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的的语言张力

合集下载

[语言]浅谈语言的重叠

[语言]浅谈语言的重叠

浅谈语言的重叠1.词语重叠与“量”范畴1.1词语重叠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

由基式到重叠式的生成过程、重叠式的语言表现和重叠的作用等异常纷繁复杂,但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大约可分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三类。

(a)非词重叠:非词重叠的基式为一个音节(如“猩、乎”)或一个语素(如“哥、妈”),重叠后构成一个词(“猩猩、哥哥、妈妈”)或一个构词成分(“乎乎”)。

显然非词重叠是构词法层面的重叠。

(b)词语重叠: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如:家―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通红―通红通红(的),一口―(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家、通红”都是词,“一口”是数量短语,它们的重叠式都不是一个词,而是超词。

由此可见,词语重叠不是构词手段,而是属于构形法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手段。

(c)语句重复:语句重复的基式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句群,重叠之后构成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个句群、甚或语篇,属于句法和超句法层面的重叠。

语句重复的特征之一是重叠式中间可以有停顿,如:你做什么呀?放下!放下!走哇走哇,一直走了三天三夜。

“放下!放下!”中间用“!”标明停顿;“走哇走哇”也可以说成“走哇,走哇”,中间可以有停顿。

因此,从本质上说,语句重复与前两种、特别是词语重叠的最大差别,不在于基式和重叠式所代表的语言单位的大小,而在于这种停顿所包含的许多语法性质的不同。

确定重叠意义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基式和重叠式的表义差异,这种意义差异就被认作是重叠的意义。

因此,基式和重叠式的确定都相当重要。

在确定基式和重叠式上必须注意:(a)词语重叠的基式必须是一个词或短语。

如“红通通”的基式是“通红”而不是“红通”,因为“通红”成词而“红通”不成词。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

《《成都通览》方言重叠式研究》一、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其方言独具特色。

其中,方言重叠式在成都话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和独特的表现力。

本文将针对《成都通览》中的方言重叠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构成特点、语法功能及文化内涵。

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特点1. 语音特点成都话中的方言重叠式在语音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般来说,重叠的音节在发音时会有一定的延长和加重,使得整个词语听起来更加柔和、亲切。

此外,部分重叠式还具有音节间的和谐性,使得整个词语的音韵更加优美。

2. 形态特点成都方言中的重叠式在形态上表现为词语的重复和音节的加长。

如“麻麻亮”、“悠悠哉”等,都是通过词语或音节的重复来形成重叠式。

这些重叠式在形态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成都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方言重叠式的语法功能1. 描述性功能方言重叠式在成都话中常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程度。

如“亮堂堂”、“热乎乎”等,通过重叠式的使用,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形象和感觉。

2. 强调性功能重叠式在语法上具有强调作用,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或状态。

如“一串串”的“串”,强调了事物的数量多;“慢慢儿”的“慢”,则强调了动作的缓慢。

四、《成都通览》中的方言重叠式研究《成都通览》作为一部记载成都地区文化和语言的文献,为研究成都方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成都通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方言重叠式实例。

这些实例反映了成都方言在语音、形态、语法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五、方言重叠式的文化内涵方言重叠式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成都话中,方言重叠式的使用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使用这些重叠式,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同时,方言重叠式也是成都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成都通览》中方言重叠式的研究,揭示了其构成特点、语法功能及文化内涵。

名词意象叠加的艺术效果

名词意象叠加的艺术效果

名词意象叠加的艺术效果作者:陈卫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97-0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但尤为突出的是句法的别致。

词人用“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断肠人、天涯”12个纯名词意象叠加在一起组成一首词,全曲五句二十八字,除了“下,在”两个动词,全是名词性词组,几乎省去诸名词意象间相关联的所有词语,这在汉语表达中很少见,其他古诗词,比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黄庭坚)“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南宋陆游)“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唐温庭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岳飞)“一星深戊火,残月半桥霜”(《早行》刘郇伯)“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马戴)“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等诗词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两句运用了这样的名词组合意象叠加,而本词几乎全用这样的汉字排列、句法安排。

然而,这样的句法安排,不仅没有造成语意的中断,反而形成“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并且不仅突出了意象,形成极强的画面感,还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达到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更体现这首小令语言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的特点。

词中名词意象的叠加显然不是靠意象之间表面的逻辑联系,当然,更不是名词的胡乱堆砌,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一致性意味的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用有限语言来表达无限意味,实现诗歌意义的深化。

语言的张力解析

语言的张力解析

语言的张力解析液面上任一分界直线一边的表面层与另一边的表面层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一种物理效应,它使得液体的表面总是试图获得最小的、光滑的面积,就好像它是一层弹性的薄膜一样。

要扩大一个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表面,那么需要向这个液体作功。

语言的“张力”是: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

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

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

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

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举例:《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

“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

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

“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

增强汉语语言美的重要手段-叠音

增强汉语语言美的重要手段-叠音

形式 , 有 较高 的 审美 价 值 。 具 先 举古 代 诗词 曲赋 中的例 子 。 说 到古 代 诗 词 中叠 音 的运 用 , 能 不 提 到 《 不 诗 经》 。这 是 因 为《 经 》 言 中 创 造 性 地 运 用 了大 量 诗 语 的叠 音 来绘 声摹 形 , 音 词 汇 极 为丰 富 多 彩 。下 面 叠
值。
叠 音 是汉 语特 有 的一 种修 辞 方式 。大量 运用 叠 音手 段 , 是我 国古 代 诗 词 曲赋 的优 良传 统 。现 当代 文 学作 品 , 尤其 是 诗歌 和 散文 里 , 叠音 手 段运 用仍 很
普遍 。可 以说 , 音是 极 富 汉 民族 语 言 风 格 的 表 现 叠
作者简介 : 赵军花 (9 4 , , 16 一)女 河南巩 义人 , 州经济管理 干部 学院讲师 。 郑

6 ・ 3
维普资讯
20 0 2年 6月 第 1 第 2期 7卷
郑 州经济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J OURNALOF ZHE NGZ HOUEC ONOM I CMANAGEM E NTI TI NS TUT E
中图分类号 : 5 H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9 2 0 )2 0 3 3 17 —4 8 (0 2 0 —0 6 —0
叠 音 , 叫重 音 、 又 复叠 、 叠字 , 是将 相 同 的音 节无 间隔地 、 复相 叠 起 来 使 用 。叠 音 实 质 上 是 声 韵 交 重 错 的重 叠 , 有双 声叠 韵 的修 辞作 用 , 于语 音 修辞 兼 属 的范畴 。台湾 修辞 学 家 董 季 棠 在 《 辞 析 论 》 说 : 修 中 “ 复叠 的好 处 是 , 用在论 说 , 增 加文 章 的气 势 ; 能 用在 抒情 , 能给 人一 种 情 韵 回环 、 风致 绵 邈 的感 觉 , 起 读 来 也就 言 有尽 而 意 无 穷 的 了。 的确 如此 , 当地 运 ” 恰 用叠 音 , 是 能增 强 语 言 的 音 乐 性 , 音 调 和 谐 动 一 使

东北方言中重叠形式的分析与研究

东北方言中重叠形式的分析与研究

人文与艺术东北方言中重叠形式的分析与研究付常玉(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辽辽 宁宁 济济职管 业理技干术部 学学 院院摘要:东北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是东北人交际时的专属语言。

东北方言中O 的重叠形式在东北人交际时随处可见。

东北方言的重叠形式有两字重叠、三字重叠、四字重叠。

二东北方言中的重叠形式具有感情色彩强、地域色彩鲜明、口语色彩生动的特点,语言表达生动年形象,富有感染力。

东北方言这种地标式的语言表达风格体现出了东北人热情豪放、幽默风趣第的性格特点。

期关键词:东北方言;重叠形式;特点;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1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21)03-0049-03东北方言主要是指居住在我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人民群众日常交流使用的专属语言。

东北方言中的重叠形式在东北人交际时随处可见。

语言重叠形式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普通话中词的重叠形式,主要介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叠特点;其次,研究东北方言中的重叠形式:两字重叠、三字重叠、四字重叠;再次,阐述了东北方言重叠的特点;最后,分析了东北方言重叠形式的语用功能。

一、普通话的重叠形式——以词的重叠为例普通话的重叠形式有三种情况:一是汉语的音节重叠、一是汉语语素重叠、三是汉语中词的重叠。

普通话的名词语素重叠式中,有一些语素能够单说不用附加任何词缀,还有一些是可以加词缀“子”但词的基本意思是不变的。

限于篇幅及与东北方言重叠的相似关系,下面仅以普通话中词的重叠为例进行分析。

(一)名词重叠汉语的普通话中,只有一些单音节名词可以有重叠形式的。

例如“妈妈”“爸爸”“姐姐”“奶奶”“妹妹”,这种重叠大多数表示家人之间的称呼。

此外,这些词可以单说,例如“妈”“叔”“婶”。

也有例外,如“伯伯”就不可以单说。

还有一些名词重叠可以有“子”尾式,例如“调调”可以说成“调子”并意思不变。

英语重叠词的强语势表达

英语重叠词的强语势表达

第33卷第1期2019年2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TaxationVol.33.No.1Feb.2019英语重叠词的强语势表达王友良(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通过例证分析英语里代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4种重叠结构的强调形式和语义特征发现,代词重叠突出个体或对象的唯一,性,可唤起听者或读者的内心情感,创造表达者和接受者相同的认知;形容词重叠表现于音素和词素两方面,音素重叠可使接受者产生形式工整、音韵和谐与表意生动等感觉,带来“蕴含”效果,而词素重叠则具有肯定性特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渲染力;副词重叠聚焦发话者或作者的主观态度,情感内涵鲜明、突出;介词重叠以圆周句的句尾结构实现强语势表达效果。

[关键词]英语重叠词;强语势表达;语义特征[中图分类号]H3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793(2019)01-0087-03重叠(reduplication)是借助于词语实现有效强语势表达的特殊语言修辞现象,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

重叠词(reduplicative words)指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近成分构成的复合词或短语结构⑴。

修辞学家认为,重叠是一种或聚合语义或共鸣音韵的修辞手段。

语言学家认为,重叠是以不同形式的重叠词去表现某一概念关系或某种情感特征,使之在接受者内心更清楚、更凸显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从声音、数量、程度和种类等方面对重叠词进行划分。

基于声音,叠词可分为音素重叠和词素重叠;基于数量,叠词可分成二元重叠(如sum and substance)和多元重叠(如sum, number and figure),其中二元重叠是英语重叠的主要形式⑷。

就重叠程度而言,重叠词包括完全重叠(如please,please and please)和部分重叠(如toil and moil),部分重叠是英语最常见的重叠手法。

重叠词的作用

重叠词的作用

重叠词的作用
重叠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手段,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极具节奏感,这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流畅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重叠词可以用来表达文学作品中主题的深刻性。

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作品中,重叠词的使用可以用来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想法,这样作品的主题思想就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其次,重叠词也可以用来增强文学作品的张力。

文学作品中,重叠词的应用可以使重要场景和表达更加有弹性。

重叠词可以使阅读者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使作品更有表现力和张力。

此外,重叠词还可以用来体现作家的个性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重叠词的使用可以体现作家独特的文学特征,从而使每件作品显得与众不同,彰显作者个性风格。

最后,重叠词也可以用来更好地表达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例如怨恨、慷慨、深情等,都可以通过重叠词的使用更好地表达出来,这样情感表达就可以更加真实、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重叠词可以说是文学作品极具节奏感、极富表现力的重要文学手段,可以用来表达文学作品中主题的深刻性、增强文学作品的张力、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更好地表达情感等。

它的使用不仅可以彰显作家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令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的魅力。

- 1 -。

从话语分析角度看辩论中的重叠现象

从话语分析角度看辩论中的重叠现象

中 的 语 言 , 越 来 越 注 重 实 际 应 用 的 语 言 学 中 , 到 了诸 多语 言 学 家 的 重视 , 迅 速 发 展 。 特 别 是 在 得 并 话 语 分 析 申的 重 叠 分 析 备 受 语 言 学 家和 教 育 学 家的 关 注 。 从 话 语 分 析 角 度 , 合 萨 克 斯 提 出 的 重 结 叠 概 念 , 辩 论 中 的 重 叠 现 象 进 行 考 察 、 析 。 总 结 归 纳 了辩 论 中常 见 的 几 种 重 叠 类 型 , 就 重 叠 对 分 并 问 题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关 键 词 : 轮 ; 叠 ; 语 分 析 : 论 话 重 话 辩
从话 语 分 析 角度看 辩 论 中的重 叠现 象
王 一 婷
( 京 交通 大 学 语 言 与传 播 学 院 , 京 北 北 10 4 ) 00 4

要 : 语 分 析 是 近 几 十 年 来 应 用语 言 学研 究 的 一 个 重 要 领 域 。 话 因其 研 究 对 象 是 实 际 使 用
内从 事 外 语 研 究 的 学 者 , 何 兆 熊 、 得 杏 、 悦 娥 如 王 李 等 在 介 绍 萨 克 斯 等 人 的语 言 理 论 的 时 候 , 谈 话 中 对 的重叠 现象 有 所 提 及 , 非 常 简 略 , 未 对重 叠 现 但 并 象 进 行 较 为 深 入 、 致 的 分 析 。而 从 事 汉 语 研 究 的 细
是话语 重叠 现象 。
1重 叠 的 定 义 .
学 者 . 方 面 的成 果更 少 。本 文 圈定 “ 一 场合 ” 这 同 为 辩 论 场 合 , 小 语 境 范 围 , 对 辩 论 中 经 常 出现 的 缩 针
重 叠 现 象 将 重 叠 分 类 。深 入 剖 析 辩 论 中 的 重 叠 现

现代汉语“叠加”概念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叠加”概念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叠加”概念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叠加”概念研究综述语言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都出现过“叠加”(superposition)这种形式,但该语言现象引起语言研究者的注意,还是近二十年的事情。

从外语研究来讲,Hopper&Traugott(1993)、Lehmann(1995)、Shaumyan&Sypniewski (1995)、Sypniewski(1996)等在其论著中都有所涉及;就汉语研究来看,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释并分析了“叠加”这一概念,如刘丹青(2001)、薄文泽(2002)、马清华(2003)、聂功斌(2003)、刘志生(2005)、于峻嵘(2006)、王淼(2007)、石锓(2007)、朱其智(2007)、江蓝生(2008)、王新宇(2009)、雷冬平、胡丽珍(2011)、李立林(2011)、张谊生(2011,2012,2013)、张云峰(2013)等。

本文拟从共时角度对新世纪以来诸位汉语学者对“叠加”概念的应用和探讨进行大致梳理,试图总结和回顾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其认识和运用的得与失,并为汉语学界今后展开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与“叠加”相关的共时研究刘丹青(2001)认为“叠加”是一种与语法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句法现象,并提出了语法化视域下的“同词异类叠加”,即同一词汇成分以不同的词性在一个句法结构体中同现,如宁夏中宁方言“我给给了他一本书”当中作为动词的“给”和作为介词的“给”的叠加;南京方言“走小门走”当中作为前置介词的“走”和作为动词的“走”的叠加。

刘丹青认为“叠加”不同于同一词语以相同的词性在句法中出现(比如“狗咬狗”),而是语法化等级差别所造成的同形词语以不同的语法身份同现。

薄文泽(2002)认为海南文昌话亲属称谓系统体现出来的语义关系恰好是汉语和临高语有关语义特征——“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

马清华(2003)认为“附加成分叠加”是子句内部多次使用功能相同、相关或相反的附加范畴(情态、指称)标记,以作用于同一意义焦点的现象。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摘要】词语重叠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重复性强化意义,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短语,可以加强其表达的信息,使之更加突出。

词语重叠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生动。

词语重叠也能够增强情感表达的强烈性,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

在修辞手法中,词语重叠被广泛应用,可以达到夸张、对比等修辞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词语重叠的运用更是巧妙而精彩,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词语重叠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强情感表达,运用于修辞手法中,以及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言语重叠、意义、重复性、表达丰富性、情感表达、修辞手法、文学作品1. 引言1.1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词语重叠是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在表达意思时使用了重复的词语来强化语气或表达特定含义。

这种重叠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增强言语的表现力,还可以丰富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在实际应用中,词语重叠常常被用来强调特定概念或情感,同时也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技巧。

词语重叠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层面,它还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作者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思想。

在文学作品中,词语重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个性,从而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词语重叠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强化意义、丰富表达方式,还可以帮助作者表达情感、运用修辞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更是多种多样,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对词语重叠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魅力和文学作品的韵味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重复性强化意义重复性强化意义是指在语言表达中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以增强其表达效果和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或词组,可以使信息更加清晰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帮助加深他们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重复性强化意义也可以用来突出某个概念或观点,使其在文章中脱颖而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叠韵的作用

叠韵的作用

叠韵的作用
叠韵在语言中有着丰富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性,还可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传达情感和语气,以及增加文章或歌曲的美感。

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感:叠韵是一种音韵的组合方式,通过将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与另一个字相同的部分重复,能够使诗歌中的韵脚更加分明,整个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得到增强。

2.提升语言表现力:使用叠韵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起到引起共鸣、印象深刻的作用。

3.传达情感和语气:叠韵也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语气,例如重复同一音节可以表达愤怒、焦虑等强烈情绪,反复念诵同一词汇可以表达紧张、急迫等语气。

4.增加文章或歌曲的美感:在文学和音乐创作中,叠韵也经常被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韵律美感和节奏感。

叠加语文手法

叠加语文手法

叠加语文手法有一句俗语道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言情境之危险。

盲人骑马本危险之事,况且骑的是瞎马。

如果在白天行走,见人遇物,还有明眼人指点一二,然而骑马者偏偏在半夜前行,还又临近了深渊,这种危险就非同小可了。

这里,盲人、瞎马、夜半深池,一句中四个词表示的四层意义叠加一起,使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加突出,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叠加”。

有一例可说明古人对叠加修辞格的应用。

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样两句:“舞幽堅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形容吹箫者技艺之高超,乐音之感人。

两句的中心词是“舞蛟”、“泣妇”,即使蛟起舞,使妇哭泣。

然而作者却没有停留在这个意义层上,而是在句中加进了“幽壑”、“潜”,“孤舟”、“嫠”这样的词。

“壑"即深沟,“幽壑”则更加深矣,而“潜”字,则使蛟所处之地更为深不可测。

这样,就使所要表达的意义突出,意味更浓,也使得读者通过文字对作者描写的乐音有更深切的感受。

这里,“幽壑”与“潜蛟”,"孤舟”与“嫠妇”都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但在表达的意义上,显然是叠加的。

由“幽”而“潜”,由“孤”而“嫠”。

使蛟更加藏得幽深,使妇更加孤独无助。

由此看来,叠加这种修辞,是通过词语的叠加来达到意义上的叠加,使意义更加深人,更加突出。

还有两例,也是对叠加修辞手法的应用。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中有这么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中,“冰心”、“玉壶”用在一起就是叠加。

冰心比喻作者心地的莹洁,玉壶也是比喻品德的润白无瑕,二者所指其实为同一对象。

作者将二者叠加一起,表示自己心地品德无比纯洁,不会为宦情所污,以此来宽慰洛阳的亲友。

如果不是叠加手法的运用,作者的高洁情操与心地大概不会这么好地表达出来。

鲁迅先生的七律《无题》冲有“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两句,也用到叠加手法。

“漏船”“载酒”“泛中流”,三重意义相加。

“漏船”于水中已是糟糕,并且装载的是“酒”,酒即水也。

而船下却不是一般的水,是“泛”。

汉语概念叠加的语用动因

汉语概念叠加的语用动因

J u n .2020V o l .40N o .3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0年6月第40卷第3期[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方言的变异与变化 黑龙江站话濒危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8Y Y D 398)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李冬梅,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㊂汉语概念叠加的语用动因ʻ李冬梅(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摘 要] 概念叠加是指两个及以上同义或近义成分共现的结构㊂通过对概念叠加的强调 功能的内涵进行重新探讨,认为 强调 可以分为重要性维度和主观性维度㊂在重要性维度上,概念叠加使自身或小句获得语义焦点;在主观性维度上,叠加结构强调言者主观态度,并与反预期范畴密切相关㊂[关键词] 叠加; 经济性原则; 主观化; 反预期[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0)03-0066-05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0.03.011 概念叠加也被称作同义连用㊁同义反复或语义冗余,指同义㊁近义或具有蕴含义的成分在句法中共现的结构,例如:(1)我是昨天凌晨赶到的,对森达仅仅才做了半天的考察,全面情况还不很了解①㊂例(1)中 仅仅 或 才 都表示量少,可以单独删除而不影响句子的逻辑意义或句法合格性,二者形成了概念的叠加㊂因为叠加成分在句法上和语义上都非必要成分,因此,其作用必须从语用层面探求㊂一般认为概念叠加表示 强调 [1-2],即通过重复说明相似的意思,以达到强调的效果㊂但这种强调效果的内涵还有待更加深入细致的挖掘,强调的原因㊁具体语用效果在研究中实际还未予以充分揭示㊂本文认为概念叠加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论述,第一是从重要性维度,它强调了自身以及所在小句的信息的重要性,使自己得到表达焦点;与此同时,使得所在小句成为前景句,或者即使是本身是背景小句,也在某种程度上吸引读者注意该背景小句,从而增加该句的前景化权重㊂其二是从人际功能上看,概念叠加相对于未叠加的表达来说,更加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情态,表达了言者对于所表述事实的主观看法和态度㊂一㊁概念叠加与前景权重如上所述,概念叠加成分首先可以加强自身的语义焦点㊂从语言象似性上看,表述越复杂的成分信息量越大,概念叠加同样如此㊂形式的叠加带来聚焦功能,调动读者注意该信息,使之成为前景句或者语义重心,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性成分㊂叠加成分有时本身就是语义焦点,如在 他仍然还在图书馆 中㊂ 他之前在图书馆 是听者已知成分,这时 仍然还 本身就是焦点性成分,经过叠加之后焦点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而有时它更可能作为一个焦点算子,指明其语义联系成分是焦点㊂例如 就只有老李没来 中的 就只有 作为焦点敏感算子,指明 老李 是焦点,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66 . All Rights Reserved.只有 叠加仍然强调了自身,即强调了 别人都来了,仅仅只有老李没来 的意思,即在指明焦点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听者的注意㊂概念叠加成分使自己得到焦点,进而在语篇上可以使所在小句成为前景小句,或者增加所在小句的前景化的权重㊂除了其本身即是背景句的标记(例如 如果 ),概念叠加很少出现在背景化小句中,即很少出现在定语从句或者因果等附属从句㊂以 还 为例,未叠加的 还 可以自如地用于定语从句和条件附属从句中,例如:(2)还没走的雪瑛大急,长栓也跺脚埋怨: 你看看,有他什么事,坏了吧!(3)李云经虽然还是个孩子,可他来到马来西亚一看,才知道像他这种年龄的小商人多得很㊂例(2)是 还 用于小句定语,而例(3)用于条件从句,都属于背景从句㊂因此,虽然在句法上以上两例可以替换为 仍然还 ,但是替换以后显得赘余,因此在语料中概念叠加用于背景从句的比例不高②, 仍然还 更常用于前景,如:(4)因此,即使在李庄这样封闭㊁清苦的环境里,她仍然还能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和丰满㊂我们认为本文的 加强前景权重 接近于传统的 强调 说,但汉语中的概念叠加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体现言者强烈的主观态度,即具有较高的主观性,下面具体分析㊂二、概念叠加与主观性两个近义词汇叠加形成叠加结构,如果只追求客观逻辑语义,其中任何一个成分都足以承担表达任务,那么叠加上去的另一个看似完全可以删除的成分所表达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客观语义,而更有可能是说话者的主观态度㊁感情和立场㊂通过对易发生叠加的副词和连词的归纳,可以发现它们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如果进一步明确,可以认为它们多数与某种反预期意味相关㊂这种反预期意味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和角度进行认识㊂(一)具有反预期的成分更具发生叠加可能性概念叠加尤其是副词的概念叠加结构,其来源副词常常本身就具有某种反预期语气义,叠加以后更加强调了这一含义,表达出超乎言者或听者预料的语气㊂例如 仅仅才 强调数量少于预期, 仍然还 强调持续时间长于预期,至于 竟然还 偏偏就 但却 等则更是本身就是用于意料之外或者转折连词㊂我们以 仅仅才 为例,首先看 仅仅 的用例:(5)云层里一架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呼啸而来的声音,它仅仅在云层外露了几秒钟,而后机首上仰又没入了云层,一个小迎角投弹㊂从预期角度看,句中并不包含任何预设,只是在客观陈述事件发展过程,这时如果添加 才 显得多余㊂相反,使用 仅仅才 的语句一般都暗含一个相反性预设,例如:(6)然而,谁又能想到,仅仅才半年时间,这位新闻界的强将便被病魔击倒㊂类似例(6)的语境是 仅仅才 使用的典型语境,其中暗含 新闻界的强将被病魔击倒 这样的事件发生时间应该远远超过半年的预期,而事实却与这一预期相反㊂这当然与 才 本身的意义用法有直接关系,但叠加方式本身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㊂(二)微量叠加与隐性否定当概念叠加的来源性词汇本身就表达某种弱肯定态度,将两者进行叠加进行强调则更突出这种微弱性,从而有可能使 弱肯定 进一步演化为隐性的否定㊂下面以 好像X 一样 和 如果要是 为例,说明这种隐性否定态度立场㊂好像 表示事物间的比拟,进而表示 不十分确定的推测判断或感觉 [3]261, 一样 表示 相似 [3]610㊂因此,在比喻㊁比拟㊁类比性举例的用法中, 好像X一样 与 好像X 的逻辑意义是等值的,甚至于 好像X一样 可以表达象似度更高㊂比如 好像鲜血的颜色 和 好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后者更加强调和肯定了其颜色的一致性㊂但是当表示 不十76. All Rights Reserved.分确定的推测或感觉 时, 好像X 一样 可以表达出反事实意味,而单用 好像 则只表示可能性的推测㊂例如:(7)总算,宋建平来到他的床前了, 感觉怎么样? 口气是职业的,好像根本不认识他一样㊂(8)这般人的面前横着一道深渊,但是他们竟然毫不迟疑地向着它走去,好像不知道一样㊂例(7)(8)中的 好像X 一样 暗示 他们其实原本知道 ,表达 只是表现作不知道的样子 的意义,如果 一样 删除,变为 好像不知道 ,就失去了这一意味㊂在叠加形式 如果要是 的使用中存在类似的情况㊂ 如果要是 在C C L 语料库中只有87例,但所有的 如果要是 都可以变为 如果 或者 要是 的单一形式,二者逻辑语义上没有什么差异㊂那么语言使用者为什么要使用 如果要是 这样的双重假设形式呢?其中在句法上可以观察到的倾向是 如果要是 本身既可在主语前也可在谓语前,但在87例中只有5例在主语前位置,其余都是位于谓语前或者主语省略㊂除了这一句法倾向外,如果单从语义的细微差异上去看,我们认为使用 如果要是 的叠加形式往往具有一种对所举假设更加审慎的态度㊂这种审慎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假设条件重要性到可能性较小到隐性否定的连续统,例如:(9)如果要是走漏了消息,让他提前有所提防或者畏罪潜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㊂(10)如果要是还能了解到作者为了对价格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而出现于香港街头手持橘子高声叫卖 正所谓 卖橘者言 的话,读者便不难想象出此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了㊂(11)先生,如果要是急着用零钱花,请把这个拿着㊂例(9)中的 如果要是 强调走漏消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例(10)的 如果要是 则表达了作者认为该条件具备的可能性较小,句子中 还能 的使用以及较长的描述性条件句已经暗含了作者其实预料到 读者 对这个事实不会太了解,因而使用 如果还是 ㊂正因为 如果还是 暗含微弱的可能性,因而它可以用于某些礼貌性的表达,如例(11),当施舍给别人钱时需要考虑对方面子,由此需要将对方需要钱的可能性调到最小值㊂因此 如果要是 的叠加在这里使用最为合适㊂ 如果要是 叠加还可以表示反事实假设,例如:(12)如果要是没有老年人的话,年轻人可能既不知道自己是哪儿来的,也不知道自己到哪儿去㊂进而表达言者对所假设内容主观情感态度上的否定,例如:(13)如果要是有什么人想把这样的一个村主任,跟那些罪恶㊁黑暗㊁无耻㊁虚伪㊁凶残㊁暴戾㊁卑劣㊁阴险㊁奸猾㊁贪婪㊁奢侈等等恶行联系起来,那是以怨报德,狼心狗肺!根据对所搜集到的81例 如果要是 进行统计,反事实用法27例,表达言者相反立场的用法22例,二者相加占语例的60%多㊂我们必须承认的是, 如果 本身也可以表示反事实㊁反对立场的主观态度㊂我们在‘新结婚时代“搜索 如果 独用50例,其中反事实和反立场用法相加约占50%㊂我们所强调的只是由 如果要是 表达时,这种态度得到了加强㊂因此若只是非常自然的假设,只能使用 如果 ,使用 如果要是 会显得拖沓多余㊂如例(14)就很难使用 如果要是 :(14)你上完了课后,顺路去一趟,先感受一下㊂如果感觉好,我就替你引荐,怎么样?在连词各意义范畴中,假设连词的形式最为复杂多样,也最容易发生叠加㊂类似 假使㊁假如㊁假若㊁如若㊁倘若 等这些词都是叠加后再词汇化㊂而现代汉语中的 如果㊁万一㊁要是 等连词不仅自身可叠加,还可以与助词 的话 以及由 说 虚化而来的假设连词进行叠加㊂假设连词之所以在形式上频繁地更迭以及叠加出于同一个动因,即假设经常需要强调其假设的条件的重要性以及某种隐性否定意味㊂86 . All Rights Reserved.(三)否定叠加与主观否定否定的概念叠加是汉语中较为引人注意的类别,江蓝生列举了 差点儿没V P㊁难免不V P㊁没V P之前㊁除了X之外 等几种否定叠加结构[4]㊂我们认为,其中冗余的否定词 没㊁不 不是逻辑否定,而添加以表达言者的主观负面态度,或者强调对立立场,如 难免不X 中的 X 往往是负面词汇,如 尴尬㊁难过㊁伤心 等,其中的 不 的添加实际就是言者负面态度的突显㊂下面以 差点没 对这种主观否定进行深入分析㊂差点儿 包含两个语义要素:[极其接近X][未X],而 没 的语义就是[未X],吕叔湘[3]112认为 没 是否是冗余性叠加取决于说话人是否希望这一事件的出现,例如:希望的事情不希望的事情a.差点考上了(没考上) c.差点死了(没死)b.差点没考上了(考上了)d.差点没死了(没死)对于期望发生的事情,如例中a㊁b的肯定和否定结构都是成分意义规则性加合,因此b句 差点没考上 不是冗余叠加结构㊂而对于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肯定式即c句是规律性组合,而d句 差点没死了 中 没 没有起到逻辑否定作用,是冗余的,这时的 差点没 是概念叠加结构㊂那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没 可以作为羡余成分出现呢?江蓝生从认知经验上说明这一现象㊂她认为对于希望的事情,差一点考上和差一点没考上都有表达的必要,但是对于不希望的事情,差一点死了有表示的必要,而当一个人已经死了,究竟在死之上到底是多少距离其实并没有人关心,因而d句原本的含义本身没有任何表示的必要[4]㊂但是按江文所说,d句位置的语义无表示的必要,那么这一形式应该缺失,为什么还会出现 差点没死了 这样的冗余表达式来表达与c式完全相同的内容?我们从C C L语料库中随机选择50例 差点没 进行统计,其中有9例是属于a式的情形, 差点没X = X了 ,这个结果也与范晓蕾统计相符[5]㊂但我们进一步观察剩余的41例,会发现其中有高达35例的用例中的 差点没 并不用于强调 无限接近X 或者 未X ,而是表达某种夸张意味㊂例如:(15)民警闪电般地抓获了这四个流氓团伙㊂群众拍手称快,高兴感激的百姓差点没把派出所门槛踩破㊂(16)所有的观众顿时目瞪口呆㊂答案完全正确㊂震耳欲聋的掌声差点没有把屋顶掀掉㊂(17)他的下巴差点没跟着她的话一起掉下来㊂以上例句中的 差点没X 中的 X 是一种反事实的夸张性的表达,掌声不可能把屋顶掀掉,此时的夸张尤其需要借助 没 进行表达,因为夸张本身就违反会话原则真实性准则㊂而 差点儿 本身尽管蕴涵否定,但是是一种非显性表达,而添加上的 没 才能清晰告诉听者以下将进入虚拟的而非真实的话语空间㊂听者不需要计较该句子的精确的真实性,只需要体悟其中言者所传递的主观体验和夸张态度㊂因此,这里的 没 不是客观的否定,而是主观否定标记㊂进入到虚拟维度的夸张,本身广义上也是一种反预期表达,它必须是非常规经验中的事件㊂综上,概念叠加结构的语用动因可以从两个维度说明,一是重要性的维度,二是主观性的维度㊂从重要性维度来看,概念叠加可以突出语义焦点,进而增加所在小句的前景化权重㊂从主观性角度来看,概念叠加具有反预期内涵,这表现为具有反预期意味的词更容易发生叠加,同时对微量的强调会导致隐性的否定,而对本来隐性的否定进行显性表达可以使否定更加突显,从而使其变为非逻辑意义上的否定,而是主观强调性的否定㊂因此强调的内涵可以概括如下:96. All Rights Reserved.重要性维度ң突出表述焦点ң加强自身焦点和所在小句的前景化权重ң强调反预期词汇导致反预期意味增强 主观性维度(反预期)ң强调微量词汇导致隐性否定 ң强调否定词汇导致主观否定三、结 语江蓝生㊁王姝都认为叠加结构是通过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操作演化而来的,如 现今+如今 可以生成 现如今 , 差点没V P 也是 差点V P +没V P整合而来[4][6]㊂这是较为合理的一种整合观㊂但本文认为大多数概念叠加本身就是句法的合法叠加㊂例如 还仍然V P 就是 还+仍然V P ㊂而否定叠加结构较为特殊,它是在原结构基础上由于主观突显的需要而添加否定词形成的㊂例如 没来之前,如果从合并同类项角度来看是 没来+来之前 ,但实际上, 来之前 和 没来 不具备等义性㊂ 他来之前我们把一切做好 成立,但 他没来我们把一切做好 不成立㊂因此,说话人头脑中不可能出现 来之前 和 没来 的混淆从而产生合并同类项,我们认为它的产生原因就在于说话人认为 之前 不能体现出 没 这一重点㊂王灿龙认为 V P 之前 强调临近V P 的时间点,而 没V P 之前 则强调V P 之前的时段[7]㊂这也说明 没 是因为强调才在 来之前 的语法结构上添加的,使其原本不明晰的否定意义得到主观突显㊂ʌ注释ɔ①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其他例句均来自于北大汉语研究中心C C L 语料库㊂②但是只要是焦点所在,概念叠加也并非完全不能用于定语从句㊂如 刘果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认真地在等待一个仅仅才认识几天的女人 ,在本句中 如此认真 和 仅仅才认识几天 形成对比,这时 仅仅才 虽然在定语位置,但也承担表达重心,可见决定是否叠加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是焦点㊂ʌ参考文献ɔ[1]马彪.浅谈同义反复辞格[J ].求是学刊,2005(6).[2]张炼强.羡余成分说略[J ].语文研究,1990(2).[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 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 ].中国语文,2008(6).[5]范晓蕾.再说 差一点 [J ].中国语文,2018(2).[6]王姝,王光全.论叠加结构[J ].汉语学习,2014(4).[7]王灿龙. V P 之前 与 没(有)V P 之前 [J ].中国语文,2004(5).P r a g m a t i cM o t i v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o n c e p t S u p e r po s i t i o n L i D o n gm e i (C o l l e g e o fL i t e r a t u r e ,D a q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a q i n g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63712)A b s t r a c t :C o n c e p t u a l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r e f e r s t o t h e c o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t w o o rm o r e s y n o n y m o u s o r s yn o n -y m o u s c o m p o n e n t s .T h i s p a p e r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t h e e m p h a s i s f u n c t i o n o f c o n c e pt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a n dh o l d s t h a t e m p h a s i s c a n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d i m e n s i o n s :t h e i m po r t a n c e d i m e n s i o n a n d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d i m e n s i o n .I n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d i m e n s i o n ,t h ec o n c e p ts u p e r po s i t i o n m a k e s i t s e l fo rt h e c l a u s e o b t a i n t h e s e m a n t i c f o c u s ;i n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d i m e n s i o n ,t h e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 a t t i t u d e o f t h e s p e a k e r ,a n d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c a t e g o r y o f a n t i e x pe c t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e c o n o m y ; s u b j e c t i v i s m ; a n t i c i p a t i o n07 . All Rights Reserved.。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近年来,研究中文语言的专家们发现,形容词重叠式在现代汉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改变了话语结构,而且改变了汉语语调。

因此,研究形容词重叠式在当今中国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形容词重叠式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看看形容词重叠式的定义。

根据语言学家汤姆西蒙的定义,形容词重叠式是指一种以某种形容词或词组开始,然后接着是另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或词组的句式。

它主要用于表达某种特定情绪和强调特定事物的性质。

与形容词重叠式相关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时语言学家将它认为是一种和“转移”,被称为“事实犀利”的一般语句不一样的新句式。

20世纪50年代,学者开始改进这一概念,他们提出,形容词重叠式可以用来表达紧张的情绪,而且主要是由弱语气的语言结构所驱动的。

当前,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单个形容词或词组重叠式的形成以及双重形容词或词组重叠式的形成和功能。

究者认为,单个形容词或词组重叠式是由说话者强调句子,尤其是某种情绪,而双重形容词或词组重叠式则表示说话者想要强调一种更为细腻的语句。

此外,研究人员将形容词重叠式划分为多种类型,从形容词的语义来看,可以将它分为“正面重叠式”,“负面重叠式”和“中性重叠式”,在汉语习惯上,也分为“习惯重叠式”和“修辞重叠式”。

另一方面,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发展趋势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究人员提出,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容词重叠式的发展也在受到积极影响。

十年来,形容词重叠式在汉语语言使用中的比例一直在增加,这表明,形容词重叠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也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总之,形容词重叠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汉语的结构,改变了汉语的语调,而且研究人员认为它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着时代变化,形容词重叠式也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

重叠复句及其修辞功能

重叠复句及其修辞功能

重叠复句及其修辞功能
重叠是指诗词的修辞手法,是相同词语的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功能:
1. 运用叠字能够绘景状物,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人如见其形,突出形象性。

2. 运用叠字能够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意境。

3.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4. 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
扩展资料
反复的类型
1.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又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四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

3.语段反复。

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什么是语言的张力

什么是语言的张力

什么是语言的张力最近,儿子在准备英语翻译考试。

有一天,孩子突然问我,老师总是在强调,翻译时用词用语要有张力,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张力呢?怎样才能使翻译的句子具有张力呢?孩子这么一问,自己也是一愣,是啊, 怎么给他解释呢?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张力,一定是在两种事物之间产生的,彼此具有某种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的力量。

我们看“张”子的写法,左边一个“弓”,又边一个“长”,将弓拉长就组合成了张字。

我们观察弓箭,什么时候产生张力呢,是双手左右或上下拉开的时候,弓背和弓弦彼此之间相互产生的内吸力量,这一点只需要观察弓的形态,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力量,就能感受到张力。

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张力呢?其实,语言的张力,也可以说从弓箭的张力迁移出来的,是物理性的张力在语言上的应用。

谈到语言,就存在着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的问题,所谓的语言张力,其实就是语言中两种不同的东西借由某缘由形成的相互内拉的关系。

下面,我们试着用例句进行说明。

一、不是。

而是。

构成的张力,比如:1、生命中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能再度升起。

2、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

3、痛苦不是你不够牛,而是你看到了更牛的人。

4、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5、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6、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7、“这里不像是一家医院,更像是一家工厂,一家高效的工厂。

而我就像一头屠宰场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线上。

8、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9、马克·吐温说,那些干掉我们的,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东西。

10、决定命运的不是天上掉下的一个大大的机会,而是每一分钟里你做的一个个微小的选择。

所有的差别就只在那每一分钟里。

总结:不是。

而是。

这样的语言句式从形式上,就清楚地将一种东西分成了两类。

现代汉语叠加式描摹结构探析

现代汉语叠加式描摹结构探析

现代汉语叠加式描摹结构探析近年来,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叠加式描摹结构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形式在小说、散文中频繁出现,其特点是在描述一个主题时,同时加入多个与之相关的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叠加式的描写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当代汉语文学中,本文将从语言、结构、感情三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一、语言叠加式描摹结构可以让人们对同一主题对应的情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语言运用上,叠加式描摹结构运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打造氛围,让整篇文章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夜深人静,月亮散发着洁白的光芒,四周的环境都变得模糊起来,树林里似乎传来了一阵阵的微热气息,引来了一些夜狂欢的动物。

”这种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安静和其它生物的运动,为整篇文章加上了一丝诗意。

二、结构叠加式描摹结构的一大特点是分类,由于所涉及的情境种类繁多,结构形式及稳定,成功地实现了情境间的衔接。

例如:“他坐在那里,拿着愁眉苦脸的表情,不时地跺脚,表现出他沉思的样子,但是他看不到坐在他对面的女孩,她的目光充满了无奈,似乎在等待着他的回答。

”这种叙事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序,每个情境都有独立的地位,相处融洽。

三、感情叠加式描摹结构在表现人物情感时,也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多个情境的叠加,可以让人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

例如:“他凝视着那个身影,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缩小,同时又想从他眼前挤进去。

他感到自己的心情一阵阵的抽痛,痛苦到了极点,他无法自拔,只能继续执着。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读者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人物心态的微妙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总之,叠加式描摹结构是一种既复杂又严谨的表现形式,运用巧妙的语言和结构,成功地将多个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情感和细微的差别。

交流叠加法

交流叠加法

交流叠加法1. 什么是交流叠加法?交流叠加法(Communication Overlay)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通过在沟通中使用不同的方式和媒介,以增强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它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沟通方式的方法,包括口头、书面、视觉和非语言等。

2. 为什么需要交流叠加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的沟通需求。

传统的口头或书面沟通方式可能无法满足信息传递的要求,容易导致误解和信息丢失。

而交流叠加法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方式的结合,提高沟通效果,使信息更清晰、准确地被接收和理解。

3. 如何使用交流叠加法?3.1 口头交流口头交流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沟通方式。

在口头交流中,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思想、观点和意图。

为了提高口头交流效果,在使用交流叠加法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清晰明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达。

•重点突出:将重要信息或关键词语音加强,通过语调和音量的变化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反馈确认:及时与对方进行反馈确认,确保信息被正确理解。

3.2 书面交流书面交流是一种通过文字书写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在使用交流叠加法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来提高书面交流的效果:•结构清晰:在写作中使用标题、段落和标点符号等,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便于读者理解。

•重点标注:使用加粗、斜体、下划线等方式来突出重要信息或关键词,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核心内容。

•图文并茂:通过插入图片、图表和配图等视觉元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3.3 视觉交流视觉交流是一种通过图像、图表、图示等视觉元素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在使用交流叠加法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来提高视觉交流的效果:•图形选择:选择合适的图形类型(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来展示数据和信息,使其更易于理解。

•颜色运用:运用适当的颜色搭配来突出重点和区分不同的信息,避免颜色过多或过杂导致混乱。

•图文结合:将图形与文字相结合,提供解释和说明,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图像所传达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叠加的语言张力[提要]诗歌意象巧妙的叠加,能够创造出言简义丰、辞约意繁、诗情虽藏而意脉袅袅不尽的美感效果,产生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颤动的美感,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信息密度和含量,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

[关键词]诗歌意象叠加语言张力几年前无意间在《读者》杂志上看到法国诗人雅克•普雷韦尔的这首诗,就被其独特的面貌和深蕴的内涵深深地震撼了。

气息被她打开过的那扇门被她关上过的那扇门被她坐过的那把椅子被她抚摸过的那只猫被她轻咬过的那个苹果被她读过的那封信被她打翻过的的那扇门被她打开过的那扇门那条路她曾奔跑过那片林她穿越过那条河她沐浴过那医院她最后走过整首诗除了题目外再没有直接出现“气息”,但是笼罩全诗的每一句每一个意象无不指向“气息”,字里行间蕴蓄得满满当当的全部都是对那个“她”的深切关爱和绵延不尽的思念。

涵泳其间,竟觉得除了意象之外任何语言都是多余。

搜寻记忆,中国古代文论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大概就是说的这种境界吧。

后来随着阅读和积累的增加,逐渐发现古今中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这种“意象叠加”,也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即意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直接把几个特定的意象(名词)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气氛和谐对比强烈的图景。

意象组合把对语意表达影响不大的词语一概省去,造成言简义丰、辞约意繁、诗情虽藏而意脉袅袅不尽的美感效果。

意象组合的诗句可以产生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颤动的美感。

虽然理论上是国外先有“意象派”,其实意象叠加对我们中国诗人并不新鲜。

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状羁旅行役,六种景物,涵盖着声响、色彩,其间又有远景和近景之分,未置动词,而人物之动态自在其中;似未抒情,可是情溢于言外,时间、地点、节令亦暗含其中。

又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把战争中的情景烘染得历历在目。

中间亦未使用动词,却有磅薄的气势,所传达的,是沉雄豪壮的感觉。

再如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七个词语叠用,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诗歌意象叠加到底具有怎样的艺术张力?我们先看一下作为美国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

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

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

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

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叠加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这首诗中的两组意象,被诗人高度个性化的直觉力量吸引、叠加,使诗歌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

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

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

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

这使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

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

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

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

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

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

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

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

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

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

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

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

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

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

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

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

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

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又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

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

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

他还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

如中国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远山到近草、从天空到大地,意象鲜明,层次清晰。

2.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喻等关系。

如庞德写给早年恋人的《少女》:树进入了我的双手,树液升上我的双臂。

树生长在我的胸中往下长,树枝从我身上长出,宛如臂膀。

你是树,你是青苔,你是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而在世界看来这全是蠢话。

诗歌先以充满生机的“树”的意象,叠加和修饰“我”,后又以青苔、紫罗兰叠加和修饰“树”。

显然,树的意象是少女和爱情的象征,像青苔、紫罗兰一样青春美丽,像绿树一样充满生机,这一切滋润着“我”的成长和生命历程,尽管这些在世俗者看来都是些无稽的蠢话。

在意象的叠加中,我们体味到了紫罗兰般少女的美丽温柔、青苔绿树般的生命张力。

3.意象并置: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感受。

休姆说:“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

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

”不同意象并置,所引发的情感情绪已脱离了其中的某一意象含义,而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如中国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与江水的意象已经转化为除旧布新走向未来的含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表现孤独的游子远行他乡、早起晚宿的艰辛苦难。

在心理学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从新组织和改造,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

认识对象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通过对象连续不断地运动来认知对象,而是可以通过跳跃让思维来完善它的形象与内容。

比如,一个人从楼上走下,接着看到他坐在餐厅里用餐,我们就知道他走下来的目的是吃饭,而不必通过完整地再现他从楼上走进餐厅用餐的整个过程来认识这个用餐意图。

蒙太奇正是作为这样的一种形式将视觉到思维转换过程再现出来。

跳跃并不是蒙太奇的专利,创造蒙太奇的灵感来自于文学,正如格里菲斯所说的“我从狄更斯那里借用了‘切回’的手法”。

我们从马致远的《天净沙》来分析跳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没有衬字的小令是运用跳跃最典型也最成功的例子。

28个字里有12个独立意象,如果我们把每个意象抽取出来,我们得到的是彼此独立的一幅幅画,前三行的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其他的语词联系纽带,是纯粹的名词搭建,利用相近景别的跳跃进行组织结构。

这种语法结构在一般的文法里是很少见,包括在汉语语法中,虽然这是很特殊的一个例子,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欣赏,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理可以通过想像来填补其中的空缺。

当我们把这些独立的意象放在思维里经过组织以后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情境,这个情境不是简单的画面叠加,我们不妨把它当一个电影的蒙太奇段落来看,在凄凉孤寂的大漠风景中我们看到了叙述者所要表达的一种心境,这个心境就是独立画面经过组合后所延伸出的超出画面原本意义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