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建筑结构第二章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思考题
2.1什么是地震?为什么要对各类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防?P31
答:地震:由于地球内部运动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地壳中空穴顶板塌陷,使岩体剧烈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播而引起的地面颠簸和摇晃。
原因:地震危害大,为了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保证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
2.2 简述地震波的主要构成和主要运动特点。P31
答:地震波主要由P波(纵波)、S波(横波)和面波构成。
纵波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横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2.3 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是如何划分的?
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多遇地震是指在50年期限内,可能遭遇地震的超越概率为63%(重现期为50年)的地震作用。
罕遇地震是指在50年期限内,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重现期为1641~2475年)的地震作用。
2.4 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P32,P33
答: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不同地区,烈度可能不同。
2.5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将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P34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将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为四类,分别为特殊设防类,简称甲类;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适度设防类,简称丁类。
2.6 我国建筑各抗震设防类别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P35
答: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时不应降低。
2.7 什么是两阶段设计方法?它与建筑结构的设防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P36
答:两阶段设计方法:即第一阶段——承载力验算和第二阶段——弹塑性变形验算。通过两阶段设计方法实现建筑结构的设防目标,第一阶段承载力验算实现对第一水准的设防目标,第二阶段弹塑性变形验算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2.8 如何理解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分别起什么作用,三者的关系如何?
答: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在抗震设计中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掌握抗震概念设计,有助于明确抗震设计思想,灵活、恰当地运用抗震设计原则,使我们不至于盲目的计算工作,从而做到比较合理地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计算保证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构造措施在总结建筑抗震经验后对建筑物进行相应行之有效的设计。掌握概念设计,能够使抗震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地震时结构反应的实际情况。
2.9 两阶段设计方法中,第一阶段验算和第二阶段验算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P36
答:第一阶段设计——承载力验算。取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验算,实验对第一水准的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又明显薄弱部位的不规则结构以及有专门要求的建筑,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2.10 试说明两阶段设计方法和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的差异?P45
答:两阶段设计方法只是对小震做了定量的设计,保证了“小震不坏”,而对中震和大震只是用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实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只宏观定性地使结构满足了抗震设防的要求。而抗震性能设计,重点关注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能。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11 什么是结构的连续倒塌?抗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应符合哪些要求?P48,P49
答:结构连续倒塌是指结构因突发事件或严重超载而造成局部结构破坏失效,继而引起与失效破坏构件相连的构件连续破坏,最终导致相对于初始局部破坏更
大范围的倒塌破坏。
抗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取必要的结构连接措施,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2)主体结构宜采用多跨规则的超静定结构;
3)结构构件应具有适宜的延性,避免剪切破坏、压溃破坏、锚固破坏、节点先于构件破坏;
4)结构构件应具有一定的反向承载能力;
5)周边及边跨框架的柱距不宜过大;
6)转换结构应具有整体多重传递重力荷载途径;
7)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宜刚接,梁板顶、底钢筋在支座处宜按受拉要求连续贯通;
8)钢结构框架梁柱宜刚接;
9)独立基础之间宜采用拉梁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