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平均数问题(教案)(最新整理)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
平均数教案(精选6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数学选修课-第4节-平均数问题(教案)
第4讲平均数问题[内容及目标]掌握“知道几个量的平均数,求其他单一量”的平均数问题。
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总数÷份数;份数=总数÷平均数。
[例题和解答]例1 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150,甲数是42,乙数与丙数相等,求丙数。
思路与解法:根据求总量的数量关系式,已知3个数的平均数是150,也就是知道了3个数的总数是150×3=450,还知道其中的1个数,可以求出其他2个数。
(150×3-42)÷2=408÷2=204例2 5个数写成一排,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4,后两个数的平均值是14,这5个数的平均值是多少?思路与解法:根据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前3个数的总数是24×3=72,后两个数的总数是14×2=28,5个数的总数是72+28=100。
(24×3+14×2)÷5=(72+28)÷5=100÷5=20例3 甲、乙两人带着同样多的钱,用他们全部的钱买了橡皮,甲拿走了12块,乙拿走了8块,回家后甲补给乙4元,每块橡皮多少元?思路与解法:从“甲拿走了12块,乙拿走了8块”来分析,他们共买了12+8=20块橡皮,平均每人拿10块,甲多拿了12-20÷2=2块,所以甲补给乙4元是2块香皂的钱。
(12+8)÷2=10(块)4÷(12-10)=2(元)策略小结:求平均数,一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更多的情况要先知道被平均分的事物的总数量和平均分的总份数,通过计算来求,常用的数量关系式是:平均数=总数÷份数。
知道几个数的平均数,求个别数,要从条件出发,分别求出某几个数的和,通过比较几个和,可求出个别数。
[基本练习]1、3个数的平均数是120,加上1个数,4个数的平均数是115,加上的这个数是多少?2、敬老院里有5位老爷爷,平均年龄为76岁,有10位老奶奶,平均年龄为79岁,敬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为多少岁?3、甲、乙两人带着同样多的钱,用他们全部的钱买了笔圆珠笔笔芯。
五年级第4讲:平均数问题
分为:〈8000-240〉÷〈52+48〉=77.6〈分〉,乙班的平均分要高5分,所以乙班的平均分是77.6+5=82.6〈分〉。
板书:80×〈52+48〉=8000〈分〉5×48=240〈分〉〈8000-240〉÷〈52+48〉=77.6〈分〉……甲班77.6+5=82.6〈分〉……乙班答:甲班的平均分是77.6分,乙班的平均分是82.6分。
〈三〉例题五〈选讲〉:一次数学竞赛中,某校获奖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0分。
其中8名获一等奖的同学的平均分为95分,2名获三等奖的同学的平均分为70分;其余同学获二等奖,平均分为75分。
求该校竞赛获奖同学的人数。
师:在数学竞赛中,某校获奖同学的平均分成绩是多少分?生:80分。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中8名获得一等奖的同学的平均分为95分,2名获得三等奖的同学的平均分为70分,其余的同学获二等奖,平均分是75分。
如果要求参加竞赛的人数,我们只要知道谁的人数?生:获二等奖的人数。
师:是的,直接好求吗?生:不好求。
师:那怎么办呢?我们利用方程来解答,是最方便的了。
说到列方程,我们首先要设什么为未知数?生:这里设获二等奖的人数为x人。
师:因为只有它不知道,那找到一个怎么样的等量关系呢?生:参加竞赛同学的竞赛总分是不变的。
师:根据获奖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0分,这样总分可以表示为80×〈2+8+x〉, 总分还可以怎样表示呢?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8×95+2×70+75x。
师:完全正确,既然有两种表示方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呢?生:是的。
师:80×〈2+8+x〉=8×95+2×70+75x,对于这个方程,大家会解吗?会不会被难倒呢?生:我会解。
师:请这位非常积极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做一做。
〈学生解方程,老师可以观察一下。
看看有没有不会的。
〉师:请一个同学说一下,你解方程得多少?生:20。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
初三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四、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六、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归纳总结篇二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板书设计:平均数男生女生6+9+7+6=28(个) 10+4+7+5+4=30(个)28÷4=7(个)30÷5=6(个)平均数: 7 平均数: 6《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三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04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
第四讲平均数问题姓名:导语:平均数问题是除法意义的一个基本类型。
基本的数量关系有: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总钱数÷总质量=平均单价练习:1、四年级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四(1)班36人共捐款384元;四(2)班30人共捐款312元;四(3)班33人共捐款393元。
四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2、李阿姨买了2千克青辣椒,每千克1.8元;又买了3千克红辣椒,每千克2.5元。
问:李阿姨买的辣椒平均每千克多少元?3、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
小明这五次数学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4、小丽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前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分下降了1分。
问:小丽这次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5、小明周六去参加登山活动,从山下到山顶用了2.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时原路返回只用了1.5小时。
问:他这次登山活动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6、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1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2,则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11,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7、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26,这个偶数的积是多少?8、有5个数,平均数是97,把它们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前3个数平均数是85,后3个数平均数是103,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9、一辆火车长85米,以平均每秒钟75米的速度通过一个隧道。
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一共用了1分钟。
问:这个隧道长多少米?10、把一根长8米的木头锯成4段,需要6分钟。
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木头锯成8段需要多少分钟?11、一名工人用5小时做了8个相同的零件。
他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他每做一个零件平均需要多少小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总和是多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举例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如:一组数据为2、4、6、8,求平均数。
平均数= (2 4 6 8) ÷ 4 = 20 ÷ 4 = 5(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让学生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平均数的应用”。
因为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平均数时,不仅要理解其概念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平均数的教案7篇制定开放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和引导能力,可以判断其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平均数教案5篇
平均数教案5篇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教案是教师设计课外延伸活动的参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平均数教案篇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北京版 (4)
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4)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批改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2. 在讲解平均数时,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共同特点——每个数据都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然后给出平均数的定义。
(3)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3.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应用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板书如下: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第四讲——平均数(1)
第四讲——平均数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三年级学的知识吗?看到下面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平均数基本关系:1: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2: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导入:小红有100个苹果,小黄有200个苹果,小兰有300个苹果,小青有400个苹果,小灰有500个苹果,小紫有600个苹果(1)你知道他们6个人平均每人有几个苹果吗?(2)如果把他们分成2组,你知道平均每组有多少个苹果吗?(3)如果把他们平均分成3组,你知道平均每组有多少个苹果吗?小结: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份数一般指所求平均数前面量所对应的数值。
例一:四年级二班5位小朋友的体重分别为33千克、34千克、35千克、37千克、36千克,求这5位小朋友的平均体重?分析:根据导入得到的平均数公式,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先求出5位小朋友体重总和,再找出总份数即可。
注意,总数量不一定只是两个数的总数量。
总数量:33+34+35+37+36=175(千克)平均数:175÷5=35(千克)答:五位小朋友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练习一:1、某班六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为97分、91分、86分、89分、99分、90分。
求他们期末数学考试平均成绩2、五位小朋友30秒跳绳次数比赛,他们跳的次数分别为72次、75次、73次、71次、74次,小朋友你们能快速求出他们跳绳次数的平均数吗?导入:已知小强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为85分,语文80分,数学92分。
求英语多少分?分析:题中告诉三科平均分,就能求出三科总成绩。
三科总成绩=语文+数学+英语英语=三科总成绩-语文-数学解答:85×3-80-92=83 (分)答:英语成绩是83分。
小结:已知平均数,也可以通过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算出来总数量例二:小明期末考试语、外、自然平均分为80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平均分提高了2分。
求数学成绩是多少分?分析:前三门的总成绩是80×3=240(分)。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问题一、知识要点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用到,比如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成绩的好坏。
求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就是求平均数。
平均数问题不仅用在求平均分数上,还应用在很多方面。
比如由同年龄不同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来分析儿童生长发育的情况等。
在求平均数时,必须知道两个条件:(1)被均分事物的总数量;(2)要均分的总份数。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我们看到,对于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例题例1、乐乐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85 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90 分,问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分析:利用前两次考试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前两次考试的总分数,同理,也可以求出后三次考试的总分数,然后用前后几次考试的总分数除以总次数就是所求的平均分数。
解:(85×2+90×3)÷(2+3)=440÷5=88(分)答: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88 分。
练一练:萍姐姐去爬ft,上ft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 千米,下ft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 千米,那么,她在上下ft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分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显然,萍姐姐上下ft的平均速度,等于萍姐姐上下ft的总路程除以上下ft所用时间的总和。
而题目中没有给出爬ft的路程,也无法求出爬ft路程。
为此,我们可以假设ft路为12 千米,则上下ft的路程为2×12 千米。
解:2×12÷(12÷2+12÷6)=24÷(6+2)=24÷8=3(千米/时)答:萍姐姐上下ft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
问:萍姐姐上下ft的平均速度,像下面这样计算可以吗?为什么?(2+6)÷2=4(千米/时)(变式练习):小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半时间骑自行车,一半时间步行。
步行速度为每小时8 千米;骑车速度为每小时24 千米。
求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分析:题目中没有给出总共行了多少时间,也没有给出甲地到乙地的距离。
不妨假设总共行了 2 小时,那么所行路程就可以简单地计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也可以求出来了。
要是设共行4 小时,6 小时等,也同样方便地算得同一结果。
解:(8×1+24×1)÷(1+1)=16(千米/时)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16 千米/时.问:此题的平均速度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吗?为什么?(8+24)÷2=16(千米/时)例2、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八个连续奇数的特点就是第一个和第八个的和、第二个和第七个的和、第三个和第六个的和、第四个和第五个的和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144 是4 个相同数的和。
解:每组数的和是:144÷4=36中间两个数是:(36-2)÷2=1717+2=19因此,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练一练:5 个数的平均数是102,如果把这5 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3 个数的平均数是70,后3 个数的和是390。
问: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解:前3 个数与后3 个数的总和是:70×3+390=600;5 个数的和是:102×5=510;中间那个数是:600-510=90答:中间那个数是90.(变式练习)把自然数1,2,3,4,……,998,999 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数的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这三个平均数的和是多少?分析:1,2,3,4,……,998,999 是连续的自然数。
从1 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什么特点呢?我们把上述问题先化小到“把1,2,3,4,……,9 这九个自然数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每一组的平均数是多少?”因为每一组的平均数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
这九个数的总平均数是:(1+2+3+4+…+9)÷9=45÷9=5,正好是这列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用(1+9)÷2=5 得到。
由此可以推断:从1 开始的连续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可以用(第一个数+ 最后一个数)÷2 得到。
如果是连续奇数个自然数,那么平均数就是这列数中间的那个数。
解:因为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并且这个平均数应该是:(1+999)÷2=500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答: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例3、有六个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3,后三个数是34,求第四个数是多少?分析:前四个数与后三个数中,第四个数重复计算,所以这七个数的总和比六个数的和多的数就是第四个数。
解:23×4+34×3-27×6=92+102-162=32答:第四个数是32.练一练:阿呆、乐乐和丫丫3 人,阿呆、乐乐的年龄之和是24 岁,阿呆、丫丫的年龄和是20 岁,乐乐、丫丫的年龄和是16 岁。
问:阿呆、乐乐和丫丫3 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解:由题目可知,24+20+16 得到的数是2 个阿呆、2 个乐乐和2 个丫丫的年龄之和,因此将该数除以2 就得到阿呆、乐乐和丫丫三人的年龄之和。
(24+20+16)÷2÷3=10(岁)答:阿呆、乐乐和丫丫 3 人的平均年龄是10 岁。
(变式练习)丫丫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常识平均成绩是85 分,外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 2 分。
问:丫丫外语考了多少分?分析:要求出外语考了多少分,必须先分别求出3 门功课和4 门功课的总分数。
由三门功课平均分数85 分,可以求出三门功课的总分数85×3=225(分),又由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2 分,可得他四门功课的总分数是:(82+2)×4=348(分),因此,总分之差就是外语成绩了。
解:(82+2)×4-85×3=348-255=93(分)答:丫丫外语考了93 分。
例4、为了支援西部,1 班班长小明和2 班班长小红带了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书44 本,钱全部用完。
小明要了26 本书,小红要了18 本书。
回校后,小明补给小红28 元。
问:小明、小红各带了多少元?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分析:因为两人带了同样多的钱,刚好买了同一种书44 本,因此,每人的钱恰好能买这种书的数目是:44÷2=22(本)。
小明补为小红的28 元钱,是小明多买的书的价钱,也就是4 本书的价钱。
解:每本书的价格为:28÷(26-44÷2)=7(元)小明、小红各带的钱数:44×7÷2=154(元)答:小明、小红各带了154 元,每本书的价格为7 元。
练一练:一个旅游团租车出游,平均每人应付车费40 元。
后来又增加了8 人,这样每人应付的车费是35,问:租车费是多少元?解:后来增加的8 人所付的总费用为:35×8=280(元)增加8 人后,每人应付的车费减少了:40-35=5(元)后来增加的8 人所付的总费用应与原人数所少付的总费用相等,因此:原有人数为:280÷5=56(人)租车费为:40×56=2240(元)答:租车费为2240 元。
(变式练习)今年前5 个月,小明共存钱21 元,从6 月起,他每月储蓄6 元钱,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 元?解:前5 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21÷5=4.2(元)若要平均储蓄超过 5 元,则需要从后几个月的储蓄中挪出一部分给前 5 个月,且需要挪(5-4.2)×5=4(元);而从5 月起,每个月储蓄6 元钱,6-5=1(元),即每个月可以拿出1 元补给前5 个月,4÷1=4(个),所以从5+4+1=10 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 元。
例5、某商场食品部将10 千克巧克力糖,12 千克奶糖,8 千克水果糖合成一种混合糖。
已知巧克力糖每千克18 元,奶糖每千克12 元,水果糖每千克6 元,求混合糖平均每千克多少元?解:混合糖的总价钱是:10×18+12×12+8×6=372(元)混合糖重:10+12+8=30(千克)混合糖平均每千克的价钱是:327÷30=12.4(元)答:混合糖每千克的价钱是12.4 千克。
练一练:牛奶糖每千克17.8 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1 元,牛奶糖5 千克与巧克力糖多少千克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 元?解:每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少:19-17.8=1.2(元)5 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5 千克的价钱少:1.2×5=6(元)每千克巧克力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多:21-19=2(元)要想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 元,则需要巧克力糖:6÷2=3(千克)答:需要巧克力糖3 千克。
(变式练习)商店用相同的费用,买进甲、乙两袋不同的糖果,已知甲袋糖果每千克需要6 元,乙袋糖果每千克需要4 元,如果把两袋糖果混合在一起,那么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解:假设商店分别用了12 元买来甲、乙两袋糖果,则甲袋糖果有:12÷6=2(千克)乙袋糖果有:12÷4=3(千克)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12×2÷(2+3)=4.8(元)答: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4.8 元。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