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一生资料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的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字居易,号凤求仙。
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他是唐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和政治才干而闻名。
刘禹锡以才名博富于唐代文坛,他的诗作以豪放明快的风格见长,注重咏史和抒情。
同时,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曾经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对唐代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他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才华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年轻时,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得以培养出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
他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物和咏史为主题,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他在诗歌创作上极富创意,风格独特,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曾在多个重要的政府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曾担任侍御史、太常博士、考功员外郎等职务,他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备受赞誉。
他以正直廉洁和爱国心著称,对国家的事务忠诚尽责。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坚决反对腐败和不公。
他的政治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刘禹锡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安史之乱期间表现出色,为唐朝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曾参与多次战役,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风格备受赞誉。
在他的领导下,唐军战胜敌人,稳定了局势,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的军事才华为唐代的安定和和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禹锡对于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诗作和政治理念影响了许多后世的文人和政治家,他被誉为“文学家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唐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唐代的刘禹锡的简介资料有哪些
唐代的刘禹锡的简介资料有哪些唐代的刘禹锡(772-842年),字文叔,祖籍河南洛阳,出生于今陕西西安,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
他被称为“古文运动”的先锋,以他的散文创作闻名于世。
他在唐代历史上是一个值得怀念和纪念的人物。
刘禹锡在唐朝时期担任过多个要职,为唐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曾在贞元三年(787年)至九年(793年)任陕西节度使,领导陕西和甘肃的防御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陕西的军队成为了唐朝的前线主力军。
此外,他还曾担任润州、彭城、泉州、永州等地的刺史、观察使和殿中监。
刘禹锡的文学才华也是众所周知的。
他的散文创作非常出色,曾在《文选》中有30篇文章被收录。
其中最著名的散文作品是《陋室铭》。
这篇文章以恭敬的态度,赞美了贫穷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指责了贪污腐败的官僚和奢华的生活方式。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视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代表作品。
此外,刘禹锡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典雅高古,用词精确,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作品《竹枝词》,是一首感性表达爱情的诗歌,简明扼要,表达了中国诗歌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刘禹锡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家。
他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和社会热情的投入给予了后人很多启示。
他的著作对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为后人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
总之,唐代的刘禹锡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作为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至今仍被广泛阅读,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刘禹锡的成就,并对他的精神遗产加以珍视和发扬。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和资料有哪些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和资料有哪些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叔耳,晚号潇湘老叟,是
唐代中期的一位文学家、文化学者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泾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一个典雅书香的家庭,父亲是官吏,家庭教育严格。
自幼好学文史,十岁时就已经写成了《妇人箴》,后因天子亲自点名赐同进士出身,成为一名官员。
刘禹锡的才华早在唐宪宗时期就被认识到,因为他在兴修长安城墙时,手书《长安广记》引起了宪宗的注意。
刘禹锡曾历任关内侍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晚年出任东川节度使。
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学生涯一样精彩,是贞观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骆宾王、李白、杜甫齐名,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刘禹锡主要的文学作品有诗、文、辞等。
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抒情自然。
其中《陋室铭》叙述了他穷居于一间简陋的屋子里,用自然写实的笔触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与感悟;《竹枝词》一词,是他与李义山共同创作的,后来广泛传唱,成为唐代的传世名篇。
此外,他还写过《吴刚捧月》、《竹枝词》等多首名作。
他的散文清新明快,笔锋美丽流畅,情感连绵激昂,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生命力;他的辞章雄浑有力,震撼人心,展现出了他的治国豪情和爱国主义情怀。
刘禹锡还是一位文化学者,他在《潇湘府志》、《中书舆地集》、《刘氏世说》等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方面的内容。
他是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公认为是唐代士人中最具有学识和才华的人之一。
总之,刘禹锡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才学渊博的学者,他的文学成就和学术成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刘禹锡的作品体现出唐代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和资料介绍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和资料介绍刘禹锡是唐代诗人、文学家,曾出任过文学、编辑、外交官等多个职务,被誉为唐代文学的代表。
其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等数十篇,较为著名的还有《桃花扇》和《杨柳枝》两篇小说。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简介和资料介绍吧。
一、生平经历刘禹锡出生于唐代宰相刘晏的家族,于唐德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出生于陕西汉中。
他年轻时曾在当时的文坛上崭露头角,但由于与当时的东宫诗人集团产生矛盾而被贬至潮州任县尉,后又调任为蓝田县令。
此后,刘禹锡担任过太中大夫、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司谏等职务,进入了唐朝的官场。
虽然刘禹锡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但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一生中被贬职数次,因与杨令公的亲属发生口舌之争被杀害,因此一度辞官归隐。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发挥。
二、文学特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中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风景、人物、爱情、离别、议论等多个方面。
其中,他所作的“陋室铭”和“竹枝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
作为一位在唐代官场中历经风雨的文学家和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他在创作中经常融入了自己历经官场风云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反映出了唐代官场中的生活、思想和政治风貌,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作品介绍1.《陋室铭》:这是刘禹锡最为著名的诗作之一,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洒脱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被认为是自然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2.《桃花扇》:这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品,讲述了西施的爱情故事,并以此反映了唐代贵族家庭中的家族角斗、争权夺势、恩怨情仇等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
3.《杨柳枝》:这是唐代一篇罕见的长篇小说,描述了屠岸贾与丽华之间的相思之情,通过对唐代江南的描绘,反映了唐代南方文化的变化以及唐代人民的生活状况。
四、对后人的影响刘禹锡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彦昌,号梦得居士,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之一。
他的诗歌多情致清新,文字清丽凝练,语言流畅优美,构思深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刘禹锡早年在政法领域有一定成就,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他被授予同州刺史兼淮南节度使。
后来,他被任命为京兆尹,并出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务。
刘禹锡思想开明,有人文情怀,勤政爱民,深得当时人民的爱戴。
除了政治成就,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对自然风景、家国情怀、政治抒发、个人感受等各个方面的描写。
其中,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陋室铭》、《竹枝词》、《八归》等。
这些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唐代文学中的佳作。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
他将自己住宅的环境和自己的思想交织在一起,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感受。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山行本无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
”给了人类生活励志的力量和启示,成为经典名言。
《竹枝词》是刘禹锡的另一大代表作。
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古诗曲,尤其在中国南方地区广为流传。
这首词的主题是爱情,能够完美地表达出爱情的甜美和痛苦。
刘禹锡的语言简练明快,押韵音韵和谐,文字表现了深刻的感情,让人们耳目一新。
在《八归》中,刘禹锡以自然万物的生命变化为自喻,并表现了他坚定的人生态度和向往自由的不屈精神。
这首诗展现了刘禹锡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
刘禹锡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清新秀丽、洒脱自如,用笔带有悠远的神韵,被学者们誉为“钟鼎之鉴”,是唐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总之,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和政治中的巨人,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他的诗歌、文章、书法等作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后人学习、借鉴和膜拜的典范。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刘禹锡,唐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以清丽著称于世。
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抒情为主,以清新自然的风格为特点,是唐代“初唐四杰”之一。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生于陕西岐州,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祖父刘基、父亲刘县令皆曾为唐朝的高级官员。
年幼时刘禹锡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师从于当时的名师周敦颐,后又曾师从韩愈。
刘禹锡自幼喜好文学,十五岁时已经开始了写诗的创作。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和散文方面。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涵盖了抒情、叙事、议论等多种类型。
其中以抒情诗最为出色。
他的诗所表现出的情感细腻、婉转动听,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被后人誉为“清新派”的代表。
他的代表作《陋室铭》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墨子思想的真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竹枝词·咏梅》一诗则表达了对好友去世的哀思:“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诗作中常用自然景物来表现情感,更增加了情感的亲和力。
刘禹锡的散文作品也是颇有影响力的。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传记、史志、游记等为中心,语言简练、气韵生动、一气呵成,为后人所推崇。
他的《游南馆》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它一度成为后人仿效的范本。
《稼轩长短句》和《日本教书》是他的另外两个著名散文作品。
前者以短句的形式勾勒出了他的生活情趣,后者则是他记录在日本访问期间所见所闻的游记。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当时的文坛上,人们对他的作品评价甚高。
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曾称他为“清贤一人”。
唐代宰相韩愈曾评价道:“刘禹锡以其文始流,以文终名。
其流到文如其名,以其名终文。
”历代文艺爱好者也一直对他的作品进行传颂。
近现代著名文学家郑振铎也曾说:“刘禹锡的诗歌具有浓烈的古风韵味,诗情别致,句式优美,并且富于吟咏自然的感情。
”综合来看,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清新自然、舒适悠扬的诗风以及简洁生动、浪漫抒情的散文风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有哪些
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有哪些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唐诗鼻祖之一。
他出生于唐玄宗贞观年间(公元772年),在历经波折之后,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以下是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1. 家庭背景刘禹锡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
他的祖父刘谏曾任唐朝的中书侍郎,其父刘栖元则是唐朝的御史中丞。
这些家庭背景使得刘禹锡收到了很好的教育,为他日后的学识、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文学成就刘禹锡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著名,尤其以诗歌见长。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雅致,富有情感,通过写作为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矛盾等问题进行探讨。
他的作品多使用自然风光来表达人性和社会真理,体现出他对美的细腻感知和唯美追求。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便是《陋室铭》。
此诗写作于九世纪初,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被广泛传颂。
诗的四个字真实、自然、淳朴、至简,永载古今,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政治生涯刘禹锡曾担任唐朝多个重要职务,除了做诗歌创作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先后在宰相魏征的门下学习,成为了魏征的秘书,在唐玄宗朝期间担任过太常少卿、司礼卿等职务,还曾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等官职,是唐代官员中的风流人物。
在他担任职务的时期,对于唐玄宗时期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并且尽力推动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4. 经书研究成就刘禹锡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造诣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极富学识的经书研究者。
在他所著的《新序》中,系统性地对《周礼》、《礼记》、《春秋》、《诗经》、《丧服》等经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中的内容细致地梳理出来,同时解释了很多人们不太理解的经书中的难点,并且对很多经书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评论。
总的来说,刘禹锡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兼文学、政治和经书研究的卓越人才,他的诗歌作品风靡后人,经书研究成就深受后代学者的称赞。
他的思想观点和写作风格对后世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唐代作者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唐代作者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尤以文学和诗歌成就著称于世。
他整个人一生都非常努力地工作。
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庶民的深刻理解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刘禹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祖先是刘邺,字公乘。
前任黄门侍郎、长安县尉、御史大夫等职,他都曾担任过。
刘禹锡曾先后担任秘书监丞、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执政、参议政事等职位,颇有建树。
他遭逢党锢之祸,被贬官,后来又被复职为翰林学士。
在平生的文学创作中,他倡导言志、感慨、抒情等多种文学风格,并在其中取得极高成就。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一位奇才,在当时被称为“千古文章巨公”,其作品《竹枝词》、《陋室铭》、《陋巷观书有感》、《拟北征诏》等被视为唐代文化珍品。
他的诗言简意赅、以古明今,其文笔婉转优美、寓意深邃,并透过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人生经验。
刘禹锡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竹枝词》。
该词作于唐德宗神龙年间,是他在闲居时悟出的,用字婉转动人,意境深远。
这首词以竹枝为比喻,表达了对离人思念和感伤的深沉情感。
他在词中描述了充满温情的场景,这些场景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留恋,以及对已经离别的朋友思念的情感。
这首词取材自生活中的细节,道出了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成功地将人物的情感融入了自然与环境之中。
此外,刘禹锡还创作了《陋室铭》,该文表现了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修养一颗平和善良的心态和虚怀若谷的品质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传世名篇。
在这篇文章中,他署名都金陵故人,阐述了心灵寄托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引导人们探寻精神之美和心灵之光, 并在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生意义。
刘禹锡的诗文作品不仅主题丰富而且创作技巧精湛,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和意义。
他的创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奉为是古代诗歌和文学的文化瑰宝,被后人所传颂,至今不衰。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简介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刘禹锡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生平】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唐代作家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唐代作家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其文诗歌著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及思想深度,被人们誉为“文苑四绝”之一。
本文将全面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1.生平事迹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初年出生于荥阳(今河南荥阳)。
刘禹锡的父亲刘履真是当时著名的进士,刘禹锡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培养了不俗的才华。
年轻时的刘禹锡,曾任太学博士、京兆尹、崇文馆校书郎等职,后出任吴兴、会稽两地的知州,有着卓越的政绩和文学成就,备受当时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美。
然而,刘禹锡的政治生命却多波折,曾三次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其间也曾遭遇被削职去职之事。
但是在贬谪途中,刘禹锡并没有气馁,仍然坚持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唐德宗时,刘禹锡得到了重用,出任光禄大夫,终于告别了长久以来的困苦和辛酸。
2.文学成就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卓著,在唐代文坛上独领风骚,被誉为“风流才子、文学奇才”。
刘禹锡写作的作品主要有散文、诗歌、杂文三种,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优美独特,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和影响。
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田园风光、战争场面、人物传记、慷慨激昂等多种题材,其诗句之雄阔、之清丽、之含蓄、之深邃、之超脱、之温情,均可媲美唐代文坛上的大师。
除了诗歌外,刘禹锡的散文也写得淋漓尽致。
他的散文刻画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刘禹锡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注和真切体验。
他的散文具有明快的语言、奇妙的联想和构思,受到了后世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不少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陋巷观鱼杂纂》和《提绳草》。
这两部杂文也很有特点,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3.影响刘禹锡整个文学生涯虽然坎坷不平,但他的文学才华却无可挑剔。
他的文笔流畅、意境深邃,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在唐诗宗艺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陋室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的成就,在后世文学中仍被人们赞叹。
刘禹锡的资料简介
刘禹锡的资料简介刘禹锡的资料简介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但他始终不曾绝望,他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刘禹锡的资料简介!【个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有关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字景文,号人和,汉族,唐朝诗人、文学家,推动了唐代文学风格的转变和发展。
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7年),卒于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41年)。
刘禹锡的父亲为官,曾任兖州刺史和朝廷宰相,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政治背景。
初任尉州湖南县令,后因迫害他人被贬为永州江陵县丞,加以虔州刺史、河东节度副使、洋州团练判官、滁州刺史、四川道监察御史等官职。
他在官场上深得当时贞元刘敬叔、韩愈的器重。
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被人所赞誉,28岁时已有了名气。
他的文学风格多承袭了孟浩然、谢灵运等人,并融汇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有《陋室铭》、《阳关三迭》,两者皆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怨愤和孤独。
《陋室铭》是刘禹锡最为著名的一篇散文,虽然是一篇记述陋室的文体,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文中,他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表达了一种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认同。
《阳关三迭》是刘禹锡的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三千骑兵在阳关的戍守过程,表现了诗人对忠勇耿直的推崇和对生命的珍视。
刘禹锡热衷于文学创作,并在推动唐代文学风格的转变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气势磅礴的叙事诗和清新简洁的咏物诗都能自如运用。
他能够运用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将自身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清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曾赞称刘禹锡的文学描写之精细,“谓之笃实”,并称其“文成桂语,诗思丹青”。
20世纪初期,诗人范仲淹在《志斋后集》中评价刘禹锡“诗音轻婉,乃至散处处藏玄化之趣”。
刘禹锡作品风格上独具特色,文学成就在唐代文坛中得到认可和集大成。
他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得到肯定,散文《陋室铭》和长篇叙事诗《阳关三迭》等著名作品,凝聚了刘禹锡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成为后人范读与传诵的经典之作。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句有哪些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句有哪些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官员,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含蓄细腻、意蕴深远而著称于世。
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他的文学理论,在唐代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全面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和代表性诗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唐代文学大师。
一、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刘禹锡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他是一个家族世袭教坊部的子孙,世代以音乐为业。
刘禹锡自幼聪慧,学富五车,十六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此后,他历任监察御史、秘书省校书郎、江夏郡丞等官职。
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刘禹锡成为了太常博士,并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典礼任务。
在唐肃宗时期,刘禹锡先后担任右拾遗、贵州安抚使、东都留守等职务。
因为他才学出众、清介公正、为政廉洁,在唐代政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望。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官吏,更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自然清新、婉约含蓄为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引人遐想。
他认为诗歌应该以人物为本,以情感为基础,以自然为背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广泛涉猎,包括山水田园、宫廷生活、宗教神秘等各个方面的题材,其中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人性、审美和情感。
二、刘禹锡的代表性诗句刘禹锡是唐代诗歌历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其中的代表作品也非常之多。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诗句:1.《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竹枝词十九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3.《竹枝词十九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竹枝词十九首》:“异日房松千尺老,他乡梦断万里遥。
”5.《竹枝词十九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游山西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陋室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文才和政治才能而著称于世。
他早年曾受苦学,后为官多年,任过很多重要的职务,同时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
刘禹锡的诗歌多姿多彩,表现了他深入民间,关注社会人民疾苦的一面,也有抒发情感,咏史古题的一面。
下面将介绍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代表性古诗。
一、刘禹锡的简介资料(一)早年经历刘禹锡,字梦得,襄州襄阳(今河南省襄城县)人。
生于唐朝肃宗年间,卒于唐朝宣宗年间。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在家乡深受良好教育,后前往洛阳求学,攻读经史,受到大量文化熏陶。
刘禹锡的文才受到早期的书院教育和经史知识的梳理而培养,为以后他的自由创作扫清了许多障碍。
(二)官场生涯刘禹锡成名后,曾经历了多次官场考试,成为了唐朝的一名官员。
他的职位相当于现代政治领袖,经历过很多重要的政治事件。
历任太子中舍人、鸿胪卿、户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务,晚岁谢病归隐。
刘禹锡在官场上的职位很高,他不仅知书识礼,而且熟谙官场规矩,能够在利益和政治实际上都做出相对合适的决策。
他的建议和意见也是多次被唐朝诸帝采纳,为国家的进步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文学创作刘禹锡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风清新婉约,曲笔摩写,不落俗套。
他除写诗外,还有书法、文学、音乐、地理等广泛的兴趣爱好。
他的文学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博大,包括现存的五十余卷诗集和六卷散文。
其中《陋室铭》、《行香子·其一》、《竹枝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尤为脍炙人口,至今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刘禹锡古诗鉴赏(一)《陋室铭》钱钟书曾评价《陋室铭》是“唐代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名的古体诗”。
全诗两百一十一个字,写了刘禹锡居住的深居简出的小木屋。
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虚怀若谷的形象。
第二至第六句,第十四到第十六句,表现了一个文化深度的平民思想,表达了人心、教育和人生等问题,是一篇极具人文关怀价值的文章。
(二)《行香子·其一》《行香子·其一》是一首小令,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之作。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772年-842年),唐朝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梦得,号酬和。
以诗文丰富著称,是唐代文坛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他的作品集《刘司直集》有《陋室铭》、《竹枝词》等诗章被广泛传颂,影响至今。
生平刘禹锡于唐殇帝时期出生于陇右的通渭(今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是明烈宗时期的闵王刘炎之孙,太原太守刘楠之子。
刘禹锡幼年聪慧,随父入京为官学习。
后来在唐德宗年间中进士,历任秘书郎、崇文馆校书郎等职位。
他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华在唐代文坛中备受赞誉。
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大多与唐德宗及其后继者有关。
据文献记载,他曾在玄宗时期府署任职,唐肃宗时期担任了羽林监丞一职,时常往返于京城和陇右,向朝廷递呈建言和政治建议。
他的忠诚和智慧得到了唐武宗的赏识,曾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等数职,后被任命为有司员外郎,但因与宰相韩愈产生政治分歧,一度被贬到琼州。
刘禹锡临危受命,曾受派护送唐肃宗南征,后又奉命赴河套处理叛乱事务。
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深受肃宗赏识,之后曾任殿中侍御史等职,官至河中尹。
晚年沉迷于文学创作,提笔即成佳作。
作品刘禹锡除了政治成就外,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学家和文艺爱好者的喜爱,被称为“刘氏诗派”。
刘禹锡的诗歌以词意深刻、意境优美、充满哲理感和感慨为主要特点。
他在文学上对“洛阳诗派”一直有吸纳和借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以节节生动的叙事,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应对,使作品更加鲜活和独特。
他的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等。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代中期。
诗歌通过叙述自身居住以及视野内的风景和物品,反而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劝诫。
诗中,刘禹锡称自己居住于狭小而简朴的小屋子中,却对生活上的各种阅历有着丰富的心智和情趣,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感悟。
《竹枝词》是唐代中晚期词歌的代表作之一。
刘禹锡的《竹枝词》是唐代五徽之一,以墨色富厚、哲理性强、简洁精炼和情感抒发的独到风格著名。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关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关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南阳人。
他的诗歌洋溢着广博的人文关怀和深邃的思想,具有深厚的艺术品位和文学造诣,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下面将对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780年),享年六十岁。
他在唐朝历仕多朝,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成长为一名经历丰富、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初期,他曾任广州刺史、同州节度使,后来被迁任太常博士、国子监祭酒,颇有建树。
因对朝政不满,辞官归田,独立于官场之外,专心写作,成为唐代古诗词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禹锡的古诗有关刘禹锡创作的诗歌,语言流畅、婉转优美,篇章精彩而富有节奏感。
他的诗歌意境深邃,常常将思想、艺术和哲学三者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表达了他的独特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其中,刘禹锡的古诗当中,最有名的便是《陋室铭》。
这篇诗是他在游历上都山时所作,描绘了一个贫穷但高尚的学士之居。
在刘禹锡的笔下,这个陋室铭刻着一个坚持信仰、不屈服于苦难的人的精神世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诗歌通过反讽、比喻等手法,让读者意识到所谓“贫穷之居”中的真正力量来自于学识、人格和信仰。
与此同时,它也体现了刘禹锡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视。
除此之外,刘禹锡创作的古诗词还有《竹枝词》、《听弹琴》、《春晓》、《浪淘沙·北戴河早餐》、《戏题仙游县壁》等多篇,它们都充分展示了刘禹锡的诗歌才华和文化性格。
总结刘禹锡是一个文学巨匠,他的古诗不仅表现了唐代人文主义浪漫化的特性,而且融合了诗歌的孤立至高无上和人文精神深度的价值观。
他的言语不仅凝练精悍,而且风格清爽凝练,深入人心。
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
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
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人关系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诗人关系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诗人。
他的诗歌既表现出了唐代的声色印象,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精妙与风骨。
刘禹锡写了大量的诗歌,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禹锡的生平刘禹锡是唐代中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生于唐宪宗乾元二年(公元740年),卒于唐代初年,享年84岁。
他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被誉为“唐代三百年来,文学界第一人”。
刘禹锡原籍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是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唐代的一位高官,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师资和教育。
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天赋极高,在文学和政治方面成就不凡。
刘禹锡的诗人关系刘禹锡虽然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但他和其他许多唐代著名的诗人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和较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与李白的关系刘禹锡和李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两者之间的交涉却非常密切。
李白创作的《杂歌谣辞》成为了唐代流传最广的一种诗歌形式,而刘禹锡的诗歌则因其文以载意,情景交融而备受世人推崇。
两位诗人各有各的风格,但都是唐代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与杜甫的关系杜甫和刘禹锡的交往则更加密切。
两人虽然同为大诗人,但却有着不同的诗歌风格和写作方式。
杜甫的诗作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而刘禹锡则关注个人情感,对自然景观十分关注。
两人各自的诗歌表现手法不同,但却都属于唐代文学中的佳作,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代表人物。
与白居易的关系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关系,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关系。
两人都是一代文学巨匠,轻重不同,互相开创了不少文学风格方向。
白居易是唐代最后的一批民间诗人发扬光大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的活泼性和老百姓的风格非常接近。
而刘禹锡则比较注重独特性和感性思维,对格律和细节方面的追求更加执着。
但两人虽然有着不同的写作取向,但在文学上的交往还是比较密切的。
总体来说,刘禹锡是唐代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其诗歌不仅写在文学史册上,还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与其他诗人之间的关系,既体现出了文学界的竞争与并存,也表现出了对文学创新和发展方向的追求。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有关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词有关刘禹锡是中国唐代初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广受赞誉,被誉为“唐诗三大家”之一。
刘禹锡的生平资料和创作风格,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并着重探讨他在古诗词领域中的成就和影响。
一、生平简介刘禹锡于公元772年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他的祖先是东汉名将刘备的后代。
刘禹锡的父亲刘君中也是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熟读儒家经典,对儒家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因此,刘禹锡在家中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和教育。
由于家族背景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刘禹锡从小就显示出较高的文学才华,很早就开始学习诗歌和文学。
他曾经跟随张籍先生学习《论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考取进士后,进入了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朝廷,担任过多个官职,同时也利用官职之便足迹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和知识。
他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右肃政大夫等职务,直到因忤逆唐代宗而被贬谪至南方,不久便因病去世。
二、刘禹锡的主要作品刘禹锡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诗歌、散文、文论等等,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立意高远,语言简练、清新、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表现了人物、景物、风情、哲理的深刻意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人们称为“标准美文”。
他的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晓》、《望洞庭湖赋》等,这些作品曾经为许多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所推崇和推崇。
其中,《陋室铭》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诗融合了人性、境界和哲理的深刻思考,留给了后人无限的启迪和思考。
三、刘禹锡对古诗词的影响刘禹锡是唐代诗派中的一位著名代表,他的诗歌风格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风格、语言、形式、思想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语言问题上,他主张用白话来写作,使文章更接近于人民日常用语,同时增加了诗歌的易懂性和通俗性。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关吗
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关吗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散文、史学著作均为唐代文学的珍品,被后人誉为“唐代大文豪”。
那么,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他的古诗是否有关呢?本文将进行探讨。
刘禹锡,字义山,号稼轩,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29年),享年88岁。
他早年曾经学习过诸子百家和佛教、道教等各种哲学思想,兴趣广泛,博学多才。
虽然他曾经担任过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高官,但他更喜欢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史学著作等文学作品。
刘禹锡的书法功底深厚,被誉为唐代书法名家。
他的书法造诣深入了解了许多碑刻铭文,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
在书法上,他的作品风格古拙深沉,笔画刚劲有力,蕴含着浓郁的个人魅力。
他经常用书法来评价别人,例如他评价高力士书法时曾说:“一笔生一活,一动生一趣”,说得精彩入微。
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精华之一,它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格调高远、意境深邃,有着很强的哲思性和史学性。
刘禹锡的古诗歌作品多为抒发个人感悟、叙述自然景色、描绘人生哀乐等,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描绘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贫苦者生活的不幸境遇,但也反映了他的向往和求索,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真挚关怀。
他的《竹枝词二首》、《永州南渡》等诗歌,则描写了自然风光和历史事件,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这些诗歌作品无不突出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审美情趣,塑造了独特的文学形象和风格。
刘禹锡的史学著作也很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主要集中在编纂、注释和著作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
他的《唐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学著作对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刘禹锡的史学著作文笔娴熟,描述丰富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魅力。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简介资料和他的古诗是有关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洛阳人,被称为“诗豪”。
他笔下的文字,无论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晴",抑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都有一种隽永脱俗的魅力,令人品味再三,百读不厌。
如果说,李白的豪气,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之气,那么刘禹锡的豪气,就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昂扬之气。
刘禹锡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有积极进取的锐气,又有开朗豁达的心态。
这一点,值得古代人学习,更值得现代人玩味。
他的血脉中,回响著洛河的涛声;他的脑海中,沉淀著龙门山的厚重。
所以,他聪慧、达观、坚忍、豪迈,官场逐猎,诗国驰骋,豪气冲天,行走人间。
刘禹锡从小饱读诗书,对文学很癡迷。
他还是个少年郎时,无意间遇到皎然和灵澈,听他们讲佛吟诗,风雅无比,从此认定他们是高人,一有机会,就跑到佛寺里替他们研墨,陪著他们吟诵诗歌。
皎然、灵澈见一个小孩子这么好学,皆曰:孺子可教也!在皎然和灵澈的教诲下,刘禹锡悟出了“片言明百意,坐驰役万景”的作诗之道。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9岁那年,刘禹锡离开江南游学长安,由于诗写得好,很快便名噪京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西元793年,21岁的刘禹锡参加了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
与他同中进士的还有柳宗元。
俩人同窗情深,成了好朋友。
不久,刘禹锡又登吏部取士科,朝廷委派他当了太子校书。
正在此时,刘禹锡的父亲一病不起,客死南方。
刘禹锡不得不向朝廷请假,为父亲守丧。
此时,“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几十年,中原早已安定,刘禹锡就把母亲接回老家洛阳。
服丧期满后,刘禹锡的人生进入了辉煌时期,几年之中,由小小的太子校书擢升为监察御史,真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西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重用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亻丕等人,让他们改革弊政、革新政治。
王叔文非常器重刘禹锡,遂邀请刘禹锡一道“改革”。
他的铁哥们儿柳宗元自然也不会落后,于是一个“革新小组”成立了,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纵横朝野,好不风光!人们不敢直呼他们几个人的姓名,就以“二王、刘、柳”指代。
他们的“革新”行动触及了宦官及士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守旧势力的联合反扑,才实施了5个月,就宣告失败: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到边远州郡,地位一落千丈。
刘禹锡生性乐观。
他把谪居生活当作免费旅游,心情好时,就到洞庭湖边散散步,看看俊男靓女打情骂俏,写写民歌,心情不好时,他就拍著蚊子,吟著《聚蚊谣》,嘲弄长安的那帮佞臣:转眼10年过去了,朝中有些大臣念起了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好处,奏请宪宗,把刘禹锡和柳宗元调回长安。
刘禹锡回到长安时正值春天,城中玄都观里的桃花开得正豔。
朋友约他到玄都观赏桃花,刘禹锡闲来无事,欣然应允。
观里的桃树刚栽了没几年,满树粉红,灼灼照人。
刘禹锡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很快就传开了。
有些大臣本来就对朝廷召回刘禹锡有意见,读了刘禹锡的诗,就开始琢磨:“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是想表达啥意思呢?莫非他是在讽刺权贵?
有人到宪宗面前告状,说刘禹锡讽刺朝中大臣,目中无人。
于是,刘禹锡再次被下放,朝廷让他到播州,也就是今贵州遵义市当刺史。
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升了官,但播州比郎州更远、更偏僻,去那儿当刺史,更惨!
刘禹锡的母亲这时已经80多岁了。
让老人跟著自己到播州受苦,情何以堪?刘禹锡犯了难。
关键时刻,柳宗元站出来了。
柳宗元的境遇也不好,回朝以后,“上面”安排他到柳州当刺史。
柳州地处广西,也很偏远,但好歹比播州强一点儿。
柳宗元有心帮助好朋友,就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他跟刘禹锡的就任地点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对待朋友的真诚,感动了大臣裴度。
他在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连州(今广东省境内)任刺史。
刘禹锡在连州苦熬了数年,直到裴度当了宰相,才又被调回长安。
此时又值暮春时节,刘禹锡想起了害他被贬的玄都观桃花,于是故地重游。
可他到了玄都观,只看到满地燕麦和野葵。
原来,当年栽桃树的那个道士已经死了,观里的桃树没人照料,多半已枯死了。
他回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又联想到当年打击他的宦官权贵,感慨万千,又写了一首诗: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如果说,刘禹锡第一次写玄都观桃花,乃是无心之作,那么这次,他则是摆明了要跟奸臣叫板。
果不其然,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听到此诗,极为恼怒,在皇帝面前说了刘禹锡不少坏话,于是,刘禹锡又开始倒楣了。
这时是西元821年,刘禹锡已经年届五旬,经不起折腾了。
可朝廷却偏要折腾他——先是把刘禹锡塞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受了几年罪,然后又把他赶到了和州(安徽和县)。
写出了超凡脱俗的《陋室铭》刘禹锡身处逆境,却能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这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刘禹锡回到洛阳后,几度宦海浮沉,于西元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71岁。
综观刘禹锡的一生,虽然常被贬官,然而却不畏权势,不向权势低头,也许现在来看,有人认为是太傻了,但是这种清高的气节,不畏权势,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现代人跟古人比起来如何呢?。