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具体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的具体技巧
新闻采访中的具体技巧
采访技巧与实践
拍摄技巧大全
DV拍摄纪录片的十四条戒律
…………..
采访技巧与实践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在于采访的技巧。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
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一、接近采访对象
1、寻找和采访对象的接近性。
记者要把握各类采访对象的特点,做一个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人。
2、咬住不放,敲开拒绝之门。
一旦得知采访对象的行踪或线索,紧随其后,咬住不放,直到敲开拒绝之门。
3、采取迂回战术,获取有用信息。
当采访对象不愿配合采访时,记者必须从旁边寻找突破点,通过多种话题来调动被采访者的
拒绝去听它。
9、不要使用太过量直接的同步声音,暗示性的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声音。
10、不要用太多光学效果,或把他们弄得太复杂。
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点。
11、不要拍太多特写,等到高潮时再使用。
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的出现极其自然,但如果出现次数太多,它们便会令人窒息,并失掉它们的重要性。
12、处理人的因素及人类的关系时不要迟疑,在天地中人类与其它动物甚至机器,都是一样美的。
13、你要说的故事不要模模糊糊。
一个真实的题材必须以清楚及简单的方式说出来,但是清楚与简单并不一定要把故事戏剧化。
14、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纪录片名声全然由实验中取得。
没有实验,纪录片便失掉它的价值,没有实验,纪录片便不存在。
一、深入采访提炼主题
记者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
识阶段,而是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
要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在采访过程中形成主题;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
这时的采访,观点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扎实典型。
这样可以避免在后期编辑制作时又要从提炼主题开始的事倍
功半现象出现。
提炼主题时,记者首先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形成一个采访“框架”,并对已经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认真细致的思考,把报道的事物放在“全局”的天平上衡量,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就能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既具有鲜明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来。
二、简洁到位直取实质
在采访中,经常会使用封闭性提问,即问题有明确指向,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控制。
这样就能使一些有意躲闪、拖延扯皮的采访对象进退两难,不得不做出正面
回答。
这通常是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运用的采访技巧。
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惜哉·文化——大火造成吉林省博物馆损失严重》这期节目中,采访刚开始时,有关部门就有意遮掩事实,想淡化损失。
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用了简洁到位、一针见血的提问:“损失大不大?”答:“损失不大。
”记者追问:“损失有多大?”答:“损失不大。
”记者再问:“损失有哪些物品?”这时官员不可能不作答:“只有图书馆的一部分藏书,大部分是儿童书籍,很多文物完好无损……”随即,记者又以相同的问题问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痛惜不已地说:“损失太大了,(价值)无法估量,许多珍贵文物被烧,就连保存完好的一具恐龙化石也付之一炬……”最清
彩的是,还是同一个问题,保安部门和其他官员口径统一:“损失不大”或无可奉告,采访效果一目了然。
这种提问单刀直入,无法回避,并且观点明确、到位。
三、步步深入层层剥笋
记者在具体采访、报道中,应做到:面对采访对象,不是简单地挖掘事实真相,而是要以理性的目光去综合和透视,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思维层次去驾驭事实,从宏观的认识上选择微观事实,透过对具体事实材料的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地反映一个涉猎广泛的问题、现象,或阐释一个鲜明有力的观点。
这种透析和认识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式的。
在采访时,要像层层剥笋一样,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剖析,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地展开,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递进,着眼于触发观众对问题作深层次思考,从思想观念上给人以启示。
专题节目《难解的污染纠纷》,报道的是一个由于居住小区一楼门面开多家餐馆引发的油烟污染纠纷事件。
记者多角度多侧面对具有普遍性的这起典型纠纷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了小区居民、餐馆业主、房地产商以及环保局、城市规划局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
居民无法在油烟缠绕的小区安居,餐馆业主认为做合法生意没有过错,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出租门面开餐馆却无实质性的法律法规约束,环保部门后期介入不能根
本解决问题,规划部门在当初规划时没将一楼门面可能要开餐馆的因素考虑进去……节目主题
在这些采访中逐步深入、层层递进,阐述全面,使观众对这起纠纷的根源产生深刻的思考,引导社会各相关人士、部门对类似问题进行恰当的关注和处理。
四、投石问路以“情”为点
面对封闭情绪或因种种原因不肯敞开心扉谈心
声的采访对象,记者应采取“投石问路”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巧来激发对方的兴致,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感或事件真相。
另外,可以以“情”为点,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情感沟通,营造具有明显交流意愿的氛围,从对方感受最深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使对方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从而与采访对象真正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坦诚交流的效果。
记者在专题节目《梦,圆了;路还长……》中,采访一个历经三年高考最终考取大学的48岁在校女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做工作,这位大龄大学生也不愿接受采访。
这时记者想到她作为一名母亲和妻子所应有的
人之常情:“远离家乡来到这里上大学,想念家
人吗?” “经常想念我的丈夫和两个儿子,但这对于我来说都不是最大的痛苦,最大的痛苦是我的记忆力不行,无法跟班上其他年轻的同学相比,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必须要花比他们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行。
”……具有真情实感的话语,在打动采访对象,使她受到感触、自然道出心声的同时,无疑也会强烈地感染到广大的电视观众。
需要指出的是,记者去寻找、捕捉情感切入点不能建立在揭示他人隐私、展示他人缺陷和痛楚的基础上来煽动观众情绪。
情感的沟通应是充分体现对采访对象的善意理解和关怀的。
五、单刀直入锲而不舍
在采访对象不能或不愿就记者提出的问题做正面回答,而记者又必须深入了解事实真相、获得准确答案时,单刀直入、锲而不舍的反问和追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采访多出现在批评性报道中。
《惜哉·文化》中,记者就以重复对方答话的方式,追问产生错误的可能性,使采访对象想回避
又不得不说。
类似的采访,根据被采访人的态度、特点和提问的内容也可采用设问、侧问、诱问、潜问、激将等技巧,令采访圆满、到位。
六、学会聆听随机提问
面对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知识的采访
对象,记者在既定采访计划的基础上,要学会聆听,以减少对对方的干扰。
在聆听的过程中从对方回答里再寻找、提取新的问题,这也是最能体现记者采访功力的一步棋。
《东方之子》曾播出记者对作家张贤亮的专访节目。
张贤亮是我国第一个“下海”的作家。
记者就“你认为艺术创作和经商哪头更重要”、“如何既能投入地写作又能游弋商界”等问题,与张贤亮进行了“智者与智者”式的对话和辩论。
在淡淡的火药味中人们能感受到心与心的“不设防”的交流,也感受到了记者的智慧、幽默、善意和温情。
一个个问题总是源于不断展开的谈话内容,完全激发了采访对象的交流愿望,看后使人感到对话自然、和谐,不机械生硬。
总之,成功的采访会为节目锦上添花。
其中所
要用到的一些技巧,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的。
只有善于总结,勤于积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采访技巧,才能出色完成采访任务。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
二,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
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
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
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
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
四,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
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
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
要站在读
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
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
六,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
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
七,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
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八,适当使用些激将法。
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
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
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
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
拍摄技巧大全
变焦拍摄:
使用DV拍摄变焦是无法避免的,同时许多精彩的画面都是通过及时与恰当的变焦拍摄来获得的。
我们无法以一个专业摄像人员的标准来要求大家,但是一旦我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变焦操作方法,会迅速提高我们的拍摄水平的。
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一样具有变焦镜头,都具有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
光学变焦是由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而什么时候在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就是变焦拍摄的关键了。
比如拍摄一朵花,在对这单独一朵花拍摄一段时间后慢慢将镜头拉远,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充满鲜花的花坛,然后是整个充满春意的公园一景,这就是我们拍摄这要表达的东西。
在拍摄时千万不要一个镜头变焦拍到底,而是要经常变换镜头。
当拍摄完一个镜头之后,如果需要换一个角度继续拍摄,切忌一边按着REC 拍摄,一边走动和变换角度。
同时要注意在变焦的过程中要突出你拍摄的重点,同时拍摄者要对整个拍摄的背景有个预见,并且要变化运用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由远及近适合于拍摄场景相对广阔同时可以突出近处的拍摄主体,而由近及远更能很好的给人以个体和整体的融合之感,切记一定不要漫无目标的像一只无头苍蝇,镜头到处乱飞,这是许多DV拍摄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手法。
大家掌握住基本变焦拍摄动作,记住无论是拉近还是推远的变焦拍摄,每做完一次后就暂停,换
另外一个角度或画面后,再开机拍摄,养成好的拍摄技巧,一定能拍摄出不错的作品。
拍摄光线:
光是数码摄像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对光线的处理往往要比其它要件重要且难得多。
光不仅仅是使目标在摄像机的CCD上成像,好的摄像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性质的光线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
在拍摄中首先要注意光的强度,对于摄像的照明,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
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
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
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
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
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是较为理想的光源。
其次还要注意光的方向,而最主要使用的光向就是侧顺光。
侧顺光就是光线从摄像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
在进行摄像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
多数情况下
我们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
此时面对摄像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
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
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
而其他不同方向的光线;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我建议初学者还要慢慢体会慢慢掌握为好。
最后还要注意光的色调,和万物一样,光同样具有色彩,不同的光线其色调不同。
通常我们用色温来描述光的色调,色温越高,蓝光的成份就越多;色温越低,橘黄光的成份就越多。
而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被摄主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
在这方面,白色物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在60W灯泡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色色彩,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
摄像机是靠调节白平衡来还原被摄主体本来的色彩的。
选择拍摄角度:
人类的视觉会因眼前的景物不同,而产生心理上不同的感受,因此当你所拍摄的画面呈现出
来的景物,也会让观赏者因某种不同程度的视觉所影响。
例如:将人物或物体用全景画面及特写画面这两种不同的画面大小来拍摄,给人的感受绝对截然不同,同样的以不同角度的拍摄,也会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
在平常的拍摄中,一般还是以平视的角度拍摄居多,不过在画面上过于缺乏角度的变化,所以看多了就会感觉平淡乏味,如果再拍摄中适时的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这样会让整个影片更有变化及可看性,虽然只是一些很平常的家庭纪录片,但由于拍摄者的取景变化丰富,同样也能让观看者不会感到乏味。
当我们用一个低角度以仰拍方式来拍摄一个人物,让原本矮小的人看起来挺拔许多,如果换成以高角度用俯拍的方式来拍摄,便觉得其渺小可怜。
虽然主角是同一个人,但是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却呈现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拍摄角度应用的奥妙之处。
一般我们在拍摄体型较胖的人,就尽量避免镜头靠太近以仰拍的方式来拍摄,因为这会让他显得更胖,尤其对于在拍摄女孩子的时候更是要注意,因为女孩子最怕让别人感觉她胖。
如果让镜头远一点用仰拍来拍摄全身景时,反而会让人
物感觉高挑及修长,虽然同样是用仰拍来拍摄但结果却不相同,如果改用较高的角度俯视来拍摄女孩子,例如;人物坐着而你是站着拍摄,其画面效果又截然不同,如果我们用这种角度来拍摄特写或胸上景,如此可以让被拍者的脸部下八的轮廓看起来较修长,对于拍摄女孩子的效果会比较讨好一点。
当我们要表现女孩子楚楚动人、惹人怜爱的感觉,以全身景俯拍来拍摄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这就是拍摄的位置与角度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
拍摄角度的差异会带给我们视觉不同的感受,至于如何运用就要取决于你对眼前事物的看法如何了,当我们在平时的拍摄中只要稍加留意,多尝试一下各种不同角度的拍摄,你会发觉画面活泼了许多视野也跟着宽广起来,这就是动态摄影的魅力所在。
葵花宝典之DV拍摄技巧大全
白平衡调整:
对于一些非高档的DV很多使用者都会发现有时在光线很好的条件下,拍摄出来的画面有时会在颜色上有一定失真,比如如果是在白炽灯下,拍出图像的色彩就会明显偏红,同样在荧光灯下
拍摄会有些偏绿,这些都是由于CCD感光元件没有人眼那样的自动调节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DV都有白平衡感测器,一般位于镜头的下面。
它会试图把白色制成纯白色。
如果这个最亮的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
DV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
如果你在阳光明媚的室外拍摄,你可以选择自动、室外、晴天模式,DV的白平衡功能会加强图像的黄色,以此来校正颜色的偏差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非要设定为室内模式,白色物体则会出现偏蓝色彩。
如果你在阴雨天或者在室内拍摄,你可以选择室内、阴天、灯光模式,DV的白平衡功能则会加强图像的蓝色,以此来校正颜色的偏差。
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非要设定为室外模式,白色物体则会出现偏黄色彩。
另外,在室内钨丝灯的光线拍摄时,可以设定为室内模式或者灯光模式。
自动模式是由DV的白平衡感测器进行侦测以后自动进行白平衡设置,这种模式只有在室外
使用时,色彩还原比较准确,其他拍摄环境下自动模式色彩还原不够准确,请大家在以后拍摄时注意。
当外界条件超出白平衡自动调节功能以外时,图像会略带红色或蓝色;即使在白平衡自动调节功能范围内,如果有1个以上的光源,自动白平衡调节仍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手动模式来调节白平衡。
进行手动调节前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白纸一类的东西,有些DV备有白色镜头盖,这样只要盖上白色镜头盖就可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了。
操作过程大致如下:把摄像机变焦镜头调到广角端,将白色镜头盖(或白纸)盖在镜头上,盖严;白平衡调到手动位置,把镜头对准晴朗的天空,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拉近镜头直到整个屏幕变成白色;按一下白平衡调整按钮直到寻像器中手动白平衡标志停止闪烁(不同的机器,其表示方法有所不同),这时白平衡手动调整完成。
在稳定中拍摄:对于DV的初级使用者来说稳定往往是造成图像质量差的最主要原因,恰当的使用三脚架是摄影拍摄中重要的稳定DV的手段,从而使你拍摄出清晰的画面。
如果是手持数
码摄像机,会由于手持的不平稳而引起画面的抖动。
尤其是在光线昏暗的和拍夜景的情况下,三脚架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同时不要以为光学稳定功能能够补尝摄像机的抖动,因为内置的防抖动传感器能够觉察到轻微的震动,并且在保持最佳分辨和聚焦的情况下,由摄像机的电机驱动系统自动补偿不稳定的部分。
但是对于抖动比较严重的情况就不能很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了,这就让我们在使用大变焦而且是在手持拍摄的情况下,如果镜头移动拍摄的长度较短,不妨屏气,一口气将它拍完。
如果移动拍摄的场景比较长较长,就均匀呼吸,并让自己的持机的手、臂放松。
实际的经验表明愈是抱紧就愈抖动。
如果是在移动中拍摄镜头,比如在边走边拍的情况下,建议装在三脚架上,用手举起三脚架拍摄,这样会比用手直接拿着机器要稳得多。
同时,可以利用手臂加脚架的高度拍摄出特殊角度的镜头,还可以运动起来。
主眼和视觉调整:有些时候拍摄者会发现自己拍摄出的画面,即使很清晰但是也总会感觉很不舒服,这里可能就是你拍摄的时候没有用主眼去拍摄,这个状况主要发生在用取景器拍摄中,
而对于用液晶屏来取景就不太容易发生,面对目前DV电池的容量利用取景器拍摄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在拍摄前记得测试一下自己的主眼是右眼还是左眼。
首先用两手摆成一个小圈,通过小圈用双眼望向几米以外的景物,确定看到的景物形态之後,眯起其中一只眼看,看完之後保持手臂的姿势,再眯起另外一只眼看。
您会发觉两眼所看到的景物会有所分别的,某一只眼睛看到的景物会偏离于小圈(即第一次用双眼看的景物);至于另一只眼看到的景物则不会偏离于小圈,这只眼睛就是您的“有效眼睛”。
所以如果是使用取景器拍摄的话,便要倚靠这只主眼对焦,否则拍摄出来的影像跟您原先所看到的会出现差别。
注意选择SP和LP模式:DV通常有两种模式:SP和LP。
SP(standardplay)是指标准播放,LP(longplay)是指长时间播放。
在LP模式下,可延长拍摄时间、播放时间、电池寿命和给录音加注标题等等。
延长倍数依不同的摄像机而有所区别。
流行的有1.5倍和2倍。
拿1.5倍来说,使用LP模式可在80分钟的录影带上摄录
120分钟的影像。
LP模式的工作原理是使用较少的录影带存储相同数量的影像。
摄像机的存储速度是一定的。
比如在SP模式下,数据以每秒3/4英寸录影带的速度存储进来。
在LP模式下,数据存储速度为每秒1/2英寸录影带。
同样的数据就会占用更小的空间。
LP模式是以降低影像质量为代价的,特别是当你使用旧录影带时,在LP模式下噪声会明显增大。
如果你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可以看看索尼及松下的新款摄像机。
在SP模式下,有的录影能力超过了两小时。
当然,价格会高一点。
中国力量
举世震惊的灾难我们经历了,举世震惊的奇迹我们创造了,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十三亿臂膀托举起中国力量。
因为这个力量,在大西南干涸的土地上聚集甘泉和琼浆。
因为这个力量,刚刚遭遇强级地震的玉树,正在疼痛的高原,
同样有来自中南海的阳光驱散寒冷的日日夜夜,
同样有十三亿人民筑起铁壁铜墙支撑不灭的希望,
国家就是人民的家,生命至高无上。
因为这个力量,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陆地,在海洋,
我们记忆中的印度洋海啸、记忆中的海地大地震,
中国援助最举世瞩目的就是十三亿人民的慷慨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