与防治的重要性
降低抗生素滥用
准确检测与鉴别细菌感染,有助于避免抗生素滥 用,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提高治愈率
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 治疗,提高治愈率。
07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0
1.灭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成。如伤寒、百日咳、
霍乱等。 优点:易于保存。 缺点:接种剂量大;维持时间短;接种次数多;注射的局部和全身性副反应较大;不
产原体制成。如BCG、鼠疫和炭疽等。 优点:只需接种一次;接种剂量较小;副反应轻微或无;免疫效果好且持久;能同
07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
细菌学诊断 ----以检测致病菌及其抗原或代谢产物为目的
血清学诊断 ----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为目的
基因诊断 ----以检测致病菌特异性DNA片段为目的
2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 一、临床标本采集
3
二、细菌学诊断方法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形态和染色性上有特征的致病菌,直接涂片镜检后有助于初步诊断。如:痰中查 抗酸性杆菌,脓液中找G+葡萄串样球菌等。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18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人为地将疫苗(vaccine)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 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19
常用制剂 疫苗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核酸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 物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类毒素
27
二、人工被动免疫 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机体 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28
常用制剂 1、抗毒素: 一般用细菌类毒素或外毒素多次免疫马后采血,从血清中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抗
毒素能中和相应的外毒素,阻断其毒性作用。例如用于白喉、破伤风等疾病。 注射前需做皮肤试验。 应早期、足量注射。
1.灭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成。如伤寒、百日咳、
霍乱等。 优点:易于保存。 缺点:接种剂量大;维持时间短;接种次数多;注射的局部和全身性副反应较大;不
产原体制成。如BCG、鼠疫和炭疽等。 优点:只需接种一次;接种剂量较小;副反应轻微或无;免疫效果好且持久;能同
07细菌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
细菌学诊断 ----以检测致病菌及其抗原或代谢产物为目的
血清学诊断 ----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为目的
基因诊断 ----以检测致病菌特异性DNA片段为目的
2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 一、临床标本采集
3
二、细菌学诊断方法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形态和染色性上有特征的致病菌,直接涂片镜检后有助于初步诊断。如:痰中查 抗酸性杆菌,脓液中找G+葡萄串样球菌等。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18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人为地将疫苗(vaccine)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 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19
常用制剂 疫苗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核酸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转基因植 物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类毒素
27
二、人工被动免疫 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机体 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28
常用制剂 1、抗毒素: 一般用细菌类毒素或外毒素多次免疫马后采血,从血清中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抗
毒素能中和相应的外毒素,阻断其毒性作用。例如用于白喉、破伤风等疾病。 注射前需做皮肤试验。 应早期、足量注射。
第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课件
8
5.动物试验
分离、鉴定细菌, 测定细菌毒力。
6.药敏试验
9
一般程序
普通琼脂平板
标本(或增菌后) 血琼脂平板
接种
选择培养基平板
染色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
培养特征: 生长条件 菌落特征 溶血环特征等
生化反应 :如肠道杆菌的乳糖发酵试验
10
血清学鉴定:鉴定细菌的种、型
毒力鉴定 药敏试验
内、外毒素检测 动物试验:家兔、豚鼠等 纸片法:只可定性 试管法:可定量(测MBC、MIC) E-test: 可定量(只可测MIC)
11
(三)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EIA, IF, Western blotting
(四)检测病原菌核酸 核酸杂交 PCR 基因芯片(gene chips)
12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 去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抗体以及抗 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 辅助诊断。
主要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细菌和病 程较长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15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16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自学)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死疫苗 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
(二)类毒素
17
二、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 血清丙种球蛋白 其他免疫制剂:IFN-γ,CSF等。
18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已学)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13
标本:血清和其他体液 标本要求:双份血清(早期;恢复期) 诊断:恢复期或一周后血清Ab效价比早期升高4
倍及4倍以上 现症感染
14
5.动物试验
分离、鉴定细菌, 测定细菌毒力。
6.药敏试验
9
一般程序
普通琼脂平板
标本(或增菌后) 血琼脂平板
接种
选择培养基平板
染色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
培养特征: 生长条件 菌落特征 溶血环特征等
生化反应 :如肠道杆菌的乳糖发酵试验
10
血清学鉴定:鉴定细菌的种、型
毒力鉴定 药敏试验
内、外毒素检测 动物试验:家兔、豚鼠等 纸片法:只可定性 试管法:可定量(测MBC、MIC) E-test: 可定量(只可测MIC)
11
(三)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EIA, IF, Western blotting
(四)检测病原菌核酸 核酸杂交 PCR 基因芯片(gene chips)
12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 去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抗体以及抗 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 辅助诊断。
主要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细菌和病 程较长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15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16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自学)
一、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死疫苗 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 重组载体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
(二)类毒素
17
二、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 血清丙种球蛋白 其他免疫制剂:IFN-γ,CSF等。
18
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治疗(已学)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13
标本:血清和其他体液 标本要求:双份血清(早期;恢复期) 诊断:恢复期或一周后血清Ab效价比早期升高4
倍及4倍以上 现症感染
14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PPT
直接涂片镜检 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生物化学
抗原检测 其他检测法
血清学试验
明
动物试验
确
药敏试验
诊
断
3.生化检测: 针对一个细菌菌落或纯培养物进行鉴定。
糖发酵试验
H2S试验 枸橼盐试验
(二)病原菌的检查程序
直接涂片镜检 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生物化学
抗原检测 其他检测法
血清学试验
明
动物试验
确
药敏试验
诊
断
4.抗原检测: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细菌抗原,进行群 和型的鉴别。
(二)病原菌的检查程序
直接涂片镜检 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生物化学
抗原检测 其他检测法
血清学试验
明
动物试验
确
药敏试验
诊
断
1.形态学检查: 染色镜检: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2.分离培养(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菌落 大小、
形态、颜色、表面性状、透明度、溶血性
(二)病原菌的检查程序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 防治原则
2
本章重点与难点
细菌感染性标本的采集原则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验程序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人工免疫的概念 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3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一、病原菌检测
用抗菌素以前
(一)
避免杂菌污染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不同期不同标本
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注意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及时送检
第二节 人工免疫
一、人工主动免疫
1.疫苗: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 载 体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 2.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获得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课件
了解疫苗接种的禁忌 症和注意事项,确保 安全接种。
04 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 疗
抗生素选择
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选择相应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 素等。
抗生素使用方法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菌种类,采用口服、静脉注射等不同给药 途径。
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细菌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寒战、头痛、咳嗽、咳痰、腹 痛、腹泻等。
体征
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红肿热 痛等。
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
通过飞沫、尘埃等途径传播, 如流感病毒。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表面 等途径传播,如大肠杆菌。
血液传播
通过血液接触传播,如乙肝病 毒。
注意事 项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与他人共用 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及时就医
如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做好防护措施
如医院、商场等,减少接触感染源的 机会。
在特定环境下,如医院,应佩戴口罩、 手套等防护用品。
避免接触病人
如有亲友患病,尽量减少接触,尤其 是与病人共用餐具、毛巾等个相 关疫苗,提高对特定 细菌感染的抵抗力。
及时接种疫苗,并按 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完 成全程接种。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 治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感染概述 •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 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 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 细菌感染的护理与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 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确定感染的微生物,为临床诊断提供根据。 由于该诊断是通过确定感染的微生物而确立的, 故称微生物学诊断(病原学诊断)。 关系到正确的治疗、控制和预防。
检查方法
微生物学(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和鉴定) 免疫学(查Ag或Ab) 分子生物学(查核酸)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动物试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他检测技术
初步诊断
明 确 诊 断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一)疫苗、类毒素
1、死疫苗—伤寒、霍乱等。 2、活疫苗—BCG、鼠疫等。
疫苗接种
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
5、重组载体疫苗 将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片段转入减毒的病 毒或细菌。 形式:整合于病毒、细菌基因组或质粒 本质:活疫苗
6、核酸疫苗( DNA Vaccine)
核酸疫苗原理:将病原体的保护性抗原 基因与质粒重组,重组体注入机体,使 机体持续表达该抗原,诱导体液和细胞 免疫。
优点:
a、制备简便、成本低;
尤其用于在形态、排列和染色性方面无特 征的某些病原菌的检查。
阳性率高于直接镜检,但时间长。
革兰染色原理:细胞壁结构不同。
G+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乙醇不易透入; 乙醇使胞壁脱水形成一道屏障,短暂阻止结晶 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G-疏松、肽聚糖层薄、外膜均含大量脂质,易 被乙醇溶解,使胞壁通透性增高,胞内结晶紫 -碘复合物被溶解脱出而脱色。
b、便于贮藏和运输;
c、免疫应答持久。
核酸疫苗缺点:安全性问题 a、人们担心外源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 而激活癌基因和影响抑癌基因的表达, 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 b、可能诱导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类毒素
概念: 可诱导机体建立特异性抗毒素免疫。 +吸附剂(佐剂) 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DPT)
革兰染色实际意义--鉴别细菌 选择用药 研究细菌致病性
其它染色有: 单染色、抗酸染色、特殊染色等。
抗酸染色法
特殊染色法: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 负染色法
2、生化反应 现有“程序控制的自动分析仪”。
3、血清学鉴定:用已知Ab鉴定从标本中分离 培养出的未知菌(玻片法简便易行)。 分群、分型
4、动物试验
(三)细菌抗原的检测
用已知Ab检测未知抗原(Ag-Ab反应)。 优点--特异、灵敏、简便 方法:玻片凝集、协同凝集、间接血凝试验、 乳胶凝集、对流免疫、酶免疫技术、免疫荧光 技术。
常用的免疫学技术有—-- 协同凝集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
特异性Ab
待检Ag
载体颗粒 SPA、乳胶
凝集
协同凝集试验示意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间接法)
用于:①分离鉴定病原菌; ②测定细菌的毒力及产毒性
选用高度易感、健康等条件的动物。
如: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小白鼠; 钩端螺旋体---幼龄豚鼠、金地鼠。
5、药物敏感试验
指导临床选择用药,及时治疗和控制感 染有重要意义。
药敏试验(纸片法)
6、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微生物编码鉴定技术---数据库 微量培养 自动监测分析 自动记录药敏结果
核酸杂交、PCR、16S rRNA基因测序、基因芯 片等技术。
更特异、敏感、快速
PCR
5’
5’ 3’
5’
3’
3’
5’
3’ 5’ 3’
5’
3’ 5’
3’
5’
3’ 3’
5’
3’
5’ 3’
5’
5’
3’ 5’
3’
3’
5’ 3’
5’
5’
3’ 5’
3’
3’
5’ 3’
5’
检测PCR产物
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
区别点 制剂特点 接种剂量与特点 保存及有效期 免疫效果
死疫苗 死,强毒株 量大,2~3次 易保存,约1年 较低, 维持数月~2年
活疫苗 活,减毒株 量较小,1次 不易保存 较高, 维持3~5年甚至更长
3、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除去细菌或病毒无关有 害成分,分离提取纯化对人体有保护性的抗 原。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 糖疫苗,+佐剂即成。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早期采集
一、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无菌操作 适当的标本(注意病程)
采集双份血清 尽快送检(标本必须新鲜)
做好标记
(一)细菌形态学检查
针对一些在形态与染色上具有特征的 病原菌。 1)光学显微镜 2)染色法检查
(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主要内容:
1、细菌分离培养—菌落大小、色素、溶血; 2、涂片、染色、镜检。
查Ab:检测病人血液中由于细菌感染而产生的 特异性抗体,辅助临床诊断。
广泛用于多种病原体的微生物诊断和流行 病学调查。
双份血清:早期(急性期) 晚期(恢复期)
结果:根据双份血清中测到的抗体效价, 若升高4倍或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凝集试验,中和试验,ELISA等。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直接涂片染色
enzymes such as peroxidase react with appropriate substrates such as 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his causes a change in color.
对流免疫电泳
免疫扩散试验
(四)细菌核酸的检测
接种少量抗原可使人体产生良好免疫应 答,且接种反应轻微。
优点
a、去除引起副反应的物质; b、因不含核酸可免去减毒活疫苗回复突 变及灭活全疫苗发生感染性复活的可能; c、消除肿瘤病毒潜在的致癌作用; d、可利用化学试剂分解病毒体。
4、基因工程疫苗 本质上是亚单位疫苗 如:含宋内志贺菌表面抗原质粒的伤 寒沙门菌Ty21a 优点:安全、经济、可批量生产; 缺点:抗原的回收纯化困难。
二、人工被动免疫
1.抗毒素 如:精制破伤风、白喉、肉毒抗毒素 2.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 3.抗菌血清:已淘汰 4. 其他免疫制剂:IFN、IL等。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确定感染的微生物,为临床诊断提供根据。 由于该诊断是通过确定感染的微生物而确立的, 故称微生物学诊断(病原学诊断)。 关系到正确的治疗、控制和预防。
检查方法
微生物学(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和鉴定) 免疫学(查Ag或Ab) 分子生物学(查核酸)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动物试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他检测技术
初步诊断
明 确 诊 断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一)疫苗、类毒素
1、死疫苗—伤寒、霍乱等。 2、活疫苗—BCG、鼠疫等。
疫苗接种
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
5、重组载体疫苗 将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片段转入减毒的病 毒或细菌。 形式:整合于病毒、细菌基因组或质粒 本质:活疫苗
6、核酸疫苗( DNA Vaccine)
核酸疫苗原理:将病原体的保护性抗原 基因与质粒重组,重组体注入机体,使 机体持续表达该抗原,诱导体液和细胞 免疫。
优点:
a、制备简便、成本低;
尤其用于在形态、排列和染色性方面无特 征的某些病原菌的检查。
阳性率高于直接镜检,但时间长。
革兰染色原理:细胞壁结构不同。
G+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乙醇不易透入; 乙醇使胞壁脱水形成一道屏障,短暂阻止结晶 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G-疏松、肽聚糖层薄、外膜均含大量脂质,易 被乙醇溶解,使胞壁通透性增高,胞内结晶紫 -碘复合物被溶解脱出而脱色。
b、便于贮藏和运输;
c、免疫应答持久。
核酸疫苗缺点:安全性问题 a、人们担心外源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 而激活癌基因和影响抑癌基因的表达, 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 b、可能诱导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类毒素
概念: 可诱导机体建立特异性抗毒素免疫。 +吸附剂(佐剂) 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DPT)
革兰染色实际意义--鉴别细菌 选择用药 研究细菌致病性
其它染色有: 单染色、抗酸染色、特殊染色等。
抗酸染色法
特殊染色法: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 负染色法
2、生化反应 现有“程序控制的自动分析仪”。
3、血清学鉴定:用已知Ab鉴定从标本中分离 培养出的未知菌(玻片法简便易行)。 分群、分型
4、动物试验
(三)细菌抗原的检测
用已知Ab检测未知抗原(Ag-Ab反应)。 优点--特异、灵敏、简便 方法:玻片凝集、协同凝集、间接血凝试验、 乳胶凝集、对流免疫、酶免疫技术、免疫荧光 技术。
常用的免疫学技术有—-- 协同凝集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
特异性Ab
待检Ag
载体颗粒 SPA、乳胶
凝集
协同凝集试验示意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间接法)
用于:①分离鉴定病原菌; ②测定细菌的毒力及产毒性
选用高度易感、健康等条件的动物。
如: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小白鼠; 钩端螺旋体---幼龄豚鼠、金地鼠。
5、药物敏感试验
指导临床选择用药,及时治疗和控制感 染有重要意义。
药敏试验(纸片法)
6、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微生物编码鉴定技术---数据库 微量培养 自动监测分析 自动记录药敏结果
核酸杂交、PCR、16S rRNA基因测序、基因芯 片等技术。
更特异、敏感、快速
PCR
5’
5’ 3’
5’
3’
3’
5’
3’ 5’ 3’
5’
3’ 5’
3’
5’
3’ 3’
5’
3’
5’ 3’
5’
5’
3’ 5’
3’
3’
5’ 3’
5’
5’
3’ 5’
3’
3’
5’ 3’
5’
检测PCR产物
三、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
区别点 制剂特点 接种剂量与特点 保存及有效期 免疫效果
死疫苗 死,强毒株 量大,2~3次 易保存,约1年 较低, 维持数月~2年
活疫苗 活,减毒株 量较小,1次 不易保存 较高, 维持3~5年甚至更长
3、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除去细菌或病毒无关有 害成分,分离提取纯化对人体有保护性的抗 原。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 糖疫苗,+佐剂即成。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早期采集
一、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无菌操作 适当的标本(注意病程)
采集双份血清 尽快送检(标本必须新鲜)
做好标记
(一)细菌形态学检查
针对一些在形态与染色上具有特征的 病原菌。 1)光学显微镜 2)染色法检查
(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主要内容:
1、细菌分离培养—菌落大小、色素、溶血; 2、涂片、染色、镜检。
查Ab:检测病人血液中由于细菌感染而产生的 特异性抗体,辅助临床诊断。
广泛用于多种病原体的微生物诊断和流行 病学调查。
双份血清:早期(急性期) 晚期(恢复期)
结果:根据双份血清中测到的抗体效价, 若升高4倍或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凝集试验,中和试验,ELISA等。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直接涂片染色
enzymes such as peroxidase react with appropriate substrates such as 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his causes a change in color.
对流免疫电泳
免疫扩散试验
(四)细菌核酸的检测
接种少量抗原可使人体产生良好免疫应 答,且接种反应轻微。
优点
a、去除引起副反应的物质; b、因不含核酸可免去减毒活疫苗回复突 变及灭活全疫苗发生感染性复活的可能; c、消除肿瘤病毒潜在的致癌作用; d、可利用化学试剂分解病毒体。
4、基因工程疫苗 本质上是亚单位疫苗 如:含宋内志贺菌表面抗原质粒的伤 寒沙门菌Ty21a 优点:安全、经济、可批量生产; 缺点:抗原的回收纯化困难。
二、人工被动免疫
1.抗毒素 如:精制破伤风、白喉、肉毒抗毒素 2.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 3.抗菌血清:已淘汰 4. 其他免疫制剂:IFN、I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