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治平之道”

合集下载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从《曾国藩家书》中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分享《曾国藩家书》100条至理名言,让你在其中悟出人生之大道。

第一篇君子之大过人处——修身篇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6.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7.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10.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11.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12.立身以不妄语为本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14.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1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16.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1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1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19.成大事半是天缘半是迁就2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21.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22.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而已2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2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25.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2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2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28.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2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3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31.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第二篇学问之道无穷——勤学篇3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33.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34.凡人必有师3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3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37.凡人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38.凡人作一事,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39.读书之法,看、读、写、作40.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41.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42.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43.下笔造句、落笔结体,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44.习大字,总以间架紧为主45.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46.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47.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48.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第三篇求友匡己之不逮——交友篇49.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50.求友匡己,大益也;盗虚名,是大损也51.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52.君子处顺境,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53.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54.帮人则委屈从人,尚未必果能相合55.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56.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57.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量所能为58.于有才无德者,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59.以方寸为严师,左右近习之人,畏清议60.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61.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第四篇家道之所以可久——治家篇62.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63.凡大员之家,无半宇涉公诞,乃为得体64.兄弟之间,一言欺诈,终不可久65.孝友之家,可绵延十代八代66.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67.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68.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69.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70.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71.治家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72.保养之法,在慎饮食节嗜欲,不在多服药7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74.三致祥:孝、勤、恕75.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76.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77.商人断不肯甘言于前,刻薄于后78.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79.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80.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81.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82.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第五篇处位则可高可卑——为政篇83.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8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85.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86.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87.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88.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89.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90.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91.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92.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93.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94.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95.积劳之人,非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96.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97.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98.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99.居官若名清而实不清,尤为造物所怒100.吏治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

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曾国藩

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曾国藩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

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双峰县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字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素有湘军之父之称。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览一之修身曾国藩他克已唯严,少年便立下远大志向,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当然他依然奉行自己所“忍”以自勉,他曾夜读《荀子》三篇,四时即醒,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生有乐处终生有忧处”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生忧以终生。

”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曾国藩用最笨的方法成就最伟大的事业五十字概括

曾国藩用最笨的方法成就最伟大的事业五十字概括

曾国藩用最笨的方法成就最伟大的事业五十字概括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

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正是靠这种“笨干”精神,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曾国藩带兵打仗,用的是一套著名的“笨方法”——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是个文人,所以他打仗也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兵法谋略,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力,然后把防御搞得扎扎实实,到了硬碰硬的时候,再厉害的兵法在绝对实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这就是曾国藩打仗的笨方法。

在曾国藩的人生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是当自己头脑不够用的时候,就用“勤能补拙”这个最笨的方法。

第二是用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落实到行动上,一点点的进步、日积月累,这就需要我们非常自律、而且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论曾国藩的“治平之道”

论曾国藩的“治平之道”

论曾国藩的“治平之道”2015-11-18 14:39:18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唐兆梅一、“治平之道”与“修身之道”、“齐家之道”都是曾国藩家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揆诸史籍,曾国藩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造就出来的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

综观他的一生,从理学家到洋务派,从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到封疆大吏、名将名相,由治学、修身转而治军、治国,从头到尾走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

他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传承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他那尽忠报国的思想很浓,但身家之私、明哲保家的观念亦极强。

他不仅自己完全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并把它贯串于整个家教之中,要求儿孙也照他这么做,甚至要求儿孙比他做得更好。

因此,研究曾国藩的家教观,就应该采用儒家推崇备至的“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经义和人生信条,析成“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平之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议。

只有这样,对曾氏家教观的研究才会深刻一些,分析才会透彻一些,得出的结论才会符合曾氏本意一些!曾国藩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看得很重,“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和“治平之道”都成了曾氏家教观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鉴于此,我撰就的《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一文业已发表,《论曾国藩的“齐家之道”》一文参加了前不久在双峰召开的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作为交流论文,本文仅就曾国藩的“治平之道”作一些研究和探讨。

二、曾国藩是如何看待“治平”与“修身”、“齐家”之间的关系的既然曾国藩十分看重“修”、“齐”、“治”、“平”这套儒家经义和人生信条,而且把它作为平生待人接物、处世治事和进行家庭教育的最高准则,那末他对儒家经义这几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呢?本来,注重个人修身,注重家庭的社会价值,宣扬修身、齐家与治国的一致性和联系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受过西方教育的容闳说,曾国藩被同辈奉为“泰山北斗”,“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可谓完全之真君子”。

融通中西的郭斌龢认为,曾国藩“有宗教家之信仰”,“有道德家之笃实”。

他们认为,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其“道德文章事功三者之成就”,是“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最良之果之一”,体现了“中国教育之特色,中国文化之特色”。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身,将其视为家国天下的根本。

根据儒家修齐治平的伦理哲学,“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他学派也有同样的看法,如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曾国藩达到“真君子”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承继了传统的修身理论和思想,毕生“战战兢兢,死而后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对此作一探讨,不仅可更深入了解曾国藩的人物轨迹,亦有助于认识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在人格培养方面的效用。

一、积诚为慎,修德砥行如何修身,儒家的伦理哲学提出了根本之法,这就是“诚”。

所谓“诚”,是儒家伦理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既是本体论,又是修身的功夫论。

从本体论来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朱熹解析说:“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

” 《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朱熹对“诚”作了明确的界定:“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此前周敦颐更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圣,诚而已矣。

”作为功夫论的“诚”,与本体论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

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
!" #$" %&’ ()
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
第二策 曾国藩治人谋略 ! 善 治者"乃是强者
治人要有谋略 "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 做 # 曾国藩主张善治 "认为善治者 "乃是强 者 # 人生本来就是需要谋略的 "而善治只 不过是人生的一钱, 便发誓不住新屋, 并 谓搬进容易搬出难, 所言至为深刻, 即曾 国藩尝谓 “ 花未全开月未圆” 之意, 至可 玩味。
历 史 人 物
!""#年 ! 美国经济学家迈伦"斯科尔和罗伯特"默顿 # 前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 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
名人榜
公式 ! 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 的 思 想 方 法 $ 后 者 对 布 莱 克"斯 科 尔 斯 公 式 所 依 赖 的 假 设 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 ! 在许多方面对其作了推广 #
二是在工作上示范 !
!"#能说能做"说了便做"不说也做 任何懂得治人的高手, 都有一条基本 的法则, 即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 才能让 别人言行一致,这在治人术中叫影响法。 “ 言” 即说, “ 做” 即行。中国智人强调言 行一致, 并以之为成大事的根本。曾国藩 也是这样做的, 即不放空言, 而多做实事。 曾国藩一生最能感人之处, 便是能说 能做, 说了便做, 不说也做。言传身教, 同 时并行, 起着一种示范作用。
$!!%#&&
决策探索
!"
’()*+, -./.0-+1 2 .3’)(-04*(5
)
#
历史人物
事, 他这样的做法想法, 是一般做官的人 所梦想不到的。 曾国藩做京官十年, 总是过着贫困的 生活,直到最后才勉强凑足了一千两银 子, 寄回家中, 且吩咐须以四百两分赠戚 族的贫穷者。至于后来带兵多年, 做了总 督, 也从来不取公家一丝一毫以自肥。曾 国藩说: “ 余初带兵之时, 立志不取军营之 钱, 以自肥其私, 今日差幸不负始愿。” 崇德老人说: “ 文正公手谕嫁女奁资, 不得逾二百 金。 欧阳夫人遣嫁四姊时, 犹恪遵遗法。 忠 襄公闻而异之曰: ‘ 焉有此事!’ 发箱奁而 验之, 果信。再三嗟叹, 以为实难敷用, 因 更赠四百金。” 如此清廉的总督, 真是罕见。 到), 我就一面上奏朝廷, 一面给少荃去咨文 一道, 请他立即来金陵。 为了劝曾国荃, 他还 将父母从 “ 地下” 请出, 在一封信中说: 请少 荃助攻这件事我犹豫了好久, 仔细思量我们 的父母今天如果还健在, 我拿这件疑虑的事 请示双亲意见, 他们一定会说: 立即请李中 丞来会同剿敌,不要让你沅弟长时间忧闷 呀。 因此我就决定了。 但李鸿章也深知曾国 藩的脾气, 他不愿做摘桃子的人, 他要保全 老师的脸面。 这时朝廷又下令李鸿章速率军 助攻金陵。李的麾下也跃跃欲试, 认为有一 个立大功加官进爵、 封荫子孙的机会。有的 说: “ 湘军百战之绩, 垂成之功, 岂甘为人夺? 若往, 鲍军遇于东坝必战。” 也有的说: “ 湘 军之中疾疫大作, 鲍军十病六七, 岂能当我 巨炮?” 李鸿章终不为所动。但李鸿章如果 七是在战斗中示范 ! 抗旨不出兵也不行, 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 “ 丈夫当死中求生, 祸中求福; 办法, 一是上奏朝廷, 说曾国藩完全能够平 古人有困而修德, 穷而著书。” 此大乱, 金陵即日可克。二是请派他的弟弟 曾国藩的人生观,就是奋斗的人生 携大炮到曾国藩处听其指挥、 助攻。 正当曾、 观。 他做此联以自勉, 事实上, 他一点也不 李为此大费脑筋时, 金陵城终于攻下。 据说, 含糊, 硬是奋斗到底, 不敢松懈一步, 万一 大功告成之日, 李鸿章亲往祝贺, 曾国藩带 奋斗失败, 即准备自杀以了此残生, 决不 曾国荃迎于下关, 亲执李鸿章之手, 说: “ 曾 投降, 决不贪生怕死。 家兄弟的脸面薄, 全赖你了!” 李鸿章自然 咸丰四年, 靖港之败, 他便跳入铜官 谦逊一番。红旗报捷时, 曾国藩将自己的名 潭中, 欲自杀。 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并一再声称, 大 咸丰五年, 鄱阳之败, 他便欲策马驰 功之成, 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 往敌前, 借以自杀。 力, 至于他们曾家兄弟是仰赖天恩, 得享其 咸丰十年, 祁门之围, 他兀坐危城, 时 名, 实是侥幸而来, 只字不提一个 “ 功” 字。 时佩刀, 准备自杀。 对李鸿章当然要多多美言。 同治九年, 处理天津教案, 朝野不谅, 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他总是归 群起攻之, 他也准备一死以谢天下。 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 多隆阿的艰苦战 有难先由己当 有功先让人享 斗。 谈到后来攻下金陵, 则又归功于各位将 ! !"# 有难同当, 有功独享, 是事业的大忌。 领, 而没一句话提及他弟弟曾国荃。 谈到僧 曾国藩提出 “ 有难先由己当, 有功先让人 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 赞扬他能吃苦耐 享” 的观点, 认为 “ 此乃事业之基” 。他还 劳, 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 谈到李 把与别人分享功劳当作是减祸之道, 是加 鸿章、 左宗棠, 称他们是一代名流, 不是说 福添寿之药方。 自愧不如, 就是说谋略莫及。 曾国荃围攻金陵久攻不下,曾国藩就 曾国藩镇压捻军没有达到速效。捻军 以此开导曾老九:近日来非常担心老弟的 进入湖北时, 曾国荃为湖北督抚, 派遣将领 病,十一日收到初七日弟交袁差官带来的 追剿他们, 这些骑兵飘忽不定, 不可以和广 信以及给纪泽、纪鸿两儿的信,字迹有精 东的太平军凭城据守相比, 湘军初逢劲敌, 神、 有光泽, 又有安静之气, 言语之间也不 屡战失利。 李鸿章闻之不免讥笑讽刺。 当时 显得急迫匆促,由此预测老弟病体一定会 曾国藩上疏中有这样的话: “ 臣不敢以一 痊愈, 因此感到很宽慰。 只是金陵城相持时 战之功, 遂自忘其丑陋。” 疑有所指。他日 间很久却还没有攻下,按我兄弟平日里的 文庄见李鸿章而告之,李鸿章惊恐地说: 性情,恐怕肝病会越来越重。我和昌歧长 “ 有是哉?” 文庄曰: “ 是则然矣。” 命取邸 谈,得知李少荃实际上有和我兄弟互相亲 钞视之, 果也。 是后, 李鸿章谈湖北的事情, 近、 互相卫护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奏上朝廷 亦稍稍谨慎了。此事等于曾国藩又足足的 请求准许少荃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 给李鸿章上了一课, 其疏既有不要以一时 前来金陵城会同剿灭敌军。等到老弟对我 一事看人、 不以己之长攻人之短之意, 又寓 这封信的回信 (不过十八、九日回信就能 有功过不应由己任之深意。⑤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曾国藩处世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修身养性,立德为本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者,人之心也。

”意思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之道,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天地之心。

在修身养性方面,曾国藩提出了“三不”原则:不怨天、不尤人、不悔过。

他认为,一个人要具备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不怨天,即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尤人,即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不悔过,即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承认,并努力改正。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不是怨天尤人。

同时,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勤奋好学,博学笃行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他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在读书方面,曾国藩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悟: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勤奋好学,博学笃行。

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曾国藩在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

他曾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与人交往中,曾国藩主张以诚待人,谦虚谨慎,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四、自律自强,奋发有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他提倡“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在官场生涯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坚信,只有自律自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律自强,奋发有为。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平天下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平天下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平天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湖南一乡村,豆油灯吐岀微弱的光芒,一个少年正勤奋读书,有一篇文章他反复诵读,直到三更半夜,可就是背不下来。

那晚,少年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只听少年翻来覆去诵读,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岀来大声说道:“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少年一眼, 扬长而去。

小偷的话使少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 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奇才。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名扬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4872年),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近代儒学宗师,晚清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道光十八年四月,年近30岁的曾国藩在正大光明殿参加科考复试,列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得赐同进士出身。

此后,他正式更名为国藩,取国之屏藩之意。

从此,他便以儒家思想为修行做事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政府撑起了一片天空。

修身,是做人之本。

曾国藩一生严以修身,践行儒家思想,身体力行,终身不辍。

殿试获得功名之后,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

但初出茅庐,涉足官场,曾国藩的修身之路上盛开的不是鲜花,而是荆棘。

在晚清官场上,曾国藩不爱钱的性格为世俗所不容,他自己总结曾经受到了五次耻辱:“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屡败屡战,坚忍实干,在屈辱中,曾国藩坚守高洁的灵魂,以一颗历经修炼的心来看天下,以“拙诚”、“坚忍”行事,把坚忍功夫做到了极致。

曾国藩自我要求极严,每天黎明即起,“三省吾身”,坚持读经和诸子百家,几十年坚持不懈,于经、史、训诂等皆有深入研究。

在熟读儒家经典的同时,曾国藩更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终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最近有幸拜读了唐国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心中感概万分,曾经是我心中汉奸、卖国贼的形象顿时大变,心里不禁对这位晚晴第一重臣产生佩服之感。

梁启超曾经如此评价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也对曾国藩赞赏不已,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左宗棠、蒋介石也曾夸赞过曾国藩。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如何让他在死后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现在我们又要如何评价他呢?曾国藩,湖南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忠于王室而饱受争议。

唐浩明则研究曾国藩二十年,新的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著成《曾国藩》。

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贝,从人物历史化的角度入手,探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写他文韬武略,又写他处事待人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厄运与成功,也写他的得意与失宠。

对史实的处理上作者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主人公直置身于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在时代急流的漩涡中起落浮沉,忧乐荣枯、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该书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身上既流着传统士大夫的血液,但在当时又能与时俱进,思想开放。

纵看曾国藩的一生,可分为七大阶段,分别是跻身六曹,剿太平军,剿捻失败,处理天津教案,办理江宁刺马案,间插洋务,抑郁而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巨人如何在历史的湍流中叱咤风云,在时间的荒野里,写下了得与失的诗篇;曾国藩是可敬的,像一座高山,一座丰碑,尽管有时迂腐得让人觉得可笑,但那毕竟是两百年前的人了,怎能用今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呢;曾国藩也是可爱的,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一帮和睦相亲的家人。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他的军事谋略在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功效,本文将从谋略分类以及利弊几方面对曾国藩的军事谋略进行简单论述。

曾国藩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领导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种种军事谋略是其思想够构成之一,因此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其军事谋略有助于研究曾国藩其人,对于太平天国史也起补充作用。

因此本文拟分曾国藩军事谋略的阶段、分析其军事谋略利弊、总结根源三步,来简论其军事谋略。

一.筹建水师,争夺长江控制权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1.11),广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等领导的金田起义,之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清政府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但由于财政拮据、军队腐朽,根本无力对付这场战争。

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清朝绿营兵的腐败无能昭然若揭。

由于这一原因,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各地会党活动时非常重视团练的作用。

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3.1.8)清政府命令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1.21)接到寄谕后,投入对农民阶级的斗争。

他对自己的团练进行了改革,即将各县练勇改募成军,改革军制,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善于打仗的军队——湘军。

湘军分为水师、陆师两部,水师的地位和功用基本和陆师持平,这归功于曾国藩对湘军水师的重视。

1854年2月湘军水师初具规模。

从此,湘军水师成为船只来源于民船、商船并缺乏严格训练的太平军水师的克星。

湘军水师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与陆师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其功不可没。

曾国藩的这一军事谋略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很有效的成果。

湘军水师无论是在指挥、组织与官兵素质,还是在武器装备、训练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太平军水师,这是湘军战胜太平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以上制下,稳步推进这是曾国藩的第二个军事谋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作者:邱秀珍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年第09期一、曾国藩修身之道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曾国藩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

而从其衣食住行方面更能看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一)衣。

曾国藩在穿着方面认为衣能蔽体、朴素净洁即可。

一件衣服他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这对一个享受高官厚禄的人来说,确属不易。

(二)食。

曾国藩作为农家子弟出身,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理解得非常深刻。

传说他吃饭的时候,若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并不把它扔掉,而是把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他修身的功夫。

(三)住。

曾国藩的府第富厚堂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只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体现着湖南人的耕读之风,与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四)行。

曾国藩官居一品,在那个时代出门坐轿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出门能步行去办的事,绝不使唤轿子。

这种低调而内敛的修身也是他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二、曾国藩齐家之术曾国藩是能使父母宽心、体贴入微的好儿子,是能教导和照顾弟妹的好哥哥,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10事:1.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2.尽孝悌,除骄逸。

3.“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4.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5.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6.家事忌奢华,尚俭。

7.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8.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9.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10.择良师以求教。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对孩子们的要求超出人们的预料:不许使唤奴婢添茶倒水,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让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

曾国藩治国名言

曾国藩治国名言

曾国藩治国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他是一位杰出的治国者,他的治国理念和言论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借鉴。

曾国藩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和智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治国名言吧。

曾国藩曾说过:“治民如治军,治军如治民。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

曾国藩认为,治国就像治军一样,需要一以贯之的策略和方法。

只有通过严明的法度和规矩,调节民众的言行举止,才能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也需要像治军一样,设立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纪律制度,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曾国藩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治国理念。

他认为,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只有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才能确保改革的成果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曾国藩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这一理念,不慌不忙地进行各项工作,不急于求成,不怕困难,不惧挑战,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这种“稳定前进”的作风,为他的改革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和动力。

曾国藩还提出了“依本理行,无望快之心”的治国原则。

他认为,治国之道必须坚持原则和法度,不可随波逐流,不可偏离道义。

只有站稳脚跟,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曾国藩在处理政治事务中,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不受外界干扰,不为私利所诱,始终把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第二篇示例: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治国理念被誉为“直接评价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或者失败”,曾国藩的治国名言影响广泛,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

在他的治国过程中,曾国藩的治国哲学影响深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治国名言的一些综述:1.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是曾国藩治国的首要原则,意在指挥官和管理人员,要以细致入微的精神审视和务实地改进,不断加强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其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曾国藩主张“用民为本、以德为先”,他认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真正地领导和治理好一个地方。

他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善待百姓,倡导清查贪污,任人唯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还主张用人唯贤,他不问一个人是否有功名,只要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就会委以重任,并且善于引导团队的成员协调合作,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他的军事理论也颇有见地,提出了“八思想”和“三绪士”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这些不仅对于军队管理有指导作用,也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领导力思想的启示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但在当时对政治、军事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民为本,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取人心,就需要善待百姓,以德服人。

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例如打击贪污腐败等,展现自己的廉洁形象。

今天的领导者同样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真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以身作则,重构品德。

曾国藩在领导中强调了以身作则,他先要求自己做到仁爱和廉洁,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这为企业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唯贤,善于培养团队。

曾国藩善于用人,他重视用人的才能和资质,而非凭借后台关系。

他能够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才善加任用,并且能够善加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组织。

这对于企业领导者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企业领导者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从而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记住曾国藩4句话

记住曾国藩4句话

记住曾国藩4句话
1.心存天下,立身正道:曾国藩在为官一生中一直秉持着“心存天下”的理念,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走正道,为官清廉,不惜得罪权贵,保护百姓利益。

2. 以治定乱,以乱治平:曾国藩明白,想要治理一个乱世,必须先让人心安定,同时在平静的时候制定好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以便面对将来的动荡局面。

3. 治国必先治民,治民必先养心:曾国藩深知,国家的治理必须从基层做起,先将人民的生活改善、心理需求满足,才能慢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塑造出一个真正有信仰、有文化、有道德的国民群体。

4. 学习须有恒心,进取须有胆略:曾国藩是一个勤奋好学、敢于进取的人,他一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伟人。

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 1 -。

曾国藩---修齐治平,千古完人

曾国藩---修齐治平,千古完人

曾国藩---修齐治平,千古完人修齐治平,千古完人-------曾国藩系别:电子信息系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生名称:学号:03170311指导教师名称、职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去世已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嗟叹或敬仰。

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1.修身做人曾国藩一生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深知宽宏大量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不因琐事而烦心。

为人处世,宁可吃亏也不赚便宜,不会轻取人财。

他表里如一,没有不可言之事,因此容易为人信服;他心中没有邪念,一身正气,端庄严肃,威仪天下;心平气和,心情安静放松,不会为琐事劳心;规律的生活作息使他处事效率极高,做起事来也总是得心应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后世广为传颂,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曾国藩每日写日记,都会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反省,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把自己打造成为当时的圣贤。

据说,蒋介石每日记日记的习惯就是向曾国藩学习的。

人格修养说来只是一个辅助自身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但在于曾国藩,则是一生事业成功的关键。

2.识人用人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曾国藩最看重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度阴山
第一章 “笨鸟”初飞
曾家笨小孩
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几只蚰蜒爬上房梁,俯瞰下面昏昏欲睡的他的曾祖父曾竟希。
曾竟希也老眼昏花地看着它们,当确信没有看错时,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龙,龙,有龙!”
老人的喊叫震荡着整个房间,搅开了粥一样的光阴。
房门被轻轻推开,明天就要当父亲的曾麟书走进来。他看了眼这位末世老人,嘀咕了句,“又做梦了。”
曾竟希猛地睁大眼,目光如锥子,死盯住孙子说:“我没做梦,房梁上有龙。”
曾麟书下意识地仰头去看房梁,他看到了那几只蚰蜒,正在快乐地玩耍。于是他帮爷爷掖好被子,说:“是蚰蜒。”
曾竟希语音含糊却异常坚定地说:“龙,是龙。”
这是1811年冬季最普通的一天,也是湖南湘乡白杨坪村曾家最普通的一天。但第二天的11月26日,无论对曾家还是对中国历史而言,都非同凡响。
曾国藩只好低声诵读。不久后,书院模拟考试,曾国藩排名在他之上。此人大喊大叫起来:“这屋子的风水被你夺去了。”
有人看不过去,就问他:“曾同学的书桌不是你让挪走的吗?”
那人憋红了脸,大声道:“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
同学们都为曾国藩打抱不平,曾国藩却一笑置之。
这就是气度,它是庸人和伟大人物的区别标准之一。
曾国藩意志力顽强,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倔强,他厌恶“懦弱无刚”的人,所以绝不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他讨厌“胸无大志”的人,所以给自己立下宏图大志,向着这个目标迈进,无论流多少泪,无论洒多少汗。
对于资质平庸的人而言,流汗是肯定的,流泪也是必须的。16岁那年,曾国藩开始考秀才,他老爹也跟着考。这并非他老爹喜欢凑热闹,而是他老爹已考了多年,始终不过关。
这不需问,如果真的中了进士,不可能这样狼狈。曾国藩摇头,但毫无悲戚之色。老爹叹息道:“为何如此憔悴狼狈?”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

评价曾国藩(全文5篇)第一篇:评价曾国藩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曾国藩的治家方法

曾国藩的治家方法

曾国藩的治家方法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国家,中国人一向对「家」的观念非常重视,大学上就有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说法。

治家与治国的范围虽然有大小的分别,事物虽然有繁简的差异,推究到它的原理原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今天借着介绍曾国藩的治家方法,希望您能对中国的伦理思想有更真切的了解。

进而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精神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据说曾文公在二十岁以前,虽然读书为文,但未确立大志,到二十一岁那年,才立志学圣贤,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号「涤生」,这「涤生」二字,便是在这个时候改的,改后他痛下决心道:「涤是涤去旧污的污秽,正如袁了凡所说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他又给自己写一道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公治家,以恪守祖训为要务,他在家书中,时常提醒家中兄弟子侄,应当记着祖父治家的八个大字,就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曾公为了使家人不忘记祖训,曾将他祖父星冈公的遗训,编成家规,他说道:「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治家之法:第一要早起,第二要打扫清洁,第三要诚修祭祀,第四要善待亲族邻里。

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庆必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

」曾国藩居官三十余年,他治身治家之节俭,也是世所罕见。

在杨公达所编的曾公轶事中曾经记载:「公秉性节俭,平时不穿帛制的衣服。

当三十岁生日时,曾做了天青缎马褂一件,在家从不轻易穿,只有遇到庆贺及过年时才穿一下。

这件衣服藏了三十年,还像新做的一样。

曾公还曾经开玩笑地对人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但是在我看来,衣服还是旧的好穿』」又相传曾国藩每餐只吃一样荤菜,当时的人尝称他为「一品宰相」。

曾公治家,虽然以恪遵祖训,编纂家规为先务,对于教训子弟,更是不遗余力。

曾公教训子弟之道,大致不外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消极方面以告诫子弟不可骄傲怠惰为主。

曾国藩: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

曾国藩: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

曾国藩: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一般谈曾国藩的思想往往只谈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过的人,曾国藩对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钟,尤其是在他晚年。

他终身都喜读《老子》,对受道家文化影响很深的苏轼钦佩不已,而且,周敦颐和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曾国藩是—个儒家;在军事上,曾国藩又是一个道家。

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做到“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

他能总揽全局,抓住要害,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水平,以至“天子亦屡诏公规划全势”(李鸿章语)。

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慧眼识英才,看得准识得透,大凡他所举荐的人,“皆能不负所知”,李鸿章对此格外佩服,称他“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正因为他学养深厚,才能使他以文人身份站在行伍之间,在全军覆没之时,稳住军心,东山再起。

曾国藩认为,人单有志不行,还要修炼自己,蓄势而发。

此间最重要的是戒傲气、少言实干。

他在写给九弟的信中说:自古以来讲凶德致败的道理大约有两条,一是长傲,二是多言。

丹朱不肖,曰傲、曰嚣讼,就是多言。

历代公卿,败家丧命,也多是因为这两条。

我一生非常固执,很高傲,虽不多言,但笔下却近乎嚣讼。

安静下来自我反省,我所以处处不顺,其根源也是这两条……我在军中多年,怎么会没有一点可取呢?就是因为“傲”字,百无一成。

所以我谆谆教导各位兄弟引以为戒。

曾国藩藏锋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淮军,意义极为明显。

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军不动,从自己处开刀。

曾国藩到达天京以后,七月初四日“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朝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摩费”。

从当时的材料来看,曾国藩裁撤湘军的表面原因是湘军已成“强弩之末,锐气全消”,而时人却认为这完全是借口,实为避锋芒。

时人王定安就说过:“曾国藩廉退,以大功不易居,力言湘军暮气不可复用,主用淮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曾国藩的“治平之道”2015-11-18 14:39:18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唐兆梅一、“治平之道”与“修身之道”、“齐家之道”都是曾国藩家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揆诸史籍,曾国藩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造就出来的出色人物的典型代表。

综观他的一生,从理学家到洋务派,从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到封疆大吏、名将名相,由治学、修身转而治军、治国,从头到尾走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

他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传承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他那尽忠报国的思想很浓,但身家之私、明哲保家的观念亦极强。

他不仅自己完全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并把它贯串于整个家教之中,要求儿孙也照他这么做,甚至要求儿孙比他做得更好。

因此,研究曾国藩的家教观,就应该采用儒家推崇备至的“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经义和人生信条,析成“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平之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议。

只有这样,对曾氏家教观的研究才会深刻一些,分析才会透彻一些,得出的结论才会符合曾氏本意一些!曾国藩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看得很重,“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和“治平之道”都成了曾氏家教观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鉴于此,我撰就的《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一文业已发表,《论曾国藩的“齐家之道”》一文参加了前不久在双峰召开的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作为交流论文,本文仅就曾国藩的“治平之道”作一些研究和探讨。

二、曾国藩是如何看待“治平”与“修身”、“齐家”之间的关系的既然曾国藩十分看重“修”、“齐”、“治”、“平”这套儒家经义和人生信条,而且把它作为平生待人接物、处世治事和进行家庭教育的最高准则,那末他对儒家经义这几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呢?本来,注重个人修身,注重家庭的社会价值,宣扬修身、齐家与治国的一致性和联系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从儒家经典来看,《大学》早已有“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数语。

在这里,几个“而后”已经把其中几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交代得清清楚楚。

可是,自宋明以来,有些正统儒家持有片面观点,把本来属于有机整体的儒家经义的各个部分人为地分割开来,片面强调某个部分特别重要,没有把这中间的相互关系摆正、摆平。

这样一来,“修身”、“齐家”就缺乏远大目标,“治国”、“平天下”就缺乏基础和前提条件。

其结果,什么“匡时救世”,什么“肩任天下大事”,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曾国藩凭着自己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阅历,对《大学》上阐明的“修”、“齐”、“治”、“平”的思想心领神会。

他清醒地懂得,只有人人依据儒家经义注重“自身修养”,才能把一个个家庭治理好;只有把一个个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只有国家治理好了,才能达到天下太平。

因此,在他看来,若要“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齐家”;若要“齐家”,首先必须“诚意修身”。

这就告诉人们:“修身”是曾氏家教观的基础,“齐家”是家教观的核心,“治国平天下”是家教观的根本目的。

如就整体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曾国藩家教观的组成部分,三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

三曾国藩一生并没打算只做一个饱学宿儒之士,他勤奋于学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明道”和“救世”我国古代的政治家的治国思想是异常丰富的。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说过:“若论伦理和治国之术”,他们中国人在世界各国中,“不仅资格最老,而且应居首位。

”这话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为了建立一个统一、巩固的封建帝国,为了自己的国家能长治久安,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治乱得失之理,研究修、齐、治平之道,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以贻后人。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从属于他那个阶级的政治需要,是和他的政治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曾国藩拥护清王朝,是由于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同曾国藩本人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特别是就他个人来说,则尤为幸运,其科考之顺利,升迁之迅速,地位之显要,都是当时一般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所望尘莫及的,这更使得他对满清王朝感激涕零,立志要为清王朝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因此,曾国藩虽毕生勤奋于学,但压根儿并没打算只做一个饱学宿儒之士,而是胸怀“匡时救世”、“肩任天下大事”的远大志向,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所以说,传统儒家普遍认定的最高境界“治平之道”,既是曾国藩执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且也是曾国藩家教观的最终目的。

从父祖辈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来看:曾氏先祖虽有过粗识文字的人,但并无人参加过科举考试。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决心让自己的子孙上学读书,猎取功名,故教督其长子曾麟书,“穷年磨厉,期于有成”;但曾麟书很笨,“应小试者十七役”,直到43岁上才考取一个秀才,仅比儿子曾国藩早一年入了县学。

曾麟书自知才拙,无望仕进,遂“发愤教督诸子”〔2〕,对儿子“晨夕讲授指划,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

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

”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3〕。

曾国藩还曾经回忆说,他祖父还经常教训自己,“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4〕。

就是说,无论是为民(在下)、为官(在上)都应有所作为。

可见他的父亲和祖辈就不想停留在只做一个饱学宿儒之士这一点上。

从曾国藩自己的志向、理想和毕生的打算来看:曾国藩自己更是一个“急急于功名科举”的人。

他的好友刘蓉早就看出了他的这种功名心,认定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称他“锐意功名,意气自豪”〔5〕。

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在人前表明他当时最大的心事是“急于科举”〔6〕。

并且曾经十分自信地表示过:“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7〕。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曾经流露出:“仆之所志,其大者盖欲行仁义于天下,使万物各得其分”〔8〕。

他坚持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9〕。

他的门徒亦称颂他“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10〕。

他还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11〕尤其在中了进士、入了翰林之后,更是踌躇满志,常借诗文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趣,把上古帝王与周、孔作为自己的榜样,将周、孔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并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企图像他们那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可见曾国藩本人并不打算只做一个饱学宿儒之士,而是从小就有着雄心大志,决心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正统士大夫基本人生信条,为振兴清王朝干一番大事业,成为忠实维护封建秩序的地主阶级一代圣贤!曾国藩既然不想做个饱学宿儒之士,为何要一辈子勤读不辍呢?一般地说,许多人在中了进士以后,就不再想花太多的工夫在书本上了,只须钻钻门路,充其量做做诗赋日课,便可坐等散馆授官了;还有许多人一旦跻入仕途,便会将书本束之高阁,专在官场上厮混。

可曾国藩就不是这样。

他的确一辈子勤奋读书,确有在学问上不甘落后的决心,特别是他入翰林、任侍郎之后,还在拼命读书,并曾自立课程12条,悉力以赴。

可见一个已经做了高官的人,还要规定自己的功课,按日施行,这种勤奋自律的精神,实属难得。

即使日理万机,他仍砥砺于学,未尝废书卷。

直至后来被满清朝廷封侯拜相,被门徒幕僚捧为当代的范希文和郭子仪,他不是沾沾自喜,想到的是自己未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平日所好之书,“恨未能一一诂释笺疏,穷力讨治”〔12〕。

他不仅勤奋读书一辈子,而且也确实学有所成。

比如他的诗歌和散文就曾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

时人亦称颂他“大经济从学问中来”〔13〕。

综观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和影响同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一样,对曾氏家族、对湖南、对近代中国都是特别深刻的。

但是,曾国藩虽然勤奋读书一辈子,并不表明他要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相反他不是把学问看得很窄,而是把学问和政治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他能坚持做到这点不是偶然的。

肇源于中国古代尤其是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对曾国藩治学目的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因为顾炎武等人所谓的“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思想正符合曾国藩矢志为“匡时救世”、“治国平天下”和挽救清王朝危机局势的迫切心理。

因此,曾国藩认定,做学问就是要与挽救清王朝的命运联系起来,做学问就是要研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命题。

总之,曾国藩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打算只做一个饱学宿儒之士,而是胸怀“匡时救世”、“肩任天下大事”的远大志向并努力付诸实践。

至于一辈子勤奋读书,旨在为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亦即为了“明道”和“救世”。

四、曾国藩家教观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要求兄弟子侄“做读书明理之君子”,而是希望通过积苦力学而科考入仕,干大事,立大业由于曾国藩自己的地位和全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这一客观条件不允许他潜心做某一门学科的学者,他自己主观上也不打算只做一代博学多能的通儒和能吏,而是胸怀“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并努力付诸实践。

那末,他谆谆教诲子侄,要求子侄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长大以后干什么样的事呢?长时间以来,在一般学者想象中,曾国藩教育子侄的目的,只求其读书明理,不求其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望其早日成名。

他们作如是评议的根据是曾国藩自己对儿子说过的话:“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14〕;“尔曹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15〕;“尔等长大以后,切不可涉历兵间”〔16〕。

学者们的用意十分明显,无非是想说明:曾国藩虽长期从政,并不要求儿子做官;曾国藩虽长期从军,并不要求儿子涉历兵间;曾国藩本人虽是由一个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跻上仕途,出将入相,官居极品,但却只希望儿子一意读书,做一个读书明理之君子,作一般的普通读书人。

此论一出,包括港、台和一些海外学者在内的有关论著,均作如是观。

其实,这只不过是表面之象,皮相之言。

在这里,姑且不论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是历史的传统,曾国藩也不可能置身于这一规律之外,他千方百计鼓励儿子读书、读好书,实际上也无非是为了货售帝王家,不可能教儿孙仅仅做一个读书明理之君子就让步。

更何况他致力于尽忠报国之时,他的明哲保身、明哲保家的观念极强,造诣也极高,官瘾也极大。

实际上由于他凭着自己的丰富经验阅历认识到真正要做到“匡时救世”、“治国平天下”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完成得了的,需要几代人为之奋斗努力,所以他处处着意提出与诸弟子侄共勉,并要求曾氏家族的家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因此,如果透过曾国藩的言语与实践看本质,实足以说明不仅曾国藩本人立志于“匡明救世”、“治国平天下”,同时他也殷殷期望他的兄弟子侄也像他一样致力于“匡时救世”和“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当然应该看到,在为数众多的曾国藩对子弟教诲的家训文字中,的确有不少的有关曾国藩教诫子弟多读书、读好书、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和不当官、不从军等等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