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试题对教材、大纲的思考与创新.doc
中考实验探究试题中探究和创新问题浅议
。写 出该 反
() 2 反应完全后 , 过滤 , 滤渣 中物 质为
滤液 中溶质为硫酸 亚铁 。 【 3 (0 1 例 】 2 1 河北 ) 在一次实 验课上 , 小组 同学 各
中, 观察 现象 。 () 3 第三组 验证猜 想 三。实验方 案是 ( 只用 两 个实
14 0 中学教学参考 ( 中旬)2 1・ 。 2 2总第 13 1 期
() 2 小红通过 分析 , 为废液 中一定含有 硫酸亚 铁 , 认 她 的依据是 。
附题 ( 河北 2 0 -2 1 年化学实验探究题) 09 01
【 1 ( 0 9 北) 校 同学 以“ 例 】 20 河 某 比较 锰 、 、 3 铁 铜 种金属 的活动性” 为课题进行探 究 。
【 出猜想】 作 小华认 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 酸。 【 实验验证】 1 小 华测 得废 液 的 p 小 于 7 证 明 () H , 废 液 中含有硫 酸 。用 p 试 纸 测 定溶液 p 的方法 是 H H
提供的药品 : 铁片 、 片 、 片、 铜 锰 稀盐酸 、 酸亚铁溶 硫 液、 硫酸铜溶液 、 硫酸锰溶液 。 【 出猜想】 作 他们考虑到铁 的活动性 比铜 强 , 3 对 种 金属 的活动性顺序作 出如下猜想 。 猜想一 : 锰>铁>铜 ;
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 () 1第一 组验 证猜 想一 。实 验方 案是 将锰 片 、 片 铁 分别 放入稀 盐酸中 , 观察现象 。 ( ) 二 组验 证猜 想 二 。实验 方 案 是将 锰 片 放 人 2第
() 1若将废 液 中 的溶 质全 部转化 为硫 酸亚 铁 , 向 应 废液 中加入 过量 的 应过程 中的一个化 学方程式
从学 生角度 来看 , 这种 循 规蹈矩 的做题 陋 习 , 只能 是教 出一 些 书呆 子 、 高分低 能 的学生 、 学识 和实 际严重
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对中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6021)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张宏政、郑伟君 1. 问题提出在改革精神和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各省市在中考数学命题时,总的趋势是好的,亮点不断,如注重考查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强调应用,重视实践、探究,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体现人文关怀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新的矛盾却又出现。
2. 问题聚焦 2. 1 试题数量与时间的矛盾无论我们如何回避,中考目前从功能上来看,仍应属于选拔考试的范畴,那么重点就应该是考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而不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
但综观各地的中考试卷,试题数量虽然较过去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一般仍维持在 2228 道之间,平均 25 道、 30 问(有的题不止一问);而考试时间多为 120 分钟(也有 100 分钟或 150 分钟的)[1]。
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专家建议一次性考试的时间以120 分钟为宜,否则容易形成思维疲劳[2],那么,在这些时间要做这么多的题目,是否合适、是否科学,好像没人进行科学的考证。
1 / 7由于当前的试题多有情境或过程的描述,因而试卷长度大多超过 3500 个印刷符号,书写约 1500 个印刷符号,理解题意的阅读量是比较大的[3]。
特别现在中考的压轴题一般都体现了综合与探究,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学生要做好它必须有较充裕的思考时间。
笔者曾以某中考试卷的最后两道题为例给学生做过测试,就算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光是花在阅读理解、分析题意上的时间就将近 20 分钟,加上寻找解题策略、理答的时间也需要近 20 分钟,那么剩下的 23 道题就必须 80 分钟左右时间完成,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浅谈数学中考题的探索与创新探讨
浅谈数学中考题的探索与创新探讨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选用一些探索型问题,把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因而,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强调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开发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探索新型的中考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探索创新意识思维创造性中图分类号:G6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36(2019)10-102-02香港教育署潘忠诚总督在创新学习理论与实际国际研讨会的致辞中说:“踏入21世纪,新科技、新概念不断涌现,知识型的社会己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知识的创造、更新及应用成为个人和社会的成功关键因素。
单靠传统的智慧己不足够,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时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并怀着好奇的睿智,不断探求新的知识,终身学习己是世界教育的一大趋势。
而创新学习则是我们处于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的社会必备的条件。
”新编《初中数学大纲》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明确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造、实验、探索、猜想等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培养学生这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选用一些探索型问题,把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那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又如何设计探索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教材中已有许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连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问题,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例1、(2017?安徽)如图,游客在点A处坐缆车出发,沿A﹣B﹣D的路线可至山顶D处,假设AB和BD都是直线段,且AB=BD=600m,α=75°,β=45°,求DE的长.(参考数据:sin75°≈0.97,cos75°≈0.26,≈1.41)【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矩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例2、(2015年梧州中考)如图,某景区有一处索道游览山谷的旅游点,已知索道两端距离为1300米.在山脚点测得的距离为500米,,在点观测山峰顶点的仰角,求山峰顶点到点的水平面高度 .(参考数据:,,)此两例均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探索问题结论,并加以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
从中考试题看实验教学的创新
( 1 ) 实验 目的 每 个 科 学 实 验 都 有 一 定 的 目的 。选 用 一 定 的
实验 器材 , 都 是 为 了达 到 一定 的实 验 目的 。然 而 , 改变 这些 器 材 的组合 , 或 改变 实验 的操 作 方法 , 往 往 能达 到不 同 的实验 目的 。
人 而创 作 , 不是 为环 境评 比而 准备 , 它 的 出发点 和
归 宿都 应 以幼 儿 为 本 , 为 幼 儿 服 务 。 让 我 们 蹲 下
身体 , 站在 孩子 的角 度 , 问一 问孩 子需 要 什么 玩教
、 p
; 实验考核评 估
0 、 p \
从 中考 试 题 看 实 验 教 学 的创 新
口 张希 国
浙 江省 台州 市椒 江 区第二 中学 3 1 8 0 0 0
摘 要 纵 观 近 年 来 各 地 中考 试 题 中 的 实验 试 题 , 出现 了不 少 实验 创 新 的 好 思 路 和 好 办 法 : 要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 , 从 实 验
方 案 的 方 方 面 面 寻找 “突破 口”, 包括 实验 目的 、 实验 原 理 、 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 实验装 置等 ; 对 教 材 实验 进 行 整 合 ; 以小 实 验、 小发 明 、 小制 作 和 小魔 术 等 为 背景 进 行 实验 创 新 ; 把 实验 中 的“ 意外” 变成“ 创新 ” 等 等 。试 题 所 反 映 出的 实验 创 新 , 不 仅 是考试 改革的方向, 更是 中 学 实验 教 学 落 实素 质 教 育 的有 效 措 施 , 也 为 开展 实验 创 新 提 供 了思 路 和 办法 , 非 常 值 得借 鉴 。 关 键 词 中考 试 题 实验 创 新
浅析中考数学开放型题对大纲教材的思考与创
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2003年第3期浅谈中考数学命题对大纲教材的思考与创新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215006 刘祖希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思路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全面系统地考查“双基”,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两年来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察,极大地促进了素质教育——这要归功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命题者们对大纲教材的深入思考与锐意创新,思考使得中考试题有依有据,创新又使得中考试题可圈可点.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思考的必然要求.1思考1.1紧扣大纲教材中考相当一部分试题直接取自或间接取材于大纲教材的正文、例(习)题,对义务教育数学教学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近年来教师普遍关注大纲教材本身,踏实研究课文、例题、习题.若能更深一步,把研究转向数学知识本身和如何学习这些知识,那研究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下面我们采用对比,从4方面进行说明.1.1.1分析重难点,归纳易错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锤炼学生思维品质例1 (1998年南京市)试题 阅读下面一题解答过程,请判断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已知a 为实数,化简.13aa a --- 解:.)1(113a a a aa a a a a a --=-⋅--=--- 原题 甲乙两人计算221a a a +-+的值,当5=a 的时候,得到不同的答案, 甲的答案是11)1(2122=-+=-+=+-+a a a a a a a ; 乙的解答是.9152121)1(2122=-⨯=-=-+=-+=+-+a a a a a a a a哪一个答案正确?错误的解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代数第二册212页)1.1.2分析教材行文,理清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例2 (1991年山西省)试题 教学大纲中写到“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和随时进行小结”,请阅读“相交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小结证明思路.已知:弦AB 和CD 相交于⊙O 内一点P求证:PD PC PB PA ⋅=⋅证明:连结BD AC ,,由圆周角定义,得,,B C D A ∠=∠∠=∠∴PAC ∆∽,PDB ∆∴,PBPC PD PA = 即PD PC PB PA ⋅=⋅ 小结.(不要超过50字)大纲 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和随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1.1.3直接引用课本新题,检查是否依“本”教学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总认为课本习题太简单,不愿认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训练,而盲目追求高难度、强组合,对义务教材新补充的重要习题视而不见.针对这种现象,命题者直接将这一类重要习题搬进中考试卷.例3 (2001年青岛市)试题 先根据要求编写应用题,再解答你所编写的应用题.编写要求:(1)编写一道行程应用题,使得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为:110120120=+-x x . (2)所编应用题完整,题意清楚,联系实际生活且其解符合实际,请把你所编写的应用题填写在下框中:原题 代数第二册习题9.7A 组第6题:联系实际问题,编写并解出分式方程的应用题.1.1.4考察计算器教学,扫除教学死角例4 (2001年南通市)试题 按CZ1206型科学计算器中的白键 ,使显示器左边出现DEG 后,求cos9o 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分析 计算器(机)进入数学课堂,是科技发展、时代进步和数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材对计算器的使用有过多次专节讨论,但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落实了?此题一出便知分晓.1.2延拓大纲教材1.2.1考查一题多解,丰富教材教材是蓝本,但毕竟不能 “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很多例题习题有多种解法,但教材往往只能关注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方法.命题者在试卷中写出了课本上的解法后,要求考生做出与之不同的解法.例5 (2001年山东临沂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第二册第97页的例2: 解方程.32121---=-xx x解:方程的两边都乘以)2(-x ,约去分母,得).2(311---=x 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2=x检验:当2=x 时,,02=-x 所以2是增根,原方程无解.请你根据这个方程的特点,用另一种方法解这个方程.1.2.2考察思想方法,挖掘教材大纲写到“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尤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教材的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数学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人们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中考试题在挖掘数学思想方法上做了很多示范.例6 (1998年大连市)阅读:解方程组2222320,(1)10(2)x xy y x y ⎧-+=⎪⎨+=⎪⎩解:由(1)得)(.020,0)2)((第一步或⎭⎬⎫=-=-∴=--y x y x y x y x 因此,原方程组化为两个方程组:⎪⎩⎪⎨⎧-=-=⎪⎩⎪⎨⎧==⎪⎩⎪⎨⎧-=-=⎪⎩⎪⎨⎧==⎩⎨⎧=+=-⎩⎨⎧=+=-.2,22;2,22;5,5;5,5,.10,02;10,0443322112222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或或或得原方程组的解为分别解这两个方程组或⎪⎪⎪⎭⎪⎪⎪⎬⎫(第二步)填空:第一步中,运用 法将方程(1)化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达到了 的目的.由第一步到第二步,将原方程组化为两个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体现了 的数学思想.第二步中,两个方程组都运用 法达到了 的目的,从而使原方程组得以求解.分析 本题引导考生发掘隐含在解题过程中的转化、降次、消元等思想以及因式分解、代入法等方法. 2创新2.1 改编原题、推陈出新创新是近年中考命题的一个主题思想.要创新不是非要新面孔、新说法、新模式.凡是能创造性地考查学生能力的问题就是创新题.围绕教材内容,改编旧题,能做到“推陈出新” 就是创新.例7 (2001年北京昌平市)北京奥申委提出申奥理念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了支持深奥,某学校甲、乙两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班都植60棵.已知乙班每小时比甲班多植4棵树,乙班比甲班提前30分钟完成任务.求甲乙两班每小时各植多少棵树?分析 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是“老生常谈”,但本题能结合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绿色环保,在具体中创设新情景,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气息.2.2边考边学、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中考命题者能在考试中抓住机会,向考生展示丰富的数学世界,开拓他们的视野,让考生在考试中“学数学、用数学”,反映出一种新的命题理念.例8 (2001年湖北十堰市)小明是一位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同学.一天,他在解方程时,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12-=x 这个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如果存在一个数12-=i ,那么方程12-=x 可以变为22i x =,则i x ±=,从而i x ±=是方程12-=x 的两个根.小明还发现i 具有如下性质:,1)(,1,1)1()(,,1)1()(,)1(,1,2486733264522242321==-=⋅=-=-===⋅==-==-=-=⋅=-==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请你观察上述等式,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14n i ,=+24n i ,=+34n i (n 为自然数). 分析 12-=x 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已成“定论”,但突破它却有惊人发现,展示了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2.3强化数学模型观念、杜绝数学“假应用”数学应用题一直是数学中考的热点问题,但我们不能停留在教学生“列方程、列不等式、列函数式解应用题”的老路上,应将这些方法上升为“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把应用题的视角投向社会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对数学应用的本质认识,杜绝人为编造数据、纸上谈兵的数学“假应用”.例9 (2002年杭州市)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二次函数c bx ax y ++=2)0(≠a 模型的是( )A. 在一定的距离内汽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B. 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C. 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D. 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分析 数学模型方法是数学应用的主要途径和数学的重要学科特征.本题考察了识别现实问题中的数学模型的能力,这是运用数学模型法的一个核心环节.2.4与时俱进、传播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发展的,追求真理追求完美、执著坚毅破旧立新的数学精神将激励人们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例10 同例8分析 虚数单位i 是数学史上的巨大发现,是对数学陈规的大胆突破. 突破“12-=x 在实数范围内无解”的定论所获得的惊人发现,这其中的数学精神力量一定震撼了中学生朋友.2.5支持和探索课程和教学改革初三备考复习与能力训练并不矛盾,中考试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就是积极支持、参与、探索课程和教学改革,并为我们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备考复习提供了有力证据.上海市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的成功实践,与他们的中考命题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例11 (2002年上海市)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 在对角线上AC 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B ,另一边与射线DC 相交于点Q .探究:设P A ,两点间的距离为x .(1)当点Q 在边CD 上时,线段PQ 与线段PB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2)当点Q 在边CD 上时,设四边形PBCQ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当点P 在线段AC 上滑动时,PCQ ∆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P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Q 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x 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下面三个图形状大小相同,第一个供操作、实验用,后两个备用).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尚在试验阶段,“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理论还在论证当中,探究性试题已然走进中考,这正是命题者的勇气和胆识.。
中考数学试题创新的意义与方法
中考数学试题创新的意义与方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新颖试题,犹如春风拂面,送来暖意,带来快感。
但浏览分析后,又会发现,试题中,语句不通顺,语义不清晰,体例不规范,图文不匹配等多处可见,抄袭陈题年有发生,真正有创新意义的上乘试题又屈指可数。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时代呼唤创新,中考呼唤有新意的试题。
中考数学试题正在指挥着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理念是否能真正尽快地进入课堂,乃至素质教育的实施。
因此,认真探讨中考数学试题创新的意义与方法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一、中考数学试题创新的意义创新是通过艰辛劳动而带来新产品的过程。
新,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我们提倡的是一种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的有价值的创新,下面使用的“创新”一词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因为新产品经由创造性劳动而得,往往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给创新者带来非同小可的激励与自豪,同时,也展示了人类智慧的力量;也因为新产品,给受用新产品者以新的感觉,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在竞争、合作与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个人自立于世界的客观要求。
这样,创新,无论创新者还是新产品受用者,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无论是这行业还是那行业,都有非常特别的意义,都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当然,创新又是相对的,有个体意义上的创新,也有群体意义上的创新;有小区域范围内的创新,也有大区域范围内的创新;既有形式上、表面上的创新,也有内容上、实质上的创新;从程度上说,有很新、较新、有点新之别,不管哪种意义上的创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历史而言,皆有新的东西出现。
何谓试题创新?就是通过命题者的思维劳动构思出新题目的过程,过程的结果就是新题。
新题有种种表现形式:有的是情景新――试题有了新的情景载体;有的是题型新――题目有了一种新的设问给出方式或新的结构;有的是模式新――试题的解答需要建立新的模型,或涉及到基本模型的新组合;有的是立意新――题目构思独特,常常散发出全新的理念,往往有较高的价值,给人以更多的启示。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对中考命题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建议
紧扣时代脉搏抓实课堂教学——对中考命题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建议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大庆市中考语文命题工作,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对中考的解读、对课标的领悟使我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对试题的斟酌、对答案的推敲使我在命题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同行的交流、向优秀教师的学习我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收获。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因为生活因喜悦而精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
我最大的感受是:今后考生需具备“大语文”概念,跳出简单的语文基础知识,全面理解语文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对课文的讲解,应该是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我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今年试题考试内容的安排与试题的设计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利于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注重考查综合语文素养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考查,在“积累与运用”部分设计了包括对识字、写字能力和语言积累水平的考查;优秀古代诗文积累的考查;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的考查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等。
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考查,则侧重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应用上。
试题不仅呈现出对不同积累水平测试的要求,而且着意于引导学生尊重、热爱祖国语言,重视文化积累。
这道题是一个创新:首先,考查的形式和视角新颖。
它不是常见的假设情境,“请君入瓮”的考查形式,也不是对生活中一些琐碎的语文现象的分析和整理,而是人们生活中既常见又重要的事件的分析、理解、感悟。
其次,它贴近生活。
《新闻联播》是家喻户晓的节目,又正值晚饭时播出,考生在家中不经意间接受了这个信息。
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感。
再次,尝试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
从试卷分析谈中考命题思路、知识结构
从试卷分析谈中考命题思路、知识结构的理解和主要试题形式一、2012年主要命题思路二、2011年中考试题介绍三、主要题型的介绍四、2011年中考分析五、主要知识结构的理解与分析六、主要内容的分值体现一、2012年主要命题思路1.督促学校完成初中课程目标,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科硬件的建设和学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适当地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同时,为高中联赛的选拔提供依据。
3.通过九年级的应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① ② ③ 二、2011年中考试题介绍生 物 部 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有关图1所示细胞的叙述 中,正确的是A .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模式图B .结构①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 .结构②是遗传信息库D .结构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细菌、真菌、病毒共有的特征是A .有细胞结构B .无成形的细胞核C .有遗传物质D .都是分裂生殖 3.人的正常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
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精子、受精卵内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46条、23条、46条B .人体肌肉细胞、卵细胞、受精卵内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23条、23条、46条C .精子中的基因是成单存在的D .受精卵里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4. 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下列结构名称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A .柳树的叶子B .桃树的果子C .松树的种子D .肾蕨的孢子 5. 小明和同学们到农庄去玩,观察到鸡的一些有趣行为。
以下描述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 .小明把鸡窝里正在孵化的鸡蛋全部移走,母鸡照样趴在鸡窝里孵卵 B .一到清晨,小明就会听到公鸡的高声鸣叫C .主人一召唤,放养的鸡群就会到指定的地点取食D .小明正要抚摩一只刚孵出的小鸡,母鸡马上冲过来要啄他6. 以下描述属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共同特点的是A .都是绿色开花植物B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 .都生活在水中D .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7.图2为大豆种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出下列叙述中有错误的一项A .图中所示的大豆种子是由一个胚珠发育而来的B .大豆种子萌发时,④主要起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C .标号⑥所示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D .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相比,玉米种子中没有结构④8.2010年,大蒜、绿豆、玉米等价格疯涨,被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
中考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中考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教育环境中,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为了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在中考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
而通过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不再仅仅是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点,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房屋装修的面积计算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创新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中考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的能力。
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实验故障,让学生自己去排查和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特点。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比如,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演讲、辩论等活动,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数学竞赛的培训和指导。
为了在中考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摒弃那种“唯分数论”的陈旧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如制作一份科学报告、排演一出历史短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交流、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培养了创新思维,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语文中考考纲分析总结与反思范文
语文中考考纲分析总结与反思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中考考纲分析总结与反思一、考纲分析1.考点梳理。
新课标下的中考试题研究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的中考试题研究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摘要:为了真正实现与时俱进,我国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中考试题的研究非常关键。
教师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深入了解不同中考试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明确数学教学的重要要求以及具体的方向,这一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学科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标;中考试题研究;初中数学教学引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视角积极整合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关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互动其中。
中考试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风向标,对学科教学创新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优势。
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重新调整教学思路,深入剖析中考试题,抓住学生的重点以及难点。
让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翱翔,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掌握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策略及技巧。
1.中考试题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学教学模式、内容以及规则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动,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以贯之,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消极情绪,难以实现自主探索。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严格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
其中中考试题的研究以及分析非常关键,但是难度系数偏高,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以命题呈现特点的分析和基础,抓住中考试题的核心所在,进而实现对症下药。
首先,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更加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大部分中考题目之中包含许多加工改造教材的题目,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实现举一反三,个人的实践能力不够理想。
其次,更加关注对知识点的有效交汇,教师可以以此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中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的交汇最为常见。
教师需要将推理验证、思维解析、已知条件、基础定理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审题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及深度。
最后,题目内容更加的丰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及新颖性。
对中考命题见解.doc
对“中考命题”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由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的均衡发展,中考试题必须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人性化、科学性的特点。
以下是几点想法和建议:一'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就是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生化学的基础性知识,一般都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演示获得的。
所以在考察时要注重:“精”和“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如:实验基本操作的内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表示的意义等知识。
二' 全面性和人性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基本性质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所以在考察时要针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命题。
如:对分子、原子,尤其是离子的相关内容的考察,题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即使出题也要简单。
三' 科学性依据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所以在考察时要注重:⑴知识点覆盖:内容标准是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试题对知识做到“面面俱到”,但要控制试题密度,不逃避重点问题和不回避难点问题,可以进行问题的整合。
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实验尾气的处理和绿色化学等相似问题就可以组团形成1道选择题。
⑵注重科学探究的考察: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对中考出题思路的思考
对九年级3月月考出题思路的愚见摘要:一、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主要回首2016年的中考考试试卷和考试说明,感受贵阳中考题型和出题走向。
二、事必躬亲,尝试挑战。
分析出题思路(目的、意义、分析)。
三、寄语励志,与君共勉。
关键词:研讨2016年试卷及考试说明,躬亲、尝试;寄语励志。
正文:今年,我被学校安排来接九年级一班和九年级四班的语文课,其中,九(1)班在全年级倒数第一,九(4)班在全年级倒是第三。
我知道,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一下子觉得担子重,肩上的压力大。
可是,也只好硬着头皮撑了下来。
思索了一段时间后,我一方面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很钻教材教法,思读中考试卷,细研中考说明,初悟一些道理,发表自己愚见。
一、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2016年的中考试卷考试形式、难度试卷结构及赋分:(一)考试形式、篇幅、满分、时长、难度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用答题卡作答;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容易题、较容易题、较难题的比例大约为7:2:1.(二)考试结构及赋分1.书写水平考查:共5分,根据作文的书写质量计分。
2.积累与运用考查:共28分,内容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解释和运用、汉语知识、文学常识、名著阅读、诗文默写、语文活动。
3.阅读能力考查共45分,阅读短文(含语段)3篇,现代诗歌欣赏一个,阅读短文(含语段)中,现代文2篇(课外),文言文1篇(课内)。
所选短文(含语段)及诗歌材料,注重文体兼顾,内容有别,尽量考虑课内外结合,古今中外兼容。
4,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共12分,课外材料1-3个。
5.写作能力考查共60分,试题形式为材料半命题作文。
看完,我得出:回味语文,灯火阑珊处,题量适中,生活味浓,文学味醇。
兼顾中外,囊括四海。
总体来看,整张语文试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考查,需要学生的硬功夫;有灵活的阅读运用,需要学生较好的语文素养;有多元化的知识拓展,需要学生厚实的文化积累。
二、事必躬亲,尝试挑战。
为了检测学生,了解学生;探讨走向,尝试出题;学习进步,上升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2003年第3期浅谈中考数学命题对大纲教材的思考与创新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215006刘祖希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思路己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全面系统地考查“双基”,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两年来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察,极大地促进了素质教育——这要归功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命题者们对大纲教材的深入思考与锐意创新,思考使得中考试题有依有据,创新又使得中考试题可圈可点.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思考的必然要求.1思考1. 1紧扣大纲教材中考相当一部分试题直接取自或间接取材于大纲教材的正文、例(习)题,对义务教育数学教学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近年来教师普遍关注大纲教材本身,踏实研究课文、例题、习题.若能更深一步,把研究转向数学知识本身和如何学习这些知识,那研究的门的就真正达到了.下面我们采用对比,从4方面进行说明.1.1.1分析重难点,归纳易错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锤炼学生思维品质例1 (1998年南京市)试题阅读下面一题解答过程,请判断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已知。
为实数,化简口.原题甲乙两人计算Q +J1-2G +/的值,当[=5的时候,得到不同的答案,甲的答案是Q + J1- 2. + P。
= Cl + J (1 - .)2 = Q + 1 — 6Z = 1 ;乙的解答是c/ + J1 -2〃 + / = ■ +J(.-I)? =。
-1 = 2。
-1 = 2x5 -1 = 9.哪一•个答案正确?错误的解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代数第二册212页)1.1.2分析教材行文,理清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例2 (1991年山西省)试题教学大纲中写到“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和随时进行小结”,请阅读“相交弦定理” 的证明过程,小结证明思路.120 120 --------- =1. x 尤+10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A) cos )(B) cos (0 9 cos (D) 9己知:弦AB 和CO 相交于③。
内一点P求证:PAPB = PC ・PD证明:连结AC,BZ ),由圆周角定义,得 ZA = ZD,ZC = ZB,DA pr:.APAC s \PDB, =— PD PB即 PA PB = PC PD 小结.(不要超过50字)大纲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和随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1.1.3直接引用课本新题,检查是否依“本”教学口常教学中一些教师总认为课本习题太简单,不愿认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训练,而盲F1追求 高难度、强组合,对义务教材新补充的重要习题视而不见.针对这种现象,命题者直接将这一类重 要习题搬进中考试卷.例3 ( 2001年青岛市)试题 先根据要求编写应用题,再解答你所编写的应用题.编写要求:(1)编写一道行程应用题,使得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为: (2)所编应用题完整,题意清楚,联系实际生活且其解符合实际,请把你所编写的应用 题填写在下框中:原题 代数第二册习题9. 7A 组第6题:联系实际问题,编写并解出分式方程的应用题.1.1.4考察计算器教学,扫除教学死角例4 ( 2001年南通市)试题 按CZ1206型科学计算器中的白键[页亟],使显示器左边出现DEG 后,求cos9°的值.以DP 2nd Fcos92nd F分析计算器(机)进入数学课堂,是科技发展、时代进步和数学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材对计算器的使用有过多次专节讨论,但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落实了?此题一出便知分晓.1.2延拓大纲教材1.2. 1考查一题多解,丰富教材教材是蓝本,但毕竟不能“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很多例题习题有多种解法,但教材往往只能关注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方法.命题者在试卷中写出了课本上的解法后,要求考生做出与之不同的解法.例5 ( 2001年山东临沂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第二册第97页的例2:解方程—I =旦三-3.x — 2 2 —尤解:方程的两边都乘以(x-2),约去分母,得1 = x — 1 — 3(x — 2).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 = 2.检验:当“2时,工-2 = 0,所以2是增根,原方程无解.请你根据这个方程的特点,用另一种方法解这个方程.1.2.2考察思想方法,挖掘教材大纲写到“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尤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教材的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数学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喑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人们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中考试题在挖掘数学思想方法上做了很多示范.例6 ( 1998年大连市)阅读:解方程组J%2 - 3xy + 2y2 = 0, (1)[亍+),2 =10 (2)解:由(1)得(X -),)(x - 2y) = 0, .•・x - y = 0或x - 2y = 0. (第—,步)因此,原方程组化为两个方程组:x 一2y = 0, x2+ y2 =10.工一)'=0,一『"f—o;或分别解这两个方程组,得原方程组的解为(第二步)填空:第一步中,运用法将方程(1)化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达到了的口的.由第一步到第二步,将原方程组化为两个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体现了的数学思想.第二步中,两个方程组都运用法达到了的目的,从而使原方程组得以求解.分析本题引导考生发掘隐含在解题过程中的转化、降次、消元等思想以及因式分解、代入法等方法.2创新2.1改编原题、推陈出新创新是近年中考命题的一个主题思想.要创新不是非要新面孔、新说法、新模式.凡是能创造性地考查学生能力的问题就是创新题.围绕教材内容,改编旧题,能做到“推陈出新”就是创新.例7 ( 2001年北京昌平市)北京奥申委提出申奥理念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了支持深奥,某学校甲、乙两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班都植6()棵.已知乙班每小时比甲班多植4棵树,乙班比甲班提前30分钟完成任务.求甲乙两班每小时各植多少棵树?分析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是“老生常谈”,但本题能结合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绿色环保,在具体中创设新情景,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气息.2. 2边考边学、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中考命题者能在考试中抓住机会,向考生展示丰富的数学世界,开拓他们的视野,让考生在考试中“学数学、用数学”,反映出一种新的命题理念.例8 ( 2001年湖北十堰市)小明是一位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同学.一天,他在解方程时,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子=_1这个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如果存在一个数尸=_],那么方程X2=-l可以变为x2=i\则x = ±L从而x = ±i是方程x2=-\的两个根.小明还发现,具有如下性质:• 1 , •2 1 *3 • 2 ・ / 1\j •I =1,1 = —1.1 = I,=(—1),=一,,尸=(尸)2 =(_])2 =/5 =j4 .j = i,任=(尸)3 =(_[)3 =_]j7 =,6.,・=_],/=(尸尸=1,……请你观察上述等式,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i4,,+l =,尸〃+2 =,广心3 =(n为自然数).分析尸=-1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己成“定论”,但突破它却有惊人发现,展示了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2. 3强化数学模型观念、杜绝数学“假应用”数学应用题一直是数学中考的热点问题,但我们不能停留在教学生“列方程、列不等式、列函数式解应用题”的老路上,应将这些方法上升为“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把应用题的视角投向社会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对数学应用的本质认识,杜绝人为编造数据、纸上谈兵的数学“假应用”.例9 ( 2002年杭州市)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二次函数y = ax2^hx + c(a^O)模型的是()A.在一,定的距离内汽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B.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C.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D.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分析数学模型方法是数学应用的主要途径和数学的重要学科特征.本题考察了识别现实问题中的数学模型的能力,这是运用数学模型法的一个核心环节.2. 4与时俱进、传播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发展的,追求真理追求完美、执著坚毅破旧立新的数学精神将激励人们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例10同例8分析虚数单位i是数学史上的巨大发现,是对数学陈规的大胆突破.突破“ x2=-\在实数范围内无解”的定论所获得的惊人发现,这其中的数学精神力量一定震撼了中学生朋友.2.5支持和探索课程和教学改革初三备考复习与能力训练并不矛盾,中考试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就是积极支持、参与、探索课程和教学改革,并为我们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备考复习提供了有力证据.上海市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的成功实践,与他们的中考命题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例11 ( 2002年上海市)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上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点另一辿与射线DC相交于点Q.探究:设A,P两点间的距离为x.(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2)当点Q在边CD上时,设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求),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当点F在线段AC上滑动时,APC。
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可能,指出所有能使AP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点。
的位置,并求出相应的尤的值;如果不可能,试说明理由•(下面三个图形状大小相同,第一个供操作、实验用,后两个备用).分析新一轮课程改革尚在试验阶段,“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理论还在论证当中,探究性试题已然走进中考,这正是命题者的勇气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