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2、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3、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地球仪经纬网的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图片和欣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讲述: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答复。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日将正式进入地理学问的学习——从熟悉地球开头。

由于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

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头。

对于备课,预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

还有的老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由于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要把一节课应付下来,每个老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许多老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打算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熟悉地球的过程是个简单的熟悉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奇——张衡的推想——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同学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其次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索让同学怎么能坚固把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埋伏的危机。

老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圆满、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观赏这句话。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老师认为教案要越具体越好,甚至连同学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同学是如何回答呢?)假如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久不行能是我们的同学。

虽然课后的反思或许不肯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圆满,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地球仪——地球的缩影》 教学设计

《地球仪——地球的缩影》 教学设计

《地球仪——地球的缩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南北极、经线、纬线等重要元素,并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学生能够利用地球仪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并能说出该地点所在的半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仪上经线、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

利用地球仪确定地理位置和判断半球位置。

2、教学难点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图片,提问学生:“我们生活的地球如此之大,如何更好地了解它呢?”从而引出地球仪。

(二)新课讲授1、地球仪的构成(1)教师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南北极、赤道等基本元素。

(2)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这些元素的位置,并简单描述其特点。

2、经线和纬线(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经线和纬线的示意图,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等特点。

(2)让学生对比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加深对其特点的理解。

3、经度和纬度(1)详细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度数范围以及变化规律。

(2)通过实例,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特定的经纬度位置。

4、半球的划分(1)讲解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判断不同地点所在的半球位置。

(三)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定几个地点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些地点,并判断其所在的半球位置。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仪的构成、经线纬线、经纬度以及半球的划分等。

粤人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第一节 地球仪 教学设计

粤人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第一节 地球仪 教学设计

粤人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仪教学设计课题地球仪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本节是学习地球仪,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本节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以及空间感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022新课标要求·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使学生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半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综合思维: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本节学习地球仪,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原理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例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模型感知,引导学生空间想象等形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地球仪的应用教案

地球仪的应用教案

地球仪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2.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熟悉地球仪的应用领域4.培养学生地理科学和公民素养二、教学内容:1.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和人为操作练习等方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构成部分:地球仪由加工和制造的透明塑料圆球,各种标记和符号、经线和纬线,以及质地坚硬、透明、易被加工刻画的支架、转盘等部分组成。

使用方法:确定地球仪的纬度、经度、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找到所要查询的国家或地区位置,按照对应的区域查找地球仪上的位置,并进行确认。

2.地球仪的应用领域学生通过老师演示和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仪的应用领域。

(1)教育领域:地球仪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的工具之一。

(2)科研领域:地球仪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特别是地质学和气候变化领域。

(3)旅游领域:旅游领域是使用地球仪的最基本领域之一,包括旅游规划、景点查找和线路规划等。

(4)商业领域:地球仪也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包括地图制作、航运和交通规划等。

三、教学手段:使用实课演示、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堂综合应用等教学手段。

老师也会使用一些地球仪和相关软件和应用程序来指导学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学习以前的回顾和预习在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并准备好今天的课程内容。

2.演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通过人为操作或简短的视频来演示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老师会让学生基础上自行练习和理解。

3.探究地球仪的应用领域老师将会就地球仪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作简短的介绍,并让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4.课堂综合应用老师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在地球仪和相关应用软件和程序的帮助下解答问题。

五、教学心得:通过这次探究和演示,我深刻的认识到地球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和重要性。

地球仪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科研、旅游等领域。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优秀5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①地球的形状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教材图1.1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1.2地球仪(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2024)

2.1.2地球仪(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2024)

1.引导学生阅读地球仪图片,观察纬线的特征:
(1)纬线的形状是?
(2)纬线是长度是?
(3)纬线指示的方向是?
不同角度看到的纬线是不同的:
纬线有无数条,如何区别每一条纬线?标上纬度。

2.引导学生阅读纬度的示意图,观察纬度的特征:
纬度从( )开始度量,赤道是( ),向南、向北各划分为( ) 。

赤道以北为( ) ,用“( )”表示;赤道以南称( ) ,用“( )”表示。

两极点分别是()和()。

重要的纬线有:
3.你会辨别北纬、南纬吗?
1.引导学生阅读地球仪图片,观察经线的特征:
(1)经线的形状是?
(2)经线是长度是?
(3)经线指示的方向是?
不同角度看到的纬线是不同的:
经线有无数条,如何区别每一条经线?标上经度。

2.引导学生阅读经度的示意图,观察经度的特征:
0°经线又叫(),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以东称(),用“()”表示;以西称(),用“()”表示。

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3.你会辨别东经、西经吗?
1.练习册《主题二模拟地球运动》地球仪部分。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教学设计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教学设计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一、活动内容分析: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验, 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材编排设计了此项活动,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针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要彻底理解, 弄明白, 熟练地做一些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此项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活动对象分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由于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有限, 要想将经纬线、经纬度、半球的划分等抽象的内容学懂、彻底弄明白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将这些内容能轻松理解和掌握, 特此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三、活动目标:1.通过地球仪的制作,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经线和纬线的形状,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和地球五带的划分;2.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3.能利用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4、通过动手小制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给予适当的建议, 并适时进行指导, 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也是学习活动的评价者。

让学生自主与合作活动相结合, 再通过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点评的方式, 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在活动中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活动要求:1、要画出赤道,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并标明所画纬线和经线的度数;2.注意小孔(极点)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要相等;3.倾斜的铁丝(即地轴)要与垂线成23.5°角;4.制作的小地球仪要较为准确且美观, 底座要比较稳固;/六、活动过程:1.材料和用具: 乒乓球、细铁丝、胶布、橡皮泥(橡皮)、大头针、量角器、圆规等;2.制作过程:(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 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南北极点), 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2)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相交画出一条经线作为0°经线;然后再画出对应的半个圆作为180 °经线;从0°经线开始将赤道平分成6等分(画出均分点),(3)从0°经线东侧开始, 以此类推, 画出其它经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协助学生,共同观察夜晚的星空,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变化,并记录观察心得。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并以“地球运动与我”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地理素养。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共同完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仪的使用和空间定位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球仪的操作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真实形状;提供地球仪,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简要介绍地球的神秘与伟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与地球仪》。
(二)讲授新知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观看地球环境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脆弱,引发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情感共鸣。
5.反思评价:设置课后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6.教学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实践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地球仪教学设计方案

地球仪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功能;(2)掌握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4)认识五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仪的构成和功能;2. 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3. 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4. 五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如何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位置等信息?2. 讲解地球仪的构成和功能(1)介绍地球仪的组成部分:轴、球面、经纬网、地轴、赤道、极点等;(2)讲解地球仪的功能:观察地球形状、位置、比例、地形、气候等。

3. 讲解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1)如何使用地球仪测量经纬度;(2)如何确定地球上的地理位置;(3)如何观察地球自转、公转现象。

4. 讲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1)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地轴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现象。

5. 讲解五大洲、四大洋的分布(1)介绍五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2)介绍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 课堂练习(1)学生使用地球仪测量两地之间的经纬度;(2)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公转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仪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地球仪的掌握程度;3.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公转、五大洲、四大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仪的构成、功能、使用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3课时)一、课程标准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学会如何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二、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这节课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这四部分进行学习。

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如何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了解较少,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内容时会比较抽象,学生也许不太能靠空间想象去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规律,因此通过经纬网定位这一部分内容会有点偏难,需要通过要求学生画出经纬网来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画图和析图能力,学会通过读图学习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2.综合思维:通过展示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一般规律;通过生活中的举例,让学生说出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3.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形状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我们生活在地球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地球和生活,人类制作了地球仪并利用经纬网定位,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形状及其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规律;利用经纬网定位。

2.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一般规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

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仪教学设计摘要:本文将介绍地球仪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实施教学设计的策略和建议。

地球仪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形状、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通过引入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引言:地球仪是教学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地理事实。

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地球仪,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地球仪教学设计的策略和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教学。

一、地球仪教学设计的目标地球仪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通过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了解地球的各个部分,如大陆、洋流、山脉等。

2. 掌握地理知识: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事实,如各大洲的位置、国家的分布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

3. 分析地理现象:通过使用地球仪,学生可以学习和分析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如气候、气象和地貌等,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地球仪教学设计的内容地球仪教学设计的内容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通过观察地球仪,学生可以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并了解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大洋、大陆、山脉等。

2. 地理位置的确定: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各大洲、国家和城市的位置,从而帮助他们了解地球的地理分布。

3. 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通过使用地球仪,学生可以观察和分析各种地理现象,如风向、气温分布、洋流和地震分布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地球仪教学设计的方法在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直观观察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地理事实。

2. 指导探索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自主探索地球的各个部分,如大洋、大陆和山脉的位置,以及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仪》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仪》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仪》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制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地球仪的定义、种类、制作材料到地球仪的使用,再到地球仪的读图技巧,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使用地球仪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接触过,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此外,学生对地球仪的兴趣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种类、制作材料和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掌握地球仪的读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仪的概念、种类、制作材料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仪的读图技巧。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设备。

2.学具:地球仪模型、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仪的概念、种类、制作材料和作用,让学生对地球仪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地球仪的构造和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3.讲解经纬网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网的作用,并在地球仪上找到相应的经纬度。
4.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如地图的阅读、地理事物的查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的首都北京,并描述其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地图的阅读、地理事物的查找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构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对地球仪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地理学科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概念,但对于地球仪这一专业地理工具,大多数学生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提高地理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地球仪,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使学生掌握经纬网的基本概念,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4.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球仪教学设计范文

地球仪教学设计范文

地球仪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功能和使用方法;(2)能够使用地球仪来解读地球上的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信息;(3)学会使用地球仪测量地球上的距离和角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介绍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兴趣;(2)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地球仪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增强他们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地球仪的构造和功能;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上的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信息解读;4.使用地球仪测量地球上的距离和角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仪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兴趣和好奇心;(2)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球仪的三个部分:地球仪球体、地轴和支架;(3)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作用和功能。

2.探索地球仪(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2)让学生自由探索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刻度、指针和标志线,并通过摇动地球仪球体来观察球体上的地形图、海洋和大陆分布等;(3)引导学生发现地球仪的旋转和翻转方式,了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地球仪操作实验(1)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来解读地球上的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信息,如观察地球仪上的山脉、河流、海洋流、气候带等;(2)鼓励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操作,测量地球上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夹角;(3)引导学生用地球仪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4.小结与展示(1)听取学生对地球仪的使用感受和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2)对地球仪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3)鼓励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的展示,展示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观察学生在操作地球仪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地球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1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2.1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2.1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识地球——地球仪》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上学期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本课程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依据,通过讲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学内容包括地球仪的构造、经纬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地理知识手册》中关于地球仪的章节;
-《探索地理奥秘:地球仪的故事》;
-《地球仪制作与使用技巧》。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地球仪的历史,了解它是如何演变至今的;
-探索地球仪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科研、军事等;
-学习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
2.我还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相互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组织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仪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可能是因为课堂讲解和互动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对于一些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单一的地球仪模型展示可能不足以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
②重点词句:
1.地球仪: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直观理解地球表面特征。
2.经纬度:地理坐标系统的基础,对于定位和导航至关重要。
3.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基本运动,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季节变化。
③板书设计:
-地球仪基本结构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地球仪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地球仪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地球仪导语:本教案旨在通过使用小小地球仪,让中班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探索地球的自然特征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地理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名称。

2. 了解地球的自然特征,如陆地、海洋、河流和山脉等。

3. 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如建筑、服饰和食物等。

4. 能够使用小小地球仪指代并描述不同地域。

二、教学准备:1. 小小地球仪2. 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不同地域的景观和文化特点。

3. 地球仪相关的绘画工具4. 地球仪相应的故事书籍或教具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有关地球的儿童歌曲或看地球仪相关的儿童动画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幼儿回想并分享一些他们对地球的基本认知。

2. 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名称:a. 教师向幼儿展示小小地球仪,并介绍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b. 小组为幼儿准备一些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不同地域的景观和文化特点。

教师请幼儿根据图片或图片卡片描述地球的外形和不同地域的名称,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c. 通过观察和探索,引导幼儿发现地球是圆的,并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形状。

d. 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简短的诗歌或歌曲,帮助他们记忆地球的名称。

3. 了解地球的自然特征:a. 教师使用小小地球仪指出地球的陆地和海洋部分,并请幼儿触摸地球仪的不同区域。

b. 通过展示图片或图片卡片,教师介绍地球上的一些重要自然特征,例如河流、山脉和草原等,并帮助幼儿形成对这些特征的基本认知。

c. 教师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或拼贴等手工制作活动,创造他们自己的地球模型,并使用小小地球仪指出不同的自然特征。

4. 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a. 教师通过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域,然后向幼儿展示关于不同地域文化特点的图片或图片卡片。

b.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向他们介绍一两个具体地域的文化特点,例如中国的建筑风格、日本的传统服饰和墨西哥的传统食物等。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热门13篇)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⑵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⑵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2.表格法
3.游戏法
4.问题解决式教学
5.多媒体辅
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然后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哪些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的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⑴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

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

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
⑵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备选答案则自动回到原处。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列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然后给排、列填上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使学生知道可用相对应的纬度及经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下列经纬网,若相邻经线或纬线度数差为10度,指定某一列为20°E,某一排为10°N,然后叫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经纬度)
20°E
⑵依次请位于以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

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

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⑶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已造成184人死亡,24人失踪,11826人受伤,致四川雅安等17个市州104个县150余万人受灾。

请学习小组查找小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成都的经纬度。

(三)课后练习:
利用地球仪,两人一组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