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重点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分为《素问》和《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脉经》,晋,王叔和,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5、《针灸甲乙经》,西晋,皇莆溢,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6、《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
7、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1)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2)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的专著;(3)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寒凉派”,倡导火热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
(2)张从正:“攻下派”,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
(3)李杲:“补土派”,治疗善用补益脾胃之法;
(4)朱震亨:“滋阴派”,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8、温病学派的崛起:明清时期;
9、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0、辨证论治:
答:包括辩证和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成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1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阳阳属性的依据,“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1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
13、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4、损其有余:“实则泄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清热滋阴”、“驱寒助阳”;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虚证,应补其不足,如补气、养血。
15、五行的特性:
答:(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
(3)土的特性:“土爱稼穑”,指土地可供人播种和收获农作物;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肃杀、潜降、静藏等特性和作用;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16、
17、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隔一相克;
18、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的特点:实质性器官,化生和贮存精气;
六腑:空腔脏器,受存和运化水谷;
奇恒之腑:形态是腑,功能是脏。
19、心主血脉,主神志,“君主之官”
20、肺,又称“娇脏”;
21、脾,主运化,主统血,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在窍为口,与胃合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2、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以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为基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23、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中精之腑”、“中正之官”。
24、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25、脑:元神之府。
26、辨别气的五个功能:推动作用、温熙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27、元气: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8、宗气: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
29、营气:行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30、卫气: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31、气与血的关系:
答:气与血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32、血与津液的关系:
答:(1)血对津液的关系:血液的清稀部分,若滲于脉外,与营气分离,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汗、津液,故“夺血者无汗”;
(2)津液对血的关系:津液和血都是从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中生化出来的,“津血同源”,“夺汗者无血”。
33、风邪的性质及其治病特点:风邪致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仅限于春天,其他季节亦可发生。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六淫之首”,是外感发病中一种较重要和广泛的致病因素。
34、寒邪的性质及其治病特点:冬季气温寒冷,且常有气温骤降,若人体防寒保暖不当,易感受寒邪,其他季节也可感受寒邪,如气温骤降,汗出当风、淋雨冒
雪或饿冻露宿、过饮寒凉等。感寒有伤寒、中寒级别: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35、暑邪: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6、湿性重浊;
37、瘀血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所致病证极为广泛,常因瘀血阻滞部位不同而异,但有共同特点:1、疼痛,多为刺痛;2、肿块,外伤局部见青紫肿胀;3、出血,血色紫暗或血块;4、望诊可见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5、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沉结。
38、气滞:指气机郁滞而流畅不通的病理状态,多与情志抑郁不畅,或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有形之邪阻滞有关,亦可因气虚,运行无力所致。
39、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40、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实证: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41、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会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治疗。
42、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43、麻黄的功效: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