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生物药剂学(复习要点)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概述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药剂学分支学科。
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和改进药剂质量、合理地设计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1.剂型因素①、药物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酯、盐、复盐、络合物或前提药物等,即药物的化学形式。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径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的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藏条件。
2.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遗传因素、生理病理条件差异。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一、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少量糖类+蛋白质+膜脂(磷脂、糖脂、胆固醇)生物膜的性质:流动性、半透性、不对称性膜的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机制转运机制转运形式载体机体能量膜变形特点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被动不需要无1从高向低顺浓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主动不需要无1在载体的帮助下,由高向低浓度扩散,其转运速度大大超过了被动扩散。
2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饱和现象,透过速度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对转运物质有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的物质竟争抑制。
3与主动运输的不同: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顺浓度梯度转运。
主动转运有主动需要无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是由细胞代谢产生A TP提供③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及其活性有关,可出现饱和想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二硝基苯酚、氟化物等物质可以抑制主动运输⑥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⑦需要载体参与,具有高度选择性膜动转运胞饮作用无主动需要有膜转运是细胞摄取物质的一种形式,与生物膜流动性特征有关,如Pr、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等可按胞饮方式吸收。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重点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药物的礼花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分布: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叫生物转化。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清除: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细胞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药物转运的机制有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是:⑴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的顺浓度梯度转运;⑵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⑶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⑷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竞争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的特点有:⑴逆浓度梯度转运;⑵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⑶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⑷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当药物浓度较低时,载体的量及活性相对较高,药物转运速度快,当药物浓度较高时,载体趋于饱和,药物转运速度减慢,甚至转运饱和;⑸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和吸收;⑹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⑺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因为小肠有皱折、绒毛与微绒毛,表面积非常大,与药物充分接触。
(完整word版)生药学知识点总结
生药学知识点总结1、一般采收原则: 根和根茎类;叶类和全草;树皮和根皮;花类;果实和种子;菌、藻、孢粉类;动物类。
2、产地加工——发汗: 是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 加快干燥速度。
【厚朴、杜仲、玄参】生药的变质——泛油: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的表面, 以及某些药材变潮、变色后表面泛出的油样物质。
【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含脂肪油, 当归和肉桂含挥发油, 天门冬、孩儿参和枸杞等含糖质, 这些药材会“泛油”】。
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三级标准: 一级为国家药典标准;二级为部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
各论植物生药1.冬虫夏草:【基源】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2、【性状】虫体似蚕幼虫、表面棕色、纹络明显、足8对、中间四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呈淡黄白色;头部子座呈褐色、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纤维状类白色;气微腥, 味微苦。
3、【显微】虫体横切面:呈不规则形, 四周为虫体的躯壳, 其上密生长20-40微米的绒毛,躯壳内有大量菌丝, 其间有裂隙。
子座横切面:子囊壳近表面生, 卵圆形至椭圆形, 基部陷于子座内, 中间充满菌丝, 有裂隙。
灵芝: 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
主要成分: 灵芝多糖。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4、猪苓: 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二者区别】(水试)猪苓浮起来, 茯苓下沉。
绵马贯众: 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分体中柱: 环状维管束细胞内: 间隙腺毛5、海金沙: 海金沙科海金沙干燥城市的孢子。
6、【火试】置火中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 无灰渣残留。
裸子植物胚珠和种子裸露, 没有果实。
麻黄: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状】细长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有细纵棱;体轻质脆易折断;髓部红棕色;气微香, 味涩, 微苦。
【显微】粉末呈淡棕色;气孔哑铃型、下皮维管束;嵌晶纤维、草酸钙晶体。
生物药剂学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3.掌握药物体内过程与药物效应之间的作用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掌握生物膜的性质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3.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1.熟悉胃肠道结构、功能和药物吸收的过程2.熟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1.了解运用胃肠道药物吸收特征、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制剂的基本方法第三章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1.掌握影响注射给药药物吸收的因素2.掌握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3.掌握影响药物口腔黏膜吸收、鼻腔黏膜吸收、肺部吸收的因素及吸收途径1.熟悉药物经皮肤的转运途径2.熟悉阴道吸收、直肠吸收及眼部吸收的因素及吸收途径3.熟悉非口服给药和首过效应的关系1.了解各种注射给药途径2.了解皮肤生理与解剖结构3.了解口腔及其黏膜、鼻腔及其黏膜、呼吸器官、阴道、直肠、眼的生理与解剖结构第四章药物分布1.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意义1.熟悉淋巴系统的基本结构2.熟悉药物从血液、组织间隙等向淋巴系统的转运过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1.了解脑内转运、胎盘物质交换,红细胞内分布和脂肪组织内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2.了解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心制剂设计的指导意义第五章药物的代谢1.掌握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2.掌握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熟悉药物代谢酶系及其在体内的组织分布特点2.熟悉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3.熟悉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了解药物代谢研究的体外方法及体内方法第六章药物排泄1.掌握药物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排泄的主要因素2.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4.掌握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1.研究生物药剂学目的: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处方组成、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贮存条件;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遗传因素1.提高脂质双分子层的稳定性①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有调节作用,在相变温度以上,它可使磷脂的脂肪酸链末端的甲基运动减小,限制膜的流动性,在相变温度以下,则能增加脂肪酸链的运动,增强膜的流动性②卵磷脂脂肪酸链不饱和程度比鞘磷脂高,相变温度低;磷脂脂肪酸长链可使膜的流动性降低2.单纯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耗能③不需载体: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抑制④大部分药物转运方式3.促进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耗能③需转运体:部位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现象④转运速度快;机制:细胞膜上的转运体在膜外侧与药物结合后,通过转运体的自动旋转或变构将药物转运到细胞膜内侧协同转运特点①逆浓度差②耗能③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结构特异性、部位特异性④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⑤转运速度服从米氏方程:转运速率随浓度变化而升至饱和协同转运发生条件①浓度梯度:Na+是顺浓度梯度,而葡萄糖分子是逆浓度梯度②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即Na+和葡萄糖分子在膜外与载体的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强,当载体的构象发生改变后,这种亲和力就会变弱,从而导致两种物质进入细胞膜动转运特点①膜变形②大分子物质的转运方式(蛋白质、多糖、脂溶性维生素)③有部位特异性:蛋白质、脂肪颗粒,小肠下段5.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1)消化系统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②胃排空和胃空速率③肠内运行④食物影响⑤胃肠道代谢作用(2)循环系统因素①胃肠血流速度②肝首过效应③肠肝循环④胃肠淋巴系统(3)疾病因素①胃肠道疾病②其他;药物因素(1)理化性质①解离度②脂溶性③溶出(2)胃肠道稳定性①胃肠道pH②胃肠道中酶系;剂型与制剂因素(1)剂型①液体剂型②固体剂型(2)制剂处方①黏合剂②稀释剂③崩解剂④润滑剂⑤增稠剂⑥表面活性剂⑦络合作用⑧吸附作用⑨固体分散作用⑩包合作用(3)制剂工艺①混合与制粒②压片③包衣6.胃排空的快慢对药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影响①胃排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②增加某些药的胃刺激性③胃酸或胃降解增加某些药的分解(进小肠快--弱碱性药吸收↑)7.饮大量水有利于药物吸收①促使胃排空②稀溶液进入肠液后又能充分与肠壁接触,有利于肠壁吸收8.影响胃排空速率因素①食物的理化性质②胃内容物粘度、渗透压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影响⑤其他9.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①溶液的黏度②渗透压③增溶作用④络合物形成⑤药物稳定性10.影响混悬剂药物吸收因素①粒径②晶型③药物油/水分配系数④助悬剂⑤分散溶媒⑥各组分间相互作用11.整体动物实验优点①可真实反映药物体内的吸收②药物剂型因素、动物的生理因素等均可在试验中观察缺点①试验数据个体差异大,需要大量的样本数②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交错,难解释吸收影响的因素③对于难溶解或体内代谢块的药物,检测比较困难乳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原因:乳化剂表面活性作用改善胃肠道黏膜通透性油相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难溶性药物吸收,油脂性药物可通过淋巴系统转运1.注射优点:起效迅速,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缺点:注射剂生产成本较高,注射部位有创伤,需要专用器械,家庭使用不便,一旦发生用药差错,难以纠正1.影响注射给药吸收因素(1)生理因素①心血管外注射,主要因素为注射部位血流状态②肌内注射吸收速率: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③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10~30min 吸收,1~2h峰值④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油溶液型注射剂,淋巴液流速影响吸收;肌内或皮下注射后①运动、按摩、热敷,促进吸收②药物与透明质酸酶,增加吸收③与药物与肾上腺素合并,降低皮下吸收速率(2)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血管转运)分子量大(淋巴途径)(3)制剂因素;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2.肺部给药的药物吸入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主要影响:吸入制剂的特性、肺通气参数、呼吸道生理结构3.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过程①惯性碰撞②沉降③扩散4.影响肺吸收因素(1)生理因素①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药物到达肺深部比例越高,被纤毛运动清除的量越小②在肺泡,无纤毛,粒子被包埋,停留时间可达24h以上③黏膜上黏液层,黏膜中巨噬细胞和多种代谢酶,均为肺部吸收屏障(2)理化性质:小分子吸收快,大分子药可通过细胞空隙被吸收,也可先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系统,再进入血液循环③制剂因素:肺部沉积与粒子大小有关,最适宜粒径在0.5~5μm之间5.经皮制剂给药的优点①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④患者可以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⑤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影响经皮渗透因素(1)生理因素①皮肤渗透性差异:种族、年龄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状态②皮肤的代谢与蓄积③疾病与其他(2)药物因素①理化性质:分子量(>600难)、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易)、分子形式(分子型易)②制剂因素: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介质的影响、给药系统的pH、给药系统的表面积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①吸收途径②鼻腔pH③鼻腔血液循环④鼻腔分泌物⑤纤毛运动(2)剂型因素①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②分子量和粒子大小③剂型④吸收促进剂6.口腔因素(1)生理①口腔黏膜渗透性②吸收途径③对药物的味觉要求高的应矫味④唾液缓冲能力差,改变口腔局部环境pH⑤影响最大因素为唾液冲洗作用(2)药物性质(3)剂型与给药部位④吸收促进剂1.影响分布的因素(1)血液循环(2)血管通透性:受生理、病理状态影响(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①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②蛋白结合与药效③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因素:动物种类差异、性别差异、生理病理状态、年龄、给药剂量(3)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靶部位特异性结合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非靶部位非特异性结合药物贮存)(5)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1.影响肾清除率因素①血浆药物浓度②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③尿液酸碱度④尿量和肾脏疾病状态2.肾排泄的三种机制①肾小管滤过②肾小管重吸收(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和尿pH)③肾小管主动分泌:特征:需要载体、能量、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存在竞争抑制、有饱和现象、一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肾清除率意义:能够反映肾脏对不同物质的清除能力,肾对某药物清除能力强时,就有较多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3.药物代谢的作用①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②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③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④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⑤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影响药物代谢因素(1)生理因素①种属②个体差异与种族差异③年龄④性别⑤妊娠(2)病理因素①肝脏疾病②非肝脏疾病(3)基于代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①诱导作用②抑制作用(4)其他①剂型因素②饮食③环境4.药物胆汁排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①排泄机制的影响:由于药物的胆汁排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主动转运机制,因此,影响到主动转运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药物的胆汁排泄;②水溶性的影响:一般极性大的药物易于从胆汁排泄;③分子量的影响: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胆汁排泄对分子量要求非常严格,对于人体,分子量低于300或超过5000的药物很难从胆汁排泄,而分子量在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及填空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生物膜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
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的机制?①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②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3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4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5受代谢酶抑制剂影响③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
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2不同点 a 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方程 b 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 c 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d 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 e 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f 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g 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的快慢★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完整word版)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必须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透过细胞膜向机体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是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液环境、肠道菌丛体内酶系统等的作用导致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剂型因素:剂型种类、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及遗传因素等。
3.简述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请举例说明。
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4."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正确吗?请分析原因。
不正确。
因为随着生物药剂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药物在一定中所产生的效应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影响对药物疗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药物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物疗效"的观点不正确。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1.名词解释胃空速率: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多晶型: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晶。
溶出速度:是指固体药物制剂中有效成分在特定的溶解介质中的溶解速度和程度。
pH-分配学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生物药剂学重点
1.什么是Ⅱ型药物,影响II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II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药物的吸收。
影响II类药物吸收的理化性质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或)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方法有:①制成可溶性盐类②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③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④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⑤增加药物的表面积⑥固体分散、自微乳化和纳米技术2.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等3.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单纯扩散比较两者的异同。
特点①顺浓度②不耗能③需转运体:部位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现象④转运速度快。
与单纯扩散相同的是,促进扩散也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不消耗能量原则。
促进扩散转运不同于单纯扩散的特点①促进扩散速率快、效率高。
某些高极性药物的促进扩散转运速度更快②促进扩散有选择性。
一种转运体只能识别并转运某种结构的药物③促进扩散有饱和现象。
因需要转运体参与,但转运体数量、与药物结合位点数量有限,药物浓度超过该限度时转运速率不再增加④促进扩散有部位特异性。
转运体在各个器官或者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不同,因而其药物底物在不同部位的转运存在差异⑤促进扩散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两种药物靠同一转运体进行转运时,可相互竞争转运体结合位点,从而产生转运的相互抑制现象。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的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药物的溶出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出介质中的过程。
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ADME过程。
3.ADME过程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依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的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 or 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则吸收即开始,一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则分布、代谢和排泄即开始。
4.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组成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5.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
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阐明了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肠肝循环: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3.肝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4.药物的溶出:药物的溶出速率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
5.药物的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6.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7.肝清除率:只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肝脏清除。
8.诱导作用:许多药物,特别是指在肝中停留时间长,脂溶性好的化合物,能是某些药物代谢酶过量生成,从而促进自身或其他药物代谢。
9.抑制作用:正如药物可以产生酶诱导作用一样,一些药物相反对代谢酶具有抑制作用,是其他药物代谢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导致药理活性或毒副作用增强。
10.前体药物:是指将活性药物衍生化成药理惰性物质,但该惰性物质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后,能回复到原来的母体药物,再发挥治疗作用。
11.排泄: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12.药物动力学(pk):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
13.生物半衰期: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他1.处置: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清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装片3.药物代谢的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①药物代谢研究与创新药物的筛选②代谢药物与前体药物设计③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设计④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⑤药物毒性及相互作用的预测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1.种族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5、遗产因素4.生物膜的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
生物药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药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生物制剂的分类1. 蛋白质药物:包括蛋白质、多肽、抗体等。
2. 基因药物:包括基因治疗药物、RNA干扰药物等。
3. 细胞治疗药物:包括干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等。
二、生物制剂的研发流程1. 筛选靶点和候选药物:根据疾病的生物学机制筛选治疗靶点,并通过生物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进行候选药物的筛选。
2. 药物设计和表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蛋白质药物进行结构设计和改造,通过质谱、色谱等技术进行药物表征。
3. 生产工艺开发:确定生物制剂的生产宿主、工艺条件、培养基配方等,建立生产工艺流程。
4. 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建立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并进行稳定性研究,包括贮存稳定性、加工稳定性、制剂稳定性等。
5. 临床前研究:进行药物毒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临床前研究。
6. 临床研究:进行各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包括I期、II期、III期试验。
7. 上市和监管:获得药物上市批准,并进行监管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三、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1. 细胞培养:通过发酵技术培养工程细胞,包括CHO细胞、HEK293细胞等。
2. 蛋白表达和纯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通过表达、分泌和纯化等步骤得到目的蛋白质。
3. 制剂制备:将蛋白质溶解或重悬后,进行滤过、浓缩、冻干等制剂制备工艺。
4. 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药物的溶解度、纯度、含量等质量控制指标。
四、生物制剂的贮存稳定性生物制剂的长期贮存稳定性是制剂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使用。
生物制剂的贮存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冻融循环、振动等。
五、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1. 抗体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多肽抗体等,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
2. 基因治疗药物:包括载体基因治疗、CRISPR基因编辑等,用于治疗先天性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3. 干细胞治疗:用于再生医学、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治疗。
执业药师考试-《生物药剂学》详细复习知识点
第十五章生物药剂学第一节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中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和改进药剂质量,合理地设计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给药以后在体内的过程。
除血管内给药以外,其他给药途径给药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即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分布。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代谢或生物转化。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投用于机体的药物从吸收部位到达作用部位必须经过许多屏障。
这些屏障即是互相联络的细胞膜。
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膜转运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过程中十分重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命现象之一。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
生物膜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
(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各种药物由于性质不同,通过生物膜转运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动扩散被动扩散又称为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通过这种方式透过生物膜,即服从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
服药以后,药物在胃肠液中浓度高,细胞浆液内浓度低,药物能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又以相似的机理转运到血液中完成吸收过程。
被动转运可以用Fick第一定律解释。
式中,dC/dt为扩散速度,D为扩散系数,A为扩散面积,k为分配系数,C1为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2为血中药物浓度,L为膜厚度。
生物药剂学重点
1.生物药剂学(B i o p h a r ma c e u t i c s)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动力学(p h a r ma c o k i n e t i c 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分析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 D M 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
3.表观分布容积(a p p a r e n t v o l u me o f d i s t r i b u t i o n,V)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是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4.首过效应(f i r s t p a s s e f f e c t)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口服药物部分被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5.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的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6.首剂量(l o a d i n g d o s e)又称负荷剂量,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到达或接近稳态血药浓度C s s,快速发挥疗效,在静脉滴注开始时,需要静脉注射的负荷剂量。
7.米氏方程(写公式):p2508.平均稳态血药浓度(a v e r a g e s t e a d y s t a t e p l a s m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t=0-T),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间隔时间所得的商。
9、中央室(c e n t r a l c o mp a r t me n t)人为划分的虚拟隔室,体内仅交换联系有一个室处于特殊地位,它与体内其他各室都有直接的联系,而其他诸室之间一般无直接联系,机体给药后迅速分布,血流比较丰富,这个特殊室为中央室,由心肝脾肺肾等组成。
10、周边室(p e r i p h e r a l c o mp a r t me n t)根据药物分布达到平衡的快慢和器官、组织血流量的大小,将血流不丰富,药物达到分布平衡需要一定时间的器官、组织归为虚拟的隔室,即外周室。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重点生物药剂学一、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1)剂型因素: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二、口服药物的吸收: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1)膜的流动性;(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3)膜结构的半透性。
药学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药学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知识点一、药物体内过程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四、药物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从吸收到消除的过程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转运、处置、消除的定义和意义2.药物的跨膜转运(1)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载体介导转运和膜动转运)药物体内过程——决定血药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影响疗效吸收→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分布→药物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代谢、排泄→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转运:吸收、分布、排泄(生物膜)·处置:分布、代谢、排泄·消除:代谢、排泄生物膜的结构性质·分布不对称·流动性:膜动转运·半透性:脂溶性,小分子水溶性滤过A:关于易化扩散的错误表述是A.又称中介转运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C.有饱和现象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正确答案』BA.主动转运B.简单扩散C.易化扩散D.膜动转运E.滤过1.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消耗机体能量,从膜的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药物转运方式是2.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不消耗能量的药物转运方式是3.药物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扩散速度的药物转运方式是『正确答案』A、C、BA: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特点的正确表述是A.被动转运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可通过简单扩散吸收B.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化合物都能通过被动扩散吸收C.膜动转运具有结构特异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转运特性D.易化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E.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重要『正确答案』A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影响吸收的生理因素1.胃肠道的成分和性质、运动(蠕动、排空)2.循环系统转运:首过效应(胃肠道破坏,肝代谢)3.食物4.胃肠道酶代谢5.疾病6.特殊人群的药物吸收特点>>影响吸收的药物因素>>影响吸收的剂型因素:溶液剂>混悬剂>胶囊>片剂>包衣片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脂溶性大、未解离易吸收>>溶出速度粒径:微粉化润湿性:吐温80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溶剂化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其他:成盐、前体、固体分散体、包合>>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包衣、结构改造、前体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主药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及其相关作用液体:表面活性剂片剂:四大辅料>>包衣>>制备工艺A:药物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有很大影响,下列剂型中,药物吸收最慢的是A.溶液型B.散剂C.胶囊剂D.包衣片E.混悬液『正确答案』DX:胃排空速率快对药物吸收可能产生的影响A.水杨酸盐、螺内酯吸收减少,阿司匹林、红霉素吸收增多B.氢氧化铝凝胶、胃蛋白酶疗效下降C.在肠道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吸收减少D.止痛药影响药效及时发挥E.延迟肠溶制剂疗效的出现『正确答案』ABCX:与药物吸收有关的生理因素是A.胃肠道的pH值B.药物的pK aC.食物中的脂肪量D.药物的分配系数E.药物在胃肠道的代谢『正确答案』AC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制剂设计A.渗透效率B.溶解速率C.胃排空速度D.解离度E.酸碱度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1.阿替洛尔属于第Ⅲ类,是高水溶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2.卡马西平属于第Ⅱ类,是低水溶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正确答案』A、B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注射给药>>肺部吸收>>黏膜:鼻腔、口腔、眼部(角膜局部、结膜全身)皮肤(表皮途径、皮肤附属器途径)毛囊、皮脂腺、汗腺注射给药·iv:无吸收过程·im:2-5ml,油溶液、混悬液→长效·皮下:植入剂、胰岛素→长效·皮内:<0.2ml,诊断、过敏试验·动脉:诊断、治疗,药物→靶向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W/O>油混悬液A.皮内注射B.皮下注射C.肌内注射D.静脉注射E.静脉滴注1.青霉素过敏性试验的给药途径是2.短效胰岛素的常用给药途径是『正确答案』A、BA.静脉注射给药B.肺部给药C.阴道黏膜给药D.口腔黏膜给药E.肌内注射给药1.多以气雾剂给药,吸收面积大,吸收迅速且可避免首过效应的是2.不存在吸收过程,可以认为药物全部被机体利用的是3.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可注射溶液剂、混悬剂、乳剂『正确答案』B、A、EX:下述制剂中属于速释制剂的有A.气雾剂B.舌下片C.经皮吸收制剂D.鼻黏膜给药E.静脉滴注给药『正确答案』ABDE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蓄积)>>血液循环的速度、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可逆)>>药物的疗效取决于游离型浓度,注意用药安全性问题微粒给药系统A: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的特点是A.吸收快B.代谢快C.排泄快D.组织内药物浓度高E.与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合用易出现毒性反应『正确答案』E药物的分布淋巴系统转运·传染病、炎症、癌转移→淋巴系统成为靶组织·避免首过效应·脂肪、蛋白质·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微囊、乳剂)脑部分布:血脑屏障(亲脂性易通过)胎儿内分布:胎盘屏障(3-12周器官形成期)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异构化第Ⅱ相反应:结合首过效应>>口服>>尚未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之前,在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形药量↓>>生物利用度↓改变给药途径——注射、舌下、鼻腔、肺部、直肠下部、经皮影响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和剂型:首过效应·给药剂量:酶饱和·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手性药物·酶诱导:苯巴比妥加速消除-减弱药效酶抑制:氯霉素-抑制甲苯磺丁脲代谢-低血糖昏迷·基因多态性:正常个体的基因在相同位置存在差别·生理因素:小儿、老人、昼夜药物的排泄A:关于药物代谢的错误表述是A.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B.参与药物代谢的酶通常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C.通常代谢产物比原药物的极性小、水溶性差D.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也有一些药物胃肠道代谢率很高E.一般代谢产物比原药物更易于从肾脏排泄『正确答案』CA:不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吸收途径是A.胃黏膜吸收B.肺黏膜吸收C.鼻黏膜吸收D.口腔黏膜吸收E.阴道黏膜吸收『正确答案』AA.肝脏B.肾脏C.肺D.胆E.心脏1.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2.吸入气雾剂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3.进入肠肝循环的药物的来源部位是4.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正确答案』B、C、D、AA.酶诱导作用B.膜动转运C.血脑屏障D.肠肝循环E.蓄积效应1.某些药物促进自身或其他合用药物代谢的现象属于2.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部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正确答案』A、BX:影响药物从血液向其他组织分布的因素有A.药物与组织亲和力B.血液循环速度C.给药途径D.血管通透性E.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正确答案』ABDE。
生物药学知识点总结
生物药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制剂1. 生物制剂简介生物制剂是一类以生物制品为基础,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
这些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质药物、抗体制剂、疫苗、基因治疗制剂等。
生物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成为当今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2. 生物制剂的制备生物制剂的制备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生物样品的获得与选择、目标蛋白的筛选、表达载体的构建、质粒的转染、培养与发酵、蛋白的纯化与分离等。
这些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操作和严格的控制条件,以确保制备出高纯度、高活性的生物制剂。
3. 生物制剂的应用生物制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治疗肿瘤、炎症性疾病、免疫系统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等。
生物制剂的应用形式多样,包括注射剂、口服制剂、贴剂等。
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通常较好,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成为了许多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二、蛋白质药物1. 蛋白质药物的特点蛋白质药物是一类以蛋白质为活性成分的药物,其分子量较大,通常在10kDa以上。
这些药物包括激素、酶、抗体、细胞因子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蛋白质药物的特点包括:高度专一性、生物学活性强、体内半衰期短、需要靶向给药等。
2. 蛋白质药物的制备蛋白质药物的制备主要通过重组DNA技术进行。
首先需要获得目标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将其克隆到适当的表达载体中,并通过转染等方式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表达,最终获得目标蛋白。
在获得目标蛋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蛋白的折叠与翻译后修饰等问题,以确保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蛋白质。
3. 蛋白质药物的应用蛋白质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例如,重组人生长激素、利妥昔单抗、转移酶等都是重要的蛋白质药物。
这些药物在治疗糖尿病、癌症、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成为了当今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抗体治疗1. 抗体的特点抗体是一类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与高亲和性。
抗体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并清除抗原。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ADME过程。
3.ADME过程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依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的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or 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则吸收即开始,一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则分布、代谢和排泄即开始。
4.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④制剂处方组成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5.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
6.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控释制剂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7.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①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②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③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④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进行动物或人体药动学研究第二章药物的口服吸收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口服药物的吸收再胃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膜中进行。
胃肠道吸收部位包括胃、小肠、大肠,其中以小肠吸收最为重要。
(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胆固醇的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三分之一,其功能是提高膜质分子层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细胞膜的模型:1.细胞膜经典模型2.液态镶嵌模型3.晶格镶嵌模型(二)细胞膜的性质膜的主要特点:①膜的流动性②膜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的半透性(三)膜转运途径①Transcellular pathway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此途径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是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②Paracellular pathway(细胞旁路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二.药物转运机制(一)被动转运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扩散。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的过程。
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被动转运的特点:①从高浓度区(吸收部位)向低浓度区域(血液)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成正比。
②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能量,③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性,不受共存的类似物的影响,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
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吸收。
(二)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称为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ransport),可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1.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促进扩散亦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特点:①要载体;离子载体通道蛋②顺浓度梯度转运,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或转运;③有饱和现象,可被结构类似物质竞争性抑制;④不消耗能量;⑤转运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如单糖类和氨基酸等高度极性物质转运为促进扩散。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有以下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的量和活性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抑制细胞代谢的二硝基苯氟化物等物质可以抑制主动转运;⑥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转运特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例如胆酸和维生素B2的主动转运只在小肠上段进行,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吸收。
生命必须物质往往以主动转运方式被吸收。
主动转运可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泵(1)ATP驱动泵: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称为ATP驱动泵(ATP-powered pumps)。
是由镶嵌在脂质膜双分子层上的内在蛋白,通过ATP酶的分子构象变化实现对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转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较多的ATP驱动泵是离子泵,离子泵有多种,且专一性强。
不同的ATP酶转运不同的离子,转运Na+,K+的称为钠-钾泵,转运Ca+离子的称为钙泵。
主动转运是人体主要的物质转运形式之一,除钠-钾泵外,人体不同类型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膜性结构中还有其他物质或离子的主动转运系统。
它们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如肌细胞内的肌网膜上存在的“钙泵”蛋白质,甲状腺细胞上存在的“碘泵”蛋白质等。
(2)协同转运(cotransport)是指一种物质的转运依赖第二种物质的同时或后继进行的转运方式。
它们依赖另一种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能量对物质进行主动转运,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是钠钾泵或质子泵。
根据物质转运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向相同与否,协同转运又可分为同向协同(symport)与反向协同(antiport)。
协同转运发生时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①浓度梯度②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胞饮或吞噬)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胞吐)的转运过程,包括物质向内摄入的入胞作用(endocytosis)和向外释放的出胞作用(exocytosis)摄取物质为溶解物或液体称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
摄取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成为吞噬(phagocytosis)。
某些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和重金属等,可按膜动转运方式吸收。
膜动转运对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非常重要,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如蛋白质和脂肪颗粒在小肠下段的吸收最为明显。
三.药物转运器药物转运器,通常将具有特定转运功能的一类转运蛋白称为转运器(transporters),转运器中单个的转运蛋白称为转运体(transporter)。
按对药物的转运作用,转运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转运底物进入细胞,增加细胞内底物浓度,称为药物内流转运器(drug inflax transporters)。
另一类是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将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内的浓度,称为药物外排转运器(drug effluxtransporters)。
(一)药物内流转运器1.核苷转运器(nudeoside transporters)核苷转运器分为非Na+依赖的平衡转运器(ENT)和Na+依赖的集中转运器(CNT)两类.ENT主要表达在细胞基底膜上,分布广泛,底物类别丰富.其介导的核苷转运是以促进扩散的方式进行的.CNT主要分布于小肠组织细胞,底物的特异性较强,在核苷类药物的小肠吸收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肽类转运器(PEPTs)主要分布于小肠、肺、肾等上皮细胞,主要生理功能是摄取消化道或体液内的小肽,在细胞内的寡肽酶的作用下降解成氨基酸对机体提供营养,或介导寡肽类的有效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