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相声演员轶事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故事-相声演员冯巩与冯国璋的关系 冯国璋与袁世凯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相声演员冯巩与冯国璋的关系 冯国璋与袁世凯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相声演员冯巩与冯国璋的关系冯国璋与袁世凯的关系“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一听到这句话,想来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先生。

但凡是冯巩先生出演的春晚,都能够听到冯巩先生的这句经典台词。

冯巩,出生于1957年12月6日,原名冯明光,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是中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于相声演员马季,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常驻嘉宾。

冯国璋为晚清重臣,是中国近代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后为中华民国副总统,代大总统的职位。

一个是著名将领,一个是相声表演艺术家,这两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光从姓氏来看,大家应该都能猜到,相距百年的两人,要是真有什么关系,可能就是血缘关系了。

冯国璋和冯巩两人的确存在血缘关系,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冯巩是冯国璋的孙子,这一点还是错误的。

准确的来说,冯国璋是冯巩的曾祖父,冯巩的爷爷是冯国璋的第三子。

1910年,冯国璋宠信修订《冯氏家谱》,决定以“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最为此后排辈的次序。

“国”字以他为首辈,冯国璋生了五个儿子,排“家”字辈,分别是冯家遂、冯家迪、冯家遇、冯家迈、冯家周。

冯巩的爷爷,就是冯家遇。

等到孙子辈,则排“海”字,冯海岱、冯海嵊、冯海岩、冯海岗、冯海岛等。

到了冯巩这一辈的时候,本来应该排“禁”字的,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最后只能违背祖训,未曾用“禁”字排辈了。

冯巩这一辈的子孙,都未曾排辈分,但是等到熬了冯巩儿子这里,就又以“开”字为辈分,冯巩的儿子就叫作“冯开诚”。

祖上有这么一位大权在握的人,按照冯国璋当时的私产,后世的日子应该是很好过的。

然而世事无常,“文革”期间,因为有这么一位军阀首领的祖辈,冯家的日子过的不可谓不凄惨。

冯家被打上反动阶级的名号,他们一家本来住在祖辈留下的一座小洋房里,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

后来却因为有冯国璋这样的祖辈,他们一家被赶出了洋房,然后父亲的工作被辞掉,被特令劳动改造。

几个姐姐,也被发往西藏进行上山下乡。

艺海漂萍录_马三立自传

艺海漂萍录_马三立自传

艺海漂萍录作者马三立[摘自:/group/topic/1035688/]2006-02-19 17:55:18 来自: 路可可一、四代艺人我马三立,一九一四年农历八月初六出生在北京。

祖辈世居甘肃省永昌县,是回族。

曾祖父在运河粮船上当船夫。

一八六零年,也就是清朝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闹得很凶,所以民间又有“长毛赶咸丰”之说。

兵荒马乱,运河上的粮船烧的烧,沉的沉,我的曾祖父赖以干活谋生的路也就断了。

我的祖父马诚方没有可继承的家业,漂泊江湖,*着一部《水浒》,托庇三十六位梁山好汉的福气,说评书居然糊住了口,而且娶妻生子,进了北京城,安了家,落了户。

在拾样杂耍中,评书是很古老的一门技艺,唐、宋时代就有了评话,据《武休旧事》所记,南宋临安有名的“说话”艺人就有九十六名之多。

明代《桃花扇》传奇里的柳敬亭,也是评书艺人。

我的祖父说书是在清同、光朝代,据说,评书艺人也就是从这个朝代开始有了门户师传的家谱,排字起名,辈辈相传。

我的祖父排“诚”字,起名马诚方;“诚”字以下还有“杰”、“伯”、“坪”、“岚”、“豫”,经数辈才传到“存”字辈。

现在天津知名的评书老艺人姜存瑞,就是“存”字辈的。

因此,“诚”字这个辈份是很高的了。

我们马家的子孙作艺,就是从祖父马诚方说评书而开始的。

可惜我生也晚,对祖父说书的情况,没有得到任何印象,只知道他善说《水浒》,把宋江、晁盖等梁山好汉都说“活”了,可能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拾样杂耍艺门中享有一定声望,并且广交游,结识了一些艺友。

我的父亲没有继承祖父说书的衣钵,而拜在春长隆、恩绪的名下,学了相声。

春长隆和恩绪在相声门中,辈份可能也不低。

相声起于哪朝哪代?有人考证,春秋战国时代的宫廷小丑俳优,就是相声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说,汉朝善于讲笑话的东方朔是相声界的祖师;还有人说,相声是清咸丰年间,落魄北京的文人朱少文(绰号“穷不怕”)创始的。

朱少文在模仿人声及鸡鸣犬吠的口技的基础上掺入故事,发展成单口相声、对口相声、三人相声,使之成为一个曲种。

相声大师马季的幽默逸事_名人故事

相声大师马季的幽默逸事_名人故事

相声大师马季的幽默逸事马季先生是我们家喻户晓的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

每当他那双闻名遐迩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帮子和胖笃笃的可爱身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总能让人倍感亲切。

而他表演的幽默相声更是影响着整整一代人的成长。

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点,这位伟大的相声大师却忽然离开了我们,让大家都为之惋惜和悲伤。

虽然他的离去如此突然,但是他在舞台上留给人们的快乐记忆是永远都不会磨灭的,而在生活中的马季,也是极为幽默风趣的。

改名借“仙气”马季的本名不叫马季,而是叫马树槐。

据说改这个名,还是他的师傅侯宝林先生的主意。

马季是1957年改的名。

当时候宝林先生对他说:“你这个马树槐呀,叫起来绕嘴。

做个演员,应该名字起得响亮一点,这样人家容易记住,另外笔画要少一点。

”恰巧当时,北京正在放映匈牙利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于是马季就决定用这个。

他说:“就用这个得了,大家都知道啊,借人家点仙气。

”侯先生一听,当即说:“好,这个行。

”于是,他就有了自己的艺名——马季。

而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个名字为全国人民所熟识。

莫名其妙的“初恋”马季的初恋发生在该恋爱的季节里,不过真正的婚姻却有点迟了。

1958年,马季已经24岁了,但是却从来没有谈过恋爱,未曾尝过爱情的滋味。

但是艳遇还是有的。

事情发生在那个美丽的夏天,一个闷热的夏夜,马季像平时一样正在说唱团创作相声脚本。

马季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逢写得兴起,或是遇上卡壳,他就会索性脱掉背心,赤膊上阵,大有大干一场的阵势。

这时,忽然有人推开了他的门,一个人走了进来。

马季这时正写脚本写得入神,以为又是同事来找他聊天,便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我得先写完这段。

”来人也不吱声,但久久不肯离去。

马季抬头一看,不禁愕然。

原来一位淡妆浓抹,衣着光鲜的姑娘站在他的桌前,正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赤裸着上身的马季。

这个姑娘是外地来说唱团进修的演员。

马季忽然被这个美丽的姑娘惊呆了,呆呆地望着她,而此刻那位姑娘也还痴痴地凝视着他,两个人默默地对视着。

关于侯宝林的故事_1

关于侯宝林的故事_1

关于侯宝林的故事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相声大师。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侯宝林的故事,欢迎阅读。

侯宝林糊弄人
语言大师侯宝林,在一次相声艺术家的表演会上,表演京戏唱段时,十分精采,观众热烈鼓掌。

唱完后,他自谦不足,颇有风趣地说:“岁数大了,唱不好,就能糊弄。


主持人说:“我听挺棒!”
侯宝林说:“你听我糊弄惯呀!”
个人简介
侯宝林,中国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

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


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

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颜泽甫为师,学京戏。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

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撂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什样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

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大轴儿”。

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1。

扬侯抑马地相声界内幕爆料全文

扬侯抑马地相声界内幕爆料全文

扬侯抑马的相声界内幕爆料全文转载者按:这篇文章是不是如作者所说,相信群众的眼镜是雪亮的。

加这个按语也是再次声明,这文章不是我写的,我也写不出这种文章。

作者自按:这是最为可信的一篇关于相声界历史人物的文章,遍看网络和各种资料你都不会找到这样直接的文章。

参考资料:《江湖丛谈》相声界内幕揭密连载~3~(谈谈候宝林当年的录音为什么没公开)先说个远一点的吧。

据说(好象是陈涌泉说的)当年万人迷李德钖表演相声的时候从来是卡着点到园子,前一个节目正谢幕,他从过道往里走,这几十步总是叫好声不断,而他也并不还礼,上台就说,说完就走,没有什么表情。

据说他在台上从来没有笑过。

我听过几段他和张麻子(不知道为什么说相声的有这么多麻子)在百带灌制的唱片,由于年代太久远了,音质实在是不好,但就其内容来说我看达不到什么迷的程度。

当然欣赏的年代不同了。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一些人的成就或过失往往被放大了无数倍。

在说说候宝林吧。

有人说候宝林不会说传统相声,指的就是马氏父子常说的文章会,保镖,白事会等等。

这话你可以当面去问问马志明,恐怕他自己不敢这么说。

因为马氏父子是听过候宝林的这些段子的,而且马三立还很羡慕的说:他(指候)就有进中南海的机会。

候宝林为毛泽东等中央首长说过的相声据他自己回忆有将近300段。

其中不乏他的代表作比如关公战秦琼等,但大部分都是现在各位嘴里的所谓传统相声。

据说候说的时候是有顾虑的,他认为这会把旧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过多的反映给这些大部分是农民出身的首长,也会暴露过多的旧时艺人的坏习气。

但是工作人员告诉他:你对首长还有什么顾虑,人家是什么思想境界,还会被你污染了?候解放后见证了相声起死回生的过程,应该说这些顾虑是有道理的。

同时,恐怕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45年就不演的有些荤口的节目现在要演,这不是倒退了?会不会导致什么?其实候当时就有这个顾虑。

果然,这也成了他文革中挨批的一项罪名。

当然了,毛泽东作为一个纯湖南人你说能懂相声恐怕也是扯淡。

她是寿字辈最后离世的老艺人,从艺超过80年,嫁给马三立堂弟马四立

她是寿字辈最后离世的老艺人,从艺超过80年,嫁给马三立堂弟马四立

她是寿字辈最后离世的⽼艺⼈,从艺超过80年,嫁给马三⽴堂弟马四⽴于佑福(1927—2013)相声界的辈分,按德寿宝⽂明排⾏,如今德字辈、寿字辈两代⽼艺⼈都已绝世。

最后⼀位离世的寿字辈⽼艺⼈叫于佑福。

她还是为数不多的⼥相声演员,是马三⽴堂弟马四⽴的夫⼈,她第⼀次登台是1929年,虚岁4岁,最后⼀次登台是2011年,虚岁85岁,算起来从艺时间超过了80年。

于佑福出⽣在天津⼀个艺⼈家庭,她的⽗亲于福寿是⽵板书艺⼈;哥哥于堃江说相声,师承焦德海;⼤姐于⼩福,唱西河⼤⿎,也说相声。

从会说话起,于佑福⾃然⽽然喜欢上了相声,家⾥⼈练活她听得⼊迷,也缠着⽗亲教她相声。

⽗亲没打算让她⼲这⾏,但拗不过她,教了《六⼝⼈》《反七⼝》等⼩段,她也每天跟着⽗亲、哥哥到书场听相声,4岁时第⼀次登台,姐姐、哥哥给她捧哏。

于佑福于佑福长到12岁,⽗亲和哥哥相继患病,相隔⼏⽇先后病故,⼤姐于⼩福已经出嫁,家⾥剩下于佑福的母亲、弟弟、嫂⼦、侄⼦、侄⼥,再加上于佑福,应了那段相声的名字——《六⼝⼈》,只能靠她说相声挣钱维持⽣计。

于佑福年纪太⼩,⼜是⼥孩,拿不了整份钱,每天只能拿着⼀点⼉零钱回家。

过去相声艺⼈也常在明地演出,⼤旷地,很多观众听完了就⾛,不给钱。

所以就要靠演员⽤话把观众拢住了,得奉承观众。

艺⼈实在不⾏就得把话挑明了:我们来这就为了饭碗,您多捧场,如果您没带钱,也不要紧,您也甭给,站脚助威就⾏。

总之撂明地的钱最难挣,但想进园⼦,⽔平就要更⾼,观众才能⼼⽢情愿买票。

那时候河北鸟市说相声的园⼦有声远茶社、三友茶社、连记茶社、⾦华茶社等,于佑福都去演过。

连记茶社是马三⽴的哥哥马桂元,以及⾼桂清、刘桂⽥、赵桂武等⼈;声远茶社有杨少奎、刘奎珍等⼈。

于佑福还跟马三⽴搭档过⼀次,演了⼀段⼉《报菜名》。

于佑福天津以前演⼗样杂耍的地⽅还有谦德庄、南市东兴市场等。

40年代,于佑福与刘宝瑞、郭瑞林(郭荣起的⽗亲)、刘连升、刘⽟凤等⼈在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

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嫖娼”事件始末

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嫖娼”事件始末

2005年着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嫖娼”事件始末2005年着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嫖娼”事件始末2005年11月上旬,辽宁葫芦岛市龙港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魏东涉嫌贪污、敲诈勒索一案。

魏东原系葫芦岛市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出纳员,携赃款19万元潜逃。

潜逃中他把钱挥霍一空,于是想出偷拍他人隐私录像进行来敲诈勒索。

“嫖娼”录像带是魏东用来敲诈勒索的“武器”,敲诈勒索的对象竟选中中国广播艺术团着名相声演员———李金斗。

“嫖娼录像”敲诈李金斗80万元魏东2005年5月16日供述他敲诈李金斗的过程。

2005年4月的一天,魏东给中国广播艺术团相声演员李金斗打了一个电话:“李老师,我这儿有你在亚泰会馆嫖娼的录像带。

”李金斗问魏东:“什么意思?”魏东说:“我想要80万元。

”李金斗对魏东说:“看一看带,然后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魏东又给李金斗打电话,李金斗给了他一个长春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让他跟这个人联系,经过反复协商最后双方商定金额为55万元。

李金斗4月19日向长春警方报案,当魏东在取钱时被长春警方当场抓获。

魏东在2005年5月16日依法所做供述证实2003年末或2004年初我看报纸,见有人用针孔摄像机录别人与小姐发生性关系的情节,然后进行敲诈,我就和刘进武、刘弋嘉、马明宇在一起研究,也想用这种方法敲诈点钱。

2004年初,我和马明宇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用办的假身份证在农行办了两个卡,回来后我和刘进武、刘弋嘉凑了一千多元钱在长春科技城买的针孔摄像机,安在长春亚泰会馆三楼的一个包房,安装在电视机音箱的位置。

大约在2004年春节,我们在会馆看到李金斗在和小姐发生性关系就录了下来。

后来我和刘弋嘉到北京查到了李金斗的手机号码,我和刘进武、刘弋嘉拿着录像带送到了北京的相声俱乐部,给李打电话。

犯罪嫌疑人刘进武于2005年5月16日依法所做供述证明:证实的情况基本同魏东供述一致。

犯罪嫌疑人刘弋嘉于2005年5月16日依法所做供述证明:证实的情况基本同魏东供述一致。

沈阳相声小史

沈阳相声小史

沈阳相声小史作者:穆凯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相声是中国曲艺艺术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曲种。

其发源地是北京,后逐步在全国发展起来,包括东北。

而沈阳相声则是完全体现东北三省观众审美需求的代表。

本文旨在探究沈阳相声小史。

关键词:沈阳相声相声艺人演出历史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沈阳最早的相声艺人是张太。

“有张太,学相声。

叫人乐,嘴头灵。

约薄话,想得精。

讲流口,是营生。

”既记述了艺人张太说相声,又形容了相声的表演和其艺術效果。

后来,北京的相声艺人范有缘(本名范长利)和朱天瑞偶然来到沈阳,起初在小河沿撂地(露天演出),后又逐步进入茶社进行演出。

范有缘定居沈阳后开始广收门徒,弟子有朱凤山、马良臣、李永春等人。

直到民国十年(1921),相声艺人冯昆志(北京人)携家人来到东北,其间与其子冯振声以及徒弟德淑珍、冯少奎等人组成了“冯家相声班”。

后来冯振声又收徒杨海荃、常福荃、祝景荃等人,逐步壮大了“冯家相声班”,且其“说、学、逗、唱”也形成了适应东北观众品味的艺术形式。

表演火爆脆快,动作大起大落,因独具特色,誉满一方,故素有“冯家门”相声之称,又称为“东北相声”。

据记载,同年(民国十年),相声艺人郭瑞林也来到沈阳献艺,收徒李少芳,其徒又收徒刘伯奎。

民国十七年(1928),相声艺人丛寿峰也来到东北,收徒于春明,后于春明又在沈阳收王志民、金涛、高秀琴等人。

这一时期的沈阳相声主要为撂地、大棚演出,集中于北市场、小河沿、西门脸儿、第一商场“兴游园”等地,演员人数不定,演出一段后开始向观众打钱,观众所付金额多少均为自愿;而茶社演出,和一些其他曲艺形式,如东北大鼓、单弦、京韵大鼓等同台献艺,像中街的公余茶社、小河沿的凝香榭茶社等都有相声艺人参演。

1949年初,沈阳解放,相声艺人们又自发组织成立了“沈阳相声大会”,先后在“四海升平茶社”“会文茶社”演出,演员有佟雨田、杨海荃、白银耳、彭国良、傅兰英等二十余人。

相声演员苗阜被打事件,彻底拉下了郭德纲为相声续命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相声演员苗阜被打事件,彻底拉下了郭德纲为相声续命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相声演员苗⾩被打事件,彻底拉下了郭德纲为相声续命的最后⼀块遮羞布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现在德云社的内部成员⼤多是⼩鲜⾁级别。

不鲜明的就是搞笑的,⼜萌⼜贱。

和明星⼈设差不多,岳云鹏⾛的是蠢萌耍贱的正道,春晚相声表演。

近⽇,著名相声演员苗⾩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后,很快⼜删除,可是永远不要⼩看⽹友们的⼿速,还是被截屏了。

苗⾩被张⽟浩打了?⼀⽯激起千层浪,后来陆续的消息放出,苗⾩不仅仅被打,⽽且是在第⼆届⾮遗相声⼤会的后台被打,据说姜昆、冯巩、李⾦⽃等前辈都在场。

打⼈不打脸,这是有多⼤的深仇⼤恨呢?⾄于为什么被打,苗⾩并没有阐明原因。

⽹上也没有苗⾩被打的视频资料。

但苗⾩本⼈亲⾃认证⾃⼰被打了,说明这件事情⼀定是假不了的。

先来说说,苗⾩是谁。

苗⾩出⾝⼩剧场,红在相声⼤赛。

满腹经纶这个相声我印象很深刻,在相声⼤赛上引发轰动,上了当年的北京春晚。

⽼实说这个活结构很好,很适合在各种场合演都能适应。

我对苗⾩是有敬意的。

我也听过他早期的⼀些⼩剧场的相声,荤⼝也有。

可他处在当今的相声届,⾃然为了饭辙投奔了主流。

他有⼩剧场的底⼦,有规模不⼩的⼀批粉丝,他更适合代替姜昆,站出来喊话郭德纲。

因为姜昆挨骂挨得太多了,因为想做接班⼈,要有所付出,要服从安排,更要为领导挡箭。

有⽬的的⾏为,说出什么都不算奇怪了。

前段时间,卢鑫的师⽗也就是原青曲社的财务总监曾公开表⽰:“⾃⼰被⽗亲的徒弟王声打了,现在要替⽗将其逐出师门。

”这件事情当时引发了不⼩的轰动,之后郑宏伟便加⼊了徒弟卢鑫成⽴的“相声新势⼒”。

虽说同⾏是“冤家”,“相声新势⼒”挖⾛了青曲社这么资源,势必也会引起很多青曲社成员的不满,但在各种公开场合,却还能经常见到卢鑫和苗⾩同框。

⽐如最近⼀次西安市曲艺家协会换届选举,苗⾩和卢鑫就⼀同被当选为副会长,两⼈还⼀起合影留念。

所以在外⼈眼中,卢鑫、⽟浩离开青曲社并⾃⽴门户并没有让两家翻脸。

30年前,侯宝林泰州演出轶事

30年前,侯宝林泰州演出轶事

30年前,侯宝林泰州演出轶事作者:徐放朱长保来源:《钟山风雨》2015年第04期相声艺术驰中外,五十年来侯宝林。

”侯宝林,幼时曾学京剧并搭班演出,16岁改学相声,创作整理《夜行记》、《离婚前奏曲》、《关公战秦琼》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传世精品相声,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被誉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

毛泽东曾称赞道:“侯宝林是个人才,是个语言研究家。

”1985年5月,他曾来泰州演出,本文就讲述其间发生的几件轶事。

破例应邀莅泰演出1985年元旦,根据中央提出的“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和全省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当时的泰州(现泰州市海陵区)、常熟两个县级市成为全省计划单列市,享有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

为了庆祝这件大喜事,1985年年初,市政府计划邀请一批艺术名家来泰演出。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

位于东城区东四头条19号的屋子里,春意盎然,暖情融融。

时年68岁,戴着一副淡茶色眼镜,既有艺术家的洒脱飘逸又不失学者睿智儒雅的侯宝林接待了来访的泰州市文化局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忐忑不安地将邀请侯宝林到泰州演出的信递到他手中。

此前,1979年7月侯宝林即已宣布告别舞台。

几年来,他除了应邀到香港、美国演出外,大多数时间都在潜心研究相声和曲艺学术,经常到北大、辽大等高校授课,并出版数本相声专著,一般不再登台演出。

出乎意料的是,听说泰州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乡,精神矍铄、谈吐诙谐的侯宝林欣然应允。

原来,侯宝林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结下了深厚友谊。

那是1956年春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一部纪录电影,它是新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春晚”。

这部纪录电影中,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华罗庚、钱学森、老舍、巴金、荣毅仁等欢聚一堂。

当时,梅兰芳表演京剧《宇宙锋》,侯宝林说相声《夜行记》,他们的精湛演技轰动全国。

侯宝林高兴地说:“我和江苏真是有缘啊!1973年9月,我曾到江都县组织相声公演。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侯宝林的五档相声介绍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侯宝林的五档相声介绍

侯宝林的五档相声介绍寄语:侯宝林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

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侯宝林的五档相声介绍,欢迎阅读。

“五档相声”是上世纪30至40年代京津两地进军舞台享誉一时的相声名家。

他们都荡除“荤口”只说“文明相声”,并且都有了自己的拿手段子,或以“说”见长或以“逗”取胜,或以“学唱”而显功力。

艺人之间已经拉开风格或色调的距离,各有自己的一堂座儿。

捧逗搭档也真的“一场买卖”渐渐固定谁也离不开谁了。

他们是:张寿臣一档、常宝一档、马三立一档、戴少甫一档、侯宝林一档。

张寿臣(1899-1970)是承上启下的艺术大师和通俗文学的巨匠。

他自幼随父张诚甫学说评书,十五岁拜“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为师,二十岁以后又多年和“八德”中最负盛名的李德合作。

在单口方面得益于后者,在对口方面承袭乃师。

他从艺时间甚长,历经清末、民国、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建立几个时代,饱经风霜谙熟世态,因此,思想深刻目光犀利,作品厚积薄发切中社会和时代本质,成为这一时期世俗生活的生动画卷,为相声提供了一批堪入近现代通俗文学之林的名篇。

张寿臣的单口多注目畸形社会的变态生活——变态的心理、行为及人际关系。

《小神仙》在算命先生发迹变态的背后是人们朝不虑夕对命运前途的焦虑;《化蜡扦》记录着封建经济解体但虚伪的人际关系仍在敷衍——金钱和孝子的虚伪;他创作的对口《揣骨相》、《哏政部》也都以嬉笑怒骂的口吻直刺军阀和时政。

张寿臣虽为艺人但不媚俗,在《回顾我的艺人生涯》一文中说:“日本占领天津后,我精神上感到极大压迫,没有精神再说笑,当然生意也就随之下落。

我留下胡子准备谢绝舞台,但为生活所迫,有时也说一两场……”直至1949年迎来新的岁月人生。

他是相声史上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他深邃的艺术眼光、严肃的从艺态度、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娓娓道来的“说功”,都是侯宝林极其佩服并从而受到启发的。

侯宝林名人趣事

侯宝林名人趣事

侯宝林名人趣事侯宝林名人趣事寄语: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任何一件小事都会让你成长,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侯宝林名人趣事吧。

1.名字的来历侯宝林少时无大号,只有个小名叫“小酉儿”,直到他入了相声门,师傅朱阔泉给他起了个“宝”字,名叫“宝麟”,后来由他将“麟”改为“林”。

朱阔泉,外号大面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城著名的“相声五杰”(高德明、张杰尧、朱阔泉、绪得贵、汤金澄)之一,当时,他们在西单相声棚使活儿,享誉京城。

1933年初夏,京剧大师周信芳进京在广德楼献艺,演出拿手戏《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等戏,一时轰动京城,三天的票预售一空。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当时就已大红大紫。

朱阔泉慕名去广德楼拜会周信芳,一则与大师结交朋友,二则观摩大师演出,学习京戏风格,来丰富自己的相声活儿路。

这天,朱阔泉匆匆前往广德楼,不料,因没买上票,被门房挡了驾,尽管朱阔泉左右说明、解释,亦无济于事。

门房说:“这是‘麒老板’定的规矩,请先生多多包涵。

”朱阔泉说:“我是朱阔泉,是麒老板的朋友”。

门房说:“那好,请朱先生稍候,待我去禀知麒老板。

”说完,急匆匆来到后台,报知周信芳,周信芳沉思了一会儿,说:“在北平,我没有叫朱阔泉的朋友?”门房说:“朱先生胖胖的……”周信芳说:“不敢认,请回吧。

”门房回到门口,对朱阔泉说:“麒老板不认识你,没你这个朋友,请回吧。

”朱阔泉一听傻了眼,心里说:周信芳好大的架子,于是,又恳求门房再去禀知麒老板。

谁知门房一听就火了;“再禀知,麒老板也不认识你,还是花钱买票看戏吧。

”这句话,只羞得朱阔泉无地自容,气冲脑门儿,一跺脚,好!这个朋友不交了!朱阔泉越想越窝囊,好你个麒麟童!我收徒弟就叫“麒麟童”!非羞辱羞辱你不可!后来朱阔泉收了三个徒弟,大徒弟姓李,起名“李宝麒”;接着收了“小酉儿”为徒,起名“侯宝麟”;后又收了姓王的徒弟,起名叫“王宝童”,结果“宝麒宝麟宝童——麒麟童”全齐了,遂了朱阔泉的愿。

侯宝林的故事

侯宝林的故事

侯宝林的故事
侯宝林是中国著名的相声演员和导演,出生于1964年,家庭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北京农民家庭。

他幼年时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甚至放弃过学业,专心练习相声。

侯宝林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

他先后参加了北京市“青年书法展览”、“全国大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比赛,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1990年,侯宝林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他潜心修炼相声艺术,日复一日的模仿和创新,将北京口音、京剧唱腔等多种京味因素融入到相声当中,创作出了一系列经典相声作品,如《送礼物》、《八九不离十》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同时,他也因为一些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而备受认可。

除了演艺活动,侯宝林还要兼顾家庭生活。

他的妻子是一名照片师,两人感情深厚,并育有一子。

他儿子在幼年时已经学习相声,并曾担任父亲的相声助手。

在演艺生涯中,侯宝林积极服务于社会,经常参加一些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

他曾多次参加“关爱环卫工人”和“助学行动”等活动,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还发起了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如“北京市领导大楼搬迁仪式”等。

侯宝林一直秉持着“做事,做人”的原则,为相声事业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奋斗不息。

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演员,要演好戏,做好事。

”他
的故事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相声界、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声界名人轶事

相声界名人轶事

相声界名人轶事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声界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这些名人的成名之路充满传奇故事,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影响了整个相声界的发展。

下面,我将就相声界名人的轶事进行介绍。

一、马三立:中国相声艺术的全能大咖马三立先生是中国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笔耕不辍和舞台风采早已成为相声表演的佳话。

在他的相声作品中,既有笑料丰富的段子,也有深入生活的主题,既有技巧娴熟的演出,也有灵活多变的造型。

马三立的“一般若干”、“耳朵大有用”等台词深入人心,成为经典范例。

马三立曾经在一个国庆节晚会上表演相声,不慎摔倒,但他却干脆利落地把“跌倒”当做了剧情的一部分,成功地接住了现场的观众,也因此创造出了一段经典的“跌倒相声”。

二、郭德纲:叱咤相声界的“独角戏手”郭德纲先生是中国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相声作品,如《小品村》,《相声超级嘉年华》,《相声有新人》,《中国搞笑相声汇》等。

郭德纲的相声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深入人心,成为相声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郭德纲曾在一次演出中遇到台词突然忘记的情况,他不想停下来,于是随口编造了一段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把现场气氛调动了起来,并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三、侯耀华:相声界的“传奇人物”侯耀华先生是中国相声界的传奇人物之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造了许多经典的相声作品,如《两军阵地》,《两脚踩三条船》,《龙虎斗》,《特务狂想曲》等。

侯耀华的相声艺术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深入人心,成为相声界的佳话。

侯耀华曾经在一次演出中遇到意外,他的话筒不幸短路,但他却巧妙地利用这个环节,调侃了电器技术升级,台下观众无不拍案叫绝。

相声界名人的轶事不胜枚举,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造了许多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成为相声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在相声界的历程中,他们曾经历挫折和失败,但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始终保持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苏文茂家世:祖上为世袭官爵 民国之后开始败落

苏文茂家世:祖上为世袭官爵 民国之后开始败落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昨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他的大儿子苏明杰介绍,老先生3年前身患脑梗,“开始是一只手不能动,然后一只眼开始看不见东西,再后来在舞台上说了一辈子的老人竟然连话也说不出了,这是最让家人难过的……”苏明杰介绍,4月20日左右老人情况不好被送入医院重症监护,前天上午发布病危通知书,最终因抢救无效于昨天中午12时23分左右去世。

苏文茂的追悼会将于5月9日在天津举行。

作品:名段修成“文哏”风格苏文茂先生是满族人,出生在北京广渠门外。

原本家境不错,祖上世袭官爵,民国之后开始败落。

10岁那年,苏文茂先生的父亲被汉奸打了一顿,气愤不过悬梁自尽了。

从此苏家的生活更加窘迫。

后来,12岁的苏文茂到天津学徒,当时他喜欢听无线电,尤其是对他后来的老师、“小蘑菇”常宝堃的相声特入迷。

苏文茂生前曾回忆,为了结识常宝堃,每天都去电台门口等他,终于在一年之后的1943年,拜在了常先生门下。

“现在有很多追星族,回忆起来,我说我是‘老追星族’!”次年,苏文茂首次在津登台与师傅合说了相声《打白朗》。

1951年,常宝堃赴朝演出慰问志愿军不幸牺牲,苏文茂悲恸欲绝,决心继承恩师遗志。

两年后,他随文化部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5个月,直到停战后才回国。

1956年,苏文茂加入天津曲艺团,先后与朱相臣、马志存搭档,创新演出了传统相声《论捧逗》、《文章会》、《批三国》等,还创编了《美名远扬》、《光复道上红旗飘》、《新局长到来之后》、《红楼百科》、《得寸进尺》、《废品翻身记》等新段子,逐渐形成了文雅、戏曲mp4下载 编辑:fededdd ,带有书卷气的“文哏”风格。

做事:率先提出“三不说”苏文茂不喜欢那种火爆、怪诞的表演,他的舞台作风持重、稳健,以平实的台风和洗练的语言著称。

“苏先生常说,没有包袱不叫相声,包袱多了也不见得是好相声。

”相声后辈刘颖回忆,苏先生常常把相声比喻成花,把相声演员比喻成蜜蜂,他说“蜜蜂采蜜不能伤花”意思是相声演员不能打破传统相声的结构,为了博得观众的笑声乱抖包袱。

马季

马季

相声语言的文学化,自前辈张寿臣始,至侯宝林达到高峰。马季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相声演员,又得到侯 宝林的亲传,对于文学化的追求具有自觉性,但又结合时代精神和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同于前辈的新探索。传统 相声语言的文学化追求往往借助姊妹艺术,特别是戏曲。尽管有老舍这样的新文学大家参与,但基本套路不曾改 变。马季成长于新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使他不再局限于对戏曲中的文学元素的借鉴,而拓展到其他文学艺术 门类之中。《新桃花源记》作为歌颂型相声的代表作品之一,采用代言体和化妆相声等艺术形式,不仅借助东晋 大诗人陶渊明的再生,展现桃源建设的新风貌,还巧妙地嵌入陶氏的诗作,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和陶渊明形象的 真实感,更模拟古典诗歌,作为人物语言,通过“戏仿”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是一篇语言高度文学化的相声作 品。《诗情画意》则在讽刺型、歌颂型和娱乐型之外,开拓了知识型相声这一表现领域,通过对大量古典诗词的 引述和别有慧心的解读(当然也包括歪讲),既产生喜剧效果,又传播古典诗词知识,是一篇内涵丰富,可以雅 俗共赏的优秀之作,其文学价值自不待言。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宇宙牌香烟》的主题是讽刺揭露伪劣商品, 有明显的现实关怀,而语言也颇具特色。作品主要使用倒口和贯口的表演手段,借助代言体,以一个伪劣香烟推 销员的身份介绍商品,使用大量的文学修辞方法,其中排比的运用最为显著,部分段落使用铺排,语言汪洋恣肆, 一气呵成,不仅体现出马季深厚的语言功底,又有效地衬托出他热情火爆的表演风格,效果强烈。
人物评价
马季(5张) 马季是相声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声演员姜昆评)
马季在中国相声史上是独特的一个人物,他传承了传统相声的衣钵,但却面临着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新形势、 新任务。传统相声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高台教化”,但马季的相声却是作为生产“任务”出现的,他的 观众也变成了有恒业、有信仰的群体。他以其团体性力量,基本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马季的相声不仅在当时 是成功的,而且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都深深地塑造了观众对相声的观念。马季作为相声艺术“承上启下的一 代”,其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艺术作品本身,他的探索为相声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那就是:朝前 看,保持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勇做时代的排头兵,同时两脚要深扎在大地之中,与人民共呼吸、同命运,这应是 相声在这个时代应有的姿态。在此意义上,马季比之马三立、侯宝林等人更具新时代艺术家的气魄与胆识 。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耿波评)

大师的“卑己”

大师的“卑己”

雨僳置林(1917年11 J 29.日一凡1993..年2月4曰〕,.中:国_.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柑声太师,语言大师。

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相声艺术真正走迸千家奸,达到f一个令人賴g的艺术高峰。

懷樂林先患晕祺声界具f开创性 的一代宗师。

在他'漫长的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_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

他为相声霍业侮f法了毕生精力。

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柑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

相声餘作有f戏剧杂谈》.I醉酒》等。

侯宝林是中国现代相声的一代宗师。

这位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一生创作了《77号》《北京话》《醉酒》《新式马甲》等大量优秀的相声艺术作品。

他的相声融强烈的幽默与f辣的讽刺于一炉,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在笑声中给人以教益,|中见雅,平 而能奇。

他遂世二十多年了,但 喜欢相声的人一提起他,依然赞不绝口。

杰出的人才往往是风雨泥泞逼出来的,候宝林也不例外.。

他本是天津人,因为家中无力养活,1922年被舅舅带到北京,送给一户侯姓人家做养子,那年他只有五岁#他的养父是贝勒府的厨师,贝勒府名头很响,但其时已是民国时代,享用官府财政拨款的王公们远远不再像皇权时代那样富裕,对身边服务人员更是刻薄,养父收入很低,侯宝林只读了三年小学就不得不辍学。

07M«音人{十一岁时,侯宝林出外学艺谋生,最初是学京戏,拜阎泽甫为师,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还到天坛溜嗓子,练 “云手”“起霸”等起码的京剧表演程式D后 来改学相声,先后拜常菜臣、朱阔泉为师,在北京天桥、鼓楼等地当街头艺人。

开始一 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忍饥挨冻,有一次甚至因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去〇后来有了些名气,北京、天津等地的戏院开始请他,侯宝林才获得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极其卑贱的生活吧,侯宝林一生都能做到“卑己*:v‘卑己”跟自卑不是同一概念。

自卑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卑己”是不管自己处于何种位置,都 将自己放得很低,以赤诚、善良的心对人。

相声界名人轶事

相声界名人轶事

相声界名人轶事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幽默、夸张、夸张、夸张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相声界有许多名人,他们的表演风格各异,但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相声界名人的一些轶事吧。

一、侯耀文
侯耀文是相声界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他的相声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有一次,他在演出时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表演。

结果,他在演出结束后才发现,原来他的肚子已经痛得厉害了,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个演出。

二、郭德纲
郭德纲是相声界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相声作品风靡全国。

有一次,他在演出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裤子裂了,但他并没有慌张,而是利用这个机会,把裤子裂的地方当成了一个笑点,让观众更加开心。

三、周立波
周立波是相声界的一位知名人物,他的相声作品以幽默、机智、风趣著称。

有一次,他在演出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话筒坏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自己的嗓音,把整个演出都完成了。

四、马季
马季是相声界的一位老前辈,他的相声作品以幽默、夸张、夸张、夸张的表现手法著称。

有一次,他在演出时突然发现自己的牙齿掉了,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利用这个机会,把牙齿掉了的地方当成了一个笑点,让观众更加开心。

以上就是相声界名人的一些轶事,他们的表演风格各异,但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相声演员轶事人这一生的命运说起来是各有不同,俗话说“三分命、七分搏”,靠着后天的勤奋努力很多人都会有很好的前程。

但是一个人再怎么拼搏、努力,如果他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也就可以说只能是“七分命、三分博”了。

民国时候,正是中国军阀开战、匪盗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的乱世。

再加上日本鬼子侵华、老蒋打内战,老百姓饱受流离之苦,连性命都难以保全,生在那个年代真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大不幸了。

图片源于网络不过话说回来,乱世是乱世,人们还得生活,还得娱乐,看戏、听相声、赶庙会。

民国年间的相声界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长期的演出中分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出风格。

在这里说几个相声界老前辈的奇闻轶事,请各位读者指教。

不足之处,请您补充。

图片源于网络“李大车”李寿增李寿增:(1902-1968)天津人。

原名李德林。

原来是火车司机,所以外号“李大车”。

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冬天,马三立在东兴市场和河北鸟市撂地说相声,每天挣钱很少,无法还债。

就离家到外地做流动演出。

没有路费,李寿增就把马三立领到火车头上,当时李寿增是司机,把马三立带到秦皇岛下车。

李寿增当火车司机的时候常利用业余时间说相声。

为徐德魁捧哏。

1931年由张寿臣带拉师弟,成为相声前辈焦德海的弟子,艺名李寿增。

1937年以前,他为赵佩茹-捧哏,演出于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相声场子和电台。

1943年7月。

由他牵头,在济南大观园开设晨光茶社相声大会。

同年,他毅然投身艺海表演相声,并专职负责茶社的管理工作。

1954年由济南调入天津市曲艺团,又重新与赵结为搭档。

他们合作演出的相声曲目计有一百余段,传统节目有八十多段。

1962年至“文革”前,他为徐德魁捧哏,常演的曲目有《俏皮话》、《警民一家》等。

他的捧哏以严实稳健著称,还能因人而异,调整自己的表演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合作对象。

即使是给青少年演员捧哏,依旧使人感觉捧逗一体,堪称一绝。

图片源于网络比师父年龄还大的徒弟--阎笑儒阎笑儒(1913~1984),天津人。

本名阎鸿斌,绰号“阎麻子”。

早年曾拜宋玉清为师。

二十五岁时曾到唐山、山海关一带演出,并在山海关拜马三立为师,回津后演出于南市连兴茶社,与尹寿山合作,成为茶社的主要演员。

阎鸿斌在秦皇岛拜马三立为师的时候二十五岁,马三立比阎鸿斌还小一岁。

阎鸿斌为什么拜马三立为师呢?这还得从过去相声界习惯势力说起。

过去说相声的没有师父是不许干的,阎鸿斌虽然在十五岁拜宋玉清为师,因为宋玉清本人是唱时调的,不是说相声的门户,同行都不承认。

阎鸿斌从过去就非常佩服马三立的艺术,他是门里出身,他父亲马德禄在相声界有很高的威望,他从小跟他父亲学了很多节目都非常磁实,每次演出都一字不错;后来又拜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为师。

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同行人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当提阎鸿斌出来拜马三立为师的时候,马三立说:“那哪行,我收你当师弟还差不多!”可是那个时候如果随便拉进一个师弟来,可能原来的师兄弟就不满意,为了避免引起纷争,阎鸿斌坚决要求认师。

就这样给马三立磕了头,拜了师。

马三立为人忠厚、谦虚,尽管阎笑儒是自己的徒弟,可是他却让阎笑儒管自己的爱人叫“嫂子”。

而阎笑儒也非常孝顺,向来都以师娘相称,逢年过节必去看望师父、师娘,并行磕头之大礼。

师徒二人到了晚年,阎笑儒身体不好,马三立却很健康,只要这对儿师徒在一起,人们就会看到马三立搀扶着阎笑儒走路。

哪怕旁边还有晚辈,马三立也一定深有感情地亲自搀着自己的徒弟。

内行盛赞这对师徒的特殊关系,而业外人士看见,又怎能知道这是一对师徒呢?马三立给每人把名字中间那个字都改成“笑”字。

就改名叫阎笑儒,成为马三立的第一个徒弟,金伯云改名叫金笑天,张玉书改名叫张笑非,张克勤改名叫张笑勤。

马三立以后收的徒弟就沿用这个“笑”字。

我为大师哥,后来又收了连笑昆、高笑林、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等。

图片源于网络“猴头”侯一尘侯一尘先生,原名侯殿魁,因相貌憨厚,得名“猴头”。

生于1901年,北京人。

15岁时在丹凤公司做工,后又进了古玩行做学徒,20岁左右开始在北京学相声及单弦牌子曲。

1924年随其兄侯宝臣来天津做事。

1925年出关去营口,开始以说相声为业,并在奉天拜郭瑞林老先生为师。

1932年来天津在声远茶社、连记茶社等处说相声,与马德禄、马三立、赵佩如等同场演出,此后十年一直在天津演出。

1935年曾在青年会电台为二蘑菇量活,1935年至1942年4月为张寿爷捧哏八年之久,1936年他们曾在小梨园攒底。

小彩舞在小梨园挑大梁时期,一度荣剑尘、张寿臣、侯一尘、王佩臣“四梁四柱”非常整齐,所谓有“四大朝臣傍着金嗓歌王”的说法。

侯一尘的捧哏严实,给张寿臣量的《八不咧》、《西江月》等都很见功力,他还善使柳活,闲而与张寿臣合演《陕西汾河湾》使他去柳迎春,歪读戏班的行话,笑料很多,他虽然倒陕西口,但唱得腔调又非常之正,其它的《窦公训女》、《黄鹤楼》等柳活时,都由他来逗,张寿臣则为他捧哏。

自1938年开始,至40年代,他经常参加反串剧,演净、丑,尤檀演《法门寺》刘瑾,工架身段都非常好,小彩舞彩唱《击鼓骂曹》时,侯先生给配曹操,而且当场抓眼,笑料频出。

他还擅长创作,他创作过单口相声《海山居士》、《司马懿活捉诸葛亮》和《金榜乐一一恐怖之夜》等相声段子。

侯先生有一定的文化,1946年他还曾担任《长春月刊》的执笔,他好风雅,喜欢收藏字画,1928年曾被选为沈阳书艺研究会副主席。

曾在北京参加过画展,并结交了许多京、津两地的著名书画家。

侯先生为人非常好,天性笃厚,事母至孝,又善于交际联络,做组织工作,慷慨仗义,乐于助人,有“多事侯”之称,在曲艺界人缘极好。

1941年韩德荣的夫人白玉霞去世,请侯先生帮助把灵柩运回北京,侯先生不顾暑热,慨然允诺前往。

郭瑞林先生逝世后,侯先生在天津曾典当衣物首饰为郭先生发丧和改葬。

据说郭先生生前并不看重侯先生,但候先生却是为师傅发丧的唯一出面的弟子。

1946年,郭瑞林先生的墓地因开挖河道需要迁坟,他又特意从北京赶来进行移葬,其为人大忠大义可见一斑。

侯一尘先生收了八个徒弟,当时戏称他是唱《玲珑塔》的老师父,他的徒弟多以“春”字排辈,而且多为名家之后,1932年收的大徒弟就是常连安的儿子二蘑菇(常宝霖),弦师连德康的儿子白银耳(连春仲)、马桂元的儿子马敬伯、赵蔼如的儿子赵春田、于俊波的儿子于春藻,以及关春山、张世芳等人。

他还代拉谭伯如(谭凤元之兄)、朱兰亭(穷不怕的儿子)为师弟。

他为了不使拆唱八角鼓这一绝技失传,曾虚心向谭伯如学习拆唱,能唱《双锁山》、《小上坟》、《汾河湾》等节目,台上动作学都郭荣山先生,自己置办了行头。

童芷苓(京剧女演员)曾向侯先生学习过相声,在她演出的《纺棉花》中加上相声表演。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的侯一尘,人称“猴头”;天津的常宝堃,艺名叫“小蘑菇”;沈阳的连春仲绰号“白银耳”。

故相声界当时有“山珍三宝”之说。

吉坪三--- 绰号“吉三天”的来历吉坪三,相声、评书演员。

艺名“吉评三”,外号“吉三天”。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生,1951年,农历辛卯年逝世,相声门内系冯昆志的弟子,评书系李长彩门下。

20世纪初曾在天津兼演相声与评书,评书以《清烈传》为主。

后赴上海并辗转汉口、南京献艺。

在江南沪、杭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只有“吉三天”。

吉坪三之艺名为“评三”,之所以称其为“三天”,系其在平时曾说评书,虽然叫座,只能说三天,到了第四天其技已穷,另换新地献艺,时人讥诮不呼其名,皆叫他“吉三天”。

他说相声以“惯**”最有拿手。

彼于民国五年间离平南往,他一人懂上海、宁波、江苏等地土话,在江南大红特红,惜其染有嗜好,北返于津,昼夜奔忙,依然两袖清清也。

万人迷南下失败,吉评三南往成名,非江湖人厚于吉薄于万,乃万不通南方语言之故也。

“荷花女” 吉文贞吉文贞,艺名“荷花女”,1926年生于上海,其父是相声艺人吉坪三。

“荷花女”六岁便登台演唱“太平歌词”,从此开始艺术生涯。

1933年在南京夫子庙正式“撂地”演出,始用艺名。

后来随父去天津,在“小梨园”演出。

1939年加入常宝堃、陈亚南主持的兄弟剧团。

1941年曾与常宝堃、赵佩茹等赴朝鲜录制唱片。

1943年收“小荷花”为徒,教唱“太平歌词”。

1944年因病逝世,年仅十八岁。

“荷花女”主要表演“太平歌词”,间或说相声,演小戏,说的相声有《训徒》、《菜单子》、《切糕架子》、《家堂令》、《抢三本》等,说相声时,搭档有吉坪三、秦佩贤、赵佩茹、常宝堃等。

她的嗓音细腻动听,台风优美,说唱俱佳,声情并茂,当时可以说是红得发紫,却因遭受种种压迫剥削,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荷花女”由于逝世较早,因此留下的资料很少,仅有几片唱片传世,如太平歌词《饽饽阵》、相声《训徒》、反串京戏《打面缸》等。

图片源于网络王长友号称“相声仓库”。

王长友先生的记忆力相当惊人,以至在他晚年时,在相声界赢得了“相声仓库”的美称。

王长友是地道的老北京,父亲王春海,是“小荣椿”的科班。

“小荣椿”是光绪六年(1880年)由杨荣寿创办。

杨小楼、程继仙、叶春善等均出自“小荣椿”。

王春海攻的是架子花脸,出科后,傍的是李桂春。

桂春艺名小达子,是李少春的父亲。

那当儿,艺人混不上挂头牌,收入很低,王家的家境很贫寒。

王长友上了三年私塾,他爸爸便让他出去闯荡。

王春海的三哥王春山在比利时驻华使馆当西厨。

原本王春海想让儿子长友跟他三大爷学做西餐,但他不感兴趣。

后来,让他进了冥衣铺学糊纸人纸马。

这也没拴住他的心。

当时,王长友的奶奶在南横街开了个茶馆,门脸不大,也没字号,大伙儿叫它“王老太太茶馆”。

泡茶馆的多是一些赶车的拉脚的,也有一些“票友”,一边喝着大碗茶,一边唱几口儿莲花落。

王长友成了这儿的常客,跟他一起玩的有孙宝才,即后来的双簧演员、艺名天桥大狗熊赵玉贵,后来成为相声演员,与王世臣搭档。

还有王凤山,即后来马三立的搭档。

这哥儿四个从唱莲花落开始,走上了相声表演的道路。

王长友最初是跟刘德志学的活儿。

刘德志是相声界继“穷不怕”朱绍文之后,第三代“德”字辈的“八德”之一。

当时已经在京城小有名气。

王长友的记性好。

过去学相声全凭记性。

师父怕徒弟把玩艺儿都学走,往往留一手。

相声界有“宁赠一锭金,不授一句春”的老话。

春,即是相声的活儿,也就是段子。

刘德志好抽两口儿,王长友为了跟他学活儿,临去他家往往要偷着买俩烟泡,拎包茶叶,把先生哄乐了,他才掏活。

就这么样,他从刘先生那儿趸了上百个段子。

原来刘德志要收他为徒,可是王长友觉得他辈分高,后来拜的赵蔼如。

赵蔼如是卢德俊的徒弟,成名较早,有小龄童的雅号,在相声界也有一定的声望。

从15岁跟刘德志学相声,到19岁拜赵蔼如为师,加上后来他自己的勤学苦练,王长友与刘德志、于俊波、郭启儒在天桥“正地”(相声场子)撂地时,肚子里已有200多段活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