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号脉法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脉搏顺口溜汇总,学会它你也能号脉了,朗朗上口,建议收藏
中医脉搏顺口溜汇总,学会它你也能号脉了,朗朗上口,建议收藏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议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三分钟教你把脉
三分钟教你把脉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病人的)的寸(食指)、关(中指)、尺(无名指)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脾胃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了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脾胃问题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沉困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在中医临床中,号脉是最基本上技术,病人来了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是最常见的动作,但辩脉是很复杂的。
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小编认为掌握以下10种脉象就足够了,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学会。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心):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肝):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肾):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肺):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脾):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且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命门右肾):偏弱的话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小编的一点心得,希望能为中医爱好者指点一下号脉的门径,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小编批得体完无肤。
小编说脉诊学中医就靠三个手指头,学会学精凭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从诊脉学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初步知识,写出来供大家交流学习,多了对初学者难以理解,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中医号脉技巧以及手法
中医号脉技巧以及手法把脉是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医生用手指放在患者被诊断的手腕上,通过对脉搏的部位、速度、强度、节律和心态,判断被诊断者的身体状况。
对于成人切脉,可以使用三指定位,三指的疏密可以按照患者的高矮做适当调整。
小儿的脉象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时,可以用一指定关,不用细分三指。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以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把脉的部位1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1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中医怎样号脉呢
中医怎样号脉呢中医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只需要通过号脉就可以发现身体中的疾病,不过号脉是具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要对患者的气血在脉管中的流动状况进行观察和判断,然而再通过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了解,最后才会得出结论,很多人对中医号脉都非常的好奇,那么中医怎样号脉呢?第一,中医怎样号脉呢?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二,根据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还要根据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中医怎样号脉呢?中医把脉里,把手腕寸口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对应不同的脏器,我们手指按压的也就是这三个部分。
(关的位置就是掌下的那个骨头,寸尺分别在前后。
)另外不论左右手,食指按寸,中指按关,无名指按尺。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自己给自己把脉,可以从手背方向穿过,也就变成握腕的状态,这时手指的位置是刚刚好的。
然后我们要熟记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
有一说法是右手为肺脾命,这个命是指命门,也就是肾火。
相对应的这种情况下,左手的肾就是指肾阴。
简单的把脉方法
简单的把脉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诊人体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
以下是简单的把脉方法:
1. 找到患者的脉搏点:常用的脉搏点包括手腕、肘部、颈部和足踝部。
2. 了解脉搏的节律:触诊脉搏时要注意脉搏的节律,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
3. 了解脉搏的强度:触诊脉搏时要注意脉搏的强度,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有力的,但不应该过于强烈。
4. 了解脉搏的速度:触诊脉搏时要注意脉搏的速度,正常情况下,脉搏的速度应该是适中的。
5. 判断脉搏的质地:触诊脉搏时要注意脉搏的质地,正常情况下,脉搏的质地应该是平滑的,没有明显的阻滞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把脉时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建议在正规医院或中医诊所进行。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 1 -。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号脉,原来这么简单(附:视频讲解)
中医号脉,原来这么简单(附:视频讲解)
把⼿掌或者拳头往⾃⼰⾝体⽅向勾起来,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腕部有三条折线,最
下⾯⼀条折线就是鱼际线,这条线在脉相上就叫做⼨。
摸不到没关系,跟着我的思路⾛,我⼀
定要让你的眼睛看到。
⼨⼝脉,是⼿太阴肺经的动脉,太阴⾏三阴之⽓,所以⼨⼝可以诊断⼈的五藏,它可以查看⼈
体的体内实器的状况;⼈迎脉,是⾜阳明经的动脉,阳明⾏三阳之⽓,所以⼈迎可以诊断⼈的
六腑,它可以查看⼈体的体内的虚器的状况。
这两者前者主内,后者主外,内者为阴,外者为阳,阴阳协调才能相互统⼀,否则就是异常,异常就是⼀种病态。
⼈体是⼀个及其精密⽽⼜智能的有机体,当阴阳不平衡时它会⾃⼰⾃动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
发病的过程。
如果⼈体不能⾃⼰解决⾃⾝的⽭盾了,那么要么它统⼀了疾病,要么被疾病统⼀了,总之:分是为了合,合也是为了分,分分合合推动着⽭盾的运动。
阴阳变化着的双⽅的较量体现在⼨⼝与⼈迎脉是如何的呢?藏阴盛,⼈迎⼩⽽⼨⼝⼤;藏阴
虚,⼈迎⼤⽽⼨⼝⼩。
府阳弱,⼨⼝⼤⽽⼈迎⼩;府阳旺,⼨⼝⼩⽽⼈迎⼤。
⼈迎四倍于⼨⼝,这就是溢阳,也就是阳外逃了,或者说是阳脱,这种脉象必死⽆疑,治不
活。
⼀指⾏阳归根术提⽰有⼀种俗话说:男怕精神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是即将死亡的前兆。
⼨⼝四倍于⼈迎,这就是溢阴,也就是阴外逃了,或者说是阴脱,这种脉象必死⽆疑,治不
活。
有⼀种俗话说:⼥怕沉迷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是即将死亡的前兆。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简单的号脉
2 . 1 加 强 职 业 高 中 生数 学 学 习 目的 性 教 育 , 帮 助 他 们 重 立 正确 的 学 习观 。 数 学 教 学 的 真 谛是 让 学 生在 学 习数 学 的过 程 中感 受 到 学 习数 学 是 一 种 社会 需要 和精 神享 受 。这 种 感 觉 不 只 靠 教 师 的 说 教 能 产 生 ,更 主 要 的 是数 学 自身 的魅 力 和 吸 引 力 。也 就 是 说, 教 师 除 了平 时 不 忘 对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辅 导外 , 还 要 把 更 多 精 力 花 费 在 对数 学教 材 的 艺术 加 工 和处 理 上 ,充 分 挖 掘 数 学教 材潜 在的趣味性 , 把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转 变 为 符 合 职 业 高 中 生 心 理 需 求 的课 题 。 尽 管 数 学 知 识 有 点 枯 燥 , 但 表 达 它 的方 式 方 法 、数 学 产 生 和 发 展及 在 实 践 中 的应 用 却 是 相 当生 动 和 多彩 的。 例 如: 教 学数 学 归 纳 法 时 , 学 生 不 懂 自然 数 的序 数 理论 , 很 难 直 接 理 解数 学 归 纳法 的原 理 ,于是 讲 解 该 知 识 时 从 多 米 诺 骨牌游戏开始 ,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交流、 讨 论 得 出两 条 : 第一 , 第 一张骨牌 被撞倒 ( 倒 的基础 ) ; 第二 , 当 前 一 张 骨 牌 被 撞 倒 时。 后一张骨牌跟着 被撞倒 ( 倒 的传 递 性 ) 。笔 者 借 机 切 入 话 题: 数 学家 就 是 根 据 类 似 于 骨 牌 被 连 环 撞 倒 的 事例 , 总 结 出 了 种 重 要 的 数 学思 想 方 法— — 数 学归 纳 法 , 水到渠成。 接 着引 出完 成 数 学 归 纳 法 的 三 个 步 骤 。这 样 教 学 引 入 不 仅 使 学 生容
把脉的正确方法
把脉的正确⽅法2019-04-23 12:15现在很多⼈都喜欢进⾏把脉,那么今天为⼤家讲讲把脉的正确⽅法。
材料/⼯具把脉⽅法1诊脉位置在⼿腕⾼⾻向内侧推,在筋⾻之间,为关脉,我们⽤中指按住,然后把⾷指和⽆名指落下,⾷指的位置就是⼨,⽆名指的位置就是尺。
2诊脉环境诊脉时应有⼀个安静的环境,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
古⼈曾强调选择“平旦”(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
<br/>医⽣在诊脉之时,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集中于指下,细⼼体察脉象。
3诊脉时间每次诊脉的时间,古⼈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次,现在⼀般不应少于⼀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
时间过短不仅不能精确地体察脉象,⽽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
4诊脉姿势诊脉时,要让病⼈取坐位或仰卧位,⼿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臂位置与⼼脏保持同⼀⽔平,直腕仰掌,以使⾎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5诊脉⼿法对成年⼈诊脉,应⽤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的中指按在病⼈掌后⾼⾻(桡⾻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脉,⽤⽆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
三指隆起呈为⼸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平布,疏密要适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相适应,⾝材⾼⼤的布指宜疏,⾝材矮⼩的布指宜密。
⼩⼉⼨⼝脉部位甚短,不宜⽤三指候⼨、关、尺,可采⽤“⼀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6按脉时指⼒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轻微⽤⼒按在⽪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筋⾻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按到肌⾁为中取,名叫“寻”。
这样⼨、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7诊脉⼒度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同样的⼒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
也可单按其中某⼀部,如诊⼨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指和⽆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指,叫做“单按”或“单诊”。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
诊脉-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溪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
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二)诊脉方法医生诊脉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脉脊,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脉动应指最佳的部位,并可调节适当的指力。
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
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
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常用指法介绍于下: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的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总按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分钟让你学会中医的简单号脉法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
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医生的手指要和病人的脉,呈现45度角。
角度过大,脉过不去,角度过小,沉脉把不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
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
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
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火证脉象: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的为实火;洪数见寸脉为心火;见右寸为肺火;见左关为肝火;见右关为脾火;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
惟虚痨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
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
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
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
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
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
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
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
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
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
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举要而言,根据历代名家论火脉之形态,指法之考究,虚实火湿之反映。
熟读深思,结合临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一隅三反,则岂止火脉之一途也。
初习中医诊法,常感脉象繁多错杂,或粗分六部,临证难得精辨,或背诵二十八类,临证又恍惚其间,慨叹脉经言简而仲景意赅,究其原委,多不知平脉何如。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平脉者何?平和之脉象矣。
所谓一呼一吸脉来四至,不浮不沉,不迟不数,重按有根,来去有神。
然无以为度。
一曰类于滑脉,一曰类于缓脉,其实不妥。
)
平脉者何?平人之脉象矣。
而平人之脉象皆有不同。
无病之人,气血调畅,心神内守,必与四时相应。
所谓春弦秋浮(毛),冬沉(石)夏洪。
春风生发,脉络充盈,营卫萌动,柔韧不足,故而略弦。
夏暑炽热,阳气有余,涌动营气,澎湃脉络,故而略洪。
秋日收敛,营气入潜,阳托于外,脉络毛躁,故而略浮。
冬主收藏,营深卫浅,精气内蕴,百脉充盛,故而略沉。
此皆平脉也。
然应时之脉又有参差。
何哉?
探询先贤论脉,皆以平旦为度,所谓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然今之病家常需旅途奔波,先动气血,又膜拜大医,诚惶诚恐,后乱方寸,何以论平脉。
若辰巳取脉则多浮,日中之脉则略数,日暮之脉则略沉,夜半之脉则略缓,餐前则略细,餐后则略滑,皆平脉也。
又,无病之人,幼盛暮衰,儿女有别,自然之理。
幼者稚阴稚阳,轻取鼓动有余,重按根基不足,此亦平脉也。
壮男风华正茂,百脉畅通,气血流利,阴平阳秘,必然多滑。
妇人气血平和,经潮有度,营气有余,阴血旺盛,自然略缓。
耄耋之年,虽营卫渐衰,然百脉皆通畅,或可偏弦,或可偏长。
皆为平脉矣。
劳力者多耗气,劳心者多耗血,虽未发病,然必见于脉,临证必予斟酌。
再,人分华夏,地分南北,所谓南方脉象多软,北方脉象多实,东者偏濡,西者偏紧,皆平脉也。
经曰平脉者,胃、神、根也。
胃者,胃气也,后天之本矣。
脉中胃气充盛,指下徐徐有力,满部应取,鼓动从容。
浮取柔软,中取滑利,沉取不衰。
神者,神气也,心神内守矣。
脉中有神,指下三部有序,先尺后关,两寸分明,不哗不噪,如君踱步。
轻取如常,重取三部相衔。
根者,根本也,先天之本矣。
脉中有根,指下重取不衰,尺脉充盈,有始有终,随指相应。
尺部力取轻重,而胃神不坏。
临证论脉,又当审察神色体态,酌以增减。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
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
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
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