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课时安排:课时一:导入 + 阅读 + 分析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探索。
2. 阅读(15分钟):共同朗读《石壕吏》,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与节奏。
然后,让学生再次独立朗读,体会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
3. 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和形象描写。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诗人通过哪些形象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诗人表达了对农民的什么样的情感和敬意?- 诗歌中的“石壕吏”象征着什么?-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课时二:深入理解 + 探究意义1. 深入理解(15分钟):学生分小组,共同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老师适时进行点评和补充。
2. 探究意义(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诗歌中表达的农民的辛勤劳作进行对比。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诗人通过描写农民的劳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你认为辛勤劳作的人生有何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于“石壕吏”的人物?课时三:以小组合作形式呈现成果1. 小组合作(30分钟):学生根据对《石壕吏》的理解和个人思考,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模仿《石壕吏》的形式,创作一首表达其他职业劳动者的诗歌;- 通过图片、PPT等形式,呈现诗歌内容和创作过程。
2. 分享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创作,并简要介绍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课时四:总结 + 提问 + 拓展1.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石壕吏》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2. 提问(15分钟):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诗歌《石壕吏》中的“壕吏”是指什么?为什么被称为“石壕吏”?- 诗中所描绘的农民形象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3.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农民和农村的现状,与现实社会问题相联结。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2、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帮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老妇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就是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他的一篇经典之作。
这篇诗歌通过讲述一个小小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写作背景:《石壕吏》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由洛阳经潼关回华州的路上所作。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唐军为补充兵力,到处抓丁拉夫,人民苦不堪言。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6篇】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悲愤沉郁)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15篇)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
(重点)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
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2、老妇苦在何处?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唐代“三吏三别”的背景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壕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3)培养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石壕吏》的字词解释;2. 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分析;3. 战争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象和手法的鉴赏;3. 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状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代“三吏三别”的背景,引出《石壕吏》;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字词、意象、手法,分析诗文结构;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石壕吏》,分享学习心得;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的看法,珍惜和平生活;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3. 收集其他关于战争题材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对《石壕吏》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和手法鉴赏能力;2. 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情感体验中对战争的看法,珍惜和平生活的态度。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战争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优秀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1一、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
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
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主要内容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一个小康家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技巧可能还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摧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诗的写作技巧,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壕吏》,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把握诗的结构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摧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壕吏》,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把握诗的结构和主题。
2.难点:分析诗中的情感和写作技巧,理解战争对人民的摧残和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技巧。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中的情感。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图片:准备与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战争场景、人民生活等。
3.音乐: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摧残。
教师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石壕吏》,教师逐句讲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解释难懂的地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的结构和主题。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弱小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石壕吏》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概述《石壕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歌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弱小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积极性。
2. 知识掌握:学生对《石壕吏》的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能力。
4. 情感态度: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认同,以及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
2.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总结诗的主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与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壕吏》的特点。
《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石壕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石壕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并体会《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朗读、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石壕吏》的字词和句子。
2. 理解《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石壕吏》的历史背景。
2. 鉴赏《石壕吏》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杜甫,了解其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其他作品,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析字词、句子、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石壕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鉴赏训练教师选取《石壕吏》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鉴赏,分析其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石壕吏》。
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
3. 绘制《石壕吏》的人物关系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3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语的含义。
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回顾旧知1.读对联,猜诗人。
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
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料。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
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三、品读诗歌,重点研读1.思考:诗歌题目是《石壕吏》,可是诗中提到“石壕吏”的句子只有两句,主要篇幅却是在写老妇人的诉说,为什么?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完成表格,归纳小结)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适当加上环境烘托。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三、深入理解课文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初中八下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八下语文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八下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感受诗中记叙的现实,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反思和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的现实主义。
难点:体悟诗人悲天悯人的反思和情怀。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我们的旧识诗人杜甫,走进一个叫石壕的小村庄,与他一起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中,重现《石壕吏》这首诗歌所写之事。
初读感知朗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所写的事情。
预设:石壕的差吏乘夜到老妇家捉人服役。
追问:捉什么样的人?预设:年轻力壮的男子。
追问:捉到了吗?为什么?预设:没有。
因为这户人家“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都已经被征走去防守邺城了。
他们通过什么来和家里联系呢?书信。
学习任务一:来信内容杜甫曾在《春望》中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书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可是非常珍贵。
今天我们在这首诗里也能看到一封信:“一男附书至"。
这封书信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请你调动想象,撰写来信内容。
①二男新战死。
告知家中兄弟们亡故的噩耗,②邺城戍,而注释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759年,唐军收复邺城失败,全线崩溃,局势动荡。
这个儿子现在在沦陷的地方守城,这是一封劝慰家人的信。
③挂念亲人:老翁、老妇、孙母(是嫂子或弟媳)和家里的新生儿,希望保重,期待团聚……我们来看看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诗句:链接资料:回顾旧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当时的社会正遭受着安史之乱,唐军和叛军争斗不休,战争惨烈、无情,可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
从来信里我们能看见一个熟悉的征人形象。
战争让他苦思家乡,战争让他失去亲人,战争让他身陷囹圄。
诗人借这一封来信便折射出现实战争的残酷。
(板书)学习任务二:代笔去信天明了,在杜甫与老翁分别之际,老翁请求杜甫这个读书人代笔给儿子写封信,以道明家中近况。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为您整理了5篇《《石壕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
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二、师生共同解题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三、整体感知: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师:板书吏夜捉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石壕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石壕吏在战乱年代中为了生存而欺诈百姓的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石壕吏》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石壕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欣赏和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学鉴赏:通过分析和欣赏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石壕吏》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石壕吏》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39;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目标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课文,这首诗通过诗人亲身经历,描写了差役半夜捉人的悲惨故事,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含蓄地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语言简洁生动、感情真挚深沉。
学情分析:学生可以结合注释以及《绩优学案》上的翻译弄懂诗歌大意,但对诗歌内容理解缺乏方法和经验,对诗中所描写的苦难难以形成共鸣。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读出情感;2.品读诗歌,赏析诗中的“苦";3.诵读诗歌,把握主旨。
教学重点:1.品读苦难,体会百姓之苦、作者之苦、时代之苦。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拓展杜甫其他作品中的“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的诗歌把时代灾难、民生涂炭和个人不幸结合起来,用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跟随杜甫走近他笔下的石壕村,看看发生了什么。
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代表作品(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杜甫,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别称_____________,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他本人也被尊称为“"。
(2)杜甫的代表作品《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朗读诗歌(1)听读诗歌,标注重点字音逾墙走三男邺城戍老妪如闻泣幽咽(2)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停顿自主朗读,在文中画出诗歌的节奏。
(3)再读诗歌,弄懂诗歌大意全班齐读后,结合《绩优学案》上的翻译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重点讲解。
3.品读诗歌(1)概括诗歌主要内容(人物+事件)(2)本诗应读出怎样的情感?沉痛、悲哀(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苦请几位同学挑选诗中语句示范朗读,读出你所感受到的苦。
石壕吏教案范本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石壕吏》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2. 分析并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意象分析、主题解读。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模仿诗文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石壕吏》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石壕吏》的解析、评论等。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文、图片等。
4. 纸笔:用于学生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回顾《春望》等之前学过的杜甫诗作,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展示《石壕吏》原文,让学生自读。
2. 讲解诗文中的难懂词语。
三、意象分析(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石壕”、“吏”等。
2. 引导学生体会意象背后的情感。
四、主题解读(15分钟)1. 讲解诗文的主题,即杜甫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联系现实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
二、分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三、诗歌欣赏与模仿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石壕吏》的韵律美、意境美。
2. 学生模仿杜甫的创作风格,进行诗歌创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与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壕吏》。
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了解诗歌大意。
2.依据课文展开想象,深入理解环境特点、人物内心和时代特征。
3.感受诗人勇于实录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爱国与爱民难以统一的矛盾、苦闷的心情。
【教学重点】依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大胆改编,从活动中感受那个特定的时代,理解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爱国与爱民难以统一的矛盾、苦闷的心情,以及诗人勇于实录的现实主义精神。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看过《潜伏》这部电视剧吗?它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潜伏故事。
它是今年电视剧飞天奖的最大赢家,不仅获得最佳长篇电视剧奖,而且编剧兼导演姜伟还获得最佳编剧奖。
但就是这样一部享有盛名的电视剧,它是根据仅一万字的小说改编的。
一万字对于电视剧剧本来讲,只能拍一集电视。
为此,编剧姜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将它改编为40万字的电视剧剧本。
原小说作者龙一在看到剧本后,都大加赞叹:姜伟在剧本中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但保留住小说的精神实质,而且独自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和再创造。
可见,一个优秀的编剧对于一部电视剧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也要来体验一回当编剧的感觉,我们要改编的原作品同样和战争有关,但只有12句话,120个字,它就是——《石壕吏》。
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在正式改编之前,我们先热身准备一下。
请大家大声的自由朗读,将你读不准的字和还不太懂的地方圈画出来。
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解决这些问题。
配乐读课文,选择主题曲下面进入改编第一步——选择主题曲。
我给大家准备了两首曲子《琵琶语》和《二泉映月》,我们请两个同学分别配上这两首曲子来朗读课文,大家从一个编导的视角听听,选择哪个曲子作为我们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比较合适。
并说说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三读课文,改编进行时改编的前提:保留原作的精神实质;进行充分的合理想象和创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走进现实生活:反复诵读课文,了解叙事诗的特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吏和妇的人物形象。
2、体悟诗人情怀:培养文言语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促成传统文化与情感相融合。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现实生活、体悟诗人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吏的“怒"、妇的“苦”。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从叙事诗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篇深沉蕴藉、现实主义的叙事诗《石壕吏》。
从刚才这句话中,同学们了解到本诗的题材是什么?写在课题旁边。
(板书课题、作者。
)从字面上感受叙事诗的特点。
预设:感于哀乐,缘事而发2、在之前学习记叙文,我们讲过叙事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段,找出表明叙事要素的关键词。
预设:时间:“暮"(黄昏、傍晚天色昏暗之时),地点:“石壕村”,人物:“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老翁”、“老妇",事件:“捉人”(抽丁,补充兵力)。
是谁在“捉人",为什么要“捉人”?预设: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谁在“捉人":唐军,为何“捉人”:补充兵力。
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
为补充兵力,四处抽丁,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困苦不安。
3、作者为什么写“捉人"而不是征兵?官吏又为何在夜里捉人?预设:当时朝廷腐败,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人”。
官府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只有夜间“捉人”。
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官府手段之卑劣狠毒。
4、面对官吏的“捉人",老妇如何面对?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二、走进现实生活1、作者在课文第二段分别用哪两个字来准确地写出了吏、妇两方的情感态度?预设:吏“怒”,妇“苦"2、老妇的“苦”作者是如何得知的?预设:是作者隔门听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石壕吏》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 ,一个被称为诗圣 ,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 ,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3、补充并做评价(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四、赏析课文(一)内容浅析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二)质疑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2) 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他为什么没有劝阻?(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三)深挖主题1.认识作品的主题2.认识杜甫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归纳3生谈文中的捉人与现在的征兵区别来看社会的变迁4学习文章的写法.五、主旨总结(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六、尝试背诵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二一、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三、深入理解课文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四、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教学步骤一、导入: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 ,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 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 ?为什么苦 ?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2、问: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1、问:谁在哭?(儿媳)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五、思想感情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六、总结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 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在杜甫的诗中, 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补充杜甫生平事迹相关文学常识、小测(说明:课堂内容如上,但课时安排按实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