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三数学中考复习专题9几何综合复习
2023年 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 几何图形变换综合压轴题 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3年春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几何图形变换综合压轴题》专题训练(附答案)1.如图,△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E,BD交于点F.(1)如图1,当A,C,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AFB的度数为,线段AE与BD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2,当△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α(0°≤α<360°)时,(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若成立,请就图2给予证明.(3)若AC=4,CD=3,当△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周时,请直接写出BD长的取值范围.2.如图1,在Rt△ABC中,∠BAC=90°,AB=AC,D、E两点分别在AC、BC上,且DE∥AB,将△CDE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记旋转角为α.(1)问题发现:当α=0°时,的值为;(2)拓展探究:当0°≤α<360°时,若△EDC旋转到如图2的情况时,求出的值;(3)问题解决:当△EDC旋转至A、B、E三点共线时,若CE=5,AC=4,直接写出线段AD的长.3.已知:如图1,线段AD=5,点B从点A出发沿射线AD方向运动,以AB为底作等腰△ABC,使得AC=BC=AB.(1)如图2,当AB=10时,求证:CD⊥AB;(2)当△BCD是以B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求BC的长;(3)当AB>5时,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BDE与△ACD全等,若存在,求出BC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作点A关于直线CD的对称点A′,连接CA′当CA′∥AB时,CA′=(请直接写出答案).4.如图1,在△ABC中,AE⊥BC于点E,AE=BE,D是AE上的一点,且DE=CE,连接BD,CD.(1)试判断BD与AC的位置关系是:;数量关系是:;(2)如图2,若将△DCE绕点E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试判断BD与AC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并说明理由;(3)如图3,若将(2)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换成等边三角形,其他条件不变.①试猜想BD与AC的数量关系为:;②你能求出BD与AC的夹角度数吗?如果能,请直接写出夹角度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5.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Rt△ABC的直角顶点A在y轴正半轴上,斜边BC 在x轴上,已知B、C两点关于y轴对称,且C(﹣8,0).(1)请直接写出A、B两点坐标;(2)动点P在线段AB上,横坐标为t,连接OP,请用含t的式子表示△POB的面积;(3)在(2)的条件下,当△POB的面积为24时,延长OP到Q,使得PQ=OP,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D,使得△OQ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D点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如图1,已知△ABC中,∠ACB=90°,AC=BC=6,点D在AB边的延长线上,且CD =AB.(Ⅰ)求BD的长度;(Ⅱ)如图2,将△ACD绕点C逆时针旋转α(0°<α<360°)得到△A'CD'.①若α=30°,A'D'与CD相交于点E,求DE的长度;②连接A'D、BD',若旋转过程中A'D=BD'时,求满足条件的α的度数.(Ⅲ)如图3,将△ACD绕点C逆时针旋转α(0°<α<360°)得到△A'CD',若点M 为AC的中点,点N为线段A'D'上任意一点,直接写出旋转过程中线段MN长度的取值范围.7.如图①,将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OAB和OCD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0,0),点A(0,+1),点B(+1,0),点C(0,1),点D(1,0).(Ⅰ)求证:AC=BD;(Ⅱ)如图②,现将△OCD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为α(0°<α<180°),连接AC,BD,这一过程中AC和BD是否仍然保持相等?说明理由;当旋转角α的度数为时,AC所在直线能够垂直平分BD;(Ⅲ)在(Ⅱ)的情况下,将旋转角α的范围扩大为0°<α<360°,那么在旋转过程中,求△BAD的面积的最大值,并写出此时旋转角α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即可)8.在△ABC中,AB=AC,∠BAC=α,过点A作直线l平行于BC,点D是直线l上一动点,连接CD,射线DC绕点D顺时针旋转α交直线AB于点E.(1)如图1,若α=60°,当点E在线段AB上时,请直接写出线段AC,AD,AE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用证明;(2)如图2,若α=60°,当点E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正确结论,并证明.(3)如图3,若α=90°,BC=6,AD=,请直接写出AE的长.9.有一根直尺短边长4cm,长边长10cm,还有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形纸板,它的斜边长为16cm,如图甲,将直尺的短边DE与直角三角形纸板的斜边AB重合,且点D 与点A重合.将直尺沿射线AB方向平移,如图乙,设平移的长度为xcm,且满足0≤x ≤12,直尺和三角形纸板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cm2.(1)当x=0cm时,S=;当x=12cm时,S=.(2)当0<x<8(如图乙、图丙),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S.(3)是否存在一个位置,使重叠部分面积为28cm2?若存在求出此时x的值.10.如图①,C为线段BD上的一点,BC≠CD,分别以BC,BD为边在BD的上方作等边△ABC和等边△CDE,连接AE,F,G,H分别是BC,AE,CD的中点,连接FG,GH,FH.(1)△FGH的形状是;(2)将图①中的△CDE绕点C顺时针旋转,其他条件不变,(1)的结论是否成立?结合图②说明理由;(3)若BC=2,CD=4,将△CDE绕点C旋转一周,当A,E,D三点共线时,直接写出△FGH的周长.11.已知,射线AB∥CD,P是直线AC右侧一动点,连接AP,CP,E是射线AB上一动点,过点E的直线分别与AP,CP交于点M,N,与射线CD交于点F,设∠BAP=∠1,∠DCP=∠2.(1)如图1,当点P在AB,CD之间时,求证:∠P=∠1+∠2;(2)如图2,在(1)的条件下,作△PMN关于直线EF对称的△P'MN,求证:∠3+∠4=2(∠1+∠2);(3)如图3,当点P在AB上方时,作△PMN关于直线EF对称的△P'MN,(1)(2)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P,∠1,∠2之间数量关系,以及∠3,∠4与∠1,∠2之间数量关系.12.(1)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0,a),B(a,0)(a>0).C为线段AB的中点,CD⊥x轴于D,若△AOB的面积为2,则△CDB的面积为.(2)如图2,△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为直角顶点,点E为线段OB上一点,且OB=3OE,C与E关于原点对称,线段AB交x轴于点D,连CD,若CD⊥AE,试求的值.(3)如图3,点C、E在x轴上,B在y轴上,OB=OC,△BDE是以B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直线CB、ED交于点A,CD交y轴于点F,试探究:是否为定值?如果是定值,请求出该定值;如果不是,请求出其取值范围.13.在△ABC中,AB=AC,∠BAC=90°.(1)如图1,点P,Q在线段BC上,AP=AQ,∠BAP=15°,求∠AQB的度数;(2)点P,Q在线段BC上(不与点B,C重合),AP=AQ,点Q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M,连接AM,PM.①依题意将图2补全;②用等式表示线段BP,AP,P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4.【问题背景】如图1,在Rt△ABC中,AB=AC,D是直线BC上的一点,将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E,连接CE,求证:△ABD≌△ACE;【尝试应用】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延长DE,AC交于点G,BF⊥AB交DE于点F,求证:FG=AE;【拓展创新】如图3,A是△BDC内一点,∠ABC=∠ADB=45°,∠BAC=90°,BD =,直接写出△BDC的面积为.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0,b)分别是x轴负半轴和y轴正半轴上一点,点C与点A关于y轴对称,点P是x轴正半轴上C点右侧一动点.(1)当2a2+4ab+4b2+2a+1=0时,求A,B的坐标;(2)当a+b=0时,①如图1,若D与P关于y轴对称,PE⊥DB并交DB延长线于E,交AB的延长线于F,求证:PB=PF;②如图2,把射线BP绕点B顺时针旋转45o,交x轴于点Q,当CP=AQ时,求∠APB的大小.16.已知:在Rt△ABC中,∠C=90°,∠B=30°,BC=6,左右作平行移动的等边三角形DEF的两个顶点E、F始终在边BC上,DE、DF分别与AB相交于点G、H.(1)如图1,当点F与点C重合时,点D恰好在斜边AB上,求△DEF的周长;(2)如图2,在△DEF作平行移动的过程中,图中是否存在与线段CF始终相等的线段?如果存在,请指出这条线段,并加以证明;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假设C点与F点的距离为x,△DEF与△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17.在△ABC中,∠C=90°,AC=2,BC=2,点D为边AC的中点(如图),点P、Q 分别是射线BC、BA上的动点,且BQ=BP,联结PQ、QD、DP.(1)求证:PQ⊥AB;(2)如果点P在线段BC上,当△PQD是直角三角形时,求BP的长;(3)将△PQD沿直线QP翻折,点D的对应点为点D',如果点D'位于△ABC内,请直接写出BP的取值范围.18.定义:如图1,点M,N把线段AB分割成AM,MN和BN,若以AM,MN,BN为边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1)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若AM=2,MN=3,求BN的长.(2)如图2,在等腰直角△ABC中,AC=BC,∠ACB=90°,点M,N为边AB上两点满足∠MCN=45°,求证: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阳阳同学在解决第(2)小题时遇到了困难,陈老师对阳阳说:要证明勾股分割点,则需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你可以把△CBN绕点C逆时针旋转90°试一试.请根据陈老师的提示完成第(2)小题的证明过程.19.问题背景如图(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ACD可以由△AEB通过旋转变换得到,请写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及旋转角的大小.尝试应用如图(2),在Rt△ABC中,∠ACB=90°,分别以AC,AB为边,作等边△ACD和等边△ABE,连接ED,并延长交BC于点F,连接BD.若BD⊥BC,求的值.拓展创新如图(3),在Rt△ABC中,∠ACB=90°,AB=2,将线段A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P,连接PB,直接写出PB的最大值.20.【教材呈现】如图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2页的第17题.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它的一条直角边AC长为1.5m,面积为1.5m2.甲乙两人分别按图1、图2把它加工成一个正方形的桌面,请说明哪个正方形的面积较大.【解决问题】(1)记图1、图2中的正方形面积分别为S1,S2,则S1S2.(填“>”、“<”或“=”).【问题变式】若木板形状是锐角三角形A1B1C1.某数学兴趣小组继续思考:按图3、图4、图5三种方式加工,分别记所得的正方形面积为S3、S4、S5,哪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呢?(2)若木板的面积S仍为1.5m2.小明:记图3中的正方形为“沿B1C1边的内接正方形”,图4中的正方形为“沿A1C1边的内接正方形”,依此类推.以图3为例,求“沿B1C1边的内接正方形DEFG”的面积.设EF =x ,B 1C 1=a ,B 1C 1边上的高A 1H =h ,则S =ah .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易得x =;同理可得图4、图5中正方形边长,再比较大小即可.小红:若要内接正方形面积最大,则x 最大即可;小莉:同一块木板,面积相同,即S 为定值,本题中S =1.5,因此,只需要a +h 最小即可.我们可以借鉴以前研究函数的经验,令y =a +h =a +=a +(a >0).下面来探索函数y =a +(a >0)的图象和性质.①根据如表,画出函数的图象:(如图6)a… 1 2 3 4 … y … 12 9 6 4 3 3 4 4…②观察图象,发现该函数有最小值,此时a 的取值 ;A .等于2;B .在1~之间;C .在~之间;D .在~2之间.(3)若在△A 1B 1C 1中(如图7),A 1B 1=5,A 1C 1=,高A 1H =4.①结合你的发现,得到S 3、S 4、S 5的大小关系是 (用“<”连接). ②小明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已画出最大面积的内接正方形的△A 1B 1C 1原图遭到了污损,请用直尺和圆规帮他复原△A 1B 1C 1.(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参考答案1.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AC=BC,∠BAC=∠ACB=60°,∵△ECD是等边三角形,∴CE=CD,∠DCE=60°,∴∠ACB=∠DCE=60°,∴∠ACB+∠BCE=∠DCE+∠BCE,即∠ACE=∠BCD,在△ACE和△BCD中,,∴△ACE≌△BCD(SAS),∴AE=BD,∠CAE=∠CBD,在△ABF中,∠AFB=180°﹣(∠BAF+∠ABF)=180°﹣(∠BAF+∠CBF+∠ABC)=180°﹣(∠BAC+∠ABC)=180°﹣(60°+60°)=60°,∴∠AFB=60°,故答案为:∠AFB=60°,AE=BD;(2)(1)中结论仍成立,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C=BC,∠BAC=∠ACB=60°,∵△ECD是等边三角形,∴CE=CD,∠DCE=60°,∴∠ACB=∠DCE=60°,∴∠ACB+∠BCE=∠DCE+∠BCE,即∠ACE=∠BCD,在△ACE和△BCD中,,∴△ACE≌△BCD(SAS),∴AE=BD,∠CAE=∠CBD,∵∠AFB+∠CBD=∠ACB+∠CAE,∴∠AFB=∠ACB,∵∠ACB=60°,∴∠AFB=60°;(3)在△BCD中,BC+CD>BD,BC﹣CD<BD,∴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BD最大,最大为4+3=7,当点D在线段BC上时,BD最小,最小为4﹣3=1,∴1≤BD≤7,即BD长的取值范围为1≤BD≤7.2.解:(1)∵∠BAC=90°,AB=AC,∴△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45°,∵DE∥AB,∴∠DEC=∠B=45°,∠CDE=∠A=90°,∴△D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os∠C==,∵DE∥AB,∴==,故答案为:;(2)由(1)知,△BAC和△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BCE=∠ACD=α,∴△BCE∽△ACD,∴==,即=;(3)①如图3﹣1,当点E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BAC=90°,∴∠CAE=90°,∴AE===3,∴BE=BA+AE=4+3=7;由(2)知,=.故AD=.②如图3﹣2,当点E在线段BA上时,AE===3,∴BE=BA﹣AE=4﹣3=1,由(2)知,=.故AD=.综上所述,AD的长为或,故答案为:或.3.解:(1)如图2中,∵AB=10,AD=5,∴AD=DB,∵CA=CB,AD=DB,∴CD⊥AB.(2)如图1中,当AB<AD时,BC=BD.设AB=10k,则AC=BC=6k,∵AD=5,∴10k+6k=5,∴k=,∴BC=6k=.如图1﹣1中,当AB>AD时,BC=BD,同法可得10k﹣6k=5,解得k=,∴BC=6k=,综上所述,BC的值为或.(3)如图3﹣1中,当△ADC≌△BED时,BD=AC=BC,由(2)可知,BC=.如图3﹣2中,当△ADC≌△BCE时,点E与C重合,此时AB=10k=10,∴k=1,BC=6k=6.综上所述,BC的值为或6.(4)如图3中,当CA′∥AB时,∵CA′∥AB,∴∠ADC=∠A′CD,由翻折可知,∠A′CD=∠ACD,∴∠ACD=∠ADC,∴AC=AD=5,∴CA′=CA=5.故答案为5.4.解:(1)结论:BD=AC,BD⊥AC.理由:延长BD交AC于F.∵AE⊥CB,∴∠AEC=∠BED=90°.在△AEC和△BED中,,∴△AEC≌△BED(SAS),∴AC=BD,∠CAE=∠EBD,∵∠AEC=90°,∴∠ACB+∠CAE=90°,∴∠CBF+∠ACB=90°,∴∠BFC=90°,∴AC⊥BD,故答案为:BD⊥AC,BD=AC.(2)如图2中,不发生变化,设DE与AC交于点O,BD与AC交于点F.理由是:∵∠BEA=∠DEC=90°,∴∠BEA+∠AED=∠DEC+∠AED,∴∠BED=∠AEC,在△BED和△AEC中,,∴△BED≌△AEC(SAS),∴BD=AC,∠BDE=∠ACE,∵∠DEC=90°,∴∠ACE+∠EOC=90°,∵∠EOC=∠DOF,∴∠BDE+∠DOF=90°,∴∠DFO=180°﹣90°=90°,∴BD⊥AC;(3)①如图3中,结论:BD=AC,理由是:∵△ABE和△DEC是等边三角形,∴AE=BE,DE=EC,∠BEA=∠DEC=60°,∴∠BEA+∠AED=∠DEC+∠AED,∴∠BED=∠AEC,在△BED和△AEC中,,∴△BED≌△AEC(SAS),∴BD=AC,故答案为:BD=AC.②能;设BD与AC交于点F,由①知,△BED≌△AEC,∴∠BDE=∠ACE,∴∠DFC=180°﹣(∠BDE+∠EDC+∠DCF)=180°﹣(∠ACE+∠EDC+∠DCF)=180°﹣(60°+60°)=60°,即BD与AC的夹角中的锐角的度数为60°.5.解:(1)∵B、C两点关于y轴对称,且C(﹣8,0),∴点B(8,0),BO=CO,又∵AO⊥BC,∴AC=AB,∵∠CAB=90°,AC=AB,CO=BO,∴AO=CO=BO=8,∴点A(0,8);(2)如图1,过点P作PM⊥OB于M,∵点P的横坐标为t,∴OM=t,∴MB=8﹣t,∵∠CAB=90°,AC=AB,∴∠ABO=45°,∴∠BPM=∠ABO=45°,∴PM=MB=8﹣t,∴S△POB=×OB×PM=×8×(8﹣t)=32﹣4t;(3)∵△POB的面积为24,∴32﹣4t=24,∴t=2,∴点P(2,6),如图2,当点Q为直角顶点时,过点Q作HG⊥y轴,过点D作DG⊥HG于点G,∵PQ=OP,点P(2,6),∴点Q(4,12),∵∠OQD=90°=∠OHQ=∠QGD,∴∠OQH+∠DQG=90°=∠OQH+∠HOQ,∴∠HOQ=∠GQD,又∵OQ=QD,∴△OHQ≌△QGD(AAS),∴OH=QG=12,HQ=GD=4,∴HG=16,∴点D(16,8);当点D为直角顶点时,过点Q作HG⊥y轴,过点D作DG⊥HG于点G,过点D作DN ⊥y轴于N,同理可求△QDG≌△ODN,∴ON=QG,DN=DG,∵DN=QG+HQ=4+QG,DG=HN=12﹣ON,∴ON=QG=4,DN=DG=8,∴点D(8,4),综上所述:点D(16,8)或(8,4).6.解:(Ⅰ)如图1,过点C作CH⊥AB于H,∵∠ACB=90°,AC=BC=6,CH⊥AB,∴AB=CD=6,CH=BH=AB=3,∠CAB=∠CBA=45°,∴DH===3,∴BD=DH﹣BH=3﹣3;(Ⅱ)①如图2,过点E作EF⊥CD'于F,∵将△ACD绕点C逆时针旋转α(0°<α<360°)得到△A′CD′,∴CD=CD'=6,∠DCD'=30°=∠CDA=∠CD'A',∴CE=D'E,又∵EF⊥CD',∴CF=D'F=3,EF=,CE=2EF=2,∴DE=DC﹣CE=6﹣2;②如图2﹣1,∵∠ABC=45°,∠ADC=30°,∴∠BCD=15°,∴∠ACD=105°,∵将△ACD绕点C逆时针旋转α(0°<α<360°)得到△A′CD′,∴AC=A'C,CD=CD',∠ACA'=∠DCD'=α,∴CB=CA',又∵A′D=BD′,∴△A'CD≌△BCD'(SSS),∴∠A'CD=∠BCD',∴105°﹣α=15°+α,∴α=45°;如图2﹣2,同理可证:△A'CD≌△BCD',∴∠A'CD=∠BCD',∴α﹣105°=360°﹣α﹣15°,∴α=225°,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α的度数为45°或225°;(Ⅲ)如图3,当A'D'⊥AC时,N是AC与A'D'的交点时,MN的长度最小,∵∠A'=45°,A'D'⊥AC,∴∠A'=∠NCA'=45°,∴CN=A'N=3,∵点M为AC的中点,∴CM=AC=3,∴MN的最小值=NC﹣CM=3﹣3;如图4,当点A,点C,点D'共线,且点N与点D'重合时,MN有最大值,此时MN=CM+CN=6+3,∴线段MN的取值范围是3﹣3≤MN≤6+3.7.解:(Ⅰ)∵点A(0,+1),点B(+1,0),点C(0,1),点D(1,0),∴OA=+1,OB=+1,OC=1,OD=1,∴AC=OA﹣OC=+1﹣1=,BD=+1﹣1=,∴AC=BD;(Ⅱ)由题意知,OA=OB,OC=OD,∠AOB=∠COD=90°,∴∠AOC=∠AOB﹣∠COB=90°﹣∠COB,∠BOD=∠COD﹣∠COB=90°﹣∠COB,∴∠AOC=∠BOD,∴△AOC≌△BOD(SAS),∴AC=BD,∠OAC=∠OBD,如图1(注:点C在x轴上,为了不要出现误解,点C没画在x轴上),延长AC交BD 于D,连接BC,在Rt△AOB中,OA=OB,∴∠OAB=∠OBA=45°,∴∠CAB+∠ABD=∠OAB﹣∠OAC+∠ABO+∠BOD=∠OAB+∠OBA=90°,∴AC⊥BD,∵AC垂直平分BD,∴CD=BC,设点C的坐标为(m,n),∴m2+n2=1①,由旋转知,CD==,∵B(+1,0),[m﹣(+1)]2+n2=2②,联立①②解得,m=1,n=0,∴点C在x轴上,∴旋转角为∠AOC=90°,故答案为:90°;(Ⅲ)如图2,∵OA=OB=+1,∴AB=OA=2+,过点O作OH⊥AB于H,∴S△AOB=OA•OB=AB•OH,∴OH====,过点D作DG⊥AB于G,S△ABD=AB•DG=(2+)DG,要使△ABD的面积最大,则DG最大,由旋转知,点D是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点D在HO的延长线上时,DG最大,即DG的最大值为D'H=OD'+OH=1+=,∴S△ABD最大=AB•D'H=(2+)×=,在Rt△AOB中,OA=OB,OH⊥AB,∴∠BOH=45°,∴旋转角∠BOD'=180°﹣45°=135°.8.解:(1)AC=AE+AD.证明:连接CE,∵线段DC绕点D顺时针旋转α交直线AB于点E,α=60°,∵AB=AC,∠BAC=60°,∴CB=CA=AB,∠ACB=60°,∵AD∥BC,∴∠DAF=∠ACB=60°,∵∠FDC=∠EAF=60°,∠AFE=∠DFC,∴△AFE∽△DFC,∴,∴,∵∠AFD=∠EFC,∴△AFD∽△EFC,∴∠DAF=∠FEC=60°,∴△DEC是等边三角形,∴CD=CE,∠ECD=60°,∴∠BCE=∠ACD,∴△BCE≌△ACD(SAS),∴BE=AD,∴AB=AE+BE=AE+AD,∴AC=AE+AD;(2)不成立,AD=AC+AE.理由如下:在AC的延长线上取点F,使AF=AD,连接DF,当α=60°时,∠BAC=∠EDC=60°,∵AB=AC,∴△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BCA=60°,∵l∥BC,∴∠DAC=∠BCA=60°,∠EAD=∠ABC=60°,∵AF=AD,∴∠ADF=∠AFD=60°,AD=FD=AF,∴∠EDC=∠ADF=60°,∴∠EDC﹣∠ADC=∠ADF﹣∠ADC,即∠EDA=∠CDF,∵AD=FD,∠EAD=∠AFD=60°,∴△EAD≌△CFD(ASA),∴AE=CF,∴AD=AF=AC+CF=AC+AE;(3)AE的长为或.当点E在线段AB上,过点D作直线l的垂线,交AC于点F,如图3所示.∵△ABC中,∠BAC=90°,AC=AB,∴∠ACB=∠B=45°.∵直线l∥BC,∴∠DAF=∠ACB=45°.∵FD⊥直线l,∴∠DAF=∠DF A=45°.∴AD=FD.∵∠EDC=∠ADF=90°,∴∠ADE=∠FDC.由(1)可知DC=DE,∴△ADE≌△FDC(SAS),∴AE=CF.∵AD=,∴AF=2,∵BC=6,∴AC=AB=3,∴AE=AC﹣AF=3﹣2.当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4所示.过点D作直线l的垂线,交AB于点M,同理可证得△ADC≌△MDE(SAS),∴AC=EM=3,∵AD=,∴AM=2,∴EM+AM=3+2.综合以上可得AE的长为3+2或3﹣2.9.解:(1)当x=0cm时,S=4×4÷2=8cm2;当x=12cm时,S=4×4÷2=8cm2.故答案为:8cm2;8cm2.(2)①当0<x<4时,∵△C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AB=45°,∴△ADG和△AE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DG=x,AE=EF=x+4,∴梯形GDEF的面积=×(GD+EF)×DE=×(x+x+4)×4=4x+8.②如图所示:过点C作CM⊥AB于点M.当4<x<8时,梯形GDMC的面积=(GD+CM)×DM=(x+8)(8﹣x)=﹣x2+32,梯形CMEF的面积=(EF+CM)×ME=[16﹣(x+4)+8][(x+4)﹣8]=(20﹣x)(x﹣4)=﹣x2+12x﹣40,S=梯形GDMC的面积+梯形CMEF的面积=(﹣x2+32)+(﹣x2+12x﹣40)=﹣x2+12x ﹣8.综合以上可得,S=.(3)当0<x<4时s最大值小于24,当x=4时,S=24cm2,所以当S=28cm2时,x必然大于4,即﹣x2+12x﹣8=28,解得x1=x2=6,当x=6cm时,阴影部分面积为28cm2.当8<≤12时,由对称性可知s的最大值也是小于24,不合题意舍去.∴当x=6cm时,阴影部分面积为28cm2.10.解:(1)∵△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DCE=60°,AB=BC,CE=CD,∴CE∥AB,∵BC≠CD,∴CE≠AB,∴四边形ABCE是梯形,∵点F,G分别是BC,AE的中点,∴FG是梯形ABCE的中位线,∴FG∥AB,∴∠GFC=60°,同理:∠GHB=60°,∴∠FGH=180°﹣∠GFC﹣∠GHB=60°=∠GFC=∠GHB,∴△FGH是等边三角形,故答案为:等边三角形;(2)成立,理由如下:如图1,取AC的中点P,连接PF,PG,∵△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BC,CE=CD,∠BAC=∠ACB=∠ECD=∠B=60°,又F,G,H分别是BC,AE,CD的中点,∴FP=AB,FC=BC,CH=CD,PG=CE,PG∥CE,PF∥AB,∴FP=FC,PG=CH,∠GPC+∠PCE=180°,∠FPC=∠BAC=60°,∠PFC=∠B=60°,∴∠FPG=∠FPC+∠GPC=60°+∠GPC,∠GPC=180°﹣∠PCE,∴∠FCH=360°﹣∠ACB﹣∠ECD﹣∠PCE=360°﹣60°﹣60°﹣(180°﹣∠GPC)=60°+∠GPC,∴∠FPG=∠FCH,∴△FPG≌△FCH(SAS),∴FG=FH,∠PFG=∠CFH,∴∠GFH=∠GFC+∠CFH=∠GFC+∠PFG=∠PFC=60°,∴△FGH为等边三角形;(3)①当点D在AE上时,如图2,∵△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AC=BC=2,∵△CDE是等边三角形,∴∠CED=∠CDE=60°,CE=CD=DE=4,过点C作CM⊥AE于M,∴DM=EM=DE=2,在Rt△CM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M===2,在Rt△AM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M===4,∴AD=AM﹣DM=4﹣2=2,∵∠ACB=∠DCE=60°,∴∠ACB﹣∠DCB=∠DCE﹣∠DCB,∴∠ACD=∠BCE,连接BE,在△ACD和△BCE中,,∴△ACD≌△BCE(SAS),∴BE=AD=2,∠ADC=∠BEC,∵∠ADC=180°﹣∠CDE=120°,∴∠BEC=120°,∴∠BEA=∠BEC﹣∠CED=60°,过点B作BN⊥AE于N,∴∠BNE=90°,在Rt△BNE中,∠EBN=90°﹣∠BEA=30°,∴EN=BE=1,∴BN=EN=,DN=DE﹣EN=3,连接BD,根据勾股定理得,BD===2,∵点H是CD的中点,点F是BC的中点,∴FH是△BCD的中位线,∴FH=BD=,由(2)知,△FGH是等边三角形,∴△FGH的周长为3FH=3,②当点D在AE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同①的方法得,FH=,∴△FGH的周长为3FH=3,即满足条件的△FGH的周长为3或3.11.(1)证明:如图1中,过点P作PT∥AB.∵AB∥CD,AB∥PT,∴AB∥PT∥CD,∴∠1=∠APT,∠2=∠CPT,∴∠APC=∠APT+∠CPT=∠1+∠2.(2)证明:如图2中,连接PP′.∵∠3=∠MPP′+∠MP′P,∠4=∠NPP′+∠NP′P,∠APC=∠MP′N,∴∠3+∠4=2∠APC,∵∠APC=∠1+∠2,∴∠3+∠4=2(∠1+∠2).(3)结论不成立.结论是:∠P=∠2﹣∠1,∠4﹣∠3=2(∠2﹣∠1).理由:如图3中,设PC交AB于E,AP交NP′于F.∵AB∥CD,∴∠PEB=∠2,∵∠PEB=∠1+∠P,∴∠2=∠P+∠1,∴∠P=∠2﹣∠1.∵∠4=∠P+∠PFN,∠PFN=∠3+∠P′,∠P=∠P′,∴∠4=∠P+∠3+∠P,∴∠4﹣∠3=2∠P=2(∠2﹣∠1),∴∠4﹣∠3=2(∠2﹣∠1).12.解:(1)∵A(0,a),B(a,0)(a>0),∴OA=a,OB=a,∵△AOB的面积为2,∴S△AOB=×a×a=2,∴a=2(负值舍去),∴A(0,2),B(2,0),∵C为线段AB的中点,∴C(1,1),∴OD=BD=CD=1,∴S△CDB=×1×1=.故答案为:.(2)连AC,过点D作DM⊥BC于M,∵△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O,AO=BO,∠B=∠OAB=45°,又CO=EO,∴AO是CE的垂直平分线,∴AE=AC,不妨设AE、CD交于F,AO、CD交于G,∴∠CGA=∠OAE+∠AFC=∠OCD+∠COA,∵∠AFC=∠COA=90°,∴∠OAE=∠OCD=∠OAC,又∵∠CAD=∠CAO+∠OAB=∠OCD+∠B=∠CDA,∴CD=CA=EA,∴△AOE≌△CMD(AAS),∴OE=DM,∴===3,∴=2;(3)=2,理由如下:作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N,连接BN,作DM∥BC交y轴于M,∵OB=OC=ON,∠BON=90°,∴△BON等腰直角三角形,∴∠BNO=∠BMD=45°,∴∠MBD=∠OBE+∠DBE=∠OBE+∠BOE=∠BEN,又∵BD=BE,∴△BMD≌△ENB(AAS),∴EN=BM,BN=DM=BC,又∵∠BFC=∠DFM,∠BCF=∠FDM,∴△BCF≌△MDF(AAS),∴BF=MF,∴CO﹣EO=NO﹣EO=NE=BM=2BF,即=2.13.解:(1)∵在△ABC中,AB=AC,∠BAC=90°,∴∠B=∠C=45°,∵∠APQ是△ABC的一个外角,∴∠APQ=∠B+∠BAP,∵∠BAP=15°,∴∠APQ=60°,∵AP=AQ,∴∠APQ=∠AQB=60°.(2)①图形如图2所示.②解:结论:PC2+BP2=2AP2.理由:连接MC.∵AB=AC,∠BAC=90°,∴∠B=∠ACB=45°,∵AP=AQ,∴∠APQ=∠AQP,∴∠BAP=∠CAQ,∴△ABP≌△ACQ(SAS),∴BP=CQ,∵点Q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M,∴AQ=AM,CQ=CM,∠CAM=∠CAQ,∠ACM=∠ACQ=45°,∴AP=AM,∠B=∠ACM=45°,∠BAP=∠CAM,BP=CM,∴∠BAC=∠P AM=90°,在Rt△APM中,AP=AM,∠P AM=90°,∴PM=,∵∠ACQ=∠ACM=45°,∴∠PCM=90°,在Rt△PCM中,∠PCM=90°,∴PC2+CM2=PM2,∴PC2+BP2=2AP2.14.【问题背景】证明:如图1,∵∠BAC=∠DAE=90°,∴∠DAB=∠EAC,在△ABD和△ACE中,,∴△ABD≌△ACE(SAS).【尝试应用】证明:如图2,过点D作DK⊥DC交FB的延长线于K.∵DK⊥CD,BF⊥AB,∴∠BDK=∠ABK=90°,∵AB=AC,∠BAC=90°,∴∠ABC=∠ACB=45°,∴∠DBK=∠K=45°,∴DK=DB,∵△ABD≌△ACE,∴∠ABD=∠ACE=135°,DB=EC=DK,∴∠ECG=45°,∵BF⊥AB,CA⊥AB,∴AG∥BF,∴∠G=∠DFK,在△ECG和△DKF中,,∴△ECG≌△DKF(AAS),∴DF=EG,∵DE=AE,∴DF+EF=AE,∴EG+EF=AE,即FG=AE.【拓展创新】解:如图3中,过点A作AE⊥AD交BD于E,连接CE..∵∠ADB=45°,∠DAE=90°,∴△ADE与△AB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法可证△ABD≌△ACE,∴CE=BD=2,∵∠AEC=∠ADB=45°,∴∠CED=∠CEB=90°,∴S△BDC=•BD•CE=×2×2=6.故答案为:6.15.解:(1)∵2a2+4ab+4b2+2a+1=0,∴(a+2b)2+(a+1)2=0,∵(a+2b)2≥0 (a+1)2≥0,∴a+2b=0,a+1=0,∴a=﹣1,b=,∴A(﹣1,0)B(0,).(2)①证明:如图1中,∵a+b=0,∴a=﹣b,∴OA=OB,又∵∠AOB=90°,∴∠BAO=∠ABO=45°,∵D与P关于y轴对称,∴BD=BP,∴∠BDP=∠BPD,设∠BDP=∠BPD=α,则∠PBF=∠BAP+∠BP A=45°+α,∵PE⊥DB,∴∠BEF=90°,∴∠F=90o﹣∠EBF,又∠EBF=∠ABD=∠BAO﹣∠BDP=45°﹣α,∴∠F=45o+α,∴∠PBF=∠F,∴PB=PF.②解:如图2中,过点Q作QF⊥QB交PB于F,过点F作FH⊥x轴于H.可得等腰直角△BQF,∵∠BOQ=∠BQF=∠FHQ=90°,∴∠BQO+∠FQH=90°,∠FQH+∠QFH=90°,∴∠BQO=∠QFH,∵QB=QF,∴△FQH≌△QBO(AAS),∴HQ=OB=OA,∴HO=AQ=PC,∴PH=OC=OB=QH,∴FQ=FP,又∠BFQ=45°∴∠APB=22.5°.16.解:(1)在Rt△ABC中,∠C=90°,∠B=30°,BC=6,∴AC=2,∠A=60°,∵△DEF是等边三角形,∴∠DCE=60°,∴∠ACD=30°,∴∠ADC=90°,∴CD=AC=3,∴△DEF的周长=9;(2)解:结论:CF=DG.理由:∵BC=6,EF=DF=DE=3,∴CF+BE=BC﹣EF=6﹣3=3,∵△DEF是等边三角形,∴∠DEF=60°,∵∠DEF=∠B+∠EGB,∴∠B=∠EGB=∠DGE=30°,∴EG=BE,∵EG+DG=CF+BE=3,∴CF=DG;(3)∵S△DEF=×32=,S△DGH=•GH•DH=•x•x=x2,y=S△DFE﹣S△DHG=﹣x2(0≤x≤3).17.解:(1)在Rt△ABC中,AC=2,BC=2,根据勾股定理得,AB===4,∴=,∵BQ=BP,∴=,∴,∵∠QBP=∠CBA,∴△BPQ∽△BAC,∴∠BQP=∠ACB=90°,∴PQ⊥AB;(2)∵点D是AC的中点,∴AD=CD=AC=1,由(1)知,PQ⊥AB,∴∠AQP=90°,∴∠PQD<90°,∵△PQD是直角三角形,∴①当∠DPQ=90°时,如图1,在Rt△ABC中,AC=2,AB=4,∴sin∠ABC==,∴∠ABC=30°,∴∠QPB=90°﹣∠ABC=60°,∴∠DPC=90°﹣∠BPQ=30°,∴CP===,∴BP=BC﹣CP=,②当∠PDQ=90°时,∴∠ADQ+∠PDC=90°,如图2,过Q作QE⊥AC于E,∴∠DEQ=90°=∠ACB,∴∠ADQ+∠DQE=90°,∴∠DQE=∠PDC,∴△EQD∽△CDP,∴,∴,设BP=t,则CP=BC﹣BP=2﹣t,在Rt△BQP中,BQ=BP cos30°=t,∴AQ=AB﹣BQ=4﹣t,在Rt△AEQ中,QE=AQ cos30°=(4﹣t)•=2﹣t,AE=AQ=2﹣t,∴DE=AD﹣AE=t﹣1,∴,∴t=或t=(大于2,舍去)∴BP=;即BP=或;(3);理由:如图3,①当点D'恰好落在边BC上时,由折叠知,PD'=PD,PQ⊥DD',由(1)知,PQ⊥AB,∴DD'∥AB,∴∠DD'C=∠ABC=30°,∴CD'=CD=,设BP=m,则CP=BC﹣BP=2﹣m,∴DP=D'P=CD'﹣CP=m﹣,在Rt△CDP中,根据勾股定理得,DP2=CP2+CD2,∴(m﹣)2=(2﹣m)2+1,∴m=,②当点D'落在D时,即PQ过点D,在Rt△CDP'中,∠P'=90°﹣∠DD'P'=30°,∴CP'===,∴BP'=BC+CP'=,综上:.18.(1)解:当MN最长时,BN===;当BN最长时,BN===,综合以上可得BN的长为或;(2)证明:如图,把△CBN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得到△CAN',连接MN',∴△AN'C≌△BNC,∴CN'=CN,∠ACN'=∠BCN,∠CBN=∠CAN',∵∠MCN=45°,∴∠N'CA+∠ACM=∠ACM+∠BCN=45°,∴∠MCN'=∠BCM,∴△MN'C≌△MNC(SAS),∴MN'=MN,∵AC=BC,∠ACB=90°,∴∠B=∠CAM=45°,∴∠CAN'=45°,∴∠MAN'=∠CAN'+∠CAM=45°+45°=90°,在Rt△MN'A中,AN'2+AM2=N'M2,∴BN2+AM2=MN2,∴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19.问题背景解:∵△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BAD=60°,∠CAE=60°,AD=AB,AC=AE,∴∠BAD+∠BAC=∠CAE+∠BAC,∴∠DAC=∠BAE,∴△ACD≌△AEB(SAS),∴△ACD可以由△AEB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即旋转中心是点A,旋转方向是顺时针,旋转角是60°;尝试应用∵△ACD和△ABE都是等边三角形,∴AC=AD,AB=AE,∠CAD=∠BAE=60°,∴∠CAB=∠DAE,∴△ADE≌△ACB(SAS),∴∠ADE=∠ACB=90°,DE=CB,∵∠ADE=90°,∴∠ADF=90°,∵∠ADC=∠ACD=60°,∴∠DCF=∠CDF=30°,∴CF=DF,∵BD⊥BC,∴∠BDF=30°,∴BF=DF,设BF=x,则CF=DF=2x,DE=3x,∴;拓展创新∵∠ACB=90°,∴点C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运动,取AB的中点D,连接CD,∴CD=AB=1,如图,过点A作AE⊥AB,且使AE=AD,连接PE,BE,∵将线段A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P,∴∠P AC=90°,P A=AC,∵∠EAD=90°,∴∠P AE=∠CAD,∴△CAD≌△P AE(SAS),∴PE=CD=1,∵AB=2,AE=AD=1,∴BE===,∴BP≤BE+PE=+1,当且仅当P、E、B三点共线时取等号,∴BP的最大值为+1.20.解:(1)由AC长为1.5m,△ABC的面积为1.5m2,可得BC=2m,如图①,设加工桌面的边长为xcm,∵DE∥CB,∴△ADE∽△ACB,∴=,即=,解得:x=;如图②,设加工桌面的边长为ym,过点C作CM⊥AB,分别交DE、AB于点N、M,∵AC=1.5m,BC=2m,∴AB===2.5(m),∵△ABC的面积为1.5m2,∴CM=m,∵DE∥AB,∴△CDE∽△CAB,∴=,即=,解得:y=,∴x>y,即S1>S2,故答案为:>.(2)①函数图象如图6所示:②观察图象,发现该函数有最小值,此时a的取值~2之间.故选D.(3)①由(2)可知,S5<S4<S3.故答案为:S5<S4<S3.②如图7,△A1B1C1即为所求作.。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9-8 中考数学基本几何模型探究

中考数学基本几何模型探究【专题综述】许多中考试题都是以教材的例题、习题为背景,经过命题专家巧妙构思编拟而成.中考试题的权威性和导向性是由命题专家独具匠心精心打造的,其思路和方法常具有类比迁移和拓广探索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提炼出基本几何模型,用基本几何模型解决问题,则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方法解读】一、中考试题呈现和探源题目 如图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cm, ,P Q 分别从,B A 出发沿,BC AD 方向运动,P 点的运动速度是1cm/秒,Q 点的运动速度是2 cm/秒.连结AP 并过点Q 作QE AP ⊥,垂足为E . (1)求证:ABP QEA ;(2)当运动时间t 为何值时,ABP QEA ≅?(3)设QEA 的面积为y ,用运动时间t 表示QEA 的面积y .(不要求考虑t 的取值范围) (提示:解答(2)(3)时可不分先后)此题动静分明,梯度清晰,较好考察了学生全等、相似、函数的有关知识.仔细观察,不难看出此题由课本题变化而来.课本原题为:如图2,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G 是边BC 的中点,,//DE AG BF DE ⊥交AG 于点F ,求证: AF BF EF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数学2013年10月第一版P62页第15题) 将此题的条件“//BF DE 交AG 于点F ”去掉,即可变为上述中考题. 二、探寻基本图形和基本模型由课本习题和中考题不难找出它们蕴含的基本图形和几何模型:如图3,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AE BF 交于点O .性质1 若AE BF ⊥,则AE BF = (或BE CF =). 性质2 若AE BF = (或BE CF =),则AE BF ⊥.性质3 若点O 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且AE BF ⊥,则,AE BF 把该图形的面积四等分. 若将线段,AE BF 分别平移到,GH EF 处(如图4),结论EF GH =仍成立.由于以上主要利用直角和互余的性质,不难猜想到若由正方形变为矩形,会有三角形相似和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5,在矩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AB AD 上,且DE CF ⊥,则DE ADCF CD=. 若将线段,DE CF 分别平移到,NM HQ 处(如图6),结论MN ADQH CD=仍成立.由以上图形可提炼出如下模型:模型1 正方形+线段垂直(或线段相等)=线段相等(或线段垂直)模型2 中心对称图形+线段垂直(或面积四等分)=面积四等分(或线段垂直) 模型3 矩形+线段垂直(或线段成比例)=线段成比例(或线段垂直) 三、模型解题提升能力 1、用模型1解决问题例1 已知:如图7,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边CD 上,AQ BE ⊥于点,Q DP AQ ⊥于点P . (1)求证: AP BQ =;(2)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中四对线段,使每对中较长线段与较短线段长度的差等于PQ 的长.分析 由模型1易得AQ DP =,得本题证明思路是证全等形,进而得AP BQ =,由全等形可得AQ BQ PQ -=或PD AP PQ -=.例2 如图8,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3cm 2, E 为BC 边上一点,30BAE ∠=︒,F 为AE 的中点,过点F 作直线分别与,AB DC 相交于点,M N ,若MN AE =,则AM 的长等于 cm.分析 由模型2可得MN AE ⊥,用勾股定理和30BAE ∠=︒,求得AE =2,则AF =1,所以3AM =2、用模型2解决问题 例3 问题探究(在图9中作出两条直线,使它们将圆的面积四等分.(2)如图10, M 是正方形ABCD 内一定点,在图9中作出两条直线(要求其中一条直线必须过点M ),使正方形ABCD 的面积四等分,并说明理由.问题解决(3)如图11,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B CD BC +=,点P 是AD 的中点.如果,AB a CD b ==,且b a >,那么在边BC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PQ 所在的直线将四边形ABCD 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PQ 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 (1)据模型2,只要作两条过圆心且互相垂直的直线即可,如图9所示.(2)据模型2,过点M 和正方形ABCD 对角线的交点O 作直线OM ,分别交,AD BC 于,P Q 两点,再过点O 作OM 的垂线,交,AB CD 于,E F 两点,则直线,OM EF 将正方形ABCD 的面积四等分,如图10所示.(3)如图11,延长BA 至点E ,使AE b =,延长CD 至F 点,使DF a =,连结EF .由//,BC CF BC BE CF a b ===+,易证四边形BCEF 是菱形,连结BF 交AD 于点M ,则MAB MDF ≅,得AM DM =,所以点M 与P 重合,点P 是菱形对角线的交点.在BC 上截取BQ CD b ==,则CQ AB a ==.设点P 到菱形一边的距离为d ,则1()2ABP QBP S S AB BQ ∆∆+=+1()2CQ CD d =+ CPQ CPD S S ∆∆=+.所以,当BQ b =时,直线PQ 将四边形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3、用模型3解题 例3 探究证明(1)某班数学课题学习小组对矩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与矩形两邻边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究,提出下列问题,请你给出证明.如图12,矩形ABCD 中,,EF GH 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GH 分别交,AD BC 于点,G H .求证:EF ADGH AB=.结论应用(2)如图13,在满足(1)的条件下,又AM BN ⊥,点,M N 分别在边,BC CD 上,若1115EF GH =,则BNAM的值为 . 联系拓展(3)如图14,四边形ABCD 中,90,10,5,ABC AB AD BC CD AM DN ∠=︒====⊥,点,M N 分别在边,BC AB 上,求DNAM的值.分析 (1)由模型3,过点A 作//AP EF ,交CD 于P ,过点B 作//BQ GH ,交AD 于Q ,如图15,易证,,AP EF GH BQ PDA QAB ==∆∆,然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就可解决问题.(2)只需运用(1)中的结论,可得到EF AD BNGH AB AM==,就可解决问题.(3)过点D 作平行于AB 的直线,交过点A 平行于BC 的直线于点R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S ,如图16,易证四边形ABSR 是矩形,由模型3可得DN ARAM AB=. 设,SC x DS y ==,则5,10AR BS x RD y ==+=-,在Rt CSD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2225x y+=. ①在Rt ARD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22(5)(10)100x y++-=.②解①②就可求出x,即可得到AR,问题得以解决.【强化训练】1. (2017四川省广元市)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AD边的中点,BE⊥AC,垂足为F,连结DF,下列四个结论:①△AEF∽△CAB;②tan∠CAD=2;③DF=DC;④CF=2AF,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2017四川省泸州市)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BC的中点,AE⊥BD,垂足为F,则tan∠BDE 的值是()A.24B.14C.13D.233. (2017湖北省十堰市)如图,正方形ABCD中,BE=EF=FC,CG=2GD,BG分别交AE,AF于M,N.下列结论:①AF⊥BG;②BN=43NF;③38BMMG=;④12CGNF ANGDS S=.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4. (2017四川省广安市)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F分别是了AB、AD上的一点,且BF⊥CE,垂足为G,求证:A F=BE.5. (2017浙江省宁波市)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6的正方形,点E在边AB上,BE=4,过点E作EF∥BC,分别交BD,CD于G,F两点.若M,N分别是DG,CE的中点,则MN的长为()A.3B.23C.13D.46. (2017丽水)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A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BE,作点A关于BE的对称点F,且点F落在矩形ABCD的内部,连接AF,BF,EF,过点F作GF⊥AF交AD于点G,设ADn AE.(1)求证:A E=GE;(2)当点F落在AC上时,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ADAB的值;(3)若AD=4AB,且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求n的值.7. (2017江苏省南通市)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PQ垂直平分BE,分别交AD、BE、BC于点P、O、Q,连接BP、EQ.(1)求证:四边形BPEQ是菱形;(2)若AB=6,F为AB的中点,OF+OB=9,求PQ的长.8. (2016内蒙古赤峰市)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cm2,E为BC边上一点,∠BAE=30°,F为AE 的中点,过点F作直线分别与AB,DC相交于点M,N.若MN=AE,则AM的长等于cm.9. (2016内蒙古包头市)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过点A作AE⊥BD,垂足为点E,若∠EAC=2∠CAD,则∠BAE=度.10. (2016广西贺州市)如图,AC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过AC的中点O作EF⊥AC,交BC于点E,交AD于点F,连接AE,CF.(1)求证:四边形AECF是菱形;(2)若AB=3,∠DCF=30°,求四边形AECF的面积.(结果保留根号)。
【复习专题】中考数学复习:几何综合题

几何综合题(旋转为主的题型)一、知识梳理二、教学重、难点三、作业完成情况四、典题探究例1 已知:如图,点P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分别以AP 、BP 为边向线段AB 的同侧作正△APC和正△BPD ,AD 和BC 交于点M.(1)当△APC 和△BPD 面积之和最小时,直接写出AP : PB 的值和∠AMC 的度数; (2)将点P 在线段AB 上随意固定,再把△BPD 按顺时针方向绕点P 旋转一个角度α,当α<60°时,旋转过程中,∠AMC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证明你的结论.(3)在第(2)小题给出的旋转过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 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请写出∠AMC 的度数变化范围;若不变化,请写出∠AMC 的度数.例2 探究:(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试判断BE 、DF 与EF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判断结果: ;(2)如图2,若把(1)问中的条件变为“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21∠BAD ”,则(1)问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2)问中,若将△A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当点分别E 、F 运动到BC 、CD 延长线上时, 如图3所示,其它条件不变,则(1)问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给出结论并予以证明..例3 已知:△ABC 和△ADE 是两个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BA =BC ,DA =DE ,联结EC ,取EC 的中点M ,联结BM 和DM .(1)如图1,如果点D 、E 分别在边AC 、AB 上,那么BM 、DM 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是 ;(2)将图1中的△ADE 绕点A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DCB AEMMEABCD图1 图2例4 在ABCD 中,A DBC ∠=∠,过点D 作DE DF =,且EDF ABD =∠,连接EF ,EC ,N 、P 分别为EC ,BC 的中点,连接NP . (1)如图1,若点E 在DP 上,EF 与DC 交于点M ,试探究线段NP 与线段NM 的数量关系及ABD ∠与MNP ∠满足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2)如图2,若点M 在线段EF 上,当点M 在何位置时,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仍然成立,写出你确定的点M 的位置,并证明(1)中的结论.五、演练方阵A 档(巩固专练)1.(1)如图1,△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共线,联结AD 、BE相交于点P ,求证: BE = AD .(2)如图2,在△BCD 中,∠BCD <120°,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三角形ABC 、等边三角形CDE 和等边三角形BDF ,联结AD 、BE 和CF 交于点P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只填序号即可)①AD=BE=CF ;②∠BEC=∠ADC ;③∠DPE=∠EPC=∠CPA =60°;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证:PB+PC+PD=BE .2. 已知:2AD =,4BD =,以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使C 、D 两点落在直线AB 的两侧. (1)如图,当∠ADB=60°时,求AB 及CD 的长;(2)当∠ADB 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CD 的 最大值,及相应∠ADB 的大小.3. 如图,△ABC 中,∠ACB=90°,AD=AC,AB=AN,连结CD 、BN,CD 的延长线交BN 于点F . (1)当∠ADN 等于多少度时,∠ACE=∠EBF,并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设∠ABC=α,∠CAD =β,试探索α、β满足什么关系时,△ACE ≌△FBE ,并说明理由.4. 在△ABC 中,AB =4,BC =6,∠ACB =30°,将△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 1BC 1. (1)如图1,当点C 1在线段CA 的延长线上时,求∠CC 1A 1的度数; (2)如图2,连接AA 1,CC 1.若△CBC 1的面积为3,求△ABA 1的面积;(3)如图3,点E 为线段AB 中点,点P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在△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点P 的对应点是点P 1,直接写出线段EP 1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图2AFAB 图1C 1C BA 1A图2A 1C 1ABC图1图3A5. 问题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CD ,点M ,N 分别在AD ,CD 上,若∠MBN =12∠ABC ,试探究线段MN ,AM ,C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用证明;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ABC +∠ADC =180°,点M ,N 分别在DA ,CD 的延长线上,若∠MBN =12∠ABC 仍然成立,请你进一步探究线段MN ,AM ,CN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6. 如图,四边形ABCD 、1111A B C D 是两个边长分别为5和1且中心重合的正方形.其中,正方形1111A B C D 可以绕中心O 旋转,正方形ABCD 静止不动.(1)如图1,当11D D B B 、、、四点共线时,四边形11DCC D 的面积为 __; (2)如图2,当11D D A 、、三点共线时,请直接写出11CD DD = _________; (3)在正方形1111A B C D 绕中心O 旋转的过程中,直线1CC 与直线1D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请借助图3证明你的猜想.B 档(提升精练)1. 如图,△ABC 中,∠90ACB =︒, 2=AC ,以AC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三角形ACD . (1)如图24-1,将线段A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1AB ,联结1DB ,则与1DB 长度相等的线段为 (直接写出结论);(2)如图24-2,若P 是线段BC 上任意一点(不与点C 重合),点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Q ,求ADQ ∠的度数; (3)画图并探究:若P 是直线BC 上任意一点(不与点C 重合),点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Q ,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 A 、 C 、 Q 、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请指出点P 的位置,并求出PC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 如图1,△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 是正方形,D 、F 分别在AB 、AC 边上,此时BD=CF ,BD ⊥CF 成立.(1)当正方形AD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θ(0°<θ<90°)时,如图2,BD=CF 成立吗? 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正方形AD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45°时,如图3,延长BD 交CF 于点G . ①求证:BD ⊥CF ; ②当AB=4,AD=时,求线段BG 的长.3. 已知:在△AOB 与△COD 中,OA =OB ,OC =OD ,︒=∠=∠90COD AOB .(1)如图1,点C 、D 分别在边OA 、OB 上,连结AD 、BC ,点M 为线段BC 的中点,连结OM ,则线段AD 与OM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位置关系是 ; (2)如图2,将图1中的△COD 绕点O 逆时针旋转,旋转角为α (︒<<︒900α).连结AD 、BC ,点M 为线段BC 的中点,连结OM .请你判断(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将图1中的 △COD 绕点 O 逆时针旋转到使 △COD 的一边OD 恰好与△AOB 的边OA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点C 落在OB 上,点M 为线段BC 的中点.请你判断(1)中线段AD 与OM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4. 在Rt △ABC 中,AB =BC ,∠B =90°,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 放在斜边AC 上,将三角板绕点O 旋转. (1)当点O 为AC 中点时,①如图1,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 ,BC 于E 、F 两点,连接EF ,猜想线段AE 、CF 与EF 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无需证明);②如图2,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 ,BC 延长线于E 、F 两点,连接EF ,判断①中的猜想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点O 不是AC 中点时,如图3,,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 ,BC 于E 、F 两点,若14AO AC ,求OE OF的值.5. 如图1,四边形ABCD ,将顶点为A 的角绕着顶点A 顺时针旋转,若角的一条边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角的另一条边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E ,连接EF . (1)若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当∠EAF=45°时,有EF=DF -BE .请你思考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只思考,不必写出证明过程);(2)如图2,如果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ABC=∠ADC=90°,当∠EAF=21∠BAD 时,EF 与DF 、B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只需写出结论); (3)如图3,如果四边形ABCD 中,AB=AD ,∠ABC 与∠ADC 互补,当∠EAF=21∠BAD 时,EF 与DF 、B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并给予证明.(4)在(3)中,若BC=4,DC=7,CF=2,求△CEF 的周长(直接写出结果即可).C 档(跨越导练)1. 已知:正方形ABCD 中,45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 (1)如图1,当M A 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有BM DN MN +=.当M A N ∠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2,请问图1中的结论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2.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 相交于O .(1) 如图1,设 E 、F 分别是AD 、AB 上的点,且∠EOF =90°,线段AF 、BF 和EF 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请你用等式直接写出这个数量关系;(2)如图2,设 E 、F 分别是AB 上不同的两个点,且∠EOF =45°,请你用等式表示线段AE 、BF 和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 问题:如图1, 在Rt △ABC 中,90C ∠=︒,30ABC ∠=︒,点D 是射线CB 上任意一点,△ADE 是等边三角形,且点D 在ACB ∠的内部,连接BE .探究线段BE 与DE 之间的数量关系. 请你完成下列探究过程:先将图形特殊化,得出猜想,再对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证明.(1) 当点D 与点C 重合时(如图2),请你补全图形.由BAC ∠的度数为 ,点E落在 ,容易得出BE 与D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 当点D 在如图3的位置时,请你画出图形,研究线段BE 与D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与(1)中的结论相同,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4. 在△ABC 中,AB=AC ,∠BAC=α(︒<<︒600α),将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
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汇总在九年级的几何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几何综合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学知识。
一、图形的性质和判定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点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而面是由无数个线组成的。
这些基本概念是我们研究图形性质和判定的基础。
2. 角的性质和判定: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图形元素。
角可以根据其度数进行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等。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角的大小来判断其性质,还可以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角的关系和性质。
3. 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根据三个内角的大小关系,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此外,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关系,三角形还可以分类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等。
4. 四边形的性质和分类: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和四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根据四个内角的大小关系,我们可以将四边形分为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
四边形还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等。
5. 圆的性质和判定:圆是由一条曲线和其中心组成的图形。
圆的性质包括半径、直径、弧长、扇形面积等。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圆的半径或直径来判定圆的性质。
二、图形的相似和全等1. 相似图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图形是指形状相似且对应边成比例的图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边长比例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相似图形的一些性质包括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2. 全等图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图形是指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各边边长和各内角大小来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全等图形的一些性质包括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等。
三、面积和体积的计算1. 二维图形的面积计算:常见的二维图形包括矩形、三角形、圆等。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如矩形的面积公式为长乘以宽,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以高的一半,圆的面积公式为半径的平方乘以π等。
初三数学几何综合题专题复习练习.docx

初三数学几何综合题专题复习练习—、几何综合题特点:解证几何综合问题:就是从逻辑推理和定量计算的角度来探求新的、未知的结论.通俗地讲就是创造条件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综合题是知识、方法、能力综合型试题,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活、能力要求高、突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纯几何综合题包括:1.利用圆的知识可以隐含三角形,形成与直角三角形结合的问题,其中包括求线段长、求角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以及图形面积问题(不能排除直线形问题)2.图形变换问题:这是一个独立形成综合题问题的知识点.几何综合题以几何图形的位置, 元素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直线或者圆为支撑点,包括多个知识点,多种解题思想方法,多步骤等特点,多为探讨几何本质: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或者变化规律的问题.二、中考对几何综合题的考查方面:连续运动变化过程中,不变结论或者变化规律的探究,特定状态的定量计算;点的轨迹特征.三、常见几何综合题的入手点:1.题目的背景都是几何变换,而且不止是一种变换2.考察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准确作图的能力3.采用“问题探究一问题解决”的模式展开问题,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设问起点低,坡度大,难点分散,各小题之间承接性强,层层深入,第一问到第二问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融入,入手自然,深入不难4.多以常见的全等结构为基础加以变化、引申呈现出题目,多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探究性,往往需要转化或还原成一些基本图形,所得图形都是学生做过多次、教师重点讲解过的基本图形。
探究性体现出“去模式化”的命题思路,转化和还原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结构则是“模式化'的四、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变换工具的运用;2.求解工具的运用;3作图工具的运用;4.分类讨论的意识;5.轨迹的意识;6.模型的意识;五、分析什么?怎么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还原图形的生成过程,分步画图2.确定每步的结论以及相应的可用的方法3.判断图形或图形的元素是否需要移动六、复习建议:随时总结、熟练掌握一些典型图形及常用辅助线的作法及其作用;1.提高根据文字描述准确作图的能力,加强作图的意识2.—题多解,多题归一,体会将数学问题分解、类比、转化、及运动变化的思维过程3.引导学生挖掘各小问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思路4.不过度搜寻难题,给学生建立解题信心5.对几何证明的常规思路、通法进行总结七、几何中常见的辅助线做法:1构造有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共存的图形2.截长补短,证线段的和、差、倍、分3.构造三角形中位线4.三角形中有中线(或一边上有中点),构造“8”字型全等5作平行线,构造相似形6.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或相似形7.在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两侧构造轴对称(或利用等腰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图中有有公共端点的等线段时,构造旋转图形9.平移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相似形10.构造辅助圆八、举例说明常见的几何背景:_、以四边形为背景的几何综合题(-)四边形+旋转1.四边形如CD是正方形将线段CD绕点C逆时针旋转2仁(0。
中考数学总复习(浙江地区)课件: 专题九 综合型问题

专题九 综合型问题
综合题,各地中考常常作为压轴题进行考查,这类题目难度大,考查知 识多,解这类习题的关键就是善于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和代数的有 关知识,并注意挖掘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以达到解题目的.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综合题大多以代数几何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其解题 关键是借助几何直观解题,运用方程、函数的思想解题,灵活运用数形 结合,由形导数,以数促形,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解题.值得注意 的是,近年中考几何综合计算的呈现形式多样,如折叠类型、探究型、 开放型、运动型、情境型等,背景鲜活,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在考查 考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 思维能力、建模能力,力求引导考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1.(2016·黔东南州)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C=90°,点 O 是 AB 的中点,且 AB= 6,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 O 处,始 终保持该直角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与 AC,BC 相交,交点分别为 D、 E,则 CD+CE=( B ) A. 2 B. 3 C.2 D. 6
符合题意;把 a=0 代入整式方程得:-3x-3=1-x,即 x=-2,不合题
意;把 a=1 代入整式方程得:-3x-2=1-x,即 x=-32,符合题意;把
a=2 代入整式方程得:-3x-1=1-x,即 x=-1,不合题意;把 a=3
代入整式方程得:-3x=1-x,即 x=-12,符合题意;把 a=4 代入整式
一个趋势 代数几何综合题从内容上来说,是把代数中的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几何中的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图形的性质,以及解直角三角形 的方法、图形的变换、相似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融入了开 放性、探究性等问题,如探究条件、探究结论、探究存在性等.经常考 查的题目类型主要有坐标系中的几何问题(简称坐标几何问题),以及图 形运动过程中求函数解析式问题等. 三个步骤 解综合题,第一,需要认真审题,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翻译并 转化为显性条件;第二,要善于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基本问题,逐个击破 ;第三,要善于联想和转化,将以上得到的显性条件进行恰当的组合, 进一步得到新的结论,尤其要注意的是,恰当地使用分析综合法及方程 与函数的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运动观点等 数学思想方法,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几何综合(最新讲义)

中考数学——几何综合(讲义)➢ 知识点睛1. 几何综合问题的处理思路①标注条件,合理转化 ②组合特征,分析结构 ③由因导果,执果索因 2. 常见的思考角度304560 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内角、外角、对顶角、余角、补角转化计算角圆心角、圆周角在圆中,由弧找角,由角看弧直角互余、勾股定理、高、距离、直径特殊角等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角关系() 2 ↔⎧⎪⎧⎪↔⎨⎪⎩⎪⎪⎧⎨⎪⎪⎪↔⎨⎪⎪⎪⎪⎪⎩⎪↔⎩、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轴对称性质勾股定理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遇弦,作垂线边、线段连半径转移边放在圆中遇直径找直角遇切线连半径结合全等相似线段间比(例关系) 3 n ⎧⎧⎪⎪⎪⎪→⎨⎪⎪⎪⎨⎪⎩⎪⎪⎧⎪→⎨⎪⎩⎩倍长中线中位线中点三线合一特殊点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相似等分点面积转化() 4 ⎧⎧⎪⎪⎧⎪⎪→⎨⎪⎪⎨⎪⎪⎨⎪⎪⎩⎩⎪⎪⎧⎪→⎨⎪⎩⎩公式法相似规则图形转化法同底面积共高分割求和不规则图形割补法)补形作差(3. 常见结构、常用模型⎧→⎧⎪⎪→⎪⎪⎨⎪→⎪⎪⎪→⎪⎩⎪⎧⎨⎪⎪⎪⎪⎪⎪⎨⎪⎪⎪⎪⎪⎪⎩⎩中点结构中点的思考角度直角结构斜转直常见结构旋转结构全等变换折叠结构轴对称的思考层次角平分线模型弦图模型常用模型相似基本模型三等角模型半角模型 ➢ 课前预习1. 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的中点,E 是AD 上一点,BE =AC ,BE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F .若∠AEF =55°,则∠EAF=________.F EDCBA提示: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移条件.具体操作:D 为中点,延长AD 到G 使DG =AD ,连接BG .得到△ADC ≌△GDB .2.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DC =90°,∠C =70°,点E 是BC的中点,CD =CE ,则∠EAD 的度数为( ) A .35°B .45°C .55°D .65°提示:平行夹中点,构造全等三角形补全图形.AD CE B具体操作:AB ∥CD ,E 为BC 的中点,延长AE 交直线CD 于点F .得到△ABE ≌△FCE .3.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F ,G 分别是AB ,CD ,AC 的中点,若∠ACB =66°,∠CAD =20°,则∠EFG =____.AB CD FEG提示:多个中点考虑中位线,利用中位线性质转移角、转移边.具体操作:GF ,GE 分别为△CDA ,△ABC 的中位线.4. 如图,在△ABC 中,AB =AC ,BD =DC =3,sin C =45,则△ABC 的周长为______.提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的中点——通过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构造直角三角形.具体操作:连接AD ,得到Rt △ADC .5.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BAC =60°,BN ,CM 为高,P 是BC 的中点,连接MN ,MP ,NP .则以下结论:①NP =MP ;②当∠ABC =60°时,MN ∥BC ;③BN =2AN ;④当∠ABC =45°时,BNPC .其中正确的有( )具体操作:在Rt △BMC 中,MP 为斜边中线;在Rt △BNC 中,NP 为斜边中线.6. 如图,正方形ABCD 边长为9,点E 是线段CD 上一点,且CE 长为3,连接BE ,作线段BE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线段AD ,BC 于点F ,H ,垂足为G ,则AF 的长为______.H G F EDCBA方法1:提示:从边的角度考虑直角,往往先表达,然后用勾股定理建等式. 具体操作:连接BF ,EF ,则BF =EF ,设AF 为x ,分别在Rt △BAF 和Rt △EDF 中表达BF 2,EF 2,再利用BF 2=EF 2求解. 方法2:提示:从角度转移考虑直角,往往先找角相等,然后证相似或全等. 具体操作:过点F 作FM ⊥BC 于点M ,则可证△FMH ≌△BCE ,则MH =CE =3,连接EH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EH (BH ),则AF =BH -MH . 7. 如图,在△ABC 中,∠CAB =120°,AB =4,AC =2,AD ⊥BC 于D .则AD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DCBA提示:①特殊角+直角;②直角两边可看做是面积中的底或高.具体操作:①过点C 作CE ⊥AB ,交BA 延长线于点E ,在Rt △CAE 中利用特殊角60°求解;②将AD 看成高,求出BC 后,利用CE AB AD BC ⋅=⋅求解.8. 如图,在△ABC 中,∠A =90°,AB =AC ,BD 平分∠ABC ,CE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E ,若CE =5cm ,则BD =________.ABECD提示:直角+角平分线,逆用三线合一构造出等腰三角形.具体操作:BE 既是角平分线、又是高.延长BA ,CE 交于点F ,可证△CAF ≌△BAD .9. 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点D ,BD =2,AD =8,则CD =_________.DC提示:多个直角(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考虑母子型相似.具体操作:由∠ACB =∠ADC =90°,考虑△BDC ∽△CDA ∽ △BCA .10.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B =∠C =90°,点E 在BC 边上,AB =3,CD =2,BC =7.若∠AED =90°,则CE =_____.ABCDE提示:多个直角(一线三等角),考虑三等角模型.具体操作:∠ABE =∠ECD =∠AED =90°,考虑△ABE ∽△ECD .11. 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以斜边AB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 ,且正方形对角线交于点O ,连接OC ,已知AC =5,OC=BC 的长为________.CB OAED提示:多个直角(斜放置的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考虑弦图.具体操作:过点D 作DF ⊥CB ,交CB 延长线于点F ,连接OF .由弦图可知,△O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2. 如图,将三角板放在矩形ABCD 上,使三角板的一边恰好经过点B ,三角板的直角顶点E 落在矩形对角线AC 上,另一边交CD 于点F .若AB =3,BC =4,则EF EG=________. FEDCG (B )A提示:斜直角要放平(关键是与其他直角配合),利用互余转移角后,寻找三角形相似或全等.具体操作:过点E 分别作EM ⊥CD 于M ,EN ⊥BC 于N ,则△EMF ∽△ENG .13. 已知直线l 1:y =112x b -+与直线l 2垂直,且直线l 2经过定点A (3,0),则直线l 2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提示:坐标系下的垂直,优先考虑121k k ⋅=-. 具体操作:由121k k ⋅=-求得k 2,再利用A (3,0)求b 2.14. 如图,在⊙O 中,弦AB,弦ADACB =45°,则弦AD 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CA提示:圆背景下,要构造直角,考虑: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②垂径定理.具体操作:连接AO 并延长交⊙O 于点E ,连接DE ,BE .在Rt △ABE 中,求解直径AE ;在Rt △ADE 中,利用边角关系,求解∠AED 进而得到∠AOD . 15. 如图,把矩形ABCD 沿EF 翻折,点B 恰好落在AD 边上的点B ′处.若AE =2,DE =6,∠EFB =60°,则矩形ABCD 的面积是__________.B'A'F EDCBA提示:折叠,考虑:①利用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考虑转移边、转移角;②矩形中的折叠常出现等腰三角形.具体操作:由折叠∠EFB =∠EFB′=60°,AE =A′E =2,∠B =∠A′B′F =90°,结合内错角∠B′EF =∠BFE =60°,可在Rt △A′B′E 中求解A′B′,即AB 的长.16. 如图,将长为4cm ,宽为2cm 的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则线段AM 的长为__________.BCFAEMD提示:折叠,考虑折痕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具体操作:连接BE ,BM ,ME ,则BM =ME ,在Rt △BAM 和Rt △MDE 中表达BM 2,ME 2,利用相等建等式求解.17. 如图,已知直线l :y =122x -+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将△AOB沿直线l 折叠,点O 落在点C 处,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提示:折叠,可考虑折痕垂直平分对应点连线.函数背景下的折叠可以考虑121k k ⋅=-和中点坐标公式的组合应用.具体操作:连接OC ,先利用原点坐标和121k k ⋅=-求得OC 解析式;联立OC 和AB 解析式求出OC 的中点坐标后,进而求出点C 坐标.18. 如图,Rt △ABC 的边BC 位于直线l 上,ACACB =90°,∠A =30°.若Rt △ABC 由现在的位置向右无滑动地翻转,则当点A 第3次落在直线l 上时,点A 所经过的路线长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π)19.的位置,使得CC′∥AB ,则∠BAB′的度数为( ) A .30°B .35°C .40°D .50°C'B'ABC提示:旋转是全等变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会出现等腰三角形. 具体操作:由旋转可知AC =AC′(对应边相等),∠BAB′=∠CAC′(旋转角相等).20. 如图,P 是等边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连接P A ,PB ,PC ,以BP 为边作∠PBQ =60°,且BQ =BP ,连接PQ ,CQ .若P A :PB :PC =3:4:5,则∠PQC =________.QBCPA提示:利用旋转可以重新组合条件.当看到等腰结构时往往会考虑利用旋转思想构造全等.具体操作:由等腰结构AB =BC ,PB =BQ ,先考虑△APB 和△BQC 的旋转关系,证明△APB ≌△CQB 后验证,重新组合条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精讲精练1. 如图,在△ABC 中,∠BAC =30°,AB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CE =12∠BAC ,CE 交AB 于点E ,交AD 于点F .若BC =2,则EF 的长为________. FEDBA2. 如图,矩形ABCD 中,AB =8,点E 是AD 上一点,且AE =4,BE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交AB 于点H ,连接EF 交CD 于点G .若G 是CD 的中点,则BC 的长是_______.HGOB A DEC F3. 如图,在□ABCD 中,AB :BC =3:2,∠DAB =60°,点E 在AB 边上,且AE :EB =1:2,F 是BC 的中点,过点D 分别作DP ⊥AF 于点P ,DQ ⊥CE 于点Q ,则DP :DQ 等于( ) A .3:4BCD.QDCFBPEACBGFEDA第3题图 第4题图4. 如图,在△ABC 中,∠ABC =90°,BD 为AC 边上的中线,过点C 作CE ⊥BD于点E ,过点A 作BD 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 ,在AF 的延长线上截取FG =BD ,连接BG ,DF .若AG =13,CF =6,则四边形BDFG 的周长为________.5.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AD ∥BC ,AB =CD,AD =CD 中点,连接AE,且AE =BF =________.BCEADF6. 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AD =3,BC =5,将腰DC 绕点D 逆时针方向旋转90°并缩小,恰好使DE =23CD ,连接AE ,则△ADE 的面积是________.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y=x 上一点P (1,1),C 为y 轴上一点,连接PC .线段PC 绕点P 顺时针旋转90°至线段PD ,过点D 作直线AB ⊥x 轴,垂足为B ,直线AB 与直线y =x 交于点A ,且BD =2AD .若直线CD 与直线y =x 交于点Q ,则点Q 的坐标为__________.8. 如图,把矩形ABCD 沿直线AC 折叠,点B 落在点E 处,连接DE .若DE :AC =3:5,则ADAB的值为_________. ED C B AEDCBA9.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对折,使AB 与CD 重合,折痕为EF ;如图2,展开再折叠一次,使点C 落在线段EF 上,折痕为BM ,BM 交EF 于O ,且△NMO的周长为3,展开再折叠一次,使点C 与点E 重合,折痕为GH ,点B 的对应点为P ,EP 交AB 于Q ,则△AQE 的周长为_______.图1BAD FC EMN图2OBAD F CE PHG 图3Q BA D F CE10.如图,在边长为的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边上一点,G 是AD 延长线上一点,BE =DG ,连接EG ,CF ⊥EG 于点H ,交AD 于点F ,连接CE ,BH .若BH =8,则FG =_______.GHBA D F CE11.顺时针旋转得到△A B′C′,连接CC ′并延长,交AB 于点O ,交BB ′于点F .若CC ′=CA ,则BF =_____.C'O B AFC B'12. 如图,在正方形ABCD 外取一点E ,连接AE ,BE ,DE ,过点A 作AE 的垂线交DE 于点P ,连接BP .若AE =AP =1,PB =APD ≌△AEB ;②BE ⊥DE ;③点B 到直线AE;④1△△APD APB S S +=⑤4ABCD S =正方形 ) A .③④⑤B .①②⑤C .①③⑤D .①②④⑤PDA B CE【参考答案】 ➢ 课前预习1. 55°2. A3. 23°4. 165. B6. 27.7 8. 10 cm 9. 410. 1或6 11. 712. 4313. 26y x =-14.120°15.16.138cm17.816 () 55,18.(4π19.C20.90°➢精讲精练1.12.73.D4.205.4-6.27.99 () 44,8.1 29.1210.11.5 212.B。
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总结几何学是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研究图形的性质和空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几何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图形的性质1. 点、线、面:几何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点、线、面。
点是没有大小和方向的,用字母来表示。
线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形成,有长度但没有宽度。
面是由线构成的,有面积。
2. 直线和曲线:直线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线段,它没有弧度。
曲线是一条有弧度的线段,可以是圆弧或其他曲线。
3. 角:两条线段的相交部分就形成了角。
角可以分为钝角、直角、锐角三种。
直角是90度角,钝角大于90度,锐角小于90度。
4. 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根据边长和角度的不同,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5. 四边形:由四条边和四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根据边长和角度的不同,四边形可以分为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
二、相交关系1. 平行线和垂直线:如果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则它们是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并且相交的角度为90度,则它们是垂直线。
2. 相似图形:如果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我们称它们为相似图形。
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相等。
3. 共线和共面:如果几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称这些点共线。
如果一些点在同一个平面内,我们称这些点共面。
三、几何运算1. 长度和面积的计算:计算图形的长度和面积是几何学中重要的运算。
通过使用不同公式和方法,我们可以求得三角形、矩形、圆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2. 三角形的性质:在学习几何学的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许多三角形的性质。
比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等。
3. 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是一个有四条边的图形,根据其性质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运算。
比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矩形对角线相等等。
四、几何证明在几何学中,证明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图形操作,可以证明得出某些几何关系成立。
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

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目录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学好数学的几条建议数学八种思维方法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 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 d … n≠0),那么(a c … m)/(b d … n)=a/b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学好数学的几条建议1、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九年级中考几何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中考几何知识点归纳在九年级的几何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在中考中扮演关键的角色。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回顾和复习,下文将对九年级中考几何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
1. 平面几何1.1. 点、线、面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有点、线和面。
其中,点是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基本单元;线由无限个点组成,没有宽度和高度;而面是由无数条相互平行的线组成的。
1.2. 角的性质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端点组成的图形。
常见的角包括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
其性质包括角的大小、角的度量、角的类型及角的和等。
1.3. 直线和线段的相交关系直线和线段的相交关系有三种情况:相交、平行和重合。
两条直线相交于一个点,两个线段相交于一个点或一个线段,两条直线平行或重合没有交点。
1.4. 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根据边长和角度,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在九年级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面积计算公式。
1.5.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
我们需要了解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包括边长的关系、面积计算公式和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1.6. 旋转、平移和翻转在平面几何中,旋转、平移和翻转是常见的变换方式。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变换的定义、性质和变换后图形的特点,并能够根据给定的变换规则进行图形的变换。
2. 空间几何2.1. 立体图形的表示方法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空间图形。
我们需要熟悉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和圆锥,并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性质和计算公式。
2.2. 空间几何图形的相交关系空间几何图形的相交关系包括相交、平行和相互垂直。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交关系,并能够根据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空间几何的投影空间几何的投影是将三维图形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的过程。
我们需要学习正交投影和斜投影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023年九年级中考数学复习++几何图形动点与函数图像综合讲义

几何图形动点与函数图像综合考向一判断函数图像(1)面积问题:①函数类型:与面积相关的量如果有一个变化的量为一次函数,如果有两个变化的量为二次函数;②节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值;③函数的增减性等(2)线段长度问题:①根据相似性质对应边成比例或面积公式等确定函数关系式;②节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值;③函数的增减性等1.如图,在Rt △ABC中,△C=900,AC=1cm,BC=2cm,点P从A出发,以1cm/s的速沿折线AC→ CB→ BA运动,最终回到A点。
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线段AP的长度为y(cm),则能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像大致是()2.如图,点E、F、G、H是正方形ABCD四条边(不含端点)上的点,DE=AF=BG=CH。
设线段DE的长为x cm,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y(cm2),则能够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3.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5cm,sinA=,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折线AB→BC→CD运动,到达点D停止;点Q同时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D运动,到达点D停止.设点P运动x(s)时,△APQ的面积为y(cm2),则能够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4.如图,在菱形ABCD中,△B=60°,AB=2.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A→AC运动到点C,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折线AC→CD运动到点D,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运动时间为x 秒.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A B C D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C=4,在Rt△DEF中,△EDF=90°,△F=30°,DE=4,点B,C,D,E在一条直线上,点C,D重合,△ABC沿射线DE方向运动,当点B与点E 重合时停止运动.设△ABC运动的路程为x,△ABC与Rt△DE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则能反映S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45°,△C=90°,AD=4cm,CD=3cm.动点M,N同时从点A出发,点M以cm/s的速度沿AB向终点B运动,点N以2cm/s的速度沿折线AD﹣DC向终点C运动.设点N的运动时间为ts,△AMN的面积为Scm2,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是()A.B.C.D.7.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E是射线AB上的动点(点E不与点A,点B重合),点F在线段DA的延长线上,且AF=AE,连接ED,将ED绕点E顺时针旋转90°得到EG,连接EF,FB,BG.设AE=x,四边形EFBG的面积为y,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出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A.B.C.D.8.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3,动点P沿折线BCD从点B开始运动到点D.设运动的路程为x,△ADP的面积为y,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9.如图,O是边长为4 cm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M是BC的中点,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到M时停止运动,速度为1 cm/s,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s),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则描述面积S(cm2)与时间t(s)的关系的图象可以是()10.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剪去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CEFG,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E→F→G→B的路线绕多边形的边匀速运动到点B时停止(不含点A和点B),则△ABP的面积S随着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为()11.如图,AD、BC是△O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点P从点O出发,沿O→C→D→O的路线匀速运动,设△APB=y(单位:度),那么y与P运动的时间x(单位:秒)的关系图是()12.一个寻宝游戏的寻宝通道如图1所示,通道由在同一平面内的AB,BC,CA,OA,OB,OC组成。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几何综合题

【考点总结】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判定:(1)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3)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三角形专题
1,掌握三角形相关基础知识(2课时)
目标
2,掌握三角形有关模型的全等或相似证明(3课时) 3,完成三角形有关模型的全等或相似证明(3课时)
三角形
模型
手拉手模型
三垂直模型
相似模型
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考点总结】一、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高线,简称高. 特性: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特性:三角 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3.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它的一半 4.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 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特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小组合作
1.在△ABC中,∠BAC=90°,AB=AC,AD⊥BC于点D.
(1)如图1,点M,N分别在AD,AB上,且∠BMN=90°,当∠AMN=30°,AB=2时,求线段
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几何综合问题

中考冲刺:几何综合问题【中考展望】几何综合题是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大致可分为几何计算型综合题与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不仅有选择题、填空题、几何推理计算题以及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计算题,还有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性的问题、方案设计的问题等等.主要特点是图形较复杂,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较隐蔽,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答.几何综合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如折叠类型、探究型、开放型、运动型、情景型等,背景鲜活,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考查方式偏重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几何为主的综合题常常在一定的图形背景下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证明线段、角的数量关系(包括相等、和、差、倍、分及比例关系等);2、证明图形的位置关系(如点与线、线与线、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3、几何计算问题;4、动态几何问题等.【方法点拨】一、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常常涉及到以下各部分的知识:1、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2、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性质;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函数;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5、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6、垂径定理,切线的性质,与正多边形有关的计算;7、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二、几何论证型综合题的解答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图形的直观提示,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注意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发展条件,为解题创造条件打好基础,要由已知联想经验,由未知联想需要,不断转化条件和结论来探求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3、要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方程等思想来解决问题.【典型例题】类型一、动态几何型问题例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边BC 、AB 上的点,且CE=BF ,连接DE ,过点E 作EG ⊥DE ,使EG=DE ,连接FG ,FC .(1)请判断:FG 与CE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不要求证明)(2)如图2,若点E 、F 分别是CB 、BA 延长线上的点,其它条件不变,(1)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出判断判断予以证明;(3)如图3,若点E 、F 分别是BC 、AB 延长线上的点,其它条件不变,(1)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写出你的判断.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1),射线//AM 射线BN ,AB 是它们的公垂线,点D 、C 分别在AM 、BN 上运动(点D 与点A 不重合、点C 与点B 不重合),E 是AB 边上的动点(点E 与A 、B 不重合), 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EC DE ⊥,且a AB DE AD ==+. (1)求证:ADE ∆∽BEC ∆; (2)如图(2),当点E 为AB 边的中点时,求证:CD BC AD =+;(3)设m AE =,请探究:BEC ∆的周长是否与m 值有关?若有关,请用含有m 的代数式表示 BEC ∆的周长;若无关,请说明理由.例2.在△ABC 中,∠ACB=45º.点D (与点B 、C 不重合)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D 为一边且在AD 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 .如图①,且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试判断线段CF 与BD 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果AB ≠AC ,如图②,且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1)中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3)若正方形ADEF 的边DE 所在直线与线段CF 所在直线相交于点P ,设AC =42,3 BC ,CD=x ,求线段CP 的长.(用含x 的式子表示)例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6,点E 是射线BC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E 并延长,交射线DC 于点F ,将△ABE 沿直线AE 翻折,点B 坐在点B ′处. 自主探究: (1)当=1时,如图1,延长AB ′,交CD 于点M .①CF 的长为 ;②判断AM 与FM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点B ′恰好落在对角线AC 上时,如图2,此时CF 的长为 ,= .拓展运用: (3)当=2时,求sin ∠DAB ′的值.类型二、几何计算型问题例4.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24AD BC 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MBC △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2)动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和MC 上运动,且60MPQ =︒∠保持不变.设PC x MQ y ==,,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3)在(2)中,当y 取最小值时,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N 、M 是以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的两点,B 是MN 上一动点(B 不与点M 、N 重合),∠MON=90°,BA ⊥OM 于点A ,BC ⊥ON 于点C ,点D 、E 、F 、G 分别是线段OA 、AB 、BC 、CO 的中点,GF 与CE 相交于点P ,DE 与AG 相交于点Q .(1)四边形EPGQ (填“是”或者“不是”)平行四边形; (2)若四边形EPGQ 是矩形,求OA 的值.例5.在ABCD中,过点C作CE⊥CD交AD于点E,将线段EC绕点E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 (如图1)(1)在图1中画图探究:①当P为射线CD上任意一点(P1不与C重合)时,连结EP1绕点E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C1.判断直线FC 1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②当P2为线段DC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连结EP2,将线段EP2绕点E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C 2.判断直线C1C2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2)若AD=6,tanB=43,AE=1,在①的条件下,设CP1=x,S11P FC=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图1 备用图【变式】已知,点P是∠MON的平分线上的一动点,射线PA交射线OM于点A,将射线PA绕点P逆时针旋转交射线ON于点B,且使∠APB+∠MON=180°.(1)利用图1,求证:PA=PB;(2)如图2,若点C是AB与OP的交点,当S△POB=3S△PCB时,求PB与PC的比值;(3)若∠MON=60°,OB=2,射线AP交ON于点D,且满足且∠PBD=∠ABO,请借助图3补全图形,并求OP的长.一、选择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角梯形AOBC的位置如图所示,∠OAC=90°,AC∥OB,OA=4,AC=5,OB=6.M、N分别在线段AC、线段BC上运动,当△MON的面积达到最大时,存在一种使得△MON周长最小的情况,则此时点M的坐标为()A.(0,4)B.(3,4)C.(,4)D.(,3)2.如图,△ABC和△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90°,AB=2,DE=4.点B与点D重合,点A,B(D),E在同一条直线上,将△ABC沿DE方向平移,至点A与点E重合时停止.设点B,D之间的距离为x,△ABC与△DEF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准确反映y与x之间对应关系的图象是()A B C D二、填空题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E,∠DAB=∠CDB=90°,∠ABD=45°,∠DCA=30°,AB=,则AE= (提示:可过点A作BD的垂线)4.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ABC,将其在水平面上沿斜边AB所在直线按顺时针方向翻滚,使它滚动到△A″B″C″的位置,若BC=1cm,AC=3cm,则顶点A运动到A″时,点A所经过的路径是_________ cm.三、解答题5.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点E是射线BC上一动点,AE与BD相交于点M,AE或其延长线与DC或其延长线相交于点F,G是EF的中点,连结CG.(1)如图1,当点E在BC边上时.求证:①△ABM≌△CBM;②CG⊥CM.(2)如图2,当点E在BC的延长线上时,(1)中的结论②是否成立?请写出结论,不用证明.(3)试问当点E运动到什么位置时,△MCE是等腰三角形?请说明理由.6.如图,等腰Rt△ABC中,∠C=90°,AC=6,动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沿△ABC的边运动,当Q运动到A点时,P、Q停止运动.设Q点运动时间为t秒,点P 运动的轨迹与PQ、AQ围成图形的面积为S.求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7.正方形ABCD中,点F为正方形ABCD内的点,△BFC绕着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与△BEA重合.(1)如图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BE=1,FC=3,求证:AE∥BF;(2)如图2,若点F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的点,且AF:FC=3:1,BC=2,求BF的长.8.将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如图1摆放,连DF.(1)如图2,将图1中的正方形BEFG绕B点顺时针旋转90°,连DF、CG相交于M,则DFCG=_______,∠DMC=_____;(2)如图3,将图1中的正方形BEFG绕B点顺时针旋转45°,DF的延长线交CG于M,试探究DF CG与∠DMC的值,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将图1中的正方形BEFG绕B点逆时针旋转β(0°<β<90°),则DFCG=_______,∠DMC=_________.请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用证明).9.已知△ABC≌△ADE,∠BAC=∠DAE=90°.(1)如图(1)当C、A、D在同一直线上时,连CE、BD,判断CE和BD位置关系,填空:CE_____BD.(2)如图(2)把△ADE绕点A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试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如图(3)在图2的基础上,将△ACE绕点A旋转一个角度到如图所示的△AC′E′的位置,连接BE′、DC′,过点A作AN⊥BE′于点N,反向延长AN交DC′于点M.求DMDC的值.10.将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GEF如图1摆放,使D点在CF边上,M为AE中点,(1)连接MD、MF,则容易发现MD、MF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2)操作:把正方形CGEF绕C点旋转,使对角线CE放在正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CG>BC),取线段AE的中点M,探究线段MD、MF的关系,并加以说明;(3)将正方形CGEF绕点C旋转任意角度后(如图3),其他条件不变,(2)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直接写出猜想,不需要证明.图3DECFGMBA图2CFMABDEG图1AB GMF EDC。
2023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压轴复习专题几何综合——添加辅助线

1
(2)若弦MN垂直于AB,垂足为G, = ,MN= 3,求⊙O的半径;
4
(3)在(2)的条件下,当∠BAC=36°时,求线段CE的长
【详解】
(3) 作∠ABC的平分线BF交AC于F,连接AD
∵∠BNC=36°,AB=AC
∴∠ABC=∠ACB=72°
∵BF平分∠ABC
∴∠ABF=∠CBP=36°
∴∠BFC=72°即∠BAF=∠ABF、
∠BFC=∠ACB
∴BC=BF=AF
∵∠CBF=∠BAC,∠C=∠C
∴△CBF∽△CAB
∴BC²=CF·AC
设BC=x则AF=x
∴CF=2-x
∴x²=2(2-x)解得:x=± 5 − 1
∴BC= 5 − 1
∴AB是⊙O的直径
∴∠ADB=90°
∵AB=AC
1
∴CD=BD= BC
【分析】①由旋转性质证明△ABD∽△ACE即可判断;
②由①的结论可得,∠ABD=∠ACE,进而得到∠BOC=∠CAB=45°,即可判断∠COD;
③证明△ABD为等腰三角形即可判断;
④由题意直线BD、CE相交于点O,当AD⊥AC时,△AOC的面积最大,通过勾股定理计
算求出最大值,进而进行判断
试炼场:
从而得出∠ODE=90°,即可得证DE是CO的切线;
3
1
(2)连接OM,先求出MG= ,得出OG= OM,最后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得
2
2
出结论;
(3)作∠ABC的平分线交AC于F,判断出△BCF∽△ACB,得出比例式求成
BC= 5 − 1,连接AD,再求出CD=
例式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5−1
,再判断出△DEC∽△ADC,得出比
初三数学中考复习专题9几何综合复习

京华中学初三辅导班资料9初中几何综合复习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一、典型例题例1( 2005重庆)如图,在△ ABC 中,点E 在BC 上,点 D 在AE 上,已知/ ABD = Z ACD ,/ BDE =Z CDE .求证:BD = CD .例2 (2005南充)如图 2- 4 — 1,“ ABC 中,AB = AC ,以AC 为直径的O O 与AB 相交 于点E ,点F 是BE 的中点.(1)求证:DF 是O O 的切线.(2)若AE = 14, BC = 12, 求BF 的长. 乂图 2-4-1例3.用剪刀将形状如图1所示的矩形纸片 ABCD 沿着直线CM 剪成两部分,其中 M 为AD 的中点.用这两部分纸片可以拼成一些新图形, 例如图2中的Rt A BCE 就是拼成的一个图形.(1) 用这两部分纸片除了可以拼成图 2中的Rt △ BCE 夕卜,还可以拼成一些四边形•请你 试一试,把拼好的四边形分别画在图3、图4的虚框内.(2) 若利用这两部分纸片拼成的 Rt △ B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原矩形纸片中的边 AB 和BC 的长分别为a 厘米、b 厘米,且a 、b 恰好是关于x 的方程ABC图2图3图42x (m 1)x m 1 0的两个实数根,试求出原矩形纸片的面积.二、强化训练 练习一:填空题3.下列图形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S A B ©A.B.C.D .4•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图形是A.等腰三角形B.等腰梯形C.平行四边形 D .线段5•依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A.矩形 B.正方形 C.菱形 D.梯形 4cm 和5cm ,圆心距为 1cm ,那么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 9和2,第三边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为 2•已知/ a = 60°,/ AOB = 3/ a , OC 是/ AOB 的平分线,则/ AOC =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 5cm 和12cm ,则斜边上的中线长为 __ 4•等腰Rt △ ABC ,斜边AB 与斜边上的高的和是 12厘米, 则斜边AB = 5•已知:如图△ ABC 中 AB = AC , 且 EB = BD = DC = CF , / A = 40为 ________ .6•点O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对角线的交点,若平行四边行 ABCD 的面 积为8cm ,则△ AOB 的面积为7•如果圆的半径 R 增加10% , 8•梯形上底长为2,中位线长为9. △ ABC 三边长分别为 3、4、 是 __________ • 10. 在Rt △ ABC 中,AD 是斜边 练习二:选择题1•一个角的余角和它的补角互为补角, A.30 ° B.45 ° C.60 °2•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则圆的面积增加— 5,则梯形的下底长为5,与其相似的△ A'B'C 的最大边长是 10,则厶A B C 的面积 BC 上的高,如果 BC = a ,/ B = 30 ° 那么 AD 等于 则这个角等于D.75 °,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A .矩形B .三角形C .梯形D .菱形6.如果两个圆的半径分别为 []A.相交B.内切厘米. ,则/ EDF 的度数C.外切D.外离7.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 °半径为3cm,那么扇形的面积为D.2n;cm3[]8.A.B.C A三点在O O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若/ AOB= 80° 则/ ACB 等于[]A. 160°B. 80°C. 40 ° D . 20°9•已知:AB// CD , EF // CD,且/ ABC = 20° / CFE = 30。
中考几何综合专题复习经典

中考几何综合专题复习经典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几何综合题往往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在复习阶段,对几何综合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复习至关重要。
一、三角形相关三角形是几何中最基础的图形之一,在中考几何综合题中常常出现。
1、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要牢记: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HL(斜边直角边,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在解题时,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可以得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从而为后续的推理提供条件。
例如:已知在△ABC 和△DEF 中,AB = DE,∠A =∠D,AC =DF,证明△ABC ≌△DEF。
2、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比如:在△ABC 中,DE ∥ BC,AD = 2,BD = 3,AE = 1,求AC 的长。
3、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等于 60°。
在解题时,常常利用这些性质来求角度、边长等。
二、四边形相关1、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定理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例如:已知四边形 ABCD 中,AB ∥ CD,AB = CD,求证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2、矩形、菱形、正方形矩形的性质是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性质是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

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几何学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形状、大小、相对位置以及其它相关属性。
在初中九年级阶段,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他们在几何学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进行探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平面几何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在几何学中,点是空间中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位置;线是由一系列无限延伸的点组成的,它没有宽度但有长度;面是由无限多个点连成的平面图形。
2. 角和三角形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端点组成的图形。
根据角的大小,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三角形有不同的分类,如根据边长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根据角度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 四边形和多边形四边形是由四条边所围成的平面图形,常见的有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等。
多边形是由多个线段连接起来的封闭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4. 圆的性质与应用圆是由平面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圆的重要性质包括半径、直径、圆心、弦和弧等。
在实际生活中,圆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计算圆的面积与周长、求解圆心角和扇形面积等。
二、空间几何1. 空间图形的投影在空间几何中,平行于投影面的剖面图形称为投影。
常见的投影有垂直投影和斜投影。
2. 空间几何体的计算空间几何体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
计算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是空间几何的重要内容。
3. 空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的点与点、点与线、线与线之间存在不同的位置关系,如相交、平行、垂直等。
了解和应用这些位置关系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4. 空间向量的应用空间向量是一个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它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空间向量可以用来描述线段、平行四边形以及平面的位置关系,还可以进行相关运算和判断等。
总结:通过对九年级几何综合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学中的概念和性质。
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初三数学总复习——几何内容为主的综合题

初三数学总复习——几何内容为主的综合题北京八中刘颖几何综合题大多采用“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模式展开问题,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各小题之间承接性强,层层深入,从而出现更多的思维层次,体现试题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一. 考试说明要求(与几何内容有关的“C”级要求)“C”级要求: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实现对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1.图形的性质(1)推理与证明——C: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结论(2)直线、射线和线段——C:运用两点间距离的有关内容(3)角平分线——C:运用角平分线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4)线段垂直平分线——C: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5)三角形——C: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6)三角形中位线——C: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7)全等三角形——C: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8)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C:运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9)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及解直角三角形——C: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10)平行四边形——C: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1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C:运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12)圆的有关性质——C:运用圆的性质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1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C:运用圆的切线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2. 图形的变化(1)图形的平移——C:运用平移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2)图形的轴对称——C:运用轴对称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3)图形的旋转——C:运用旋转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3. 图形与坐标坐标与图形运动——C :运用坐标与图形运动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二. 复习建议1. 对于综合题的复习,是要通过数量有限的题目的练习、分析、讲解和总结,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宜“以点带面”、“以问题带方法”的方法. 即在选择典型问题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将题目讲深、讲透,也可将问题适当进行变化、类比,力求充分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灵活、综合的应用.2. 可以将一道综合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将一个复杂图形拆分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处理综合题的自信.3.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在“考试说明中”均有“C ”级的要求,要引起注意.4. 针对“有关运动变换”、“有关阅读、探究、操作”等问题,重点要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的通用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例如:“运动变换型”问题一定要多画图形来帮助寻找变化规律,注意一般位置和特殊位置的关系,并关注在变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变的量或不变的关系;“阅读、探究、操作”问题通常有定义新概念和定义新方法两类,要认真审题,既要“照猫画虎”,又要体现虎与猫的“根本区别”,等等. 举例:(1)如图,在△ABC 中,∠C =90°,AC =4,BC =2,点A 、C 分别在x 轴、 y 轴上,当点A 在x 轴上运动时,点C 随之在y 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点B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 )A . 222B . 52C . 62D . 6 (2) (学探诊第33页第6题)已知等腰△ABC 中,AD ⊥BC 于D ,且AD =21AB ,则△ABC 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3)(2014门头沟一模)已知:在△ABC 中,∠ABC =∠ACB =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D 是AB 边上任意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射线DC 绕点D 逆时针旋转α与过点A 且平行于BC 边的直线交于点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如图1,当α=60°时,请直接写出线段BD 与AE 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如图2,当α=45°时,判断线段BD 与A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如图3,当α为任意锐角时,依题意补全图形,请直接写出线段BD 与AE 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其中090a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对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解决几何综合问题的能力的几点想法1. 准确理解和使用定义、定理,重视基本图形、基本方法及常添辅助线的总结和归纳,加强基本图形的识别(1)部分常用辅助线的作法举例 ①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的作法 ※ 向角两边作垂线段; ※ 作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华中学初三辅导班资料9 初中几何综合复习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典型例题例1(2005重庆)如图,在△ABC 中,点E 在BC 上,点D 在AE上,已知∠ABD =∠ACD ,∠BDE =∠CDE .求证:BD =CD .例2(2005南充)如图2-4-1,⊿ABC 中,AB =AC ,以AC 为直径的⊙O 与AB 相交于点E ,点F 是BE 的中点.(1)求证:DF 是⊙O 的切线.(2)若AE =14,BC =12,求BF 的长.例3.用剪刀将形状如图1所示的矩形纸片ABCD 沿着直线CM 剪成两部分,其中M 为AD的中点.用这两部分纸片可以拼成一些新图形,例如图2中的Rt △BCE 就是拼成的一个图形.(1)用这两部分纸片除了可以拼成图2中的Rt △BCE 外,还可以拼成一些四边形.请你试一试,把拼好的四边形分别画在图3、图4的虚框内.(2)若利用这两部分纸片拼成的Rt △B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原矩形纸片中的边AB和BC 的长分别为a 厘米、b 厘米,且a 、b 恰好是关于x 的方程01)1(2=++--m x m x 的两个实数根,试求出原矩形纸片的面积.A B C D EEB AC B A M CD M 图3 图4 图1 图2二、强化训练练习一:填空题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9和2,第三边长为奇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_.2.已知∠a=60°,∠AOB=3∠a,OC是∠AOB的平分线,则∠AOC=______.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cm和12cm,则斜边上的中线长为__________4.等腰Rt△ABC,斜边AB与斜边上的高的和是12厘米,则斜边AB=_____厘米.5.已知:如图△ABC中AB=AC,且EB=BD=DC=CF,∠A=40°,则∠EDF的度数为________.6.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若平行四边行ABCD的面积为8cm,则△AOB的面积为________.7.如果圆的半径R增加10% ,则圆的面积增加__________ .8.梯形上底长为2,中位线长为5,则梯形的下底长为__________ .9. △ABC三边长分别为3、4、5,与其相似的△A′B′C′的最大边长是10,则△A′B′C′的面积是__________.10.在Rt△ABC中,AD是斜边BC上的高,如果BC=a,∠B=30°,那么AD等于______ . 练习二:选择题1.一个角的余角和它的补角互为补角,则这个角等于[ ]A.30°B.45°C.60°D.75°2.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A.矩形B.三角形C.梯形D.菱形3.下列图形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B. C. D.4.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图形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腰梯形C.平行四边形D.线段5.依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A.矩形B.正方形C.菱形D.梯形6.如果两个圆的半径分别为4cm和5cm,圆心距为1cm,那么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内切C.外切D.外离7.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3cm,那么扇形的面积为[ ]8.A.B.C三点在⊙O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若∠AOB=80°,则∠ACB等于[ ]A.160°B.80°C.40°D.20°9.已知:AB∥CD,EF∥CD,且∠ABC=20°,∠CFE=30°,则∠BCF的度数是[ ]A.160°B.150°C.70°D.50°(第9题图)(第10题图)10.如图OA=OB,点C在OA上,点D在OB上,OC=OD,AD和BC相交于E,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2对B.3对C.4对D.5对练习三:几何作图1.下图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要求大小与左边四边形不同.2. 正方形网格中,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小华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不同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上;②连结三个格点,使之构成直角三角形,小华在左边的正方形网格中作出了Rt△ABC,请你按照同样的要求,在右边的两个正方形网格中各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使三个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互不全等.3.将图中的△ABC作下列运动,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指出三个顶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1)沿y轴正向平移2个单位;(2)关于y轴对称;O D CB A4. 如图,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 分别向张村, 李村送水.修在河边什么地 方, 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写出已知, 求作, 并画图)练习四:计算题1. 求值:cos 45°+ tan 30°sin 60°.2.如图:在矩形ABCD 中,两条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B =4cm ,AD =34cm .(1)判定△AOB 的形状. (2)计算△BOC 的面积.3. 如图,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 =12米,∠A =30°,求中柱CD 和上弦AC 的长(答案可带根号)4.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AB =8cm , BC =10cm ,求AE 的长.练习五:证明题1.阅读下题及其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EB =EC ,∠ABE =∠ACE ,求证:∠BAE =∠CAE .证明:在△AEB 和△AEC 中,A B D F E C⎪⎩⎪⎨⎧=∠=∠=AE AE ACE ABE EC EB∴△AEB ≌△AEC (第一步)∴∠BAE =∠CAE (第二步)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2. 已知:点C .D 在线段AB 上,PC =PD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所加条件为_____,你得到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___≌△___. 证明:3.已知:如图 , AB =AC , ∠B =∠C .BE 、DC 交于O 点.求证:BD =CE练习六:实践与探索1.用两个全等的等边△ABC 和△ACD 拼成如图的菱形ABCD .现把一个含60°角的三角板与这个菱形叠合,使三角板的60°角的顶点与点A 重合,两边分别与AB 、AC 重合.将三角板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1)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相交于点E 、F 时(图a )①猜想BE 与CF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②证明你猜想的结论.(2)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与菱形的两边BC 、C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F 时(图b ),连结P A A B C D E F 图aEF ,判断△AE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6,BD =8,且AC ⊥BD ,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 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 1B 1C 1D 1;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 1B 1C 1D 1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A 2B 2C 2D 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四边形A n B n C n D n .(1)证明:四边形A 1B 1C 1D 1是矩形;·仔细探索·解决以下问题:(填空)(2)四边形A 1B 1C 1D 1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A 2B 2C 2D 2的面积为___________;(3)四边形A n B n C n D n 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4)四边形A 5B 5C 5D 5的周长为____________.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O 是正方形,点C 的坐标是(4,0).(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2)若E 是BC 上一点且∠AEB =60°,沿AE 折叠正方形ABCO ,折叠后点B 落在平面内点F 处,请画出点F 并求出它的坐标.(3)若E 是直线..BC 上任意一点,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E ,使正方形ABCO 沿AE 折叠后,点B 恰好落在x 轴上的某一点P 处?若存在,请写出此时点P 与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B D A 1 CB 1C 1D 1 A 2 B 2 C 2 D 2 A 3B 3C 3D 3 …参考答案例1证明:因为∠ABD =∠ACD ,∠BDE =∠CDE .而∠BDE =∠ABD +∠BAD ,∠CDE =∠ACD +∠CAD .所以 ∠BAD =∠CAD ,而∠ADB=180°-∠BDE ,∠ADC =180°-∠CDE ,所以∠ADB =∠ADC .在△ADB 和△ADC 中,∠BAD =∠CADAD =AD∠ADB =∠ADC所以 △ADB ≌△ADC 所以 BD =CD .例2(1)证明:连接OD ,AD . AC 是直径,∴ AD ⊥BC . ⊿ABC 中,AB =AC , ∴ ∠B =∠C ,∠BAD =∠DAC . 又∠BED 是圆内接四边形ACDE 的外角,∴∠C =∠BED .故∠B =∠BED ,即DE =DB .∴ 点F 是BE 的中点,DF ⊥AB 且OA 和OD 是半径,即∠DAC =∠BAD =∠ODA .∴OD ⊥DF ,DF 是⊙O 的切线.(2)解:设BF =x ,BE =2BF =2x .又 BD =CD =21BC =6, 根据BE AB BD BC ⋅=⋅,2(214)612x x ⋅+=⨯. 化简,得 27180x x +-=,解得 122,9x x ==-(不合题意,舍去).则 BF 的长为2.例3答案:(1)如图(2)由题可知AB =CD =AE ,又BC =BE =AB +AE .∴BC =2AB , 即a b 2=由题意知 a a 2,是方程01)1(2=++--m x m x 的两根∴⎩⎨⎧+=⋅-=+1212m a a m a a 消去a ,得 071322=--m m 解得 7=m 或21-=m 经检验:由于当21-=m ,0232<-=+a a ,知21-=m 不符合题意,舍去.7=m 符合题意.∴81=+==m ab S 矩形答:原矩形纸片的面积为8cm 2.B AC B A M C E M 图3 图4 E练习一. 填空1.92. 90°3. 6.54.85. 70°6.27.21%8.89.24 10.43练习二. 选择题1.B2.D3.B4.D5.C6.B7.A8.C9.D10.C练习三:1.3略2. 下面给出三种参考画法:4.作法:(1)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2)连结A'B交a于点C.则点C就是所求的点.证明:在直线a上另取一点C',连结AC,AC',A'C',C'B.∵直线a是点A,A'的对称轴,点C,C'在对称轴上∴AC=A'C,AC'=A'C'∴AC+CB=A'C+CB=A'B∵在△A'C'B中,A'B<A'C'+C'B∴AC+CB<AC'+C'B即AC+CB最小.练习四:计算1. 12.①等边三角形②433. 23、434. 55练习五:证明1.第一步、推理略2.略3. 证:∵∠A=∠A,AB=AC,∠B=∠C.∴△ADC≌△AEB(ASA)∴AD=AE ∵AB=AC,∴BD=CE.练习六;实践与探索1.(1)①相等②证明△AFD≌△AEC即可(2)△AEF为等边三角形,证明略2..(1)证明略(2)12, 6 (3)242n(4)723. (1)A(0,4)B(4,4)(2)图略,F(2,423)(3)存在.P(0,0),E(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