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特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范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5f451e37915f804d2b16c1a2.png)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典型例题 《海国图志》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典例】(2011·北京文 综·16)“九州缩地凭挥翰, 四海拔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 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信息提示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用。
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典例4】(2013·江苏单科·7)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 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 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 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 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 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 关键信息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演变历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 阶段 (1)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 的层次。 (2)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 (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 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4)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03fec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c.png)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化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观念与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交融与碰撞,思想观念的变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思想家进行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交相辉映,各种学派和思潮并存。
尽管儒家传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同时,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也迅速传入中国,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多元化的思想格局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解放与反传统观念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更多的人开始质疑和反思传统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推崇科学、理性和进步的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他们对封建社会的束缚表示不满,并努力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思想解放和反传统观念的兴起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思想与政治运动的联系紧密。
在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思想与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都与思想观念的变革密不可分,思想家们的思想理念为这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由于政治运动的激烈和压力,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常常与政治关系紧密,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往往被政治实践所改造和利用。
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引发了很大的共鸣。
梁启超则主张西方现代化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中国人必须要先有中国心,然后才有国际心”的观点。
孙中山则提出了三民主义,强调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e57a30d71fe910ef12df8cb.png)
【解析】选D。分析材料作者认为,正确的社会转型应该是“首 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是思想 解放,随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据此本题应选D。但中国历史 发展的事实并未按照这一顺序。
专题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 1.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由抗拒排斥到逐
渐接受,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再到思 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3.有一定的继承性:每次探索都因前一次探索的得失而有 所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专题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 (器物层面)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第三阶段 (思想层面)
时间
从鸦片战争到甲 午中日战争
从甲午中日战争 到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期
指导 思想
“中体西用”
由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发展为 “三民主义”
由民主科学思想 到马克思主义
代表 地主阶级抵抗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特点 救民族危机。未 救民族危机;未对 和否定偏向,未与
触动封建旧文化 封建文化彻底批 工农群众运动相
的根基
判
结合
第一阶段 (器物层面)
第二阶段 (制度层面)
第三阶段 (思想层面)
由师夷长技以制 由维新变法到辛 由新文化运动到
实践
夷到洋务运动 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建立
【特别提醒】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被动接受 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随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 学习西方和挽救国家危亡结合在一起,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不断 演进,体现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c15d8a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3.png)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1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96cb711bee06eff9aef8073c.png)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9世 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战期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 中国成立初期)。
政治近代化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 戊戌变法(1898);
政治民主。
辛亥革命(1911)
思想近代化 传播西学,学习西方 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 民 先进科技、民主制度 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 和民主思想。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 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 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 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过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中国近代化专题复习之一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分析
●近代化的含义与类别
含义: 以现代工业、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实现
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 程。
类型: 资本主义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近代化的内涵及表现
领域
内涵
表现
经济近代化
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 和生产方式,发展资 本主义近代工业。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 因为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 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 历史背景☆。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 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 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 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先诸皇帝下 令毁版。(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7f68c210066f5335a812139.png)
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的传播原因及其特点综述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究其原因在于:适应了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传统文化的奠基作用;儒家学者的选择传播。
关键词:进化论思想;传播原因;儒家思想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动荡时期,传统文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涌入,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一派纷然杂陈、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其中,进化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既深且巨。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短短三十年里,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一种普世性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国许多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观察世界、变革现实的思想武器,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妙药良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词,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理论本身,那么就要了解其来龙去脉,19世纪末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适时地来到中国。
“我们放开眼光看一看,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
”[1]进化论之神奇魔力来自何方,它又是怎么样传播以至于风行中国的呢?一、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进化论适应了国人急于摆脱民族危机的心理需要,同时,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顺利转变。
并且中国的学者对西方进化论做了细致的抉择和筛选[2],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现实需要。
杨惠敏认为中国近代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既直接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近代自然科学成分。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7fbe1aff524ccbff12184e8.png)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6809e1f8c75fbfc77db281.png)
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由于种种因 素并未对封建主义作像样的批判,思想启蒙十分不 够。而倒退复辟逆流的甚嚣尘上,国家民族的处境 一天天坏下去。大量的头颅和鲜血,换来的却是北 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风云骤 变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压力,是难以想像和承受的。 在民初十年间,在思想文化领域,陈独秀、胡适、 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着力批判传统文化, 主张全盘学习西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我国经常存在着复古暗流, 并且不只一次地掀起过复古思潮,这固然是由于中 国传统力量的强大,但也不能不说,这与五四新文 化运动时期的先进分子缺乏科学的分析态度,从而 给复古势力留下了可乘之机颇有关系
1.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 路,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题歌,爱国主义 成为系人心弦的最强音。在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 下涌现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2.各种社会思潮的云涌风发,形成中外历史上罕 见的奇观,并带有紧迫性和某些超前现象。 3.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始终是同中 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 4.经过比较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潮 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受政治影响,中国近代思潮的各领袖忙于解答中国 向何处去的大问题而缺乏对西方本源思想的消化吸 收,西方思想在他们那里常成为政治方案的一种依 据和点缀,因此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政潮起伏, 某一思潮代表在另一思潮中又重露头,而这两种思 潮并不完全相同。 在对西方本源思想的消化吸收并与中国实际结合中, 马克思主义显现了它与众不同的风采。新民主主义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历经考验在抗 战前夕初步形成,在众多思潮中独树一帜。 社会思潮紧密联系政治,紧密联系社会矛盾,应是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最大特点,二三十年代社会思潮 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c055e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2.png)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一、倡导国家独立和民族强盛近代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处于被动地位,民族危机严重。
因此,各种思潮都主张国家独立和民族强盛。
这种倡导体现在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中,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民主国家;改良派则主张通过变法,振兴国家,增强民族实力。
二、主张科学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兴起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兴起与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知识分子的兴起密切相关。
科学教育的普及使得中国社会开始接触到西方思想和知识,进而启蒙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现代知识,开始对中国传统观念和制度提出质疑,并积极探寻的途径。
三、传统与西方思想的交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传统与西方思想的交融。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而近代启蒙思想具有西方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尊重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观念与西方的现代化思想相互纠葛,既有倾向传统的保守主义,也有倾向现代的进步主义。
四、思潮多样性和对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对立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倾向和观点,如保守主义、进步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
这些思潮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辩论和对立,代表不同思想派别的知识分子相互争论,试图影响社会的进程和方向。
五、注重实践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更加重视实践和。
知识分子们通过诸如新闻报刊、杂志、书籍等媒体,积极传播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他们重视现实,试图通过现有制度和观念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六、思潮与革命运动的关联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革命运动有着紧密的关联。
许多思潮的提出和发展,往往伴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思想家们的思想启迪了革命者,成为他们推动变革的理论基础。
同时,革命运动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潮的酝酿和蔓延。
以上所述是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对立性和动荡性。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1b94e2552e3f5727a5e962b9.png)
论述题1、试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定主题和特征答: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即爱国主义。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没有民族的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出现真正的独立。
实现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近代化,从根本来讲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后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实践证明行不通。
当时中国已经失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可能。
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为近代化开辟道路。
其特征表现为,第一、思潮纷繁、反复多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是主题,是时代的最强者;第二、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各种思潮的泉涌风起,形成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奇观,并带有紧迫性和某些超前现象;第三、尖锐激励,始终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种思潮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2、请简要评价一下洋务运动答: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
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3、试论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大论战的内容和争论重点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是指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为代表的新旧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关于东西文明比较的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3bdb4c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4.png)
90 多总结发生在学校周边的安全小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听课欲望。
因为课本上的一些故事,在新书发下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学生们读透了,反复的学习只会让其感到无聊,而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则会表现得更为有兴。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中,先将前段时间在学校运动会当中发生的事情讲给学生们。
“运动会的早晨,同学们都高兴的来到学校,可是一年级三班的一个男生却住了院,原因就是在过马路的时候一边拉着爷爷的手,一边玩玩具,在到了马路对面后发现玩具小车的车轮掉在马路中间,他便摆脱爷爷的手,飞快跑到马路上去捡玩具,结果被过往的电动车撞到把小腿撞伤了。
幸好只是电动车,幸好只是轻微骨折,若是大货车,后果将不堪设想。
”学生们在听了老师的安全小故事之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还有些同学开始列举自己知道的类似安全事故,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加上老师的简单分析,获得了相应的安全知识,对生命也就更加珍惜了。
3.情景模拟,提高能力。
听课仅限于理论认知范围扩大,只有参与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能力。
平时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表演当中,去特定情境当中体验真实情景当中的人物情绪,然后和他人交流分享。
例如《今天你安全吗》一课,课上让学生扮演和陌生人交往过程,一个学生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
小学生机制回应陌生人,引得老师学生哈哈大笑,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这节课的内容不自觉的就可能会派上用场了。
同样,再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为例,让学生模拟如何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工作的时候用颜色鲜明的衣服挑在窗户外吸引行人注意力,尽快让消防员发现自己。
通过各种表演,这些可能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应变能力就能够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也能够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习充满乐趣。
四、结语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且类型多种多样。
中国近现代主流进步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主流进步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14d4410fad6195f312ba6c2.png)
理 论 三 民 主 义
思 升 中 想 华 国 化 新 马 文 克 毛 化 思 泽 东 运 主 思 动 义 想
受新 升 挫发 华 展 左 邓 三 倾 小 个 错 平 代 误 表
理 论 观
科 学 发 展
1、外部刺激
2、国人探索(层层递进)
1.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 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 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A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侵略改变了中国现状、惊醒了国人 2.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 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C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年代 开始年 结束年 全民 41.5 54.5 集体 3. 2 17.1 公私合营 4 27.2 私营 30.7 0.04 全体手工业 20.6 1. 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B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三、怎么样?
1、救亡、建设 3、经济 2、社会、风俗 4、理论完善
1、外部刺激 2、国人探索(层层递进) 8.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 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 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 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B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f811677ba0d4a7302763aeb.png)
高考总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代表人物:奕、李鸿章、曾国藩等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试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
![试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194a7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74.png)
试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大批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中国被席卷进入到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浪潮之中,经济和教育文化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资产阶级维新派冲破了固有的“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思想,倡导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以应对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并以富民强国为宗旨,提出振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思想和抱负。
在教育领域,这些资产阶级维新派也提出了“教育救国论”,并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思想,建构近代教育体制。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在对早期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对于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变革思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国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打破了“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陈腐观点,并倡导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工商业,以应对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
从教育思想变革来看,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也推动了中国封闭式的传统教育向更为开放的现代教育迈进,提出了废八股、变科举、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主张和倡议,呼吁“教育救国论”,具有时代性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的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分为两个时期和阶段,前期的人物代表主要有郑观应、冯桂芬、王韬等人;后期的人物代表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
他们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主张和倡导西化,在政治主张上倾向于限制君主的权利,积极推行西方的立宪制;在经济主张上破除了“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陈腐观点,并倡导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国策;在教育思想和文化领域,则将西方的科学文化引入中国,提出废八股、变科举的教育主张。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a4a30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1.png)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6d96c66edb6f1afe001f36.png)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承与特点文章回顾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分析了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的特点,包括思潮盛行原因多是对社会现状不满;出发点都是救国自强;代表人物大多是知识分子;都是主张学习西方。
论述了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承及转变,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
标签:经世致用;中国近代;历史特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辞海》中的释义是: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因此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关心国事,关注社会,用自身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及矛盾,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标。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表现出以爱国为起点与核心的伟大精神。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思想充分显现并与时俱进,深刻影响着近代历史的发展。
一、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经世致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提出的。
从思想史来看,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世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从而达到他理想中的天下大同。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自产生之初,便具有经世的传统,影响着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注社会,甚至承担救国救民的责任。
但经世致用观念不一定是儒家思想所独有,有论者认为,西汉“独尊儒术”后,后世儒生以“通经致用”作为自身治学的目标及抱负,使其演变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有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1]孔子之后,历代学者也积极倡导经世思想,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思想不断延续,而历代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都有一个时代特征,即社会转型之际或内忧外患之时,知识分子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或提笔立书,或言语号召,使经世之风广行于志士之间。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11cac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2.png)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中国近代思想史源远流长,自古有“学以致用”的各种思想流派。
在中国近代的诸多的变革中,思想的变革也必然是其中一个历史进程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大幅度地被激发,种种思想的异变、衰褪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成长提供了原动力。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思想史的演变和特点,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经典性。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背景思想史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都对思想流派的构建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思想传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尽管近代以来有了许多变化,但文人学者的思想观念仍然被重视。
同时,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内外交往不断增多,各种思想潮流也不断冲击中国传统。
国际上,资本主义渗透到中国,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蔓延开来,甚至不少人还开始倡导社会主义思潮。
各种思潮的交织、融合与对抗,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其中一部分。
二、思想史的演变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始于清朝末年,以五四运动为一个历史节点。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主导性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起、发展和衰亡,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1、伪科学思潮20世纪初期,西化风潮、知识革命和资产阶级发展的全盛期,促使中国出现了伪科学思潮。
这种思潮流传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张之洞和梁启超的“洋务派”。
这些人在以西方的先进科技为基础的思潮下,希望用科学技术发展中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伪科学思潮不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受到传统思想及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之一。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经历了太多意义重大的变革,诸如“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等,其基本思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尝试和聚合,是一股全新的思想力量。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621942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d.png)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评价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08-06-25 02:22:01)转载▼标签:思想史思潮政治思想梁启超中国分类:讲坛文录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分析历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铸造了一个比较奇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动荡多变,悲壮激烈。
既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衰落悲哀;也有从金田起义到武昌起义的英勇壮烈。
在这一历史时期,各色人物,纷纷登台,各种事件,此起彼伏。
屈辱与拼博,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动……似滔滔巨浪,尉成大观。
黑格尔曾认为,哲学作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应该表现出时代的逻辑,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一的政治思想,则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在中国近代激烈动荡的舞台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也相应地进行了独特的表演。
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四个方面:1、思潮纷繁,反复多变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短短几十年,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各显峥嵘。
概而言之,既有封建主义的挽歌,更有资本主义的炫耀,还有社会主义的憧憬。
所有这些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异常复杂的图景。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信仰追求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更何况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社会心理沉淀而深深地溶于其血液之中,很自然,他们容易回到传统思想的老路上去,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2、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扮演主角,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保守性和软弱性,在思想领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西学东渐,即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来去自由,无所约束,社会经济状况从根本上产生影响,文化自身的内容也产生复杂的综合反映。
思想转型时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冲突与融合问题。
近代思想的发展的特点
![近代思想的发展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a61c20ad51f01dc381f1bc.png)
近代思想的发展的特点
1、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2、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即器物——制度——思想。
第一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为核心的物质文明。
林、魏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引导中国睁眼看世界。
洋务派并付诸实践,创办新式学校和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第二阶段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方案和共和国方案。
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批判封建主义思想。
但各个阶段学习西方并未与中国实践真正结合起来,都以失败告终。
只有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赢得了革命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4baac3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0.png)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特点,并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历史启示?
最开始,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接着,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然后,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再接着,接受马克思主义,
再然后,“走自己的路”,
最后,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启示:
由于各国基本国情不同,所以照搬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一定能成功。
只有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再结合马克思主义,才是最适合中国的道路。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系统,它可以也应该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并通过研究新问题、产生新理论而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