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本课设计的时候着重考虑了如何讲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

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再现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问题导向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阅读课本导入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通过第6课的内容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究这些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教材分析本课共三目内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也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

这一过程的变化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图示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讨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

初中初一历史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袁东主备教师:王学新二次备课教师:序号:课题课型新授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建社会的形成学情分析为了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①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

②史料分析法:通过提供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形成初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③合作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教具学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教学过程教材处理二次备课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1、理解: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七上P37)都江堰(位于长江流域)是战国时期秦国(不是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

工程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大过于禹,写诗赞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2、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上P38-39)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变法的原因?(1)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来更好地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2)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相关知识:一、各国变法最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各国变法历史条件: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

三、各国变法运动的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四、各国变法运动的结果:战国时期各国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2、“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而引发的。

”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正确。

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出现了“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确立封建统治,为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就要改变原有束缚劳动者的旧制度、旧规矩。

高中七年级历史上册(7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高中七年级历史上册(7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板书: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
同学们再次讨论一下,该怎么办?
同学们这次帮不了他,但同学们说说,谁能帮帮他呢?
好,我们接着看奴隶主回去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三、商鞅变法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分钟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板书:商鞅变法
记下知识点 地点:都江堰市的岷江。功能:防洪灌溉
看课本后作答(C李
冰)并记下知识点 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活 动
教学效果
<一>导入
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
讲述: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
选择题:有名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A大禹B管仲C李冰D皇帝
问:李冰的这次工程使成都平原有了哪些改变?(让学生
手回答)
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现在经整修的都江堰灌田800万亩,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看课本第18页李冰石像及石像下的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说明了李冰的光辉事迹中国人将永难忘怀!
请同学表演历史短剧《舌战群臣》
通过讨论,归纳回答以下问题。 商鞅想出了什么措施进行变法,也就是说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对法令内容逐一解析 板书:①土地私有-->建立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国富兵强。③建立县制
提问: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板书:确立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7】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7】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诸侯争霸,七雄并立, 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在五
霸争雄, 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 是社会经济的空前
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 手工
业、商业有什么特点?
学生预习
二、对话:( 31~ 38 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 段。)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 主?
(三)商鞅变法 1、背景: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 济,确立封建统治。 春秋以来, 在奴隶制瓦解的过 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 主阶级和农民阶 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 一些奴 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 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 们的私有土地, 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 他们也 有一定的权势, 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 像“三家分 晋”的 韩、赵、魏三家, “田氏代齐”的田氏,都 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 但是,奴隶主贵族
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战国时期的农业技 术也有一定的进步。 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 恰 当处理土壤的干、 松、 燥、湿, 因地制宜种植谷物 和桑麻。 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 人们的衣食 条件有了明 显进步。
(二)都江堰
学生阅读教材, 找出都江堰修建 的时间、地点、 人物以及作用是 怎样的?
以 石器和铜器 为主
教师出示 《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 图,边指图 边讲解: 在春秋后期, 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 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 到了战国时期, 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在构成生产 力的诸因素中,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因 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 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 就使得深耕细 作成为可能。 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 所以 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 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 而 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 供了有利条 件。

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课前导学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事先准备展示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知道李冰和都江堰的修建史实;3、知道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和作用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导入,引出生产工具的随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引出本课内容,从变化和革新两个内容展开教学,从农业上发生的变化,分别指出生产工具(铁农具)—生产技术(牛耕)—生产力(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三个变化,从而引发的历史变革,即商鞅的改革变法,培养学生学会辨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以及分析、归纳、小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指出古代的中国人民卓绝的智慧以及大自然的决心和毅力,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2、通过商鞅变法明确改革才能带来进步,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脚步必须学会变革,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决心毅力。

前途是光明的,改革之路是曲折的,只有百折不挠的人,才能够完成历史所赋予其的使命。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李冰和都江堰;难点:商鞅变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图片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典型工具,可以推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不断变化,从而导入课题,大变革时代。

(解析课题:变是变化,革是改变制度,革是从无到有,比变程度更深更远)学习指导菜单:教学过程:(一)变化一:铁农具(1)开始出现铁农具:春秋(2)使用范围扩大:战国问题1:假如你有几亩地,你会在这四种工具中选哪一个?(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质农具)问题2:铁农具相较于石器、青铜器有何优势?为什么能较快推广?答: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引出本课课题。
2、学习探究新课
1、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后学生思考: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
(器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其次是冶铁业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顺应而来的封建制度确立。通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四、达标检测
测验题目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请回答: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教案序号
7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课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李冰父子像》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原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课件进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故事情境和问题情景,化难为易,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通过图示演示的方法,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揭示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

通过“商鞅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生产工具的改进、闻名世界的都江堰,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针对这一内容,通过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换位思考,分别从农民、地主、旧贵族、国君、士兵等立场出发分析问题,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总结出商鞅变法的作用。

进而通过多媒体图示,简要概括总结,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产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为突破这一难点,创设故事情境,通过解决故事主人公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的过程。

再通过图示演示的方法,总结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产工具图片、牛耕图、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自主预习】利用材料引入知识(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能力方面: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课前延伸】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C.楚庄王 D.秦穆公
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
A.长江流域B.渭水流域C.淮河流域D.黄河流域
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A.尊王攘夷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纸上谈兵
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
A.齐 B.晋C.楚 D.燕
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
【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和推广的时间。

(2)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的意义。

2:合作探究
都江堰的修筑、作用。

3:精讲点拨
(1)商鞅变法
(2)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4:课堂达标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D.大兴水利工程
(2)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B.楚国C.赵国 D.秦国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A.黄河流域B.岷江流域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4)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国君变法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
C.缓和阶级矛盾D.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力量
(5)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课堂小结】
【课后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①上述内容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②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