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共63页
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通信协议设计
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通信协议设计在当今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已经成为了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WSN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因此设计一种安全的通信协议,对于WSN的可靠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WSN的安全问题WSN由一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信道相互通信,完成各种任务。
然而,WSN中节点的数量巨大,节点在工作过程中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且通常不具备太多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因此WSN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首先,WSN中的节点受到各种安全攻击的威胁,如拒绝服务攻击、黑客攻击、信息泄露、虚假数据注入等,这些安全攻击会造成节点失效、损坏或者传输的数据质量下降。
其次,WSN的通信链路不稳定,存在信号干扰、衰减等问题,这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进而影响节点之间的通信连通性。
最后,在WSN中,节点资源如计算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传统的加密方法容易耗尽节点的资源,导致节点失效。
这也是WSN中安全机制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安全通信协议设计设计WSN的安全通信协议需要考虑其独特性,比如节点数量众多、无线信道的不可靠性和能量限制等。
同时,安全机制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信任度、密钥管理、身份认证等问题。
信任度在WSN中,节点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安全通信协议来保证,但由于节点数量众多,很难对每个节点都进行认证和授权。
因此,需要对信任度进行评估。
信任度评估可以采用基于社交网络的方法,根据节点之间的交互行为和信任关系进行评估,同时通过信任度分值来决定节点的许可权。
密钥管理密钥管理是WSN安全机制的关键,因为加密技术通常是通信保障的基础。
在WSN中,通常采用分布式密钥管理方式,即各节点都有自己的密钥。
对于新节点加入网络的情况,可以采用密钥预分配方式或者公钥加密方式,通过密钥的分配来保证节点的安全。
身份认证节点身份认证是WSN中重要的安全机制之一,通过身份认证,可以保证节点在网络中的合法性,避免非法节点的干扰。
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
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物联网中最基础且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传感器节点相互连接,密集地部署在被监测区域内,实时收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中的数据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设计是确保网络高效、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从网络协议的功耗优化、数据传输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设计需要考虑功耗优化。
由于传感器节点往往由电池供电,能量是有限的。
因此,协议设计应尽量减少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为实现功耗优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协议设计:1. 睡眠调度算法:传感器节点在不活动时进入睡眠状态,以降低能量消耗。
协议设计中可以利用睡眠调度算法,合理安排节点的睡眠和唤醒时间,以平衡能量消耗和数据采集的需要。
2. 路由优化:优化路由选择算法可以减少节点之间的跳数和通信距离,降低能量消耗。
通过选择最优路径传输数据,减少了数据传输时延和能量损耗。
其次,协议设计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环境复杂多变,通信链路容易受到干扰,容易产生丢包和错误。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错误检测与纠正:在协议设计中,可以引入差错编码技术,如循环冗余校验(CRC)或海明码,实现对数据的检测和纠正,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 数据重传机制:当数据包发生丢失或错误时,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请求重传或使用快速重传算法进行数据包的重传,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最后,协议设计还需要考虑网络的安全性。
在物联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易受到攻击和窃取,因此协议设计应注重保护数据和网络的安全。
1. 身份认证与密钥协商: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必须确保消息发送者的身份和数据的机密性。
协议设计可以引入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 密钥管理:密钥管理是保证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安全的基础。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讯协议
校验和
*
1
uInt8
说明:
1.一些计算时用到的参数请参阅《传感器参数》文档
2.每块板子都有不同的传感器参数,在获取到节点信息时向节点发送传感器校准参数请求消息,一旦获取
到参数即可停止请求。
3.三个校准参数为量化值
1.1.13. 资源数据传送消息
下传节点资源数据
段名
内容
消息头
@
消息长
*
会话 ID
*
段长 1 1 2
说明 具体某种资源的数据后面有定义
1.1.7. 上传母板资源数据消息
上传节点资源数据
段名
内容
消息头
@
消息长
*
会话 ID
*
消息代码 0x24
节点地址
*
母板类型
*
资源代码
*
资源数据
*
校验和
*
段长 1 1 2 1 2 1 2 * 1
数据类型 Char uInt8 uInt16 uInt8 uInt8 uInt8 uInt16 不定 uInt8
z 以下是各种资源的数据定义
1.1.14. AD采样控制
AD 采样控制(下传数据)
段名
内容 段长 数据类型
说明
通道组合
*
1
uInt8 举例:0x0C(00001100)表示采集第 5,6 通道的数据
采样精度
*
1
uInt8
采样速率
*
2
uInt16
采样模式
*
0-停止采集 1-单次采集 2-连续采集 (停止采集或单次采集
uInt8 0x04-115200
继电器 Relay8 Relay7 Relay6 Relay5 Relay4 Relay3 Relay2 Relay1
第六章 传感器网络常用的标准和无线协议.ppt
变送器逻辑 接口描述
应用软件
网
网 络
络
硬 件
NCAP模块
微处理 器硬件
变送器
变送器硬件接口 规范(比如 IEEE1451.2)
支持NCAP 的逻辑接口
6.2 IEEE802.15.4
两个名词: (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 个人区域网络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WPAN) 无线个人区域网络
6 时延短 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一般从睡眠状态转入工作状态只需15ms, 节点连接进入网络只需要30ms,进一步节约了能源。相对而言, Bluetooth需要3-10s,WiFi需要3s
7 安全高 提供了三级安全模式,包括无安全设定,使用接入控制清单(ACL) 防止非法获取数据以及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128)的对称密码, 以灵活确定其安全性
使用Zigbee模块的星型连接
WSN—Zigbee的树状结构
ZigBee Coordinator(协调器) ZigBee Router(路由器) ZigBee End Device(终端)
使用Zigbee模块的树状连接
WSN—Mesh(网状)结构
Mesh网
ZigBee Coordinator(协调器) ZigBee Router(路由器) ZigBee End Device(终端)
IEEE 802.15: 专门从事WPAN标准化工作,共有4个。 目前,IEEE 802.15 WPAN共拥有4个工作组: ➢ 蓝牙WPAN工作组 蓝牙是无线个人局域网的先驱。 ➢ 802.15.4工作组为了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网络
要求
6.2
IEEE 802.15.4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专业软件工程年级08级学号班级(1)班姓名摘要:在通信方式上,虽然可以采用有线、无线、红外和光等多种形式,但一般认为短距离的无线低功率通信技术最适合传感器网络使用,为明确起见,一般称做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微机电系统、通信、传感器、网络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已经被预见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使用价值。
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是一项构建网络底层基础结构的重要技术,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技术方面对无线传感器器网络的MAC协议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几种MAC协议,并认识MAC协议存在的问题。
1.引言近几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多种功能,能在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的微型传感器内实现。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就是由大量的廉价微型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特殊的Ad hoc网络,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交通、环保等领域。
WSN与Ad hoc网络相比,其WSN的特点是节点的电源能量和硬件资源有限、无中心自组织、数量众多分布密集、网络动态性强。
其中能耗问题是WSN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WSN的节点要求必须是低功耗的。
媒体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处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底层部分,主要用于在传感器节点间公平有效地共享通信媒介,对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离效通信的关键网络协议之一。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如吞吐量、延迟性能等完全取决于所采用的MAC协议。
能量的消耗主要集中在WSN节点的射频模块部分,而MAC协议直接控制射频模块,对节点能耗有重要影响。
因此,设计一个性能优越的MAC协议算法成为WSN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MAC层协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的MAC层协议的设计目标是最大化吞吐量、最小化时延并且提供公平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最优转发集的协作式编码传输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最优转发集的协作式编码传输协议丁旭;吴晓蓓;王力立;张新宇;夏昕【摘要】针对当前大多数据传输协议没有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编码的机会路由协议NCOR(Network Coding based Opportunistic Routing protocol).首先,通过分析网络端到端传输代价,本文提出了最优转发集构造机制以最小化传输代价.此后,NCOR在转发集内执行节点协作式编码传输以保证传输可靠性.最后,理论分析了NCOR的传输可靠性结论.仿真实验表明NCOR可适用于不同的链路环境,且在保证可靠传输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网络能耗.【期刊名称】《电子学报》【年(卷),期】2019(047)007【总页数】7页(P1584-1590)【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代价;最优转发集;协作编码传输【作者】丁旭;吴晓蓓;王力立;张新宇;夏昕【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021 引言当前,设计高效(高可靠、高能效、低时延等)的端到端路由协议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热点[1].传统的最短路径协议和多路径协议仍采用点到点的传输方式而没有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造成较低的带宽利用率[1].机会路由[2~4]机制(Opportunistic Routing,OR)充分利用了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在数据传输前,节点无需选择具体的转发节点而只需维护候选转发节点集(Forwarding List,FL),相比传统方案,OR可有效降低重传次数并提高网络吞吐量[2].然而,OR机制需实现严格的调度机制以选择最终转发节点,这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并降低了网络性能.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NC)[5,6]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传输可靠性并降低网络拥塞和时延.不同于传统数据传输的“Store-For ward”机制,NC机制先编码数据包后再广播发送,减缓了传统方法中数据副本过多而造成较低的带宽利用率[5]并提高了传输可靠性和网络吞吐量.综合上述优劣势,本文提出了基于NC的机会式数据传输机制(NC-based Opportunistic Routing,NCOR).主要贡献包括:(1)通过分析NCOR的端到端传输代价(Transmission Cost,TC),选择各节点的最优转发集(Optimal FL,OFL),以此构建了适用于协作通信的机会路由;(2)在构建的路由框架中,提出了FL内各节点分工协作的编码传输机制,在充分利用无线信道广播特性的同时,降低数据包副本传输且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2 相关工作已有的机会路由和NC研究中,EEOR[3]针对节点固定功率和可调功率两种情况,分析了网络端到端传输代价,并以最小化传输代价为目标构建最优FL.ORR[4]研究了占空比网络中的机会路由,通过占空比指标和网络拓扑预测转发代价,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最优转发节点集.当高优先级节点转发数据时,低优先级节点需丢弃侦听到的数据包,造成了能量的浪费.文献[7]设计了基于跨层NC感知的节能路由算法CAER,将网络编码感知、拓扑控制以及覆盖控制相结合以挖掘潜在编码机会.文献[8]综述了机会式编码传输的已有基础和相关进展,并着重分析了联合方案性能较好和较差的应用场景.文献[9]通过与传统端到端编码方案、链路级重传方案等对比,研究了机会式网络编码传输方案的性能提升效果.文献[10]研究了链路相关性对机会式编码传输的影响,提出了最大化吞吐量及平衡信道利用率的优化问题.EROR[11]设计了基于节点剩余能量和收发包能耗的传输代价指标,并基于此选择最优候选转发集.但在研究代价指标时,并未考虑ACK反馈及代价更新操作的通信代价.INCOR[12]研究了流间inter-NC下机会式路由协议,但其只研究了两跳网络中节点间的数据交换,不具备普适性.3 网络模型假设N个节点随机分布在网络中,网络模型表示为G=(V,E),其中V为节点集、E 为链路集.对任意节点i,j∈V,∃eij∈E,则节点i,j可互相通信且链路质量为pij∈(0,1].节点通信半径Rs,各节点维护一个邻居表NeiTable,NeiTable中包含节点i∈V的邻居集Ni及对应邻节点的链路质量pik,k∈Ni.图1为NCOR的网络模型,设定数据包按轮次进行周期性传输[13],源节点S每轮向sink传输K个数据包.每轮传输时,源节点S确定编码包数并广播生成的编码包;节点S的邻节点均侦听编码包,当邻节点i∈Ns收到包后,首先判断其是否在S的候选转发集FLS中:若i∈FLS,则节点i存储此包,否则直接丢包;S传输完成后,其FLS内各转发节点相互通信一个消息包(Message Packet,MP),MP中包含此节点的接收包数及传输代价(定义1);FL中具有最小传输代价的节点j当选为主传节点,以j的候选集FLj作为下一跳转发集;为保证传输可靠性,FLS中其它节点协同主传节点j传输一定数量的编码包;最后,sink接收上跳传来的编码包并执行解码操作.定义1(传输代价) 任一节点i∈V的传输代价TCi是指节点i传输期望数量的数据包到sink的期望通信次数.4 最优转发集4.1 传输代价如第3节所述,节点i的传输代价TCi主要包括:(1)节点i传输期望数量的编码包到其转发集FLi的一跳广播代价b(FLi);(2)FLi内候选节点的MP包通信代价m(FLi);(3)FLi到sink的剩余传输代价R(FLi).因此TCi表示为TCi(FLi)=b(FLi)+m(FLi)+R(FLi)(1)最优转发集需满足:设节点j∈FLi被选为主传节点的概率为Qij且其最小传输代价为则式(1)转为=argminFLi⊆Ni[b(FLi)+m(FLi)+R(FLi)]=argminFLi⊆Ni[b(FLi)+m(FLi)(2)4.1.1 一跳广播代价b(FLi)NC理论中,为保证K个编码包之间线性无关而需要的平均编码包数量[14]为(3)其中,q为伽罗瓦域(Galois field)大小.由于FLi中所有节点均会侦听信道,节点i每发送一次编码包,FLi中至少有一个节点接收的概率为因此,b(FLi)表示为(4)4.1.2 MP包通信代价m(FLi)FLi中节点需互相发送MP包以确定主传节点.为确保代价函数的统一,需标准化MP包与编码包的传输数,设MP包长度与编码包长度的比率为σ(σ≪1).由于FLi 中任一节点a的MP包被FLi内其它节点接收的概率为为保证其它节点能顺利接收MP包,节点a需要的广播次数θa为(5)因此FLi中MP包通信代价m(FLi)为(6)式(6)是在FL集中至少存在一个节点接收到编码包这一条件下,FL中节点互相广播MP包的期望传输次数,其中σ将MP包传输次数归一化到编码包长度的尺寸下.由于FLi内节点数|FLi|较少(|FLi|≪Ni,见第6节)且相邻节点间控制包传输的成功率较高[6],为简化运算,本文近似θa→1得到m(FLi)为(7)由式(7)可知,为最小化传输代价TC,需限制转发集大小|FLi|以降低m(FLi).因此直观上而言,考虑m(FLi)代价可制约转发集的大小,防止其过大而消耗过多不必要的能量,第6节仿真验证了这一结论.4.1.3 剩余传输代价R(FLi)由第3节主传节点的选取规则可知,当满足传输代价TCk<TCj的所有节点k∈F Li均未接收到编码包而节点j接收到包时,j选为主传节点.考虑链路质量pik,则满足上述条件的所有节点k∈FLi均未接收到包的概率为因此节点j∈FLi为主传节点的概率qij为(8)式(8)成立的基础条件是FLi中至少有一个节点收到节点i的编码包,因此式(2)中:(9)R(FLi)(10)因此,节点i的期望传输代价TCi为TCi(FLi)(11)4.2 最优转发集OFL定义2(代价因子δ) 设Ni和FLi分别为节点i的邻居集和转发集,节点j∈FLi的传输代价为TCj,链路质量为pij,则任一链路质量为pik的节点k∈Ni的代价因子δk为定理1 设节点i最优转发集为节点k∈Ni的传输代价为TCk,如果存在则满足引理1 若节点k∈Ni满足则根据上述定理,节点i将其邻居内节点j∈Ni按传输代价增序排列并依次添加到FLi中,每添加一次则执行如下判断法则:当任一邻节点k的添加导致节点i的TCi增大,则节点k及剩余未加入的邻节点无需再加入FLi中,此时得到的FLi集即为节点i的最优转发集算法1给出了任一节点i构造最优转发集的伪代码,具体解释如下.初始时设定TCsink为0,其余各节点的TC均为∞且转发集为NULL;节点i的邻居表Ni中包含其邻节点j的pij及TCj;步2中,节点i执行算法OFL(i,Ni,TCi,FLi)以更新TCi及FLi;若此时TCi得到更新,则节点i向其邻居广播新的TCi(步3~5);同时,节点i会持续侦听信道(步6),当收到邻节点j传输的TCj后,节点i将收到的新TCj与邻居表中已储存的TCj对比,若小于储存值,则节点i更新Ni中对应节点j的TCj(步7~9);上述操作持续进行直到TCi和FLi不再变化,此时即可得到自身转发集信息(步10).网络中任意节点均执行类似的转发集构造过程,故算法具有分布式特性.对算法1进行分析,节点i在每次迭代时均与邻节点进行通信,设tmax为算法迭代次数(即节点i的广播次数),故其通信复杂度为O(tmax·|Ni|),其中|Ni|为节点i的邻节点数.5 NCOR协议设计与分析5.1 协议设计5.1.1 源节点编码传输源节点S发送K个源数据包X=[x1,x2,…,xK]到sink,S到FLS内节点的链路质量为pSj,j∈FLS,则由式(4)可知,S传输的编码包数为从伽罗瓦域GF(q)中随机选取个编码向量ql=[ql1,ql2,…,qlK]并将K个源数据包编码为个编码包(12)源节点S如图2封装个编码包,其中,CV=ql,Coded-Data=yl.此后,S依次向邻节点广播生成的编码包.各邻节点j侦听信道,当收到编码包后,j首先检查此包中FLS位,若j∈FLS,则存储此包;否则直接丢弃.5.1.2 中继转发集再编码传输各节点h∈FLi接收节点i传来的编码包,并维护存储队列RecvQueue();当节点i传输完成后,FLi中节点互相广播MP包以确定主传节点.若FLi内某一节点无法接收到其它节点的MP包,则无需发送自身MP包且不参与传输.此后,FLi内节点执行协作转发操作:(1)设节点j为主传节点,其直接将设定数量的编码包传给自身转发集FLj;(2)其它节点h根据收到的MP包中FLj字段来确定FLj中是否存在节点是节点h的邻节点,若存在,则节点h执行编码包传输,反之则无需传输.NCOR根据式(13)设置FLi内任一节点h的实际传输包数Mh为(13)其中,Zh为接收包数,是节点j的理论传输数,⎣·」是向下取整,随机数φh见式(14),即节点接收包数越多,则有越大概率多传一个包以增加解码成功率.(14)式(13)限制了主传节点j的编码包数,其无需传输个编码包,而通过FLi内其它节点的协作传输以提高可靠性.此后FLi内节点即可根据自身RecvQueue()中的接收包及传输数执行再编码传输操作并向下一跳转发集FLj依次广播编码包.5.1.3 sink收包解码操作Sink只需维护存储队列RecvQueue()以接收网络中传来的编码包,当收到K个线性无关的编码包后,sink执行Gauss-Jordan消除法[5]解码得到源数据X.5.2 传输可靠性分析定义3 (传输成功率TSR) 数据包由源节点编码传输到sink后能成功解码的概率. 考虑FLi→FLj的传输过程,设FLi集传输的编码包标号集为其中任一编码包a∈ Z i对应一个链路成功率pa,若a由节点h∈FLi发出,则表示包a被下一跳转发集FLj中至少一个节点接收的概率;设FLj集接收到的编码包标号集为Ri,则Ri∈ Z i.因此,编码包集Ri被成功传输到FLj集的概率为考虑到Ri可能是空集(|Ri|=0)或全集(Ri= Z i)或任意包含于 Z i的集合,则综合所有情况下编码包集Ri被成功接收的概率PRi为当编码向量的秩为K时,编码包即可成功解码,因此需要分析|Ri|个编码包能否成功解码.文献[15]给出了从有限域GF(q)中随机生成的|Ri|×K矩阵的秩不小于K的概率P|Ri|,K,如式(15)所示:(15)因此,中转转发集FLi传输编码包的TSRi为设源节点到sink的传输路径为Path={FL0,FL1,…,FLi,…,FL|Path|},其中FL0=S,FL|Path|=sink,则网络中数据传输成功率TSR为6 性能分析6.1 网络参数影响节点随机分布在100m×100m的区域内,sink位于(100,50)处,默认情况下,节点密度ρ=0.01,RS=30m,原始包数K=4,数据包长度L=128bytes,比率因子σ=0.1,有限域大小q=16.图3分析了不同比率因子σ对NCOR传输性能的影响,可以得到:(1)随着链路质量p的提高,σ=0.05及σ=0.1时的TSR逐渐增加;而σ=0.5的TSR较低,甚至在p=0.95时,TSR只有63%左右,这是因为此时的平均转发集只有1.1左右(图3(c)),故而协作传输无法实现;因此,实际应用中为充分利用协作传输策略,需保证σ不能过大.(2)σ=0.05的平均转发集最大,故其TSR最高,网络传输数也最大.较大的σ会抑制转发集的大小,以降低MP包通信代价(如式(11)),并最终减少传输代价.6.2 不同协议对比分析本节将NCOR与EEOR[3]、NCCM-DC[6]和NCMR[16]作对比,源节点的原始数据包长度L=150bytes,q=24,则编码包中CV位LCV=2bytes,包头长度Lhead=14bytes,MP包长度LMP=16bytes,则比例因子σ=0.096.节点传输能耗模型参数见文献[6].为保证参数一致性,NCCM-DC中多路径数k=1且各簇内期望工作节点数NC=K.6.2.1 不同链路质量下的性能仿真图4是不同链路质量下各协议的性能指标,表1给出了NCOR与EEOR的平均转发集大小.(1)如图4(a)(b),NCOR的TSR随着链路质量p的提高而提高,当p=0.6时仍可保证90%的传输成功率;节点能耗随着p的提高而降低,这是因为p增加后,只需传输较少包即可解码得到源数据,故能耗随之降低.(2)EEOR的TSR小于NCOR,但其能耗远大于NCOR,这是因为EEOR的转发集远大于NCOR(如表1),故其会传输更多数据包并消耗更多能量.此外,随着p的增加,EEOR的转发集大小类似,而NCOR可适应于不同的链路质量,在较好的p下缩小转发集以减少能耗.(3)当p≤0.70时,NCCM-DC的能耗小于NCOR,但其TSR(25%~75%)远小于NCOR;而p>0.70时,NCCM-DC的TSR类似于NCOR,但其能耗却大于NCOR,且随着p的增长而增加.因此NCCM-DC在较差链路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编码包而无法解码,导致传输成功率很低,而在较好链路下又会出现大量冗余包而造成较大能耗.(4)NCMR的TSR与NCOR类似,在较差链路时略优于NCOR,但其能耗较大(如p=0.80时,能耗约为NCOR的2倍).同时,如图4(b),随着p的增加,NCMR 的节点能耗相比NCOR越来越大,表明其不能适应于不同链路环境.表1 NCOR与EEOR的节点平均转发集大小对比链路质量0.600.700.800.901.00NCOR4.123.402.621.932.12EEOR10.8010.6811.0210.74 10.746.2.2 不同节点对“源节点-sink”的性能仿真本节考虑不同“源节点-sink”的传输场景,研究较差链路环境(p=0.65)下的算法性能.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NCOR和EEOR可保持稳定的TSR,但NCOR的能耗远少于EEOR,当H=3时,NCOR的能耗只有EEOR的50%左右.NCCM-DC在较差链路环境下的TSR较低,且随着跳数的增长持续下降,表示其可拓展性较差.NCMR针对较差链路环境设计,故TSR在p=0.65时略优于NCOR,但其能耗更大,如H=3时,NCMR的TSR相比NCOR多约6.5%,但其能耗多16%.此外如图4(b),随着链路变好,NCMR的能耗会增大,表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7 总结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编码的机会式传输协议NCOR.首先通过分析端到端数据传输代价以构造最优转发集;此外,设计节点间协作编码传输增加传输成功率,同时限定各节点传输上界值以减少冗余包的传输.仿真实验表明NCOR在可靠性与能效性传输指标下具有很好的优越性.未来的工作将进一步研究协作传输时节点的智能调度机制并考虑占空比技术以进一步降低节点能耗.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PANTAZIS N A,NIKOLIDAKIS S A,et al.Energy-efficient routing protocol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13,15(2):551-591.[2] CHAKCHOUK N.A survey on opportunistic rout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15,17(4):2214-2241.[3] MAO X,TANG S,XU X,et al.Energy-efficient opportunistic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 Distributed Systems,2011,22(11):1934-1942. [4] SO J,BYUN H.Load-balanced opportunistic routing for duty-cycl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2017,16(7):1940-1955.[5] AHLSWEDE R,CAI N,LI S Y R,et work information flow[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0,46(4):1204-1216.[6] DING X,SUN X,HUANG C,et al.Cluster-level based link redundancy with network codingin duty cycled rela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Computer Networks,2016,99(4):15-36. [7] 邵星,王翠香,饶元.基于跨层网络编码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路由算法研究[J].电子学报,2015,43(12):2484-2490.SHAO Xing,WANG Cui-xiang,RAO Yuan.Research on cross layer network coding aware energy efficient routing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Acta ElectronicaSinica,2015,43(12):2484-2490.(in Chinese)[8] KAFAIE S,CHEN Y,DOBRE O A,et al.Joint inter-flow network coding and opportunistic routing in multi-hop wireless mesh networks:a comprehensive survey[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18,PP(99):1-1.[9] WHISMAN D,MEDARD M,KUSUMA J,et al.Benefits of opportunistic routing,implicit acknowledgments,and network coding on a linear broadcast network[A].Proceedings of IEEE GLOBECOM Workshops[C].Washington,USA:IEEE,2017.1-1.[10] KHREISHAH A,KHALIL I,WU J.Universal network coding-based opportunistic routing for unicast[J].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15,26(6):1765-1774.[11] 徐骥,朱艺华,田贤忠,等.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利用随机网络编码的低能耗可靠机会路由[J].电子学报,2016,44(8):1799-1805.XU Ji,ZHU Yi-hua,TIAN Xian-zhong,et al.Energy-efficient reliable opportunistic routing applying random network coding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16,44(8):1799-1805.(in Chinese)[12] ZHU D,YANG X,YU W,et al.INCOR:inter-flow network coding based opportunistic routing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C].London,UK:IEEE Press,2015.3666-3671.[13] 陈朋朋,高守婉,黄丹,等.面向能量受限传感网的最优数据收集策略[J].电子学报,2017,45(8):2049-2056.CHEN Peng-peng,GAO Shou-wan,HUANG Dan,et al.Optimal data collection strategies for energy constrained sensor networks[J].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17,45(8):2049-2056.(in Chinese)[14] SHRADER B,EPHREMIDES A.On packet lengths and overhead for random linear coding over the erasure channel[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C].Honolulu,Hawaii,USA:ACM Press,2007.314-318.[15] TRULLOLS-CRUCES O,BARCELO-ORDINAS J M,FIORE M.Exact decoding probability under 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1,15(1):67-69. [16] WANG L,YANG Y,ZHAO work coding-based multipath routing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Networking,2012,(6):1-15.。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 第五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协议
传输层
----
从汇聚节点到传感节点的传输
基于数据流的可靠传输协议 1、ESRT协议 主要针对以数据为中心的应用,通过自动 配置网络来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ESRT协议要求汇聚节点根据一个周期内 成功接收到的数据包流量计算可靠度,通过 调整源节点发送速率来调节网络状态。
PSFQ协议主要由Pump、Fetch、Report三种操 作构成。 Pump:汇聚节点给数据块中的数据段分配序列号, 并采用Mac层广播的方式依次发送各数据段的操 作。 Fetch:节点发现某数据段丢失后暂停数据转发, 存储该数据段并向上游节点发送Nack包请求重 传丢失的数据段,待收到所有丢失数据段后再按 顺序转发。 Report:汇聚节点要求距离较远的节点逐跳汇报自 己的地址和收包情况,节点的距离可根据收到的 数据包中的TTL值来判断。
WSN可靠传输基本机制
丢包恢复机制
1.
2.
丢包检测与反馈 ACK方式: 不适用数据包较小或信道质量良好的情况 NACK方式:明确要求重发丢失的数据包 IACK方式:监听接收节点的数据传输 重传恢复 端到端重传、逐跳重传 主要问题是:如何设置最大重传次数
5.4.2 冗余传输机制
1.
多次发送同一个数据包的备份
基于传输控制的拥塞避免协议 1、CALB协议 基于轻量级节点缓存状态管理的拥塞避 免协议。 节点发送数据时将自己剩余缓存空间信 息捎带在数据包头中。节点通过监听相邻 节点的数据包获得其剩余空间信息。 2、CRA协议 结合多路径路由的拥塞避免协议。CRA 协议定义每个节点的下游节点与其上游节 点数的比值为该节点的特征比率CR。
端到端通知:由汇聚节点负责反馈拥塞信息 逐跳通知:由中间节点负责
拥塞消除机制
物联网Zigbee技术练习(习题卷1)
物联网Zigbee技术练习(习题卷1)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传感器节点在接收状态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能量消耗最低B)传感器模块开启C)通信模块接收2.[单选题]zigbee的安全性比较高,采用了()加密算法A)DESB)AESC)3DES3.[单选题]一个ZigBee设备可以和()个设备相连。
A)254B)327667C)655354.[单选题]下列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的是()。
A)网络拓扑变化大B)密集部署C)规模小5.[单选题]关于zigbee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功耗低B)安全性低C)传输距离短6.[单选题]两个节点之间通信,必须通过协调器的zigbee网络拓扑结构是()。
A)网状B)树型C)星型7.[单选题]定义一个延时函数,要求循环次数从外部接口传入,则采用下列哪种形式函数()。
A)有返回值无参数的函数B)有返回值有参数的函数C)无返回值无参数的函数D)无返回值有参数的函数8.[单选题]通常 Zigbee的发射功率范围为0-10dBm,通信距离范围通常为()A)10B)20C)30D)409.[单选题]下列变量名合法的是()。
A)3MAXB)whileC)e-2D)temp_110.[单选题]下列程序中有几行出现错误()。
#include"CC2530.h"#define D1 p1_0void main(void){ P1DIR |=0x13; int i; D1=0; for(i=0;iA)3B)4C)5D)611.[单选题]int anjian(void);该函数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无返回值,无参数B)无返回值,有参数C)有返回值,无参数D)有返回值,有参数12.[单选题]不是CC2530三个LED接口的是()。
A)P0_1B)P1_1C)P1_4D)P1_013.[单选题]C语言的三大基本结构不包括A)顺序结构B)选择结构C)循环结构D)结构体14.[单选题]1100 0011转换为十六进制,正确的是()。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有路由协议、MAC协议、拓扑控制、定位技术等。
路由协议:数据包的传送需要通过多跳通信方式到达目的端,因此路由选择算法是网络层设计的一个主要任务。
路由协议主要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节点通过网络转发到目的节点,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1.寻找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间的优化路径。
2.将数据分组沿着优化路径正确转发。
无线传感器与传统的无线网络协议不同之处,它受到能量消耗的制约,并且只能获取到局部拓扑结构的信息,由于这两个原因,无线传感器的路由协议要能够在局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路径。
传感器由于它很强的应用相关性,不同应用中的路由协议差别很大,没有通用的路由协议。
无线路由器的路由协议应具备以下特点:(1)能量优先。
需要考虑到节点的能量消耗以及网络能量均衡使用的问题。
(2)基于局部拓扑信息。
WSN为了节省通信能量,通常采用多跳的通信模式,因此节点如何在只能获取到局部拓扑信息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简单高效的路由机制,这是WSN的一个基本问题。
(3)以数据为中心。
传统路由协议通常以地址作为节点的标识和路由的依据,而WSN由于节点的随机分布,所关注的是监测区域的感知数据,而不是具体哪个节点获取的信息,要形成以数据为中心的消息转发路径。
(4)应用相关。
设计者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应用的需求,设计与之适应的特定路由机制。
现介绍几种常见的路由协议(平面路由协议、网络分层路由协议、地理定位辅助路由协议):一、平面路由协议平面路由协议中,逻辑结构时平面结构,节点间地位平等,通过局部操作和反馈信息来生成路由。
当汇聚点向某些区域发送查询并等待来自于这些区域内传感器所采集的相关数据,其中的数据不能采用全局统一的ID,而是要采用基于属性的命名机制进行描述。
平面路由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鲁棒性(即路由机制的容错能力)较好,缺点是缺乏对通信资源的优化管理,对网络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较慢。
其中典型的平面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1.1.洪泛式路由(Flooding):这是一种传统的网络通信路由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线传感器节点是一种低功耗的、有限能源的设备,它们能够以无线方式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收集各种环境数据并将其发送到网络中心。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其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
1. 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的挑战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体系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
与传统的网络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1.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耗低,且电池寿命短;2. 传感器网络规模大,节点数量众多;3. 网络节点分布范围广泛,位置不固定;4. 传感器网络资源受限,包括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
由于这些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设计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协议需要保障网络的可靠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协议需要保障网络的安全性,防止攻击者从中窃取数据或对数据进行篡改。
最后,协议需要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以最小的能耗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
2. 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分类传感器网络协议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路由协议:指定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2. 访问控制协议:控制节点之间的通信;3. 安全协议: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中得到保护;4. 其他协议:如同步协议,用于协调节点之间的操作。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已经出现了许多协议。
一些常见的协议包括LEACH(低功耗自适应簇头协议)、TEEN(低能耗传感器网络)、SPIN(传感器信息协议)等。
这些协议在设计时都考虑了上述挑战,并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路由、访问控制和安全等功能。
3. 传感器网络协议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传感器网络协议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能耗最小化:由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电池寿命短,协议需要考虑尽可能减少节点的能耗消耗,以延长节点的使用寿命;2. 网络扩展性:传感器网络规模很大,正确设计的协议应该支持网络的扩展,在大规模网络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3. 快速响应:传感器网络通常需要实时响应,协议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延迟时间,减小网络响应时间;4. 安全性:由于传感器网络面临着各种攻击,协议设计中应该包含足够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交互协议与通信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交互协议与通信机制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在监测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
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传输和协作,以实现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在WSN中,交互协议和通信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一、交互协议的作用交互协议是指节点之间进行通信和协作的规则和约定。
在WSN中,由于节点资源有限,能耗较高,因此需要设计高效的交互协议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节点的能量管理。
交互协议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传输可靠性:由于传感器网络通常部署在恶劣的环境中,节点之间的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或信号衰减的影响。
因此,交互协议需要具备一定的冗余和差错检测机制,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2. 能量管理:由于节点的能量有限,需要合理地管理能量,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交互协议可以通过节点之间的协作和数据压缩等方式,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网络的能量效率。
3. 网络拓扑控制:在WSN中,节点的部署和连接方式会影响网络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交互协议可以通过节点之间的邻居发现和路由选择等机制,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传输效率。
二、通信机制的选择通信机制是指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的方式和技术。
在WSN中,常用的通信机制包括无线电通信、红外通信和激光通信等。
选择合适的通信机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传输距离:不同的通信机制具有不同的传输距离和传输能力。
在节点密集的环境中,可以选择无线电通信,以实现较大范围的数据传输。
而在节点稀疏的环境中,可以选择红外通信或激光通信,以实现更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2. 能耗和功耗:不同的通信机制对节点的能耗和功耗有不同的影响。
无线电通信通常需要较高的功率和能耗,而红外通信和激光通信则相对较低。
因此,在设计WSN时,需要根据节点的能量限制和通信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
10
6.2 IEEE 802.15.4标准
6.2.1 IEEE 802.15标准概述 IEEE 8.2.15工作组于1998年成立,致力于无线个人区域 网络(WPAN)物理层和媒体访问子层的标准化工作。主 要分为四个工作组,研究不同应用需求下的标准: 802.15.1 蓝牙无线个人区域网络标准,中速、近距离, 适用于手机、PDA等。 802.15.2 是802.15.1的补充,研究802.15.1与802.11 WLAN的共存问题。 802.15.3 高传输速率无线个人区域网络,多媒体方面的 应用。 802.15.4 低速无线个人区域网络,低能耗,低速率和低 成本,针对个人和家庭范围内不同设备间的低速传输。
11
6.2 IEEE 802.15.4标准
WLAN(无线局域网络)基于IEEE 802.11系列标准 802.11,1997年,原始标准(2Mb/s 工作在2.4GHz)。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s工作在5GHz)。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s工作在2.4GHz)。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桥接。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802.11e,对服务等级(QoS)的支持。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nteroperability)。 802.11g,物理层补充(54Mb/s工作在2.4GHz)。 802.11h,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 (outdoor)信道(5GHz频段)。 802.11i,安全和鉴权(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补充。 802.11n,导入多重输入输出(MIMO)和40Mbit通道宽度技 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协议设计与实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协议设计与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一种由大量具有感知、计算、通信和控制能力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自适应、分布式网络系统。
WSN的节点数量众多,一些传感器还要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工作,因此WSN的协议设计需要考虑节点的能耗和网络的可靠性。
WSN的协议一般包括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路由(Routing)、传输(Transport)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协议。
其中MAC协议用于控制节点间的数据传输,路由协议用于确定数据传输的路径,传输协议用于处理数据可靠传输的问题,应用层协议则决定数据的处理方式和应用场景。
目前WSN的协议研究主要围绕节能和网络可靠性两个方向展开。
以下是WSN中常用的协议及其特点:1. 802.15.4协议802.15.4是WSN中的一种低功耗无线协议,其主要特点是节能和简化。
协议使用低功率无线电进行通信,能够很好地适应连续工作时间很长的环境。
802.15.4协议定义了两种通信模式:广播和点对点,可以在不同的信道上进行通信,有多种传输模式可供选择。
2. ZigBee协议ZigBee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协议的低功耗无线协议,其主要特点是低成本、低功耗和低速率。
ZigBee协议定义了分层结构,允许不同的应用在同一网络框架下协同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协议的复杂度,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3. TinyOS协议TinyOS是一种WSN操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基于作业系统的微内核结构,能够很好地与网络协议集成。
TinyOS提供了一些通用的协议库和硬件抽象层(HAL),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在应用层上编写协议和应用程序。
4. Directed Diffusion协议Directed Diffusion是一种数据查询协议,在WSN中被广泛应用。
该协议通过建立事件、数据流的语义关系,提高了数据查询和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第2章 路由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
• (3) 如果节点决定转发路径建立消息, 需要 计算新的代价值来替换原来的代价值。当路径 建立消息从节点 Ni 发送到节点 Nj时, 该路径 的通信代价值为节点 i 的代价值加上两个节点 间的通信能量消耗, 即:
CNi , Nj Cost( Ni ) Metric( N j , Ni )
无线传感器网络
• (4) 应用相关。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环境千 差万别, 数据通信模式不同, 没有一个路 由机制适合所有的应用, 这是传感器网络 应用相关性的一个体现。 设计者需要针对 每一个具体应用的需求, 设计与之适应的 特定路由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路由机制要求:
• (1) 能量高效。 • (2) 可扩展性。 • (3) 鲁棒性。 • (4) 快速收敛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
• 能量多路径路由协议包括路径建立、数据传播和路 由维护三个过程。 • 路径建立过程是该协议的重点内容。 每个节点需要 知道到达目的节点的所有下一跳节点, 并计算选择 每个下一跳节点传输数据的概率。 概率的选择是根 据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通信代价来计算的, 在下面的 描述中用 Cost(Ni) 表示节点 i 到目的节点的通信 代价。 因为每个节点到达目的节点的路径很多, 所 以这个代价值是各个路径的加权平均值。 能量多路 径路由的主要过程描述如下: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特点
• (1) 能量优先。 传统路由协议在选择 最优路径时, 很少考虑节点的能量消耗 问题。 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 有限, 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期成为传感 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的重要目 标, 因此 需要考虑节点的能量消耗以及网络能量 均衡使用的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 基于局部拓扑信息。 无线传感器 网络为了节省通信能量, 通常采用多跳 的通信模式, 而节点有限的存储资源和 计算资源, 使得节点不能存储大量的 由信息, 不能进行太复杂的路由计算。 在节点只能获取局部拓扑信息和资源有 限的情下, 如何实现简单高效的路由机 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基本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协议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协议设计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WSNs中的协议设计也日益成为了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因为传感器网络具有节点多、信道有限、能耗限制、拓扑变动等特点,传统网络协议设计无法完美胜任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因此WSNs中的协议设计需要更多的考虑节点总体能量消耗、网络寿命、传感器节点的协同和合作、QoS等因素,并且需要兼顾复杂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从协议类型、协议应用、协议设计原则等方面,介绍WSNs中的协议设计。
一. 协议类型WSNs中可以分类为以下几种类型:1. 路径协议:寻找数据传输的路径。
路径协议可以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算法。
常用的路径协议有LEACH、PEGASIS、PEGASOIS等。
2. 路由协议:寻求有效的路由方法,保证数据包从源节点稳定传输到目标节点。
主要有两种路由协议,即平面路由协议和三维路由协议。
3. 传输协议:负责将应用层的数据封装成数据包,并传输到目标节点的协议。
主要有蚂蚁协议、SEQS、TLV等。
4. 安全协议: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通常情况下都是廉价、易损坏的物理设备,容易被攻击和篡改。
安全协议是为了保护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安全和隐私而设计的。
主要有SPINS、LEAP等。
5. 时间同步协议:确保整个网络的同步性,以便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常见的时间同步协议有RBS、TPSN、FTSP等。
二. 协议应用1. 目标监测:WSNs被广泛应用于目标监测领域。
传感器节点可以被布置在目标监测区域,通过获取传感器测量值来实现目标监测,例如环境监测和安全监测等。
2. 医学应用:WSNs也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医疗监测和及时处理的紧急事件。
通过在身体或器官内部植入传感器节点,可以实现病人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3. 工业自动化:WSNs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车间、仓库和生产线等地方安装传感器节点,可实现工业设备的相互协同和自动控制。
第5章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协议
5.4.1 丢包恢复机制
在发生丢包的情况下,丢包恢复机制铜鼓重传数据包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由
丢包检测和反馈与重传恢复等功能组成。 1.丢包检测和反馈
➢端到端检测反馈:由目的节点负责检测丢包并返回应答
➢逐跳检测反馈:由中间节点逐跳检测并返回应答 丢包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应答方式检测,即接受节点根据收包情况
还可以分为基于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基于任务的可靠传输(WSN特用的)
第六页,共44页。
5.2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协议设计
1.设计目标
能量效率、传输可靠性(数据,任务)、可扩展性、自适应性、服务质量、公平性
2.技术挑战
➢如何再满足可靠传输和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能耗、减少使用的存储空间是一个技术挑 战 ➢解决局部或全网拥塞控制和能量消耗不均
节点即可以丢弃冗余数据。该方式是WSN中特有的拥塞控制方式
第十四页,共44页。
5.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传输基本机制
可靠传输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包丢失问题,保证目的节点能 够获得完整有效的数据信息或能够准确地还原出原始事件状态从而完成感知任务。 为避免或减少丢包造成的影响,传输协议可以采用丢包恢复、冗余传输和速率控制
5.1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协议概述
➢传输层是是最靠近用户数据的一层,主要负责在源和目标之间提供可靠 的、性价比合理的数据传输功能。为了实现传输层对上层透明,可靠的数 据传输服务,传输层主要研究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和拥塞的避免,保证数据 能够有效无差错地传输到目的节点。 ➢传统的IP主要采用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也有的使用UDP协议(用户 数据报协议) ,其中UDP采用的是无连接的传输,虽然能够保证网络的实时性, 时延非常小,但其数据丢包率较高,不能保证数据可靠传输,不适用于无线传 感器网络。 TCP协议提供的是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采用重传机制来确保 数据被无误地传输到目的节点。
通用范文(正式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合同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合同合同编号:[合同编号]背景本合同由两方共同订立:甲方:[甲方名称] 地质:[甲方地质] 联系人:[甲方联系人]联系方式:[甲方联系方式]乙方:[乙方名称] 地质:[乙方地质] 联系人:[乙方联系人]联系方式:[乙方联系方式]甲方是一家需求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的企业/机构,乙方是一家提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的公司。
鉴于甲方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的需求,双方达成协议:服务内容1.乙方将根据甲方的需求,提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部署与安装、网络监测与管理、故障排除与维护等。
2.服务期限为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指定期限结束。
期限为[指定期限],双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延长服务期限。
3.乙方将按照合同约定的服务标准和要求,以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服务费用及付款方式1.甲方应按照方式支付服务费用:–总服务费用为[总服务费用],分为[分期付款次数]期付款。
–每期服务费用为[每期服务费用],在每期服务完成后的[支付期限]内支付。
2.甲方应按时支付每期服务费用,逾期支付的,需支付逾期费用。
逾期费用为未支付金额的[逾期费率]倍。
服务标准1.乙方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服务标准提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
服务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合理规划和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确保覆盖范围与质量满足甲方需求。
–正确部署和安装无线传感器,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及时进行网络监测和管理,发现问题并解决。
–遇到网络故障时,及时进行排除和维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甲方可以随时提供意见和建议,乙方应及时响应和处理。
保密条款1.双方同意对本合同内容及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商业秘密、技术信息等进行保密。
2.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或使用涉及对方商业秘密和技术信息的内容。
违约责任1.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为本合同总金额的[违约金比例]倍。
2.若因一方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合同,对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合同(1范本)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合同背景本合同是由服务提供商(简称“甲方”)与服务接受方(简称“乙方”)就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服务进行约定的法律文件。
甲方和乙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一致达成约定。
1. 服务内容1.1甲方将根据乙方的需求,提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咨询、设计、部署和维护等服务。
1.2乙方需提供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相关的相关需求和技术要求,并积极配合甲方进行服务的实施和测试。
1.3甲方将根据乙方的需求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并为乙方提供技术方案和解决方案的咨询。
1.4甲方将在设计和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时,保证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达到行业标准,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甲方将根据合同约定,为乙方提供网络维护和故障排除的服务,并及时响应乙方提出的问题和需求。
2. 服务期限2.1 本合同的服务期限为自签订之日起,至双方约定的服务完成之日止。
2.2如乙方需要延长服务期限,应提前书面通知甲方,并经双方协商一致修改合同。
3. 服务费用3.1 乙方将按照合同约定的金额和时间节点,支付服务费用给甲方。
3.2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由双方协商确定,在支付时必须提供有效的付款凭证。
3.3如乙方未按时支付服务费用,甲方有权暂停或终止向乙方提供服务,并保留追究乙方违约责任的权利。
4. 知识产权4.1甲方在为乙方提供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图纸、设计方案、技术文档等知识产权,均归甲方所有。
乙方未经甲方书面许可,不得将甲方提供的知识产权用于商业目的或向第三方披露、复制。
5. 保密条款5.1甲方和乙方在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对方的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双方均应保密,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
5.2 本条款不包括对外公开、法律要求披露或双方事先书面同意的情况。
6. 不可抗力6.1如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本合同所规定的服务或履行相应义务,双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6.2不可抗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情况。
7. 违约责任7.1如一方违反本合同的任何条款,经另一方书面通知后,应在合理时间内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