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_谢守红

第37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7No.4July 2014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谢守红,王利霞,邵珠龙(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从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碳排放和碳减排对策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目前,国内外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呈多样化发展,由于测算方法的不同、碳排放系数的标准不统一,使得碳排放测算结果不一致,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效率、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
在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行业,然后扩展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居民消费等领域。
关于碳减排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综述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4)04-0720-11(720~730)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 2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在全球范围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1]。
气候变暖给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低碳经济被赋予了不同含义,但其主旨都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以高投入、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如何控制碳排放增速和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其中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和碳减排策略研究等。
2020年徐州市公共科目二《一带一路》考试真题25

2020年徐州市公共科⽬⼆《⼀带⼀路》考试真题25 2020年徐州市公共科⽬⼆《⼀带⼀路》考试试卷25考试科⽬:2020年徐州市公共科⽬⼆《⼀带⼀路》考试成绩:100分⼀、判断题(每题2分)1.⾃2016年起政府⼯作报告已连续三年提出“⼤⼒发展绿⾊⾦融”,我国已将绿⾊⾦融发展上升为国家级的战略⽬标正确错误2.⽬前部分省市已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程和排污权交易试点⼯作正确错误3.⽴陶宛从2015年1⽉1⽇加⼊欧元区,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正确错误4.2019年第三届“⼀带⼀路”国际合作⾼峰论坛正确错误5.中国是世界上最⼤的发展中国家,⾮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陆,中⾮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确错误6.⽇本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属于熊彼特增长错误7.企业⾛出去要逐利可以不必进⾏国际化、本地化正确8.企业⾛出去要承担社会责任正确错误9.尽管美国从中美双边经贸合作当中获得了巨⼤的经济利益,但是美国政界⼀些⼈却以零和博弈的观点来看待双边经贸合作,把国内收⼊差距扩⼤等内部问题归咎于中国正确错误10.发达国家⼈均GDP与最不发达国家⼈均GDP之⽐:222:1正确错误11.虽然我国上述绿⾊⾦融的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部分细分领域的发展规模也较⼤,但总体⽽⾔,我国绿⾊⾦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正确错误12.中国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带⼀路"科技创新⾏动计划,开展科技⼈⽂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动错误13.低碳经济国际竞争⼒评价体系是在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竞争⼒评价体系基础上,根据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由北京⼤学⽓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中研究提出的正确错误14.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农民发展不充分。
正确错误15.通过农户服务外包和跨区外包服务将⼩农卷⼊分⼯经济,进⽽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农提升农业经营效率的重要路径。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2-06-0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Array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要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要坚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
新华社记者摄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华社记者摄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妥善处理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关系,有效应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一是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蒋金荷一、概述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有的科学研究结论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升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而能源系统排放的C O 2占全部人为排放CO 2的70%,并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使用造成的。
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
同时,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世界化石能源可以开采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石油预计可以用40多年。
因而,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强度成为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地球家园的客观需要。
低碳经济是目前世界各国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但其概念仍然不是很明确,而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中。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其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经济(OurEnergy Future :C reating a Lo w Carbon E cono m y)首先提出的,表明了英国在这轮全球经济社会转型趋势中的发展路径。
由于英国是西方世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所引领的未来政策方向备受瞩目,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日本、欧盟、加拿大等也纷纷提出了迈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方案。
低碳经济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以尽可能低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
其实质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达到低碳的发展模式。
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发布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1年07月25日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11年7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出席发布会,介绍了《报告》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并与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陈佳贵一起回答了记者提问。
《报告》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针对中国工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发布的第一份最系统、最权威的报告。
《报告》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强国”为主线,坚持“刻画主要事实、做出基本判断、传递政策信息”的宗旨,采取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分工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形式,具有内容全面、信息丰富、观点鲜明、创新点多、政策性强的特点。
《报告》由“概览、行业和政策”三部分构成,包括我国工业总体发展情况的介绍、重点行业发展水平的评析、产业政策总体实施情况的总结、具体产业政策的深入解读、“十一五”产业发展和政策的回顾、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等内容。
《报告》首次从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和工业增长五个维度构建了工业发展指数,并对我国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
《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演进趋势进行了展望。
《报告》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主题将由“调整和振兴”向“转型与升级”转变。
工业发展的方向将呈现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
产业政策的重点要注重统一政策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协同推进、推动兼并重组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举、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注重统筹协调好政府和市场、外需与内需、工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关系。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
能源结构优化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我 国将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 石能源消耗,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
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将推动我国产业向绿色、低 碳方向转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 能源等低碳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 染产业。
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未来我国将加大城市绿化、建筑节 能等领域的工作力度,推动城市绿色 低碳发展。
能源结构优化
清洁能源
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 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 放。
能源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和 设备更新,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 。
节能减排技术
节能技术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如高效电动机、节能灯具等,降低能 源消耗。
减排技术
研发和应用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
深入发展阶段
2010年至今,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力推动清洁能 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能源结构调整
我国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年增加。
绿色产业发展
我国大力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清洁能源 、新能源汽车等。这些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方面都 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策支持
国家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 力度不断加大。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
ABCD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1年公需科目《低碳经济》考试试卷

1.2.正确错误2.低碳经济与减少人类对碳的依赖无关正确错误3.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的间接原因正确错误4.碳预算是指根据人口数量、正确错误5.欧盟的排放要求低于《京都议定书》,实施的是独立的减排制度正确错误6.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清洁机制(正确错误7.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相结合;与节能减排相结合;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相结合正确错误8.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很可能是低碳竞争,谁能超前部署,谁就能赢得先机正确错误9.太阳能是最大的非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未来人类能源利用的重点正确错误10.经济的低碳化即是要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方式,通过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实现经济的低碳化正确错误11.风力发电作为清洁的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电力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正确错误12.目前,中国仍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正确错误13.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正确错误14.中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正确错误15.就目前来说,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已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有太阳能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暖房、太阳能发电等方式正确错误16.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正确错误17.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正确错误18.从战略和科技层面讲,低碳竞争不能成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正确错误19.中国光伏产业需要的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拉高了光伏发电的成本。
正确错误20.碳基能源也可称为化石能源。
正确错误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21.当全球的平均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高出多少摄氏度的时候生态灾难将会一触即发A.2摄氏度B.3摄氏度C.4D.522.及时关闭电脑和显示器的电源可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的A.B.C.D.23.欧盟对减排的约束严格,A.50B.60C.80D.10024.欧盟是A.50%B.60%C.70%D.75%25.未来十年中国公司每年从A.30B.40C.50D.6026.据估计,未来A.2B.2.2C.2.5D.327.中美的减排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美两国的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A.40%B.45%C.50%D.55%28.水电装机容量、A.B.C.D.29.占世界上总排放量A.B.C.D.30.中国完成“十一五”20%的节能目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五年内可节省A.4.5B. 5.5C. 6.2D.6.531.到07年底,中国农村沼气用户2650多万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多少吨A.4300万吨B.4350万吨C.4400万吨D.4450万吨32.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A.30%—35%B.35%—40%C.40%—45%D.45%—50%33.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应该是以什么为主体A.海洋B.生物质C.风D.化石34.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风能发电在何种途径上将完全可以与燃煤发电竞争A.商业B.工业C.农业D.环保事业35.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A.《京都议定书》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36.以下哪种方式可以使冰箱在使用过程中节电A.B.C.D.37.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将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多少摄氏度A.2-3.5B.2.5-4.5C.3-4.5D.2-4.53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增加什么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A.B.C.D.39.中国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大国、A.B.C.D.40.北京大学的研究报告估算出从A.25—35%B.27—35%C.28—38%D.28—37%41.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契机:中国每年能源消耗总量的多少,用来制造发达国家不再生产的高耗能产品。
2011全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统计局: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比上年增长9.2%2011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长2.5%;早稻产量3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218万吨,增长5.1%。
全年棉花产量6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油料产量3279万吨,增长1.5%;糖料产量12520万吨,增长4.3%。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猪肉产量5053万吨,比上年下降0.4%。
生猪存栏46767万头,比上年增长0.7%;生猪出栏66170万头,比上年下降0.8%。
全年禽蛋产量2811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牛奶3656万吨,增长2.2%。
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集体企业增长9.3%,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4%。
税收论文的参考文献

税收论文的参考文献税收论文的参考文献税收论文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1]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58):2-8.[2]朱军.低碳经济中的最优财税政策分析[J].中国财政,2010(6):49-50.[3]葛察忠,任雅娟.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0(9):25-28.[4]温辉,杨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J].求索,2010(24):82-83.[5]杨全社,付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财税政策支撑体系:演变、协整与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6]田文宠.现行财税制度对发展低碳经济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112.[7]吴重思.论税收与低碳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192-193.[8]傅志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建设[J].中国财政,2010(8).[9]王冰研,陈长虹,黄成.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02排放情景分析一上海案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10]郭印,王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11):70-73.[12]蔡博峰,杨姝影.日本碳税方案勾勒低碳蓝图[J].环境保护,2009(12):71-73.[13]苏明,傅志华,许文等.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17-23.[14]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88-90.[15]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19-22.[16]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11)[17]胡绍山.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J].财会纵横,2010(4).[18]陈新平.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财税政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0(4):39-41.[19]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47-49.[20]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10):1335-1338.参考文献二:[1]王燕、王煦、白婧.日本碳税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研究,2011(4):86-88)[2]张健,廖胡,梁钦锋等.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J].现代化工,2009(29):77-82.[3]葛察忠、王金南、高树婷.环境税收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环参考文献境科学出版社,2006,33.[4]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中国幵征碳税问题研究[R].2009.[5]马海涛,程岚.论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J].财经论丛,2010(3):37-42.[6]唐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创新[J].学术论坛,2010(10).[7]肖绪湖、徐正云、覃汉桥,等.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国际经验对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8,(10):52-5.[8]陈新平.低碳财税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18-25.[9]李芙蓉,郭红雨.100多为美国市长聚焦“碳税”.中国税务报,2007-11-14.[10]薛进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杨姝影,蔡博峰,曹淑艳.国际碳税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2]于平.企业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6.[13]薛进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李士,方虹,刘春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15]梁云凤.绿色财税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6]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2)[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7]钱斌华.助推低碳经济的碳税政策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18]浙江省财政学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9]苏明,傅志华.中国开征碳税的理论与政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011年中国经济状况回顾和总结(最全)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GDP总值以及增速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11.73,0.15,1.30%)生产价格[3]上涨16.5%。
2011年CPI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商品住宅价格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城镇新增就业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外储增速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摘要)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摘要)TAG:中国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报告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共同发布《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介绍了我国工业总体发展情况,对重点行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析,深入解读了具体产业政策,并对“十一五”产业发展和政策进行了回顾,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演进趋势进行了系统性展望。
《报告》对于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全面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深入理解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以下为《报告》部分内容。
一、发展评估: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提升《报告》指出,当前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要素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进入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要求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全面协调推进。
工业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05~2009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提升,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60%。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工业发展指数有所下降,而2009年则回升到2008年以前的水平。
2005~2009年,工业发展定基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增长态势明显。
2006年和2007年,定基指数分别为116.3和129.1,呈现出线性增长的发展趋势。
2008年和2009年指数小幅波动,分别为126.6和129.1。
从环比计算的工业发展指数来看,2006年和2007年的环比指数分别为116.3和111.0,保持了连续上涨的势头。
但2008年环比指数明显下降,仅为98.1。
《报告》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冲击。
从各维度(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工业增长)指标的变化情况看,2008年工业增长指数和生产效率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工业增长指标降低33%,其中,生产效率指标指数下降的原因是产能不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11.03.14•【文号】•【施行日期】2011.03.14•【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吴邦国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
会议高度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2011年的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确保“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0年3月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夺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中国统计年鉴2011引言《中国统计年鉴2011》是由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一本权威性年度统计资料参考书。
本文将通过分析该年鉴的内容,总结中国在2011年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数据和趋势。
这些数据将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中国过去一年状况的参考。
一、经济发展GDP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7.16 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3%。
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尽管这一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
产业结构根据年鉴数据,2011年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7%,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3%,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
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加。
城市化率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1.27%,相较于上一年有所增加。
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持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城市交通压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二、人口变化人口总量根据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总人口为13.44 亿人,相比上一年增加了0.57%。
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性别比例中国的性别比例一直备受关注。
2011年,全国男性人口为6.93 亿人,女性人口为6.51 亿人,性别比例为106.7,相对偏高。
尽管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出台以促进性别平衡,但仍需要持续努力。
年龄结构中国的年龄结构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显著变化。
数据显示,2011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而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6.60%。
这表明中国正迈向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
三、社会生活教育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年中国的教育水平继续提高。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目录1. 中文数字开头的第一级目录标题 (2)1.1 第二级目录标题1 (3)1.1.1 第三级目录标题1 (3)1.1.2 第三级目录标题2 (4)1.2 第二级目录标题2 (6)1.2.1 第三级目录标题3 (7)1.2.2 第三级目录标题4 (8)1.3 第二级目录标题3 (8)1.3.1 第三级目录标题5 (9)1.3.2 第三级目录标题6 (11)2. 中文数字开头的第一级目录标题 (12)2.1 第二级目录标题1 (13)2.1.1 第三级目录标题1 (15)2.2 第二级目录标题2 (17)2.2.1 第三级目录标题3 (18)2.2.2 第三级目录标题4 (19)2.3 第二级目录标题3 (21)2.3.1 第三级目录标题5 (22)2.3.2 第三级目录标题6 (23)3. 中文数字开头的第一级目录标题 (25)3.1 第二级目录标题1 (26)3.1.1 第三级目录标题1 (26)3.1.2 第三级目录标题2 (27)3.2 第二级目录标题2 (28)3.2.1 第三级目录标题3 (29)3.2.2 第三级目录标题4 (31)3.3 第二级目录标题3 (32)3.3.2 第三级目录标题6 (33)1. 中文数字开头的第一级目录标题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面临着低碳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评价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时,本文将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综合考虑碳排放、经济增长、能源利用率、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反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杨志教授简介

1 / 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官方网站:1育 明 教 育专注于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2 / 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3 / 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官方网站:3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咨询热线133****2852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杨志教授简介4 / 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官方网站:4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志教授女,195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共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专家,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副总干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基本建设优化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
2003年,被评选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06年6月,被评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9月,被授予“孟二冬式优秀教师” 称号;同年10月,荣获五年一评的“吴玉章优秀教学奖”;2008年,被评选为“2007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200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集体);2010年6月24日,获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称号,并被评为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6月,被授予“21世纪政治经济学杰出成就奖”。
出国经历:2009年5月28-29日,应邀赴法国巴黎出席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和法国加百利·佩鲁基金联合主办的“民族、国家与全球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四届论坛”; 2009年6月29日,应邀赴日本京都大学出席“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循环型经济的转换”国际论坛,并做题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的专题报告;2009年9月18-25日,应邀赴维也纳大学出席“绿色经济和绿色GDP ”研讨会,做主题演讲; 2009年12月15-19日,以联合国大学代表团专家代表的身份出席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0年5月13-15日,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联合国大学第25届年会;2011年5月26-29日,赴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参加世界政治经济学年会第6届论坛; 2012年5月24-27日,赴墨西哥都市自治大学参加世界政治经济学年会第7届论坛。
《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发布

向野转型与升级冶转变遥 工业发展的方向将呈现重化 工业进一步深化尧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尧战略性新 兴产业快速培育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显著 特征遥 产业政策的重点要注重统一政策顶层设计与 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尧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协同推 进尧 推动兼并重组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举尧 把加强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尧促进产业集 聚和区域协调发展遥 推动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注 重统筹协调好政府和市场尧外需与内需尧工业和服 务业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关系遥
作情况袁出版发布年度报告袁力图使叶报告曳成为一 份持续观察和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 道路历程的公布一批国内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
我国将在年内向社会公布 60 个左右国内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遥 这些案例将对国内外企 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示范作用遥
近年来袁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袁循 环经济在中国已经从理念逐步变成经济社会生活 的具体实践袁得到了长足发展袁成为野一种国家发展 模式和制度安排冶遥
叶报告曳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针对中国 工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发布的第一份最系统尧最权威 的报告遥 叶报告曳以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尧推进工业强 国冶为主线袁坚持野刻画主要事实尧做出基本判断尧传 递政策信息冶的宗旨袁采取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分 工合作尧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形式袁具有内容 全面尧信息丰富尧观点鲜明尧创新点多尧政策性强的 特点遥 叶报告曳由野概览尧行业和政策冶3 部分构成袁包 括我国工业总体发展情况的介绍尧重点行业发展水 平的评析尧产业政策总体实施情况的总结尧具体产 业政策的深入解读尧野十一五冶产业发展和政策的回 顾尧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等内容遥
从 2005 年以来袁经中央政府批准袁国家发改委 组织有关部门袁已开展两批循环经济试点袁覆盖全 国 178 家试点单位遥 全国各省尧区尧市同时选择 1 300 多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遥 在这些示范 试点企业中袁已培育出一大批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 模式和案例遥 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对这些模式和案 例进行总结袁年内将向社会公布 60 个左右案例遥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因素及其动态效应_赵昕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因素及其动态效应*赵昕郭晶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的分解,利用修正的索洛增长方程,测算出中国整体技术进步水平以及体现式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并估算出技术进步及其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最后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碳排放对技术进步的响应趋势,从而揭示了技术进步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动态效应。
关键词:技术进步碳排放动态效应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IPCC, 2007)。
2003年英国政府在发布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0的概念,随即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庄贵阳, 2005)。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非常紧迫:一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面临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付允,2008);二是由/高碳模式0引发的能源安全、贸易壁垒、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黄栋,2009)。
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由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李齐云、商凯,2009),而技术进步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5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6和52001气候变化: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6指出,技术进步是解决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因素。
何建坤(2009)提出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进步。
冯之俊和牛文元(2009)以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为研究背景,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着眼,发现世界经济史上存在着由重大科技进步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提出低碳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动力,将引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困局。
低碳经济发展报告ppt课件

• 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应用上走在世界前 列,低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国家竞 争优势。
.
33
• 在能效提高方面,争取到2050年单位GDP 能耗下降75%-85%,相当于年均下降33.5%。
高经济基准情景 高经济低碳情景 高经济强化低碳情景 低经济低碳情景
.
26
百万吨碳 吨 CO2
CO2排放量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0 2005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高经济基准情景 高经济低碳情景 高经济强化低碳情景 低经济低碳情景
.
15
2、有可能改变贸易格局。贸易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不久的将来似乎要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从 而对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的新兴国家来说尤为严 重。
• 许多美国立法者赞同和拥护对那些来自发展中国 家、未采取可比措施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商品 征收碳关税。这种观点也得到许多欧洲政府和立 法者的赞同。
.
16
济和政策措施,逐步使排放趋于.稳定乃至减少。
10
各国为低碳经济采取的战略行动(续上表)
瑞典: 美国: 欧盟
2000年,瑞典讨论了一个到205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50%的目标。瑞典 政府表示该国应该采取国际行动,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50ppm水平以下。 到2050年应该把瑞典的人均排放降低到4.5吨二氧化碳当量一下。然而与当 前的排放水平相比,这仅仅实现了40%的减排。2008年度预算中包括70亿 克朗,勇于从2009年到2011年的气候和能源行动。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2011》在京发布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2011》在京发布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通讯》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正>为了科学推动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经济杂志社等单位近日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2011》。
据绿皮书数据显示:西宁能源碳排放强度最低,深圳单位GDP能耗最低,上海能源消费总量最多,湛江人均CO<sub>2</sub>排放量最少,北京居民碳消费结构最优,张家界市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最低。
【总页数】1页(P13-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相关文献】
1.低碳生态城市——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扬州召开——共议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 [J], 古春晓;钱泽
2.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对可持续发展再认识——评《低碳环保发展绿皮书——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发展评估报告(2005-2011)》一书 [J], 张雷
3.《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绿皮书在京发布 [J], 陈金湘
4.2011年《殡葬绿皮书》在京发布 [J], 中民
5.《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J], 唐艳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深度解读
5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能源热点问题论坛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国际学院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
作为《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总负责人之一,杨志教授就报告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她表示,本报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低碳企业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报告考察了有关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做法和经验。
杨志教授强调,本报告以创建了首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为构建中国低碳统计核算做了基础工作。
最后,杨志教授向石油工业出版社对研究报告的支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表示感谢。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梳理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脉络,通过结合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全国省市区进行排名,划分为“低碳地区”、“中碳地区”、“高碳地区”。
报告同时对包括中国、美国、英国等在内的50个国家及地区的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排名。
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低碳市场体系构建与政策驱动的关系,提出由低碳金融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
报告还呈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样板。
本报告反映了坎昆气候大会与十二五规划的最新动向,构建了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推出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剖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低碳市场、低碳金融的创新性概念,总结了中国园区与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样板。
低碳经济研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一张“名片”,已逐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发挥作用,此次《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的发布是国际学院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将为后续的研究和系列发布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链接: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府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实现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17%;还把节能减排,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而西方国家也一直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中国的减排行动能够接受国际监督,即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是快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既是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自身经济转型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整套中国的温室气体统计、监测、考核的指标体系,成为了中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2011年5月18日下午发布的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解答。
正如《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所说:“统计,基层必须有具体的碳排放数据;监测,必须有监测碳排放的标准;考核,必须有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
然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不断涌现和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GDP指标体系远不能正确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背道而驰。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绿色增长共识受到极大发扬,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目标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重塑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途径。
为此,许多国家和机构提出了自己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如美国加州的绿色创新指数,澳大利亚低碳竞争力指数,普华永道低碳经济指数等。
这些新型的绿色指标体系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标。
杨志教授指出了GDP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现在处在原有的秩序因为金融危机而打破,未来新的秩序尚待建立,原来是有秩序的,现在则是无秩序的,这便是在秩序与混沌之边缘,这时最重要的是整个一个框架的转变,传统GDP的转变意味着整个经济运行框架的转变,跨国公司与政府是两个重新构架的发展极,中小企业辅佐其中。
”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彦云教授更进一步提出用低碳经济竞争力替代GDP,他解释说:“GDP是从生产角度测算的,不能涉及整个经济社会层面的,有20%的问题解释不了。
这解释不了的方面正是低碳经济竞争力所能解释的。
福祉指数是沿袭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概念的,还只是绿色GDP的另一种说法,还没有统一的方法论,其综合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还没有理论依据,还不如GDP严谨。
”
在他看来,GDP的问题在于经济学味太浓,都是以货币单位衡量,只有以其他单位做一些附属账户;绿色GDP只是GDP的扩大化,无法构建一个指标,绿色GDP只是在生产法上一小步的修正,不好操作;而竞争力从宏观角度,虽然不能解决微观问题,但从测度上寻求了多计量单位或自然单位与货币单位相结合认识客观的发生过程、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
正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在《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中依据中国国情,立足于国民统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以低碳效率、低碳引导和低碳社会三个核心要素为一级指标,共8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
全面刻画了中国各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
对31个省市区的竞争力评估结果表明:GDP高并不等于低碳竞争力强,而GDP低也不等于低碳竞争力弱。
例如,GDP排名并不高的海南、江西两省一直位居低碳竞争力排名的前两位,而山东、天津等经济发达省市却位居排名中下游,而上海直接排进了高碳地区。
(注:黑色代表高碳地区;灰色代表中碳地区;白色代表低碳地区。
高、中、低碳地区是按照各省区市的低碳竞争力排名的相对划分。
)
当然,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低碳地区。
中国在50个国家及地区的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位于第46位,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与中国的GDP排名大相径庭。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竞争力排名真实的揭示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
以牺牲经济发展换来的低碳竞争力,以及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都不是理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作为一个新的要素,还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框架之内,更没有成为“中国模式”的一部分。
“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层低碳经济相关的统计数据。
”赵彦云教授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选取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区域低碳经济竞争力创新样板,在历时一年深入调研基础上,获取基层数据完成了第一个园区层面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并为苏州工业园区为打造成中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园区的低碳规划提出了相应的预期目标。
下一步,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还将打造出企业的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正如杨志教授构画的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首先建立低碳企业模型,进而形成企业间网络,构成产业标准,产业链间的链接形成区域样板,进而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实现国家减排目标。
”
在她看来,企业将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利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企业乐于并积极向地方政府提供自身的各种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基础数据,并配合地方政府的监测。
地方政府则通过低碳经济的试点示范,研究企业的基础数据与低碳产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企业低碳发展的规划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低碳经济发展的样板,复制到全国。
国家在地方政府的低碳转型的基础上,改变对地方政府的传统GDP的考核方式,向低碳经济的统计体系转变,通过更加精确、完善的基层数据与指标体系,建立起切实反映、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
而这样的考核体系更促进了地方政府、企业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地方政府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提供基础数据,企业更加自愿的提供基础数据,这样便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循环,这不仅将回应国际上要求的“可测量、可报告、可验证”,还将实现中国十二五及2020年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