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实验技能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教学案例将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化学这一新接触的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由于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如物质的组成、分类、化学反应等;(2)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具备基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包括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计算等;(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课堂笔记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2)运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注重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挫折;(4)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5)通过团队合作、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精编版)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精编版)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本教案经过精心编写和整理,内容丰富、有趣,并符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
教案概述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化学中的化合物的命名与表示方法。
通过生动的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中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掌握常见离子和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能够正确命名和表示给定化合物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和投影仪-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学生练册和画板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化学物质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化学命名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幻灯片讲解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规则,包括离子的命名和化合物的命名。
- 通过示例化合物的命名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命名规则,并让学生进行互动参与。
3. 实验展示(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一种化合物的制备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4. 实践操作(20分钟)- 通过练册中的化合物命名练,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
- 老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5. 总结(10分钟)- 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提供一个简单的小测验,确保学生的掌握程度。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 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练册和小测验结果- 听取学生的研究反馈和意见扩展活动-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化合物进行研究,完成一份关于该化合物的研究报告。
-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命名竞赛,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本节课虽然只是对化学命名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讲解,但透过实验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命名规则。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上共精彩
让“ 预设’ 生成’ ’ 与“ ’ 在课堂上共精彩
江 苏 苏 州市 吴 中 区 苏 苑 实验 小 学 陈 丽
对 “ 成 ” 言 . 预 设 ” 演 绎 生 而 “ 是
“ 成” 生 的基 本 前 提 。否 则 。 生 成 ” “ 容 易 随 心 所 欲 . 避 放 任 自流 。对 “ 难 预 设 ” 言 . 生 成 ” 检 验 “ 设 ” 重 而 “ 是 预 的 要 指标 。 则 , 预设 ” 易 一 厢情 愿 , 否 “ 容 难 避削 足适 履 下 面就 “ 预设 ” “ 与 生 成” 的关 系谈 谈 自己粗 浅 的 看 法 :
上 先 减 去 “ ” 再 在 “ 9 9 3 5” 出 l. 39—2 得
此 “ 成 ” 学 生 的 学 定 有 大 益 . 师 生 . 教
的教 可享 多利 . 学 的“ 教 预设 ” 果 必 效 将 更 加 丰 润显 著
三 、 样才能保 障“ 设” “ 怎 预 与 生 成” 共精 彩
一
能 由此 激 励 教 师 对 原 有 “ 设 ” 利 预 的 弊 得 失等 进 行 多 重 反 思 … …实 现 如
备 布 置课 堂 书 面 作 业时 . 有位 学生 突
然 提 出 不 同 想 法 : 4 0 — 2 = ” 必 “0 0 3 5 ? . 须 连续 退位 减 。 烦 。 果 在 “ 0 0 好 如 40”
@4 0 1 39 3 9 0 —=99 99
—
35 2
【 知“ 设” 架 】 所 预 框
1教 师 明 白学 生 在 学 习 “ 续 退 . 连 位 减 法 ” 会 遇 到 一定 难 度 。 时
3 74 =36 5 6 +1 7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摘要:本案例旨在探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标准,设计了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分析1.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化学难以理解。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课程分析初中化学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等。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实验现象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知识讲解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精彩导入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精彩导入设计教案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实验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导入设计:
一、引入新知识
老师拿出一瓶透明液体,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神奇的液体,可以变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液体吗?它是怎么变出不同颜色的呢?
二、观察实验
1. 老师请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给每组提供一些多色指示剂和一些试管;
2.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指导,依次将不同颜色的指示剂滴入试管中,观察液体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学生们交流实验结果,探讨指示剂在液体中的变化原理。
三、讨论问题
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指示剂在不同液体中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液体的颜色变化?
2. 学生们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解答。
四、引导思考
1. 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指示剂和液体之间的作用原理;
2. 老师提醒学生,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五、概括总结
1.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2. 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展示所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兴趣。
六、作业安排
老师布置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化学实验的心得体会,并准备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评价反馈: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参与实验和讨论,积极思考和表达,展示出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实验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增强他们对化学的理解和探索欲望。
初三化学教育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案例以我国某中学初三化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酸碱盐》这一章节,主要包括酸、碱、盐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等知识点。
2. 学生情况该班级共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18人。
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对化学兴趣浓厚,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化学感到枯燥乏味。
3.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酸、碱、盐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等知识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酸碱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酸碱盐实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酸、碱、盐的定义、性质、分类等知识点,并配以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区分酸、碱、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随后,教师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下是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 王强
假设:
所用的NaOH溶液中含有杂质,杂质 与Cl2反应生成了黄色的物质。
黄色溶液中可能有Fe3+,在Cl2与 NaOH溶液反应的过程中,引起了其 它反应,生成了Fe3+。
实验方案:
用滴管吸NaOH溶液加入盛氯水的试管 中,观察现象;再滴加K中的“非 预设性因素”
1、在实验中捕捉 2、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捕捉 3、在生活题材中捕捉
几点思考: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收”与“放” 的关系
组别
实验器材
1
蕃茄、导线若干、电流计、硬铜丝(二根)、
铁钉(二根)、小烧杯、小刀等。
2 海水、导线若干、电流计、锌片(二块)、铜片
钢针“惹的祸”:
集气瓶中的氯气并不干燥,与水反应生 成了酸,而钢针中的铁长时间与其接触 生成Fe2+,进而被Cl2氧化成Fe3+,故 加NaOH溶液时反应后的溶液变成黄色 了。
教后反思: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 部,教学更需要生成,教学的生命力 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
几点思考:
取刚才的黄色溶液,滴加KSCN溶液, 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用滴管吸NaOH溶液加入盛氯水的试 管中,可见氯水的黄绿色逐渐褪去, 溶液并没有出现黄色;再滴加KSCN 溶液,无现象,说明原NaOH溶液中 无Fe2+或Fe3+。
实验结论:
取刚才的黄色溶液,滴加KSCN溶液, 发现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在Cl2与 NaOH溶液反应的过程中,有其它反 应发生,生成了Fe3+。
(二块)、碳棒(二根)、容器(一只)等。
3
稀H2SO4、酒精溶液、导线若干、电流计
锌(一块)、铜片(一块)、碳棒(一根)、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让初中化学教学充满活力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初中阶段,化学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践能力就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探讨如何使初中化学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一、课前导入: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开展化学课程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可以将一些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与化学知识进行关联,例如:香蕉变黑、铁锈的产生以及水的沸腾等。
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实例分析:化学实验的引入在化学课堂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引入化学概念。
例如,向班级每个同学发放柠檬酸和小苏打,让学生通过观察反应的结果,发现柠檬酸和小苏打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
三、概念引入:化学概念的启发性讲解在实验引入之后,可以开始介绍基本的化学概念。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故事、实例或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
例如,通过讲解反应速率时,可以以汽车行驶速度的比喻引入。
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探索实践:小组合作探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在课程中设计小组实验或项目。
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种制作肥皂的方法,并提供所需材料和工具。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肥皂的制作原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巩固提高:知识点概括与运用在课程中,适当的温故知新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化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概念图、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概括和运用。
同时,可以选取一些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方案案例分析与教学解析实例
初中化学教学方案案例分析与教学解析实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解析教学策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案案例分析教学方案案例:《化学元素周期表》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特点,并能够正确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和计算。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包括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与周期表的对应关系。
3. 教学内容及安排(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基本结构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基本结构,通过图表和实例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和元素的基本信息。
(2)元素周期表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具体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探索元素周期表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例如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通过习题和例题的解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解答相关问题,例如确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预测元素的化合价等。
4.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结合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解析实例教学方案案例:《化学与环境》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与化学解决方案的探讨。
教学难点:形成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
3. 教学内容及安排(1)化学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图示和实例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和技术解决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与化学解决方案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化学解决方案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例如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目标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初中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
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
平衡。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
反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演示,比如铁和硫
的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4. 练:提供一些练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填写化学方程式,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平衡等。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研究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 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演示;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方程式相关问题。
评估方法
通过课堂练和实验观察,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参考资料
- 化学教科书
- 相关化学实验手册
以上是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的简要概述,具体的教学细节和教材选择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设计实例解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为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秉承“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打造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化学课堂。
二、课程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内容安排1.物质组成与分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念。
2.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掌握基本反应类型,理解反应规律。
3.溶液与浓度: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制备、浓度计算及溶液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使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有机化合物: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6.化学实验: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启发式教学: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1.课堂讲解:清晰、简洁、生动地讲解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验教学: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优秀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
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以“金属的性质”为例,通过探究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使学生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
(2)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教师提出问题:“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如果可以,是什么反应?”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教师提出问题:“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如果可以,是什么反应?”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5)拓展延伸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能否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三、案例评价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科学素养。
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摘要】一节成功的化学课,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
好的预设是课堂精彩的前提,但不是全部,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预设外生成的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相得益彰。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前预设教学生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促进课堂的生成。
有时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学生的质疑、教学中学生犯下的这样那样的“错误”、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课堂上的“意料之外”事件等等,这些不是课堂教学的“尴尬”,恰恰是“宝贵”的生成资源。
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忽视这些“意外”,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意外”中蕴藏的教育和教学契机,更具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预设进行适时调整,有的时候甚至放弃原来的预设,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造成课堂“精彩”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
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完成这些目标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等等。
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这是以教师为本的教学,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
这种教学有很多弊端,它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程重视教学的生成。
下面结合笔者上《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问题。
案例描述【课堂出现意料之外情况】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课堂中应该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再加热,红色溶液又变回了紫色。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够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知识。
初中化学课堂之预设与生成
初中化学课堂之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提前在课堂中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在课堂中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前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合理设置。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实践活动和讨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成:即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一概念没有理解,可以通过调整讲解的方式或通过例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发问、讨论或组织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预设和生成的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1. 教学背景以初中阶段常见的化学知识点——水的电解为例,本案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电解水的原理,并掌握与之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目标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的学习,学生应能:1.描述电解水的实验现象;2.解释电解水的原理;3.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4.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电解水的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与操作步骤;3.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4.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
4. 教学策略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解水的原理,提高其思考能力;2.实验教学:通过亲身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增强其对知识点的印象;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反馈与评价: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其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
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解水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5.2 讲解与演示教师详细讲解电解水的原理,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
5.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
5.4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电解水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5.5 交流与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教师给予评价与指导。
6.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2.学生对电解水原理的理解程度;3.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的表现;4.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7.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初三化学优质教学设计案例
初三化学优质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化学优质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3. 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设计以初中化学的原子与元素为主要教学内容。
具体包括原子的基本概念、元素的分类、化学元素周期表等。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的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的规律,并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特殊元素。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元素的化学性质。
先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4. 总结归纳: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原理,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化学反应与生活的联系。
5.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更多关于原子与元素的知识,并尝试回答一些开放性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在实验探究中,鼓励学生合作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3. 提问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思考和总结分析。
2. 学习成绩: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
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
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
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
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
”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
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
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
”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
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
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
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
”我接着说:“好,请座下。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
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
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
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