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绪论【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内容: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病历书写和诊断思维方法。

2. 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诊断学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学习诊断学的重要性。

第一篇常见症状【教学内容】常见症状(1)发热:发热的概述;发热的病因分类(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和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发热的伴随症状。

(2)水肿:水肿的发生机制、病因分类及特点;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及肝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3)咳嗽、咳痰:咳嗽的病因、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音色、痰的性状和量、咳嗽的伴随症状。

(4)咯血:咯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伴随症状。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5)胸痛:胸痛的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伴随症状。

(6)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和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的呼吸困难。

(7)腹痛:腹痛的病因(急性腹痛、慢性腹痛)、发生机制(内脏痛、躯体痛、牵涉痛)及临床表现(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和缓解因素、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8)腹泻: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制;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腹泻的临床表现。

(9)黄疸:黄疸的概述、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鉴别。

(10)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发热的病因、临床表现、热型;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各类型水肿的鉴别;咳嗽的临床表现;咯血的鉴别诊断;胸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熟悉: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

腹痛、腹泻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型;各类型水肿的鉴别;咯血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

难点:正常胆红素代谢途径及各类型黄疸的鉴别;意识障碍的病因。

诊断学教学大纲2024

诊断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医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疾病诊断。

本文旨在讨论诊断学教学的大纲,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学教学。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提供基础。

2.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3.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

4. 培养学生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医学诊断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学生需要培养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内容设置1. 病史采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采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可能的诱因。

小点1: 学习有效的病史采集技巧,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使用。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病史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建立初步诊断。

2. 体格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体格检查技巧,包括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以获取患者的体征信息。

小点1: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医疗器械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器、血压计等。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体征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进一步完善诊断。

3. 实验室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技巧,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等,以获取患者的生化指标和病理改变。

小点1: 学习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辅助诊断,包括正常范围的判断和异常结果的解读。

4. 影像学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巧,如X线、CT、MRI等,以获取患者内部结构的影像信息。

小点1: 学习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1]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教学使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辨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籍、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熟悉问诊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主诉、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3.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二、问诊的内容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三、问现在症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3.掌握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了解问疼痛的要点.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的含义.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第二章望诊目的要求掌握望神、望色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诊诊断病证的原理,局部望诊的主要表现.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临床意义.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4.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临床意义.5.望姿: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二、局部望诊1.熟悉小儿囱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望排出物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四、望小儿指纹1.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3.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章舌诊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教学内容1.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短缩、吐弄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4.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教学要求一、舌诊概说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舌的形态结构.了解舌的组织结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二、望舌质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三、望舌苔1.掌握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四、舌象综合分析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第四章闻诊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熟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教学内容1.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2.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听声音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异常呼吸音﹑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2.掌握发声、音哑、鼻鼾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二、嗅气味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博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二、正常脉象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2.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四、脉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第六章按诊目的要求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1.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2.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教学要求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二、按诊的内容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第七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7.八纲辨证的意义.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常见证型.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掌握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四、八纲辨证的意义熟悉八纲辨证的特点;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第八章病性辨证目的要求了解病性、病性辨证的概念;掌握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中常见证型的概念、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一、辨六淫证候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二、辨阴阳虚损证候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三、辨气血证候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 了解常见血病证候的分类.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血瘀证的成因.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则、病机.四、辨津液证候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五、辨情志证候熟悉情志为病的病理和症状特点;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情志证的证候分析.第九章脏腑辨证目的要求熟悉脏腑辨证是以辨脏腑病位为纲,并分辨病性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的意义、运用范围.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各脏腑证候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证的鉴别.教学内容1.脏腑辨证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意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2.心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心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3.肺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肺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4.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5.肝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肝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6.肾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肾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7.腑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腑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8.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各脏腑兼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教学要求辨心病证候熟悉心的病变范围;心病的常见症、征.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辨肺病证候1.熟悉肺的病变范围;肺的常见症、征.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辨脾病证候1.熟悉脾的病变范围;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辨肝病证候1.熟悉肝的病变范围;肝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辨肾病证候1.熟悉肾的病变范围;肾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辨腑病证候1.熟悉各腑病的病变范围;各腑病的常见症、征.2.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胃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胃阳、气虚证与脾阳、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心火下称证与膀胱湿热证的鉴别.辨脏腑兼病证候1.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2.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概念;了解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本课程是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医学临床诊断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方面内容。

二、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技巧2.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方法,并能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初步诊断3.熟悉不同疾病分类及病理生理变化,掌握常用诊治方法及药物治疗原则4.培养综合医疗能力,探讨疑难病例诊治思路及方法三、教学内容3.1 病史采集1.病人基本信息及主诉2.症状描述及病程3.病史回顾及家族史4.个人史及生活习惯5.病史采集技巧及注意事项3.2 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2.神经系统检查3.呼吸系统检查4.心血管系统检查5.消化系统检查3.3 常见疾病诊断3.3.1 呼吸系统疾病1.肺炎2.气胸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哮喘3.3.2 心血管系统疾病1.冠心病2.心肌梗死3.高血压4.心力衰竭3.3.3 消化系统疾病1.胃炎、胃溃疡2.肝炎、肝硬化3.胆石症4.肠道感染3.4 辅助检查方法1.血常规2.尿常规3.心电图4.超声检查5.消化道内窥镜检查3.5 诊断治疗方法1.常见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2.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方法3.常见诊疗技术及注意事项3.6 疑难病例讨论1.以实际病例为例,讲解疑难病例的诊治思路及方法2.学生自主组织讨论,共同解决诊治难题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介绍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常见疾病及辅助检查等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2.临床实习:组织学生按照课程安排进行临床实习,实地学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技能,体验诊断过程;3.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梳理诊断思路,增强综合分析能力;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诊断难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临床实习表现及小组讨论表现等;2.期中考试:考核第一部分课程内容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能;3.期末考试:考核全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及实习技能。

《诊断学》教学大纲及学时计划

《诊断学》教学大纲及学时计划

《诊断学》教学大纲及学时计划 (供社区医疗专业使用) 参考学时教学活动单元内容教学目标一体化实践总结累计方法与手段测验 1。

1。

诊断学的主要1 1 讲解 1。

概述《诊断学》包括的重点绪论内容内容 2. 临床诊断的种2. 说出《诊断学》的学习方法类与步骤与要达到的目标3. 学习诊断学目的、方法和要求 2. 1. 问诊的重要性 1. 概述问诊的方法、技巧及注问诊2. 问诊的内容 3 4 讲授、模拟意事项,学会正确的问诊方法 3. 问诊的方法与 2. 牢记并能详述问诊的内容,技巧特别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4。

问诊的注意事项 3。

常见发热 2 讲授,每个症1. 说出每个常见症状的病因、症状疼痛 1 状的问诊要点临床表现特征、问诊要点。

咳嗽、咳痰、咯1 训练(每2名2. 能根据主要症状特点和不同血同学1组) 的伴随症状对疾病作出初步分呼吸困难 2 析,同时做好鉴别诊断紫绀 0.5 3. 按照每个症状的问诊要点进黄疸 1.5 行问诊训练,力争达到能问清水肿 2 每个症状的特点,并能将问诊呕血、便血、 1 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昏迷 1 结,做好记录 16 重点症状:发热疼痛咯血呼吸困难呕血黄疸水肿意识障碍 1问诊练习 2 (每2名同学1。

通过模拟问诊训练,学会正 1组,互为医确的开展问诊(开放式问阶段总结 2 诊),做好医患沟通,对问诊20 患角色练习问得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科学分诊)析、归纳、总结,形成文字记录即病史记录,按病历书写要求记录在病历上 2. 树立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采集与记录的病史必须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4。

体格1。

基本检查法 0.5 22 讲、练结合 1。

学会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检查 2. 一般检查 1.5 适时的配合观步骤 ,能正确使用体检工具,全身状态检查看教学光盘、牢记各部体检的内容皮肤录像学习 2. 通过对机体各部的体检练淋巴结(一体化教习,能独立、正确、科学合理一般检查实习 2 的、熟练的对患者进行全面细24 学)。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诊断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目标诊断学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学会合理运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同时,还应具备分析和解释临床检查结果的能力,形成科学、准确的诊断结论。

二、教学内容1.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介绍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帮助学生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有系统地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而有序的体格检查,以获取更多的体征线索。

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介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4. 临床推理和鉴别诊断:培养学生进行临床推理的能力,通过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建立初步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

5. 诊断技能培养:通过病例分析和模拟临床操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提高他们对临床情况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交流。

2. 病例分析: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病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推理和诊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思维。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如体格检查技巧的训练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与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临床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年制病理诊断专业诊断学教学大纲本科及分流专业

五年制病理诊断专业诊断学教学大纲本科及分流专业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00067♦英文名称:Diagnostics♦适用专业:五年制病理诊断专业♦总学时:100学时♦选用教材:《诊断学》,主编陈文彬、潘祥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度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诊断学是研究和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理论讲授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采集和诊断疾病有关的全部临床资料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本大纲所安排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深度,需要“掌握”的内容要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能融会贯通;需要“熟悉”的内容要重点讲,要求学生理解和牢记;需要“了解”的内容则概括地讲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印象。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概述绪论(一)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是一门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学习掌握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知识点提示1.主要知识点: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诊断学的内容;概要介绍近代诊断方法的进展,学习诊断学的方法、要求。

2.重点: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诊断学的内容。

3.难点:学习诊断学的方法、要求。

(三)教学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三层要求描述)1、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2、了解临床诊断的意义,掌握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诊断学实践教学大纲(2篇)

诊断学实践教学大纲(2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诊断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技术和诊断思维的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诊断学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验、临床见习、病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流程;(2)熟悉常用诊断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了解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技能目标:(1)能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预约;(2)能够正确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3)能够分析病例,制定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3. 能力目标:(1)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巧;(2)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 实验教学(1)病史采集技巧;(2)体格检查基本技能;(3)常用辅助检查技术;(4)病例分析。

2. 临床见习(1)常见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2)辅助检查的预约和解读;(3)临床病例分析。

3. 案例分析(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案例分析;(2)辅助检查的案例分析;(3)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安排1. 实验教学:16学时(1)病史采集技巧:4学时(2)体格检查基本技能:6学时(3)常用辅助检查技术:4学时(4)病例分析:2学时2. 临床见习:32学时(1)常见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6学时(2)辅助检查的预约和解读:8学时(3)临床病例分析:8学时3. 案例分析:32学时(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案例分析:16学时(2)辅助检查的案例分析:8学时(3)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8学时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讲解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和临床判断能力。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和临床见习,使学生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实践技能。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本文将对《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悉临床诊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技巧和必备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和临床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

4.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了解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体格检查技巧的教学a.检查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皮肤、头颈、心肺、腹部等主要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b.学习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特殊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2.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教学a.熟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b.学习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诊断的关联。

3.临床病史采集和分析的教学a.学习合理的病史采集流程和技巧,包括主诉、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b.熟悉病史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临床问题的提炼和假设的建立。

4.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与方法的教学a.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理解。

b.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5.临床诊断决策的教学a.培养学生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包括问题解剖、病史推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b.学习临床诊断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化验结果与临床病情判断的结合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a.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b.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a.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与真实病例接触、观察和分析。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诊断技能。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诊断学基础,为将来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临床诊断的概念和作用,熟练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学习各种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培养对不同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能力;3. 掌握与临床诊断相关的各种医学技术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能力;5. 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a. 临床诊断的概念和意义b. 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c. 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方法2. 疾病诊断a. 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典型症状b. 临床病例分析和诊断思路训练c. 疾病鉴别诊断技巧和方法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a. 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指标解读b. 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 实验室技术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4. 影像学诊断a.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术原理b. 各类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c. 影像学报告阅读和诊断思路培养5. 病例讨论与实践a. 临床病例的分析和讨论b. 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思路和方法c. 实际临床实习中的诊断操作和技能培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座式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实验室实践:学生将亲自操作各种实验室仪器,学习常见实验室检查方法;3. 病例讨论:教师将提供一系列真实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临床实习:学生将在医院实际科室进行临床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提升诊断技能。

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10%;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教材和内容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50%;4. 临床实习评价:医院指导教师将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10%;5. 学生评价:学生将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估教学效果。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21页)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21页)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21页)《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学时讲课学时:75学时实习学时:32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医学眼视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诊断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基本要求45学时理论讲授和32学时见习学习。

通过专业理论和见习实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理论课和自学的学习,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见习课的学习,学会并掌握或熟悉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临床典型病例示教及学生互帮互学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由于学时教少,有部分需要熟悉或了解的内容必须由学生自学完成。

因此,教师应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应加强学习主动性,以使检体诊断学的课程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体诊断学为学期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

考试内容:(1)理论笔试,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70%;(2)课堂纪律及平时成绩30分,占总成绩的30%。

检体诊断教学时间安排问诊、病历书写、诊断方法 1 4 6心电图12 5 17合计45 32 77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下基础。

诊断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诊断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诊断学教学大纲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必要的器械检查等方法;2、熟悉诊断学的任务,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

第一篇问诊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问诊的重要性;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常见症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2、掌握常见症状原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发热1、了解发热的定义 2、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的分类 3、掌握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4、发热的分度及临床过程及特点 5、重点掌握各种热型及相应临床意义6、发热的伴随症状(二)水肿 1、掌握水肿的定义、发生机制、常见病因。

2、掌握常见水肿的临床特点。

3、熟悉不同原因水肿的鉴别要点。

重点讲叙水肿的病因、临床特点。

(钟一鸣)(三)咳嗽、咳痰1、咳嗽的保护意义 2、咳嗽的发生机制 3、咳嗽的病因 4、咳痰的发生机制及意义 5、咳嗽咳痰的临床表现 6、咳嗽咳痰的伴随症状(四)咯血1、咯血的定义及与咯血的区别〈重点掌握〉2、咯血的病因与机制 3、临床表现 4、咯血的伴随症状及须掌握相关疾病(五)胸痛1、掌握胸痛病因诊断的重要性 2、掌握问诊要点 3、熟悉常见病因重点讲叙临床表现。

(六)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定义及表现 2、呼吸困难病因 3、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4、伴随症状及相关疾病(七)心悸 1、掌握心悸的定义、常见病因、伴随症状 2、掌握问诊要点 3、了解发病机理(八)呕血1、呕血的概念及常见病因 2、呕血的临床表现 3、呕血病人问诊要点(九)便血1、黑便及隐血的概念、常见发病原因 2、黑便特点与出血部位的关系(十)腹痛1、了解急性腹痛与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 2、腹痛的发生机制及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牵涉痛的特点(十一)黄疸1、慨述;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3、黄疸的分型;4、辅助检查;5、伴随症状;6、问诊鉴别要点。

(十二)血尿、尿频、尿急、尿痛1、血尿: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及血尿的问诊要点;2、尿频、尿急、尿痛:定义、原因、伴随症状(十三)意识障碍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二章基本检查法、一般检查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编码:CLIM3003学时:120 (课外学时10)学分:5.5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Mark H. Swartz,《物理诊断学》(英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完了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门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

它应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阐明疾病的症状、临床表现,并提出可能的诊断。

诊断学可以说是一门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

课程目的:①学习掌握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并恰当地使用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以揭示疾病的临床征象。

②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

在学完了诊断方法,还要做出正确的诊断,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

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伪存真,做出合理的诊断,尤其是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兴起,更加需要医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

课程任务包括:①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而详细地采集病史;②能够熟练地、有序地进行体格检查(即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仔细了解患者的体征;③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技术及其临床意义,能正确分析其检查结果;④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正确地分析正常及异常心电图;⑤结合病史、查体资料,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的完整病历;⑥利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初步诊断。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诊断学”课程,应达到以下要求:1.熟练掌握病史的询问技巧及其内容;2.熟悉临床上常见症状及其特点;3.熟练掌握查体基本功以及规范的临床体格检查;4.熟悉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并且能够分析相应的化验结果;5.能够分析正常心电图及常见的异常心电图;6.结合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能够熟练地做出完整诊断,并写出大病历;7.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对于管理人员及教师应该随时与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对大纲内容和计划进行检查与了解,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各种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3.了解诊断学的特点、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诊断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2.诊断学的内容:常见症状、问诊、检体诊断、心电图检查、实验诊断、病历编写和诊断思维方法。

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1)诊断学是将医学基础课引渡到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课。

(2)诊断学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

4.临床诊断的分类与临床意义。

5.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一篇问诊第一、二、三章问诊的方法、技巧和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问诊的重要性。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问诊的内容。

(1)一般病史(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及生育史、家族史。

(5)系统回顾问诊要点。

第四章常见症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症状的临床特点,出现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2.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3.了解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发热(1)发热的定义、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2)发热的发生机制: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内源性);非致热源性发热。

(3)发热的病因与分类: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4)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5)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6)发热的伴随症状(7)问诊要点2.水肿水肿的定义及其分类,水肿的发生机制,水肿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3.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定义(2)呼吸困难的病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性疾病,血液病。

(3)发病机制及各种临床表现: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

(4)伴随症状(5)问诊要点4.咳嗽、咯痰和咯血(1)发病原因(2)临床表现:性质、出现的时间及伴随症状;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5.呕血病因,临床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血液学改变;不同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特点),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6.便血病因,临床表现(颜色,特点),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7.黄疸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黄疸的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伴随症状和体征;问诊要点。

8.少尿,无尿与多尿病因与发病机制,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9.头痛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10.意识障碍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检查法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

2.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

第二章一般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2.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营养与体型(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8.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9.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头部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头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头颅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

2.头部器官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鼻: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出血、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

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牙龈;舌与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气味。

腮腺: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

第四章颈部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颈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掌握扁桃体肿大的诊断标准4.掌握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1.外形与分区。

2.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3.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4.颈部血管: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

5.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义。

6.气管: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廓、肺部检查第一节~第四节胸廓与肺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胸部体表标志和胸壁、胸廓及乳房的一般检查。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部及肺部检查中的应用及其规范查体手法。

3.掌握肺部的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4.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1.胸部常用的骨性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正常胸廓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

3.肺部检查(1)视诊:正常和异常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正常和异常胸部语音震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叩诊: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分布范围;肺上界、肺下界及移动范围的叩诊方法、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正常呼吸音(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听诊特点和分布;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临床意义;啰音:干、湿性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语音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大叶性肺炎(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3)胸腔积液(4)气胸第五节心脏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脏视、触、叩、听诊检查顺序、内容和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2.熟悉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

3.掌握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熟悉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4.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

教学内容1.视诊胸廓畸形:心前区隆起;扁平胸;鸡胸、漏斗胸及脊柱畸形。

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心尖搏动移位、强度范围及其改变及负性心尖搏动的临床意义。

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震颤发生机制及各种震颤(出现的部位和时相)的临床意义。

心包摩擦感发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3.叩诊心浊音界叩诊方法;叩诊顺序;正常心浊音界;心浊音界各部分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心脏以外因素及心脏本身病变)。

4.听诊(1) 心脏瓣膜听诊区(2) 听诊顺序;(3) 听诊内容:心率: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心音:四种心音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心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音强度、性质改变和心音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及心包叩击音、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的原因、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心脏杂音:①杂音的产生机制;②杂音的特性和听诊要点,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心动周期中的时期、性质、强度,与形态、体位、呼吸和运动的影响;③杂音的临床意义。

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临床意义,以及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

第六节血管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1.血管视、触、听诊检查方法。

2.血压测定方法,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 脉搏脉率、脉律、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强弱、脉波(水冲脉、交替脉、奇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血压(1)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法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2)血压标准: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3)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高血压、低血压、双侧上肢血压差别显著、上下肢血压异常及脉压改变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4)动态血压监测3.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静脉杂音、动脉杂音、周围血管征及其检查方法(水冲脉、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周围血管征阳性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