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思想及地位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11董仲舒共26页

谢谢!
26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11 董仲舒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五、董仲舒思想

天地万物都源于“元”
“谓一元者,大始也”。(《玉英》)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 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 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 乎天地之前。”(《重政》) “道之大原出于天”,表明“元”即“天” 。
“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天 执其道为万物主(天地之行);天者,百神之 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祭) “天”是人类的宗祖:“为人者天也。人之为 人本于天,天也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 天和道德之天柔和一体:“仁之美者在于天”。 (王道通三)“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 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服制象)
君权神授与符瑞、谴告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 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 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顺命)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 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同类相动)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对 策)。“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 大义。”(玉杯)
形神之辨上的“尊神”思想2
“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 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深察名号) “名号,达天意者也”,“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 天,” “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欲审曲 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 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深察名号)“名物 必因其真,真其意也。”(实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以臣言 为声,以臣事为形。”(保位权)“人君者执无源 之虑,行无端之事”,“人君居阴而为阳,……阳 道无端无贵神”,“人君贵居冥而明其位,处阴而 面阳”,“能冥能昏,是谓神。”
董仲舒法律思想研究(1)

董仲舒法律思想研究
汇报人:PPT模板分享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1董仲舒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 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家的工具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封建统治的重要保障。
04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结和继承了先秦至西汉前期法律思想的发展成果,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为后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思想发 展奠定了基础。
针对先秦至西汉前期法律思想中的“法”、“刑”、“德” 等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 观念和理论体系。
《汉代法制史》
本书对汉代法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其中涉及到董仲舒的法 律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为汉武帝实施“大一统”提供了系统的法律思想和治理模 式,使得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
倡导“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人 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规范和准则。
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影响
在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为 现代法律思想和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百家争鸣
在董仲舒之前,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说和思想流派 纷呈,对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产生了影响。
学术背景
前人法律思想的影响
在董仲舒之前,中国的法律思想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这对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汇报人:PPT模板分享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1董仲舒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 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家的工具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封建统治的重要保障。
04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结和继承了先秦至西汉前期法律思想的发展成果,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为后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思想发 展奠定了基础。
针对先秦至西汉前期法律思想中的“法”、“刑”、“德” 等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 观念和理论体系。
《汉代法制史》
本书对汉代法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其中涉及到董仲舒的法 律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为汉武帝实施“大一统”提供了系统的法律思想和治理模 式,使得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
倡导“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人 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规范和准则。
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影响
在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为 现代法律思想和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百家争鸣
在董仲舒之前,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说和思想流派 纷呈,对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产生了影响。
学术背景
前人法律思想的影响
在董仲舒之前,中国的法律思想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这对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思想及地位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 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 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汉书·董仲 舒传》)
(三)三统三正
董仲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每个朝代的新统治者受天命 为王,都必须按照在三统中循环的位置,相应地确定和改变正朔、 服色等等。否则就是“不显不明”,违背天志。董仲舒强调, “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认为正朔、服色随朝代的改变 可作必要的改变,但作为社会的根本大“道”,诸如三纲五常,是 永远不能改变的。
提出天人相通的直接目的?
1、尊君—君权神授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 “君人者,国之本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 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2、限君—君权天制
主要 思想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春秋繁露·必 仁且智》)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举贤良对策一》)
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二小组全体成员
董仲舒其人 目 录 主要思想
地位及评价
总体概况
董仲舒其人
目 录
主要思想
地位及评价
董仲舒 其人
调研方法 董仲舒(公元前191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 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 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 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 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尊儒”、 “德政”、“尚礼”、“崇学”等方面,内涵极为丰富,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社会的人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 养,几乎涵盖了整个宇宙。汉武帝采纳他“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大一统后的思想文化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武帝之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成为此 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两 千年之久,董仲舒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 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PPT课件

•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 孽亦先见”(同上)。
第13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3、天人感应
•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谓之“天子”。君权 是神授的,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君王就是至高无 上的,反君就是逆天。人君的一举一动,都受天的 监视,如果顺从天意,就可得到嘉祥,风调雨顺; 违背天意,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在严重 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 行“天罚”,如兵刀雷击。人也可以用行为感动上 天,以消灾解难,这就叫做“天人感应”。
•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 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 (同上)
• 他不仅把天当作人性形成的最后根据,而且认为 性的贪、仁也与天的特质相对应:
第18页/共28页
五、性情说
3.性三品说
上
圣人之性
天生为善
中
中民之性
可以教化
下
斗筲之性
天生为恶
第19页/共28页
五、性情说
第10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以类相感
1 ▪人副天数
2
3
▪天人感应
第11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1.人副天数
•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 天》)
•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 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 也。”(《人副天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 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
主要内容
一、生平著作 二、天说 三、阴阳五行说
四、天人感应说
五、性情说 六、大一统说 七、历史地位
第1页/共28页
第13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3、天人感应
•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谓之“天子”。君权 是神授的,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君王就是至高无 上的,反君就是逆天。人君的一举一动,都受天的 监视,如果顺从天意,就可得到嘉祥,风调雨顺; 违背天意,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在严重 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 行“天罚”,如兵刀雷击。人也可以用行为感动上 天,以消灾解难,这就叫做“天人感应”。
•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 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 (同上)
• 他不仅把天当作人性形成的最后根据,而且认为 性的贪、仁也与天的特质相对应:
第18页/共28页
五、性情说
3.性三品说
上
圣人之性
天生为善
中
中民之性
可以教化
下
斗筲之性
天生为恶
第19页/共28页
五、性情说
第10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以类相感
1 ▪人副天数
2
3
▪天人感应
第11页/共28页
四、天人感应说
1.人副天数
•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 天》)
•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 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 也。”(《人副天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 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
主要内容
一、生平著作 二、天说 三、阴阳五行说
四、天人感应说
五、性情说 六、大一统说 七、历史地位
第1页/共28页
第十七章董仲舒的社会思想[26页]
![第十七章董仲舒的社会思想[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d4b55003195f312b3069a57a.png)
• 什么是“义”与“仁”
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一个人对于别人要 按社会行为规范办事,所以“义”是自己 应操持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对于 别人应以“仁”相待。
不以自己遵循的行为规范去要求别人,从 而“心舒”、“志平”、“气和”、“欲 节”、“事易”、“行道”、“能平易合 理而无事”,就是所谓“仁”了。如果人 们都能明白仁义之区别,人人都怀有仁的 修养,按义行事,人际关系就能处理得很 好,社会正常秩序也因之得到保持。
•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统地位。董 仲舒也因“今后学者有所统一”而“为群 儒首”,因“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 而“为儒者宗”
第一节 人性论与欲望论
•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 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 的自然资质,并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 “两有贪仁之性”。
•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一类是“圣人之性”,这是情欲很少,不 用社会教化而自然能行善的;一类是“斗 筲之性”,这是情欲很多,无论怎样教化 也不可救药而只能为恶的;一类是“中民 之性”,这一类虽有情欲,但可以为善也 可以为恶。
• 第二,“三纲五纪”
董仲舒根据其“王道任阳不任阴”——“阳 尊阴卑”的世界观,建立起“三纲五纪” 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
• 什么是“三纲”、“五纪”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
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 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 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 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种伦理关系 完全是出于天意,是不可改变的。——这 就是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的“三纲”
只有承认人们的欲望,并能把人们的欲望 控制在统治阶级设计的“合理欲望”范围
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一个人对于别人要 按社会行为规范办事,所以“义”是自己 应操持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对于 别人应以“仁”相待。
不以自己遵循的行为规范去要求别人,从 而“心舒”、“志平”、“气和”、“欲 节”、“事易”、“行道”、“能平易合 理而无事”,就是所谓“仁”了。如果人 们都能明白仁义之区别,人人都怀有仁的 修养,按义行事,人际关系就能处理得很 好,社会正常秩序也因之得到保持。
•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统地位。董 仲舒也因“今后学者有所统一”而“为群 儒首”,因“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 而“为儒者宗”
第一节 人性论与欲望论
•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 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 的自然资质,并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 “两有贪仁之性”。
•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一类是“圣人之性”,这是情欲很少,不 用社会教化而自然能行善的;一类是“斗 筲之性”,这是情欲很多,无论怎样教化 也不可救药而只能为恶的;一类是“中民 之性”,这一类虽有情欲,但可以为善也 可以为恶。
• 第二,“三纲五纪”
董仲舒根据其“王道任阳不任阴”——“阳 尊阴卑”的世界观,建立起“三纲五纪” 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
• 什么是“三纲”、“五纪”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
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 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 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 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种伦理关系 完全是出于天意,是不可改变的。——这 就是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的“三纲”
只有承认人们的欲望,并能把人们的欲望 控制在统治阶级设计的“合理欲望”范围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董仲舒课件

教学内容
• 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六艺”(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为 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的特点和培养任务。“ 《诗》 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 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 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 “太节则知暗 ,太博则生厌”,只有博节合宜才 能学与智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3.学贵专一
•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 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 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 ,形成专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 4.教师的“圣化”之功
汉
代
儒
——
学
董 仲
大 师
舒
董仲舒简介
•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是西 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教育家。董仲 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杂揉了阴 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 ”为核心的儒学神学理论。他从《 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 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 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 套治国方略。董仲舒是两汉经学的 代表人物,也是汉朝官方哲学的奠 基人,其思想学说代表了汉代儒学 神学化的特点。
教育原则与方法
1.强勉努力
• 在《对贤良策》中,他指出:“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与 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 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教育原则与方法
2.多连博贯
•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 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 又要演绎推理。
谢谢大家!
高端白酒文化战略从中国白酒第一坊向中国高尚生活元素的高端文化转变从白酒文化提升至生活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董仲舒以天道一统为大一统的哲学基础认为一是万物本原宇宙秩序和天道法则从天道一统出发强调文化一统政令一统社会一统经董仲舒的体系化和哲理化的大一统论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合也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一元化和极端化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2 、 著 述 : 《 太 极 图 說 》,《 通 书 》 ( 《 易 通 》 ) (诗文)《爱莲说》、《拙赋》等。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 《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图”是以 易象对易理的图解,“说”是以文字对易理的解 说。
• 《太极图说》中,周敦颐依据阴阳哲学的原理, 立足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了一个与佛教 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根源于无形无象、寂寞不动 的“无极”。它在天地产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 着丰富的内蕴。无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 太极,并处于不停顿地动静交替的状态,动时生 阳,静时生阴。实吸收了佛教“非有非无”的观 点,且其中有诸多观点源于道家。
——论“天道”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意义:建立起了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太学 在后世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 以太学养士,官吏的摇篮。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 2、重选举以取士
养士与选才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上各 类人才各尽其材。改革官吏铨选制度,设立察举 制。 各诸列侯、郡首岁供二贤人,经观察贤者有 奖,不肖者有罚。
“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 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 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 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 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 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矣。 ”
• 天意主宰一切(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 天人感应
• “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 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 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的缩影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 《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图”是以 易象对易理的图解,“说”是以文字对易理的解 说。
• 《太极图说》中,周敦颐依据阴阳哲学的原理, 立足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了一个与佛教 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根源于无形无象、寂寞不动 的“无极”。它在天地产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 着丰富的内蕴。无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 太极,并处于不停顿地动静交替的状态,动时生 阳,静时生阴。实吸收了佛教“非有非无”的观 点,且其中有诸多观点源于道家。
——论“天道”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意义:建立起了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太学 在后世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 以太学养士,官吏的摇篮。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文化史第四讲儒家文化
• 2、重选举以取士
养士与选才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上各 类人才各尽其材。改革官吏铨选制度,设立察举 制。 各诸列侯、郡首岁供二贤人,经观察贤者有 奖,不肖者有罚。
“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 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 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 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 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 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矣。 ”
• 天意主宰一切(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 天人感应
• “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 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 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的缩影
第三讲 封建社会的教育 第一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观,是封 建社会伦理原则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二、三大文教政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一页
下一页
(二)兴办太学,养士求贤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上一页
下一页
三、道德教育思想 (一)德育内容:三纲、五常
•
及以后君王统治的理论基础,影响长达两千多 年。
董仲舒幼壮之年即修学设教,中年虽从政,依然坚持 讲学授徒,贬官之后更是专事教学,晚年辞官回家之 后,不问家产,一心修学著书。他学识渊博,遍通五 经,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的学术造 诣受到时人的尊敬和爱戴,培养了一大批叱咤汉代政 治舞台的卿相大夫,造就了一大批活跃于儒林学坛的 学者儒师,无愧于其“汉代孔子”的称号。 •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众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有 《春秋繁露》和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对 贤良策》影响最大,其中《对贤良策》与教育的关系 也最为密切,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着重大深远的影 响。
• 董仲舒这一“人副天数”说最终强调的 是他的“行有伦理,副天地也”。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等级秩序都是“天”有意 识、有目的的安排,即“天意” 。 • 这就是他的“天人相与”、“天人感应 ”神学宇宙观。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目的在于论证封建等级 关系和伦理秩序的合法性及永恒性,也就是要 说明封建社会伦理是“尊天受命”的。 • 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是天所授予的,君 主之下的从属等级关系也是天意安排。“天子 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 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共尊皆 天也。”
• 社会上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为君臣、父子、 夫妇,皆为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根据: “阳尊阴卑”)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观,是封 建社会伦理原则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二、三大文教政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一页
下一页
(二)兴办太学,养士求贤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上一页
下一页
三、道德教育思想 (一)德育内容:三纲、五常
•
及以后君王统治的理论基础,影响长达两千多 年。
董仲舒幼壮之年即修学设教,中年虽从政,依然坚持 讲学授徒,贬官之后更是专事教学,晚年辞官回家之 后,不问家产,一心修学著书。他学识渊博,遍通五 经,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的学术造 诣受到时人的尊敬和爱戴,培养了一大批叱咤汉代政 治舞台的卿相大夫,造就了一大批活跃于儒林学坛的 学者儒师,无愧于其“汉代孔子”的称号。 •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众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有 《春秋繁露》和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对 贤良策》影响最大,其中《对贤良策》与教育的关系 也最为密切,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有着重大深远的影 响。
• 董仲舒这一“人副天数”说最终强调的 是他的“行有伦理,副天地也”。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等级秩序都是“天”有意 识、有目的的安排,即“天意” 。 • 这就是他的“天人相与”、“天人感应 ”神学宇宙观。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目的在于论证封建等级 关系和伦理秩序的合法性及永恒性,也就是要 说明封建社会伦理是“尊天受命”的。 • 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是天所授予的,君 主之下的从属等级关系也是天意安排。“天子 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 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共尊皆 天也。”
• 社会上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为君臣、父子、 夫妇,皆为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根据: “阳尊阴卑”)
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思想

三纲五常学说
•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 五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 为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父
夫
为
为
为
臣
子
妻
纲
纲
纲
仁义 礼 智 信
三纲五常学说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妻为阴”。
• “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 • 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
进度,即要做到“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 • 循序渐进,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
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 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堪”
)。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 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 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 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 君,天意之所予也”
• “太节则知暗 ,太博则生厌”,只有博节合宜才 能学与智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3.学贵专一
•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 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 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 ,形成专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 4.教师的“圣化”之功
“天人合一” 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 “圣人之性”已臻至善之境,无 须教化;“斗筲(shāo)之性”溺 于贪恶,不可教化;惟有“中人 之性”才是教化的对象。性三品 为君、圣教化民众提供了理论根 据。
• 2、天人合一与大一统思想。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注:合适的道理)也 。”
•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 正月”。元即是一,即原,即始, 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人 的本源,“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 人之元在焉”(《重政》)。其次, 董仲舒提出“一”是天地运行的规 律。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
•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河北枣强人, (《史记》讲为广川人,但历史上德州、枣 强、景州三处,郡名皆曰广川,都号称是 董仲舒的故乡,修建纪念馆。))主要活动 于景武之世。景帝时任博士(古代学官名。 武帝时指专管传授经学的官员。武帝继位 后,以对策(即贤良对策三篇,保存在 《汉书》中,人称《天人三策》)得到汉武 帝的欣赏。武帝派他为江都相,事易王。
董仲舒画像
二、时代的新问题:董仲舒政治思想 产生的时代背景
• 1、新制度需要新的理论论证。 • 秦朝确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制度,不能建立在赤裸裸的镇压之 上,需要一套意识形态为其辩护,提供 合法性和权威性。法家和黄老之学都不 能完成这一使命。
• 2、信仰失落,人的失落,人的尊严 与地位的丧失,需要新的理论纠正 这一危机。春秋以来理性的发展, 人文主义盛行,上帝、天命信仰被 严重打击和毁坏。
• 2、天人合一与大一统思想。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注:合适的道理)也 。”
•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 正月”。元即是一,即原,即始, 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人 的本源,“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 人之元在焉”(《重政》)。其次, 董仲舒提出“一”是天地运行的规 律。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
•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河北枣强人, (《史记》讲为广川人,但历史上德州、枣 强、景州三处,郡名皆曰广川,都号称是 董仲舒的故乡,修建纪念馆。))主要活动 于景武之世。景帝时任博士(古代学官名。 武帝时指专管传授经学的官员。武帝继位 后,以对策(即贤良对策三篇,保存在 《汉书》中,人称《天人三策》)得到汉武 帝的欣赏。武帝派他为江都相,事易王。
董仲舒画像
二、时代的新问题:董仲舒政治思想 产生的时代背景
• 1、新制度需要新的理论论证。 • 秦朝确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制度,不能建立在赤裸裸的镇压之 上,需要一套意识形态为其辩护,提供 合法性和权威性。法家和黄老之学都不 能完成这一使命。
• 2、信仰失落,人的失落,人的尊严 与地位的丧失,需要新的理论纠正 这一危机。春秋以来理性的发展, 人文主义盛行,上帝、天命信仰被 严重打击和毁坏。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3

历史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回顾:
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
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 苏”。
孔子
老子
韩非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
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
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 县得到推广 结果: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 。
随堂练习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 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 )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 路”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回顾:
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
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 苏”。
孔子
老子
韩非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
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
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 县得到推广 结果: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 。
随堂练习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 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 )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 路”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罢黜百家。……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
2、承上启下
A、承上—保存了儒学中“仁德”等基本理论
地位评价
“董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论衡·案 书篇》)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对策 一》)
B、启下—发展了的兼容能力,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 基调
(四)性三品论
“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 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
有善质而未能觉,待 教而后善
“名姓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主要 思想
建议总结 Proposals
地位评价
13
(一)积极方面
1、复兴儒学
“问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暴秦之后,圣 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宋元学案》卷二)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
(二)天人相通
2、天人感应
灾者,天之遣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 乃畏之以威。”(《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主要 思想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 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 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 舒传》)
主要 思想
夏代以寅月为正月,其时“天统,气始通化物, 物见萌达,其色黑”。于是夏朝的朝服、车马仪 仗等都尚黑,是黑统。商朝以丑月为正月,其时 “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始芽,其色白”。因而商 朝尚白,是白统。周朝以子月为正月,其时“天 统气始施化物,物始动,其色赤”。于是周朝一 切尚赤,是赤统。这就是“三统”。
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二小组全体成员 1
2
董仲舒其人
目
主要思想
录 地位及评价
3
总体概况
董仲舒其人
目
主要思 其人
董仲舒(公元前191年—公元前104年)调,研西方汉法广川(今河 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 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 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 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尊儒”、 “德政”、“尚礼”、“崇学”等方面,内涵极为丰富,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社会的人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 养,几乎涵盖了整个宇宙。汉武帝采纳他“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大一统后的思想文化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武帝之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成为此 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两 千年之久,董仲舒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 地位。
14
(二)消极方面
1、神秘主义最终发展成了东汉的谶纬迷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大盛,许多方士化的 儒生按照自己的意图附会儒家经典,从而产生许多解经的著作, 当时称做“纬书”。据纬书的说法,孔子作了《易》、《诗》、 《书》、《礼》、《春秋》、《乐》以后,又作了一些补充的 著作,这就是《易纬》、《诗纬》、《春秋纬》、《乐纬》等。 这类纬书和谶一样,都是变相的隐语,可由人作出各种各样的 解释。?当然,谶纬的内容相当复杂,包括天官星历,实异感 应、谶语符命、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知识、文字训诂, 旁及驱鬼镇邪、神仙方术及神话幻想,可以说是光怪陆离,无 奇不有。
地位评价
17
4、独尊儒术导致大批知识分子以功利的心态对待儒学
说五文之字,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 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弊。 (《汉书·艺文志》)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平津侯。” 《史记·儒林列传序》
提出天人相通的直接目的?
1、尊君—君权神授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
“君人者,国之本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 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主要 思想
2、限君—君权天制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春秋繁露·必仁 且智》)
1、天人合一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 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 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 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为人者天》)
主要 思想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 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 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于其可 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 也。”(《人副天数》)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举贤良对策一》)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 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 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汉书·董仲舒 传》)
(三)三统三正
董仲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每个朝代的新统治者受天命 为王,都必须按照在三统中循环的位置,相应地确定和改变正朔、 服色等等。否则就是“不显不明”,违背天志。董仲舒强调, “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认为正朔、服色随朝代的改变 可作必要的改变,但作为社会的根本大“道”,诸如三纲五常,是 永远不能改变的。
地位评价
15
2、儒学的学术性和独立性逐渐丧失,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A、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 哲学。 B、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 C、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君权神授。 D、以神权限制王权。
地位评价
16
3、教育方法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 书·董仲舒传》)
5
董仲舒 其人
6
(一)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主要 思想
(二)天人相通
2、承上启下
A、承上—保存了儒学中“仁德”等基本理论
地位评价
“董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论衡·案 书篇》)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对策 一》)
B、启下—发展了的兼容能力,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 基调
(四)性三品论
“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 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
有善质而未能觉,待 教而后善
“名姓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主要 思想
建议总结 Proposals
地位评价
13
(一)积极方面
1、复兴儒学
“问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暴秦之后,圣 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宋元学案》卷二)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
(二)天人相通
2、天人感应
灾者,天之遣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 乃畏之以威。”(《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主要 思想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 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 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 舒传》)
主要 思想
夏代以寅月为正月,其时“天统,气始通化物, 物见萌达,其色黑”。于是夏朝的朝服、车马仪 仗等都尚黑,是黑统。商朝以丑月为正月,其时 “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始芽,其色白”。因而商 朝尚白,是白统。周朝以子月为正月,其时“天 统气始施化物,物始动,其色赤”。于是周朝一 切尚赤,是赤统。这就是“三统”。
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二小组全体成员 1
2
董仲舒其人
目
主要思想
录 地位及评价
3
总体概况
董仲舒其人
目
主要思 其人
董仲舒(公元前191年—公元前104年)调,研西方汉法广川(今河 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 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 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 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尊儒”、 “德政”、“尚礼”、“崇学”等方面,内涵极为丰富,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社会的人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 养,几乎涵盖了整个宇宙。汉武帝采纳他“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大一统后的思想文化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武帝之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成为此 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两 千年之久,董仲舒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 地位。
14
(二)消极方面
1、神秘主义最终发展成了东汉的谶纬迷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大盛,许多方士化的 儒生按照自己的意图附会儒家经典,从而产生许多解经的著作, 当时称做“纬书”。据纬书的说法,孔子作了《易》、《诗》、 《书》、《礼》、《春秋》、《乐》以后,又作了一些补充的 著作,这就是《易纬》、《诗纬》、《春秋纬》、《乐纬》等。 这类纬书和谶一样,都是变相的隐语,可由人作出各种各样的 解释。?当然,谶纬的内容相当复杂,包括天官星历,实异感 应、谶语符命、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知识、文字训诂, 旁及驱鬼镇邪、神仙方术及神话幻想,可以说是光怪陆离,无 奇不有。
地位评价
17
4、独尊儒术导致大批知识分子以功利的心态对待儒学
说五文之字,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 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弊。 (《汉书·艺文志》)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平津侯。” 《史记·儒林列传序》
提出天人相通的直接目的?
1、尊君—君权神授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
“君人者,国之本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 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主要 思想
2、限君—君权天制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春秋繁露·必仁 且智》)
1、天人合一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 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 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 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为人者天》)
主要 思想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 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 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于其可 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 也。”(《人副天数》)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举贤良对策一》)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 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 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汉书·董仲舒 传》)
(三)三统三正
董仲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每个朝代的新统治者受天命 为王,都必须按照在三统中循环的位置,相应地确定和改变正朔、 服色等等。否则就是“不显不明”,违背天志。董仲舒强调, “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认为正朔、服色随朝代的改变 可作必要的改变,但作为社会的根本大“道”,诸如三纲五常,是 永远不能改变的。
地位评价
15
2、儒学的学术性和独立性逐渐丧失,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A、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 哲学。 B、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 C、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君权神授。 D、以神权限制王权。
地位评价
16
3、教育方法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 书·董仲舒传》)
5
董仲舒 其人
6
(一)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主要 思想
(二)天人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