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兴衰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250a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a.png)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徽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商业历史中的佳话,也曾经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启示。
本文将从徽商的兴衰历史出发,探讨其在现代保险业中的启示。
一、徽商的兴起与经营特点徽商起源于明代时期,是一群居住在安徽徽州地区的商人。
他们因地理位置优越,乘河及道之便,不仅对周边地区的商品进行收购和销售,而且还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和手工业,如茶叶、盐业和丝绸等。
在清代,徽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特点,即“徽商敢做、有耐心、注重信用、勤俭节约、品质优良,且注重地产”。
这种经营特点让徽商在当时的商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二、徽商的衰落与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徽商也逐渐走向衰落。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19世纪后期,英、美、德等外国资本家开始侵入中国市场,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这些新的商人在资本、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比徽商更具有优势。
(二)传统经营形式的局限性徽商主要依赖家族和亲族的力量进行管理,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而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时市场、技术和管理的需求,使得徽商在这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三)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近代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改变了市场和商业环境。
三、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徽商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以下启示:(一)注重市场定位和创新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头,是因为他们注重对市场的定位,并在市场上创新。
这个启示对于今天的保险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不断拓展市场,才能让保险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徽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十分重视,这个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在现代保险业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立足于员工培训和管理上。
(三)注重信用徽商的经商之道中,信用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个启示对于现代保险业来说更是重要。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https://img.taocdn.com/s3/m/263db00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0.png)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
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
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
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
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
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
”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
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
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
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歙砚苏轼有《龙尾砚歌》赞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
南唐后主李煜将其收藏于澄心堂书殿,故名“澄心堂纸”。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165f44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0.png)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https://img.taocdn.com/s3/m/96976a0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d.png)
徽商的兴衰史徽商,那可是咱中国商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啊!曾经辉煌无比,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你想想,在古代,徽商们那是何等的厉害!他们从徽州那山山水水之间走出来,挑着担子,带着货物,一步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那劲头,就跟咱现在创业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激情和勇气。
徽商为啥能这么牛呢?这就得说说他们的本事了。
他们特别能吃苦,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风餐露宿,只要能赚钱,啥苦都能吃。
这就好比那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前爬。
而且啊,徽商还特别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那绝对说到做到。
这诚信就像是他们的招牌,一亮出来,大家都信得过。
徽商的经营范围那叫一个广啊!啥都卖,从盐巴到茶叶,从丝绸到瓷器,没有他们不卖的。
这不就跟咱现在的大超市似的,要啥有啥。
他们的船队在江海上航行,他们的马帮在古道上穿梭,那场面,多壮观啊!可是,徽商也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的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徽商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就好比一辆老马车,跑着跑着就累了,跑不动了。
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徽商慢慢地衰落了。
这多可惜啊!但咱也不能光叹气啊,得从徽商的兴衰里吸取教训。
咱得像徽商一样能吃苦,讲诚信,但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不能像那只守着自己窝的兔子,得像那只不断奔跑的狼。
徽商虽然衰落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啊!那股子拼搏劲,那股子诚信劲,咱可不能丢。
咱得把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让它们在咱这代人身上继续发光发热。
咱现在的社会多好啊,机会多多。
只要咱肯努力,像徽商一样勇往直前,还怕不能成功吗?徽商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咱前行的路。
让我们一起加油,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吧!难道我们还比不上当年的徽商吗?肯定能行啊!。
徽商由盛转衰原因分析
![徽商由盛转衰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cfcb9884868762caaed5c2.png)
徽商由盛转衰原因分析提要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耀眼的商帮,他们从兴起到衰落历经几百年的时间,这其中主要的朝代更替有明清。
兴盛时,它曾富甲一方,修起了石牌坊和宗祠,办起了学校,并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这里最有名的要说胡雪岩这个晚清徽商,他的胡庆余堂可以算得上是造福一方了;衰落时,它无回天之力,一座大厦顷刻间瓦解,跬积的基业付诸东流,而紧随其后的是当代浙商的兴起。
关键词:徽商;衰落;浙商兴起我国在明清的时候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特别是在杭州这样的城市,商业一时兴起,对于一个小农经济社会来说,要想从根本上革除其本身自闭特性的不利影响就得通过市场的力量,通过商业的运作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徽商正是在这个变革的时期兴起,它的很多商业文化都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庞大的商帮未能承担起持续繁荣经济的重任而又难逃近乎瞬间消亡的厄运;相比之下,现时期的浙商又从很多方面与其相似。
一、兴起徽商是在六朝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在明朝的时候兴盛而在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
它的衰落基本上是和中国的封建社会一道。
徽州自古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可见从地理特征来说这儿是一个极其不适合小农经济发展的地方,正是因为此,徽州人不得不世世代代地谋划着生存问题,只有走出去。
主要自然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了在没有商业往来的前提下出外谋生。
从经济角度看,小农经济最直接的根基是田地,其次是当时的制度,他们相互作用才能维持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倘若在人口增加的同时没有更高的生产力,又没有更多的生产要素,那么这多余的人口便很直接的成为了负担,而在封建的明清社会,种种因素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短期内来看,人们的生活很稳定,人们消费的物品很稳定,物品的市场价值(价格)很稳定,这也就从另一个层面说明经济是不灵活的,商业没有兴起,物美价廉的东西也就自然不容易直接进入市场;而地域的差别导致了各地之间的自然资源迥异,坐落于南方的徽州有山有水,还有一条直达杭州的新安江,于是刚刚沿着水路北上到杭州、无锡等城市的徽州人会发现这里的一些商业机会。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159465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5.png)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论徽商兴衰的原因标签:杂谈绪论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鈥溒浠跷匏痪逾潱揖绞蕉嘌9诠赜诨丈痰难芯康男似鹗加谏鲜兰腿氖甏⒂诎耸甏笱杆偕拢汲晌幻畔匝В两褚哑木吖婺!6捎诨丈痰男怂ス旒S朊髑迨鄙缁峋梅⒄孤雎缬凶磐恍裕虼耍曰丈绦怂ピ虻难芯浚兄谖颐歉玫牧私饷髑迨逼谥泄缁峋梅⒄骨榭觯⒍韵纸癜不丈倘说尼绕鹌鸬揭欢ǖ慕杓饔谩>咛逅道矗丈痰姆⒄咕诵似稹⒃菔毙运ヂ洹⒅行思八ヂ浣馓逅母鼋锥巍1疚慕曰丈谭⒄沟幕韭雎缥撸云渌难巍⒌洹⒛尽⒉杷拇笞冢饕茄我岛筒枰滴岷暇咛迨妨霞跋喙匮芯砍晒氐惴治銎湫似鹩胨ヂ涞脑颍贸龌丈绦怂サ钠羰尽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下面将对徽州商帮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晋时称新安郡,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其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正如其民谚所言,鈥溒呱揭凰环痔铩⒁环值缆泛妥扳潱罩荻嗌蕉嗨孛婊仙伲彝寥蓝喑仕嵝裕龆ㄆ涞刂什皇视α甘匙魑锏纳ぃ炊视诓枰丁⒅衲镜染米魑锏闹种病6罩葩準沉副匦胗删惩夤└敛锊荒懿缓土诮字换唬铰菲獒叫兴洳槐憷掳步夏痉ず托〈ㄐ形薨阋怨┥角镒试耸涞男枰[1],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据记载,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明代灾害发生频率大约是八年一遇,清代则不足六年发生一次,而徽州人口增长尤为迅速,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2ef9ed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9.png)
简述近代徽商的变迁古代徽州地处浙,赣,皖三省的交界,这里山岳连绵,重谷崎岖,可耕作的田地很少,徽州人为了谋生,不得不“以贾代耕”,外出寻找生计。
明中期以前,徽州人就有悠久的经商传统,但“徽商”二字真正为世人所熟知还是在明中期以后。
因为在此之后,徽州商人逐步形成了“商帮”,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改变。
自明中期至清道光时期,徽商群体称雄于国内商界达300余年,他们足遍天下,富甲一方。
但到了清末时期,由于政策的变化和战争外资等因素影响,曾经盛极一时的徽商逐渐走向了没落。
一、徽商兴起的条件有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人并不是是天生喜爱经商,而是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莫大关系。
徽州又叫新安,其下辖有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和婺源六县。
这里山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另谋出路。
徽州景色图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极其富有经济价值,特别是婺源所产的杉木,其质量奇佳,是建造房屋,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早在南宋时期,就曾有大批徽州人以种植杉木为生。
徽州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这里海拔适中,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茶产茶。
早在唐代,歙县就以产茶闻名于世,陆羽曾在其《茶经》中记载“歙州产茶,且素质好”。
如今的江西景德镇是天下闻名的瓷器之都,但其烧瓷制瓷所用的土料却全依赖于婺源和祁门两地的供给,明清时期就有不少两县之地的百姓开设“碓厂”,专门制作瓷土为生。
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是古代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具,在其生产上各地皆有专精,然徽州所产的文房四宝却是样样皆精。
早在唐代,徽州所产的纸墨砚就以闻名天下,《新安志》中曾记载:“李后主留意翰墨,有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旧坑石之砚”。
宋代时期,徽州还出现了几位制笔大家,他们的作品也是名动一时。
除了自然条件外,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给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虽处群山之中,但其与经济发达的江浙距离很近。
古时徽州人东去苏杭,西出饶州,或北上芜湖,不过三五日路程,且大部路线都可依靠水路以舟代步,一旦徽州人走出群山,便可利用便捷的水运交通往来经商,聚敛财富。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https://img.taocdn.com/s3/m/dd3ba8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9.png)
徽商的兴衰史在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徽商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们曾凭借着独特的商业智慧和坚韧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就,然而,盛极一时的徽商最终也走向了衰落。
徽商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其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自足,这迫使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谋生。
而当地丰富的物产,如木材、茶叶、纸张等,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培养出了大量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才,为商业经营提供了智力支持。
徽商之所以能够在明清时期迅速崛起,并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密不可分。
他们重视诚信,以“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为经商之道。
在商业交易中,徽商恪守信用,一诺千金,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得他们的商业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
徽商还善于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商业网络。
他们以家族和乡谊为纽带,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在异地经商时,徽商们往往会建立会馆,作为联络乡情、交流商业信息和互助互济的场所。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徽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能够凝聚力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同时,徽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他们善于捕捉商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在明清时期,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获得了盐业专卖权,从而赚取了巨额利润。
此外,徽商还涉足茶叶、木材、丝绸等多个行业,不断拓展商业领域。
在徽商的发展历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商人。
如胡雪岩,他从一个钱庄伙计起步,凭借着过人的商业才能和政治手腕,成为了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
然而,徽商的辉煌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在清朝后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
导致徽商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通商特权,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挤压了徽商的生存空间。
其次,清政府的腐败和繁重的赋税也给徽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https://img.taocdn.com/s3/m/937e6cb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f.png)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商帮。
它起于安徽,却成就于安徽以外的地方,比如说扬州。
当然,和胡雪岩一样,古代很多徽商都是凭借权力的关照而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所以最后也失败于政商关系。
在两三百年前徽州这一带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交通不是很方便。
在徽州有一句土话,叫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意思就是,这个地方缺吃少穿的,物资匮乏,生活不容易,上一辈子没修好才生在这儿,长大了赶紧扔出去。
正因为物资匮乏,经济环境恶劣,才使得徽商在自由打拼的过程中,拼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徽商有很长的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明清时代的徽商。
他们是如何飞黄腾达的呢?这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明朝初年,北元的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政府就在北方屯集了大量的军队。
为了供应军粮,政府颁发了一道命令:谁能够把军粮送到前线,就给谁多少原盐。
也就是吃的那个盐。
这样的话,通过奖励一些卖盐的指标,来弥补送粮食的成本,刺激商人的积极性。
最早干这件事的是山陕商人,也就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
他们离得近,当然得到一些地利。
可是当时管理盐政的机构设在扬州。
山陕商人在扬州人生地不熟,即便运了粮食,拿到了指标,但把指标换成钱,换成现银,换成真实的财富,他们一直做得不顺,于是干脆把这个指标倒给了徽商。
山陕商人的这种做法放在现在来说,就叫炒卖指标。
慢慢地,徽商手上积攒的盐的指标,当时叫“盐引”,越来越多。
政府管盐不仅管指标,还管销售地点,盐商只能卖到指定的地方,这叫“引岸”,说白了是为了保护盐商的利益。
在当时,食盐的利润率大概有800%。
所以只要有了这些“盐引”,徽商当然就大展拳脚,快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
比如乾隆时期被称为“扬州八大商”之首的江春,担任两淮盐业总商四五十年,被誉为“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乾隆几次下江南,都不愿意住在行宫,而宁愿住他家里面。
乾隆身上有点私房钱,也不愿意交给内务府的人,更不会交给户部,宁愿交给江春帮他理财。
徽商研究综述
![徽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73e0b6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00.png)
徽商研究综述——关于对徽商起源、特点和经营历程的分析概述摘要徽商萌生于东晋, 成长于唐宋, 盛于明, 衰于清末。
而徽商, 指的是明清时期, 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团。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其辉煌达三四百年。
明清时期, 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
其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 可谓首屈一指, 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而近60数年来, 徽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世人对徽商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本文通过对徽商的定义、徽州人外出经商的因素、徽商的特点、徽商经营成败的因素以及徽商的历史影响进行的简介和分析, 并浅谈了自己对徽商这个特殊的历史现象的见解。
关键词: 徽商徽商的起源徽商特点徽商的兴衰目录一徽商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徽商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徽商的起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徽商的资本积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徽商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徽商兴衰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徽商兴盛...............................................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兴盛的表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旧徽商兴盛及衰弱的启示
![旧徽商兴盛及衰弱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39537e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8.png)
旧徽商兴盛及衰弱的启示所谓徽商,即指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的的徽州籍商人的总称。
在中国古代素有“徽商为十大商帮之首”和“无徽不成镇”之说法,可见徽商作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商帮群体,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诞生徽商这一群体的徽州指的是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个县,古称为新安郡,历史悠久,为何这个地区能诞生一个在八百年过程中持续兴盛的商人群体呢,而后又因何走向衰弱,在此文中我想根据自己平时读书所得略作阐述。
首先是徽商因何兴起?徽州地区地形特点“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利和庄园”,在农业社会,这样的地形决定了所在地区无法承载太多人口。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八次因为北方发生战乱而导致的北人南迁,大量北方士族及其附庸跨作为南北分界的淮河和长江,到江南地区定居,士人群体的到来给南蛮之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附庸其存在的人群特别是农民和小生产者则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手工技术,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一、世家大族群体促成的文明提升中国广大南方地区在西晋之前人口的组成为百分之九十的山越族和山苗族(此两族为今天南方各少数民族的祖先),百分之十的流官、流官家庭后裔及从北方带来上任的附庸人口及其后裔,大部分人口绳文刺青,文化及其落后,生产力也极为低下。
从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到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前后八次北人南迁、衣冠南渡,特别是庞大的世家大族群体,使得南方文化获得巨大提升,到了明清时期,南方文化明显超越北方,这从明朝洪武年间明廷为了照顾北方士子特意将科举分设南北榜可以看的出来。
我们说,所谓世家大族,都是长期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读书传家的地主士人群体,他们掌握着传统社会最先进的文化思想和道德传承,与此同时,依附每个世家大族的附庸人口则掌握着先进的耕作技术,他们的到来对于广大南方地区的文明发展而言是革命性的。
以徽州婺源江湾镇的晓起村为例,唐朝末年黄巢变乱,当时在朝廷里担任户右监的汪万武率领家人及附庸农民南迁,来到今天晓起这个地方,发展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原先的荒无人烟之地发展成为村中户口近千、茶园数百顷的经济繁盛之地,更有数人考中举人进士,晓起汪氏成为徽州大族,影响颇大。
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徽商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4541bc7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6.png)
明朝徽商的兴衰徽商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域性商帮,起于东晋、发展于两宋、兴于明末清初、衰于清中、亡于清末,其在兴衰过程中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专指古代徽商,是古徽州一带商人的总称。
徽州在古代(明清以前)又有“新安郡”的别称,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隋唐时期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直到宋代才形成一定规模,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缔结形成了一个商业“帮派”,被世人称为“徽州商帮”,简称徽商。
古徽州大致位于今天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歙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祁门县和绩溪县合围区域。
在地理位置上,古徽州地区以丘陵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人被迫外出经商”之说,明末“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足迹遍布全国,与潮商、晋商被合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粮食、绸布、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品之外,还包括“文房四宝”、典当、茶叶、食盐等,其中盐、茶、木、典被称为徽商经营的“四大宗”。
下面就来具体聊聊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兴起明朝建立以后,徽州商帮的势力日渐增大,至明陈化到万历(1573-1620 年)的一百多年里,徽商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黄金时期”。
当时徽商的发展形势,万历年间的《歙志·传》这样记载的:“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一)木商的崛起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古以来树木就特别繁多,而且树木的品种也多,因而木材资源十分丰富。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徽州的木材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内产外销”模式而转向了“外购代销”模式。
随着自然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徽商不断向国内木材大市场进军,逐渐占领了我国东南和西南重要的木材产区,并通过“贱买贵卖”赚取大量财富。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https://img.taocdn.com/s3/m/3319cf20aaea998fcc220ec2.png)
徽商的兴起的和衰败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徽州商人自形成至解体的400余年中,其经营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但就其势力的兴衰消长而论,则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1573~1620)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从它发展的主要表现来究其原因。
(1)表现一:徽人从商风习之盛。
这与徽州的自然环境有关,徽州山多田少、耕地贫瘠、粮食不足、人民生活困难,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乱、荒灾迭起,无不加深了徽人的灾难,而明中叶以来徽州邻近地区,如苏浙等处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恰恰为徽人开辟了一条经商谋生之路,所以徽人之所以汲汲于求富,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太穷了,他们是借经商以求富。
(2)表现二:经营行业多、活动范围广。
徽商经营的范围极广,“其货无所不居”。
如“盐、茶、木、棉、布、丝绸、瓷器等等”,以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货币经营的人也随之增多。
在上述行业里面,尤其是盐、典当、茶、木四大行业之盛更是为其他商帮所望尘莫及。
同时由于商运路线的增辟和延长,市场网络的进一步,徽商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为了从事商品贩运活动,其“足迹几遍天下”,从侧面反映出徽商兴起的另一个原因——经营内容、方式的灵活性。
(3)表现三:财力雄厚。
在商业活动中最基础的就是商业资本。
徽商中出自地主缙绅之门者只是少数人,而出自贫下之家者则占绝大多数,他们虽然资本不少,但却能以小本成家,并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发财致富,使得资本越积越多,形成了最初的徽商资本。
(4)从这第三点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原因,徽商中大多数人出自寒微,他们之所以发展兴起与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经营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阶段二:万历后期到康熙初年的近百年是其遭受挫折的阶段,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
万历时,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徽商成为其主要勒索对象。
天启时,魏忠贤又发起“黄山旧案,在这场狱案中徽商财力消耗是难以估量的。
浅谈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
![浅谈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552c3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d.png)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提高,保险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险行业的建设过程中,徽商的兴衰经历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历程。
从徽商的兴起到衰落,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就徽商的兴衰及其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进行浅谈,以期能够引导保险公司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不断提升,走向更加成熟的发展。
一、徽商的兴起和发展徽商的兴起可追溯到明朝的铜鼓汇通,是其中最辉煌的商业传统。
徽商代表了徽州地区的商业精神和管理模式,以其灵活性、风险控制和组织领导能力而在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在经营中崇尚“法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创新精神,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早在明朝初年,徽商便在生产、商贸和资本运作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从怀宁商人徐元材的铜鼓汇通,到清代的茶马互市,徽商始终是其重要推动力。
徽商创立了一系列的交易场所,包括充当信用中介的聚财楼、发行商业票据的红庙票号、契约交易的城隍庙等。
这些场所促进了商业信息的流动和商贸往来的便利。
经营方式先进,科技含量高,也为徽商积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徽商在风险控制和组织领导方面表现出色。
徽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介的信用和规模效应。
徽商组建了以互保联保为主要方式的风险共担机制,从分散化管理的角度,解决了这一商业难题,并且利用其团队优势,以整体出手的方式解决了风险问题。
对于组织领导方面,徽商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弘扬儒商文化,进而凝聚成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徽商通过这一手段,与各地关系导向的商人复杂网络相比,最终在长期的商业竞争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徽商的衰落和原因分析徽商经济在清朝中期和晚期的逐渐衰落,起因于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内部原因包括新生代人类信仰、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中国商业转型的历史变革,这些都削弱了徽商的衍生产业(如红木家具和石刻工艺);而外部原因是国际贸易环境和逐年增加的国内竞争压力,特别是大户人家的资本集中,其中不乏来自士别三日的欧洲列强。
徽商兴起与衰败的探析
![徽商兴起与衰败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204b54be23482fb5da4c03.png)
徽商的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的兴起与发展与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同时徽州商人也是徽州商人不怕吃苦,敢于冒险的结果。
然而徽商的繁荣并没有维持下去,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混乱,外国资本的入侵,另一方面是因为徽州商人不懂得把自己的财富转化为资本,而是用于购买田地,兴建房屋,未能扩大自己的产业。
徽商的兴起与衰败也给现代的企业很多启示。
关键词:徽商,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一、徽州的地理坏境是徽商出现的前提徽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准确的说应该开始于明中叶。
徽商的兴起与徽州的自然环境有关,徽州地区山多田少,耕地贫瘠,不利于拓展农耕,人口剧增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产出的粮食不多,使得人民生活困难,又由于当时的政府服役繁重,社会动荡,这些都加剧了徽州人们的灾难。
而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人开辟了一条谋生之路。
大量的徽州人都开始从商。
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徽商互通有无提供了物质基础。
他们经营项目广泛,除盐典茶木外,还有布匹、丝绸、粮油、陶瓷、漆器、药材、茶馆、钱庄,以及南北杂货、京广百货等。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徽商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商运路线不断延长。
为了从事商品贩卖活动,徽州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天下。
这种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的灵活性也是徽商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徽州商人大多出身平穷,没有什么商业资本,但是他们却能以小本成家,他们注重商业道德,不怕吃苦,艰苦创业,不辞山高路远,并在商业活动中逐渐积累财富。
同时徽州人宗族、同乡观念重,徽商所雇佣的伙计大多为族人,由于宗族势力在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使得徽商积累的资本越来越多,形成了最初的徽商资本。
这些为徽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徽商的兴盛离不开当地有力的地理环境。
在离徽商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三角洲。
在当时的条件下,水运是最便利的运输手段,从徽州出发的路线非常方便,便于将徽州的产品外运。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72dca414791711cd791717.png)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下面是带来的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
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
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当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通过盐业生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典当业古来有之,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小,获利稳,因此徽商继盐业后大举进入典当业。
历史上记载说:金陵当铺总有五百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
后来他们把典当行设到乡村小镇,至此社会上又流传起“无典不徽”的谚语。
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称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语。
徽州方言成了当铺的通用行话,《古今小说》、《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所反映的相关内容也多取材于徽籍典商。
随着江南棉布的进一步商品化,徽州布商的足迹很快遍及苏浙盛产棉布的大小城镇。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https://img.taocdn.com/s3/m/1b73fcee524de518964b7db3.png)
徽商的兴起与衰落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所属(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组成商人集团的总称。
据史料记载:徽商起源于东晋,脱颖于唐宋,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代前期和中期,衰败于清代晚期,前后长达600余年,在中国商界称雄300余年。
徽州人为什么外出经商成风,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条:一是徽州山多田少,人口众多,外出经商是生活所迫。
二是作为山区,徽州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如竹、木、茶叶等,文房四宝闻名天下,经商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源。
三是水路发达,新安江各支流上达徽州各地,下通杭州,水路交通方便,在古代,水系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徽州人正是利用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踏上了经商之路。
四是徽州人聪明至极,善于大胆利用朝廷的“开中制”“折色开中”等政策,可以说对朝廷政策的把握,也伴随着徽商的兴起与衰落。
从经营的心里角度探寻徽商兴起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逆境中的积极心态。
尊儒重仕,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色国策。
在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影响下,商业被认为是市井小人之事,为人所不削。
因此,这种商贱、商轻的传统价值观念,给徽州商人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在创业之初产生了一种从商的自卑心理。
经商是徽州人因为客观环境而作出的生存选择,在封建社会只有公民利禄才是正途思想的影响下,徽州商人是想去极力改变这种心理上的不平等的。
于是,自卑和满腔报复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入仕成为了他们最高的价值取向。
为徽商的生存与发展,开拓出一片较为宽松的心理空间,使得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贾儒结合,儒政相同,以宗亲为纽带,以勤奋敬业精神闯荡市场的徽商特点。
这种在他们经营过程中否认仕贵商贱,批判农本商末,又极力与儒结合的经营心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减轻了徽州商人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他们有了一种改变命运和歧视的积极心态。
第二,渴望尊重与贾仕结合。
当徽商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而不能获得与其财力相适应得社会尊重合与其财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再一次失去了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的兴衰徽商即徽州商帮。
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过去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
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等,其中典当商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
徽商们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
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徽州经商人数的众多给徽商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
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此外,因为徽州的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于是经营商业也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明中叶对食盐实行“开中折色法”,有着两淮盐场之地利的徽商渐渐排挤了山陕商人,于成化、弘治之际取得了食盐销售的垄断权。
“明代的两淮盐利最大,徽商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后,便迅速扩充了财力。
他们或在经营盐业的同时兼营其他商业,或支持其亲友同乡从事各种商业活动。
这对徽州商帮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徽人乡土宗族观念较重,不仅要依靠经商投资族人教育,在外经商者往往依靠宗族关系结成整体便于互相照顾及增强竞争力,这也成为徽人由零散生意的个体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商帮的原因之一。
徽商帮兴起后,其对市场规律的准确把握,加上广泛的经营项目,多样的经营方式,使得其在全国的商业竞争中迅速占据了优势地位。
而明清时期全国十一大盐场,两淮盐场居主要地位;而徽商据地之利与交通之便,使得其超越山陕商人而垄断两淮之盐利;徽州多红壤,适宜优质茶叶的生长,并且多山的地形也适宜竹木等植物的种植,因此茶、木贸易一直是徽商贸易的重点;典当业多厚利,而“经商和放债是徽商赖以谋利生财的两个主要手段”。
故徽商经营的重点则放在盐、典、木、茶四大宗上。
正是因为对这四大宗的合理经营,徽商在成化、弘治至万历年间逐渐壮大。
明代末期政治腐败,清前期社会尚不稳定,统治者对商人的压榨都是巨大的。
《清史稿》上屡有记载王朝建立之初,经常蠲免各省补赋,并出钱赈济自然灾害频发之区域;这部分款项来源则大部出自商税。
而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清战争更是给徽商以巨大打击。
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之际(1796-1830年)的一百数十年,徽商摆脱了之前的低糜状况,并逐渐兴盛起来。
其主要原因有四:首先,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切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的原因。
经历了康雍乾盛世的休养生息,徽人对从贾又有了信心,商业再度繁荣。
其次,统治者部分政策的扶植。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有效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开始频繁。
此外,清廷又采取了一些‘恤商裕课’的措施。
再次,徽商在长江流域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
明代国内贩运贸易的绝大部分还集中在沿运河一线的南北贸易上。
及至清代,则不但南北贸易继续扩大,而且沿江一线的东西贸易也发展起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徽商亦贾亦儒,儒贾结合,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体。
他们以儒之理经营商业,讲求商业道德,使得其家业不断做大,反过来又促进了儒、贾各自的发展。
正如徽州一古居门前对联所写,“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说明徽人能充分认识到读书与营商之间的关系,并能两者兼顾,徽商此次的复兴较明中期又有所发展,以盐商为主体迎来其鼎盛时期。
道光十二年(1832年),政府在盐场附近设局课税,不论谁,凡缴足盐税,即可领标运盐,销售各地,打破了原来由徽商控制的官商一体的包销制。
靠盐业发迹,进而控制盐业专利的徽商,适应不了再度开放、自由竞争的局面,开始衰落。
继而典当业也因外国洋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商、木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商路阻断,亏耗不可胜数。
尤其是帝国主义入侵,外来资本渗入,以及受近代思想洗礼,同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浙江财阀的兴起,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商业经营方式渐异于往昔。
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限制在贩卖销售的商业范围之内,甚至渐渐与旧式手工业和农业失去紧密的联系,所贩卖销售的货物,差不多都是从外地或本地的生产者或贩运者手中购来的。
势必要受人宰割,仰人鼻息,不能占有操纵、垄断、独占的支配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但部分徽州商人在外来资本和官僚资本这两股势力夹击下,顽强抗争。
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地皮大王”程霖生曾一度辉煌,但这毕竟只是徽商衰运中的微光。
他们同帝国主义没有关系,同新军阀官僚没有渊源,在同新财阀的竞争中落败,是历史的必然。
徽商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清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陶澍,革除淮盐积弊,实行“票法”几年之间,不仅使过去亏欠商人的数千万两盐课得以销除,反增加收入以千万计,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击。
所以,陶澍初议革除盐弊时,盐商蠹吏都大肆反对。
世以盐业起家的身为三朝乾隆、嘉庆、道光宰相的歙县人曹振镛虽然不好出面反对,也因盐政改为实行票法,徽商遭受损失,酸留溜地说,盐政改革“焉有饿死之宰相家”。
尽管曹振镛这样说,但盐政的改革对徽商的打击还是极其重大的。
二、清咸丰三年,户部占侍郎兼管钱法堂的歙县人王茂荫,认为要想钞法行得通,必须依靠商人,要给商人以运转的方便,也要给商人以尤惠的利益。
他的这个建议,不但没有被弈许采用,反以为受苟人指使,严加斥责。
这样对经营钱业的徽商打击也很大。
三、清康乾时,对典商查禁重利,后又加增典税,左宗棠更增质铺岁月,而典商几败。
咸丰四年起实行“厘金”,税卡林立。
向以长途贩运为能的徽商,赚钱也不像过去那样容易了。
四、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舶来品,倾销于我国各地,徽商经营的手工业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就是“只此一家”的徽墨,也受到舶来品钢笔、墨水的冲击。
同时,随着洋商的出现,国内买办阶级勾结官绅,也成了徽商的劲敌。
五、泥古于封建生产经营方式的徽商,在与新兴的闽、粤、江、浙商帮的竞争中,逐渐为其压倒。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咸丰同治年间,徽州战乱延绵年之久,开始是团练的输捐搜刮,后是曾国藩督师祁门又纵兵大掠,使全郡窖藏一空,加之太平军与清军攻防争夺,激战不断,残酷地焚、烧、杀、掳,尸首遍野,庐舍为墟。
徽州惨遭自古以来罕见的灾难,使得徽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受到严重的摧残。
总之,徽商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产物,历史虽然很长,但由于没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就决定它的不可避免的衰退命运。
除了外部的因素外,徽商的衰落也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总的说来,徽商之所以衰落,就在于它是一个封建性的商帮,与统治者联系是否密切直接关系到其命运。
此外,徽商的经营利润并没有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是用在了非经营性消费上,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徽商所进行的奢侈性消费巨大。
以盐商为代表,徽商们大多将多年经营所得积蓄用于奢侈性消费中。
“明代徽商在家乡以巨资兴修园林、别墅、住宅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
歙县的‘果园’、‘砚子园’、‘枣树园’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胜景。
徽商的居所盛行斗拱彩绘,追求富丽堂皇。
入清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实力愈发雄厚,其挥霍之风也愈演愈烈。
据记载,乔居扬州的盐商不惜重金修建园林别墅等,导致乾隆时期扬州园林甲于天下,这一方面建设了扬州等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挥霍资金的大致流向。
除了投资于建筑业外,徽商也将大笔钱财用于精神上的消费,比如建设戏班,收藏图书、古董等等。
清代的接驾更使得商人们耗资巨大。
正如王守基在《盐法议略·长芦盐务议略》中指出,“若夫翠华莅止,情殷瞻就,供亿丰备,尤为前所未有。
……盖盐商际遇之隆,至此而极矣;盐商奢侈之弊,亦至此而深矣。
第二,徽商的兴起离不开徽州宗族力量的扶植。
因此,一经繁盛,世代相传的宗族思想使得徽商对宗族事务的建设等封建性活动方面历来慷慨不吝。
徽商为了宗族的发展,不惜重金修祠堂、修坟墓、叙家谱、设义学、建试馆、开办书院以及购置族产和族田等等。
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下,徽州的文化教育等事业飞速发展,也使得徽商的资本迅速流失。
徽商的衰落原因和其他商帮一样,主要是其封建性的经营方式。
挣来的钱财并没有作为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诸多非经营性消费上。
徽商此举发展了当地的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却把自己推向衰落的道路。
总之,其兴是因为能准确把握市场规律,衰则是因为未能更上时代潮流以改进技术,发展商业资本。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