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
新课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新课标核心素养一、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1、要有执着的教育情怀。
2、要具有扎实强硬的专业素养。
3、要具有娴熟的教育艺术。
4、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
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标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
文化的基础,包括学习利用人类的智慧成果。
二、新课标的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
核心素养是在个人发展及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新的视角下,提炼出的课程目标,它与上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提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
三、新课标八大能力理想力,创新力,学习力,思想力,精进力,表达力、发展力以及艺术力。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六大素养,具体体现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素。
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课程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作出的主观反应。
所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一定社会中教育是否要进行变革,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改革的方向、目标甚至规模。
这一点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充分的说明。
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从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都会引起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核心素养的构成
核心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这些素养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使人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它包括了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人在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晰、严密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使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产生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使人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避免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往和合作,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人更加顺利地与他人相处。
这包括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多个方面。
沟通能力可以使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理解他人的意图,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合作能力可以使人能够与他人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达到更好的效果。
领导能力可以使人能够在团队中发挥带领和管理的作用,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创新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能力成为了人们在各个领域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创新能力包括了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敏锐洞察力可以使人能够发现问题和机遇,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使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从而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人能够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领导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能力是各个领域中成功的关键。
领导能力包括了目标设定、决策能力、团队管理和激励等多个方面。
目标设定能力可以使人能够明确自己和团队的目标,并制定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
决策能力可以使人能够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为团队提供正确的方向。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的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包括六大内容。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的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2022年,我国将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素养、社会和历史素养、创新思维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四大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读。
一、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对文化传统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够欣赏和参与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的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中,文化素养的培养是贯穿各个学科的,不仅要求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培养国际视野。
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朗诵、戏剧表演、绘画、音乐、书法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文艺汇演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社会和历史素养社会和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具有正确的历史认识的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中,社会和历史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历史传承,并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进行深刻思考和分析。
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读历史小说、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素养。
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的现状,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思维素养创新思维素养是指学生具有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标中,创新思维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呢?一、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获取、利用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核心素养。
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迅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等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素养的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为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
三、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养的人,能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新的思想、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人际交往素养人际交往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
在社会交往中,人际交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有良好人际交往素养的人,能够与人相处融洽,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商,从而达成共识。
五、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有良好情感素养的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管理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六、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能力。
在社会中,道德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能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
七、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具备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认知的能力。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文化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情感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等内容。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四大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大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基本素养,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思维品质素养和情感态度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科学素养、历史素养、地理素养和艺术素养。
这些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术领域中取得进步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英语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自然界,并具有创新科学的能力。
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美术和体育技能,能够欣赏和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方法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素养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的规划、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底蕴:指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人类
命运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科学精神: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和支持。
3.学会学习:指具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
握和运用。
4.健康生活:指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认
知和关注。
5.责任担当:指具备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
义务。
6.实践创新: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五大核心素养分类
五大核心素养分类
五大核心素养分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五种核心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和劳动技能素养。
这些素养被认为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 思想道德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等方面的素质。
具体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科学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素质。
具体包括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素质,以及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身体心理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素质。
具体包括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积极的心态、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以及具备抗压抗挫、自我激励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4. 审美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审美观念、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具体包括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能力,以及具备艺术表现和创作的能力。
5. 劳动技能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具体包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具备创新创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
这五大核心素养分类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核心素养的内容。
知识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两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指在特定领域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综合知识则是指跨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文学等。
掌握丰富的知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技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
认知技能是指个体在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实践技能则是指个体在实际操作和应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
良好的技能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态度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激发个体的学习和创新潜力,使其更加乐观、自信和坚韧。
同时,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个体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上述内容,核心素养还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沟通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
合作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所展现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具备了全面的核心素养,个体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核心素养是什么意思
核心素养是什么意思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
力和素质。
它不仅仅包括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着重于培养个体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动力。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能力。
具备核心素养意味着个体具备了综合性、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
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此外,核心素养还包括了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使个体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个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一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培养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要培养个体的核心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
课程、实施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和合作能力;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个体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个体在全面发展、面对未来挑战
时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对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基本素养,包括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技能和态度。
这些素养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情感、价值观、态度等非认知领域。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
1. 适应终身发展: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个人修养: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 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学生应具备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4. 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关注跨学科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挑战。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6.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7.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学生应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素养,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教育者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研究、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就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所以核心素养一般是要求学生去发展的,也是一个学生所必备的一种品格。
当然,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老师们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措施。
2、三个方面:核心素养一共是有三个方面。
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认识并且学习。
3、六大素养:核心素养一共有六个大的要素。
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一定要正确地认识核心素养。
学生 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具有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取和整合知识。
2. 沟通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观点。
3. 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辨别真假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4. 创新能力: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社交能力: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文化素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意识,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7. 心理健康: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能够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积极应对问题和困难。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和职业要求。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们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技能。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
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作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主动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造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再次,合作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懂得团队协作、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互助合作。
此外,人际沟通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素养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素质教育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最后,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行动。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并非孤立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从学生身心健康的维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在2022年的新课标中,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思维品质、学会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四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和工作的需求。
下面将对这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详细解读。
一、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标中,思维品质被视为培养学生的首要任务,因为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学生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1.提问能力:学生应当学会提出合理的问题,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2.批判性思维: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辨别真假,做出正确的判断。
3.创造性思维:学生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敢于质疑和挑战常规思维,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4.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当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二、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指学生具备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新课标中,学会学习被看作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关键。
学会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动机:学生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有意识地制定学习目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学习方法:学生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思维技能等,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3.自主学习: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
4.持续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在学会学习的培养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深聚焦)
近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
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
该
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将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诸多方面。
9月2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以“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召开,几百位教育领域专家重点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究竟为何要提“核心素养”,它又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将如何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如此阐
释当下世界各国对于核心素养关注的内在动因。
刘坚介绍:对于“核心素养”一词,尽管不同国家的表述不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将其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其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那么,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当下提及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什么?核心素养与以往我们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看来,我们的传统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值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不明确,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
节深层次的改革。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既然核心素养的提出至关重要,那么,核心素养的内涵又该如何科学界定?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十八个基本要点则从更细微的角度对核心素养予以阐释,其
中不少要点直指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让人眼前一亮。
如提出“批判质疑”,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
提出“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再如,提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要求学生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针对当前遭诟病较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次核心素养的框架也正式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关键词,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对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林崇德介绍。
以评价做抓手,推动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记者发现,这是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育实践者思考最多、挑战最大的方面。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的一段话耐人寻味:“有人说,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
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
正因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其落实也就变得格外不易。
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缺一不可。
为此,张卓玉督学建议:“基层学校需要通过研制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手册,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授课老师进行教学结构、能力结构的培训,利用好测试的指挥棒,引导一线教学。
”
“最难的地方是评价。
如果评价体系不优化,还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那么,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实还将步履维艰。
”专家们一致认为。
对此,在刚刚召开的“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指出了未来探索的方向:要强化对于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善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个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保存和
追踪,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赵婷玉参与采写)
记者手记
许多深入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线的老师都会有类似感受:一方面,广大教师在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努力,可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唯分数论、过度关注升学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缺乏等问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二者之间似乎存在一个较大的落差,让教育改革的推进,如素质教育、减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的个性化等步履艰难。
缩小乃至消除这个落差,让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贯穿到学生的实际获得中,也成为一个重要且亟待破解的难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希望在高位的教育方针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核心素养相对照,使得教育评价始终在一个科学、理性的轨道中推进。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