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常见健康问题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健康问题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健康问题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医学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在诊治疾
病方面也有自己的标准和规范。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健康问题中医诊
疗的规范标准:
1. 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引起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常用药物包括丹参、山楂、降压
片等。

饮食上应控制盐摄入量,多食用蔬果、粗粮等。

2. 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引起的,治疗方法是滋阴降火,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包括玄参、黄芪、五味
子等。

饮食上应少食糖类、淀粉类食物,多食用蔬果、豆类食物。

3. 内分泌失调:中医认为内分泌失调是由于气滞血瘀、阴虚阳
亢引起的,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常用药物包括黄芪、
当归、枸杞等。

饮食上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海带、紫菜
等富含碘的食物。

以上是常见健康问题中医诊疗规范标准的一些介绍,但每个人
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一定要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疗。

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坚持饮食营养、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才会达到更好的
疗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

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

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

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程,以帮助医生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

I. 疾病概述
常见中医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消化不良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相应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II. 诊断方法
中医主要使用四诊法(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医生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III.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IV.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医生会开方给予患者适当的中药汤剂或颗粒剂。

V. 中医养生
除了治疗疾病,中医也注重养生。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调节情绪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结论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涉及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疗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对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的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具体情况需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散寒、祛邪和通络,调整气机。

一般可采用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和病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感冒等。

2.风寒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祛寒散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寒邪。

3.风热感冒的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银翘散或薏苡仁汤,可以通过解毒、清热来缓解症状。

4.风寒湿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湿感冒,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羌活胶囊或感冒宁颗粒,可以通过祛风、散寒、化湿来改善症状。

5.中药治疗:一般感冒都可以采用草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薄荷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等作用来改善症状。

6.食疗调理:饮食对于感冒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疏风解表、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另外,还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的体质状况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等,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平乐县中医医院内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总目录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1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40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45 精神科中医诊疗方案55 肺病科中医诊疗方案70 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83 传染科中医诊疗方案95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风病急性期诊疗方案2 中风病恢复期诊疗方案9 痴呆诊疗方案14 眩晕诊疗方案20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24 头痛诊疗方案29 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35— 1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XX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XX》。

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证候诊断 1.中脏腑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 2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 鉴别诊断1.2.1 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面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 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4.痰湿中阻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湿中阻加膈俞、脾俞;瘀血阻窍加足三里,血海。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放血拔罐疗法治疗。

(五)护理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

针对中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1. 体寒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1. 食积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口不振,口苦,口干咽燥,大便黄糊状,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健胃,利湿解毒。

-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医科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以下诊疗规范:1.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诊断特点:患者常常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目眩,舌苔黄腻。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份诊疗方案。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2.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感冒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

二、咳嗽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咳嗽是由肺气失宣,痰湿内生所致。

1.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咳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止嗽散、杏苏散。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咳嗽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解毒片。

三、失眠失眠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多梦,心悸,健忘,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失眠宜选用养心安神,调和阴阳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眩晕”。

症状: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案:高血压宜选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方案:糖尿病宜选用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肺癌诊疗方案 (74)胃癌诊疗方案 (79)乳岩诊疗方案 (83)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17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78)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82)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

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的吸烟者,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 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辩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分新久、虚实。 2.辨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2.1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 起。 2.2若咳声高亢,病势急而病程短者,或伴咽痛,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或风热引发。 2.3咳声粗亢浑浊嘶哑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 2.4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2.5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 2.6夜卧咳嗽加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2.7咳而声低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例方:天麻钩藤饮。
2 气血亏虚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例方:归脾汤。
2、辨证论治
3 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 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例方:左归丸。 4 痰湿中阻 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1、诊断
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 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CT、MRI检查。 5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常见疾患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疾患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疾患中医诊疗规范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常见疾患的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诊疗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方式,在治疗常见疾患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患的中医诊疗规范标准,供医生和患者参考。

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医诊断高血压主要依据以下指标:- 血压持续升高,以收缩压和舒张压为主要判断指标。

- 伴随心悸、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 按摩穴位,如太冲、内关等。

- 采用中药方剂,如天王补心丸、黄芪等调理身体。

-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糖尿病主要依据以下指标:- 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

- 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 伴随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 采用针灸疗法,如足三里、合谷等穴位。

- 使用中药方剂,如五味子、黄精等调控血糖。

- 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糖分摄入。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慢性胃炎主要依据以下指标:- 胃酸过多或过少。

- 上腹痛或不适感。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包括:- 使用丹参等消炎药物。

- 采用针灸疗法,如足三里、复溜等穴位。

- 调整饮食惯,避免辛辣食物。

结论本文档简要介绍了常见疾患的中医诊疗规范标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胃炎。

这些规范标准可供医生和患者参考,并在中医治疗中起到指导作用。

请在实践中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以上是一份标题为“常见疾患中医诊疗规范标准”的文档,介绍了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胃炎等常见疾患的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这些规范标准供医生和患者参考,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内科常见病种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疾病谱的前五个病种诊疗规范一.慢性胃炎二.上消化道出血三.消化性溃疡四.肝硬化五.急性胰腺炎一.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粘膜侵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一般无粘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

【临床分类与病因】1.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临床上最常见。

炎症主要累及胃窦部,一般所称慢性胃炎是指此型。

其中90%S时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少数与胆汁反流、使用消炎药物、吸烟及嗜酒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其感染力极强,穿过粘液层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黏附与上皮细胞膜上。

细菌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氧,造成上皮细胞损伤,且分泌多种毒素渗透到黏膜,造成中性粒细胞的侵润,使炎症逐渐变深、变重,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

病因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

炎症主要累及胃底和胃体,被认为是抗壁细胞抗体破坏黏膜细胞所致。

体内常同时有抗内因子存在,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慢性胃炎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展,使腺体萎缩、消失。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胃腺细胞可发生肠腺化生,或假性幽门腺化生和增生,增生的和肠化生的上皮可发生发育异常,形成不典型增生,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

B型胃炎癌变率约10%左右,较A型高。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缺乏特异性的特征。

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反酸、恶心及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症状常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

少数可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诊断要点】临床上有反复上腹胀痛及消化不良表现,病程迁延,确诊有赖于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原则】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菌药物,如常用枸橼酸铋钾,每次240mg,每日2次,与阿莫西林(每次500-1000mg,每天2次)及甲硝唑(每次200mg,每天4次)3要联用,2周为1个疗程,抗菌药物还有克拉霉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

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疹疗计划]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喘证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5 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实喘1 风寒闭肺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例方:麻黄汤。

2 痰热遏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例方:桑白皮汤。

3 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 水凌心肺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例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 肝气乘肺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例方:五磨饮子。

虚喘1 肺气虚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

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 肾气虚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 喘脱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

例方:参附汤合黑锡丹。

[疹疗计划]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

1.2 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

2 中药针剂2.1 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

2.2 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3 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用。

3 针灸疗法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

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

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4 西医疗法4.1 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4.2 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胸痹胸痹是由邪阻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

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 胸闷心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 应查心电图,或做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动态观察,明确诊断。

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测定。

[辨证论治]1 寒凝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

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例方:当归四逆汤。

2 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例方:柴胡疏肝散。

3 痰浊闭阻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

4 瘀血痹阻症状: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汤。

5 心气不足症状: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例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6 心阴亏损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例方:天王补心丹。

7 心阳不振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例方:参附汤合桂甘龙牡汤。

[疹疗计划]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饮食。

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肌钙白,D-二聚体等化验,予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含服。

适用于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者。

1.2 冠心苏合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

适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

1.3 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

适用于胸痹心痛,气虚明显者。

1.4 补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

适用于胸痹心痛,阴虚明显者。

2 中药针剂2.1 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丹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3 蝮蛇抗栓酶0.5~0.75单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4 参麦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西医疗法3.1 胸闷憋气或心前区疼痛者应给予吸氧。

3.2 可酌情选用止痛、扩冠、镇静治疗。

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可做CT、MRI检查。

3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