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摘要:大众传媒时代,拟态环境越来越深入、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为了防止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大众传媒;拟态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一定大众传播媒介系统来实现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大众传媒通过技术手段和组织机构,不断地用“反映现实”的方式建构社会现实,在现代人和现实世界之间,插入了一个庞大的媒介营造环境——拟态环境。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并越来越深入、全面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应对大众传媒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开始研究媒介素养问题并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普及面窄,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当青年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媒介接触时间成倍增长,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当中一部分人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课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又可称为媒体素养、媒体素质等。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本文是在第一层含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感觉到了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992年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全球传媒教育的新趋势》以后,媒介素质教育已成为一股世界潮流。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国都已将这一内容正式纳入到正规的教育课程。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则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等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开发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进入本土化实践阶段则更晚。2004年9月上海交大首开《传媒素养》公选课程,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媒

介素养的教材。近几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从产生时起,就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演变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面的概念。我国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女士给媒介素养教育下的定义:培养公民媒介素质的教育,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已。

[2]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们生活在“拟态环境”之中

拟态环境的出现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传媒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的“拟态环境”,已经成为中外许多学者的共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1、“拟态环境”的涵义

“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李普曼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专栏作家李普曼研究了大众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而独特的影响。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依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去了解和认知,进而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所谓的“拟态环境”,正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3]

2、“拟态环境”的双刃性:向导和误导

“拟态环境”说明了在大众传媒时代,现代人的生活特征,即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营造的虚拟信息空间里。我们每天看报、读书、听收音机、看电视、上网,置身于媒介的海洋,大众传媒成为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成为我们社会化过程里最重要的力量。“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假环境之间的插入物。他的行为是在对于虚假环境的一种反应。但是,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其后果就不是在刺激起行为的假环境中而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因为在社会生活的层次上,所谓人对于环境的调整当然是通过各种虚构作为媒介来进行的”。[4] “拟态环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还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意义,甚至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方式。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拟态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再现,但这种再现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经过了传播媒介的选择和加工,媒介常常会根据传播的需要来选择报道的重点和角度。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树立“意见领袖”、营造“意见环境”等手段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有关现实的有用信息,使人们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同时“拟态环境”通过对事件的解释、规定实现社会协调作用。人是社会的人,拟态环境通过言论、宣传,帮助社会形成共识,协调人们的行为,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拟态环境”反映的是局部的、加工过的客观现实,有时也在误导我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一方面,由于媒介是通过文字或音像重现现实世界,即使是正面的传播信息,人们也可能做错误的解读;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媒介出现了低俗化、娱乐化倾向,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增多,尤其是在网络中。这种“拟态环境”不仅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思维判断能力下降,而且也使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呈现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误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大学生群体对“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缺乏“免疫力”

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位,高校目前也没有把正规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所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较低。“当大众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大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的时候,媒介的负面作用就更为明显,至少是与正面作用呈交错抗衡的状态”。

[5]由于过多地接触和依赖现代传媒,很多大学生将“拟态环境”等同于现实环境,或者沉迷于网络,变得自我封闭、冷漠暴躁;或者被误导盲目追求高消费;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因缺乏一定的传媒素养走入误区导致媒介行为的失范。据了解,中国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曾上过黄色网站,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色情信息的则更多;有的大学生因过度沉迷于网络而混淆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区别,将游戏中的暴力运用于生活中,导致杀人、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有的在网上说脏话、进行人身攻击、盗用私人信息、实施智能犯罪等。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知识水平高的群体,在世界性难题——黑客现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是通过传媒获得的。媒介传播中大量存在的消极因素已经并正在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至于对那些自制力不强的成年人的影响,事实上也是惊人的。开放的危险只能用开放的办法来对付,除了通过媒介立法、加强监督、媒介自律等形式规范媒介行为,引进传媒素养教育应该是我国现实而紧迫的选择”。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广义上来说,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分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部分。专业教育主要针对影视、新闻等与媒介传播相关的专业学生开设,重点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为社会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狭义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