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殡葬礼仪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古代丧礼文化常识
古代丧礼文化常识古代丧礼文化常识导语: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丧礼文化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的时候,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古代丧葬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指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葬礼的相关习俗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尊重祖先: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祖先的尊重和纪念,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供奉。
2. 家族墓地:古代人们通常会在特定的地点建立家族墓地,用于埋葬祖先和家族成员。
3. 陪葬品:古代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会继续需要物质生活,因此会在葬礼中陪葬一些物品,如食物、衣物、器具等。
4. 祭祀仪式:古代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祭拜并祈求祝福和保佑。
5. 灵车和灵柩:古代人们会使用特殊的车辆将灵柩运送到墓地,以示尊重和庄重。
6. 纪念碑和墓志铭:古代人们会在墓地上建立纪念碑,上面刻有死者的名字、生平事迹和墓志铭,用于纪念和铭记。
7. 丧服和丧期:古代人们在丧葬期间会穿戴特殊的丧服,丧
期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期间要遵守一些丧葬礼仪和禁忌。
8. 祭祀神明:古代人们相信神明能够保佑和护佑死者的灵魂,因此会在葬礼中进行祭祀神明的仪式。
9. 阴阳之道:古代人们相信世界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组成,死亡被视为阴的一面,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会有一系列与阴阳之道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10. 祭祀坟墓:古代人们会定期祭祀坟墓,清理墓地、烧纸钱、献上食物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常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丧葬文化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代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是指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对于死亡和去世后如何处理尸体和骨灰的一系列规定。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制度的示例: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丧葬制度以家庭为单位,按照家庭规模和地位来确定丧礼的规模。
死者的遗体要在家乡停尸三天,然后由亲属前往墓地埋葬。
在先秦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称为“燔柴”,即把死者的遗体放入柴火中烧掉。
2. 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丧葬制度逐渐完善,分为土葬和水葬两种。
土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入土坑中埋葬,水葬则是将死者遗体放入池塘中。
在汉朝时期,还出现了“祭葬”制度,即将死者的遗体送往祭祀场所进行供奉。
3. 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丧葬制度更加注重仪式和装饰,分为“大丧”、“小丧”和“终岁”三种。
在唐朝时期,还出现了“停尸”和“抬尸”等仪式,即将死者的遗体抬到墓地或者祭坛上进行安葬。
4. 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的丧葬制度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分为“贱民”和“贵民”两种。
贱民的遗体只能埋葬在普通的墓地中,而贵民的遗体则可以直接埋葬在祖先的墓地中。
在宋朝时期,还出现了“哭丧”和“吊丧”等仪式,即将亲属在此期间为死者哭泣和吊唁。
5. 元朝时期:元朝时期的丧葬制度比较宽松,人们对于丧葬方式的选择更加自由。
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火葬”和“灰葬”两种方式,即将死者的遗体火化和灰葬。
古代丧葬流程
古代丧葬流程古代丧葬流程是一种庄重而独特的仪式,它代表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与追念。
以下是关于古代丧葬流程的全面介绍。
一、通知亲友当有人去世时,家属首先要通知亲友。
他们会发出哀悼信函或通过传令员宣布喜事。
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以确保亲友能够及时前来参与丧葬仪式。
二、布置灵堂在古代,丧家会在家中或特定的地方布置灵堂。
灵堂中会摆放逝者的遗像、鲜花和点燃的香炉。
家属和亲友还会在墙上挂上白纸,以表示哀悼之意。
这个环境是庄严而悲伤的,为追思逝者创造了一个合适的场所。
三、丧葬仪式在古代,丧葬仪式通常包括祭祀和丧礼两个部分。
祭祀是为了安抚逝者的灵魂,家属和亲友会在祭坛前献上食物和饮品。
祭祀过后,丧礼开始。
家属会为逝者穿上整洁的丧服,并请专业的吟诵者吟诵经文。
同时,亲友们还会以哀乐、唱诵或者默哀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四、送葬与安葬送葬是指将逝者的灵柩从灵堂转移到丧葬地的过程。
在古代,这通常是一个盛大而庄重的行列。
人们会准备鼓乐队、焚香和白布排队。
灵柩会被抬在花轿或者棺材车上,由家属或亲友带领前往丧葬地。
安葬是指将逝者的遗体下葬的仪式。
在古代,墓地通常是在山坡或者山顶的风水宜人之处。
家属和亲友会在墓地周围献花、点燃香炉,并高声吟诵祷文。
然后,遗体会被安置在坟墓中,墓碑上刻有逝者的名字与生平。
家属和亲友会向墓碑行三鞠躬,表示对逝者的敬意与缅怀。
五、丧期与祭祀在古代,丧期一般是指丧事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家属和亲友通常在丧期内不举行任何庆祝活动,只有一些必要的仪式和祭祀。
这些包括百日祭、半年祭和一周年祭等。
这些祭祀仪式旨在满足逝者的需求,并给与家属和亲友们进行心理上的慰藉。
古代丧葬流程的目的是让家属和亲友们能够合适地表达哀思,并帮助逝者顺利地进入来世。
虽然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已经改变了许多,但古代丧葬流程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对逝者表示敬意,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告别方式。
古代礼俗(丧葬)
古代礼俗(丧葬)古人临死时称“属纩〔zhu kuang 主矿〕”。
据《礼记》的《既夕礼》、《丧大记》记载,人到病危之时,要给其脱掉内衣,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寿衣。
病危之际穿寿衣是因为人未死时身体不僵,便于穿戴。
此时其四肢都有人捉着,以防手脚痉挛,然后“属纩以俟绝气”。
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新丝绵絮。
新絮很轻,用来放在弥留者的口鼻上,测看是否断气。
如果不见新絮摇动,病人就是死了,这才可称“卒”。
后来属纩就成了临终的代名词。
人初死之际不能立即办丧事,还要为死者招魂,称为“复”。
行复礼时,由一人拿着死者上衣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喊死者的名字,连喊三次,再把死者上衣卷起来投到屋前,下面有人接住并覆盖到死者尸体上。
行复礼是“尽爱之道也,望反(返)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礼记·檀弓下》)。
就是说,生者不忍心亲属死去,希望通过祈求鬼神,使死者的灵魂重新回到身体上来。
复而不醒,然后才办丧事。
首先要为死者沐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
沐浴时用盆盛水,用勺子舀水往尸体上浇洒,用细葛絺巾洗擦,还要剪指甲和修胡须。
负责沐浴的人,如死者为男性用男侍者,女性用女侍者。
死者的亲属则在沐浴时暂时退出屋外。
沐浴是为了帮助死者干净地离开人世,其习俗《礼记·丧大记》就有记载,而且一直沿袭到后代。
《晋书·王祥传》记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
”由此可见,死者如果没有特别的遗嘱,一般人死后都是要沐浴的。
沐浴之后便是入殓,即给死者穿衣下棺。
《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都对殓的仪节有具体记载。
殓有大殓、小殓之分。
小殓是指给死者裹上衣衾,时间在死去的次日早晨。
大殓是把尸体放入棺内,时间在小殓的次日。
不论小殓或大殓,孝子及亲属都要在旁边,并依礼仪多次哭踊,以表哀痛。
至清代,民间已将大小殓合并为一,统称入殓。
入殓时有“饭含”的丧仪。
饭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含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
饭含因尊卑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期、告别仪式和后丧期。
1.丧期(丧葬期):
o丧家悬挂孝幡:在亲人过世后,丧家会悬挂孝幡,以示家中有人丧失。
o丧服穿戴:丧家成员会穿戴孝服,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有规定,并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有所不同。
o守灵:去世后,会在家中或者丧志所设守灵。
o停工停业:丧家在亲人丧期内停止工作、停止经营生意。
o禁忌:丧家遵循一些禁忌,如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往来访客等。
2.告别仪式:
o备办灵柩:将亡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并准备灵车。
o祭祀仪式:进行祭祀、烧纸扫墓等仪式,以祭奠亡者和祈愿亡者安宁。
o守夜:在告别仪式前,丧家成员会在亡者灵柩前守夜。
3.后丧期:
o安葬:将灵柩运往墓地或者火化,进行安葬或火葬。
o居丧:丧家在亲人告别仪式后继续居丧,时间相对
短暂,期间维持一定的丧制。
o解丧:后丧期结束后,丧家解除丧制,重归正常生活。
这些丧葬礼程序在古代中国常见于封建社会时期,具体的细节和规定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是指古代社会针对逝者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
礼仪文化常识:
1. 祭祀: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人灵魂仍然存在,因此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示尊敬和安
抚逝者灵魂。
2. 朝服:古代丧葬礼仪中,亲属和参与者通常穿着朝服,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悲痛。
3. 白衣:在一些古代文化中,白色被视为吉祥色彩,同时与死亡和丧失有关。
因此,
参与丧葬仪式的人通常会穿白衣。
4. 哀乐:丧葬仪式中常常伴随着哀乐音乐,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5. 丧钟: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为了通知社会有人去世,会敲响丧钟,作为一种哀悼的
方式。
6. 痛哭:古代丧葬仪式中,参与者常常会发出悲痛的哭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7. 下葬:在古代,一般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土地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墓地中,以示
对逝者的尊重。
8. 祭祀墓地: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还会定期前往墓地祭拜逝者,清理墓地,并向逝者
献上食物和祭品。
9. 丧服: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丧服是指丧葬仪式期间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是黑色或
其他深色,代表悲痛和哀悼。
10. 祭品: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祭品,如食物、酒水、香烛等,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悼念。
古代葬礼流程
古代葬礼流程
古代葬礼流程:
一、择日安葬
1、疏丧:遵照先祖习俗,法定日子安排礼仪,向亲友通报消息,按仪式收拾死者衣服饰品;
2、下葬:根据朝代、墓葬桩号以及宗族安葬习俗,举行冥礼,把遗体放入棺材;
二、家庭追悼
1、灵前敬祭:亲属上前敬祭,哀挽词祭文,交换礼物,把望远镜等礼物也放在遗体旁;
2、热殿葬礼:灯烛大开,司礼长杀羔犊集会,亲属们相互传达安慰,读祭文;
三、出殡
1、祭礼:前往墓地,祭祀准备佛经、香火,旷野奔唱高歌,封火殿,仪式高潮;
2、棺吊:出殡前上棺吊,安排掩棺侠客,棺材供上新饰,亲友把棺椁上农草;
四、安碑
1、冠礼:按习俗封墓,祭敬灵位,安碑,送祭花篮;
2、顶礼:安置衣物,进行顶礼,烧金书,敬拜完毕;
五、十日祭
1、祭拜台:唱遗礼经,拜牌位,敬祀神像,点燃蜡烛;
2、烧祭罗:烧祭罗,摆祭罗山头,用真言表达,以克古代葬礼流程;
六、六七忌辰
1、宗仪艰难:按照宗教仪式要求,在六七忌辰前夕装椁毁坟,白马、
黑牛各一对作为宗亲聚餐之日;
2、吊唁聚餐:宗亲吊唁聚餐,礼拜先祖,记忆亲人,一起吃的葬礼酒。
古代殡葬文化
古代殡葬文化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非常讲究,葬礼通常会分为三个阶段:送葬、尸体入殓、下葬。
送葬是指将逝者送至殡仪馆或灵堂,进行祭拜和守夜,让亲友尽情哀悼。
尸体入殓是指对逝者的遗体进行清洁、入殓、装殓和吊祭等仪式,一般由专门的殡葬人员负责。
下葬则是将遗体安放于坟墓或墓地,并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古人对葬礼的仪式和细节非常讲究,认为只有严格遵循规定才能让逝者得到安祥。
古代中国的殡葬仪式中,尤以尸体入殓和下葬环节最为重要。
尸体入殓是由专门的殡仪师或“殓尸师”负责的,他们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力进行不同程度的装殓,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仪容。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逝者的尸体不能被破坏或污染,所以在进行装殓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和程序,以确保逝者得到尊严和庄重。
而下葬则是整个葬礼的最后环节,通过下葬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最后怀念和祭祀,也是古人对生死和永恒的思考和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中,除了葬礼仪式外,还有一些与葬礼有关的附属活动和习俗。
比如,人们会在逝者的坟墓前燃放纸钱、祭品和火把,以示对逝者的敬仰和祭奠;还会在逝者的坟墓周围栽种树木、花草或植被,以封闭坟墓、安抚亡灵、消除孤魂。
此外,人们还会在逝者的坟墓前搭建亭子或祠堂,用以供奉和祭祀。
这些附属活动和习俗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纪念,也展示了他们对生命和永恒的追求和尊重。
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也受到宗教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殡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孝道”和“敬老”,认为人们要对父母孝顺、对逝者怀念,要遵守礼仪规范和传统习俗,确保逝者在死后得到体面和尊荣。
儒家还强调“仁爱”和“博爱”,认为人们要对生灵怀有同情和感悟,要尊重生命,不仅要让逝者得到合适的待遇,也要让生者明白生与死的关系,珍惜眼前的一切。
因此,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中很注重仁爱和孝道,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在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中,佛教和道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守丧文化常识
古代守丧文化常识古代守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对逝去亲人的一种尊重和悼念方式。
在古代社会,由于宗族观念的影响,守丧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和程序。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古代守丧文化的常识。
1.守丧的概念守丧是指在亲人去世后,亲属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进行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在古代中国,守丧被看作是一种必要的礼仪和道德行为,也是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的方式。
2.守丧的程序在古代,守丧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
一般来说,守丧需要进行一定的时间,如父母丧时,子女守丧期限为三年;祖父、祖母丧时,孙子孙女守丧期限为一年。
在守丧期间,家庭中通常会悬挂起白色或黑色的挽幛,表示家中有人去世。
3.守丧的礼仪在守丧期间,家庭需要按照规定进行一些仪式和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比如要进行守灵、设供奉仪式、祭祀等活动。
在这些仪式中,家人会穿着素服,戴白巾,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
4.守丧的禁忌在守丧期间,家庭中还有一些禁忌需要遵守。
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吸烟、不能喝酒等。
同时,一些食物也是禁忌的,比如不能吃鸡鸭鱼肉等容易滋生腐烂气味的食物。
5.守丧的意义古代守丧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礼仪,更是一种家族观念和孝道观念的体现。
通过守丧,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死轮回的无常,从而珍惜眼前人,懂得怀念和珍惜生命。
总的来说,古代守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通过守丧,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家族观念和孝道观念,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虽然古代守丧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有所减弱,但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仍然对我们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人,珍惜生命,牢记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美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1、焚葬:指将死者的尸体经过火化后,再将火烬埋葬在地下。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丧葬方式,古称“尘葬”、“仰葬”或“火葬”,又称“微火”或“天火”。
2、祭祀:是指将遗腹的尸体悬挂起来,举行祭礼祭拜的一种方式,又可以叫做引,祭祀古称“礼葬”。
3、回尸:指把遗尸送回家乡,家乡的亲友火化尸体后掩埋的一种方式。
4、积尸:指临终者在卧室放置一棺,放进遗体,再覆盖上板罩,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将遗体火化后埋葬,没有进行祝祷仪式的方式。
5、放冷葬:是指尸体未经任何火化处理,直接放置在冰柜或冰箱里,殉葬。
6、断连葬:指将死者的尸体割断脐带,然后将身体分割为两半,焚烧掩埋的一种丧葬方式。
7、流葬:指用船将死者的尸体运河另放,然后火化殉葬的一种丧葬方式。
8、崩葬:是把死者的尸体放在山洞中焚烧埋葬的一种方式。
此种方式被用于古代封建社会南方部分地区的家庭及少数族类。
中国古代有八种丧葬方式,它们都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观念和价值观、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表达出古人对丧葬的特殊重视以及对死者的敬畏。
各种不同的丧葬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更多的了解和鉴赏。
古代葬礼流程
古代葬礼流程古代葬礼流程古代葬礼是古人对逝者的最后告别和送别仪式,承载着丧家和亲朋好友对逝者的深深哀思和怀念之情。
下面是对古代葬礼流程的一个简要描述。
首先,当有人去世之后,丧家会通知亲朋好友和乡邻。
亲朋好友会前往丧家,并展开一段长达三天的守灵期。
守灵期间,丧家会在灵堂摆上遗像供人瞻仰,并举行各种丧仪,如祭拜、念经等。
此外,要特别提到,在这段时间里,丧家会面向东方摆放祭台,祭坛上会供奉水、果、花等物,祈求逝者的灵魂得到冥界神灵的保佑。
其次,在守灵期结束后,人们会开始准备入殓。
入殓是将逝者遗体进行净化、洗涤和穿戴整齐,并放入棺木中的过程。
入殓仪式通常由专业的殡仪师带领,并由家属陪同。
此时,亲朋好友也会前来送别逝者,表达对其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接着,家属和亲朋好友将遗体搬入丧殿,开始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一般持续半天到一天的时间。
在仪式中,丧家会请来乐师演奏悲曲,以引发人们的悲痛之情。
丧家会站在遗体前,含泪向逝者告别,附上珠坠等物件,表达永别之意。
最后,将棺木抬出殡仪馆,开始移灵至墓地。
这段行程通常会通过队伍方式进行,先是哭丧之人,紧随其后的是棺木和亲友们,最后是殡仪车队。
人们给逝者送行,哭丧声此起彼伏。
抵达墓地后,将棺木下葬,丧家会举行三次丧礼,祭祀祖先和墓神,并向逝者的冥灵告别和祈福。
整个葬礼流程结束后,亲朋好友还会为逝者举行纪念活动,如宴请宾客、组织祭祀等。
这个活动旨在维系逝者与活人亲情和友情的延续,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心灵慰藉。
古代葬礼流程虽有所不同,但都以尊重逝者、怀念逝者为核心。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死亡有着深刻的敬畏之心,葬礼仪式对于亲友们来说是一个寄托哀思、悼念逝者、追忆过往的重要环节。
这种古老的葬礼仪式流程,也反映出了古人对亲情、友情和家族传承的重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贵族丧葬流程
中国古代贵族丧葬流程一、初终1. 属纩(zhuókuàng)当贵族病人气息微弱时,家人会用纩(新丝绵)放在其口鼻处,以判断是否还有气息。
若丝绵不动,就表明人已经去世。
这是确认死亡的第一步。
2. 复这是一种招魂仪式。
由专门的人(通常是死者的亲属)拿着死者的衣服,爬上屋顶,面向北方,挥动衣服,口中呼喊死者的名字,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够回来。
一般要呼喊三次,然后将衣服覆盖在死者的身上,寓意灵魂已经归来。
3. 易服确认死亡后,家人和身边的侍从要换上素服。
死者也要进行沐浴、更衣。
沐浴用的水一般是煮过的淘米水,由侍者为死者擦拭身体,如同生前的清洁仪式。
更衣则要换上特制的寿衣,寿衣的材质、颜色和样式都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贵族的等级和身份不同而各异。
二、停灵1. 殓(liàn)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寿衣后,将其安置在室内的床上。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等物,称为“饭含”。
米象征着五谷,贝象征着财富,玉则代表着高贵和纯洁。
不同身份的贵族放入的物品和数量都有规定,例如天子饭含用玉,诸侯用珠,大夫用米等。
同时,还要为死者梳理头发,整理面容,使其保持安详的姿态。
小殓后,要用衾(被子)将死者包裹起来,一般是用丝织品制成的被子,颜色也有讲究。
大殓:把尸体放入棺木的仪式。
棺木的选材非常严格,一般是用贵重的木材,如梓木等。
在放入棺木之前,棺内要铺上一层厚厚的衾被,还要放置各种陪葬品。
陪葬品包括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金银财宝、青铜器、玉器等。
对于贵族来说,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大殓时,亲属要在旁边哭泣,表达哀思。
2. 设灵堂在正屋设置灵堂,灵堂中央摆放棺木,棺木前放置灵位、供品和香烛。
供品一般有酒、肉、果品等,根据家族的习俗和经济状况而定。
灵位上写着死者的姓名、字号、官职等信息,周围用布幔或屏风遮挡。
灵堂内还会悬挂挽联、挽幛,上面写着对死者的悼念之词。
3. 守灵死者的亲属要在灵堂轮流守灵,一般是子女、配偶等近亲。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古代丧葬礼仪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讲究仪式的庄重肃穆。
在古代,丧葬仪式被认为是一种重大的社会活动,必须要严肃对待。
在进行丧葬仪式的过程中,人们要穿戴整齐,言行举止必须庄重肃穆,不能有丝毫不敬之情。
同时,丧葬仪式还要进行一系列仪式活动,如丧亲者需剃发、戴孝,丧家也要贴白纸等。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还讲究家族的延续和祭祀。
在古代,人们认为子孙是人类家族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丧葬仪式也要注重家族的延续。
比如,族人要集体出席丧葬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祭祀之情。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地方习俗进行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如祭祀祖先、神明等,以祈求祖先和神明的保佑。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还有讲究尊卑和礼法之分。
在古代社会,尊卑有别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同样也体现在丧葬礼仪中。
按照礼法的规定,人们会根据亲属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丧葬仪式。
比如,在皇室贵族的丧葬仪式中,要进行盖棺、告哀等一系列仪式,规模庄重;而在一般百姓家庭的丧葬仪式中,则可能简化一些仪式。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的传统还包括一些特殊的习俗。
比如,送葬人员要穿孝服进行丧葬活动,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同时也是遵守丧亲礼制的一种方式。
此外,丧葬仪式还会有一系列独特的仪式活动,如燃香、焚纸钱等,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祭奠。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还体现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和地域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丧葬仪式的习俗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丧葬仪式会根据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来进行。
在地域方面,南北方丧葬仪式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南方更注重祭祀、宗族的传承,而北方更注重拜祭和持家之道。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礼仪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以庄重肃穆、关注家族和祭祀、尊卑有序为特点。
通过丧葬仪式的举行,人们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怀念,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葬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中国古代的葬礼具有丰富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葬礼形式、服饰、殡仪品以及相关信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葬礼,探讨其仪式流程、意义和影响。
一、葬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葬礼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它是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观念和道德风俗的体现。
通过葬礼,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并传承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葬礼的仪式流程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出殡仪式:在逝者离世后,先进行出殡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吊唁、吉凶鉴定、遗体处理和运送。
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哀思,同时根据吉凶鉴定的结果确定后续的仪式安排。
2.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葬礼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望。
这一仪式通常包括演讲、祭奠和祭拜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3. 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将逝者安放于地下或其他合适的葬域的环节。
安葬方式通常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是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方式,而火葬则多见于佛教信仰中。
4. 祭祀仪式:葬礼结束后,家族通常会进行一定时期的祭祀仪式,以维护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祭奠、清扫墓地和祭祀祖先等。
三、葬礼的相关信仰中国古代葬礼伴随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是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信仰流派。
1. 儒家信仰:儒家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族观念,认为葬礼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
儒家教育家认为,通过葬礼,可以教化后人,强化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道家信仰:道家强调生死轮回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道家观念中,葬礼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仪式。
通过葬礼,逝者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
3. 佛教信仰: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有轮回转世的过程,因此葬礼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丧礼的流程
古代丧礼的流程古代丧事流程的讲究,一开始只是为了保护遗体而出现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的开启智慧后,产生了灵魂的观念。
逐渐,丧事的流程由少变多鼎盛时期在唐代可谓登峰造极。
清代后又减去许多繁文缛节那古代丧事流程的讲究有哪些?一、复礼/招魂亲人去世后,直系亲属马上拿着亲人的衣服,登上屋梁最高处开始喊魂,也叫招魂这一步骤是不认为死者已经去世,而是希望他能够醒过来。
招魂的过程中,亲属要不断的去呼唤死者的名字。
如果是死者是男,就会直接喊全名。
如果是女子就要直呼他的字,因为古代的妇女,不可以让外人知晓自己的名。
二、哭礼喊魂者下来后,会将死者衣服盖到死者身。
如果死者并未醒来,时家属开始痛哭哀嚎了复礼后第2个步骤就是哭礼。
哭丧也叫哭礼,也是一种礼节。
在古代,甚至有哭礼词。
一般孝男孝女在此时,都要像孩童一样失声痛哭,声泪俱下的哭诉,声音越大越好,哭得越痛苦越好。
哭礼一般因自己和死者的关系有亲疏之分,那么这个哭的哀痛程度也有深浅不同。
这一步骤的哭礼,其实还是希望能“哭”醒死者。
经过复礼和哭礼后,死者还是不醒,这时就要立即着手准备丧事用品,采买棺材,找人看坟了。
三、沐浴前面两步以后才会开始沐浴,也是为死者举行的沐浴。
与其说沐浴,其实也算不上。
顶多只是擦擦身体。
用盆子装满水,脱去亡人的衣服,用勺子舀水往亡人的身上浇洒,再用比较细软的布料轻轻擦洗一番。
擦完就换上贴身衣物四、饭含饭含也叫口含,主要是在死者的口中放入一些东西。
几乎所有盗墓小说里,那些盗墓人千辛万苦下到陵墓内,如果没捞到值钱的随葬品,最后就会拿出墓主人身上的口含。
商夏周前,饭含只是五谷杂粮,到奴隶社会后期,口含变成了奢侈一类的东西。
在古代丧葬习俗中,那些王侯将相,或者是出身富贵人家,去世以后都会有口含,如玉石珍珠宝贝。
平民百姓穷苦人家,含的还是是五谷杂粮。
五、小殓小殓也叫穿衣。
给死者穿好几套衣服古代丧葬中,越是贵族,穿戴的衣物和饰物就越多。
一般都要给死者穿上好几套衣服,某些朝代还有穿上20套衣服的习俗。
古代守孝礼仪
古代丧礼礼仪(古代丧仪流程)1. 古代丧仪流程一、乾隆王朝的丧葬风俗概况: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报庙、烧饭。
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
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
“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二、乾隆王朝的丧葬治丧流程:①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
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丧仪:早期满人讲究丧礼。
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
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
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
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
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
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
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
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挂布幡: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
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
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
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
“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
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入殓: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
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
古代葬礼流程
古代葬礼流程
古代的葬礼流程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仪式。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死亡和葬礼有着非常严肃和庄重的态度,葬
礼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教育和警示。
下面
我们将介绍一般古代葬礼的流程。
1. 通知亲友。
当有人去世时,首先要通知亲友和邻居,让他们前来悼念和送别。
在古代,通知的方式可能是通过口头传达或者派发哀悼文书。
2. 准备灵柩。
在古代,灵柩的准备通常是由家人或者亲友共同完成的。
他们
会选用优质的木材来制作灵柩,然后在灵柩上进行装饰和彩绘,以
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3. 举行守灵。
在古代,举行守灵是葬礼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人和亲友
会在逝者的遗体旁守夜,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在守灵期间,可能会进行祭祀和祈祷的仪式。
4. 送殡。
送殡是古代葬礼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送殡的时候,家人和亲友会抬着灵柩,进行悼念和送别的仪式,通常会有司仪主持,亲友们会轮流携带灵柩前行。
5. 下葬。
下葬是古代葬礼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下葬的时候,家人和亲友会将灵柩安放在坟墓中,然后进行祭祀和祈祷的仪式,以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总结。
古代的葬礼流程通常包括通知亲友、准备灵柩、举行守灵、送殡和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人们会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会通过葬礼来教育和警示生者对生死的态度。
古代葬礼的流程虽然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严肃和庄重态度。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与墓葬制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几千年来,古代中国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美学观念也在逐渐演变。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也有所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
一、古代葬礼习俗1. 葬礼期限古代中国人认为,死者应当安葬在三天之内。
一般来说,富贵之家可以延长时间,但延期过长则会被视为不敬。
在清明节和冬至划定的两个节气,是家庭祭祀的重要时刻。
这时,人们会回祭祀祖先。
2. 礼仪形式在古代中国,葬礼的礼仪形式有许多细节。
首先,需要在家中为死者举行灵堂。
第一天,会请一位道士来做法事,加持家庭的形式和天地神灵的祝福。
第二天,会请邻居和亲戚参加葬礼,他们会献上香烟和祭品,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3. 葬礼彩礼在古代中国,参加葬礼的人们需要准备一些彩礼。
通常,这些礼物包括酒、肉等食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有钱人会请乐队演奏音乐,以示豪华。
4. 出殡队伍除了上述亲戚和邻居,还需要一些专业人员来组成出殡队伍,他们会为死者抬棺材出门,然后前往墓地安放。
二、古代墓葬制度1. 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墓葬制度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例如,道教是强调个人永生的信仰。
因此,在古代中国,有很多人会选择修篁洞或是泉坑,以期望引进地下的想象空间。
2. 墓地选址墓地选址也是一门科学。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在几何中心位置的墓地会非常吉利。
例如,位于青城后山的海碑是明朝最大的一个墓,非常巍峨和雄伟,被誉为“高皇陵”。
3. 墓葬结构在古代中国,墓葬结构也有着很多的讲究。
马王堆汉墓的布局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
在墓室内,可以找到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例如玉器、丝绸和书籍等。
4. 墓葬装饰在古代中国,墓葬装饰也非常重要。
墓主人会用雕刻,画像或绘画来装饰墓室。
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将逝者的形象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并且给墓室增添更多的神秘和美感。
总结古代中国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和神秘观。
这些墓葬和葬礼的形式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断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殡葬礼仪篇一: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摘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满着人情味,弥漫着儒家伦理色彩,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中国古代“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
”[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
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
当然,从古至今向来是倡导薄葬的。
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免的。
此墓如果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
[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高潮。
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十分宏大。
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浓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然没有改变。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清代的丧葬礼仪有详细的描写。
“清代的丧事也非常奢侈,其中京师尤重。
”[3]亦有诗为证“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4],摘取自得硕亭的《草珠一串》。
在这一时期的清代各地方志中也不乏奢华糜烂的厚葬之风的记载:山东;邹平县“丧葬颇崇外饰”;淄川县“丧葬则专事繁华”;新城县“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长清县“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平原县“唯婚娶丧葬,专事华摩”;高苑县“士硷民贫??尤重婚丧之礼”;临肋县“丧祭宴会稍奢华”;安丘县“丧化靡侈,用音乐”;阳信县“丧葬婚嫁,为费不赀”;蒙阴县“婚姻不沦财,祭葬必竭力”;巨野县“丧葬礼仪,侈靡特甚人”??[5]山西;平阳“婚论财礼,丧用浮奢”;绎州“厚葬级敬神明”??[6]河南:陈州俗“重丧葬”??[7]正如《中庸》中所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8]。
那么丧葬仪式也就被世人所重视,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步骤程序,并且其内容的繁琐也是根据年代的延续而加重。
在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中,丧葬礼仪无疑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综合《仪礼》,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礼》、《书仪》和《朱子家礼》,明代《明会典》等书”[9],可知中国古代官定丧仪流程大致如下:(1)初终:人将死之时为其换内外新衣,刚死之时行“属纩”之礼,测其断气否。
(2)复:复即招魂。
(3)易服:凡与丧事相关之人除珠翠纹饰,换素净之衣。
(4)奉体魄精神:奉体魄指对尸体进行一番整治,行“楔齿”、“缀足”之礼,奉精神指亲属放酒食于死者东侧,然后哭奠。
(5)治棺椁。
(6)讣告:即报丧。
将死者的死讯告诉亲戚朋友及其上司下属等。
其内容一般为叙述死者的生卒年月、履历、祭葬时间和地点等等。
(7)沐浴、饭含、袭尸:沐浴即为死者洗浴,饭含指于死者口中塞入稻、贝、玉、饭食等物,袭尸即为死者加衣三重。
(8)为铭:即治灵柩前旗幡。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家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求人之灵柩”[10]的字样。
(9)置灵座:即摆供奉神主的几筵。
(10)设魂帛。
魂帛以白绢折为长条形,交互穿贯,如同民间结同心结式,上出其首,旁垂两耳,下垂其余为足,如同人形,左书死者出生年、月、日、时,右书卒年、月、日、时,于始死时设之,葬后立主,埋于墓侧。
(11)吊丧、赠襚:吊唁者吊丧,送衣衾等物。
(12)小敛:为死者加衣覆衾。
(13)大殓:放尸入棺。
(14)闻丧、奔丧。
(15)成服:五服之内死者亲属穿各自应服的丧服。
(16)朝夕奠朔望奠。
按古礼,自成服之后,死者亲届要本着“事死如生”的精神,每天在日出及田将落前举行两次祭奠,“如乎无创随之食,加洒果”。
如遏月朔,也要设俱祭奠。
祭奠时,串子们出然又得哭踊、跪拜一番,如此直至下葬时止,这便是朝夕奠朔授奖。
(17)卜宅兆葬日。
由卜者、筮者等人通过龟卜来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墓地的方位等。
(18)穿圹:即营墓。
(19)刻碑志。
(20)备明器。
随葬物品,一是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二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
(21)启殡。
即是指停柩待葬。
(22)朝祖。
即于灵柩发引前一天,奉魂帛朝拜祖庙,犹如生前远行必辞尊先辈之意。
(23)亲宾奠祭、赙赠。
(24)陈器。
(25)祖奠。
(26)遣奠。
(27)在途。
(28)及墓。
(29)下棺。
(30)题虞主:即在一块木板上题写死者姓名最后送存至家庙中。
(31)反哭:丧主奉神主归家而哭。
民间丧仪虽不致如此细致繁琐,但大体程序仍是相近的,民间丧礼此外还附上了“点随身灯”、“写殃榜”、“七七追荐”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仪式。
例如“七七四十九”此为每隔七天生者就为死者举行一次仪式用来召唤死者的魂魄,让死者的魂魄找到回家的路,灵魂得到归所,此仪式要做满七次,直至达到七七四十九天即可,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慰藉与怀念,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佑。
篇二:关于古代丧葬习俗论文1关于古代丧葬习俗论文市营一班汪洋20XX111019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华人风俗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
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
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
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
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
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
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
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
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
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
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
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
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
”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
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
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在全世界丧葬礼仪中最为繁缛,最为隆重,也最有特色。
在林林总总的丧葬礼仪形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
揭示丧葬礼中的价值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重新评价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构建现代丧葬礼仪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四个,即孝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等级的观念和和的观念。
探讨传统社会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新的丧葬礼仪形式具有启示作用。
经过学习古代的丧葬礼仪,我们了解到丧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我们应该不断从人学视域出发探讨丧葬礼仪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篇三: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
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
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