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回归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生命回归语文

【摘要】语文教学要落实新课程目标,必须要体现出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那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但是,在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同时,当前语文课堂却常常出现一些标新立异的大杂烩课或者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所谓新教学模式。这和传统教学一样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怎样才能让语文回归语言与生命本位?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点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回归语文;语言与生命本位;理念;素养;生活感悟和情感生命内涵;真正互动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观照传统教学与新课标的课堂,我们发现当前语文教学出现一些新问题。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课堂上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特感悟,机械化的训练窒息了学生的灵悟能力,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长期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师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生命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新课标实施后,又有一些老师标新立异,搞一些脱离文本的综合性的大杂烩课、不伦不类的合作探究课、热火朝天的录像欣赏课等。这节课讨论介绍,那节课自学翻阅,让学生充当所谓的主体,教师只提供几个题目,其余放手给学生,字词句理解让学生自行解决,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还有另一种更具迷惑性的披着美丽外衣的“满堂问”。课堂上,一个个被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依次抛出,问题和答案环环相扣,密不透风。于是,在一次

次的发问、一次次的回答与一次次的纠正中,学生终于顺着老师的思路,说出了老师期待已久的那个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哪怕再热闹,其实质仍然是“教师中心主义”,尽管表面上师生进行了多次“互动”,其实质依然是师生间的单一传授过程。

观照这三种课,我认为都忽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没有体现出语文学科自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在教改深入的今天,“一切为了学生”,这才是老师心中的奋斗目标,愉快的教与学,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

借助语言,关注生命,回归语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回归语文

新课标实施后,部分教师曲解了新课标理念,以为新教材必须要有新教法,那些朗读背诵、品词赏句便不是新理念,于是痛快地抛弃许多传统的优秀语文教学法,大刀阔斧地拓展延伸、赏心悦目地亲近媒体,从而远离了语言文字本位。具体表现有二:

1.1拓展过度,与综合结缘太深,与语文隔膜太深

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

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跟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扯进去,一味搞课外延伸,而忽视语文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1.2音像过多,与媒体贴心太近,与语言文字距离太远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运用过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欣赏图片与音乐的过程中“日薄西山”,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空间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

事实上,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这需要要结合语言与生命本身来体现,也就是要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来体现。

2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首先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要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只有以语文教学为乐的教师,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和作者情感的体验中,才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传递给学生,这样上出来的语文课才容易有语文味。

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

要有较为丰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一百多篇古文,几十部中外近现代名著的印迹,没有几个自己所钟爱、崇拜的文学作家,是很难回归到语文本位上的。

此外,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语文教师除了“专”外,最好还是杂家。其知识构建中各方面的知识最好都能有所了解,如音乐、美术、天文、地理等。

3必须把学生既有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在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方面狠下功夫,而不是在追求标准答案上费尽心思。语文作为母语与学习者的生活自始至终有相依共存的联系,每个学习者都有课堂之外的语文习得和语文生活以及相应的与语文相关的切身体验,这一特点正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而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优势。具体实施起来应注重两点:1、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体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兴趣和感情;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生活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底蕴;兴趣和习惯则是终身学习的源动力。

4教师善于运用语文丰富的生命内涵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并非一个个认知符号的组合,而是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乃至灵魂,是他们丰厚的生命的积淀和醇厚的生命的再现。例如,川端康成带给我们的是一团青春的迷雾、悸动和

忧伤,史怀哲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及友善,史铁生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的珍视与感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这些课文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拓展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丰富生命的内涵,真正把语文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的知识的内化和生成,提高到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

5要真正的互动起来

5.1人本互动。教师、学生都是文本意义的解读者和生成者。师生必须全面而深入地接触文本,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的解读,在与文本的多次互动中,对文本进行联想、想象、改造、制作,使文本的意义不断生成、衍发,从而体验出文本中蕴含的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启迪。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注入时代气息,使文本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被创造的理解流动之中,变成鲜活的、现实的实质,达到超越文本的高度。如果把文本的意义看成是先天的、无需解读的一成不变的真理,或以老师的分析讲解或参考书的答案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就会缺乏相应的阅读期待,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5.2师生互动。对于同一个文本,师生之间在解读的角度、层次、深度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恰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巨大的个性空间。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视自己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平等的一员,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对话,进行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