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理时间线:BC221统一六国1.统一原因:(1)实力雄厚(商鞅变法)(2)民心所向(3)广纳人才(4)正确谋略(远交近攻、先弱后强、两翼中间)(5)旺盛战力(“奖励军功”,军功爵制)(6)领导才能秦中央:政事、监察、军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典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地方●郡县制:郡--县(道)--乡--里--亭意义:○1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2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避免国家分裂Array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影响:(1)对秦○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统一巩固和民族形成○2激化阶级矛盾(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军事:●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征服百越(岭南),增设闽中、南海、桂林和象郡●统一西南夷影响:(1)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2)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文化:(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焚书坑儒经济:(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2)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功:(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过:(1)摧残了文化(2)实施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3)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时间线: 630 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共同大首领--天可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

1.政治(1)选官不拘一格(2)求贤若渴,用人扬长避短(3)完善三省六部制2.经济(1)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2)“存百姓”的思想3.法律(1)慎用刑罚(2)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3)反思隋朝4.文化(1)文德治国,崇儒尊孔(2)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5.民族关系总体政策:“战而后和”(1)东突厥:设立羁縻府州(唐朝对民族地方的间接统治)(2)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直接行政管理(3)西北各族:册封后嗣(尊唐太宗为天可汗)(4)吐蕃:和亲6.对外关系总体政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1)政治:设置外交机构鸿胪寺(隶属礼部)(推动朝鲜社会发展、日本封建化进程大化改新)(2)经济:鼓励中外贸易,使唐朝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3)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和宗教宽容(玄奘、佛经翻译),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圣地1.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局面,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3.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总结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秦始皇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1)政治上: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

(3)文化上:统一文字为秦小篆,促进国内文化交流;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

(4)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5)交通上: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

3.历史功过(1)功绩: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过失:穷奢极欲,不惜民力,制定酷刑,导致秦朝灭亡。

二、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4)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5)对外政策上: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2.历史评价(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也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同周边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社会状况: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4、文化上:学术下移,“士”阶层出现。

(二)、成就:『思考』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背景: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目的: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1、开创儒家思想(基本思想和主张)①礼:即周礼,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②仁:即仁者爱人;对统治者: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

对普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③中庸:在协调礼与仁的关系上,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④三者之间的关系:“仁”是核心,属于伦理范畴;礼是表现,属政治范畴;两者结合不可分割;用“中庸”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用“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

2、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②教育内容:《诗》《书》《礼》《乐》《忆》《春秋》;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③教育目标:“成人”、成“君子”;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⑤办学形式:收徒讲学,开创私学。

3、整理文化典籍:“六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他的思想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局限性: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阶级局限性。

(四)、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五)、影响:1、对中国:①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③教育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如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秦国为什么能顺当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供应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心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确定听从中心(通过郡县制)③皇帝干脆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三、秦始皇的暴政1、暴政主要表现:(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2)严刑酷法:(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2、影响:激化了阶级冲突,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公元前207年,被农夫起义推翻)四、评价【模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经典资料汇总大全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经典资料汇总大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1、对政治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须注意以下几点:⑴特定的历史背景。

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⑵确定评估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⑶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⑷克服英雄史观。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⑸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秦始皇的功过评价(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至岭南、北抵河套、阴山、辽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

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过: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内容:①平靖边疆:东突厥强大,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用兵击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②加强管理: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表格提纲,必备!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表格提纲,必备!
2、人格(爱国、坚忍、执著、仁爱、身体力行、牺牲精神)赢得了印度人民的尊重,被称为“圣雄”。
四、无产阶级革命家
人物
时代背景
主要贡献
影响
优秀品质
马克思
①工业革命的完成;②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暴露;③无产阶级成熟
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
2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建立(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2、编篡的《法国民法典》,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影响。
3、其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给法带来经济负担,还引起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帝国的覆灭。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家
孙中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1)甲午战后,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
晚年骄奢
1、出现“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安定――为开元盛世及国力的强盛奠定基础;
2、善于用人和纳谏,自我反省能力强,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康熙帝
清初—封建社会后期
1巩固统一:
2A、平定三藩之乱;
B、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台湾和祖国内地联系,加快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物
时代
主要贡献
局限
评价
秦始皇
秦初——封建社会确立
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C、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咱们总能碰到那些让人惊叹的人物,像闪耀的明星一样,在各自的时代发光发热。

比如,孔子,咱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简直就是个大智慧的代名词。

他那种“有教无类”的精神,真的可以说是古代教育的开山鼻祖。

想象一下,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在讲授仁爱、礼仪这种哲学思想,简直比现在的很多“教育家”都强啊!在他眼里,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

哈哈,虽然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是他的影响力简直不逊色于今天的网红。

再说说西方的历史人物,像亚里士多德,他真的是个全才,哲学、科学、伦理,啥都能聊。

他的观点影响了整整几千年,真的是厉害得不行!想想看,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知识都归类整理,简直是个“知识大厨”,把各种思想拼盘做好,给后人吃。

古希腊的哲学圈就像个热闹的集市,大家争先恐后地想跟他交流思想,真是场面太壮观了。

再来聊聊成吉思汗,那个骑马的民族英雄。

他带领蒙古帝国横扫千军,真的是一言不合就开打,实力不容小觑。

不过,成吉思汗不仅仅是个武力派,他还懂得管理和统治,建立了有效的法律体系,搞得人们生活得还挺有秩序的。

真是个“文武双全”的角色。

要知道,他可不是那种单纯的暴力输出者,他在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不少贡献,简直可以说是个历史的“超级英雄”。

然后,还有拿破仑,法国的军人和政治家,想当年,他那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真的是让人佩服。

他不仅在战场上叱诧风云,还搞得法国大革命之后,国家焕然一新。

就像玩游戏时突然获得了一把神器,直接让他成了“皇帝”,统治整个欧洲。

不过,成就和争议总是并存的,他的扩张也让很多国家感到不安,最后落得个失败收场,真是让人唏嘘。

说到历史人物,就不能不提甘地。

这个小个子可了不得,用非暴力抗争来改变印度的命运。

他的智慧和勇气,就像一缕春风,温暖而坚韧,直逼殖民者的心房。

甘地通过简单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看到他的故事,总会让人想起“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知识要点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知识要点
第9课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注意问题: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主要活动:①军事起家:独特的性格;军事生涯的开始;在土伦战役,保卫巴黎和远征意大利过程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法国的最高军事统帅.②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称帝;《法国民法典》.③从帝国皇帝到孤岛囚徒:扫荡封建势力称霸欧洲大陆;两次退位.
2,评价: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他的思想是人类宝贵遗产.
第3课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注意:三者思想的比较.
1,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②政治: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③伦理:中道理论;④教育:教学方法别具一格.
2,评价:①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功绩卓著.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③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不再次连任,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树立了范例.④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16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注意:毛泽东是让中国的站起来,而邓小平则是让中国人富,强起来.这也是时代给两位伟人赋予的使命.
1,主要活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文革后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注意: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主要业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3、功过评价:功: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整理.总结咱今儿就来说说这高中历史选修里历史人物评说的那些知识点哈。

我就想起我上学那会,一翻开那历史课本,看着那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心里头就跟开了锅似的。

你看那秦皇汉武,一个个那气势,往那画像上一瞅,就感觉那股子威严能从纸里头钻出来,直扑你脸上。

咱先说说秦始皇吧。

好家伙,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啊!统一六国,那得费多大的劲儿啊。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天。

秦始皇站在那高高的帅台上,身披战甲,眼神那叫一个犀利,仿佛能看穿敌人的心思。

他大手一挥,那千军万马就跟疯了似的往前冲,那场面,啧啧啧,多壮观呐。

有同学可能就问了:“那秦始皇光靠武力能行嘛?”这你就不懂了吧。

人家除了武力,在政治上那也是有一套的。

什么郡县制啊,那就是他玩出来的新花样。

把天下划分得明明白白的,谁管哪块儿,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就好比一个大管家,把家里头的事儿都料理得井井有条。

再说说汉武帝。

这汉武帝啊,也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主儿。

他一心想着要把那匈奴给收拾了,让边境的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你瞧瞧,那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在他的支持下,带着兵就往北打。

那茫茫的大草原上,汉军的旗帜随风飘扬,马蹄扬起的尘土都快把天都遮住了。

汉武帝在那皇宫里头,天天盼着捷报传来,那神情,一会儿皱着眉头,一会儿又露出笑容,就跟自己亲自在战场上打仗似的。

咱再聊聊唐太宗李世民。

这可是个会用人的好皇帝啊。

他那朝堂上,人才济济的。

什么房玄龄、杜如晦,一个个都是能臣干吏。

李世民呢,就跟个大老板似的,把这些人都拢到一块儿,让他们各展其长。

他自己呢,也不摆皇帝的架子,经常跟大臣们一块儿商量事儿。

有时候为了一个事儿,争得面红耳赤的,但最后总能做出个好决策来。

咱学这历史人物评说啊,不能光看他们干了啥大事儿,还得琢磨琢磨他们为啥这么干。

就好比曹操,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英雄。

咱想想啊,在那个乱世里头,他要是不使点儿手段,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嘛?他带着兵到处打仗,有时候也会遇到困难,那眉头一皱,心里头肯定也在犯嘀咕:“这仗该咋打啊?”但最后还是想出办法来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点总结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点总结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一)秦始皇1.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__________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__________增强了实力;③民心因素:人民___________;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②经济上:统一_________________,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北击______修长城,南征_______设三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_________;④文化上:控制思想,统一________,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统一________、建立驰道,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秦始皇功过评价①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_________,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_______________制度,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刑法严酷,徭役繁重;____________,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二)唐太宗1、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______________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经济:延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经济逐步复苏。

③科举:发展_______________,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民族关系:开明的__________,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功过评价①开创了______________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②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开放的对外政策,______________的文化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___________的色彩;④其__________________之风更为后世称道,对治国安邦有积极作用。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⑴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统一中国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人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②大势所趋: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统一趋势加快;③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各民族和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社会基础;④秦国实力雄厚: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最强,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根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锐意进取①广纳各国贤才(如:李斯、尉缭)②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①时间:BC230——BC221年②秦灭六国过程:韩——赵——魏——楚——燕——齐3、统一中国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秦始皇建立集权统一国家的措施(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具体内容: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包括: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2)影响:①进步性:a/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统一执行,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c/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局限性:a/大大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b/君主专制使君主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c/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2、军事上措施: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②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作用: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3、经济上措施:①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车轨、驰道,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作用: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笔记整理)4

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孔子一生追求礼乐1、少年立志——以传承礼乐为己任2、三十而立——精通六经,开创私学,收徒讲学3、涉足政坛,昙花一现①孔子治鲁:先后出任鲁国中都宰、司寇②政治主张:加强君权、恢复礼治4、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5、献身文教事业、整理和编订“六经”二、大思想家:开创儒家学派1、儒学创立背景①春秋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礼崩乐坏”情况严重②孔子深受周文化影响,以传承文化、改善人际关系、恢复周礼为己任而开创儒学2、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礼、仁、中庸(1)“礼”的思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核心含义:爱人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3)中庸之道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做法:“和而不同”4、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大教育家1、孔子开创私学、“有教无类”①教育教学目标:前期——培养“人”后期——培养“君子”②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治国的本领③教育教学方法(特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④教育教学成果:a//三千弟子、七十二圣贤b//师徒对话录被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2、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传承古代文化地位和影响:(对孔子的评价)A对中国:①对文化方面的影响:孔子整理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的五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②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孔子整理修订的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他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编及练习解析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汇编及练习解析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三历史总复习用表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三历史总复习用表格

必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整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人物时代主要贡献局限评价秦始皇秦朝——封建社会初期①完成统一大业;②创立一套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③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长城)①繁重徭役赋税;②严刑酷法;③焚书坑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者唐太宗唐初——封建社会盛期①制度调整;②善于用人;③存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④开明的民族政策⑤开放的对外政策⑥吸取隋亡教训晚年骄奢开启“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康熙帝清初——封建社会后期①巩固统一:(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平定葛尔丹叛乱、封达赖、班禅);②维护国家主权: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①实行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

开启“康乾盛世”,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东西方的先哲:人物环境思想活动著作局限评价孔子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①“仁”“礼”、中庸之道;②德礼治国;③教育成就:(私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先“成人”,后成“君子”;修订“六经”。

)周游列国首创私学收徒讲学追求礼乐整理和修订“六经”①仁爱有等级,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②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求,不受各国统治者重视。

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影响后世乃至亚洲、世界柏拉图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直接民主体制①哲学思想:理念论。

②政治思想:《理想国》。

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雅典学园)。

《理想国》《国家篇》三人相同点:①都研究人和人类社会②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③都注重人的品德④都重视对人的教育,创办学校。

古希腊大哲学家,对雅典民主政体的不满,追求理想国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①批判理念论,接近唯物。

②逻辑学“三段论”;③“中庸”之道。

④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建立吕克昂学园;散步的哲学家、逍遥学派《形而上学》《物理学》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追求真理的一生三、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家:人物环境贡献局限影响克伦威尔(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领导议会军赢得内战胜利,结束封建王权,建立共和国。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政治上:①建立皇帝制。

②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③推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作用: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经济上:目的:巩固国家的统一①统一文字。

以秦小篆为准。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将诏书和度量衡标准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

③修建驰道。

秦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河。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⑴表现:①焚书坑儒。

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关于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

作用: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修筑长城,下令绘制各王室宫殿图样,在咸阳城北的山麓上,逐一仿建。

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李渊称帝和铲除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选修4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解析版)

选修4总结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解析版)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性总结【思维导图】【规律总结】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1.方法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

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原则(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

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背书纲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背书纲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⑴统一六国:①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统一是大势所趋。

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基本条件。

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民心所向。

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统一的社会基础。

②方略:秦王嬴政的宏才大略,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的统一方略。

③过程: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赵、魏,强攻灭楚,最后灭燕、齐。

④结果: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⑵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④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

2、作用和意义: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秦始皇的暴政:①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

4、评价:“缔造统一、创立新制”①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②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Ⅰ原因①治国思想:深明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民本思想)②用人策略:选贤任能,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㈠儒家文化创始人一、孔子的生平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核心: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⑴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㈢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①哲学: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II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㈠美国国父华盛顿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⒈第一任期(1789—1793)⑴措施:①政治: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②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③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⒉第二任期(1793—1797)⑵政绩: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②外交: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③经济: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三、总评华盛顿:①具有高尚品格: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②功: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建立和维护美国民主政治③局限:宪法歧视黑人,保留了严重的种族歧视;④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㈢一代雄狮拿破仑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①时势: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督政府软弱无能, 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

→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①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前期: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 1798年远征埃及; 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革命.正义战争④作用: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唤醒了民族意识.后期: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 1815年滑铁卢战役②目的: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④作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①法国: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五、评价拿破仑:①功:内政: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前期作战—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内政: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